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位置(精选8篇)

位置 篇1

一条非明星的微博,转发30000多次,评论近7000条,必有引起共鸣之处。

博主申晨,就职于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微博人力资源部。他发微博称,自己经常到处飞,观察到一个现象,头等舱看书旅客多,公务舱办公旅客多,经济舱玩游戏聊天的多。

最后,他发问:“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飞机上的一个“定格”引来争议

微博这样写道:

“最近一直到处飞,发现了一个现象:观察同样是30到40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则看报纸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全都在玩手机。那么,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这条微博引来超高人气,评论也是五花八门。

有人表示支持,认为“行为决定命运”,有人反驳玩手机就等于浪费时间的观点,“其实手机的信息和能获取的知识并不亚于阅读书籍和报纸。谁说“玩手机”的一定不如阅读的。”

写盗墓小说写进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南派三叔也到这条微博上“踩”了一脚:“我在头等舱也看书,在经济舱也玩手机。因为头等舱宽敞安静,我有心情。经济舱狭窄且嘈杂,我只能聊天或玩游戏,我觉得,核心是别难为自己。”

在转发量达到一万多次后,申晨自己做了总结:“一半同学说什么舱都该看书并认为自己该去多获取知识;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这是赤裸裸的装并深深鄙视了这些人;另外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我纯属胡说并附赠人身攻击。哈哈,看获得什么就看他反思什么,看缺少什么就看他嫉妒什么,看自卑什么就看他易怒什么。”

B /

浙江千里马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总经理洪文祥和杭州猎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朗越时,同样经常在空中飞,也时常接触高端人才,对此有发言权。

洪文祥的观点表达毫不含糊:“位置影响行为。”

飞机上只是一个定格,可以先把镜头拉开看看。

企业老总,爱看新闻联播,爱看党报,因为他们习惯通过分析国家政策导向来指导企业的战略定位。

部门经理,需要把领导委托的事全权处理好,面对的是具体事务。

基层职员,本职工作完成后,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事。

再回到机舱。

头等舱,大多是企业老总、副总,他们更多要做的是思考,比如思考一个营销方案,比如架构一个市场考核体系。没有具体繁杂的事务缠身,所以他们有时间看书,深化思考。

公务舱,大多是部门经理等职位的职场中层,他们可能一下飞机,就要到分公司布置一个新的方案,或是到一个新地方拓展新业务,事务性的工作多一些,所以会利用飞机上的时间继续办公,完善方案。

经济舱,大多是基层人员,完成了手头工作后,没有其他任务在身,大多数人保持了一种上班就开心工作,下班后是私人时间的心态。

“身处不同位置、不同层面,需要处置的事务不同,导致行为模式不同。”洪文祥说。

朗越时安排高端人才去面试时,经常会自己开车接送,几年观察下来,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差别,不再拘泥于纸质阅读,而是更倾向多媒体工具。

所以在他看来,在头等舱爱看书,很可能只是因为身边60多岁的同舱乘客有纸质阅读习惯,年轻人因为趋从心理随了大流而已,而在经济舱爱玩手机,也不能等同于就是无效时间,因为即使是发微博,也可能是一个信息再加工的学习过程。

坐什么舱干什么事 位置影响行为

HR经理持续学习三年 年薪从50万跳到100万

当然,不管你是在头等舱看书,还是在普通候机区刷微博,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朗越时和洪文祥共同强调的特质。

一位HR经理,三年前,是朗越时面谈过的一位人选,当时他的职场价值是年薪50万。前不久,朗越时再次和他碰面,惊叹于他的质变。

“交谈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三年前我低估了他,没有发现一块金子,还是今天我高估了他?”

最后证明,三年前没有低估,如今也没有高估,是三年不间断地学习,改变了这位HR人才的职业位置和职业价值。如今,他的身价已值年薪100万,还不包括其他诸如股票、房子、汽车等企业给予的附加值。

洪文祥很客观地评价说,决定成功的因素很多,知识不等于位置,也许读万卷书,也不一定能让你坐上头等舱,但学习习惯帮助一个人走上更高位置的概率,比起不读书来要高得多。

“位置会首先影响行为,但行为之后也会反过来影响位置。比如,一个部门经理,如果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止是从管理一个部门的角度来思考,而是尝试站在老总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具备领导的潜质,有利于走向更高的位置。而这些思考背后,是不断的学习和领悟。”

读书之于人生,是一剂见效缓慢却影响深远的良药,当然,比学更重要的是悟,只学不思考,还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

学是勤奋向上的一个表现。任何成功的人,都离不开勤奋二字。

曾经有记者问科比,为什么你能取得现在的成功?

科比答:“你们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吗?”

台下的记者一片茫然。

位置 篇2

【教学尝试】

一、选择不同的情境, 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在直线上 (一维空间) 确定位置有两种情形:一是从前到后 (或从后到前) 的第几个, 二是从左到右 (或从右到左) 的第几个。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在平面上 (二维空间) 确定位置需要前后、左右两个要素。这就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 当然, 不论几维空间确定位置, 都要先确定参照点 (原点) 。

课伊始, 选择怎样的情境导入尤为重要, 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从一维到二维, 经历由模型组合形成方法的过程。

课一开始, 教师出示一年级上册中的排队图 (见图1) , 让学生回忆在一维空间情境下的顺序建立方式, 回顾左右、前后等概念。然后出示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图 (见图2) , 让学生思考在二维空间情境下如何确定每一个人的位置———不仅需要左右, 还需要前后, 然后明确行和列的意义———左右为行、前后为列, 讨论确定第一行和第一列, 然后把行列抽象为线, 学生抽象为纵横线的交点, 实现由座位图到方格图的过渡。

当然, 这样的设计也是我们为后续学习中实现从一维、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确定位置的方法做了有序思考的蕴伏。

思路二:从活动到模型, 经历由数学抽象形成方法的过程。

课一开始, 教师直接出示座位图 (见图3) , 请学生对号入座, 在座位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 并说说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然后讨论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一些要素。根据这些要素, 把座位图抽象为图4 的方格图。

思路一实际上是披着现实情境外衣的数学导入, 把一维空间中确定位置的两种情形加以组合解决二维空间中确定位置的问题。思路二是实实在在地引入生活情境, 直接把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

两种思路都有其数学价值, 它们都呈现了一个知识动态生成的过程,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考, 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二、设计不同的操作, 构建不同的学习形态

新知形成后, 需要通过适当练习或操作性活动, 感悟规律, 进一步深化知识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设计了显著分化的操作活动。

思路一:回归现实, 感悟规律, 促进活动经验的数学化。

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教室, 请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 并记录在草稿本上。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接着教师说数对, 请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 (7, 1) (7, 2) (7, 3) (7, 4) (7, 5)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奇怪, 站起来的同学怎么正好是一列呢?表示这些同学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的, 他们就在同一列。列数相同情况下数对中的一个数是确定的, 一个数是在变化的。接着进一步引发思考:如果让你来出一些数对, 你能让一列、一行或一排同学站起来吗?你能不能说一个数对, 就把一列、一行或一排的同学都包含在里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字母来表示, 出现了 (4, x) (5, x) (x, 3) (x, x) (x, y) 等各种不同的数对。教师继续追问: (x, x) 可能是谁?当x等于1 时, 表示谁?当x等于2 时, 表示谁?究竟哪些同学才有可能? (x, y) 呢?

这一设计始终围绕教室座位这一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 通过说、站、想的环节,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数对的现实意义, 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思路二:开放设问, 激发想象, 数形结合感悟数对规律。

笛卡儿创造了坐标思想, 用数对表示位置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 将数与形完美地统一起来, 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是其最伟大的价值。这一设计试图进一步凸显数形结合, 对解析的基本思想有所感悟。

教师在方格图中出示一条线段。让学生思考:如果在方格图中增加一个点, 这个新增加的点与原有这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相连, 可能会构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 增加一个点后, 与原有的两个端点相连可以构成三角形, 也可能构成线段。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象, 在什么情况下, 构成的图形是线段?在什么情况下是三角形?学生思考后发现, 当第三个点的位置在原有的这条线段所在直线之外的任意一个地方, 构成的图形是一个三角形。教师用课件呈现第三点在不同位置时, 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不同变化形态。如果第三个点的位置在原有的这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上, 则构成的图形仍然是线段。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原有线段之外增加两个点 (与原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 , 你猜想可能会构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教师课件呈现构图的过程, 请学生描述自己的猜想。

然后, 教师组织学生将思维聚焦在:如果增加的两个点与原有线段构成一个正方形, 你觉得有几种情况?并请学生用数对描述出点的位置。

最后, 教师隐去方格图, 让学生思考:在这条线段之外, 增加两个点, 构成正方形, 没有了方格图的帮助, 你还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两个点的位置吗?有几种可能性?这些点有什么特点?

将数对运用到变化了的图形中, 这个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同样是规律, 一个从生活到数学, 一个从数学到数学。第一种思路更为细腻, 起点低, 步子小;第二种思路更为开放和整体,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引入不同的实例, 构建不同的应用渠道

数学课中引入生活原型很常见, 这节课也不例外。不过两节课的思路略有不同。

思路一:利用同一性实例, 强化知识的内涵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对, 出示国际象棋和中国地图, 让学生解读。

学生认为国际象棋的棋盘, 行用数字表示, 列用字母表示, 棋子走到哪一格就用相应的数字、字母表示, 例如王后从2F走到5B, 就表示王后从第2行第6 列斜着走到第5 行第2 列,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记录下棋的全过程, 这种思想与数对表示位置的思想一致, 因此, 国际象棋的棋谱可以说是用特殊的数对记录的。

在中国地图上, 北京所在的位置是东经116 度23 分, 北纬39 度54 分。用这样的数对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城市的位置。地球是球体的, 是一个曲面, 用这样的数对就可以在曲面上确定位置。

思路二:利用比较性实例, 廓清知识应用的外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表示位置的情况, 并思考哪些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教师呈现的资料中, 有用一个数来表示位置的, 例如买票时小明排在队伍的第3个;也有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的, 如电影票上的8排12号, 围棋棋盘中棋子的位置, 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 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呢?学生猜想, 用3个数表示位置, 如家庭住址2幢1单元301室;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等等。

两种思路各有优势, 针对性强便于技能巩固, 拓展面宽便于意义理解, 两个价值取向对于数学学习都是有益的, 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平衡和取舍。

【研究体会】

当我们将这两堂课进行对比之后, 可以发现, 在不同设计的背后蕴含了诸多相似的价值追求。关注知识本质、关注思维的发展是我们一致的价值导向。关注知识的不同侧面和学生学习的不同可能性形成了本课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形式。一堂课是一种教学理解的体现, 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 我们用怎样的眼光来理解数学、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 我们就会用怎样的行动来体现这种思考。在与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互动中, 我们拥有了不断接近数学和教学本源的真实体验。提升我们的数学理解和教学能力, 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荷]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 唐瑞芬, 等, 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阑尾位置知多少 篇3

正常人阑尾一般都位于右下腹,阑尾长短不一,平均为7~9厘米。但阑尾末端由于是一个游离的条状物,同时又由于各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因而阑尾位置不易被固定。

在临床上,常见的阑尾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盆位:约占41.3%,阑尾尖端向下可越过小骨盆缘,有的向下可达闭孔内肌。

二、盲肠(或结肠)后位:约占29.4%,阑尾尖端一般位于盲肠或升结肠的后方,有时阑尾可部分或全部位于右髂窝,腹后壁腹膜的后方,形成腹膜外位,如不切开腹膜,就不能暴露阑尾。

三、盲肠下位:约占17.4%,其阑尾尖端位于盲肠下方,指向右下。

四、回肠前位:约占7.4%,一般位于回肠末端的前方,尖端指向左上方。

五、回肠后位:位于回盲交点的后方,尖端指向左上方,约占4.4%。

确定位置二 篇4

(二)》教学设计

齐张小学

王雅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确定位置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以其中一地为观察点,度量另一地所在方向,以及两地的距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描述路线。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

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帮助乐乐。引出课题并板书:确定位置

(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片,感知大鸣山和大本营的大体位置。

2、问:从大鸣山怎么回到大本营?

(1)引导学生说出以大鸣山为观测点(原点),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连接大鸣山和大本营。

(2)用量角器测出大鸣山与大本营之间的方向(北偏东45°)。(3)测量出从大鸣山到大本营的图上距离是5.6㎝,你们能计算出实际距离吗?(示意图中1㎝表示100m。)学生算一算并汇报。

(4)说一说并小结:从大鸣山向北偏东45°方向走560米就可以回到大本营了。

3、小结

师: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必须具备几个要素? 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必须具备4个要素: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4、小练习

师:我们已经确定了大本营的位置,你们能表示出小清山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吗?

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做一做,交流展示。A连接大鸣山和小清山 B在原图测量出角度和长度 C计算出实际距离并在图中标出

5、数学迷画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获得哪些信息。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8页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题目,然后进行交流。

2、第2题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3、第3题

学生集体测量、填写,然后汇报。

四、总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材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二)确定物体位置必备要素: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小学数学《位置》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2—6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内容前,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所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是学习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班长的位置,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数字等各种方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长的位置要从二维的角度(两个方向)考虑。通过交流、汇报及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列”与“行”。在学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出某一位置后,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用简洁的方法表示这一位置,从而引入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感受到数对可以更简洁、更迅速地确定位置。

2.应用数对确定位置。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对后,我设计了“找朋友”的小游戏。首先,让学生在卡片上用数对写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然后让其他学生根据数对找到好朋友。然后教师出示数对,学生找一找是谁,在这里,我分层次教学:普通数对、颠倒数字位置的两个数对、两个数字相同的数对,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对中各个数字的意义。此环节层层递进,1 逐步渗透,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当学生能在具体情境用数对确定位置后,让学生在平面图中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会看平面图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抽象到方格图,并且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在这里,通过确定坐标系中的同列同行的几个数对,让学生感知:位置处于同一列时,逗号前面的数字相同;位置处于同一行时,逗号后面的数字相同;

4.拓展应用。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在这里,我设计了:(1)“读一读”,在熟练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同时,让学生发现:要想确定物体的位置,两个方向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不仅数字可以表示列和行,字母同样也可以表示列和行(2)用数对确定航空或航海时前方的障碍物的位置。(3)应用数对确定玩国际象棋棋盘中马走的每一个方格的位置。(4)了解地球上用经纬度可以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揭示课题:(板书:位置)1.自由表达班长的位置。

师:班长在哪儿呢?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班长的位置,(生自由介绍)

……

师:大家介绍的都对,可有的左右数、有的前后数、有的第几排,有的第几组……,这样介绍班长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很乱,表达的标准不一样,看来需要怎么办?要统一表述的标准是不是?(引导 学生感受乱、标准不一,引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确定列与排。

师: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吗?(借助学生的回答)在数学上,竖着称为“列”(板书)。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第五列的同学招招手。横着称为“行或排”(板书:竖——列 横——行)。从前往后,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3.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有了列与行,想一想,这次表示班长的位置我要求你们写出来,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更可以用数字表示,请做在答题纸上。

(生探究,师巡视指导,发现汇报资源,展示并自我介绍,相互质疑,组织交流)

……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那个方法比较简洁?(完善同学的表示方法,并告知,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已非常接近,知道从两个方向表示班长的位置,了不起。介绍数对各部分及整体的含义和读法)强调列在前,行在后。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是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也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要想确定位置,不但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要从两个方向(二维空间)的角度考虑。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4.找朋友——应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位置

师:下面,请你在卡片上用数对表示出你好朋友的位置,我们一起帮你找朋友。(生说,朋友站立,大家判断)

师:通过找朋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方面数对可以简洁、迅速地帮助 我们确定位置,另一方面数对和同学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快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准确简明。这样不仅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数学的简洁美,而且体会数对的一一对应性。)

5.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请你帮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3,5)(5,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都有3和5,位置颠倒了。

师:这两个数对,都有3和5,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一位同学在这儿,一位同学在那儿,怎么回事?

生:(3,5)表示第3列第5行,而(5,3)表示第5列第3行,是两位不同的同学。

小结:由此看来,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数对中的两个数的位置能颠倒吗?(不能)

出示:(3,3)

师: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6、老师找朋友

问题⑴: 在班里老师还想找一个好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先出示提示一: 只给一个数据“第2列”,你能确定老师的好朋友是谁吗?

生:不能 再出示提示二: 给出两个数据“第2列,第3行”,你能确定是谁了吗?

生:能。生说出此位置的学生名字,师过去和他握手并互相介绍。问题(2): 你认为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两个。

师:由此看来,要想用数对确定位置,必须有列和行两个数。这两个数是缺一不可的。

(设计意图:数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位置

师:我们会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了,情境图中同学的位置你会表示吗?(出示情境图)看图时以我们观察者为标准。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第一排,第二排……(课件配合演示)

(1)由位置到数对。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敏的位置呢?

(2)由数对道位置。数对(1,4)表示的是谁?数对(4,3)呢? 小结:观察时,先看什么——列,再看什么——行。从几个方向观察——纵横两个方向

表达时,列——在前,行——在后。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把每一位同学看作一个点,用竖线和横线将列与行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方格图,也称为坐标系。在方格中(课件演示),起点是0,先横着标出是1.2.3.4.5.6代表列,再竖着标出1.2.3.4.5.6表示行。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几位同学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几位同学的所在的点,让学生说数对,并说明理由。师:下面老师也找了几个数对,(3,1)(3,2)(3,3)(3,4)(,)(,),再往后是什么呢?猜一猜

师:你觉得这些数对所对应的位置会在哪里呢? 生:第三列,因为它们的第一个数字都是3 师:再来一组(1,4)(2,4)(3,4)(4,4)(,)(,)再往后呢? 师:你觉得这些数对所对应的位置会在哪里呢? 生:第四行,因为它们的第二个数字都是4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请你在方格纸上标出这些位置,看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生展示。

师:当这些位置在同一列时,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当这些位置在同一行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相同。

(设计思路:由具体到抽象是数学知识的特点。对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先让学生从平面图入手,让学生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抽象出方格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既直观又形象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3、在方格里用数对表示学校附近建筑物的位置

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在方格纸上他们还可以用数对表示呢,快来试试吧。

邮局的位置是(,);银行的位置是(,)公园的位置是(,);商店是位置是(,)

四、拓展应用

1、用含有字母的数对表示方格的位置。

师:方块中有25个汉字,用C3表示“天”那么按下列要求排列会组成一名什么话,把它读出来。

(1)A5 A3 C4 E5 B1 C2 B4(2)B4 C2 D4 C5 A1 D3 E1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2、用数对表示象棋子的位置。

如图(出示课件)是中国象棋一次对局时的部分示意图,若”帅”所在的位置用有序数对(5,1)表示。

(1)请你用数对表示其它棋子的位置。

(2)我们知道马行“日”字,图中的“马”下一步可以走到的位置有几个?分别如何表示?

3、用数对表示航海屏幕上障碍物的位置

师: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都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真厉害,开轮船或开飞机的师傅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表格(出示圆环图),目标A的位置为(2,90°),则其余各目标的位置分别是多少?

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6

认位置教学反思1

《认位置》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认识及分辨上、下、左、右、前、后,其中辨析左、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我们生活的空间,学会描述空间中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常用方法,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内容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一年级小朋友极少认识汉字,存在书面语言障碍;其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儿童在日常生活对它们有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左右”认知有因难,当说到“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时还需多练,学生对于左右手能分清,但是说物体左右时,需要头脑中的左右手表象,这表象形成的快慢是较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时,我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注意结合教室里的情境,让学生看看课桌上的物体或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或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说位置关系,同时让学生转换方向再说一说,这样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再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进一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这样的组织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能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玩游戏,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认位置教学反思2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练习时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认位置教学反思3

一年级的同学对于方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左右不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对左右的认识。

1)由教室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从学生身处的教室出发,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有些什么,再出示书本的主题图。让学生们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教室环境,学生们会觉得十分的亲切熟悉,也易于接受。

2)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想想做做的游戏,并背对学生喊出口号,一起进行。学生完成后,要及时再进行强调左右手之分,设置游戏:“左手,右手,左手,左手,右手……”学生在游戏时发生错误,其他同学会及时的发现并进行纠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左右方位。

3)完成思考题时,学生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做题时,我高举右手,背对学生,再向后转,手不放下,学生可明显感觉到2次右边的不同。

4)习题练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按照要求摆放好物体位置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来描述位置关系,并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没有发挥小组同学的协作学习作用,进行相互检查和评价!

认位置教学反思4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通过不停的强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写字的手是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加深学生对右边的印象。

在学生说的时候,一定让学生用“在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要求一定要说完整。之后再让另一个学生反过来说,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然,说出图中的前后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加深记忆,我请班上的几位学生分别指出自己的左手边的同学是谁、右手边的同学是谁。这样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在课的结束时,我给学生画了一个图“左←?→右”,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让学生新学会“左”、“右”两个字,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在练习中也可以认识并运用到这两个字。

最后,记住,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即可,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挥,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认位置教学反思5

上《认位置》这一节课时,我先通过游戏导入: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伸,再摸后脑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上下,前后,并通过提问:刚刚回答的时候是举哪只手,引出右手,通过了解右手的功能,加深对右手的认识,然后引出左手,再通过找身体上其他的好朋友(右脚和左脚,右耳和左耳,右眼和左眼),进一步认识左和右,然后通过游戏二: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握右耳,右手握左耳,在加深学生对左和右的认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图,弄清图片的意思,让学生判断练习本和课本,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并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接着讲解想想做做。

我教两个班,两节课是紧接着的,对于自己来说,明显感觉后上的那节课相对比较顺,这一点不仅仅限于《认位置》这节课,我想这个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能不能把前面的那节课上的和后面那节课一样比较顺,能不能在给孩子上课之前,自己就把课理顺弄清。不然,总感觉先上那个班的孩子比较吃亏。当然,在先上的那个班,会出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在课前是想不到的,那样也是很好的,也可以有机会给后上的班新的引导,新的启发,我想这也是同一节课上两次的好处。

在《认位置》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先上的那个班,发现了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分清上下,前后,但是,要分清左右,对于一部分同学很困难,甚至有的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对自己有左右不分这样的观念,这对他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在后上的那个班级,我只能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来解释,以及添加一些技巧的动作示范。比如说,在解释左右手的时候,说明右手是我们的好帮手,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举手,写字,画画,吃饭等等),是勤快的手,而相对于它,左手就是很懒的。在判断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时,先帮助学生找到“参照点”,当然不说明参照点这三个字,然后以参照点为中心,让学生说谁在谁(参照点)的哪边,先伸出手,是左边就伸左手,是右边就伸右手,伸出了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伸出的是哪一只手,来判断左边还是右边。

本节课,本来打算上课时的,后来还是觉得来不及,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上了两课时。而且,我在上这两个班的课时,都没有做到让学生很好的用:谁在谁的哪边的句型来表达。这让我希望能在有第三次上这节课的机会,可是这一节课毕竟已经过去了。

认位置教学反思6

一、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之导出新知。

生活经验是小朋友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并意识到“生活经验是小朋友数学数学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的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正确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小朋友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对小朋友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利用,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信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又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本节课,我利用的学生的已有资源,借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帮助他们认识“右”,列举生活中常用到右手的例子,唤起他们的回忆,调动已有经验,加深对方位右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顺应儿童爱玩的天性,在“玩”中学。

认位置教学反思7

首次尝试一年级教学,心中多少有点忐忑。拿起一年级数学教科书,心中一阵狂喜:内容真的很简单!这有什么难教的,太容易了!

第一天,数一数,基本都会。

第二天,比一比,有点糊涂。

第三天,分一分,出现不会。

第四天,认位置,很难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在课堂中,反复训练,还有个别学生不分左手和右手。为了辨别左右手,我先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光这个游戏,就花了一节课。第二节课,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算强。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认位置足足用了三节课,从这里我认识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什么位置,今后我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适合教学一年级学生的好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认位置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了认位置这一课,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已有所认识,所以重点应放在认识左、右上。

在课的开始,我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入教学,学生非常高兴。然后在教学了左、右之后又进行了一个游戏,这两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寓学习于快乐之中,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效果也不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左和右了。

可到了教学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就有不少同学有问题了。他们不会描述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许多同学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造成的。如:他们知道小红在右面,小明在左面,那小红在小明的右面,这些同学当成小明在小红的右面,不知道把谁看成标准来说。看来后面的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表述这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教学想想做做时多问一个为什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第5题我多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前面有一个同学,后面有四个同学,那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为什么?学生说得非常精彩:这一排有6个同学,因为还有他自己。说得多么好呀!看来我们的课堂有时适当拓展一下对学生的思维是大有裨益呀!

认位置教学反思9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用方位名词去形容物体的位置。一年级学生新课的设计情境很重要,可以很快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为了方便认识和实践操作,我选用了书本的教室情境图,结合实际教室一同用作材料,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操作。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先教一个方位,学生跟着做、练习、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占小部分,学生的练、说占大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一起说一说、练一练。少数学生对于左、右方位分辨存在困难。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正措施:

1 六个方位中学生分辨困难的是“左、右”,教了方法:吃饭、写字的手是右手,听到“右”,就想到吃饭写字的手那边。但是有的学生反映还是有点慢,后面还需要再多问、多练。

2 学生能说出物体的位置关系,但是对于题目中要求全出正确的答案就有困难了,学生对于表示方位的这几个字,认识不到位,知道答案是“左“,但不知道哪个字是“左”。所以对于方位的词,之后还要加强认识一下。

3 对于两个物体的位置的相对性掌握不好,“谁在谁的哪边”,有学生分不清楚谁是主体,像这类题还需要多练习,对于个别学生要个别指导。

一年级学生有个别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就可以选用单独辅导,平时还是要多做练习,多说一说。

认位置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谈一谈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实证明,教师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持严谨的态度对待。

认位置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左右。在这块内容的教学上做了直观引导,“小朋友写字用哪只手?”(右手)将它举起来,抓筷子用哪只手?(右手)在举起你的右手。我们以后举手就要举右手。但是一到上课还是错误频出,时常要提醒他们左手代表左边,右手代表右边。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而言,他们能正确说出谁在左边,谁在右边。但是今天的教学需要科学完整地表达出“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对于挂图上的上下、前后、左右、学生能清晰地辨认。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有时他们搞不懂“谁在谁的位置”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问两个问题:1、这个问题是让我们确定谁的位置2、这个物体时在我们的左手边还是右手边。可以试着举起你的手来想一想,帮助学生思考。

在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的第1题时遇到了写字问题。这题能考察学生对上下左右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但是学生不会写字,这时只能在黑板上写出“上、下、前、后、左、右”教他们跟着我多读几遍,只要能大概辨认出着几个字然后照葫芦画瓢把字写出来。看着他们写得歪七八钮、到笔画也很严重。我觉得题目应该出示六个字让他们圈一圈。或者可以尝试让学生认识这些字,并能联系写一写。

位置 篇7

1二次原理

将接地手车的非工作位置接点引至该段PT柜所在的进线柜、分段柜(或隔离柜),与断路器手车(或隔离手车)底盘电磁铁串联,达到接地手车离开PT柜手车工作位置后进线柜和母联柜的手车才能操作的目的。如果接地手车在PT柜内的时候仍然可以操作进线柜或者分段柜的手车,这样极有可能造成一次侧短路,开关柜爆炸,后果极其严重。

2技术攻关

由于本课题需要的是接地手车一离开工作位置瞬间的状态,那么我们实际上要的是手车工作位置的常闭点,但是工作位置的行程开关安装在哪里经历了3种方案的改进才最终定型。

方案1:直接用手车底盘上的工作位置限位开关的常闭点。

结论:不能使用。因为如果接地手车实际在工作位置,而航空插并未使用,也就是一次侧有电,但是二次侧没有通电时,此联锁无效。

方案2:将行程开关装在手车室中隔板上,接地手车底盘表面安装碰块来配合使用。

结论:由于使用的是点撞式行程开关,行程较短,二次侧断开后一次侧仍旧通电的可能性很大,不好调整时间差;而且一二次元件同处于一个隔室,若一次侧短路则二次侧没有隔板保护也会受影响。

方案3:使用拐臂式行程开关,将安装位置调整到航空插座安装板上,配合接地手车横眉上的碰块使用。

结论:此方案为最佳方案。利用PT手车和接地手车高度的不同,将碰块装在接地手车横眉上,这样既能配合到行程开关又不会干涉PT手车的使用;改用拐臂式行程开关解决了行程较短时间差无法调整的问题。

以下分别为方案2和方案3的示意图:

(1)行程开关安装板;(2)行程开关碰块;(3)点撞式行程开关

点撞式行程开关实物图片:

(1)行程开关安装板;(2)行程开关碰块;(3)拐臂式式行程开关

拐臂式行程开关实物图片:

摘要:介绍了PT柜接地手车非工作位置和进线柜、分段柜之间的连锁原理,说明了为何要改进安装位置及具体的改进方案,反映出现阶段国网项目对于柜间联锁的要求日益增加,各大配套厂商需要根据用户、设计院、供电局的特殊要求来调配非标准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点撞式行程开关,拐臂式行程开关,手车非工作位置,接地手车配PT柜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高压开关柜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3.

用“贝多”分享位置 篇8

图1

想知道你的好友在哪儿吗,用“贝多”定位

如果自己手机和好友手机都支持GPS定位,那么在“贝多”中可以轻松知道对方在什么位置。在“贝多”中选择雷达界面,就可以看到在所需的范围内是否有自己的好友(如图2)。在普通模式下,通过“2”、“4”、“6”、“8”键移动地图,或按“移图”切换到地图模式,使用导航键移动地图。

图2

不限距离的“对讲机”

在“贝多”中选择好友列表,将光标上下移动至目标好友。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好友都支持语音通话,只有头像前面有一个小手机或者电脑符号的才支持。接下来按住手机通话键开始讲话,直至放开通话键时讲话完毕。对方就能够听到自己说的话,他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给自己进行语音回复。这样,手机变成了一部不限距离的“对讲机”。

小提示

在“贝多”中对好友具体位置的识别,目前来说精确度并不是很高,有较大的误差。使用此功能仅限于娱乐,并不能当作真正查找朋友位置的工具,跟专业的GPS定位设备还是有差距的。

小提示

上一篇:六一文艺汇演新闻稿下一篇:瓜果飘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