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杨炯——《从军行》(精选9篇)

杨炯——《从军行》 篇1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 (650—693?) , 华阴 (今陕西华县) 人。早慧, 十一岁举神童。高宗显庆五年 (660) 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 补校书郎。武后垂拱元年 (685) , 坐从祖弟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之累, 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 (690) 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 世称杨盈川。他以文词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人称“初唐四杰”。其诗崇尚词藻, 内容却较贫乏。只有少数描写军旅生活的篇章较有特色。这首《从军行》是其代表作。

如果说颔联意在言出师之顺利的话, 那么颈联则侧重写战争之艰险。下雪, 本来可使天地变成银白的世界, 一般说是不会“暗”的。这里说“雪暗”, 不仅是写自然界因云浓天低, 景色暗淡, 而且主要是为了烘托战争环境的险恶。“凋旗画”, 是说由于天色暗淡, 使旗上的绘画也失去了光彩, 好像凋敝了一样。“风多杂鼓声”, 是说风大, 使震耳的鼓声也为之淹没。这里的“杂”字与出句中的“凋”字互训, 也用作动词。这样解释, 主要在于说明诗人的本意是为了表现战争生活之艰苦, 而不是像有的论者所说的是“反映战争之激烈”。其理由有三:一是唐军已包围了“龙城”, 敌人成了瓮中之鳖, 不战自溃, 无需再写战斗如何激烈;二是本篇意在抒写诗人报国之情志, 而不是为了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三是为了突出雪寒风厉, 条件艰苦, 以便为下句“宁为百夫长”增添感人力量, 即边塞无论是大雪弥漫, 还是狂风怒吼, 诗人的报国之志都是不可动摇的。

尾联, 是一篇之警策, 语气豪宕, 壮志凌云。“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领。《书·牧誓》:“千夫长, 百夫长。”这里是泛指下级军官。这位投笔从戎的士子不以晋爵封侯为念, 一心想的是捍卫边疆, 其精神是很可贵的。

杨炯这首诗在初唐诗坛上曾产生过积极影响。首先, 它以明快的语言、铿锵的音调, 以及兼有乐府诗的自由和格律诗的严谨的形式, 摆脱六朝以来绮靡诗风的束缚, 为诗歌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诗中表现的邀功马上的主题思想, 不仅对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后来诗歌中所谓“盛唐气象”的形成, 也不无贡献。

其次, 闻一多先生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 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1) 从这个意义上说, 此诗在题材的扩展上也是有贡献的。

盛唐时期的李白也写过一首五言的《从军行》 (还有一首是七言的) 。其诗是:

从军玉门道, 逐虏金微山 (2) 。

笛奏《梅花曲》 (3) , 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 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 (4) , 长驱静铁关 (5) 。

这首诗也是拟题之作, 诗人通过歌颂汉军长驱边关, 誓斩单于的勇武精神, 表达了自己向往立功边陲的壮志雄心。

值得注意的是, 此诗与杨炯的《从军行》相比, 不仅表现的主题相同, 而且艺术构思和写作层次也有惊人的相似。即首联都是写边塞有敌情, 为报国而从军;颔联都是写征途之盛况;颈联都是写战争的环境与气氛;尾联都是抒写守边将士, 同时也是诗人的壮志。

但是这两首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一, 杨炯的《从军行》所表现的主题, 除了尚武精神外, 还似乎露出一丝丝悲壮的味道, 如“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就是给人这种感觉的句子。这可能是因为初唐时期, 国力和军威都还不够强大, 在战争中常常会遇到艰难和险阻的缘故。而李白的《从军行》, 调子则更为高昂, 气势则更为雄壮。

其二, 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 而李白的《从军行》却是一首乐府诗。不过, 李白的这首诗也有特殊之处, 即它是一首介于近体诗与古体诗之间所谓“初唐体”诗。此诗也是八句, 虽拗句较多, 但对仗却较为工严。它之所以会写成这个样子, 除了受乐府诗的自由形式影响之外, 主要是诗人的气质和风格所决定的。

其三, 从艺术上看, 杨诗采取跳跃式的手法, 无论是写时间, 还是写地域, 都有较大的跨度。如第一句中的“烽火”本是先从边境发出的警报, 距离“西京”是很遥远的, 沿途传警也是需要时间的, 但仅用一“照”字, 就把两地连接起来了。又如第三句刚说“牙璋辞凤阙”, 第四句就写到长驱“绕龙城”。这种跳跃式的手法, 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而且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闻一多先生论唐诗时, 曾用绘画的技法作比, 他说:“法国有一名画家曾发明用点作画, 利用人远看眼光把点连成线条, 并由此产生颤动的感觉, 使画景显得格外生动。” (6)

杨炯这首诗也恰恰具备这一特点。诗中的“烽火”、“西京”、“牙璋”、“凤阙”、“铁骑”、“龙城”等, 都是这样能“引起颤动的感觉”的“点”。而李白的《从军行》, 虽然所涉及的地域也有一定跨度, 但给人的总的感觉却是首尾相接, 一气呵成。

注释

1《唐诗杂论》28页, 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2《后汉书》:“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 围北单于于金微山, 破之。”

3《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32页, 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4 (3) 《梅花落》, 笛曲名。

5 (4) 单于, 匈奴天子之号。

英姿飒爽从军行 篇2

斗篷

众多款式中斗篷绝对是强大气场的最佳展现者。双排扣、肩章元素的加入都让斗篷更具军装风格的特点,复古、强势又不失优雅的女人味。

左:黑色军帽 C&A

黑色手套 C&A

灰色双排扣斗篷 EQ:IQ

右:拼色四粒扣斗篷 COCOOM

拼接皮袖连衣裙 DKNY

饰拉链皮裙 Nine

双排扣

沿袭自战壕式风衣的双排扣款式是军装元素最广为人知的款式,无论是短款还是长款总能展示出简约、紧致的廓形。

左:橘色双排扣上衣 Seifini

军绿色短裙 Dizzit

棕色踝靴 Stella Luna

太阳镜 Dior Homme by Safilo

右:驼色双排扣风衣 C&A

黑色蕾丝衬衫 Tapenade

饰裙摆拼接及膝铅笔裙 Zara

饰皮质流苏踝靴 Santoni

太阳镜 Coach by Safilo

腰封

看似不够实用的腰封却成为时尚潮人们必不可少的亮眼单品。一条宽腰封就能勾勒出性感迷人的腰部曲线,配合花苞状伞裙更能凸显动人线条。

印花 Tee Zara

黑色不规则下摆透视衬衫 私物

腰封 Alexander McQueen from Thecorner.com

卡其色过膝裙 Alexander McQueen from Thecorner.com

黑色網纱高跟鞋 H&M

迷彩

最具军装特点的元素非迷彩莫属,这一季的迷彩一改一成不变的面貌大玩儿拼接和宝石镶嵌,为军装增添更多层次感和趣味性。

左:饰宝石迷彩上衣 Zara

军绿色 Tee Zara

黑色铅笔裤 SJSJ

右:圆领拼接上衣 Zara

军绿色衬衫 Zara

迷彩裤子 Zara

戒指 Morellato

陆军外套

绿色系的陆军外套可以说是实用又百搭的军装单品,搭配裤装或是裙装都能轻松把你打造成时尚潮人。

左:墨绿色陆军常服外套 Nine

墨绿色衬衫 Zara

棕色灯芯绒长裤 Dazzle

右:军绿色饰毛领陆军常服外套 C&A

黑色连衣裙 DKNY

饰金属腰带 H&M

杨炯——《从军行》 篇3

从军行

作者:崔融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穹庐 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天子旌旗过细柳,

匈奴运数尽枯杨。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依稀蜀杖迷新竹,

仿佛胡床识故桑。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坐看战壁为平土,近待军营作破羌。

★ 萧县道中,萧县道中吴融,萧县道中的意思,萧县道中赏析

★ 道说诗词

★ 梅花诗词座右铭

★ 关于梅花的诗词

★ 梅花诗词座右铭句子

★ 梅花唯美诗词句子

★ 梅花唯美诗词座右铭

★ 梅花诗词座右铭语录

★ 梅花个性诗词座右铭

杨炯——《从军行》 篇4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①碛:沙漠。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两首诗均以乐曲、月光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征戍士卒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2.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4分)

答:尾联李诗以细节描写作结,而王诗以景物描写作结,各具匠心(2分)。李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细节,寓情于细节描写之中。王诗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到第四句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之景收束,融情入景,把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2分)。

李诗赏析

《从军北征》是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作品,全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高一语文从军行 篇5

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唐诗《古从军行》 篇6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从军行》阅读答案 篇7

张祜

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③,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是唐朝官员的佩饰和官服,亦借指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③刀笔吏:掌文书的小吏。

1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虎翼”既指战阵,又在直觉上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威猛凌厉的感受。

B、黄云横断边塞,仿佛找寻高翔的苍鹰,此景展现了边塞的雄奇壮丽。

C、尾联流露出不屑做文书小吏度此一生,而应以征战建功立业的`思想。

D、整首诗歌节奏明快。笔力雄劲,气势磅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12、颔联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答案:

11、B12、示例一:颔联展现了一个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2分);上句写少年仅凭一面卷起的旌旗,极少的兵力。就使上千敌骑投降(或理解成一挥旗就使上千敌骑投降)。“一”与“千”相对举,突出了他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2分)下句写少年杀出敌军重围,毫发无伤,“万全”与“百重”相对,突出了他武艺高强,万夫莫当。(2分)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下了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出示视频课件)2.让学生说感受。

3.这些场面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印迹,描写战争的诗歌也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从军行》。齐读课题。

二、新课讲授:

1、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么?(王昌龄)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王昌龄,师补充)

2、看来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学习,拿起手中的诗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平翘舌,把诗读通顺。

3、再读诗(出示课件),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4、解诗意。

(1)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场面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再现当时场景,这是理解古诗意的重要方法。板书:想象

(2)再读诗,结合注释,同桌合作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同学们诗意理解的可真好!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释,查字典等)

(4)查字典是一个很少的方法,出示课件“终”你认为“终”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5、悟诗情 前两行

(1)王昌龄擅长以景喻情,读前两行诗,作者写到了哪几个地方?出示课件,介绍这几个地方并解说。

(2)通过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边塞什么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再读诗的前两行,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当时边塞环境的荒凉,艰苦?(3)此时此刻,守在玉门关的将士们会想些什么?(4)赶紧带着你体会的感情读一读诗的前两行。后两行

(1)王昌龄的借景抒情更加衬托了战士们孤寂的心情,然而他们一旦听见战斗的号角,将会一跃而起,冲锋陷阵,保家卫国,来,男生,齐读后两行。

(2)闭上眼睛,你都听到了什么?你仿佛都看见了什么?(出示视频)(3)带着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心境,谁再来读一读?

(4)这位同学度的可真是慷慨激昂啊!老师注意你读的时候“穿”字加重的读音,为什么?百战是什么意思?

(5)是啊,战争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塞之荒凉,这七个字概括无疑,面对艰苦的环境,惨烈的战斗,会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然而这些将士们却发出了深沉的誓言。齐读最后一行。

(6)他们是不想回家么?那在这里为什么终不还呢?(7)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读出了什么?(坚定)

(8)举其他的不同风格的诗句,出示课件,让同学们读这三句话,你读出了坚定么?再次回到古诗,你为什么读最后一句的时候,读出了坚定?是通过那个词,哪个字?(终字),像这样的字或词就是“诗眼”,诗眼是诗的灵魂,通过诗眼,我们可以走进诗的情境,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们再读诗的最后一行,读出坚定。

(9)不够坚定(生再读),不够豪迈。(生再读)。

(10)就么两行诗,我仿佛看见了身经百战的战士们,读后两行。我仿佛看见了冲锋陷阵的将领,再读。

(11)这是沉甸甸的承诺啊!让我们坚定一个战士的誓言,再有感情的读后两行。

6、整体理解

(1)大漠百战,金甲易穿,生命可抛,但是将士们报效祖国的意志却不会减!让我们再次走进边塞战场,自己练读。

(2)同学们的朗读,真是慷慨激昂啊!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吟诵,再次体会诗人豪迈的情怀。(师起头)

7、生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8、诗歌鉴赏。从这首诗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王昌龄豪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这在他的《从军行》第5首和第6首诗中也有所体现,生自读,体会诗人的情怀。

三、总结

《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篇9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中坚力量,素来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搭乘着时间的巨轮,我们一路聆听历朝诗歌的余音,来到“霓裳羽衣”的盛唐和“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霓裳羽衣”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远去,千古诗歌却依然散发着盛唐的绝世繁华。然纵观盛唐诗歌,唯有边塞诗歌最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那“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透露着雄健奔放的气势,表现出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从军行》、《出塞》组诗都堪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歌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意象的产生, 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 是主观精神的具体感性的外在形态, 而具体感性形态表现出诗人要表达的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象有着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内容。简言之, 意象就是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唐代边塞诗人们在创作边塞诗时, 不管自己有无边塞生活经历,都能够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 形形色色的民族风情为其诗歌的意象群, 进而反映征人的生活与感情, 使得边塞诗呈现出独具的风貌, 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而王昌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写边塞情境,一组《从军行》诗选取边塞独有的意象,道尽边塞的万般风情,下面简单欣赏《从军行》中的几个经典意象。

一 、月的意象

自古以来,诗人就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寄托思念故人之情,或者表达离别之情等等。情感因“月”而生, 又被诗人赋之于“月”, 使“月”具有了人的种种情感。但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 是因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不同。久而久之“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诗人最喜欢使用的意象。虽然月的“悲愁哀怨”不过折射了诗人的悲愁哀怨, 却蕴含着深深的生命之痛, 蕴含着无数征人思妇痛彻肺腑的哀思,“深情苦恨, 襞积重重, 使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从军行》中,“月”的意象多次被用到,例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就其本身说,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边境的和平宁静却是戍卒们用自我牺牲、忠于戍边职守所换取来的, 进而不能不使人想到,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家中亲人(其中当然包括“金闺”中的妻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入进休息状态, 以消除一天劳碌后的疲乏, 这不正是对戍边征夫“ 别情” 、“ 边愁” 的一种最好的回报吗?从而,也更加衬托出出征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由于得到了圣上的赏识与肯定,被委以重任,心里相当的`高兴,兴奋之情洋溢于表。因此,一路狂奔,一路轻快,就连那“月”儿今晚都是格外的圆。此情此景,仿佛也只有一轮圆月方可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月满心满,原来月圆只是为“我”而圆。

二、胡乐的意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戍边将士远离中原, 深入胡地, 看的是胡风, 听的是胡音,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乐为心声,最能表达心情、最动人心弦的当然是“伤离别”、“感物怀归”的《关山月》等曲调了。在《关山月》的感染下, 有边城游子的悲愁, 有三军将士的泪水, 有征人的乡情, 也有思妇的愁苦, 这样的感受都限定在音乐的流淌中。诗中不直接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而《从军行》不仅这一处用到胡乐的意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也让人意味寻长。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抛家弃子?“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久远的情感内容。

三、孤城的意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其二)青海湖上空,长云横过;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点出了戍边将士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的责任感。环顾孤城周围,是寒冷的雪山、荒凉的戈壁,无不透出荒凉感,孤城也就被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意境,成为一个悲壮的意象。“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三)同样,边陲小城,叶枯黄欲落,日落时起风沙的古战场,让人怎么不感觉到凄凉,让人怎么不想逃离。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战斗,以及战斗停歇后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孤独的边关小城,就意味着侵略、掠夺与抵抗战争的绞肉机,人们时刻都绷紧了心弦,一不小心就要告别世界。特殊的地理意义,让孤城成为诗人描摹的一个肃杀、萧索以及悲壮的意象。

通过对王昌龄《从军行》的经典意象的赏析做简单的研究,我认为王昌龄是一个在诗的意象经营方面的天才,不愧为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将意象的选取、运用经营得精巧绝伦,堪称诗家典范。

【杨炯——《从军行》】推荐阅读:

上一篇:生活,需要责任感作文下一篇:机关单位的请假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