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精选8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篇1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记叙的人称:

(1)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②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③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会使用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有时是作者在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的人或物讲话。

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人称应是不变的,这样才不会导致混乱。

(2)记叙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距离,抒发强烈的感情,读来亲切自然; 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也包括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特定段落的表达作用,一些试图被删除、被替换的词的表达作用)

思考的角度:①这句话或词的意思;②这句话或这个词用来表现谁、表现什么;③表达作者或是文中人物的什么感情;④突出文章或段落的什么中心;⑤对上下文有什么作用;⑥用的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⑦对读者有什么特殊影响。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照事件都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叫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另一种是先写当下的,由此引出对往昔的回忆,最后又回到当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强调倒叙部分的内容。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叫插叙。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另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叙的前后也不一定需要说一些过渡衔接的话。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和上文相呼应。

8.语言特色?

①修辞:用了„„修辞方法,把„„拟成(比喻)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表达、抒发等)了„„

②用词:从文中摘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表达、抒发等)了„„③描写:用了„„描写方法,摘句子,表现了人物„„的特征。表达了„„。④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⑤ 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

要点:突出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⑥ 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写作手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强调突出相关内容。(3)对比:通过比较,强调突出相关内容。

(4)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调内容。(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2.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1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8.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9.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1)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2)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

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0.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④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⑤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2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写法?没有固定答法,随文而定,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思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反复、对比、欲扬先抑、象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设向、反向、引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悬念、照应、伏笔、铺垫等。

22、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一般类型:时间、地点、人物、线索、主要内容、话题、主题、文体名称等。

标题的含义:一般先回答其表层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分析其深层含义,甚至是与标题字面完全相反的意思。

23、给文章续写结尾:

注意:①抓住原文的线索;②扣住原文的中心人物;③符合原文的主题;④形象性强。

切记:不能用告诉的方式写,不能抒情和议论。

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①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中用修饰语、特殊句式。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说“人类讲话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极不平常”;在如“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人的本质特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

②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③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的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这个短语。

④除了修饰限制性词语外,一些表示:估计、补充、突出强调、约数、程度的词语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经常有下面的几种考察的方式: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篇2

一.通读感知全文, 整体把握脉络

1、理清文章的线索或思路。

组材的线索多种多样, 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以事件为线索, 有的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这个线索, 可以很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如《父亲的救援》一文, 有以下考题:根据文章内容, 梳理小说情节, 填写顺序 (不超过10字) :父亲得知“我”出事→→→小伙事业有成。如果能抓住“父亲的救援”这个线索, 就可以很快的理清文章的脉络, 填写出对应的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 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 以利于主旨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

如, 在考《母亲的纯净水》一文时, 第一题就是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学生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的方法, 归纳出:讲述一个小女孩通过一瓶纯净水认识生活, 改变现状的故事。考生掌握了主要内容后, 对把握文章的主旨, 完成其他题目都有所帮助。

二.锁定答题范围, 捕捉有效信息

1、从关键词语入手剖析全文:

文中的关键词语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里, 理解了这些词, 也就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故乡》中的考题:“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 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个“辛苦”的含义, 仔细揣摩后, 学生发现, 这是作者要展现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的“辛苦”是为了生活, 奔波劳苦;闰土的“辛苦”是辛勤劳苦;“别人”的“辛苦”是处心积虑, 算计别人。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结合语言环境, 准确解读语义:

体会和推敲这些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透过表象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如徐州市2008年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的第一题: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 而含义不同, 各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其实它是以花喻人, 属于虚写, 也就是指每个人都能成才。母亲的话是在我的询问下不经意的回答, 属于实写, 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一自然现象。

3、抓住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解读文章:

记叙文人物形象的刻画多种多样: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一般以这样的题型出现: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刻画使用了哪些方法? (如:划线的句子通过什么描写, 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的各种描写, 就使两个自私、冷酷、虚伪、惟利是图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而作者每一处描写也都是透过人物性格特点来深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以人为本的心智活动, 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读者不是阅读的奴隶, 而是阅读的主人。阅读过程既是对作品的理解过程, 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所以, 中考的时候, 大都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如《美好的声誉》的最后一题:读了本文, 你觉得怎样才能赢得美好的声誉?在课内阅读蒲松龄的《狼》最后一题也是:读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语言的品味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议论、抒情等手法又不可缺少。在记叙文中, 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的意义, 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的中心的同时, 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中考当然也离不开对语言与写作技巧的考查。这种检测大多侧重与内容的联系, 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 为技巧而技巧。

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 (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得好?答题有三步:第一, 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 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 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应重视语言和技法的品悟鉴赏, 对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表现力要有理性的认识, 并作出初步的评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篇3

一、文体更加规范。所选作品大都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情节性、叙事性强,细节生动,文体特点鲜明。

二、内容更加丰富。选文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气息浓郁,语文味浓厚。

三、语言更加规范。所选文章质量较高,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表达规范,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试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文中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进行把握,对行文思路进行梳理。如“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重庆市A卷)、“‘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海南省卷)、“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河南省卷)、“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广东省卷)等。

二、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的理解情况。命题人抓住关键点,从局部人手设题,引导学生着眼全文,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有的抓住标题命题,如“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山西省卷);有的抓住文章开头命题,如“纵观全文,第①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①段能否去掉?为什么?”(山西省卷);有的抓住结尾命题,如“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河南省卷);等等。

三、重视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品味情况。有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能力的,如“‘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广东省卷)、“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重庆市A卷);也有考查学生品析语言特色能力的,如品析加点词语或文中某一句(段)的表达效果。

四、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情况。如“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河南省卷),从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其实暗中考查了学生对记叙的顺序问题的了解情况。学生若要正确答题,必须先弄清楚文中顺叙了什么故事、插叙了什么故事。

五、重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北京市卷)、“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山西省卷)等。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篇4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3.记叙的顺序。4.记叙中的描写。5.记叙中的议论。6.记叙中的抒情。7.记叙的详略。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例1.(20xx年天门)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于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迟不肯离去。

⑤“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

⑥“谢谢您收下了我的礼物。”泰迪小声说,“那手镯是我妈妈用过的,您戴上它非常漂亮;香水也是我妈妈用过的,现在,您闻起来就像妈妈一样。”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⑦泰迪完全变了。

⑧几年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非常感谢。爱您的泰迪”。

⑨史密斯小姐没有令泰迪失望。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

⑩“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医学院,如您能参加我的入学典礼,我将不胜荣幸。爱您的泰迪。”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了,如您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不胜感谢……”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下周二将是我结婚的日子,如您能光临,我将……”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当年,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今天,这一张张报喜的短信都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到妈妈生重病后泰迪的神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是 、

。段中侧面描写妈妈去世后泰迪变化的句子是 。

2.第③自然段写史密斯小姐接受孩子们的圣诞礼物。试设想一下:当史密斯小姐一件件打开那些礼物时,泰迪会想些什么?

3.第⑥自然段写泰迪,用了描写和肖像神态描写的方法。段中语句“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与第①段中“ ”形成前后照应,表现了泰迪的“变”。

4.用“闻起来像妈妈一样”作为文章的题目,好在哪里?

5.文章第⑧至⑩自然段用泰迪写给史密斯小姐的若干封短信来表明泰迪的进步与成功,印证第⑦自然段中的“变’。行文从第五封短信起省略了内容,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补写第五封信。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第①段写泰迪的神态,用了“神思恍惚、心不在焉”两个四字短语,“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侧面表现了妈妈去世后泰迪的变化。解答第2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泰迪的生活遭遇来揣摩其心理活动,合乎情理即可。第3题可答“语言”:“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第4题“闻起来像妈妈一样”这个题目,好在将文中的关键语句化为题目,使中心事件鲜明突出;好文题本身饱含深情,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好在文题带有悬念,能吸引读者深入地进行阅读;好在文题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记叙类文体的特色……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5题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开放性题目,既要全面理解材料,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答题时要扣住“不断进步与成功”,在表达上应该得体、简明、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

解答记叙阅读题时,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要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时,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述。

例2.换杭州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一般性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消息、通讯之类广义的记叙文。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辨读材料中的表达方式。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的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型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地答题。

【常见失误】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答题失误有:

1.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

2.不能分析文中的线索。

3.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文中的情节不能进行准确的概括。

4.不能概括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5.不能辨识新闻报道的结构。

6.文段内容概括有误。

7.不能品析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8.对词、句、文段的表达作用把握不准。

9.对文章行文中的技巧,如对比、照应等不能进行判断。

中考记叙文阅读十题型 篇5

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题型二:环境描写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句子: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答题方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题型三:人物形象与作用

示例:①“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 2007年《江南陶公柳》

答题方法: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 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四:人物心情或感情品析

示例:①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高兴极了()-()-()-()———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题型五: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示例:

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方法: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题型六:事件叙述与概括

示例:

①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概括事件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题型七: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示例:

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②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八:语言赏析 示例:

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A.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B.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②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③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④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题型九: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 示例:

①文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005年《白苍鹭》

②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方法: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方法: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题型十:观点类开放性试题 示例:

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05年《白苍鹭》

答题方法: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篇6

记叙文-----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线索、线索:地点线 人线 时间线 事线(明暗两线,人物情感、行踪)、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地点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题型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记叙: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

一、理清记叙顺序:顺 倒 插 补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层次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二、记叙的人称:1 2 3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抒情: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方式。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景物、场景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事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描写法又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方法:A.从内容方面,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中间: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在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B、从结构方面,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C、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分析词语

1、词语选用

方法: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A、一般是往前找;

B、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解词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修辞赏析 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谈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概括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段的意思。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层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篇7

一、标题的作用

俗话说“好题半文”, 因此, 考查标题作用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之一。

例1: (2013年滨州市中考题) 25.文章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 有什么作用?

解答:标题的作用大致为:吸引读者关注, 让读者看了标题产生遐想;文章主旨的归纳, 使文章中心一目了然;文章的线索, 有的文章用最能体现全文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短语来做文章的标题。据此结合文章内容, 本题的答案应为:一是写出了父亲在这场龙卷风中, 用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挽救了女儿, 使女儿安然无恙。二是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

二、开头的作用

文章讲究开头精美, 因此开头语段的作用也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例2: (2013年上海市中考题) 《和老妈过招》22.第①段画线句 (和老妈过招, 胜算几何呢?)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 (2) 。

解答: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 ;渲染气氛等。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 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本题答案为: (1) 照应标题; (2) 引出下文“过招”的内容。

三、结尾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主要有:在内容上, 总结全文;在结构上, 呼应开头, 使结构完整;点明主旨, 抒发作者感情。

例3: (2013年湖北四市中考题) 《棉花里的父亲》2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 (结尾段) 自然段 (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的作用。

解答:结构上:点题, 收束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 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

四、过渡的作用

过渡有过渡句和过渡段,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 做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 如何启下。

例4: (2013年襄阳市中考题) 《转角遇到爱》19.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 请具体说说第④段 (楼梯转角处的椅子, 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 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的作用。

解答:首先应明白这段文字在文中是过渡段, 承上启下。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如下:既承接了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上下楼, 在楼梯转角处放了椅子, 又开启下文, 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 又改放折叠椅。

五、人称的作用

人称有三种, 其作用分别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 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给人以亲切感。用第二人称, 便于直接对话, 增强亲切感, 使抒发的感情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客观直接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如。

例5: (2013年陕西省中考题) 《又见姑姑笑 颜》l3.请简要概括“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答:⑴“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⑵“我”是事件的叙述者。⑶“我”是“山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六、重点词句的作用

重点词句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例6: (2013年河南省中考题) 《放学》10.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 有什么作用?

解答: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②记录事件的进程, 推动情节发展。③时间精确到分, 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 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例7: (2013年宜宾市中考题) 《独腿人生》9.请联系上下文, 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 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 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解答:“直直地瞪着”、“瞪着”, 形容目光长时间盯在他的“断腿”和“裤管”上, 表现“我”突然发现车夫是一个独腿后的震撼, 以及自己坐在他车上的复杂心情。

七、描写的作用

描写有环境 (景物) 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它们在交代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8 : (2013年上海市 中考题) 《和老妈过招》23.联系上下文, 第⑤段画线句 (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 口型做得大大的, 表示“有”。) 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描写, 作用是。

解答:肖像委婉地写出了我对老妈多次问话的厌烦, 又体现了我对老妈的尊重。

例9: (2013年沈阳市中考题) 《门铃》15.选文第⑵段中画线句子 (外面, 阳光温暖而明亮, 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 有什么作用?18.选文第⒄段中画线句子 (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 外公。给你手绢, 擤擤鼻涕。) ”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答:15.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了天气的晴朗, 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18.语言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可爱和对外公的关心;与前文帕皮的话相照应。

例10: (2013年黑龙江中考题)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24.请在选文第⑴段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写在答题卡上, 并分析它的作用。

解答:景物描写:“风中夹杂着雪花, 纷纷扬扬, 如柳絮般飘落, 小小山村, 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

作用:交代时令, 写出天气的寒冷, 为下文小女孩儿发高烧做铺垫。渲染恬静的气氛, 烘托他愉快的心情。用雪景的美丽衬托了主人公善良的高尚品质。

八、修辞手法的作用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 在中考阅读题中比较常见。

例11: (2013年益阳市中考题) 《香椿》24.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 (我把主干拉弯, 那树忍着, 我把支干扯低, 那树忍着, 我把树芽采下, 那树默无一语。)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 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例12: (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题) 《香伯》18.从修辞角度看, 第p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居然另起炉灶, 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 不肯随意“屈就”, 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 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 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 根据对比、比喻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表达, 突出渲染) , 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如下:对比与比喻的运用, 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九、写作手法的作用

文章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有很多, 如对比、衬托、象征、白描等, 因此, 在平时要多积累一些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知识, 学会从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13: (2013年日照市中考题) 《孤独的舞者》22.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答:答案示例:①托物抒情。文章借枯黄的草地上的一只蝴蝶在孤独中旋舞, 舞出忧伤的美丽, 优雅的欢乐, 表达对在寂寞里苦苦追求的人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衬托手法。用秋天的寂静、清冷, 衬托出孤独的舞者的坚强。 (另外可以答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作者用精细的笔墨描写秋天寂静清冷的环境和洁白的蝴蝶回旋飞舞的场景, 用抒情的语言赞美其用优美的舞姿征服世界的精神, 用议论句揭示其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格。还可以答对比:人生舞台上“孤独的舞者”与“随波逐流, 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的人对比。)

例14: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一只鸟》24.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 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解答:①伏笔:示例, 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 “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地震一般, 令他踯躅不安”。照应:示例, 退休老人说明放鸟原因及确认盲眼老人的儿子就是判错的阿捷。②作用:前后照应, 使内容形成有机整体, 并在设悬和解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例15: (2013年南宁市中考题) 《雨中片段》25.根据你的理解, 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下雨的片段, 写出了亲情的温馨, 邻居的友善, 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 对亲人、故乡的怀念。 (意思对即可)

十、人物形象的作用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能够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 是作者的期盼与愿望。

例15: (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 《大风》22.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解答: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 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 爷爷对“我”关心疼爱, “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例16: (2013年扬州市中考题) 《冲进风暴逃生》20.能够逃脱这次灾难, “莎拉”起了什么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 篇8

(201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记叙文阅读)

家 徽

余 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⑤賊“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⑦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⑧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⑨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4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4分)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6分)

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3分)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语段的作用。

【思路解析】对于语段的作用,我们主要从“四个角度”来作答:一是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二是这些内容与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事实也就是对段落的内容的分析;三是这一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四是这一段与题目有无关系,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事实上是对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

就内容而言,第②段属于背景介绍,主要是交待家境:家里有几个人,家里的生活过得如何;就结构而言,很显然,这一段为下文的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第2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的时代背景。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作铺垫。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答出两点即可)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细节描写的作用。

【思路解析】人物细节描写的种类常见的有五种:外貌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时,我们主要的角度就是分析细节出现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物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是因为什么原因,人物是怎么想的。

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是动作细节描写和神态细节描写,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对人物如此动作和神态细节出现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答出两种心理并做简单分析即可)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

【思路解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要把握的要点是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具体说也就是,将文中人物相关的言行进行分类列举,然后一一进行判断。在答题时,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是“分析”,所以我们不仅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而且还要写出与特点有关的言行,即我们判断人物具有如此特点的依据。若不写依据,那么我们的分析就会是无源之水。当然,在写依据时,我们也不要大段大段地抄写原文,而是要概括原文,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写出即可。在原文中,祖父的言行并不太多,我们一一进行具体的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答出三点即可)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标题的含义。

【思路解析】标题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表面含义,即字面意义;一种是深层含义,即语境意义。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我们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全文的内容,一是联系文章的主旨。具体到本题,我们不难发现,家徽象征了人间的多种美好品德,比如善良、宽容、体谅、知恩图报等。

【参考答案】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上一篇:清明节优秀日记下一篇: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