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端午节课件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端午节课件(精选9篇)

小学生端午节课件 篇1

本课内容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下)的第11课《端午节》,属于网络应用单元,整个单元主要是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体现一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而本课侧重于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下载管理。

1、猜词游戏――激趣导入、实用体现、锻炼能力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猜词游戏,要求学生根据端午节的三个习俗猜节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掳取学生的学习心。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学生相对陌生的习俗,提升猜测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搜索来获取正确答案。一方面由于未知,才需要搜索,为用而学,进一步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关注学生关键词的选择,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搜索能力。

2、主题探究――感受文化、激发思维、自主探索

本课的重点是主题性应用,而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说一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自主提出希望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教师则从由来、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充分体现出主体性。

3、竞赛比拼――寓教于乐、合作奋进、显现评价

本着快乐学习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赛龙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每组主题搜索文件资料的质和量决定着龙舟前进的速度,所以组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定会合作奋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巧用小程序将比赛结果显现展示,有效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评价更为量化,更加显现化。

4、对比体验――落实技能、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不同关键词对搜索效率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键词提炼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操作技能。同样,通过文件归类前后的不同,让学生充分领会分类保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二、教材分析

《端午节》位于四年级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共6课,由两个综合任务组成,本课在第一个综合任务中。在教学中,由于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网上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都要体现一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本课侧重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端午节的资料,并下载保存相关的资料,同时要求资料的保存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使整个学习过程主题明确、步骤清晰、节奏明快。因此在导入部分以猜的形式,自然引入端午节,让学生从了解的端午节知识出发,讨论决定主题研究的方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辅助明确研究的几个过程,然后以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开展主题内容的搜索和保存。

搜索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关键字综合搜索的高级技巧,进一步提高搜索的有效性;对于课后练习,可以结合即将到来的儿童节,也可以根据本地的一些节日开展。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已经近两年了,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一般都能较好的完成操作,尤其是本单元的网络部分知识,学生感兴趣、也乐意去学,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能较好的完成;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就靠一周一次的课堂,没有其它时间的练习,因此相对而言掌握的较不充分,对于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分小组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的设计中,为操作较好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并且不影响小组的成绩。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分类保存;

技能目标:1.能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分类保存;

情感目标:1.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题性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七、课前准备

端午节PPT、龙舟赛课积件、电子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今天我要考考大家,(出示PPT)这是一个节日的一些习俗,在这个节日里有的人会进行画额,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等画上特殊的符号,达到避邪的目的;有的人会在家里悬挂上钟馗的画像,钟馗是我们古代传说中的鬼王,人们悬挂他的画像也是为了驱魔避邪;有的人呢会用癞蛤蟆皮洗澡,因为据说这样能有效防止夏天长腓子,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有可能、也许、大概是的……)

2、答案真丰富啊,但正确的只有一个,谁能说说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快速的揭开迷底呢?

3、学生操作,教师掌握学生操作的情况

4、谁愿意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如何查找到的?(学生操作)(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比较补充,主要是关键词的选择上)刚才的查找中,我发现了XX同学也是对XX的查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搜索如怎样操作的,有没有发现两位同学的不同之处?谁能评价一下?

(二)确定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多年以前…… 能说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的哪些知识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欲望:同学们关于端午节了解的比较多,但并不全面,刚才张老师的三个端午节习俗就难倒了很多的同学,端午节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要保护它,就需要我们全面的了解端午节;今天到场的几百位老师同样的对端午节不是非常的了解,现在由你们来向我们到场的老师介绍端午节,你会选择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端午节?(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性归纳:传说、由来、习俗、文化……,省略号千万不要忘记)

3、确定了主题,将资料查找到以后,将它保存下来,方便下次使用,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才我们查找了画额,谁能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该如何将查找到的资料有条理的保存下来。(要引导学生在保存的过程中创建文件夹)

(三)竞赛比拼

1、让学生确定查找的内容;并且在电脑中建好“端午节”的文件夹: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首先请各位小组长安排好你们小组关于端午节的这四个主要内容由哪位同学来查找,要确保每个方面至少有一位同学;然后在你的电脑中给将要查找到的资料安个家,建立好端午节的文件夹。

2、龙舟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比赛,今天的张老师把它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有没有兴趣来赛一回?!但是,比赛之前,请大家仔细阅读比赛规则,就像跑步比赛,违反了规则,跑的再快,也是无效的。(PPT出示规则)

3、准备好了吗?开始!

4、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保存(10分钟)。巡视学生具体操作情况。

5、还有最后两分钟,请大家抓紧将查找到的资料保存到指定的位置。

6、说一说在查找对端午节的新发现:时间到!让我们来看一看,暂时领先的是XX龙舟队;下面我们进行龙舟赛的第二部分,将你查找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新发现介绍给到场的老师,介绍出色有前进一步的奖励。(选择3-4名学生,说一说)

7、今天获胜的是我们XX龙舟队,请获胜的龙舟队上来领取奖品,让我们一起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四)总结

1、通过网络搜索,我们对端午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资料的查找中我们一起感受了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气息;将查找到的资料有条理的保存下来,能为我们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民族节日提供宝贵的资料。

2、同学们可以使用今天课堂上的方法,对其它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会是个很好的题材,同学们将保存下来的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发给张老师,我们可以继续一起学习、研究。

下课,谢谢大家!跟后面的老师一起说声再见!

九、板书设计

11、端午节

传说

由来 屈原

习俗 粽子、赛龙舟、香囊……

文化

……

十、作业设计

查找“六一”儿童节的资料,并分类保存

十一、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教师有怎样精细的预设,课堂教学永远是不可预测的。在上完课后,我更是体会深刻,涂鸭几笔感受,以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第一,课堂生成永远是最美的。在本课中,让学生保存搜索到的文字信息,虽然是旧知,但是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建立文件夹来保存资料。而课堂中两位学生演示的不同保存操作,正好是一个好的生成点。我马上抓住这个点,通过设问“你们会选择哪位的操作?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体验,感受到建立文件夹的必要性。学生的一句“建立文件夹,可以使得保存的文件查找方便”,使问题解决那么的自然。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的生成。

第二,学生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有些细节,我想大家也都关注到了。一位同学在进行复制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但是我并没有马上中止他的操作,而是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并不断地鼓励他。很多人觉得不应该在这里浪费时间,但是我想,我们对学生的尊重,就要体现在对他的信任上。而且我清楚地发现他的方法其实正确的。过早的中断,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实事上,学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第三,竞赛形式要与内容统一。“快乐龙舟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组内的合作交流,这点不容质疑。但是学生往往会因为求快而忽视质量,可能有老师也和我有同感。所以,我在设计比赛规则中,就要求学生浏览搜索到的资料,并按选择有用信息下载。并在比赛中设置了一个专门的环节,说一说搜集到的资料,以评定学生对质的把握。

第四,文化体验要源于生活。本课中的情感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而我觉得所有的体验都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出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将情感体验融入于技能操作中,并在交流环节使得情感进一步升化。

小学生端午节课件 篇2

《地球运动》课件通过动画模拟演示, 为学生营造了遨游太空的学习情境, 有效地突破了时空限制,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相关知识。

●课件的组成及制作

整个课件由自转、公转、关系、意义、资料和训练六个模块组成。

(一) 自转

1. 方向。

用3DSMax制作从赤道上方、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三个不同角度的有关地球自转的三维动画, 并在Authorware整合时设计了三个交互控制, 使学生能逐一从太空中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异 (如图1) 。

2. 速度。

用3DSMax制作地球某一经线绕地轴转动360°的动画, 并在转动的同时扫出赤道、30°N、60°N、北极与地轴垂直的扇形。教师用鼠标拖动时间滑块, 向学生演示地球自转角度和弧线距离也在同步、动态地改变, 并让学生比较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如图2) 。

3. 周期。

教师在三维动画地球模型中加入一个点P, P点的正上方添加一个“★” (表示某一恒星) , 利用Mediaposition变量在屏幕右方可同步显示时间的变化, 从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恒星日的概念及其具体时间 (如图3) 。

(二) 公转

地球的公转概况包括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四部分, 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教师用3DSMax制作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动画 (如下页图4) , 从侧视角度看, 地球公转时留下椭圆形轨道, 接着由侧视变为俯视, 屏幕上出现了近似圆形的轨道, 且太阳偏离中心, 这使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方向及轨道的近圆性有真切的了解。再在Authorware中, 利用交互控制, 使动画中出现近日点、远日点及地球经过的具体时间, 在屏幕的一侧出现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具体内容及示意图,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分析归纳出有关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三) 关系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因此, 教师利用Flash动画模拟黄赤交角的产生过程 (如下页图5) , 并用不同的颜色突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最后变化出黄赤交角及其具体的数值, 这样使学生对黄赤交角的产生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

(四) 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1. 昼夜更替。

用3DSMax制作6月22日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自转动画, 通过灯光的设置, 使地球出现迎光面和背光面, 并用交互控制分别演示从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及南极上空观察时, 所看到的有关当日的昼夜状况及晨昏线的位置, 从而向学生表明,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

2. 地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上的地方时图片制作成可以旋转的圆盘, 拖动时间滑片, 通过变量Pathposition的控制, 直观地演示了随着地球的自转, 圆盘中的各个时区的区时在不停地改变, 且各个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 并让学生快速地进行有关区时的换算与训练, 以便很快地达到知识的迁移。

3.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当地球自转时, 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受到科利奥里力的作用, 教师在课件动画中, 通过交互控制在南、北半球及赤道上各画出沿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 让学生发现在地球自转时, 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均偏离了原先的方向, 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由地球自转, 导致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有何不同。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用3DSMax制作了直观的动画演示。动画中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一束平行的太阳光线从同一侧照射在地球上, 并突出了直射光线, 再通过交互控制让这束平行光线能以地心为圆心, 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围绕地球转动, 昼弧与夜弧随着太阳直射光线的季节移动, 同步直观地演示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而通过某一日的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 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有关当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计算。

上述一系列动的画演示,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具体时空变化规律, 而且能很自然地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

(五) 训练

为了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 增强应变能力, 课件设置了训练模块:可变的黄赤交角动画示意图及其对应的日照图与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如图6) 。教师提问:假如黄赤交角变大, 五带的范围将各有何变化?请学生分析, 分组讨论。最后再通过上述动画证实, 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

(六) 资料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课件还特设了资料库, 里面搜集了大量的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课外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内容, 如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证明、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地球轨道与黄道12个星座等。

●科学使用课件

共享课件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篇3

一、恰当选择,服务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教师应“以人为本”。根据班级实际定位教学目标。面对日益丰富的课件资源库,我们要学会选择,选择恰当的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导人的课件有展示含有圆面的唯美的物品图片。如永定土楼、十五的月亮、奥运五连环等;有出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问题情境;有提供日常生活中含有圆面的物品图片,如圆桌面、硬币、轮胎、窖井盖等;还有提供一组含有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情境图。面对琳琅满目的导人课件,我们该何去何从?一句话,使用课件要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如果要学生感受圆的美,可提供诗情画意的含有圆面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如永定土楼、十五的月亮、奥运五连环等;如果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可出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问题情境;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提供日常生活中含有圆面的物品图片,如圆桌面、硬币、轮胎、窖井盖等;如果要让学生构建圆的概念,可提供一组含有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情境图。总之,面对琳琅满目的课件,我们要学会选择。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易实现课堂目标。

二、适时应用,自主构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做数学的过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概念的构建方式以概念的形成为主,需要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让他们感知、甄别、提炼、概括。因此,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对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是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很多教师教学时,常让学生把圆片对折,告诉学生这条折痕就是直径,然后让学生给直径下定义,最后课件出示“一个圆中画有各种线段”,让学生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不是直径。这种概念学习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学生构建概念困难重重,而且思维和能力都得不到发展。我校范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圆中画有各种线段”的课件。首先,她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后打开,告诉学生这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然后再对折打开,并启发学生可以这样对折几次,可以得到几条直径,让学生明白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接着课件出示“一个圆中画有各种线段”,让学生判断哪几条是直径。并说明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经过形象的感知、区别,学生很容易概括出直径的特征,自主构建概念。把一个课件提前使用,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这不正是我们课改所追求的目标吗?适时使用课件,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金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提升思维

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时教师的一个问题、一个启发,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随着“堂堂用”资源库的建立,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显得弥足珍贵,可以使数学课堂别有一番生机。还是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以前许多教师把课件“一头牛拴在一根木桩上吃草”用在“圆的面积计算”一课作为问题情境导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我校范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拓展了“一头牛拴在一根木桩上吃草”的课件资源。她首先出示课件,问学生:“牛吃草的多少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再多吃点?为什么呀?牛如果想到别的地方吃草,怎么办?”几个看似平常的问题,拓展延伸了课件资源,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形象感受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知识内涵。几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就可以拓展课件资源?其实不然,看似平常的问题,需要教师匠心独运,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课件背后隐藏的资源。取他人之材为己所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汉字课件 篇4

通过综合性活动,使学生认识汉字的魅力,了解错别字的危害,从而更努力认真地学习汉字,正确掌握和使用汉字,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学生分组到街道、社会上寻找错别字、不规范字,做好“啄木鸟”头饰。 2.教师准备部分错别字例子。 3.四块小黑板上各画好一棵树,写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活动过程

一.认识汉字

主挂人甲: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哪一种吗?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们,它就是汉字。

主持人乙: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汉字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地理等。这些宝贵的遗产流传至今,使我们对祖国的文明史有了清楚的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持人甲:现在汉字仍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人们还在使用汉字记录着今天的一切,让后代的子子孙孙了解今天,认识今天。所以,汉字在目前,甚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记录汉族语言的重要工具。

主持人甲乙: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学习。

主持人乙:你们了解汉字吗?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A:汉字数量很大,《汉语大字典》选收了约56000字。

学生B:笔画最多的字是“齉”,共36笔。

学生C:9笔的字数量最多。

学生D:“的.”字用得最多,大约每25个字就要遇到一个。

学生五:最常用的字有6OOO个左右。

教师: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文明。她每一个字都有一段故事。她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她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不是僵硬的无生命符号。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让我们继续走进汉字,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了解错别字

教师讲解错别字笑话:

1、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汉语不错,一天,他没有带翻译就一个人逛街,逛了一天后,回到宾馆,对翻译说:“你们中国人真有自信。”翻译问:“怎么了?”他说:“我每走过几条街,就可以看见一些大牌牌,上面写着:中国很行,中国商业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人民很行。”

2、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学生F:那么怎样才能纠正错别字呢

主持人甲:提得好,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自由谈谈吧。

学生G:大家学习生字时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字义,做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并且要反复进行练习、巩固。

学生H:读书时要认真、细心,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并且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每个字的意思。

学生I:写字时要一笔一画地认真把字写对、写工整,不要“龙飞凤舞”,潦潦草草。写完后要认真检查。

学生J:多读多写,增多跟字见面的机会和使用的次数,在理解和运用中加强记忆,牢固掌握。

学生K:学好汉语拼音,学好普通话,克服方言土语的影响,决不仿写社会上流行的不规范的字。

学生L:同学之间如果发现谁读错写错了字,就马上指出来,帮助改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错别字特别多,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

三.错别字成因

主持人甲:说得真好。除了需要注意上面说的几点外,我们还要了解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找出错别字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纠正错别字。请你们想一想,常见的错别字有哪些情况

学生M:笔画增减。

学生N:变换、移动字的笔画或偏旁。

学生O:张冠李戴,把此字写成彼字。

教师:在汉字构造部件中,添加累赘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我们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对教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没有认真听取、深刻记住,就是因为我们对应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观察所致。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准确地把字写出来,否则,它就可能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四.纠正错别字

主持人乙:下面我们来当一回森林的医生——啄木鸟,给这些“大树”治治病。

(出示四块小黑板,分别写上:第一棵树上:拜年 棉袄 贰圆 弗用 大葱第二棵树上:隔离 孤立 短暂 念书 工令第三棵树上:蓝球 入场券 茂密 辩论 珠连第四棵树上:住扎 恢心 已然 发财 无畏)

主持人甲:每组派两人把错别字划去,正确的字写在旁边。(每组两人戴上啄木鸟头饰上来改,改完后检查。)

主持人乙:接下来,我们来个竞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错别字都改正过来。(出示小黑板: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哀声叹气 宾宾有礼 病人膏盲 不寒而粟 不径而走 草管人命 穿流不息 得不尝失 发奋图强 发扬广大 各抒已见 鬼鬼崇崇 含辛如苦 黄梁一梦 忽然开朗 流恋忘返)

(学生改正,教师巡视然后检查。)主持人甲:请老师给优胜者发奖。

主持人乙:前几天,老师还把我们分成四组到街道、社会上找不规范的字、错别字,下面请四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各组组长汇报找到的错别字、不规范字。略)

主持人甲:请各组再安排时间,与用字方协商,共同纠正不规范的字或错别字。

教师小结:文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而言,规范、优美的文字招牌、标语、广告牌是街头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文明城市,要坚决反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就算是做广告,也应昭示文明,不应在广告中出现错别字。这样的错别字误导小学生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同学们,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汉字的学习,认真,不粗心大意,遇到不懂的多向老师和他人请教,或查字典,把消灭错别字当一回事去做,不写繁体字、异体字,正确使用汉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我能行”课外实践

1.开展找错字活动。

如“啄木鸟捉虫”活动,利用休息日,让学生深入社会,在所接触的每个角落找错别字,摘录到老师发的纸上,进行交流。

2.做小小宣传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宣传规范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料,并带着宣传资料,到街头巷尾去宣传,呼吁广大市民也能用规范的文字。

3.在学校内设计告示牌。

如:“人人使用规范字”……引起每位同学的重视。

小学生文明礼仪课件 篇5

礼仪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礼仪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礼仪是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今全社会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其中包含了学习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不断增强公民礼仪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但是,在幼儿园的一些孩子中有不讲文明、任性、霸道等不良现象,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成为必须。而无数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影响和支配,具有易感染、易暗示等特点。所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成为可能,我们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因此结合中班幼儿年龄及认知特点,拟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1.学习一些文明用语、并在交往中运用文明用语。

2.学习一些文明礼仪的知识,逐步养成文明行为。

3.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游戏、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规则。

二、环境创设:

1.张贴有关宣传文明行为的图画,有:《垃圾扔进垃圾箱》《老师您早》《我来帮帮你》《共伞》等。

2.张贴文明用语条幅如:请、谢谢、您好、再见、您辛苦啦!等,于走廊楼梯等公共场所,让家长带领孩子说一说。

三、具体活动安排:

1.注重日常渗透,细化礼仪内容

一日生活为提供了很多社会性的礼仪行为发展的契机,幼儿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因此,我们在游戏、入园、进餐、入厕、午睡、户外活动、教学活动、过渡环节等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境,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同时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如入园: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进餐做到文明用餐,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餐后自觉收拾餐具,饭后养成漱口和擦嘴的好习惯。

2.重视榜样示范,强化礼仪行为

爱模仿是幼儿的特点,是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另一种学习方法,这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教育。因此,我们组织开展开展“文明小卫士”评比活动。对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

3.开展系列活动,内化礼仪品质

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事物、同伴的相互作用,并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礼仪行为的意义,也只有通过结果的反馈才能学会反思,从而不断强化良好行为或调整原有认识和行为。开展“行礼仪、说文明话”、“流动的微笑”“他们做得对吗?”“我与文明手拉手”、“我爱我家”、“我爱老师”、“我爱同伴”等活动。 活动一:流动的微笑。

活动地点:幼儿园

活动目标:强化使用文明用语,鼓励幼儿大胆主动与人交往。 活动准备:微笑透视胸章等÷开心果项链、相机。

活动过程:一、微笑快车

教师与幼儿共同组合成一辆小火车,车头幼儿手举 “微笑快车”的牌子,一批可爱的“微笑小天使”戴上“微笑头饰”,开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把微笑传播。

二、赞美语的运用

成员们下车后分散主动的向家长和其他班幼儿展开笑容、打招呼。通过说“一句好听话’开展“开心咔嚓”微笑一瞬活动,教师跟踪随机真实地记录下过50个表情。

三、赠送微笑

幼儿与家长共同准备好开心果项链,在活动时赠送上自制的小礼物:开心果项链,传递微笑,分享快乐。

活动二:他们做的对吗?

(一)活动目标:

1.判断行为的对错,知道保护环境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2.培养幼儿自身的环保意识,左翼个文明小卫士。

(二)活动准备:

1.生活中用相机随时记录的不文明现象,做成的课件。

2.材料准备:笔、纸,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回顾幼儿的送微笑活动。

表扬主动与人交往,文明有礼的幼儿。

2.讲述活动:他们做得对吗?

(1)观看实地拍摄的照片。“但是,在刚刚的活动终我也发现了这些情况,请你们来看一看。”

(2)这些人做得对吗?为什么?

3.讨论活动

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 篇6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明确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指导:

一、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采用“比较法”。通过几组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以及发生时的现象等。以物质有没有变化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两类形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三、教学准备

酒精喷灯、坩埚钳、烧杯、镊子、滴管、酚酞试液、石灰石、火柴、蒸馏水、石棉网、镁条;每组(2人一组)准备:蜡烛、小手电筒、条形磁铁、铁钉、生锈的铁钉、细铁丝、小剪刀、冰块、试管、澄清石灰水、细玻璃管。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和物质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小学生端午节课件 篇7

●软件设计

1.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于多媒体计算机与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项特性, 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因此随着两者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范围日益扩大其影响。在历史教学改革中, 做到“运用电脑、构建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结合,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用于历史教学改革,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出学生学习的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此外, 还要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网络。

2. 设计目标

(1) 以学生为中心

软件在总体设计上采用交互式人机对话, 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使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外化”) ,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实现自我反馈) 。

(2)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也可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情景的再现。课件设计的应用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 (下学期) , 经过了上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基本适应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 普遍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左右, 该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感官上的事物 (例如图像、声音、录像、动画等) 十分感兴趣。课件通过声、光、画面及其可参与性, 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 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 《唐朝文化》是历史课中的文化类型课, 涉及内容多, 学习较为枯燥, 所以在课件设计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机会, 充分利用中国古画、古代音乐及唐朝文物图片创设唐朝的历史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 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感知度, 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 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 由于不断地给予学生新颖的刺激,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促使学生大脑皮层中各个区域都得到发展, 其思维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便于学生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本课件的设计、制作适合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群体信息, 如学生正在学习什么内容等。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 可以随时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络打开讨论组, 将问题或想法写在讨论组上, 教师可以即时作出相应的辅导。组织学生讨论时, 调用讨论组内容广播给全班学生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共同讨论, 发表各自的观点, 交流意见, 学生从讨论中获益。

(4)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 为此, 在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物照片、图画及反馈内容,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需要认真学习各个部分的内容, 同时充分利用课件进行探索和发现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学习, 对课件中的教学材料进行调用, 做到有的放矢, 帮助学生进行建构, 最后通过完成练习检查自己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效果。从而达到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

(5) 建构意义的实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经过自身的实践形成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课件提供了一个友好、生动的操作环境, 让学生进行一般的阅读训练, 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鉴于建构主义的弊端, 课件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选出当前所学内容中的基本知识作为所学知识的“主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上的建构。学生在学习时, 有时会存在一些问题或看法, 将这一认知过程与计算机打字结合起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由学生输入计算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思维活跃, 从而加深阅读的印象, 提高理解能力。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 达到了对历史知识系统的意义建构, 从而形成了能力。

3. 稿本编写

文字稿本是课件设计思想的具体表现, 它为课件制作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根据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 编写出《唐朝文化》多媒体课件文字稿本。以下是稿本的部分内容。

(1) 片头一:AVI动画。文字由远及近、由小到大;自动进入“片头二”。

(2) 片头二:图片8张、MIDI。利用透明叠加技术, 使下一张进入时上一张退出, 文字更替出现;同时播放MIDI;最后一张点击鼠标左健进入“帮助信息”。

(3) 帮助信息:背景图片、文字。按F1键, 弹出帮助文件;点击鼠标左健进入“课题”。

(4) 课题一:背景图片、文字。二者同时显示;向左刷新屏幕, 自动进入“课题二”。

(5) 课题二:图片、文字。二者同时显示;向左上角翻页, 自动进入“主题”。

文字稿本还不能作为CAI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 还需要将文字稿本改写成制作脚本。

4. 课件系统结构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系统结构实际上就是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组织与表现方式, 它定义了课件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联系的方式, 反映了整个课件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为此, 将课件设计成复合结构, 使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地航行, 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性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在教学控制策略上采用计算机—学生交互控制, 由计算机控制知识点序列, 而在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的表示中采用超媒体技术,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控制, 达不到学习指标要求的要重新学习本部分课程内容, 避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使用中因对新内容好奇而走马观花, 忽视对知识的掌握所带来的弊端。

课件的类型是个别化学习型。

5. 界面的设计

软件界面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界面的好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风格独特、美观大方的界面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因此, 本课件在界面的设计和美化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 课件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封建文化高峰——《唐朝文化》, 所以在课件界面设计上, 宜于采用大方、美观, 古色古香的风格。

其次, 文化类型课信息量大, 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所以要利用尽可能多的各种图像、照片和声音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学生加快意义上的建构过程。

再次, 由于本课件是用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以课件应该教学信息突出、提示信息明确、美观清晰、丰富多彩, 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本课件充分利用了热字的变色功能和热区的功能, 使教学信息突出, 操作简单, 便于学习。

6. 交互的设计

本课件采用了较为简单宜用的交互方式:全程鼠标操作。为了提示可操作的链接, 设计了颜色改变、光标形状改变效果等提示。课件中提示信息的反馈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如对话框弹出、声音效果、图片呈现等。

●软件的制作

1.工具的选择

多媒体软件开发的方法很多, 其中一种是利用专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多媒体创作系统或著作系统) 。就目前应用情况而言, Mi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和北大方正集团的方正奥思使用较为普遍, 而本课件的制作工具则选择了Multi Media Builder (以下简称MMB) 这个界面简单、面向对象的所见即所得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工具。

2.素材的准备与制作

(1) 文字

本课件的内容以文字为主, 辅之以图片。文字完全由MMB提供的文字功能完成, 为了把标题文字做的比较美观, 充分利用MMB提供的各种效果进行制作, 减少了制作过程中辅助性软件 (如Photo Shop) 的应用, 加快了课件制作的速度。

(2) 图像图片

少量的图像图片来自于对教材彩色插图的扫描, 大量图像图片文件来自于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及Internet网络。处理时使用到屏幕截取软件如Namo Capture, 再用MMB提供的各种效果进行加工, 然后直接应用。

(3) 音频

本课件中声音应用量大, 诗歌朗诵部分取自于多媒体光盘《唐诗三百首》, 课文部分朗诵用录音机录好后, 通过声卡的Line口, 用Windows 98自带的录音机转录、按MPEG Layer 3压缩, 进入退出软件的音乐均来自素材光盘。

(4) 视频

浅谈小学数学课件设计“三要素” 篇8

一、把握要素,制作完美课件

教学课件主要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具体的学科知识按照教学流程加以总结整合,最终运用教学课程软件展现给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人工板书”相比,教学课件的优势是多个方面的。不仅文字清晰、思路明了,而且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也能激发学生思想、营造学习环境。引用了教学课件后,教师的设计工作则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课件不仅会显著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让一群充满好奇的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快乐。相反,失败的课件则必将造成教学工作不尽人意,让教师的前期准备全部功亏一篑。把握好课件设计“三要素”则是小学数学教师需深入研究的焦点。其包括:(1)课题。以符合实际的设计课题为指导,才能保证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使最终的课件满足教学需要;(2)软件。软件是数学课件教学的必须工具,通过软件才能把所设计的内容具体展现给学生,供学生们学习参考;(3)方法。当课件制作好后,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这才能保证课件发挥出理想的教育价值。“三个要素”都是小学数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个要素都会影响到教师设计的质量,因而需要及其中注意每个要素的把握。

二、围绕主题,指引教学流程

“主题”是数学课件的旗帜。确定了课件主题不仅决定了后面的设计工作流程,也为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指明了方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选好课件设计主题是教学过程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从小学数学课件设计操作情况看,确定选题的方式通常包括两大方面。首先,以教材为准,教师根据本堂课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来收集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这可以保证数学课件与实际教学需要紧紧结合,让“课件”真正服务于教师的数学教育工作。如:人教版一年级教材《认识时钟》这一章节时,我则制作了许多数字钟表、指针钟表的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学会“识表”。其次,以学生为准,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课件设计也必须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这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内心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带动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如:有的学生喜欢数字算术,在上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则改变传统的课件设计方法。把“数字、文字、图片”三者相互结合起来设计课件,“简单的语言描述,具体的数字大小,生动的图形式样”,当学生看着多媒体播放出来的课件时,一个个都有“跃跃欲试”之感,课堂回答气氛十分活跃。

三、软件工具,学会灵活运用

“软件”是制作课件的工具,而数学课件制作又需要一些独到的软件工具。在小学数学课件设计里,教师应学会灵活运用各类软件,对收集到的教学题材进行正确编制、处理后才能让软件变得更加完美。目前,大部分的教学课件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的,多媒体包含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个用途的软件,这些都是教师在课件设计中需要用到的操作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准备好了需要用到的软件工具,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按照预期的流程一步步实施。如:上到《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在选择课件设计软件时就充分考虑了“动态元素”,让不同的数字“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于是我则选择了“动态模拟软件、绘图软件”,画出一把尺子并标上刻度之后让学生来“读标识数”,见下图:

课件设计时,我先用绘图工具制作一把量程为20的刻度尺条。课堂教学时我则运用动态软件设计一个可以移动的指针,随意移动到一个数字的下方,再要求学生“读出”数字。这样在11-20间来回移动几次,学生对于数字的印象就显得更加深刻了。不同软件之间配合运用,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从“视觉、听觉”两大感观上让孩子们全面接触数学,其教学效果非同一般。

三、正确使用,掌握课件运用时期

正确使用是数学课件使用效果的保证。一块好的木材没有正确的加工方法无法造出好家具,再完美的数学课件缺少科学的运用方法同样发挥不了它的教育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课件时,必须要结合教学环境、学习阶段、学生情绪等方面的元素。倘若一味地普遍运用课件而不顾及教学题材的需要,那么数学课件也就不再是“新手段”了。举一简单实例,日常教学阶段运用数学课件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细细体会课件运用的乐趣。但若在“期末复习”阶段,依旧使用课件向学生详细讲解知识或营造轻松的复习氛围,不仅时间不允许,且教师和学生也都没有那种教学情趣了。因此,课件设计好后必须要懂得科学地运用以保证其实现教学价值。我在课件设计时则制定了有效地使用计划:前期阶段,尽量多使用数学课件,为学生整学期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期阶段,选择性地运用课件,对于一些难点、重点结合多媒体教学;末期阶段,最好不用课件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复习上,通过人工讲解既能节省时间,又可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数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必须具备的教学工具,而教师在课件制作环节里需把握好设计的“三要素”,保证最终的课件既可符合教学大纲的需要,也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小学生们获得数学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小学生体育课课件 篇9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接力跑,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水平四的教材内容。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重点学习部分。在接力跑活动中,学生运用智慧和技巧与同伴团结协作,体验配合的乐趣,增强了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接力跑是田径单纯跑步的一个升级,是唯一一个多人配合的径赛项目,传接棒的方法有上挑式和下压式。本课教学内容是接力跑的第一课时,以上挑式和下压式的传接棒方法为本课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接力跑的交接棒方法。交接棒在接力跑运动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好的交接棒配合能够决定接力跑的最终结果。

主教材:接力跑交接棒技术动作新授课;

辅助教材:接力游戏;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快速跑,了解快速跑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快速奔跑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在跑中手脚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在快速跑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基本运动能力。但因学生存在体质上的差异,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自我意识强,团结合作精神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围绕接力的方式和时机设置了若干链条式的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探讨问题和小组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参与任务的完成。

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两人传接棒的动作不能很好的紧密衔接,手臂晃动等问题,采取由易到难的层次目标,通过建立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一系列的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

4、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并结合新课标中五个学习领域的要求,确定了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接力跑传接棒的方法并能基本掌握两种传接棒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小组讨论以及练习和比赛了解提高接力跑速度的关键在于预跑时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积极进取,相互信任,互助共勉的良好作风,形成探究意识。

5、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难点是:预跑的时机

6、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以下3种教法,分别是:讲解示范法、处方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在学法指导上,确定了以下3种学法:观察与模仿、体验与学习、展示与评价

7、场地器材

场地:田径场;器材:秒表4块、接力棒8根

8、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运动生理机能变化的科学规律,对于本节课我将从四个阶段实施教学,分别对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相应内容的设计。

第一阶段:开始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5分钟。学生以“快、静、齐”的标准集合成四列横队后,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学生,提出练习要求与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以上内容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组织纪律性,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阶段:准备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10分钟。这一阶段安排6节身体活动操,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内进行;各小组组长根据本课任务组织小组成员做好每一项身体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该阶段内容的实施让学生身体预热,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身体活动操提升学生身体兴奋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强化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第三阶段:基本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25分钟。该阶段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是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分为6个环节进行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激趣课堂——我将创设【传递友谊桥梁】的情景接力游戏,学生成4个比赛小组,在半径10米的圆内按顺序进行游戏;其他小组在场地两侧观察,根据以往经验观察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做好比赛记录,宣布比赛成绩。创造民主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第二环节:建立假说,讨论归纳——比赛结束后各小组讨论,总结本组在接力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组长着手归纳,将讨论的主要问题汇总,代表全组汇报;教师听取各组的归纳总结,针对典型问题进行3个假说(问题)的建立,教师针对典型问题进行启发式讲解:

(1)传接棒技术如何选择----上挑式与下压式;

(2)如何选取合理的站位----接棒人站在接力区或预跑区内相应一侧;

(3)如何落实能力互补----有相关经验的学生可对同组队员进行简单指导;

该环节通过建立假说,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尝试探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环节:揭示课题,师生共议——在学生对所学技术有初步认知的情况下,揭示本课所要探讨的课题:“如何有效的提高接力跑的速度?”并提供部分解决问题的线索:

线索1:演示两种传接棒技术:上挑式和下压式,并讲解它们的优缺点;(上挑式需要调整握棒位置,传接棒动作自然容易掌握;下压式不需要调整握棒位置,便于持棒快跑)

线索2:介绍简要的比赛规则(区域限定,串道);

线索3: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提供解决方案。(确定起动标记;通过信号完成传接棒的连贯动作)

第四环节:齐心协力,强化成果—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传接棒技术的改进练习。各组小组长组织本组进行练习,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该环节的教学实施中我安排如下练习内容:

第一次练习:学生分组(2人一组)进行原地传接棒练习(快传→慢接、慢传→快接),体会传棒技术与接棒技术的结合;每人练习5次互换;

第二次练习:行走中进行传接棒技术练习;(全组每人练习1次)

第三次练习:相距5米慢速跑中进行无接力区的传接棒练习;(全组每人练习1次)

第四次练习:相距15米快速跑中进行有接力区的传接棒练习;(全组每人练习1次)

教师观察学生练习效果,适时予以诱导帮助;并强调传接棒过程中的安全性;

练习结束后再次进行分道接力游戏,传接棒方法各组自选;并记录各组比赛成绩,公布比赛成绩,与之前基础成绩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激励展示,答疑解惑—游戏结束后各组进行汇报,不追究对错,充分肯定学生;听取学生汇报结果并诱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何有效的提高接力跑速度);并让问题处理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

教师解疑并对跑速问题进行“综述”:影响跑速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①对该技术的理解不深;②预跑时机掌握不好;③传接棒过程过长;其中最关键的是预跑时机,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口令法”,传棒人通过口令与接棒人进行联络;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目的是以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起到榜样作用,鼓励其他学生改正错误动作,更好的掌握动作技能。

第六环节:创编游戏,升华课堂—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体现学生个人能力和团体意识,师生共同创编挑战赛,设置一个相似于正规接力区的小型比赛场地,并将学生分为人数和水平相等的4个参赛小队,学生根据结论对接力跑技术进行改进提高;该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在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我由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直观示范到学生的自主学练,坚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并结合体育游戏达到巩固动作的目的,本课的难点也在此得到了突破。

第四阶段:结束部分;预设所占课堂时间为5分钟。

在对结束部分的教学设计中,组织学生进行“摸人”游戏,男女分组游戏;各组选一人将其双眼遮住站在游戏场地中央,原地转3圈喊“定”,其他同学则在规定的场地中静止不动,让其摸寻,摸到并猜中是谁,两人互换;目的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尽快恢复;

师生分享本课学习,并对学生提出问题:

(1)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大家学会几种传接棒技术?解决预跑时机掌握不好的办法是什么?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用概括激励的语言小结与综合评价。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最后安排收放器材,师生再见,宣布下课,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

9、教学预设

上一篇: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下一篇:每月会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