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的作文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喜怒哀乐的作文

喜怒哀乐的作文 篇1

人生充满着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我的寒假里也充满着喜怒哀乐。我最回味的是喜。

某一天的早上,天气阴沉沉的,落叶漫天飞舞。我轻轻地打开窗,一阵刺骨的寒风像水流一样涌进来,于是我赶紧关上窗户。天气不好我的心情也不太好,因为我又要做那枯燥无味的作业,想着想着连妈妈走到我面前都浑然不觉。妈妈问我;“你在想什么,作业做完了吗。”我听了后如梦初醒,感觉“人在囧途中”含含糊糊回答到:“好像没有。”妈妈听了居然没说我,我很奇怪。随后的一句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虑:你今天可以玩一天。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按我平常的规律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于是我急忙跑到电视机旁,就当我要开电视的时候发现伯伯笑了,我想应该有“阴谋”,我立刻反过头,跑到妈妈身旁问她什么事了妈妈听了后也笑了说:“我们猜你玩的第一件事绝对是看电视,没想到真猜对了。”我听了也笑了,今天我可以放心的玩不用偷偷摸摸的。

喜怒哀乐的作文 篇2

“我”是校讯通, 是主人不可缺少的“私人秘书”。“我”的存在可帮了她不少大忙。虽然“我”的主人是一位心思细腻的老师, 可刚开学初, 她教一年级, 孩子们小, 事情繁多琐碎, 再加上她整天忙来忙去, 也有健忘的时候。这不, 一个周五的下午放学了, 她正在教室里向孩子们说各个安全事项, 这时, 一位小朋友说:“老师, 放学吗?我妈妈来接我了。”她想了想, 也没什么事情了就放学吧。可刚坐到椅子上, 看到了一堆条子, 原来是明天通知家长8:00来听讲座。这可不得了, 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出了校门, 已经各奔东西了。没关系有“我”校讯通呢!于是她打开校讯通的页面, 输入账号、密码和验证码, 进入班级, 向各位家长发了短信。 (第二天, 她早早地来学校, 把事先写好的带有家长和孩子姓名的条子逐一分发给家长, 并免费赠送做笔记的纸张。为此她还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看到了吧!关键时刻“我”一出马, 就扭转了乾坤。

主人还经常利用我和班级中的家长进行交流, 告诉他们如何教育孩子。“康康”是班上一位淘气的小男孩, 家长管理他的方法就是训斥和责骂。主人每一天都发信息给他的家长, 让他的家长先了解、理解和尊重孩子, 然后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 培养良好的习惯, 再通过简单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最后赏识孩子,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一开始, 康康的家长无动于衷, 可主人每天都在坚持用校讯通指导他, 时间久了, 康康的家长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 他们主动与老师联系了, 孩子也变乖巧了, 爱学习了。看到康康的进步, “我”也很开心, 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的功劳还不止这些呢!对于在外打工的家长, 主人也会定期发信息给他们。“您们请放心, 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教育孩子。请您们也要多和孩子电话交流。在电话里多鼓励孩子!”这样一条短信所流露出的师爱, 常常令家长感动, 他们会尽量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

若是有孩子病了好几天。主人也会很好的利用“我”发一条短信问问孩子的情况。转达老师和同学对他 (她) 的关心, 告诉家长教学的进度。既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 又方便家长指导孩子学习。家长十分感动, 回复说“谢谢老师”, 短短四个字, 让主人百感交集。每天一条短信, 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这时候, 最骄傲的就是“我”了, 这点点滴滴都是“我”的功劳呀!

二、怒

当然“我”也不是每天都那么高兴, 也有令“我”愤怒的时候。有一次, 主人因操作失误, 她要给一个没完成作业的孩子的家长发信息, 她打开页面, 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 进入班级。选择了这个孩子的名字, 本来想编辑短信“家长您好, 请您有时间于明天下午来学校一趟。我想和您聊一聊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本来挺简单的一件事, 这时候, 有一位同学来汇报班级情况, 主人询问并交待了一番, 继续敲击键盘, 突然电话响了, 于是主人就接起了电话, 对方和主人都是“神聊”。一聊就是一刻钟, 等主人放下电话, 想把这句话编写完。“我”生气了, 简直是“怒发冲冠”, 让“我”等的时间太长了, 我都要睡着了。我要警告一下她, 于是弹出了“由于操作时间过长, 发送失败。”无奈主人只好重新返回主页, 再次进入。可粗心的主人, 这次忘了选中那个孩子的姓名, 结果可想而知。全班都受到了这条短信。不出一分钟, 她的手机响了, “老师, 孩子写作业了呀!”主人苦笑一下, 连忙说:“不是, 我发错信息了, 请见谅。”刚放下手机, 办公室的电话又响了, 主人还没来得及走过去接, 手机又响了。于是, 她赶紧又发了一条短信解释。“嘿嘿”主人, 惹怒了我, 可叫你好看!

三、哀

“我”也有帮不到主人的时候, 上学期填写“学生学籍表”, 聪明的主人立即想到了“我”, 她本想编写一个模板, 发给家长, 让家长照着填写。于是她编写到:“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050708……”点击发送, 结果弹出了一个窗口:“发送失败, 请稍后再尝试。”她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继续点击, 结果还是如此。最后主人问了她的同事, 为什么这条信息发不出去。她的同事试了试, 结果发出去了。主人哈哈大笑, 说道:“看来, 这个系统真敏感。”结果全办公室的老师都笑了起来, “我”出丑了, 真囧。悲哀呀!

四、乐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让一个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和好如初, 挽救了一个家庭。飒飒是班里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开学一个月了, 从来没有见过她的妈妈来接她。然而来接她的家长经常变换。今天是一个叔叔, 明天是一个阿姨, 后天又是一个哥哥。有一次她的家庭作业没完成, 问她原因, 她委屈地说:“老师, 我不会。我爸爸昨晚出门了, 妈妈在老家。没人教我。”说着眼泪流出来了。看着她那无助的眼神, 主人心想:这将要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于是主人把她留在学校, 帮她补习。并发信息给他父亲, 告知他晚点来接孩子。后来他爸爸发信息给主人:“老师, 您好。由于我和飒飒的妈妈感情不和, 准备离婚。我工作忙, 没时间照顾孩子。今天真是谢谢您了, 请您以后多费心。”看到这条短信, 主人心中百感交集, 心想:如果飒飒的父母离婚了, 这又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一定要帮助她。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他们的父母。”

于是主人凭着多年做班主任的经验, 她认为爱孩子就先爱伴侣, 和谐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关系应高于亲子关系, 可好多家庭意识不到这一点。夫妻关系越来越紧张, 到最后分道扬镳, 最受伤害的是孩子。

“能不能劝劝飒飒的父母和好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主人的心头产生了, 于是她用“我”发了一条短信给飒飒的爸爸:“您好! 我知道您和飒飒妈妈的事情是您们的家务事, 我作为孩子的老师无权过问。可我很担心飒飒如果得不到自己母亲的爱, 她会很不快乐的, 也无心学习, 她的童年和别的孩子将会不一样的。这样没有母爱的日子将会陪伴她小学六年的时光。所以我希望您和她妈妈好好沟通一下。尽量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之后我又打听到孩子妈妈的手机号, 发了一条短信:“飒飒妈妈您好!我是飒飒的班主任, 开学一个月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您。后听说您和她爸爸的事情, 我想您要多为孩子考虑考虑。您知道孩子是多么想念您吗?每次她看到班里其他孩子被自己的妈妈牵着小手接走时, 她的眼神是多么羡慕呀!如果您看到孩子这种眼神时, 您会很心疼的。您能回来看看孩子吗?让孩子也牵一牵您的手。满足一下她的愿望, 好吗?”

没想到这条短信起到了作用, 过了几天, 飒飒牵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 她笑着对主人说:“老师, 这是我妈妈。”她的妈妈含着眼泪说:“老师, 谢谢您!别人劝我半天, 我都没动摇。可我读了您发的短信, 心一下子就软了。我回来了, 和她爸爸也沟通了。我们决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望着她们离去的背影, 主人的眼角也湿润了, “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

是啊!世界上所有的爱是为了相聚, 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如果家庭不和睦, 再爱孩子, 也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因为父爱代替不了母爱, 母爱也代替不了父爱。

这就是“我”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我希望我的“哀怒”越来越少, 我的“喜乐”越来越多。

摘要:“校讯通”作为老师得力的助手, 家长的忠实朋友。“我”作为校讯通, 使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 传递着温情。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个足迹, 让家长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成长, 教育互动的体现, 是连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空中彩桥。而我也有自己的故事, 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关键词:校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喜怒哀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 孙云晓.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植物的喜怒哀乐 篇3

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发现,每当植物缺少水分时,植物用以吸水的毛细管就会颤动起来,发出一种类似“呻吟”的声音。科学家用一架微型录音机和植物的基部相连接,录下这种奇特的声音。这一发现对培育新的抗旱植物,了解作物的缺水状况有着很大的帮助。

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在一间房内放入两棵植物,走进六个人,其中一个人粗暴地将一棵植物折断,然后大家同时离去。当六个人一个接一个重新回到房内时,另一棵植物对其中那个曾折断植物的“凶手”,便产生“愤怒”的情绪,科学家特制的记录仪上,记下了说明植物这一“不满”的曲线。

美国植物学家柏斯特做过试验,他把仪器电线的一端接到植物的叶子上,然后把恐怖的声音和影像的讯号通过电波传给植物,观察它在强烈刺激下的“感情反应”。结果,发现这一植物的叶子因恐怖而失去水分后枯死。同时,还发现植物在遭遇恐怖时“树液”的分泌更多,更快。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给植物的生长以条件,不要在植物面前制造恐怖的声音与影像。

科学家们还发现植物能听音乐,并能伴随音乐而“手舞足蹈”,而后奇迹般地猛长起来,这已为人们所知晓,而植物也会唱歌,却鲜为人所知。不久前,一种植物奏鸣曲在日本举行了动人的表演。原来,植物和花卉身上能发出一种电振动和脉冲。日本一些科学家曾在冲绳岛公园用电子计算机记录下了一些植物和花卉的振动波和脉冲信号,再把它转入计算机改成乐曲,最后由作曲家在此基础上写出植物奏鸣曲,让乐队在该公园露天广场上演出。美国谐音音像公司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植物确能发出类似人的口哨和悲鸣的声音,该公司也录下声音,制成“植物管弦乐”的磁带向市场出售。

人们发现,植物的不同歌声与它们的种类以及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相异。诸如非洲的紫花地丁和老鹳草所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在所有的植物中,以西红柿发出的声音最为嘹亮。光照下的植物被水淹过后,其声音也会变得和谐、动听。植物的歌声还会因陌生人的走过或靠近而停止,或突然提高调门。正在唱歌的麝香百合花在人们说着话经过旁边时,竟一齐改变了调门,发出类似骂人的鸣鸣声响。

使人十分惊奇的是,科学家们发现植物还“好色”。几乎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们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来“打扮”自己。近些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紫色光可促进茄子的生长。因此,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生产需要,人们便可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同样,也可利用其“好色”性,培育各种观赏植物。一些生物学家,正是研究了植物的这种“好色”性,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光生物学。

我的喜怒哀乐作文 篇4

―喜―

小主人很喜欢看我的,一有空就捧起我来看,她怕我的封面弄脏,就用一张漂亮的包书纸把我包了起来,我回到书柜里觉得特别自豪,但也不会骄傲,因为我知道骄傲会使人落后。每当我们看到小主人从我们身上感到无限快乐的时候,我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怒―

我们也有生气的时候,就拿我的好兄弟《儿童文学》来说吧。因为小主人经常会在他身上画上一些什么直线呀、波浪线、三角形、圆圈之类的,甚至还会写一段文字在旁边空白的地方,弄得身体脏兮兮的。我真不明白小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都是小主人喜欢的优美词语、句子。听小主人说:“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劝我的好兄弟:美不美并不在乎外表,要看内涵嘛。

―哀―

有一次,她的妈妈让她去洗菜,她只好捧着我的妹妹――《白雪公主》

一边放水一边看,可能她被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家快乐地跳舞所陶醉,到盆里的水溢出来的时候,也给我的妹妹洗了一次“澡”。大家都知道,纸是不能被水浸的,快来抢救啊u要不然就会面目全非的了。好在小主人神通广大,赶紧用吹风机把书吹干,才挽回了我妹妹的性命。

―乐―

军训的喜怒哀乐作文 篇5

我从小就仰慕电视上解放军那英勇的气概,也梦想过自己将来成为一位解放军。而这次充满着“酸甜苦辣”的军训也让我大饱“口福”,我第一次尝到了当一名军人的.滋味。

“辣”是我在这次军训中体验得最深的一种滋味,下面,就听我一一道来:

成长的喜怒哀乐初中作文 篇6

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有的人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而我的成长过程却显得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充满了喜怒哀乐。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美好的往事。

三月的风,温暖而又和煦,暖暖地抚摸着我,这天下午,我接到一则喜讯,我的作文发表了,白纸黑字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使我的心也欢快起来。我奔跑于操场上,草丛间,尽情欢笑。仰望天空,天是那么的蓝,俯视大地,草是那么的绿,连墙也灰得那么可爱,我恨不得立刻将这喜讯播报全世界。

阴沉的天,炙热而又令人窒息的空气,让我的心烦躁起来,不由地有点心不在焉。老师敏锐的目光即刻察觉到我的异常,点名叫起我回答问题,我顿时惊惶失措,神色惊恐地站起来。前面的同学调过头来,向我眨眨眼,说“课文的主要情节是捉青蛙。”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说了答案,结果全班轰堂大笑,其实这篇文章主要情节是看社戏。前面的同学捉弄了我。我气坏了,心里不由燃起愤怒的焰火,久久难以熄灭。

带有一丝伤感的秋天,我和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分别了。她的`爸爸换了工作地点,很偏远,她只好和妈妈一起选择离开。在离别的车站,她梨花带泪地挥手向我告别。回顾以往与她闹别扭的情景,我不禁哀伤地想起一句“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寒冷的冬天,也挡不住我们快乐的情绪。在学校的操场上,同学们一起掷雪球,堆雪人,好不快活。快看!那里是我和新结识的伙伴媛堆的雪人,红辣椒做的鼻子,黄豆做的眼睛,我们还给她穿了一件“纸”衣服,上面有我和媛写的“友谊天长地久”,我挡不住的快乐情绪不断由笑声传播出来。

喜怒哀乐的作文 篇7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玄学家, 对音乐颇有自己的见解。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声无哀乐论》, 在当今文学和美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音乐理论著作, 同时本书中详尽描述了许多重要的玄学和美学知识。重点强调“自律”的观点, 主要是通过书中的“琴客”和“东野主人”这两者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出, 并且提出声音的本质在于和谐而无关乎哀乐的观点, 哀乐是主观的人赋予音乐的, 而不是音乐本身自带的, 奠定了“和”思想在我国音乐美学发展中的坚实地位。

鲁迅先生对其有着高度评价, 曾赞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勇于向儒家学说发难, 敢于直面儒家关于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提出音乐与政治无关, 是单纯的自身的美, 也与意识形态毫无关联。儒家观点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道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无可取代的, 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传声筒;并提出音乐的重要性源于音乐自身是具有各种情绪的, 是有哀乐之感情的。音乐可以体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是与欣赏的主体密不可分的。通过音乐的情绪人们相互交流情感或者宣泄某些情绪等, 最终使社会走向和谐。

二、儒家“和”思想与嵇康“和”思想的不同

儒家由此制定了“和”这一标准, 以用于治理国家、教化民众, 最终为政治服务, 谨防一些靡靡之音和乱世之音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思想是逐渐成长起来的, 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于西周末年的太史史伯, 他通过体验生活, 逐步意识到“和”与“同”之间的不一样, 认识同仅仅是将不同属性的事物统一在一起, 并没有使其融洽, 而“和则是将有差异的多种事物的属性从根本上统一起来, 只有真正达到“和”之后才能发展, 也就是“生物”。由此得出结论“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和”实际指从人最基本的需要出发, 使审美中的主客体相一致, 最终相互结合, 逐步趋于完美。后来的《尚书尧典》也有相似的有关“和”的认识。提出:“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认为音乐中的“和”具有不偏不倚的特性, 同时阐述音乐的真正作用是达到“神人以和”的目的, 中国的文化主要源于家族观念, 以安定团结为出发点, 因此着重强调“以和为贵”。“和”本身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表示政教、人伦之和。在儒家的音乐思想中, “和的审美范畴与当前社会道德同步, 儒学的各种文学诗学都在强调“和”思想, 其结论就是音乐中的“和”思想是与人的各项感情和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的。并且阐述音乐中的声是建立在生物这个基础上的, 源于人心并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之各种情感。

魏晋时期的嵇康在著作《声无哀乐论》中, 明确提出音乐中的“和”思想是从音乐本身出发的。他是站在玄学角度论述音乐中的“和”这一问题的。他在《声无哀乐论》一书中提出“天地合德, 万物滋生。寒暑代往, 五行以成。章为五色, 发为五音”。认为音乐的问题会上升到本体这一观点上, 认为本体就是通过运动产生万物的。他对世界的看法可以分成两面:一方面虚幻的超越的本体, 认为世界源于这种本体。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实在的现实世界。这两个方面是被完全分裂开的。总而言之, 嵇康眼中的世界不是单一的, 而是二元化的, 并且认为这两者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并不是不能并存的。认为那些具体的、现实的、低级的世界之外, 还存在抽象的、虚幻的、高级的世界;并且在运动变化之外, 还存在一成不变的超时空。因此, 对于音乐的论述就出现了神秘的“至乐”、“无声之乐”、“至和”等本体这些字眼, 并且认为音乐还是宇宙的本体中最具体的一种表现方式, 并与普通的“音乐”和“和谐”一一对比。嵇康在书中体现企图脱离“常”的现实的世界, 目的是向他所向往的超越的世界飞升, 以此脱离眼前这种物质甚至现实中伦理道德对他的束缚。为了真正达到他所向往的这种境界, 逐渐跳出儒家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 为以后艺术的发展和对人生的看法埋下伏笔。

三、嵇康“和”思想的内涵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书中关于具体声乐的观点主要从他的本体论和二元论出发, 还特别说明:“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心能辨理善谭, 而不能令内筲调利, 犹瞽者能善其曲度, 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器不假妙瞽而良筲不因慧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 明为二物。二物诚然, 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 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 不亦外乎?”他认为人的心情与声音是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 而且完全可以同时存在。甚至明确提出声音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人的情感却是瞬息万变的, 正如本体的世界和具体的世界不相背离, 同时存在一样, 这都是合理的。

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音乐的本质“和”是与人的哀乐之感情没有任何关联的描述:“五味万殊, 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 亦大同于和。美有甘, 和有乐。然随曲之情, 尽乎和域;应美之口, 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夫会宾盈室酒酣奏琴, 或忻然而欢, 或惨尔而泣。非进哀于彼, 导乐于此也。其音无变于昔, 而欢戚并用, 斯非吹万不同邪?夫唯无主于喜怒, 亦应无主于哀乐, 故欢戚俱见。若资不固之音, 含一致之声, 其所发明, 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 总发众情邪由是言之, 声音以平和为体, 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嵇康对于音乐之“和”观点, 无论是现实中具体的音乐还是超越本体的抽象的音乐认为声音本身是没有任何情感的, 是由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活动通过声音一一表达出来的, 尤其体现了音乐的功能和作用, 仅仅是人的一种人为精神的寄托。

“和”作为音乐的本质, 同样有着美与不美的区别, 并存在哀乐等感情。嵇康的言论在当时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他提出的“和”作为音乐的本质的主要特征是它本体上的存在并且这种本体存在的音乐之“和”就是我们真实中的自然而且自然之“和”又与之前儒家一直强调的“和”是为政治服务的、主要发挥着社会的功能等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嵇康认为音乐之“和”首先具备自然的种种特性, 而且是不能够具体分析的, 其原因就是自然本身是一个本体, 是无法分析的。作为具备自然特性的音乐之“和”同样是无法分析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于自然之和的观点不仅涉及音乐本体论, 还提及自然本体论的种种问题。认为具有“自然之和的音乐对于作为欣赏者的主体的功能就是让人感觉兴奋或者平静, 使之精神上集中或者注意力分散等。音乐本身的变化及美不美等问题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哀乐等情感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 则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 则无系于声音”。顺序应该是人首先心中有了悲哀或者高兴的感情, 而音乐仅仅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 让人的这种情感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却没有其他功用。

在嵇康看来, 音乐中人的情感和音乐是两码事, 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音乐是一种单纯的本体, 没有任何个人情感和内涵在其中。音乐之“和”按照一定的顺序, 将本体的个人情感与单纯的音乐完全分离开来, 明确切断音乐与政教的关联。努力将音乐引向审美这条道路上, 打破以往儒家文化过度强调音乐对政教的作用等观点。使艺术本身脱离儒家礼乐条条框框的束缚, 突破诗教的局限, 终于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功能, 找到完全独立于政治压迫和伦理道德以外的自身的价值所在。虽然当前中国美学史尚对于嵇康的言论贬褒不一, 认为他的部分观点过于片面和夸大, 完全抹杀情感和声音的关联, 但是我们不可否定嵇康的音乐言论对我国音乐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尤其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上, 其开创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9.

[2]李泽厚, 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 10.

做网页的喜怒哀乐 篇8

提起电脑,我可算是“雄鹰”,可说起网页,我只能算是个“菜鸟”。每当看到别人五彩缤纷的网页时,总感到无比羡慕。自从去年妈妈从数据管理工作转到网页管理,我也渐渐学起来。瞧,这网页可真让我——

“喜”笑颜开

这天,我很早就起了床,打开了电脑,看着荧屏动了几次后,我迅速地打开了ornot2000。单击“文件”——新建——站点,一个窗口打开了。我选择了一个空站点,按动“确定”钮。嘿,我的一个站点目录就出来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怒”火冲天

第三步是上网,好看的动画片、有意义的图片、小巧的东西(电脑用语:源文件),一动鼠标,就可以归我所有。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我的“小猫”就不争气,速度太慢,下载个网页就要一分钟。何况妈妈只给我10分钟的上网时间。我一肚子怒气,对谁发呢?这人一烦,心一急,什么东西都做不成。嗨,果然没什么收获。

“哀”声叹气

主页空间申请好了,站点建立好了,资料也找全了,下一步就是制作主页。我把刚才下载的东西,“刷刷刷”地复制到我的主页上。正当欣赏我的得意之作时,突然令人可怕的“非法操作”字幕浮现在我眼前,哇哇!我还没有存文件呢,咳!这可不算,上次,我的主页刚做好,关闭frontpape时,稀里糊涂地把整个空网站替换成了主页,这下可好,只得从头再来。

“乐”在其中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制作,我的网页也渐渐完成了。我先连接上163,打开Cute的FIP发布站点。我把我的网站文件向上一拖,就等待它发布完毕。我心爱的“小猫”还是那么慢,唉!唉!经过一个小时的上传,“Done(结束)”的字样终于出现。我打开Internet,在地址栏里键入网址:http.//thc.k12net.on(太空城),浏览着我的网站,真是趣味无穷呵。

朋友,看完我的喜怒哀乐,感觉如何?跟我联系吧:(伊妹儿)amldl@163.com。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晨风文学社

有关喜怒哀乐的初一作文 篇9

镜头一:喜

春姑娘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来到了人间,这真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清晨起来,我拉开窗帘,一缕橘红色的光芒射进小屋。看到这明媚的阳光,我也随之高兴起来,美好、崭新的一天又开始啦!

镜头二:怒

夏姑娘唱着动听的歌儿来到了人间,这真是一个炎热的季节。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我的心情也开始烦闷起来。恰好同学在这个时候走过来,叉着腰,指着我说:“喂,余柔柔,把你的那本漫画书给我看!”“不给!”我都没看他一眼。“快点!给我漫画书!”“凭什么我要给你?你以为你谁呀?”我愤怒地站了起来,额头上青筋暴起,肺都要被他气炸了。“哼,老子比你大,怎么,不给?那我就抢喽!”说着,他一把推开我,翻到了那本漫画书,扬长而去。“可恶,凭什么抢人家的书?还推我!”我恨得咬牙切齿,一股无名火在胸口燃烧。

镜头三:哀

秋姑娘吹着口哨来到了人间,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日子里,本来和小伙伴约好了去游乐场玩,现在却被爸爸妈妈“软禁”在家,连电视都不能看。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我偷玩手机被老妈发现了?哎,真悲哀啊!

镜头四:乐

冬姑娘携着西北风来到了人间,这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不过在这寒冷的日子里,也有愉快的事情哦!今天就可以和小伙伴去堆雪人、打雪仗啦!想到这里,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有关喜怒哀乐的作文六年级 篇10

“喜”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把书柜里的最后一本书读完了。我正想去跟妈妈说:“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吧!”想不到妈妈先找到我说:“今天天气挺好,图书馆是个不错的去处。”我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和妈妈来到了图书馆,图书馆里的书真多啊!我都看不过来了。妈妈对我说:“你去挑几本喜欢的书买回家吧!”

我很高兴,所以我一连挑了十几本喜欢的书,让我更高兴的是,妈妈竟然把那十几本书一本不落地都买回来了。

到了家,我天天都看书,吃饭时看,睡觉前也看,一觉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

“怒”

一天,我在教室正读着我新买回来的书,走来一位同学,说想借我手中的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借给她了。

可是,让我生气的是,我去管她要书,她竟说把书弄丢了。那可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啊!她看我那么生气,就立刻说:“我会帮你再买一本跟之前一样的书的。”虽然她又帮我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书,但总感觉这本书跟之前的那本有点不一样。

“哀”

放学了,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一边看一边往家走。走着走着,我看见一位老奶奶两手都拎着菜,还自己过马路。我二话不说,就去帮老奶奶了,还顺手把书放在了路边的椅子上。送完老奶奶过马路,我还把老奶奶送到家了。这时我才想起来书还在椅子上呢!我立刻飞奔回去,可是已经晚了,书被人拿走了,我特别伤心。

“乐”

一天晚上,我做梦,梦到妈妈给我买了一整套百科全书,是一整套哦,可不是一本。可把我高兴坏了,我一下就乐醒了。

译出字幕的喜怒哀乐 篇11

[关键词] 字幕翻译 交际翻译 情感 《金陵十三钗》

0 引言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必须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震撼观众的心灵。电影情感的传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剧情设置、演员的表演、摄影、剪辑、音效等等,影视语言亦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影视语言诉诸听觉与视觉(字幕),以期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达到情感交流与文化沟通的目的[1]。尤其对于非本土电影而言,观众依赖字幕获得大部分信息,字幕的翻译能否有效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关系到影片能否收到预期的情感效果。因此,对于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而言,如何翻出原文的情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以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为例,分析影视字幕翻译应如何传达出其中的情感因素。

1 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受奈达、韩礼德、卡特福德等人翻译思想的启发,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策略。交际翻译关注目的语的可读性与目的语文化,追求译文在效果上与原文等同。Newmark 说,“交际翻译力求译本对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作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效果。”[2]对于影视翻译而言,仅仅将字幕中的情节发展信息传达出来是远远不够,译者还应该译出字幕中的人物情感,力求使目标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相近的情感体验。

Newmark认为语言有6大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以及元语言功能(Metalanguage Function)。Newmark对“呼唤(Vocative)”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呼吁读者行动,引发读者思考,刺激读者感受[3]。仅关注自我表达的影视作品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成功的电影应发自内心地与观众进行交流。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钟大丰所言:“……与观众建立对于社会发展有建构性的情感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毕竟,电影是一种情感沟通的艺术。”[4]因此,译者处理影视作品字幕时,应关注作品的呼吁功能,才能将电影的情感精髓有效传达。

2 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对情感传达的影响

字幕翻译最大的特点是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制约。

字幕占据屏幕的空间不可过大,否则会破坏电影画面的美观。具体来说,如中文一样的象形文字,字形较大,其字幕只能每屏一行,且不超过18个字;英文由于词形较小,可允许分列两行,最多35个词[5]。因此,若为了传达字幕的情感,将字幕的翻译得冗长复杂,是绝对不可取的,也就是说,字幕的情感翻译首先应服从简短原则。

字幕的情感翻译应服从明晰原则。字幕配合着电影画面不断转换,不仅出现在屏幕上的时间极短,而且不像文本材料一样可以参照上下文反复回读。这就要求字幕翻译应具有可读性,不至于花太多心思琢磨字幕的含义而忽略了电影本身。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选用小词、常用词,句式简短,不可为了传达情感而将字幕翻译得晦涩难懂。

另外,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许多文化信息和文化局限词不能通过加注的方式传达给观众。但是,各个文化体系中所承载的情感表达词汇各不相同,情感本质也各具风格,因而具有情感文化上的差异性[6]。因此,要准确传达字幕中的情感因素则必须恰当地处理文化信息的翻译。

3 《金陵十三钗》的情与泪

《金陵十三钗》由张艺谋担任导演,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电影由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故事以日本侵华期间沦陷的南京城为背景,主人公包括一个为了救人而假装成神父的美国人,一所教会学校的学生们以及一群来不及逃到安全区的风尘女子们。

首先,本片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其中描述了日军的种种残暴行径,民众水深火热的生活,恐惧与挣扎。因此,对战争的谴责是本部影片的情感基调。

其次,女性英雄主义亦是本部影片重要的情感主题之一。电影的原作者严歌苓擅长描写女性,尤其好刻画女性性格中刚毅的一面[7]。本部影片描述了女学生们面对日寇,面对被辱和死亡的恐惧时表现出的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及平日里遭人诟病的妓女们在最后的关头表现出的英勇与无畏。

另外,张艺谋透露,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加入了表现中国军人和老百姓浴血抗争这条故事线索,“需要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7]影片中以佟大为饰演的军官为代表,刻画了中国军人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顽强地抵抗日寇,保卫中国人民,保卫国土的光辉形象。

4 《金陵十三钗》字幕的情感翻译实例——先“达意”后“传情”

我们常说翻译应做到“传情达意”,但笔者认为二者顺序调换下更为妥当,先有“达意”后能“传情”。交际翻译理论认为,文本对于目标读者清晰易懂是突出文本呼唤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翻译时,为使文本清晰易懂,应先处理好源文本在语义与文化层面的信息,之后再考虑原文本的语用功能[3]。对于字幕翻译而言,处理好语义信息与文化信息能确保字幕翻译做到“达意”,奠定了“传情”的基础。也就是说,为了“传情”,应恰当处理字幕中的语义信息与文化信息。

4.1 语义信息处理

例1:Christian Bale: Stop! Stop! Stop! This is a house of the lord! There are children! You are breaking the laws of man and of God! No soldiers here! You have no business being here!

译文A(原译):住手 住手 住手 这是个神圣的地方 那些是孩子 你们违反了人道主义 这里没有军人 你们无权在此

译文B(改译):住手!住手!住手!这是个神圣的地方!那些是孩子!你们罔顾人道!违背天理!士兵禁止进入教堂!你们不该来这!

本段克里斯蒂安?贝尔开始假扮神父,克服内心的恐惧,第一次与凶悍的日本兵对峙,这标志着克里的蜕变,从只想置身事外,保全性命到挺身而出,不顾安危保护女学生,但语言是他仅有的武器。因此这段的译文也因表现出勇敢、坚定与不屈,对日本士兵起到恫吓作用。

译文A中一处明显的误译是将“No soldiers here!”译为“这里没有军人”,让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明明有日本军人在场,为何说这里没有军人·译文B译为“士兵禁止进入教堂!”符合原文的语义,且翻出了强硬的语气。

译文A的前半部分相对简短有力,而后半部分略显拖沓。而译文B将“You are breaking the laws of man and of God!”译为“你们罔顾人道!违背天理!”简短的四字结构,更具可读性,且显得更加坚定有气势。

另外,译文A将原文中的感叹号全部删除,或许是出于字幕简短的考虑,但保留感叹号并不违背简短原则,更重要的是,将贝尔神父的愤怒,强烈谴责日本兵的语气较好地保留下来。

例2: 士兵:李教官,教导队只剩下十几号弟兄了,再一步就出城了。

译文A(原译): Major Li. We are the last ones left. We should leave the city now.

译文B(改译):Major Li. We are the last few left. Several steps ahead, we can get out of the city.

本句是影片开头,李教官带着他所剩无多的士兵正准备撤离时,发现日本兵眼看就要追上女学生们,李教官立刻部署手下们投入战斗,本句是某位士兵回复李教官的台词。

译文A将原文中的数词“十几个”这个信息删去,无法体现出敌众我寡的艰难局面,译文B并未将“十几个”生硬地逐字译出,而用“few”这个约数,服从了简短明晰原则,亦传达了所剩士兵不多的信息。且“left”一词暗示已死伤了许多士兵,表明战争的残酷,中国士兵的英勇。

对于“再一步就出城了”,译文A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译出了台词的引申意——应该撤离了。而译文B相对直译,但却能让观众感受到生的希望就在几步之遥,士兵们萌生了求生的本能,提醒观众士兵也是人,也有对生的渴求。但最终他们服从了李教官的命令,奋战到底,牺牲了自己,解救了学生们,凸显了中国士兵们的牺牲奉献精神。

可见,译文B更忠实地传达了原文语义信息,同时也将原文的情感传达给了观众。

4.2 文化信息处理

文本类型的不同决定处理文化信息的方式不同,根据交际翻译理论,对于文化信息,表情型文本通常将信息完整保留,信息型文本作中性解释,而呼唤型文本中则处理为目的语中的文化对应词[3]。电影字幕属呼唤型文本,且碍于字幕的特殊限制,译为相应的文化对应词更能传达信息,表达情感。

例1:(小战士“浦生”临死前,幻听到雨声,女主角玉墨回答道)是阎王爷在哭你呢!

例2:(女学生们不愿赴约,爬上顶楼准备集体跳楼,玉墨劝说道)南京城死了这么多人,阎王爷都来不及收。

两处字幕都出现了中国特色词“阎王爷”。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对于“阎罗”,“阎王”的翻译为“Yama”或“the King of Hell” [9]。“Yama”一词来自印度神话,带有宗教色彩,语义上最贴近“阎王爷”,但使用频率不高,外国观众很可能不知“Yama”是何人。第二种译法“The king of Hell”,“地狱之王”,是一种解释性翻译,但较为中性,无法较好地传达“阎罗王”令人恐惧的感情色彩,且不够简练。

原字幕译为“It is death weeping for you.”将“阎罗王”译为“death”的好处在于简练,译出了“阎王爷”的内涵,且“death”也能给人恐惧之感。但是这种译法缺失了这句台词中的另一层情感,即对小战士浦生的怜悯之情:他的家人全因战乱死去,小小年纪,还是个孩子就参加战斗,最后悲惨地牺牲。所以连“阎王爷”这样一个凶狠的角色都忍不住可怜他,“哭”了起来。建议此处的“阎王爷”可译为英文中有近似文化内涵的“Satan”。首先,英文观众很熟悉“Satan”这个人物,另外“Satan”的意象也是凶狠,邪恶的。连“Satan”也为浦生哭,足见浦生的可怜,战争的残忍。故建议译为“It is Satan weeping for you”。

第二句若沿用第一句中“阎王爷的用法”,直译为“So many people have died. Satan is too busy collecting the death.” 虽然忠实了原文,但是起不到劝说女学生不要轻生的作用。原字幕译为“S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hell is packed.”我认为翻译得很灵活,简洁,且起到了很好的劝说功能——“Hell”本就是个令人生畏的地方,况且还很拥挤,那谁还会想去呢·较好地将原文的情感和语气传达给观众。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是字幕翻译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字幕情感的传达建立在字幕语义和文化信息传达基础上,同时应保证字幕简短易懂。

参考文献:

[1] 王亚男,吉哲民. 电影字幕的文化翻译[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2):56-59.

[2]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 Peter Newmark.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4] 钟大丰.电影是情感沟通的艺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2): 5-6.

[5] 孙菲菲.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翻译方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26(8): 25-38.

[6] 杨春字.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情感同步处理[J].大众商务,2009(22):179.

[7] 佚名.金陵十三钗独家揭秘[J].看电影, 2011(24):16-26.

[8] 佚名. 金陵十三钗. http://baike.baidu.com/view/1857725.htm, 2011-05-13.

浅谈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篇12

嵇康重视对声乐艺术规律的探索, 也重视音乐在形式结构上的调和统一、发展变化等规律, 反映出他对音乐和谐规律的认识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嵇康认为声音具有一种“自然”的本质, 人的各种情感, 特别是哀乐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源自对社会生活的各种体验。

其一, 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认识。

音和乐的产生都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音乐是人情感的表达, 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趣。音声与情感关系问题是嵇康在音乐审美思想中谈到的重点。

《声无哀乐论》中反复提到, “至夫哀乐, 自以事会先于心, 但因和声以自显发”;“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 直至和之发滞导情, 故令外物所感得自尽耳”。这里所说的正是音乐疏导情感的作用。

虽然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与情感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对照关系。那音乐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心境, 对人们情感产生直接影响的媒介是什么?

嵇康讲到“声”无哀乐, 而并非是“乐”无哀乐;声音作为音乐传播的媒介, 使人们情绪产生波动, 而人们对音乐是哀乐的认识, 则是与个人经历、审美经验、文化背景有关。不难看出, 嵇康十分强调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对于音乐审美以及情感体验的影响。由此看来, 嵇康所讲的哀乐情感, 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完全不同于简单的情绪波动。由此也引出嵇康对于音乐欣赏的认识, 声音的平和还需要与人心的宁静相互协调配合才能达到理想中美的音乐的境界。

其二, 关于音乐审美的认识。

在嵇康的理论中, “声音”是“音乐”存在的重要因素, 但并不代表全部, 这与西方音乐美学中的思想完全不同, 西方是以乐音作为音乐的本体存在, 并且是以形式主义美学为主导来探讨音乐审美的现象与规律, 其中, 以产生于19世纪的奥地利音乐批评家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一书为典型代表。

汉斯立克承认音乐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 但他并不认为“情感表现”是音乐首先表现的唯一内容, 音乐艺术有自身的审美规律, 它可以激起人类的各种情感, 但这并不能证明情感就是音乐美学的唯一作用。音乐艺术带给人们的记忆深刻的东西是音乐本身的美感, 它与情感的关系是“第二位”的。[2]

《论音乐的美》中, “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 或者说“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的独特的美感应该是审美者首要关注的问题, 情感只是音乐审美的副产品。如果把情感视为音乐的全部内容, 那就不能把握住音乐的精髓、本质, 那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而音乐的美恰恰就在于它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汉斯立克也认为, 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是存在的, 只是如果单纯的把一般性的情感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 这就失去了音乐审美的意义。

嵇康认为不同的声音可以引起人们的情绪的波动。欣赏音乐的情感方式主要有“导情”和“躁静”两种。“导情”是一种态度, 这是先于欣赏而存在于审美者心中的, 在音乐的引导下, 感情慢慢被激发而显现出来。而“躁静”是情感活动的一种方式, 它与乐音的运动, 如:快慢、缓急, 有着对应的关系。汉斯立克则认为, 乐音的运动形式不能表现确切的情感, 只能表现的是情感的活动方式。而嵇康特别注重声音与心灵的感应, 即所谓的“乐之为体, 以心为用”。[3]

嵇康讲“音声有自然之和”, 是把“自然之道”作为音乐的本质。他推崇道家的“无声之乐”, 将音乐作为“道”的附属品, 把社会和谐, 人心平和作为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就使他脱离了乐音运动形式本身。汉斯立克则要求从音乐本体去探寻音乐的本质内容。嵇康的思想是以独立于音乐外的思想去阐释音乐内容, 体现了音乐美学中的他律性, 汉斯立克强调乐音的运动形式是表现音乐美的关键, 这属于自律论的美学观。换句话说, 汉斯立克反对超出音乐的范围去寻求属于音乐的东西, 嵇康则是将音乐之外的和谐之美作为音乐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 “声音”不能和“音乐”划等号, 乐音, 只是作为音乐的传播运动形式。音乐包括了更加复杂的内容, 例如词语等带有主观性的东西, 所以有其他的东西比音声更能反映心灵和现实生活。嵇康的思想也显示出魏晋的音乐艺术由以往的功利实用转向崇尚和谐之美, 人们开始注重心灵体验以及尊重艺术自律性的审美方式。这一思想在当时, 乃至今日给音乐美学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与深刻的启示。[4]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上册, 1979年版.

[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年版.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人生的喜怒哀乐优秀作文 篇13

有人说人生好似一场梦,每个人都是在梦中徜徉;有人说人生正像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戏中的主角;还有人说人生恰如一株花,有绽放时的灿烂美丽,亦有凋零后的黯然失色。

人生总在不断经历感触、感悟、感动中成长、成熟、成就,始终没有深刻感触、独特感悟和有所感动的人生是空白的旅程,或是成长缓慢、成就平平的岁月。人生其实就是在感触中成长,在感悟中成熟,在感动中成就。任何人都是在不断感触中深化着各种感悟,在感悟中先是感动了自己,才有了进取的信念、奋发的力量,再是感动了别人,才赢得了号召力、感染力、鼓动力和统驭力,进而实现自己的各项成功目标。

人生感触的不断积累,促进了感悟的渐次提升,这也是成长成熟的基本过程,而感悟的不断升华又是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和感动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孩子感触了外界的新鲜事物,会逐渐对一个环境、一种道理、一些观念有了由浅入深的感悟,进而逐步感动了自己的童年,感动了童年周围的人,于是便有了茁壮成长、渐趋成熟和逐步出息、成就的过程;成人在生活和劳作中的感触自然要比孩子来得深刻和复杂,因而感悟也相对独特和深刻,由感悟升华带来的思想和创举当然也会更加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感动社会,这个过程正是成人的成长、成熟和成就的过程。人的.一生,如果不善于记忆、整理、把握自己的感触,就很难有深刻、独到、超凡的感悟,也注定不会感动和震动任何人和任何事,也就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和铸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领导深入基层,感触群众,体察民情,感悟现实,尊重民意,就有可能产生出求真务实、合时高效的发展方略和整治措施,从而推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民众,确保一地平安。这样自然会感动百姓,感动组织,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价值,走向政治成熟,成就政坛业绩;商人如能感触市场营销的现实,感悟市场供求热点,按市场规律配置商品,不断优化产销方案,就能感动客户,打开“上帝”的大门,带来较好的效益,从而实现商业运作的价值,获得营销的最大成功,彰显自己的商业才能,步入成熟老练的经商佳境。同样,文人也是靠感触现实生活、感悟人生细节和社会问题去完成感动别人、感动社会的不朽名篇的创作,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学成就。

人人皆有对生活、对人生的真切感触,芸芸众生,茫茫人海,谁不在有形或无形的诱惑下深刻感悟过,谁没有过竭力以求崭露头角、全新以创名利俱高的想法和举动,谁不想用自己的实力和才华证实自己的价值,谁不想用自己的成就来感动大众、感动社会?但到头来只是有了独特感悟的独特人群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成就欲望,这里面的原因与差异当然既多又杂,非一时所概全,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还是个感悟深浅的问题。

譬如,人对时间的感悟,有的是分秒必争,积极作为,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自己的日子总要比别人辉煌;而有的则恰恰相反,有时不惜,时比纸薄,有为不作,效比水淡,同样的事在他那里要多遭受一番等等、看看、明天再说。匆匆春来,匆匆春去,时效带给每个人的迥异经历和成就显而易见,赐给每个人的是非功过也就不会没有偏厚。不管是谁,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使自己的人生靓丽精彩,都必须在生命的不断感触中,不断地沉思和深悟,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从政的不善于感悟,就谈不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勤政清廉,就感动不了民众,也出不了政绩;打工的不善于感悟,就谈不上适应随缘,精明会干,借梯登高,就感动不了老板,也不可能当上小老板;为学的不善于感悟,就谈不上态度严谨,博览兼蓄,学有大成,就感动不了学术界,也出不了大成果;治家的不善于感悟,就谈不上昌明家教,弘族光宗,传家励后,就感动不了子孙后代,当然也成不了名门望族。因此说,人生世间,就是在永不间断地感触、感悟、感动中成长、成熟、成就。

上一篇:端午情怀朗诵稿下一篇:早晚天气凉问候语顾客-问候短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