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汝城的领导者们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帮助。
二、调研形式: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家访、一对一交流
三、调研参与组织、人员: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
何新舜、欧雅文、朱勤飞、何宁、朱志浩、朱莹、朱欣欣、欧头红、朱静敏、朱忠波、邓子文、朱鲜锋、朱丽娟、何荣、朱晨星、朱佳楠、胡运科、胡志刚、袁啊苏
四、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2日
湖南省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苗圃希望小学
石泉苗圃希望小学250名学生中的85名留守儿童
五、调研内容: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组织的这次支教活动共招生250名,其中有85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4%。
1、首先,我们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的成员对马桥乡石泉苗圃小学的8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下面是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调查百分率%
通常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很少联系39.9
你多长时间没见过父母了近半年49.7
你希望父母多久与你联系一次每天65.5你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想念76.7
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父母77.4你希望和谁住在一起父母70.0
父母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没有或很少53.6
如果被别人欺负,原因是什么别人故意挑衅45.5
你喜欢集体活动吗喜欢80.0
喜欢交朋友吗喜欢93.4
喜欢和哪种人交朋友同学77.8
喜欢上学吗喜欢90.7
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吗满意61.8
家里有人辅导你的学习吗有,辅导一部分58.1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希望父母赚很多钱,尽快回家46.2对于学习的态度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为父母争光44.4
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的99.0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最想找谁帮助父母90.0
将来想干什么赚钱49.52、其次,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成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家访。留守儿童人数85,家访户数61,家访率71.8%。
留守儿童当中“单亲”监护型的占绝大部分,还有爷爷奶奶或亲朋监护的。
主要特点是: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半年没见过父母的有49.7%,一年没见过父母的有22.2%,两年以上的10%,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人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据监护人反映,孩子一般不与其敞开心扉,进行内心交流。有的监护人还要干农活,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的正确引导。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据部分家长反映,有的小学教师素质不够高,一部分老师经常在父母面前贬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是很严重的。一者,孩子的信心受到打击;二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由此产生的偏激心理,以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施压于孩子身上。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再者,我们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
孩子经常想念父母的占77.4%,最想对父母说的话,99.0%是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的父母留在自己的身边,尽快回家。留守儿童极度想念父母,有时候感到孤独无助。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自闭”性格,不愿与别人交流。大部分留守儿童喜欢学习,有上进心,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自己的学习。我们还以小纸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交流。从他们写的小纸条的内容来看,他们看似天真不懂事,但内心情感世界却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明白父母外出赚钱的艰辛,他们感激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我要考上大学,给爸爸妈妈买房子,买冰箱,给他们很多钱”一位留守儿童这样写到。
六、留守儿童问题: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招生250名,留守儿童人数高达85名,占学生总数的34.0%。留守儿童群体很庞大,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据调查显示,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寓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汝城的明天,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拼命打工赚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子女帯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抚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汝城人民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该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与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来解决。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下面我们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该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从宏观调控方面使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真正受益。
2、应该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富裕了也就不必被迫外出打工了,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3、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呼吁社会,积极支持利于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公益性组织。
(一) 背景介绍
目前, 媒体高度关注“性侵害”事件,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由于远离父母、生活无人督促、行为欠规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性侵少年这种兽行刺痛了公众的内心, 对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暑假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 可以与父母团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们留在乡下家中陪爷爷奶奶, 但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大隐患。很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的陪同下, 独自去河边、池塘游泳, 发生危情致多个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 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为21.9%。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5年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泗洲头镇被蜿蜒的山水围绕, 村与村之间相隔近半小时的路程。泗洲头初级中学是泗洲头镇唯一的中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读完小学后可升入中学就读, 但交通颇具不便多需乘公车。该中学共有教学班10班, 学生数416人, 教职工总数32人, 专任教师26人。据统计, 该镇留守儿童人数多年来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该校与宁波大红学院合作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起, 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此进行军事夏令营计划。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 全面提升学生的两项体育技能, 一项文艺风采即“2+1”模式。团队将以国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为主, 辅之以文化课程并专门准备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及教案。
(二) 调研目的
中国梦是汇聚每位国人梦想的代名词。象山泗州头中学承载了两代人的梦, 使少年学会感恩、青年懂得回报。“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时期, 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成长阶段,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道德情操,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 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缺乏学校有效引导, 缺少家庭温暖、社会关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长受到不良影响, 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通过军训夏令营, 学员懂得约束、提醒自己改掉陋习,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独立克服生活学习上出现的困难,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会团体协作。本次调研以支教团队开展支教活动所在的学校“泗洲头镇中学”学生作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支教团队的实践总结, 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 力求明确当前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依此有针对性地得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并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此次调查, 实际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100份, 回收率为100%。问卷分发到泗洲头镇附近村子及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的学员,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除了问卷调查之外, 我们还通过文献查询对留守儿童现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次对儿童、村妇女主任进行访谈, 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 我们了解到监护人知识水平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影响占40% (如图1) 。父母多为改善生活条件、给孩子一个满意的未来而远走他方谋生计, 并多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 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起, 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已是普遍现象, 致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内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这些都将危害孩子健康发展, 家长应引起警示。但该地政策辅助及经济发展对留守儿童现象形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家庭收入与支出不对等时, 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造成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规模流动, 剩下老幼。
超过一半的有效问卷即72% (如图2) 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好的习惯极易言传身教给孩子。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交流, 教给他们为人生处世的方法。
已有12% (如图3) 的留守儿童表示当爸妈不在家时不会想念, 48%的孩子表示偶尔会想爸妈。这个现象的出现应引起社会警示, 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替代不了亲情的重要性。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只有28% (如图4) 的学生会请教老师, 还有12%的学生选择沉默。“师者, 传道授惑解惑也”, 这让很多教学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还应多注意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增强沟通能力。学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开展, 规避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
三、留守儿童现状及支教效果
(一) 留守儿童现状
1. 逆反心理严重。
走访村妇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几年升学率降低后, 村里加大了对学生成绩的关注, 现在村里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问题正在逐渐好转。她不赞同隔代教育, 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代沟且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老一辈特别溺爱。村里有实例, 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留给老人带。孩子十多岁时, 性格叛逆、接触社会上的人学会抽烟、不听劝, 去年上半年该孩子的父母将其带去上海读职高。实例告诫我们, 父母不在身边会造成孩子过于早熟, 有时他们会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儿童在性格发展上会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 加上心理封闭、渴望亲情, 极易走上不归路。
2. 父母“只出钱、不出力”的错误观念。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其实不然, 这是父母因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导孩子职责的体现。“物质皆放养”错误的观念, 致使很多孩子成为享乐主义者, 存在拜金主义思想, 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
3. 沟通交际能力差, 遇到问题无法寻求解决。
在军训夏令营活动中, 出现学员因口角之争而打架事件。在场的人很多都无人劝架, 显现了现代人的冷漠。当沟通出现障碍则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 支教效果
该社会实践团队为短期支教, 由教师带领包括学生党员及军训教导队成员组成的21人支教队伍, 分两批开展的多方位教学实践。注重实践教育, 侧重于学校相对缺乏的身体素质及德育方面的教育。开展形象生动的演习活动,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其为短期实践, 只能起到入门作用, 缺乏点对点的互动, 对学生的长久关注度不足。
为响应国家关爱未成年人思想素质的“春泥计划”, 阳光假日学校是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学校, 旨在将留守儿童聚在一起统一教学, 避免发生“假日悲剧”。象山镇宣传部陈主任表示, 该团队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计划”, 希望能与我校结成帮扶关系, 定期组织学生到村里对未成年人进行专题教育。这是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升华, 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对策
(一) 社会方面
加大关注留守儿童的力度、整合资源, 面向全社会, 全面推进“春泥计划”, 基本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政府方面
发展本土经济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泗洲头农业开发特色明显呈现万亩围塘、万亩杨梅生产基地、万亩滩涂、千亩药材、千亩桑园、千亩苗林、灵岩山脚的百亩桂花林、杨家桥溪旁的十里桃花沟的新格局。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 学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并根据学生特性两两结对, 让他们除学习外都能互相帮忙健全留守儿童结对政策。其次, 注重择师标准, 对在职教师进行月考核;多开展校园活动, 如科学小发明、文化节、手工制作等, 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制度化家访, 根据教学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加学生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应配备一两名专业心理老师, 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定时反映班里学生思想的变化。最后, 重视寄宿管理制度, 合理规划学生时间引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
(四) 家庭方面
多元沟通, 体现在孩子、老师、家长三方的有机结合。老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 可将每天的作业短信形式发至家长手机以便家长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将家校联系本交给家长签字,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注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适当对其进行磨难性教育。
五、结语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会理应对其高度关注, 但在舆论监督上尤其是新媒体应当适可而止, 过多揭发社会阴暗面易引发社会恐慌, 同时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复。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社会、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机结合, “多管齐下”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秉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念, 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少年。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2]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王捍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1) .
[4]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永嘉县妇联
张静
为了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改善我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状况,近日,县妇联赴上塘、瓯北等地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存状态、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调研。调研主要采用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上塘城西小学、城西中学和瓯北二小、瓯北五中的170名留守儿童。问卷一共发放17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为100%。同时我们就有关情况访问了各学校的校长、班主任。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分析
永嘉县有近2.8867万名“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父母照顾,大多随亲戚朋友居住,有的甚至自己一人生活。其中,劳务大军大多集中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带。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86%留守儿童不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程度相对比较底,90%是初中及以下毕业。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占40%,与其他亲戚生活一起的占40%。其中96%的家长3个月至1年回家一次,4%的家长是一年以上或长期不回家,这些关怀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家庭大都为经济状况所迫,不得以而出去打工。在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留守学生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主要原因集中在想念父母在家时的温暖和关怀,担心父母在外打工太辛苦。说明留守儿童对自身的家庭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对父母出去打工的缘由能够给予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家庭的生活状况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程度给留守儿童心里留下了较深的印记。
(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对自己现在在家吃饭和穿衣很满意的占47%。在生病的时候,7%留守儿童是自己找医生看病、买药。由于缺少与父母沟通,26%儿童不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只有33%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是在学校老师处获得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并未减弱,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都会对子女的生活做比较放心的安排。外出后,他们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调查发现所有留守儿童都有充足的零花钱,其中66.6%的留守儿童每个月的生活费超过50元。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还有4%的留守儿童经常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现象。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分析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的调研主要从学习兴趣和在其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来了解。据统计结果显示,100%留守儿童是喜欢上学的,因为这样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而且还能和同学一起玩。但是有17%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习兴趣下降了,又由于农村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帮助孩子学习,在问及在学校碰到“问题”时,有14%的留守儿童是自己独立解决的,有10%是打电话向父母求教,有53%是与同学一起探讨完成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学习基本上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在学校也很少有成绩拔尖的学生。
(四)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在外打工的父母经常与其子女及临时监护人联系,询问子女在家生活、学习情况,给予问候,23%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一天联系一次,50%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一周联系一次。在外出父母可联系中,父母谈的最多的学习成绩及学校情况,其次是询问身体状况、饮食、穿衣等情况,再次就是注意安全等问题。当问及心目 2 中最重要的人是谁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选择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朋友和爷爷奶奶。在问及对自我状态的理解时,77%留守儿童希望有个知心人经常谈心,有73%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可是说不清的态度,40%留守儿童在很想念父母的时候会觉得很不开心。由于缺乏父母正确的疏导和引领,留守儿童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等各种能力评价时不是很明确。
(五)社会支持情况的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40%留守儿童想参加社区(村)为留守儿童青少年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或坏人时,110报警是首选,其次是向同学朋友帮忙,再则是向邻居或亲戚、老师、打电话父母求救,也有20%的通过自己想办法决绝。当问及是否需要设立“代理家长”制度来帮助留守儿童时,30%留守儿童表示需要。有40%留守儿童表示需要成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来帮助留守儿童。当问及对此调查还有什么想说的?“我希望父母能多陪陪我,不要让我们感到孤独”;“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去关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多为留守儿童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帮助我们找回被爱的感觉……”更是留守孩子们留在问卷调查上的心声。
二、存在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及亲戚代理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及代养亲戚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父母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 3 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是“自我消化”。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三)道德品行问题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如沉迷上网游戏、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 4 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三、对策与措施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要积极筹备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公安局、工商局、司法局、关工委、妇联、团委、文明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温暖之家”的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应采取如下一些措。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各乡镇要就地发展经济建设,作好“原生态”经济文章,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可以增强农村儿童受教育质量。
(二)主动发挥组织优势,维护儿童合法公益。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一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 5 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精心组织实施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特色活动,通过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要继续推进儿童公益事业,多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课后、双休日、寒暑假时留守儿童难管理的现状。充分发挥各地法律援助服务机构的作用,切实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而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提高保障社会救助,切实解决生活困难。
健全特殊困难流动留守儿童的档案,将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根据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喂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留守流动儿童健康状况。要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
(一)争取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根据永嘉流动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他们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基础差,条件复杂,各部门都没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固定的活动场地,也没有一定的财政预算经费作保障,这为作好该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建立流动留守儿童成长数据库
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登记册,详细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自身特点、存在问题等的发展动态。以便我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学校、社区建立(完善)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阵地,家长学校也是沟通家庭、学校、社区的金桥,各学校、社区务必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家长学校,落实专人负责,利用我们的义务宣讲团或聘请专家,通过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家长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擦 7 亮这面镜子,就是塑造优秀的孩子。
(四)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切实肩负起各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的环境,推动留守孩子家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建设将在当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社区和学校展开,按照统一的标准,每一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都将设臵“快乐活动室”、“亲情工作室”、“爱心阅览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娱乐场所和健身阵地。借鉴希望工程模式建立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并常年接受社会的资助,又从机制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经费来源,通过聘任专门的志愿辅导员,常年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精神上的缺憾,调动了他们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五)向全县妇女发出倡议,招募“爱心妈妈”。
启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招募“爱心妈妈”活动的意义、目的,向全县妇女发出倡议,招募“爱心妈妈”。“爱心妈妈”采取“一帮一”,或者“一帮二”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达到“帮教一个孩子、稳定一个家庭、安宁一个地方、造福一个社会”的目的。
(六)实施永嘉县“家庭教育援助行动”--“幸福家庭三人行”普及工程五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全县家庭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促进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建设因家庭教育而和谐和幸福的社会。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扬州市中心及近郊地区,留守儿童较少,在一些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附近流动儿童相对多一些,针对上述情况,近期,我们走访了曲江、汤汪等地,通过汇报、走访、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现状。据调查,我区学龄前儿童14385人,其中流动(外来务工)儿童3671人;在校小学生34632人,其中流动 (外来务工)儿童8095人,留守儿童292人。主要的留守流动儿童监护管理形式有三种:一是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留在家中的一方家长监护,其中以父亲外出,母亲留在家中监护占大多数;二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监护形式;三是亲戚管理或同辈照应,即留守儿童由父母托付给亲戚代为管理或由兄姐照顾的监护形式;此外,留守儿童还有民间监管、自我监护等方式。
二、工作成效
1、成立广陵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会议精神,保障留守流动儿童权益、促进平等全面发展,我们主动与区政府办对接,协调相关部门,由政府牵头成立了扬州市广陵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所属17个相关部门组成,该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
2、向区委提交儿童帮扶方案。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儿童群体,特别是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的整体状况,我们向区委提出了帮扶贫困儿童的系列建议方案,如免费营养餐、免费牛奶、免费鸡蛋计划等,并对每种方案的经济成本都进行了测算,增强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3、下发区妇联系统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前,儿童遭遇性侵、无人监护、溺水、坠楼、触电等各种危害儿童安全的事故呈现多发趋势,为加强对儿童的关爱与保护,我们编制下发了《广陵区妇联系统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积极应对,调查情况,采取措施,跟踪配合,妥善处理。同时,各乡镇(街道、园区)对辖区内困境儿童暑期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摸底,并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做到对处于困境中儿童暑期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对接的保护工作机制,有效控制各种危害困境儿童安全的事故发生,不断优化有利于困境儿童平安、快乐、幸福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4、成立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近期,我们在民政部门备案成立了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旨在发动全区乃至全市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加入这个联盟,传递真情、汇聚爱心、关注公益、共创和谐,共同关爱贫困、弱势儿童群体。
5、广泛开展儿童关爱和安全守护活动。去年4月24日,广陵区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计划”启动仪式暨培训活动在汤汪小学举行,现场免费为留守流动儿童发放手机200部。“六一”前夕,邀请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视察、慰问全区部分小学、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给孩子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去慰问金和节日礼物,孩子们在快乐中渡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和“春蕾计划”,新增注册爱心妈妈结对留守流动儿童120对,新增春蕾女童120名,募集爱心基金20190元,发放11500元的爱心助学金。
各乡镇(街道、园区)也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如:李典镇组织女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结对孤儿,除了定期上门看望,辅导作业,还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泰安镇“爱心妈妈”积极开展为重病儿童募捐的活动,帮助白血病儿童募捐近万元善款;沙头镇妇联开展为留守流动儿童送爱心活动;产业园巾帼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妈妈”们在开学前给结对的贫困留守流动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助学金。
三、存在问题
1、活动空间不足。目前,留守流动儿童常因父母“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而缺少沟通,有的孩子放学要么宅家里,要么在外玩耍,安全得不到保障。近年来,随着妇女儿童之家及阳光学堂的开设,这一情况虽有缓解,但尚不能满足全区留守流动儿童课外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一些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转有效的活动阵地更是不足。
2、学习压力较大。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中,跟孩子的家庭话题,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其他方面沟通较少,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关心过少,这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压力,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同时,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存在一些差距,家长认为孩子比较优秀或良好的,孩子则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觉得未达到家长的期望,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帮扶平台单一。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保健、生活及安全保障存在许多困难,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团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虽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出台帮扶政策、搭建帮扶平台,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效果并不明显。
4、长效机制不完善。目前,面对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相关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以及相关的项目建设还存在滞后的问题,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虽然牵头建立了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关爱工作。目前,机构虽已成立,但是尚未真正运行。
四、下一步措施
1、做实妇女儿童之家平台,将儿童工作根基扎得更深一点
目前,妇女儿童之家已在我区133个社区(村)实现了全覆盖,每个妇女儿童之家都设有儿童图书馆(室)、儿童快乐家园(室内或室外)和家长学校等。下一步,根据区委“儿童友好家园”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儿童和家庭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儿童课外活动场所,进一步拓展儿童户外空间,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创设儿童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我们将突破社区(村)儿童工作人手少的束缚,在儿童工作上创新形式,引进社工+义工模式,儿童工作总体规划由社工牵头,通过妇女议事会和社工义工联席会集体研究决定,儿童图书馆(室)由义工轮流值班管理,儿童快乐家园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教学计划公布上墙,按计划开展,教员均由义工担任,对义工付出的劳动进行文明积分,年度进行积分兑换,每一分值约相当于一元钱。除平时正常工作外,节假日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儿童活动。
2、做活阳光学堂平台,将儿童工作的亮点放得更大一点
目前全区共有阳光学堂88所,“阳光学堂”校长由社区负责人担任,教育系统选派一名教师担任专职副校长,指导开展活动,社区妇联主席、宣传干事负责“阳光学堂”的具体工作。阳光学堂的健全完善改变了许多双职工子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回家后,因无人照料,有的游离在街头,有的沉湎于网吧的现象,使学生放学后,都可以到“阳光学堂”一起做作业、看书读报,学习知识,并利用节假日参加学堂组织的各种培训比赛等,解除了许多家庭的后顾之忧。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社区延长阳光学堂办学时间,每天定点开放,从下午放学到父母下班,并在有条件的社区率先开放“傍晚课堂”活动,组织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志愿者帮助辅导功课,有特殊培训需求的还可进行微利培训。同时,设立 “伙伴节”、“科普节”、“法制节”、“工艺节”等儿童节日,安排资源保护、人防知识、战争故事等课堂上听不到的讲座,开展“小主人”、“小园丁”、“小卫士”、“小楼长”、“小帮手”活动,使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伙伴,学到书本外的知识。
3、做好帮助扶持平台,将儿童工作的机制运作得更圆满一点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区留守、流动儿童数量急剧上升。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一般来说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差,二是学习帮教条件差,三是心理素质比较差。针对此,我们首先将从推进教育均衡化入手,通过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等,呼吁实施教育均衡化,助推了区《教育均衡十八条》的出台,以保证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线,让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其次是积极培育妇联自有的帮扶弱势儿童的载体,一是与金苹果艺术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区留守流动儿童艺术培训中心,发动企业家赞助,挖掘有艺术天赋或兴趣的留守流动儿童进行免费艺术培训;二是动员巾帼志愿者、女村官、女干部、女企业家等加入到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提供情感关爱和帮扶。联盟将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体验分享活动,帮助每个“爱心妈妈”掌握与孩子相处的诀窍。
4、做宽儿童工作长效平台,将儿童工作层次提得更高一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迅速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化进程,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群体,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换取家庭收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作为子女的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存在着严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关注还比较少,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暑假期间特进行了这次实践,这次实践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通过对我们的问卷的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些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我们认为有效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1,家庭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其他亲属代为照管,同时由于家庭劳动力的缺失,有的孩子在平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农活和家务;同时由于代管人的年龄大,体力已不足,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与失调,父母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这种教育。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绝大多数的学校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
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群体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学校对这些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不足,由于父母的外出而导致家长会无人出席的现象,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也无从知道,而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为留守儿童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到这些孩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政府应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第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第三,政府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
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第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为这些学校配置优秀的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生活老师。
2.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心孩子,首先,要纠正观念上的错误,即仅关注孩子吃、穿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让他们理解父母,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层面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及时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第四,加强与学生家
长的联系,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
4.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在社会来说,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另外,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如何让他们的人生也和普通孩子的一样闪闪发亮?这需要我们的共同思考与努力。
一、突出问题
例一:某生因父亲忙于务农,母亲在外打工,平时得到的关爱比较少,与父母的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又感觉祖父母偏心弟弟,故对父母有怨言的同时,心理敏感,喜欢猜忌。某日仅仅因为听某同学说他的不是,也不问青红皂白,便携几个同伴气势汹汹闯入该生宿舍,对其大打出手,直至对方求饶才扬长而去。事后虽有悔改之意,但他易怒易冲动的性格无不说明,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面对成长的喜悦与烦恼,需要亲人的鼓励和疏导,当情感得不到慰藉,心里的苦楚又无处诉说时,少年本该有的绚烂青春在哪里?
例二:某生家里因为孩子多,负担重,父母在外出打工时,独独留他在亲戚家,寄人篱下的滋味让他处处小心,时时不安,如惊弓之鸟,自卑无助。一方面,其表现得胆小怕事,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渴望和同龄人建立友谊,得到老师的认可,但平日很努力的他自始至终都成绩欠佳。当走近他时就会发现,没有父母监管的他虽然在不懈努力,但因为时常处于对父母的思念中,情绪波动大,学习效率并不高,成绩不尽如人意也是意料中的。这就说明,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也希望能通过求学来改变命运,但留守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家长监管不到位,放任自流,就可能成为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例三:某生家长平时忙于务工,无暇顾及他,有次他在体育课时不慎摔落,手腕骨折,住院时父母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听着母亲亲切的话语,他的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微笑,眼里更是满满的满足和幸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和那个平日里学习不求上进,作业马虎,动辄和同学因为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出口成“脏”甚至于大打出手、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他联系在一起,现在的他满脸平静,当然更多的是幸福。
我庆幸,他的父母亲还那么爱他,并且通过这件事及时关心安慰了他。那么,还有些孩子呢?他们中的大部分父母忙于生意或忙于农活,很少和孩子沟通,即使爱孩子,可能也会因为不善于表达或很少沟通和孩子没有很深的感情。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当这些孩子的情感无处寄托时,身心还很脆弱的他们就更容易受到伤害,有些甚至走上不归路。
留守儿童受伤害事件并不在少数,虽然警钟长鸣,但缺爱的青春依然留下了很多遗憾。我庆幸,我的学生们在温馨的集体生活中、老师们的关爱中、亲人们的关注下一切安好。关爱“留守儿童”,就是要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生机勃勃、阳光灿烂、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反思
(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不管文化程度的高低,我认为父母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即使在外地,只要心中有孩子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打电话、发邮件、寄礼物等方式来传递这份关爱。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开发的宝藏,相信心中有爱的孩子会走得更远,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更大!
(2)学校要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调整好心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而面对留守儿童,除了上面这些,我们更需要换位思考,主动充当他们的爱心父母,在他们困惑时,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勇敢地走出困境;在他们孤独寂寞、情绪低落时,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鼓励他们给远方的父母一个问候;当他们自卑无助时,鼓励他们敢于正视自我、悦纳自我,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展示自我;当他们做错事又执迷不悟时,多一些耐心,多给个机会,引领他们走出迷途。
(3)我们都是社会的人,而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监管,自制力有限,更易受社会不良诱惑的影响,误入歧途。因此,国家有责任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一、留守儿童心理的现状
以我市宿城区为例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该区少年儿童有410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9653人,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身心不健康。受调查的1000多名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33%,有8.37%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两项指均高出全国,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忧郁、强迫等。躯体化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无故头晕、胸闷,精力下降,做小动作,全身不适等占20.5%;忧郁表现为自卑,做事、学习没兴趣等占18.5%;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烦躁、恐怖等占10.3%;强迫表现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做无意义的动作等占9%。
2、成长多烦恼。调查中有23%的感到有烦恼,1%的学生有明显的消极现象。有43%的学生采用沟通的办法解决烦恼,而有21%的学生感到想沟通而没有合适的对象,以致压抑和回避。有54%的学生认为烦恼主要来自学习压力,还有51%的学生感到被排挤,同学间的沟通困难。调查中发现还有4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存在想结束生命的意识。
3、学习无目的。55%的学生选择“如父母所愿上大学有个好出路”,有27%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5.7%的学生感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4、心理有障碍。在调查中,被调查的社会各界人士认为,目前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理想,集中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嫉妒,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及影响;人际关系紧张,沟通能力差,还有性早熟、早恋等。有54%的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难教育、难管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父母外出务工,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是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措施缺位是重要原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等方面教育。调研中,皂河小学提到举办了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参加活动的主要是期末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孩子,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一些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们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是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我市很多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针对这样的错误家教观念,要创新家长学校机制,传播科学的家教理念。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进一步更新监护人的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建立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培训制度,加大对外出务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提高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是构建学校监管建设机制,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作用,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予帮助,手拉手共成长。二要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三要进一步深化德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关爱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
三是加强和完善社会呵护制度,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加强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推动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由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要充分发挥儿童快乐家园的作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比如经济开发区黄河社区单独拿出一定的空间设计符合当地老百姓需求的活动中心,并专门出去学习外地经验;经济开发区城中居委会采取幼儿园与妇女儿童之家整合的方法,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满足了儿童的需求。宿豫区大兴镇新建的活动中心中,充分考虑了妇女儿童的需求,配备了5D放映室、网吧、健身房等娱乐设施,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自查报告11-13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01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11-10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得作文09-25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关于留守儿童,英文论文06-05
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07-17
关于“关爱留守妇女”工作的调研报告07-18
关于法官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07-21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