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法初探(通用8篇)
沈阳市第四中学 郭丽静
【摘要】图像以其生动、直观、信息含量大等优势,掌控了现代人的生活,中学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读图时代”思维特征的视角,探讨用“四维阅读”法改变文字与图像博弈的现状,以期从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思考力。
【关键词】“读图时代” “思维阅读” 思考力
如果将对图像的解读理解为“读图”,那么“读图时代”对图像的解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方式。就具体形态来说所谓的“读图时代”的图像包括“影视” “照片”、“绘图”、“图表”等等,关涉电影电视、卡通漫画游戏、广告摄影等众多领域。依据获取信息的具体媒质,我们可以将之前的传统阅读时代称之为“读文时代”,而将今天称作“读图时代”。在“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思维阅读”法是一条改变文字与图像博弈的阅读尴尬,培养独立思维,提升思考力的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图像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图像也正在强力介入、包围和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从阅读“文字”变成了阅读“图像”,逐渐形成了一种图像阅读习惯。图像阅读是一种不求甚解、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以娱乐性为追求的阅读形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迅速地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这样的背景,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的影响是致命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关注娱乐媒体和在线虚拟网络游戏;二是过度依赖视频图像信息,对书刊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痴迷于电视综艺、影视剧等;三是对媒体信息传播缺乏辨别和处理能力,而且极易受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危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旦习惯接受图像带来的高强度声色的刺激,就不太容易进入到相对静态、需要全神贯注的阅读及思考中去。图像阅读不能深入,也就容易演化为图像思维。如果仅限于图像阅读,图像阅读成瘾,会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思维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减退,思考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段。在这个年龄段,思考力的降低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尽管有诸多弊端,我并不提倡因噎废食。文字阅读与图像阅读的关系不应该是一场博弈,因为“文字”与“影像”只是不同的阅读媒介,真正的阅读是一场头脑的风暴,比拼的是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力。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阻挡来势如潮的“读图时代”,而是找到一种途径顺流前行。借助视听符号,用“四维阅读法”引领中学生 在“光影”迷宫中进进出出,培养独立的思维习惯,提升的思考力,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思考方向。
在物理学中描述某一变化着的事件时所必须的变化的参数,这个参数就叫做维。几个参数就是几个维。简单地说:零维是点,没有长、宽、高。一维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一条线,只有长度,没有宽、高。二维是由无数的线组成的面,有长、宽没有高。三维是由无数的面组成的体,有长宽高。维可以解释成方向。因为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三维,二维,一维,而四维以上暂时只能在科学领域做出很艰难的解释。(参考自百度百科)
借助“四维”的概念描述阅读的思维方式,我的定义是突破“点”“线”“面”和“立体空间”的世界,即突破视觉为主导的光影世界,进入第四维的思想的隧道,拓展心灵的“小宇宙”。所谓的“点”是没有维度的,是思维对象的“量”的拓展,它是杂乱而无序地一种被动地接受甚至是承受。我们无法拒绝“点”也就是海量的信息以“图像”的形式侵入我们的视野,那么就用各种各样“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然后构成“面”,进而形成“立体空间”。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眼睛所及的“三维”之外又贯穿于“三维”之中的第四维的世界。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
当面对“图像”,我们以轻盈的目光进入厚重的人类文明与历史,从个别的细节上生发,去自由想像,接着独立思考,其结果自然是个性化的,不再千人一面。站在阅读对象之外回头审视,这种“四维阅
读”的思维能力不是进步么?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变化只是传播媒介的变化,第四维与 “三维”相伴相生,从古到今,人类的思考一直未曾停止。
“四维阅读”可以切入的点很多,可以深入的线很多,可以延展的面也很多,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丰盈而深邃的思维空间。
比如简洁流利的卡通形象。它不仅出现在玩具、画册、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中,而且成为各种赛事活动的吉祥物,甚至路标车标或各种指示牌上。简化的图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就让“简化”成为一条思维的“线”,串联起服装、建筑、装饰等等艺术以及生活的“二维”画面,形成各种研究课的专题。“读图时代”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大量的图像信息。只要有这条“线”引领,他们很容易看到,从中国明代以前的长裙短裾和清代的长袍马褂,西方19世纪以前的绣花大氅、领结、袜带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鲸骨箍群,直到当代的工装裤、超短裙和运动休闲装,无论是线条、层次、色调、结构与装饰都日益简化了;男生大多喜欢车,会发现20、30年代的“福特”老爷车同80年代的“皇冠”“奔驰600”到今天的“兰博基尼”,在外观轮廓的线条、表面和色阶的简化;还有建筑,北京故宫这样的传统建筑和“鸟巢”放在一起,会觉得确实简化到卡通了。文学似乎也是如此。经典文学作品中自然生动的细节描写、细针密线的结构安排都不再使人感兴趣,而新潮小说和畅销书中诡异离奇的情节、大开大合的结构乃至浓烈奔放的语言则成为流行的趣味所在。由时间到空间,由具体到抽象,“读图”读到这种层面已经很“三维”,学生的阅读收获无疑是巨
大的。
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在表现形式多样的“简化”背后通过工艺与技术所体现出来的“巧智”思维——直观的、感觉层次上显现出的智慧。一条线段一个字母通过形态和动作的想象与夸张,显现出拟人化的人的精神特征,以引起人们的特殊敏感和关注。甚至有的学生在大量的简化图像背后,看到了它与现实生活的快节奏造成的不安定感之间具有一种疏离感,或者说是一种逃离。这正是现代派大师保罗克立所说的,“这个世界愈变得可怕,艺术也就愈变得抽象”。这种解读恰是贯穿于“三维”的又是“三维”之外的第四维阅读闪现出来的思考的光芒。
又比如相片。与文字叙述不同,相片定格是直观而全息的,虽然只是整体视野中的一个切片,但上面所承载的信息却是整体的缩影,对它认知会随知识增加而不断深入。时间跨度社会变迁,是一种显影剂,会把老相片上的全息一点点显现出来,甚至颠覆拍摄者有取舍的初衷。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相片,当是冯克力先生编辑的《老照片》。之后,他又推出了札记《当历史可以观看》,以7万字诠释近百幅珍贵的中国老照片。淡色封面上大大的照片搭配着小小的书名,静悄悄地入驻书市。可它却在出版一个月后热销加印。是什么让这样一本一本正经的小书不胫而走?与其说是书中那些“不宜发表”、“曾入敌档”、“让历史成见尴尬”等等令人好奇的老照片,不如说是作者对照片振聋发聩的解读,这种解读并不是时尚怀旧式的精神抚慰,而是思考照
片在历史叙述中的特有价值。比如在1920年到1966年拍摄的几个普通的农民、乡绅、城市知识分子等等的家庭合影上,见出了一个民族的记忆,即合影这件事,在“我们这个崇尚宗族与家庭观念的国度里”,“成了强化家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历史可以观看》这本书中的老照片和具有深厚历史人文学养的文字内容,与我们头脑中从小被灌输的历史知识“大相径庭”,而冯先生的解读为图像时代的实践出一种个人的独立的阅读思维。爱好摄影的学生读了这本书之后,不再仅仅关注色彩、构图这些拍摄技巧,而开始思考如何传递文化和思想。
还有电影。我曾经编辑了一本小书——我们学校选修课的校本教材之一《电影的文化圣地之旅》。学生关注“电影”这个“点”,走进去发现“文化圣地”这条线引领他们看到“电影”之外的画面,而他们自己更发现了“画面”之外的立体空间和心灵世界。
学生喜欢黄渤,我选择了与他们重温电影《疯狂的赛车》,在笑的前仰后合之余,去领略厦门这个海滨之城的闽南风情与老城风韵。在探究中,有学生发现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并且还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
另一部影片《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命运,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但是陆川是从一个行走的路线上去展示他们的命运的,从他们八个人进山,到只有四个人活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 整部影片像一
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方寸之间,盛满了人间世界的残酷与震撼,透过美极了的藏歌,那种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生存中的挣扎与焦虑一点一点地降临心中。影片中有一段难得一见的“天葬”情节。为被杀害的巡山队员强巴举行天葬仪式,天葬师一刀一刀肢解强巴的尸体,成群结队的秃鹫张牙舞爪地扑下来,身披红衣的喇嘛转动转经筒,嘴里念念有词为亡者超度,围观的巡山队员面色凝重庄严,没有悲伤。因为在藏民的心目中有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天葬是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在我们这个渴望英雄、需要英雄的年代里,“天葬”以它特有的方式让英雄如此近地接近天空。
遗憾的是很多人看完电影后,把它当成环保片,或者是是探险片。导演陆川说,“它是一个完整的写人的故事,这是一种生存的挣扎和绝望,这两种东西,对我来说感触挺深的。我们是从剧本的第一部分开始,边走边拍。这种感觉很爽,对我来说是一次完整的生命体验。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很成熟了,很多浮躁的、跃跃欲试、野心勃勃之类的东西,拍完都没了,就剩下一口气了”。我很欣喜,我和我的学生读懂了《可可西里》,读出了雪域文化的坚韧与圣洁,也读出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英雄对崇高的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从这里投射进来的是第四维的光芒。电影允许我们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意味着要融入银幕上的角
色,也意味着用另外一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有机会站在另外一个世界回望自己,这是很有趣的思维的游戏。
总而言之,“四维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点”“线”“面”构建起来“三维”空间和借助思维建立起来的“四维”世界。比如图像的的文字注释、影片的幕后花絮等,都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可“按图索骥”进行扩展阅读;再比如自己关注的影视明星媒体名人,他们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可就此拓展、延伸开来,关注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这种刨根究底,就像收获马铃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串丰收的喜悦。
古人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敬惜字纸”,阅读之前,总得焚香净手。当然,这里所说的敬畏与敬惜,不是拘泥于某种刻板的形式,恰恰是指“图像时代”应该有的“四维”的阅读态度。面对图像这样一个阅读对象,根据读者的动机不同,也可依据读物的性质不同,阅读大致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由于阅读以个人为主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都具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依据,唯一不变的是存在与各种类别的阅读之后的“四维”思考力。“四维阅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安静地存在,绚烂地思考,引领我们的灵魂前行。它是一辈子的事情,是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自我教育”。……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与“四维阅读”相伴而
行,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生命的自主存在,便是一个能够自由思想有思考力的知识分子。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和培养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抛砖引玉,就教于关注中学生阅读的方家。
参考文献:
冯克力 《当历史可以观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一章
拆分与组合”翻译法为新东方教育集团唐静老师在考研翻译教学中总结出的解题方法。其核心内容为:1.“拆分”———在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拆分语法结构, 把长句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并逐个翻译出来;2.“组合”———改变原文已翻译好的顺序, 以汉语的顺序重新组合排列, 使之成为通顺完整句子, 以拆分与组合为基础, 进行翻译中的理解—表达—校对三个步骤。
拆分与组合, 实际上是思维过程, 改变了翻译过程中想要“一步到位”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的优点有 :1.步骤明晰;2.降低整句翻译的难度;3.遇到生词时运用逻辑推理弥补不足;4.把汉语水平同英语水平有效结合, 使考生的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二、“拆分与组合”翻译法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普遍存在单词语法无法灵活运用的问题。反映在卷面上, 就是阅读题大量出错, 只识单词, 不识句子。只有找出一种能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发挥作用的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于是笔者尝试了“拆分与组合”翻译法的变通使用。 在“拆分与组合”这个思维方式被运用到中学阅读教学中时, “拆分”可以被运用在阅读每一句话时对单词或短语的理解上, 而“组合”则运用在对所翻译出来的单词或短语意思的重新排列上。“两步走”可以让绝大多数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答对题目。如:When you go to England, you will see that some English people usually take an umbrella or a raincoat with them in the sunny morning, but you should not laugh at them.这个九年级阅读题中的句子包含状语从句、宾语从句、关联词等元素, 是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这个时候, 可以运用“拆分与组合”的方法, 按部就班地分析句子, 过程是这样的:
1.翻译各个单词或短语。
当你去英国, 你将看到那 一些英国人民通常 带一把伞或者 一件雨衣和他们一起 在那晴朗的早上, 但是你不应该嘲笑他们。 运用拆分的方式, 化整为零, 降低阅读的难度。
2.了解大意, 重新排序。
在了解大意之后, 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发挥出来, 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调整, 修正为:当你去英国的时候, 你会看到一些英国人通常在晴朗的早上带一把伞或一件雨衣, 但是你不应该嘲笑他们。这运用的是英语单词和语文知识, 对从句的分析基本上没有用到, 降低了难度, 提高了中下等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3.阅读段中的生单词。
初中阅读中所谓的“生词”有两种情况: (1) 题目设置生词。这类生词是为了考查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对上下文的理解, 会出现提示。 (2) 已学过但是由于记忆不牢产生的“生词”。这两种“生词”往往是学生放弃读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主要原因。但如果运用拆分组合翻译法的话, 就可根据已翻译好的上下文猜出该词的意思。如:If you don’t take an umbrella or a raincoat, you will regret later in the day. 根据拆分组合翻译法可得出:如果你不带一把伞或一件雨衣, 你将_____晚一会儿在一天。整理后:如果你不带伞或雨衣, 在这天的晚些时候你将会_____.根据上下文可得出, 空中所缺的应是“后悔”一类的词, 这样就把前后文联系了起来, 使“生词”不再难懂。
就考试中的阅读题来说, “超纲词”本身就是在考查阅读中的“猜词”能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会出现分别翻译词汇但不加以整理的情况。拆分组合中的“组合”步明示了在拆分翻译之后要做重新排序, 使学生的母语在英语学习中得以应用, 如此, 旦对“拆分”、“组合”两步走的方法熟练掌握, 就会形成种惯性思维, 从而提高准确率。
三、“拆分与组合”翻译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验 记录
实验内容:“拆分与组合”翻译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实验对象:八年级学生, 88人。
实验之前情况:班级中的每次英语考试 (考试般有2~3个阅读段, 每段后有5个小题) , 有15~20名学生阅读题能全部正确。20名左右有1~5题错误。35名左右错题在5~10题之间。其他学生错题在10题以上。
实验时间:10天为个周期。
实验方法: (1) 在课堂上使用课文中的句子, 教授学生学习“拆分与组合”翻译法。
(2) 第周期在HOMEWORK中选取没有生词 , 内容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段, 让学生进行拆分组合的练习。具体步骤如下:①在阅读段的空白处写下每个单词或词组的汉语意思 (不允许查课本或词典) 。②在张空白纸上写下整理后的每句的意思, 猜测生词词义。③写下文章大意。④写出阅读段后每题题干的大意。 ⑤做题。⑥对照答案。
(3) 在实验初期 , 每天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 找出学生的疏漏之处并加以指导。
(4) 第二周期从HOMEWORK中选取有定难度的阅读段让学生练习, 并加上计时环节。
(5) 第三周期让学生自行从HOMEWORK中选取文章进行练习。
(6) 第四周期逐渐改成隔天练习, 哪句难懂写哪句。
实验结果:两个周期后进行了月考, 阅读题全部正确的学生人数上升到40名。在之后的考试中, 阅读全对的人数不低于40人, 并呈上升趋势。
四、结论与思考
在初中英语阅读中, 教学内容和考试题目的不匹配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短板”。“拆分与组合”翻译法的运用, 通过逐词翻译让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 使学生多年以来对母语的学习成为理解英语的推动器, 在逐词翻译中不但解决技术问题, 同时解决应试中紧张, 急躁、马虎等心理问题, 使学生养成不急不躁, 按步骤思考、答题的习惯。
教师要抓住关键节点, 在学生求知欲强的时候, 通过钻研各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以本班普通学生具体情况为依据, 制订出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各项能力的佳方案, 教授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法, 制定环环相扣的学习步骤, 提高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各项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 取长补短, 打破瓶颈, 实现更高更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英语的主要任务之一,能够阅读英语原著,查阅外文材料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共同愿望,因此,阅读教学一直受到相当的重视。那么,怎样给学生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呢?如何形成初中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本文就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下探讨。
一、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
二、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促进或影响阅读的各种因素,从而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的阅读因素有:
1、背景知识
初中学生背景知识(包括目的语文化背景、相关阅读材料的理论知识)的缺乏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词汇
词汇一直是影响二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词汇量的大小就直接预示着他们阅读水平的高低。
3、句法结构
英语的句式结构与中文的句式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
4、兴趣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反之,则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三、导入法阅读教学策略
1、用丰富的主题导入阅读,深化感知性。
阅读材料都是围绕一定的表达主题来展开的,是语言感知思维的活化和外在的体现。拓宽主题的内涵,不仅能够便于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加深印象和理解记忆,还能够使他们在多样化和相似性的主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阅读,不断自身的内在潜能。利用丰富的主题导入阅读,让学生在深化感知的基础上拓宽思维,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主题的内涵。通过对阅读主题的延伸,能够使学生对文本有着更为独特的认知感悟,便于在阅读中带着深厚的情感和主动性来进行理解。根据阅读素材的内容,找准主题,让学生在明确目标方向的前提下能够主动阅读;设计与阅读主题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强化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感知,不断增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针对多元化的主题导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更为贴近主题的语言信息。利用丰富的主题来导入阅读,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降低难度,形成相应的辅助观点,以此来活化他们的思维感知,能够让学生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强化识记,将阅读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究运用的过程。对阅读主题的延伸和丰富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多全面和独特的认知感悟。
例如在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Module 10, Unit 2 My mothers cleaning our house and sweeping away bad luck这篇阅读中,主题是有关春节的话题,那么可以分别给出几张图片并列出几个问题来导入主题:
(1)Who is she?
(2)Where is she?
(3)What is she doing?
(4)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以这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阅读,能够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文本主题大意的基础上深化自身的感知,提高综合阅读感知的敏锐性和全面性。学生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一方面,能够充分考虑文章表达的多元化内容,激活学习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强化认知,促进知识的主动生成。
2、用质疑启迪导入阅读,突出任务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英语阅读中运用质疑去引导,不仅能够便于学生抓住阅读的重点,更能够使他们在明确的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强化理解。这样的质疑启迪,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更丰富。按照学生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启发性题目,应该贴近阅读学习的内容,找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使其真正融入阅读学习的过程;布置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对照的过程中自觉参照,让语言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形成有效的循环,增强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跳出文本阅读学习的固定思维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来深入学习探究,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质疑引导,能够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促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内化生成。这样的阅读导入,能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
3、提炼语法知识点来导入阅读,并降低阅读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语法点向来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们最头疼的学习部分,那么要想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知识不得不要过关。那么在阅读前,如果能先提炼文本中的难点、重点语法现象来进行导入和训练,不仅降低了阅读文本的难度,而且衔接紧密、自然,始终贯穿了一个话题,以及相应的话题知识点和练习,那么学生在真正阅读文本时,就会觉得很熟悉,容易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然他们有继续往下阅读的动力。例如,还是刚才那节阅读课,在前面图片和问题的导入主题部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所用的时态正是本文中的最重要的语法点----现在进行时。
传统的阅读方法认为阅读是一种“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
要达到对阅读语篇的理解,就要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或单词的分析入手,逐步弄懂短语、句子和语篇的含义。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学生习惯逐字、逐词的阅读并将其翻译成中文。这样的一种阅读习惯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单词上,不但不易理解句子的内在含义,而且影响了阅读速度。四级考试改革后,对广大考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仔细阅读中,7-10分钟时间要阅读字数为300字左右的文章并完成5道选择题。而快速阅读要求在15分钟内读完1300字左右的文章并且完成10道匹配题。在答题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考生对每句话,尤其是长难句细嚼慢咽,分析其结构,理顺其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攻克长难句并且提高阅读速度呢?框架式阅读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四级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测试的能力有: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并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然而受传统阅读方法“自上而下(bottom-up process)”的影响,以往阅读长难句究其内在都是通过划分句子成分,确定主谓宾,找到句子的主干。由于参加四级考试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非英语专业,缺乏相关的训练,这种划分句子成分、寻找主谓宾的方法并不实用。
所谓框架式阅读法,是根据美国学者古登曼(Goodman)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模式得出。他认为读者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阅读文章。
这种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对于四级阅读十分适用。框架式阅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只有两步,第一步,断句找标点。即在标点符号处断句。这是因为中国人不擅长看长句子,擅长看短句子,因此我们要变长句子为短句子,初步清扫阅读障碍。第二步,寻觅句“主干”。这里的“主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谓宾”,而是整个句子的“核心”,也就是整个句子真正要表达的内容。英语句子属于树状结构,也就是说无论一个句子多长,只能表达一个主要内容。而这个主要内容即为“树”的“根”,其余的“分支”和“树叶”作为句子的次要成分,起到的是解释、说明的作用,不作为四级阅读对于“主旨大意”部分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可以略读。
二、框架式阅读法的应用
例.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forces that have driven the world economy,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more self-consciously global: seeking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ho represent the entire range of cultures and values, sending their own students abroad to prepare them for global careers, offering courses of study that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grams to advance science for all humanity.
这个句子一共67个字,属于典型的“长难句”。很多学生习惯性的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并且开始机械的翻译:作为对推进世界经济力量的回应,大学变得更加具有“自我全球意识”:大学从世界各地招来承载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生;大学把本校学生派往国外准备开拓全球事业;大学还通过开设课程,共同应对来自互相联系的世界及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发展科学而展开的联合研究带来的多重挑战。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但费时,而且思维混乱,无法找到句子真正表达的内容。因此对于本句,可以采取框架式阅读法。
第一步,断句找标点,即在标点处断句。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forces that have driven the world economy①//,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more self-consciously global②//: seeking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ho represent the entire range of cultures and values③//, sending their own students abroad to prepare them for global careers④//, offering courses of study that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grams to advance science for all humanity⑤.(12月)
第二步,寻觅句“主干”,即以断句处为一个语言单位,寻找句子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下,中学生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学习中占居首要位置。阅读策略的培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促进作用。
2 有效的阅读策略
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
2.1 略读(skimming)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读者不需要细读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进行跳跃式的阅读。其特点是速度快而理解的精确度则要求较低。通常采取三个步骤:1)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2)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3)浏览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信息词。
2. 2 寻读(scanning)
寻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询特定的细节内容。寻读与略读不同,要求既准又快,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目标,可以利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主题词。2)标题或图表。版式及印刷特点。
2. 3 预测( prediction)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地预测--验证与修正--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常要借助逻辑、语法、文化线索,对文章的主题、题材、结构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预测。
对文章主题和体裁的预测,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如阅读一篇题为“Table manners in the west” 的文章,读者立即会猜出体裁是说明文,内容是有关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区别。这对下一步阅读和理解是一个导向性的铺垫。
对结构的预测,包括三个层次的结构推理。首先,篇章层次上结构预测是按文章惯常的组织方式,把握文章的脉络。如文章的三大部分构成:开头、正文、结尾。正文的过渡词和过渡段等。读者可以按这些线索轻松地跟踪作者的思路。
其次是在段落层次上进行结构预测,既利用段落的组织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重要信息的位置。文章段落的开展方式有: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或例证法、定义法、分内法、因果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与对比法等。熟悉段落的展开方式对于捕捉主题句和划分段落层次十分有利。
最后,句子层次上的结构预测可以帮助读者忽略次要无用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 4 猜测词义(guessing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在阅读过程中猜测词义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通常根据上下文以及词句结构知识来推断词性和词义。
2.4.1 按定义线索猜测词义。
1)利用标志性短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许多论说文在论述概念时常常就出现的生词或术语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经常有一些标志性的短语,如which means, in other words, that is, be known as, or, refer to, namely 等。有时根据醒目的字体,如斜体或黑体,或使用逗号、冒号、破折号等为线索进行猜测。 2)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词义。3)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如前缀(改变该词的词义)、后缀(改变该词的词性)和复合词等。
2.4.2 识别指代关系
作为一种语篇连缀手段,指代关系的作用仅次于关联词。指代关系有回指和下指区分。回指是作者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名词、代词、副词、助动词替代上文中提到的名词、时间、地点、动词,或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已出现的名词、形容词。以it 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则是一种下指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利用普通常识(如:对桌子结构的了解以及带锁装钱的东西,很容易让人猜到抽屉)和社会文化常识(如:对西方教堂建筑风格的了解向人们暗示房子最高的部分是塔楼)
3 阅读策略的培养途径
3.1 合作阅读
合作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该阶段由四部分组成:
2. 1。1 读前准备
通过脑激励使学生了解阅读话题知识;预测自己可能读到的内容,可令学生将其预测写出来。目的是: 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了解与所阅读的内容相关信息;激活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为下一步阅读提供肇端。
3. 1。2 阅读细节
该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监控自己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注意自己什么地方理解,什么地方不能理解。当学生确定了自己不理解的语段后,可通过下列方式帮助理解:阅读句子,寻找关键词;阅读上下句,寻找线索,猜测词义;寻找单词的前缀或后缀;拆分单词寻找其合成部分。
3.1.3大义理解
该阶段要求学生做到两点:寻找段落中最主要的人物、地点、事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有关人物地点、事件的最主要的观点。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首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要意思,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中心大意,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发表不同意见。
3.1。4 巩固
该阶段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对所阅读内容的记忆。操作中一般是采用组织学生就阅读的材料进行提问的方式。
以上四步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有效的策略之后,可以开展合作性学习。各合作小组可由六人组成,各自充当不同的角色。角色如下:
组长:负责决定合作阅读中各阶段的任务,保证其顺利进行;
问题专家:在学生猜测词义时负责用问题卡片提示操作步骤;
监控员:负责各个组员的参与,保证每次只有一人说话;
激励员:负责对每位组员参与活动的评估,鼓励每位组员参与,对小组下一步的活动提供建议;
代言人:在全班的巩固阶段负责宣读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记时员:负责各活动阶段的时间跨度,提醒小组成员及时转入下一阶段。
3.2 互惠阅读
该活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操作如下:
1) 教学前使学生了解阅读过程中所涉及的四种技能:概括技能,提问技能,析疑技能,预测技能。2)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段文章;3)教师示范:教师展示用于各类技巧的问题使学生清楚四种技能的操作,如:
通过自问示范--What was the problem? What was the solution? What was the cause? What was the effects? What was the order of the events?
析疑--what did the word at the bottom of page 3 mean? What did the author by saying…?
预测--What will the author say next?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when…?
4)教师鼓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提问;5)教师和学生轮流提问。
4. 学习日志
该策略可增强学生的文章结构意识,从而更乐于参与课堂讨论。操作如下:
1) 让学生将一张白纸分做两半;2)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或其他反应写在右半栏;3)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学习笔记进行讨论。
5.同拌阅读
同伴阅读是一中有效的训练阅读技巧的手段,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具体操作如下:
2) 两篇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
3)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几个小组;
4) 给每位同学事前准备好问题,以便进行回答;
5) 学生进行同伴阅读:一个问,另一个读,读后回答问题,提问者根据对方的回答进一步发问,由此一直进行到无问题可问为止。
6) 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估。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只有提问的学生才能回答,以检查学生通过提问获取信息的能力。
6.自选阅读
通过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培养学生对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力。操作如下:
7) 布置阅读任务,如阅读后就故事内容进行总结,或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细节等等;
8)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阅读;
9) 组织学生就自己所阅读的材料进行信息共享;
10) 检查学生的自由阅读情况,采用学生汇报方式或书面总结的方式;
11) 组织学生对自己阅读方式进行讨论,增强阅读策略感。
7.结语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只重结果不中过程的阶段上,很多教师不是很重视阅读策略的作用。因此,把语言技能和阅读技能结合起来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指导他们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策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参考书目:
[1] Tricia Hegd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课堂阅读教学范型。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2、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观点
(一)理论依据
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探索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使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形成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
(二)基本观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目的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本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论证实验成功的可行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理念下课程培训及各项理论学习,并明确成员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2、第一阶段:年月——年月。研究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论文,并让实验教师上好研究课。
3、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在新理念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并在校、区级活动中上好研究课。
4、第三阶段:年月——年月。逐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诞生自己的模式名称,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实验、推广,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上好汇报课。
5、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全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最终形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写出总结性论文,并以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到今天,全国各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各地及有关专家已总结出了部分经验,并产生了可以参考的理论文献。《新课程改革列丛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课题组成员中、青年结合,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又都从事在教学第一线,在时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加强阅读策略指导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验证明, 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的学生, 可以通过策略培训提高阅读水平。笔者认为, 可以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以下阅读技能:
(一) 预测
预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技能, 可以帮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聚焦, 有效地激活头脑中储备的背景知识或思维图式, 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检验。这无形中相当于读者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任务。正确的预测可以帮助读者顺畅阅读所读的文章, 而错误的预测可以使读者对所读信息进行潜意识的对比, 从而加深对所读文章的印象, 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读前活动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标题或关键词启发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
(二) 略读
所谓略读, 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 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关键词、确定段落的主题句、阅读标题或起始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总体印象。
(三) 跳读
跳读, 又称寻读, 即读者带着问题阅读, 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 如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和数字等, 而对其他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或快速阅读的方法。例如, 在车站寻找某次列车或汽车的运行时刻, 在机场寻找某次航班的飞行时刻, 在图书馆查找书刊的目录, 在文献中查找某一日期﹑名字﹑数字或号码等, 都可以运用这种技能。
(四) 细读
细读即分段阅读, 注意捕捉细节内容, 注意语言结构, 处理语言点, 抓住主要事实及关键信息, 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 帮助深化理解。
(五) 推读
推读即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猜测词义。要指导学生品读作者的“言外之意”, 积极思维, 猜测作者的写作态度、事件发展等能力。对于文中的生词, 教师可指导他们利用构词法、模糊猜测及研读上下文等方法推断词义, 使其体会不查词典也能够达到成功阅读的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
二、狠抓落实, 让学生尝到“甜头”
(一) 提高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
在当前的考试形式下,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对阅读理解都不敢小觑。但对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实施方面却力度不够。因此, 教师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中时刻注意策略指导, 增强学生的策略运用意识, 有效引导, 使其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为学生所用。
(二)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和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从高一起, 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每天读一篇富于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小短文开始, 进行限时阅读, 第二天课堂上用很短的时间检查阅读情况。然后, 文章的难度可以逐渐加大, 词数逐步增加, 阅读时间也可以适当增加。这样的阅读, 学生花的时间不多, 但阅读效果却很好, 没有压力,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精选材料,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选择适合读者水平的阅读材料非常重要。由于经验及知识水平的缘故, 学生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所以,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选择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都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好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从为提高阅读能力而读转向为获取有用信息而读, 从而丰富阅读体验, 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事故、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 体裁尽量多样化, 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如《新概念英语》《书虫》《妙语短篇》《中学生英语阶梯读物》《成功英语阅读》《阅读空间》等都是不错的英语读物。同时, 也可以精选一些英语报刊杂志, 如《英语沙龙》﹑《英语学习辅导报》、21st Century等。
一、交际法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体系
交际法教学博采语言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及社会文化理论等众家之长,从各派理论中汲取养分,不排斥任何其它具体的教学措施的使用,并将沉默法、暗示法、语言沉浸法、全身反应法和群体语言学习法等具体方法归纳其中。因此,交际法教学不是具体的某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体系,它的目标是培养交际能力。交际法教学摈弃了传统教学法只注重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反复强调句型操练、语法分析、句子分析,而轻视语言运用的能力,情景会话少、交际练习少的缺点。交际法教学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即为交际运用而学习语言。
交际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生成转换语言学,即注重观察和分析“语言运用”,更重视研究“语言能力”。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在语言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学习者身上,即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大脑里的“语言习得机制”。因此,交际法应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通过接触,模仿范例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交际法不再引导学生进行孤立的句型操练,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因而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更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由于交际法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体系,包容了诸多理论,又兼收了各种教学法精华,因此它并不严格限定采用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或课堂操作程序。这就是交际法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法的地方,也是它自身独有的魅力所在。
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可理解为预备性的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怎么理解这一表述呢?它与交际能力有何区别呢?
华北师范大学张秉中教授认为:交际能力就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张教授将交际能力概括以下四个特征: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具有信息差距和话语能力。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的要求是很高,是语言学习者奋斗的目标。国内绝大多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缺乏真实的自然交际情景,大多数的课堂活动都是有组织、有准备,缺乏信息差距,在教师指导下的语言操练,而不是即兴的交际。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的质量与交际能力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将义务教育大纲的英语教学目的,规定为培养交际能力,这个要求就太高了,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可理解为预备性的交际能力。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在教师设置的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培养交际能力创造条件,打下初步基础。义务教育大纲提出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体现了最新的外语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了义务教育作为公民的基础教育的精神,客观地提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目标——一个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绝大多数学校可以达到的目标。
三、创设情景是实施交际法教学的基本条件
在以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为宗旨的外语教学中,情景语言应先于语景语言而出现。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实物、图片、电教设备、动作表演及学生真实心理等,精心设计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创设较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采用看图说话、情景对话、简单的情景描述等形式,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在提供情景语言的同时,也提供丰富的语景语言,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相联系,使交际内容逐步从简单的描述向较复杂的综合表达过渡,丰富学生的交际内容,为使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创造有力条件。这是交际法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
四、交际法教学的主导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的设计,是依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即认知理解——模仿操练——复用活用——交际运用这个过程来安排的;加之课堂语言操练的密度大,学生有充分语言实践的机会,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完成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交际能力的转化。
上述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高。整个过程是学生逐步脱离由教师或录音带完全控制到部分控制,直至完全不受控制的过程,因此应设计三种不同形式的训练:
机械性操练——完全由老师指导进行,如重复、替换句型。
意义性操练——主要靠老师,插入老师假设的情景,如看图叙述有关内容。
交际性操练——不受老师控制,学生自由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
在教学中,要有机地处理好这三种操练形式的自然过渡,但应把教学重点放在高层次的交际性操练上。
【高中英语阅读法初探】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长篇阅读材料07-14
高中英语阅读试讲教案10-13
高中英语阅读导学案07-25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09-23
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的特点及教学策略09-11
于细微之处见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策略06-0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