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通用11篇)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1

(第7号

《安顺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暂行办法》已于2002年4月29日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陈海峰

二OO二年五月三十日

安顺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以下简称土地招标、拍卖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招标、拍卖工作。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范围内的土地招标、拍卖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授权组织实施。

第二章 国有土地招标拍卖一般规定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招标、拍卖活动。根据拟招标、拍卖地块的规划用地范围,做好勘测定界、土地资产评估、绘制地块宗地图、起草土地使用权招标及拍卖有关文件等前期工作。

第五条 凡商服、旅游、娱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 土地招标、拍卖活动应遵循合法和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接受社会监督。本办法,所称招标人、拍卖人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 土地招标、拍卖出让底价应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规范确定,并经市、县土地招标、拍卖领导小组批准。

土地招标、拍卖出让底价应当保密的,参加土地招标、拍卖工作的工作人员对底价负有保密责任。

土地招标、拍卖底价被泄露的,应立即停止土地招标、拍卖的后续工作,并通知投标人、竞买人。

第八条 招标人、竞买人有权了解招标或拍卖地块的有关情况,遵守规则,依法参与竞买。并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土地招标、拍卖活动投标人、竞买人在竞投竞买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串通压价。

第九条 按本办法通过招标、拍卖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凭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有关部门申办建设立项、规划许可等相关手续。

第十条 土地招标、拍卖活动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城市规划和土地供需状况,在严格控制供地总量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土地招标、拍卖出让计划。

第十一条 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属必须以招标、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但不具备招标、拍卖出让条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一除获取较高出让金外,还具有其他综合目标或特定的社会、公益建设条件的:

(二土地用途等受严格控制,仅一个或两个单位有受让意向的;

对土地使用者有资格限制或特别要求的,可对符合条件的用地申请者进行邀请招标。

第三章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

第十二条 土地招标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采用邀请招标的,被邀请的招标人不得少于三人,并应根据商业信誉和资金状况综合选择。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招标,是指招标人为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按规定由投标人竞投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拍卖,是指拍卖人为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按规定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最高应价者的行为。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投标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但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对投标人范围有限制的,按规定办理。本办法所称中标人,是指按本办法所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投标人。

本办法所称竞买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但拍卖公告对竞买人范围有限制的,按规定办理。本办法所称竞得人,是指按本办法所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应价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竞买人。

第十五条 土地招标的基本程序

(一招标人于投标截止日前二十日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招标邀请书。招标公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土地的位置、地块现状、面积、使用年限、用途、规划设计条件;

2、投标人的范围及资格:

3、报名地点、时间;

4、投标地点和截止日期:

5、给付中标价的方式:

6、评标方法;

7、开标地点、时间;

8、招标人认为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招标人更改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内容的,应在投标截止日七日前作出相应公告。

(二投标人报名并提供资格证明文件

(三招标人对投标人资格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投标人领取空白标书及有关招标文件,并交付保证金,保证金按拟招标地块的区位和面积确定。

(四招标人组织投标人勘察招标地块现场,并进行答疑。

(五投标人编制标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标书投入标箱,下列标书为无效标书。

1、超过投标时间所投的标书或截止日后所收到的邮寄标书;

2、标书或标书附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3、标书或标书附件字迹不清或难以辨认的;

4、投标人不具备资格的;

5、委托他人代理的,委托文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6、重复投标的。

对被认定为无效标书的,招标人无须对投标人进行解释。

(六招标人通知各投标人及有关部门人员召开开标会议,当众启封、宣读标书,进行验标及宣布标底。

投标人有权查询开标记录及附件。

(七招标人按公告的条件及程序确定中标人。定标时,招标人可选用以下其中一项条件确定中标人,但采用下述第二项为中标条件的,应由评标小组在开标后5日内对所投标书进行评标、定标。

1、在竞投期内出价最高者;

2、根据竞投出价、支付出让金期限和方式及规划设计方案优选等,经评标小组综合评定最优者。

(八招标人向中标人和未中标发出书面通知

(九中标人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15日内与市或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支付不低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保证金。

(十中标人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30日内付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及领取土地使用证书。

第十六条 中标人已交付的保证金可抵作土地出让金。对未中标的投标人在定标结束后7日内退还保证金。

第四章 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

第十七条 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公开拍卖出让。

(一以获到最高出让金为主要目标,以出价最高为条件确定受让人的;

(二对土地使用者资格没有特别限制,一般单位或个人均有可能有受让意向的;

(三土地用途无特别限制条件的;

第十八条 土地拍卖的基本程序

(一拍卖人在拍卖前二十日发布拍卖公告。拍卖公告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土地的位置、地块形状、面积、使用年期、用途、规划设计条件;

2、竞买人的范围及资格;

3、竞买人报名地点及申请的截止时间;

4、拍卖地点和时间;

5、拍卖人认为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拍卖人更改公告内容的,应在竞买申请截止7日前作出相关的公告。

(二竞买人报名、并领取竞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

(三竞买人在竞买申请截止日前递交竞买申请,并提交有关资格证明。

(四拍卖人对竞买人资格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竞买资格证书和统一编号的应价牌,并由竞买人交纳保证金。保证金按拟拍卖地块的区位和面积确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无效申请:

1、申请文件在竞买申请截止日之后收到的;

2、申请文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3、申请文件字迹不清或难以辩认的;

4、申请人不具备资格的;

5、委托他人代理,委托文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被认定为无效申请的,拍卖人无须对竞买人进行解释。

(五组织竞买人勘察拍卖地块现场,进行答疑。

(六拍卖人在公告的时间、地点按以下程序拍卖:

1、竞买人显示应价牌,主持人点算竞买人;

2、主持人介绍地块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规划要求及其他有关事项;

3、主持人公布拍卖起价和第一次应价后叫价递增幅度;

4、竞买者按规定的方式应价或加价;

5、主持人在连续两次宣布最后应价而没有再加价主持人落槌;

6、主持人宣布最后的应价者为竞得人;

7、拍卖人与竞得人签订《拍卖成交确认书》。《拍卖成交确认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拍卖人、竞得人的名称(姓名、地址;

(2拍卖标的;

(3拍卖成交时间、地点;

(4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时间、地点;

(5竞得人对支会土地出让金的承诺;

(6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七竞得人应在拍卖成交后当日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和交付土地出让金20%的保证金,在30日内付清土地出让金,在规定时限内依法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书。

第十九条 竞得人已交付的保证金可抵作土地出让金。对未竞得人在拍卖活动结束后7日内退还保证金。

第五章 违规责任

第二十条 在具体招标、拍卖活动中,若所有投标人、竞买人报出的最高价均低于招标(拍卖底价或达不到中标条件的,招标人或拍卖人可以宣布停止该地块的招标、拍卖活动。

第二十一条 土地招标、拍卖成交后,中标人或竞得人不按规定时间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视为放弃中标或竟得,所支付保证金不予退还,并应赔偿该地块组织招标、拍卖活动支出的全部费用。

第二十二条 中标人或竟得人未按规定期限付清土地出让金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解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已建造的房屋出让合同,已交付的保证金不予退还,并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已建造的房屋及其他设施无偿收归国家所有。中标人或竟得者应按合同规定缴纳违约金。

第二十三条 中标人或竞得人未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擅自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纠正,并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和情节处以土地出让金30%以下的罚款;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情节严重的,可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四条 中标人或竟得人已按规定期限付清土地出让金,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未按约定提供土地的,中标人或竞得人有权解除合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须双倍返还保证金,同时应按合同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五条 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属必须招标、拍卖而未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或招标、拍卖工作人员在土地招标、拍卖活动中,接受贿赂,泄露秘密,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根据有关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

第二十六条 投标人、竞买人以行贿、弄虚作假、串通压价等非法手段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取消其中标或竞得资格,终止出让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没收已交付的保证金。对有关责任人根据有关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依法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抵押担保的,在处置抵押权需清偿债务而拍卖该土地使用权的,其拍卖行为按本办法规定实施。

第二十八条 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参照本办法实施。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安顺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2

答: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的含义十分广泛, 包含了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各种文件、数据、图表等各类信息。

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有哪些规定?

答:一是明确了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 (一)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 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二是确立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制度。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 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答复方式和时限要求, 《条例》也作了规定。三是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 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问:行政机关应采用哪些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答: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各级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查阅、获取政府信息提供方便;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 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 并及时更新。

问:监督和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有哪些措施?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什么时间颁布和实施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2年8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此前实行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符合政策的继续有效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保护。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哪些土地要实行承包,承包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园地、林地、畜牧用地、养殖水面以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资源都要实行承包。

(一)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垦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土地及休闲地、轮歇地等,通常分水田、旱地、水浇地等;

(二)园地是指常年种植的茶、桑、果及苗圃用地,包括原有的、复垦的和本年新植定栽的园地;

(三)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迹地等;

(四)畜牧用地是指用于畜禽养殖和收割牧草的土地;

(五)养殖水面是指用于养殖水产品并经常进行管理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河沟和池塘等;

(六)“四荒”是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

对上述农村土地的承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二是其他方式的承包。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作为承包方,只能通过依法流转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农民个人为单位进行承包。当然,在计算每户农户应当承包的土地面积时,通常要考虑农户家庭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即“按户承包,按人分地”。凡是为农民提供主要经济来源,承担其基本生活保障的土地,应当实行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方式。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农业用地,如养殖水面、果园等。这些土地之所以实行公平为主、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是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我国农村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使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现代社会的保障制度覆盖到农村。因而,每个农户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承包地,实际上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也具有社会保障和福利性质,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

除了以上实行家庭承包的农业用地外,主要还有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几种农业用地。对于这几种农业用地,法律规定实行其他方式承包。之所以对“四荒”地等采取其他承包方式,主要是因为“四荒”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需要的投入相对较多,总体上说依靠单家独户的农户难以很好地开发利用。为了鼓励和吸引社会上有农业经营能力和资本技术实力的组织和个人到农村开发利用“四荒”资源,《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区别于家庭承包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其他方式承包与家庭承包有以下明显区别:

一是承包方不同。作为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并且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发包方不能随便选择确定承包方。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联户和个人,也可以不是,而且往往更多的是外来的经济组织(城市企业)和个人。发包方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选择确定承包方。

二是承包的对象和功能不同。家庭承包的对象是耕地、林地、草地或果园、水面等常用农业地;其他方式承包的对象主要是“四荒”地,包括不适宜家庭承包的其他一些零星土地。家庭承包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是承包户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而“四荒”地通常不具备这种功能。

三是承包的方式和原则不同。家庭承包采用的是人人有份的平均分配方式,遵循公平原则;其他方式承包采用的是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选择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承包,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四是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方式不同。家庭承包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依法确定,法律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他方式承包则主要通过双方平等协商达成一致,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具体内容。

五是权利的保护方式不同。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物权方式保护,法律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原则上不得调整、收回承包地,承包方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则按债权方式保护,承包方通常只享有债权请求权,请求损害赔偿。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4

【发布文号】抚政发[1999]3号 【发布日期】1999-01-27 【生效日期】1999-01-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抚顺市人民政府印发《抚顺市流动

人口治安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抚政发〔1999〕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抚顺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实施细则》业经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抚顺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抚顺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辽宁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辽宁省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办法》和《辽宁省流动人口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来我市城区、三县、乡(镇)地区暂住的下列人员:

(一)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聘用本市以外的从事各种经营和劳务的人员。含个体工业、手工业、商业、修理业、餐饮服务业、运输装卸、建筑施工、种植业、养殖业的人员和外地驻抚办事机构聘用的本市以外的人员;

(二)配偶之间投奔,老人投奔子女,子女投奔父母的人员;

(三)在市区购置商品房居住,户口仍在市外的人员;

(四)因出差、探亲、访友、学习、旅游、就医等来抚暂住在居民家中的人员;

(五)持劳改释放、解除教养证明尚未落常住户口或保外就医、因故请假回家的劳改、劳教人员;

(六)因其他原因在我市暂住的人员。

第三条 第三条 公安机关是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流动人口登记、发证、收费、通报协查等日常管理工作。劳动、城建、卫生、计划生育、工商行政管理、民政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第四条 街、乡(镇)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公安派出所;委、村设立流动人口登记站;流动人口较多的单位,应根据需要设立流动人口登记站,确定协管人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街、乡(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居(村)民委员会流动人口登记站要按照流动人口300:1的比例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在公安派出所各责任区民警指导下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第二章 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

第六条 第六条 流动人口在暂住地居住3日以上、一个月以内的,应当在到达暂住地之日起3日内由户主或本人持合法证件,到居委会或村委会流动人口登记站申报暂住登记。

第七条 第七条 居住在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的流动人员,应申报旅客登记。

第八条 第八条 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拟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含一个月)、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应当在到达暂住地7日内,持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同时办理《暂住证》。

第九条 第九条 流动人口申报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暂住在居民家中的,由本人或户主持《户口簿》,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办《暂住证》;探亲、访友、就医或直系亲属之间投靠的办理《暂住户口簿》;

(二)暂住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私营企业、餐饮服务业内部的由单位或雇主负责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办;

(三)暂住在建筑工地的,由工程队的治安责任人,负责登记造册,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办;

(四)暂住在出租房屋的,由房屋出租人带领承租人,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办。

第十条 第十条 公安派出所在给育龄妇女或务工经商人员办理《暂住证》时,应查验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和《外来人员就业证》,对没有婚育证明和就业证明的,登记造册并将名单通报计划生育和劳动部门。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暂住证》为一人一证,有效期最长为一年。暂住期满需继续暂住的,应当在期满前5日内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延期手续。离开暂住地到其它地区暂住的,应到其它暂住地公安派出所重新申请办理《暂住证》,原证注销。《暂住证》内容需要变更的,应当及时到发证公安派出所办理变更手续。《暂住证》遗失的,应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补办。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劳改、劳教人员保(院)外就医或请假回家,应当在到达暂住地24小时内,由户主或本人持《户口簿》和劳改或劳教机关出具的证明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办理《暂住户口簿》。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领取《暂住证》应交纳工本费和押金。流动人口离开暂住地时应到公安派出所办理注销手续,交回《暂住证》,同时返还押金。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居民个人不得留住或聘用未申报暂住登记或申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不得伪造、变造和买卖《暂住证》;不得扣押流动人口的《暂住证》。

第三章 流动人口承租房屋治安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单位或个人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的房屋,其建筑结构、居室设备、出入口和通道等必须符合消防安全和治安管理规定,危险和违章建筑的房屋不准出租。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单位公房和私人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出租人须持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其它合法证明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查符合防火和治安管理要求的,出租人与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领取《租赁房屋许可证》和房屋出租标志牌。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房屋出租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应履行下列治安责任:

(一)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或其它合法证件的人;

(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保护承租人居住安全;

(三)发现承租人有违法犯罪活动或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四)房屋停止租赁时,应当到公安派出所办理停租手续,交回标志牌;

(五)房屋承租人变更的,必须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承租房屋应履行下列治安责任:

(一)禁止在承租的居所内生产、储存或经营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

(二)发现承租房屋存在隐患应及时告知房主予以消除;

(三)将承租房屋转租或转借他人的,应当向当地派出所申报备案。

第四章 流动人口管理费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本细则第二条

(一)项规定的人员,在办理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的同时,每人每月交纳流动人口管理费25元,暂住时间不满一个月的按一个月计征。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公安派出所为流动人口管理费征收单位,由各责任区民警或聘用的协管员,根据流动人口暂住的时间,可按月或一次性征收管理费。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成建制的包工队、施工队或有组织进入暂住地承包工程或为工程提供服务的,由用工单位按照用工人数向暂住地派出所一次或分期代为交纳管理费。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口管理费的征收必须使用辽宁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收据,并加盖流动人口管理费专用章,征收纳入第二预算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费主要用于聘用暂住人口协管员的补助、购置办公和文销用品、印制暂住人口登记表格和簿册、对管理流动人口政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公安、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依照《辽宁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暂住地公安派出所予以处罚:

(一)不按规定申报、经通知仍不申报暂住或申领暂住证(簿)的,处50元罚款;

(二)不按规定缴纳流动人口管理费的,责令限期补交,并处以2至5倍的罚款;

(三)成建制来抚承包工程或个人雇用的流动人口未按规定申报登记办理《暂住证》,经通知限期不改的,对单位或雇主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四)骗取、冒领、转借、转让、买卖、伪造、变造《暂住证》的处以500元以下罚款,行为人有违法所得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外,处非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出租人或承租人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出租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向公安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不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的,通知限期办理手续,过期不办的,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流动人口或擅自将房屋转借、转让他人,未按规定报告公安机关的,处以警告或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三)不履行治安责任,在出租的房屋内发生案件及其他治安灾害事故的,责令出租人停止出租,并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四)承租人利用承租的房屋非法生产、储存或经营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的,责令其搬出承租房屋,依法没收危险物品,并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抚顺市实施辽宁省城镇暂住人口管理办法补充规定》(抚政发〔1988〕70号)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读 篇5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无疑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依法治国前进道路上的一件大事。

《民法总则》是我国编纂民法典的开篇之作。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编纂民法典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我国现行民法体系是以《民法通则》(1986年通过,1987年生效)为中心,由《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共同组成。尽管这些法律在过去的法律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法律条文过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各单行法许多条文与《民法通则》规定不一致,导致《民法通则》形同虚设,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民法在实践中的有效适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立法机关与民法学者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共同努力,已就编纂统一的民法典达成许多共识,此时出台民法典的第一部分——《民法总则》正当其时。

二、《民法总则》出台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极大地提振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月15日出台的《民法总则》共11章、206条。《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的顺利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指示精神,确定了未来三年的立法规划:2017年3月《民法典》的第一部分即《民法总则》通过后,将陆续研究修订并通过《民法典》各分则编,预计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本次《民法总则》的出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总则》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进一步明确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为民法典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

三、《民法总则》亮点解读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我们把《民法总则》与实行了三十年的《民法通则》对比可以看出,《民法总则》第一个特色就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写进了第一条中,这无疑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行为。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与人民关系最密切的基本法律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未来《民法典》的实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并贯穿于民法典编纂过程,对全社会都有很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如是说。另一个特色就是《民法总则》全文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增加救助人免责条款,鼓励见义勇为

将提倡见义勇为行为、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利写入《民法总则》,对加强社会成员间互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很有帮助。面对近几年出现的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见义勇为者受伤后无人救助的不良社会现象,《民法总则》“好人条款”对此给以强有力的回应,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该条充分体现了我国立法对人文关怀的考虑,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确立,绿色环保原则成亮点

《民法总则》确认了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环保原则,最大的亮点是绿色环保原则。绿色环保作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写入《民法总则》第九条,民事活动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维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样规定,既传承了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新发展理念,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

(四)创新法人分类方法,赋予基层组织法人资格 本次《民法总则》条文中将法人分类为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并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另外,营利法人部分的详细规定,以及本法其他部分的各种规定,说明我国未来《民法典》全文将采用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民法总则》部分不仅提取了《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的公因式,也提取了《公司法》等商法的公因式,预计这一举措会增强民商各项法律之间相互配合,更好地保护各主体权利和合法权益,作为民事基本法律的《民法典》在形成以后,各相关法律之间的逻辑自洽性会明显增强,有利于减少因法律规定不同而导致对个别案件无法裁决现象发生,也为未来民商事相关法律的修订指明了方向。民法总则确立了普遍适用于各个民事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基本原则,消除了各个法律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就使民事立法体系更加和谐一致。这种越来越内在一致的法律编纂方式会更好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护好人民的主体权利,这对我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五)全方位加强各类主体权利保护

《民法总则》专门就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权利和数据、未成年人的诉讼权问题以及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设置专门条文,全方位保护各类主体的民事权利,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

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根据社会需要扩大了财产概念的外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体现了法律不脱离社会生活、与时俱进的理念。另外,也强调对财产权利、债权、知识产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法总则》中规定相配套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也即将出台,这对于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保障私权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私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划定了公权行使的界限,也奠定了规范公权的基础。

民法就其性质而言是私法,但民法并不因为是私法而仅仅保护私权,既保护私人利益,也保护公共利益。对私有财产、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混合财产,平等保护。在现今农村土地权利保护严重不足,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和土地征收征用中集体权利遭受侵权司空见惯的情况下,这一举措意义尤为重大。

条文中更加强调加强保护特殊群体。如法律规定胎儿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清算中的法人和设立中的法人也具有部分权利能力;规定成年监护制度,特别是规定了成年人监护协议制,也进一步明确了民政部门和其他组织在监护过程中的职责,突出了监护权的行使要充分考虑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这都体现了民法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理念;条文中还延长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诉讼时效;对英雄烈士的名誉权等人格权加强保护等,都颇具亮点。

(六)紧跟时代步伐 坚持特色创新

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经济也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说《民法通则》是建立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产物,而《民法总则》则是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跨越式的民事立法,必须反映新时代对民法的实际需求。《民法总则》全面反映了21世纪经济、科技、社会的最新发展,譬如经济全球化、新工业革命、互联网和物联网、大数据、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个人信息安全和社会风险加剧等现状,信息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可以作为民事权利客体,就是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权利要求。

(七)将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常识问题明确列入条文

与《民法通则》相比,《民法总则》特别修订了《民法通则》中“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尽管只是表述的不同,但在如此重要的民事基本法中特别强调《宪法》的终极地位,再次体现了我国立法中对《宪法》权威的确认和维护,对我国现阶段建立以宪法为中心、其他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民法总则》的制定和出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总则》保障私权、限制公权,奠定了民法典的基础,从而也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完善了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具有法治里程碑的意义。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6

大家好,今天利用会前学法时间主要从夫妻财产制、离婚诉讼中夫妻财产处理规则两个方面向大家讲解一下我国现行《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关系的相关规定。

一、夫妻财产制

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的归属,恪守两个基本原则。

原则一、有约定的从约定,也即尊重夫妻双方的意识,凡是对于财产有约定的,只要该约定本身合法有效,一切按照约定来认定。

原则二、如无约定,适用法律规定也即法定财产制,法定财产制的基本原则是:婚前财产属于个人;婚内所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共有。

关于夫妻财产约定。讲以下三点:

1、对内:也即夫妻之间来说,夫妻可以自由约定婚前及婚内所得财产的归属,比如约定婚内任何一方所得财产归各自分别所有、共同所有、部分分别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等等,均无不可,约定一经生效,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只是该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否则视为夫妻之间没有约定。

2、对外: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如果该债权人事先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接下来我讲一下法定财产制。在夫妻双方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哪些为夫妻个人财产、哪些又为夫妻共有财产,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呢?

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财产原则上应为夫或妻一方个人财产,且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伤害所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以及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

3、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我国法律规定: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问夫妻任何一方所得的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共有财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情形: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所得的收益;

4、知识产权的收益;

5、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安置补偿费。

6、一方继承、受赠所得财产(这一点有例外:如果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二、离婚诉讼中夫妻财产处理规则

(一)基本原则

对共同财产,可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法院依照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需要注意:离婚时,一方若有隐匿、变卖、毁损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情形的,对于过错方,法院可以判决其少分或不分。

(二)关于共同财产的再分割

离婚后发现一方有隐匿、变卖、毁损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或者离婚时尚有未分割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当事人可诉请法院再次分割共同财产。

(三)经济补偿与帮助义务

关于补偿义务。这仅仅适用于约定财产制的夫妻关系。也即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关于帮助义务。适用于离婚的夫妻经济地位悬殊的家庭。也即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此处的生活困难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或无住处的),此种情况下,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帮助的形式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所有权,具体办法双方可以协议,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判决。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7

一、新修改的《专利法》提高了授予专利权的门槛, 提升了专利的技术含量,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要想取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修改前的《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对不同的现有技术规定了不同的地域范围, 其中以公开出版物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范围是全球的, 以使用或者其他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范围仅限于国内。在国外已经被公开使用过或者公开销售过的产品或方法, 只要在我国国内还没有公开使用或者销售过, 就可以在我国被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 这不利于鼓励真正的发明创造。本次修改的《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发明创造要符合新颖性的要求是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该条第五款规定了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这样就提高了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门槛, 从而提高了我国授予专利的质量和水平, 使我国的企业真正面对全球这一大市场, 苦练内工, 迅速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近年来,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 授权标准偏低的问题日显突出, 这种状态不利于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我国产品外观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 提高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授权标准, 有利于尽快形成丰富多彩、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式样。新修改的《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与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 应当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规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每一项现有设计单独对比, 不仅不应当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实质相同, 还应当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标准排除了简单的商业性转用设计, 也排除了与现有设计不相同但与现有设计的区别对产品的整体视觉效果不具有显著影响的外观设计;二是允许将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现有设计的特征组合起来, 判断申请获得专利的外观设计与之相比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标准排除将惯用设计特征、知名产品的设计组合而成的设计, 也排除了对多项现有设计的特征进行简单的组合而成的设计。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在第二十五条中第一款增加了第六项, 规定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两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志作用的设计, 不授予专利权。该条将包装袋、瓶帖、标贴排除在专利权之外, 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对产品本身外观的创新水平, 促进我国品牌产品的形成, 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也会减少外观设计权与商标专用权、著作专用权之间的交叉与冲突。

二、新修改的《专利法》加大了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

新修改后的《专利法》明确指出《专利法》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更加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专利权和专利技术的应用对创新国家建立的重要作用。《专利法》第五条增加了第二款关于遗传资源保护的规定,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遗传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遗传资源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中增加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外观设计专利人许可, 不得许诺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规定, 解决了在各种展会上展出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展出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 只要不在展会期间实际销售其产品, 就可以逍遥法外, 外观设计专利权利人对其展出行为束手无策的问题。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将原《专利法》的第五十八条的假冒他人专利和五十九条的冒充专利合并, 统一规定为“假冒专利行为”, 并提高了对假冒专利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本条规定:“假冒专利的, 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 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4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处20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大大净化了市场, 消除了影响我国创新能力提高的负面因素。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六十四条赋予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假冒专利行为所需的必要行政执法手段, 对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扣押。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六十五条明确了确定侵权赔偿额的计算顺序, 增加了法定赔偿的规定, 即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确定给予1万以上100万以下的赔偿。本条还将专利权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纳入赔偿的范围。这些条款均起到了增加侵权人成本的目的, 对侵权行为的遏制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强化了专利信息的准确传播, 为全社会提高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二十一条增加了第二款:“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发布专利信息, 定期出版专利公报,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六十一条提出的“专利评价报告”意义重大。该专利评价报告不仅依靠检索到的文献对实用新型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进行分析评价, 还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其他实质性条件, 如说明书的公开是否充分, 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修改是否超范围等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增加了请求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专利评价报告, 这些增加的规定降低了专利维权成本, 特别有利于企业迅速提高运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和能力, 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8

1、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2、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债权债务是如何规定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

4、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有什么要求?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5、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选举、表决有哪些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

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享有附加表决权的成员及其享有的附加表决权数,应当在每次成员大会召开时告知出席会议的成员。

章程可以限制附加表决权行使的范围。

6、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承担哪些义务?

执行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按照章程规定向本社出资,与本社进行交易,承担亏损等。

7、《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成员退社、资格终止等有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3个月前向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提出。其中。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退社。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6个月前提出: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退杜成员的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

成员在其资格终止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订立的合同,应当继续履行:章程另有规定或者与本社另有约定的除外。

成员资格终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依照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向其返还。

资格终止的成员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及债务。

8、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行使哪些职权?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本社的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1)修改章程:

(2)选举和罢免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

(3)决定重大财产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4)批准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

(5)对合并、分立、解散、清算作出决议:

(6)决定聘用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资格和任期:

(7)听取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关于成员变动情况的报告:

(8)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9、作出修改章程或者合并、分立、解散的决议应当由本社成员表决权总数的百分之多少通过?

作出修改章程或者合并、分立、解散的决议应当由本社成员表决权总数的2/3以上通过,

10、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部设置有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理事长1名,可以设理事会。理事长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由成员大会从本社成员中选举产生,依照本法和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对成员大会负责。

理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

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公积金主要用于什么?

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为成员出资。

12、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

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

13、可分配盈余如何进行分配?

可分配盈余按照下列规定返还或者分配给成员,具体分配办法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经成员大会决议确定:

(1)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2)按前项规定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

14、《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破产有何规定?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9

《山东省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 已经 2002年 10月 16日省政府第 28次常务会议 通过,现予发布,自 2003年 1月 1日起施行。

省长 张高丽

二 00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山东省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

第一条 为简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程序,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登记备案,是指对由企业自主决策、使 用自有资金、商业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市场融资投资建设的竞争性项目, 取消项目建议书和可 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并以项目登记备案证明取代项目审批文件的制度。

第三条 除下列项目仍按照基本建设管理规定进行审批外,其他项目一律实行登记备案:(一 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项目;(二 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项目;(三 政府投资的项目;(四 机关和事业单位建设的项目;(五 利用国外贷款和国内政策性贷款的项目;(六 国家和省规定必须进行审批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 县以上发展计划部门负责项目登记备案工作;建设、国土资源、环保、消防等有 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以上发展计划部门应当加强登记备案项目的监督检查,做好项目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公布,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第六条 项目登记备案实行分级办理。省属项目和总投资限额以上的项目, 由省发展计划 部门负责办理;其他项目由市、县(市、区 发展计划部门负责办理。

项目总投资限额由省发展计划部门确定。

第七条 申请项目登记备案的企业, 在作出投资决策后, 应当向发展计划部门提交企业营 业执照副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和项目登记备案申请等资料;新 增建设用地的,还应当提交用地预审文件。

提交的资料应当真实、有效。

第八条 发展计划部门应当对申请登记备案项目的下列内容进行审查:(一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规定;(二 是否符合国家、省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和资源利用的规定;(三 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九条 发展计划部门自收到登记备案相关资料之日起 3个工作日内, 对符合前条规定的 项目予以登记备案, 并出具登记备案证明;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不予登记备案, 并书面说明 理由。

第十条 发展计划部门出具的登记备案证明与批复的其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下达 的投资计划具有同等效力, 企业可凭登记备案证明办理用地、规划、建设、消防等手续。对应当实行登记备案而未依法登记备案的项目, 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国家和省另有

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取得登记备案证明后项目发生重大变更或者 1年内未开工建设的, 必须重新办 理登记备案手续,原登记备案证明自然失效。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一 建设地点发生变更的;(二 主要建设内容发生变化的;(三 建设规模有较大变动的;(四 新增用地面积超出原备案面积的;(五 总投资额超出原备案数额 30%以上的;(六 变更建设方案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

第十三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展计划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 重的,可并处 3万元以下罚款:(一 应办理而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二 项目发生重大变更而未重新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三 提供虚假资料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骗取登记备案证明的。

具有第(三 项情形的,发展计划部门应当及时收回登记备案证明,并告知金融机构等有 关单位和个人。

第十四条 发展计划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限期改正, 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 为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出具登记备案证明的;(二 对符合规定的项目,拖延、拒绝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三 为未取得登记备案证明的项目办理用地、规划、建设、消防等相关手续的。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于2014年1月17日,由李克强总理签署第646号国务院令予以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1、为什么要修订实施条例?

实施条例依据2010年新修订保密法,对1990年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作出了全面修订。主要考虑:一是适应贯彻实施保密法的需要。1990年5月25日发布的实施办法是与1988年保密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2010年新修订保密法确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实施办法与之已不相适应,应作相应调整补充。同时,新修订保密法规定的一些内容还比较原则,有必要作出具体细化,以利于法律的贯彻落实。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保密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原有的一些保密管理方式失去有效性,泄密渠道增多,涉密人员、涉密会议活动、涉密载体等保密管理亟须调整规范。通过修订实施条例,进一步健全各项保密制度,有利于为依法开展保密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保密与信息公开的关系,依法维护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等合法权益。三是适应保密工作依法行政的需要。通过实施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明确、细化保密行政管理职能,规范保密行政行为,以实现保密行政管理科学、公正、严格、高效。此外,近年来保密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成熟的工作经验和有效做法,也需要通过实施条例的修订予以固化和规范。

2、实施条例主要增加了哪些内容?

实施条例共6章45条,依照保密法规定,对1990年实施办法作出全面修改完善,在加强保密管理方面作出新规定、提出新要求。主要是:在总则方面,规定了保密工作责任制、保密工作装备和经费保障,明确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机关、单位开展保密宣传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在定密制度方面,明确了保密事项范围的法律地位,细化了定密工作内容和流程,规定了定密责任人及其具体职责,细化了定密授权制度,对自行解密和审核解密作出进一步规定;在保密制度方面,细化了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投入使用审查、运行使用管理,明确了从事涉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对涉密人员管理立法作出授权性规定,对涉密采购、涉密会议活动提出明确保密管理措施;在监督管理方面,确立了保密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细化了保密检查内容,规范了保密检查程序,规定了保密检查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明确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泄密案件的调查职责,对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法律责任方面,对机关、单位隐瞒不报泄密事件和妨碍检查,企业事业单位违规从事涉密业务、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违规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3、实施条例对保密与信息公开的关系作出了哪些规定?

国家秘密保护和信息公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践中,既要防止有的地方和部门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也要防止该定不定、该保不保,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导致国家安全和利益受损。为更好地处理保密与信息公开的关系,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实施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保密与信息公开的关系作出规范:一是在保密法关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的基础上,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衔接,强调机关、单位不得将依法应当公开的事项确定为国家秘密,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二是严格限定国家秘密范围,规定国家秘密具体范围的制定修订应当充分论证,听取有关机关、单位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明确国家秘密事项的具体名称、密级和保密期限,科学、合理界定国家秘密。同时,强调机关、单位定密应当依据保密事项范围进行,防止没有依据乱定密。三是严格定密责任,进一步细化保密法规定的定密责任人制度,规范定密解密流程,强化对定密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机关、单位及时纠正少数机关、单位存在的定密过多、密级偏高、只定不解或者应定不定、高密低定、管密不严等问题,既确保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充分公开,也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4、实施条例规定,机关、单位定密应当依据保密事项范围进行。保密事项范围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制定、修订有什么要求?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简称保密事项范围。它是对保密法规定的国家秘密基本范围的具体化,是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国家秘密的具体标准和直接依据。

近年来,国家保密局会同中央有关机关制定、修订了一批保密事项范围,目前已汇编成册,将适时在有关范围内发放。实践中,保密事项范围从形式上包括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和国家秘密事项目录两部分组成。其中,国家秘密事项目录一般以表格形式详细规定了国家秘密事项的名称、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实施条例总结提炼了这一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保密事项范围基本内容和形式作出统一规定,体现了保密事项范围的规范性要求,为机关、单位准确定密提供了可直接对照的依据。

保密事项范围的制定有一套严密的程序,纳入保密事项范围的内容都是根据保密法确定的原则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需求严格确定的;同时保密事项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实施条例明确要求,制定、修订保密事项范围应当充分论证,听取有关机关、单位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中央有关机关应当定期对保密事项范围进行审核,对于因形势、情况发生变化,或者原有保密事项范围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应当及时提出修订、补充建议。

5、定密责任人制度是保密法新确立的制度,通过这次实施条例的修订,对定密责任人制度进行了哪些细化?

实行定密责任人制度是我国定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强化定密责任意识,克服定密随意性,解决长期以来定密主体宽泛、责任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确保定密准确、及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条例在保密法规定基础上,对定密责任人职责、专门从事定密工作人员的履职要求作出进一步规定。一是厘清了定密责任人范围。规定机关、单位负责人为本机关、本单位的定密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其他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这就从法律制度层面限制了少数机关、单位定密主体过多过滥的情况发生。二是明确了定密责任人的具体职责。规定定密责任人具体负责审核批准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对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尚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秘密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变更或者解除的决定;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项先行拟定密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三是明确了有关定密责任人的履职条件。规定专门负责定密的工作人员要接受定密培训,明确自身职责,熟悉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保密事项范围,掌握定密程序和方法。

6、关于定密授权制度,实施条例作出了哪些规定?

实施条例严格遵循保密法上收定密权限、严格定密授权的规定精神,进一步细化了授权制度、规范了授权行为,为有关机关慎重节制地开展定密授权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是明确了定密授权主体,只有依法享有定密权的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机关可以作出定密授权;二是规定了授权方式,授权机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主动授权或者依申请作出授权;三是限定了授权权限,授权机关应当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定密权限、授权范围内作出定密授权;四是规范了授权形式,定密授权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五是明确了授权监督,授权机关应当对被授权机关、单位履行定密授权的情况进行监督,同时,授权机关还应当通过定密授权备案,接受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

7、国家秘密标志不完整、只定密级不定期限等定密不规范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实施条例对规范定密行为有哪些新的规定?

定密是保密工作的源头和基础。近年来,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定密不准、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为进一步加强定密管理,规范定密行为,实施条例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一是明确了定密程序的启动时间,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在国家秘密产生的同时,由承办人依据有关保密事项范围进行定密。二是规定了定密的三个基本要素,机关、单位定密应当明确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同时,还明确了保密期限的计算时间,强调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应当作出书面记录等。三是规范了国家秘密标志,国家秘密载体以及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的明显部位应当标注国家秘密标志,国家秘密标志应当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四是规定了定密不当纠正程序。要求机关、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单位发现定密不当的,及时纠正。此外,还细化了不明确、有争议事项的确定流程。

8、实施条例对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作出了新的规定,具体是什么?

监督管理是保密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秘密安全的重要手段。实施条例在保密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了保密监督管理职能,规范了具体监督管理行为。

一是细化了保密检查的内容和程序。对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进行保密检查的12种情况进行了列举,如对机关、单位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保密制度建设情况、保密宣传教育培训情况等保密工作进行检查。规定了保密检查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如查阅材料、询问人员,对有关设施、设备、文件资料等先行登记保存,进行保密技术检测等。

二是明确了泄密案件调查的程序和权限。规定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线索和案件,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或者组织、督促有关机关、单位调查处理,并可以向有关机关、单位提出处理建议。明确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收缴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并对收缴程序、有关部门协助配合等提出要求。

三是规定了有关工作时限。要求机关、单位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的,在24小时内向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泄密报告的,在24小时内逐级报至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密级鉴定结论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不能按期出具鉴定结论的,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等。

四是提出了履职要求。规定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开展保密审查、保密检查和泄露国家秘密案件查处工作,做到科学、公正、严格、高效,不得利用职权谋取利益。

9、实施条例对进一步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方面有什么新的规定?

保密工作责任制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我国保密管理体制的一大鲜明特征。保密法对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为加强保密工作组织领导,明确相关人员保密工作职责,确保保密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条例对保密工作责任制内容进行了细化:一是规定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明确机关、单位负责人,即机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本机关、本单位的保密工作负责,要担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二是规定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对本岗位的保密工作负责。岗位责任制是确保保密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在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还是在非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都有义务保守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严格按照保密法律法规和机关、单位保密要求,确保国家秘密安全。三是规定机关、单位应当根据保密工作需要,设立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专门负责保密工作。这既是机关、单位保密工作责任制的具体要求,也是机关、单位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的有效保障。四是规定保密工作责任制履行情况纳入年度考评和考核内容。通过考评和考核,可以有效推动保密责任和工作要求的落实,加大对保密工作突出业绩的奖励力度和对违反保密工作责任制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10、实施条例对涉密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中华民族安顺市人民政府令解读 篇11

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作为我国首部反家暴法,该法共六章38条,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那么这部《反家庭暴力法》究竟有哪些亮点,相关梳理如下。

一、法律首次界定家暴,精神侵害算家暴

什么是家庭暴力?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家庭暴力就是丈夫打老婆。事实上,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小孩、残疾人等都是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在暴力形式上,尽管殴打等身体侵害仍是家庭暴力的主流,但辱骂、恐吓等精神暴力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凸显。长期以来家庭暴力不是法律术语、法律没有明确的禁止,这是造成家暴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而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是明确该法调整对象的法律依据。

对此,反家暴法该法第二条明确: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从行为类型来看,除了身体暴力,明确包括精神暴力。增加了“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的内容。

二、共同生活人施暴有规定

《反家庭暴力法》不是婚姻家庭法,是社会保护法。在现实生活中,未婚同居的现象已经较为常见;而由于住房紧张等原因,有许多离婚家庭双方“离婚不离家”。为保护这部分人群的权益,该法附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在附则中增加准用条款,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庭暴力法》,扩大了家庭暴力的主体适用范围,有着同居关系、抚养照料关系、家庭雇佣关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都可以依照《反家庭暴力法》规制。

三、监护人失职,撤销资格没商量

江苏南京一吸毒女活活饿死2名女儿、浙江金华一母亲将4岁儿子烧伤致死„„近年来,多起触目惊心的家暴案件接连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监护人资格问题的强烈关注。加大对失职监护人的司法干预力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委会、村委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据悉,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都有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条款,但表述较为笼统,司法实践中鲜有被剥夺监护人资格的案例。反家暴法首次明确了“暴力侵害”的特征,让法律的操作性大大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反家暴法草案还要求,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抚养、扶养费用,以防出现失职监护人故意“甩包袱”的现象。

四、强制报告义务:发现家暴不报告,学校医院等要担责

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官不究,民不举”,这是我国当前反家暴工作的一大障碍。对此,反家暴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暴或疑似遭受家暴,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要对报案人的信息保密。

专家指出,规定学校、医院、医疗机构、居委会等易发现家暴线索的机构有家暴强制报告义务,并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介入家暴事务,法律借此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即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同时,第十三条规定,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五、人身安全保护令,有效隔离现实危险

反家暴法的一大利器,是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

该法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针对在涉及家庭暴力的婚姻案件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受威胁、精神受控制的情况,《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若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即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令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措施。反家暴法特别提出,申请人的相关近亲属,也被纳入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范围。如果受害人不想离婚、也不要抚养费、赡养费,就是不想再挨打了,就可以单独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而且,只要是面临被家暴的危险,当事人就能申请。法院“应当”受理,而不是“可以”受理,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硬性的保护方法。

反家暴法强调,如果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因为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亲自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联、居委会等机构可以代为申请。“被申请人若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将可能被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若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为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个独立的案由,是法院以裁定形式作出的,对于违反该保护令的犯罪行为,可以依照刑法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规定来处理。”这一规定很好地把反家暴法和刑法衔接了起来。

附:特举两个案例

一、“保证”不家暴结果打死妻子

2014年5月,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杨作峰故意伤害罪作出一审刑事判决书,被告人杨作峰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严重,长期对被害人刘某实施家庭暴力,并在本案中将被害人伤害致死,其犯罪手段恶劣,犯罪后果严重,应依法予以严惩。据此,法院判决如下:被告人杨作峰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邻居赵某乙说,刘某这一辈子活得真可怜。刘某的丈夫杨作峰一直看不起刘氏,时常打她,尤其她丈夫喝了酒打得更凶。赵某乙时常看到刘某被丈夫打得鼻青脸肿。“多年来,杨作峰因怀疑刘某作风不好及没有生育儿子而频繁实施家暴,屡次将刘某打伤。”公诉机关指控书记录了杨作峰屡屡家暴的原因。刘某的养子小杨则说,“自懂事以来,父亲经常打母亲,打了无数次。有次母亲跑了,原因是一个月父亲把母亲打了五次,母亲害怕再挨打就跑了。过了一个月听舅舅说父亲写了保证书不再打母亲了,谁知这次他把母亲打死了。”

那张杨作峰当众写下的保证书未能保住她的平安,更没有保住她的命;那句“保证以后不再殴打刘某,否则刘某可离婚”的话成了一句谎言。

二、没有证据法院难以认定家暴

2015年的一天,一个女子来到律师事务所,找到律师称她要打离婚官司。还没等路律师询问,这个女子就开始放声大哭,并不住大喊道:“我不想挨打,我实在受不了了!”凭借多年从业经验,路秀芳初步判断:这是一起家暴案件。

来者正是张丽(化名)。她说,她和老公经常因琐事发生矛盾,后来她老公就动手打她。2012年,其老公不仅动手打她,还用钳子拔掉她的牙齿;2013年7月,张丽的老公在西安又打她,还限制她的人身自由,最终张丽趁着老公不注意的时候逃离住所,靠乞讨回到老家宁县,可父母不仅不体谅她,反而责怪她。当时张丽十分绝望,被逼无奈之下服毒,结果被路人相救。

很快,法院受理了这起离婚案件,但令路律师和张丽始料未及的是,法院开庭时,张丽的老公并未出庭且答辩,当时法庭上只有张丽一个人的陈述。路律师犯难了:陈某未出庭答辩可能直接影响判决对家庭暴力的认定,因为法庭上只有张丽的个人陈述,再加上张丽也没有证据证明她被家暴了。

2015年12月,庆阳市宁县法院对该案进行判决:原告与被告分居已逾两年,应认定原被告夫妻感情已彻底破裂,故对原告要求与被告离婚的诉讼请求应予以支持。原被告婚生子近年来一直由被告及亲属抚养,宜继续由被告抚养,由原告支付被告孩子抚养费。原告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及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因未提供证据证明,无事实依据,故不予支持。遂判决如下:准许原告与被告离婚;孩子由被告抚养,原告对孩子有探望权,探望时,被告有协助探望的义务;原告给付被告孩子抚养费23000元;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附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四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反家庭暴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五条 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原则。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保护当事人隐私。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第二章 家庭暴力的预防

第六条 国家开展家庭美德宣传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识,增强公民反家庭暴力意识。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妇女联合会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诊疗记录。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家庭暴力预防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协助。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等服务。

第十条 人民调解组织应当依法调解家庭纠纷,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发现本单位人员有家庭暴力情况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化解工作。

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第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

第十六条 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

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将告诫书送交加害人、受害人,并通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应当对收到告诫书的加害人、受害人进行查访,监督加害人不再实施家庭暴力。

第十八条 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证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

第二十一条 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当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扶养、抚养费用。

第二十二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进行法治教育,必要时可以对加害人、受害人进行心理辅导。

第四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

第二十四条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

第二十五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庭暴力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六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作出。第二十七条 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二)有具体的请求;

(三)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当在七十二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驳回申请;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出。

第二十九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

(一)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

(三)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

(四)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条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六个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

第三十一条 申请人对驳回申请不服或者被申请人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五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

第三十二条 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应当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组织。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第三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负有反家庭暴力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上一篇:2024六一节节目串词下一篇:七年级优秀学生我的新年愿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