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精选10篇)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科活动经验。
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围绕教学目的 ,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 ,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 新教学理念下的N种教学模式
• 探究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引导 探究 发现 总结 应用
1、引导: 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探究方法、说明游戏规则
2、探究: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师生合作
3、发现:交流和比较发现结果(必要时再探究)
4、总结:归纳总结发现结果,纠正错误,提高认识
5、应用:应用结果解决问题,深化认识,丰富经验 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几个注意点
引导环节要明确具体,让学生真正搞清自己要做什么 耐心(忍耐)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探究活动应有始有终,对学生有所交待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从中获益
教师应成为教材使用的主动者和创造者(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围绕教学目的,保证教学效率和效益 几个供讨论的问题
学生在一起聊天,但不会讨论,怎么办? 学生的讨论经常偏离主题,怎么办? 学生的说明别人听不懂,怎么办? 讨论的时候教室很嘈杂,有点烦人,怎么办? 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如何介入?
老师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学生的探究和讨论进展很慢,怎么办?
• 紧凑型启导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1)创景激趣
“创景激趣”,是指教师运用媒体或资料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常用的“创景激趣”的实施策略有:
①长时记忆调动
②课前信息交流
③景观直观感受
④问题引发探究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运用教材、网络等信息载体,搜集信息,初步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该环节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空间概念。第二阶段:形成认知结构。(3)合作探讨
―合作探讨‖,是指由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开展组内讨论,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及必要的工具,探究解决所关注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教学环节。
该环节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问题应基于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要便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思维操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发展创造思维;要结合时事热点,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间质疑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中,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已基本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教师引导各合作小组就本课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大胆质疑,并请其他小组来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组间质疑‖环节。
教学过程中,可从如下方面引导学生的组间质疑活动。
首先,引导和鼓励各小组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目的在于理顺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 再次,启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促进个体创造思维的发展。
(5)展示作品(业)
―展示作品‖,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的形式去表现该主题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特长,发挥合作性和创造性,形成独具特色的作品。
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展示自身特长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为小组赢得荣誉的快乐,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
(6)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在小组内每名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每个小组对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总体评价的教学环节。
每一合作小组可以评价本组在本课学习中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进步,对进步显著的同学更要提出表扬。在实施―自我评价‖环节时,应注意:
①保证评价时间;②自评与互评相结合;③以质性评价为主;④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方面的表现,特别要关注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准确、全面、具体,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2、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既是紧张和严肃的,又是和谐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和体验。
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间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4、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
5、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界定。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标高,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意和行为方面应产生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 一是全面考虑诸因素;
二是教学目标陈述的出发点是学生。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分析课程标准、教材;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对所学内容的心理认同程度;
分析学校情况、社区课程资源及所占有的相关资料。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应尽可能采用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教学目标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 完成这一行为的条件;
使教师感到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该学习任务的成绩水准。
教学目标:全面性、规范性、微观性、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规范用词
理论
知道(识别、记忆、初步认识)
理解(初步把握、一般认识)
掌握(联系、解决、较深入认识)
应用(综合、解决、系统认识)
实验
初步学会(使用、完成)
学会(合理选择、独立完成、正确处理)
设计(设计、选择、制作、分析、改进)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规范用词
感受
(感觉、接受、注意、关注、感到)
认识
(认得、区别、经历、描述、明白、表达)
运用
(选择、采用、解释、交流、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规范用词
体验
(萌发、体会、感觉、感触、了解)
感悟
(感知、领悟、领略、激发、懂得)
形成
(树立、具有、区别、养成、建立、提高、增强)
2、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活动设计 组织活动是使课堂教学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其设计内容包括: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2)认知活动设计
认知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1)学生学习起始状态的诊断设计;(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和重新组合,重、难点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使用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所长、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
(5)学生活动设计。包括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过程、学法指导及调控措施等内容。
3)情意活动设计
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意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意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情意活动设计包括:
(1)教学活动情境化设计——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2)教学活动情感化设计——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4)评价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设计,包括: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
3、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整体安排。就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1)设计教学过程结构 常用教学程序 传递—接受式:
激发动机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评价。引导—发现式: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示范—模仿式:
定向—参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情境—陶冶式:
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2)选择教学方法
认知类:讲授、演示、谈话、讨论、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法。
动作技能类: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等。情感态度类: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等。3)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相互作用等。4)选择教学媒体
确定媒体的任务功能;选择媒体的形式类型; 明确媒体的信息内容;掌握媒体的使用特性。
4、教学评价设计 1)新课改的评价理念
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增强评价的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 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2)两种新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继续推进, “创新精神与应用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改的方向.而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如何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探究什么?如何探究?笔者认为“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1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激励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自主探究的方式, 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概念、原理 (公式) 、典型问题 (例题、习题) , 进行变通推广、探索引申、提练升华, 或利用新课程教材中本身的问题“平台”——如探究与发现、思考与交流、探究、思考等栏目,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探究式”是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意识.
2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和功能目标
1)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问题性和主动探究性, 其基本策略是:
①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 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借助老师和同伴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②利用新课程教材中本身的问题“平台”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③对教材中的概念、原理 (公式) 、典型问题 (例题、习题) , 进行变通推广、探索引申、提练升华, 使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2)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是:
充分利用新教材获得发现问题的方法, 挖掘创造性思维潜力, 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精神, 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 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实践“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应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1) 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新课标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几乎都有相应的情境素材,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何用好这些素材设计课堂教学就显得很关键, 可以是拷贝教材, 也可以是加工教材使其生动引入、问题波澜起伏.例如: (人教版) 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材设计的情境为: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 (如图1) 套上铅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动点) , 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 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 (动点) 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结合教材的情境, 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①2007年10月24日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 大家还记得这一天吗?
②放一段“嫦娥”一号升空的实况录像.
③几何画板演示飞船绕地球运行模拟图.
④通过新闻报道和演示我们知道“嫦娥”一号飞行的轨道是椭圆, 我们怎样画出“嫦娥”飞行的轨迹呢?你能说出“嫦娥”飞行时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⑤设问:我们怎么能求出“嫦娥”飞行轨迹的方程呢?
如此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调动起好奇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学生从实践中获得快乐.
2) 利用教材的问题“平台”设计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问题“平台”, 如探究、思考、思考与交流、观察、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例如: (人教版) 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中, 教材给出了1个“探究”, 4个“思考”, 1个“探究与发现”, 1个“应用信息技术的探究”.用好这些问题“平台”去设计教学, 不仅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使学生成为问题的主导者, 在成功探究中前进, 而且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 明确研究问题的方向, 积累研究问题的经验.
3) 利用教材中的概念、原理 (公式) 、典型问题 (例题、习题) 进行变式拓展、探索引申、提炼升华.
①概念的类比拓展.如:可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拓展出“等和数列”的定义,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类比拓展出“等积数列”的定义.
②原理 (公式) 的变式引申.如余弦的二倍角公式:cos 2α=2cos2α-1=1-2sin2α, 可变式为
③例题变式拓展、提炼升华. (人教版) 选修2-1第39页例3:如图2, 设两点A, B的坐标分别为 (-5, 0) , (5, 0) , 直线AM, BM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设问1 直线AM, BM的斜率之积不是
设问2 两点A, B的坐标分别为 (-a, 0) , (a, 0) , 直线AM, BM的斜率之积为
设问3 两点A, B的坐标分别为 (-a, 0) , (a, 0) , 直线AM, BM的斜率之积是
设问4 两点A, B的坐标分别为 (-a, 0) , (a, 0) , 直线AM, BM的斜率之积为k (k≠0) , 则点M的轨迹方程如何?
④习题的变式拓展、探索引申、提炼升华.例如, (人教版) 选修2-1第69页B组第2题: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 交点为A, B, 由线段AB的中点M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的准线l于点C.求证AC⊥BC.可作如下探索引申:
设问1 给出命题“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 交点为A, B, 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M与准线l相切”.请问:此命题是否正确?试证明你的判断.
设问2 请选择椭圆或双曲线之一写出相应的命题, 并证明其真假.
4实践“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 问题探究式教学要适时、适度.问题探究式教学要循序渐进, 注意梯度, 问题不可多多益善,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对问题的厌烦情绪;问题的提出要把握时机, 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
2) 问题探究式教学要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近区”内.问题探究式教学要自然流畅, 要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融会贯通地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问题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3) 问题探究式教学不应是教师的“主体”.最好上的数学课是提出问题、讲解问题, 而问题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表演的自我陶醉, 要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意识, 并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 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不只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更是师生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 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4) 问题探究式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当今是信息技术的时代, 各种优秀软件不断涌现, 而且中学生具有初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使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学习带来了“活力”.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性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数学规律, “看到”他们以往只能想到的数学, “做到”他们以往不可能做到的数学, 从而乐学、善学数学.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开导启发; 激活思维; 大胆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36-001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
近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巧设导语——诱发思维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讲解——启迪思维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三、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不肯、不会提出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不好的原因。其实根据心理学,人天生有好奇心,喜欢探索,有求知和发现的欲望,但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使他们不敢大胆的“乱想”、“乱說”、“乱动”,使他们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扼杀,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讨厌为喜欢学生的“乱说”、“乱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奖励,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努力培养学生喜欢质疑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最好的激发。
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质疑,并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引导总结——深化思维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数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情境创设的内容及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情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
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景,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景。“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麽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
(1)理解情景的意义
对于呈现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理解情景的意义,找出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
(2)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自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
(3)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开始的时候,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语言可能很不规范,也不准确,教师要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自主探索
小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低段小朋友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5、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6、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三、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四、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内容提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投注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推行以来,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如何进一步使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本文试从理念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理念篇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指导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我们都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理念支撑的实践是盲动的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或者说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育信念是导致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高中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哪些理念昵?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具体体现这一理念? 我认为首要把握如下几个理念。
一、要从宏观上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的对象将要现实的面对人生的选择,面对社会。如何引领高中生由青少年阶段进入成人阶段,顺利通过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案》超越了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应该说,这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当前基层教育中一方面高唱着素质教育和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赞歌,另一方面上演着愈演愈烈的全国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师、学生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已是司空见惯,各学校为追求本科升学率,强制性的生成艺术生,全省参加艺术类考生达16万,追求本科升学率是其重要的推动力,教育如此畸形般的发展让人担忧。高考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这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而且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重大障碍,也从根本上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高中教育性质和定位的重新审视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
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重要理念。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填装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授人以渔。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
2、学生是富有个性和差异性的。“学生”是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它却是由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善于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生之间差异的表现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这也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3、学生是发展的人。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当辩证的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通过正面教育、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4、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文化中的人、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不是“书本世界”的人,因此教育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学生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特定文化背景来影响学生,相反学校应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场所,教育活动要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去理解文化遗产的精髓、去批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
2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及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新要求,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精神。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河我们的虬忆苦思甜”教育收效甚微,那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来施教,因此当我们抱着多年的传统观念来审视和教育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生,便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和难以理解了。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传统教育给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 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实践篇
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和接受并不能代表转化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如果新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们自己的教学决策,没有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高中新课程就会在实施中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出现“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却是涛声依旧”。所以再好的理念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也只能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失败。从理念到教学实践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要致力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把新课程的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真正做到“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同时要把新理
3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这包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具体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预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为课堂知识的垄断者,忽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教师只满足于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扼杀,学生的思维被遏制。恹恹欲睡,强打精神便成为这些课堂的写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以“定论”形式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这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学习欲望。当然问题的设计与展开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而进行,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核心问题、突出问题、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注意的是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排除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式。
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会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在实践中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便是典型),学生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便窒息了人的思维能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便是难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远来看也就无法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难以构建起学习型社会,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设。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何难以落户中国,是否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联系呢?高中新课程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在高中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三种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
4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观点明确说明了三种学习方式应在高中教学中结合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搭配,灵活的根据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加以选择,当然包括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样的,除了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特别是注重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2、《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互动教学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知识移植”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兴趣带进课堂,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换言之,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理念,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引导,使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能力不断发展,这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创造教育成为可能。英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它同样具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如下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完美性。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
二、自主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下面几个方面: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由此英语的教学也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既贻误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英语教学关系的和谐。
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理念中的“活词典”、知识的“储备箱”,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秩序地组织课堂教学外,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及时地、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三、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的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变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2. 合作学习的主要功能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角色表演活动:在进行每单元的对话练习时,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境、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开展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3.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 实验探究 交流合作 体验感悟
一、“实验与探究”模式
实验与探究是指把课堂内容贯穿到实验中,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结构程序为:设疑激趣→实验→探究→讨论总结→触类旁通。实验与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所论。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紧密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运用猜想、估计、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其次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再次,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我们常说学生不会学习,那是因为在学习上我们包办代替太多,不用扇动翅膀的鸟儿是永远学不会飞翔的。只有把教学中部分环节大胆交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并体会出学习的快乐。
二、“交流与合作”模式
“交流与合作”是“互相倾听和充分表达自我”的充满民主的互动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共同活动的参与者,成为问题解决的合作伙伴。教师再也不是一个唯教参之论,唯圣人之道拿出真理的人,而是帮助发现矛盾,善于倾听,与之论辩的人;学生不再是一个唯书之言、唯师之说的只会接受的“容器”,而是勇于发现,热于质疑,善于论辩的人,乐于表达的人。这样构建起来的民主和谐的交流讨论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与信息交流,形成满意、愉快、互助、互动的积极学习氛围。
新教材中提到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都有利于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新型和谐民主课堂气氛。交流与合作模式要求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在研讨交流中学习。如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他们的观点。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经验,探讨、剖析渗透在知识和问题中的观念、思想、思维方法,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化学问题和现象。
三、“体验与感悟”模式
高中化学新教材,一改过去教材的沉闷、繁杂,呈现大量学科史资料、科学家简介、学科前沿以及大量栩栩如生的插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虚拟仿真”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感化这些材料和插图,于情境中体验,于想象中体验,情感世界丰富了、思想空间拓宽了。这样的情感体验,虽然没有直接呈现于外,但心灵在交流,是极其重要的隐性交流,是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得以实实在在的落实。
而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体验与感悟是现代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体验与感悟”的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四、“发现与创造”模式
发现与创造能力是运用其它能力,能动改造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卓有成效的集中反映。它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事实或现象,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使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创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
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学生有独特见解时应及时表扬和肯定,注意促进学生直觉,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直觉是发现与创造的心理基础,想象是发现与创造的前奏,观察则能为发现与创造积累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引导学生运用直觉解题,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增进他们对社会活动的了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改变一下过去传统的问题的唯一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我经常注意让学生关注两类开放性问题: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另一类则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会。有的问题我可以公开承认不知道,对于后一类问题则让学生思考与探究,我一般不提供答案,不断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激励性的问题,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以便激励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俞群祥.新课程带来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变化.课程改革研究
[3]马宏佳.化学教学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卓尼县柳林小学
夏淑珍
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老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这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语文课程中本质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都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转变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趣情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引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
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1-24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10-06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10-18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12-07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9-29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07-20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6-06
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理念06-14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09-22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