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1

⑴氨作业工人应进行作业前体检,患有严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以及冠心病者不宜从事氨作业。

⑵工作时应选用耐腐蚀的工作服、防碱手套、眼镜、胶鞋、用硫酸铜或硫酸锌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应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⑶在使用氨水作业时,应在作业者身旁放一盆清水,以防万一;在氨水运输过程中,应随身携带2~3只盛满3%硼酸液的水壶,以备急救冲洗;配制一定浓度氨水时,应戴上风镜;使用氨水时,作业者应在上风处,防止氨气刺激面部;操作时要严禁用手揉擦眼睛,操作后洗净双手。

⑷预防皮肤被污染,可选用5%硼酸油膏。

⑸配备良好的通风排气设施、合适的防爆、灭火装置。

⑹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禁止明火、火花。

⑺应急救援时,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

⑻发生泄漏时,将泄漏钢瓶的渗口朝上,防止液态氨溢出。

⑼加强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

⑽使用、运输和贮存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

⑾现场安装氨气监测仪及时报警发现。

(12)人对氨的嗅觉阈为0.5~1mg/m³。氨对人的危害见表。

(13)中毒表现 氨中毒临床表现见表

分级 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

眼、鼻、咽部有辛辣感,流泪、咳嗽、喷嚏、咳痰、咳血、胸闷、头痛、头昏、乏力(液氨溅入眼内,应立即拉开眼睑使氨水流出,并及时用清水清洗)临床检查有眼结膜、鼻和咽黏膜充血,肺部可听及干啰音

重度中毒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理化检验,职业危害

职业病危害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 (以下简称疾控) 机构的重要职能科室, 承担着疾病预防、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方面的理化检验任务, 检验内容广泛, 作业流程复杂, 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 职业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应当重视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 减少工作人员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目前, 对于理化检验人员职业病危害与防护的关注度较低, 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制度较少, 为了保护理化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疾控机构理化检验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希望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在实验室的设计上能够考虑相关因素, 加强对卫生理化检验人员的保护。

1 职业病危害因素

理化检验是依据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 运用各种实验技术, 按照制定的技术标准, 对受检样品质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在疾控中心理化检验实验室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化学试剂的危害

强酸、强碱、重金属和氰化物是实验室常见的无机污染物, 理化检验中常常使用强酸类试剂 (如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等) 和强碱类试剂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 这些试剂对皮肤、衣物、物品表面都有很强的腐蚀性, 一旦飞溅出来会造成灼伤[2]。在样品灰化消化过程中大量强腐蚀性和刺激性酸烟的产生, 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较大的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如汞、砷、铅、镉等毒性强, 在人体中有蓄积性。有机试剂在实验室大量使用, 多数有机试剂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长期接触这类有机试剂, 对检验人员的潜在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化学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有害气体会影响人体健康;燃烧可能造成火灾, 甚至发生爆炸, 直接伤害人体;产生的有关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 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人体造成伤害[3]。实验室工作人员可通过吸入、接触、食入、针刺以及通过破损皮肤等方式暴露于危险性化学试剂, 许多化学试剂都有不同的毒性作用, 对呼吸系统、血液、肺、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损害, 而且有些化学试剂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长期反复接触许多液态有机溶剂可能造成皮肤损害, 另外还会出现过敏和腐蚀症状。此外, 发生暴露时还会导致一些不能被立即识别的对人体健康的损伤, 其中可能包括协调性差、嗜睡及类似的症状, 并使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增大[4]。

1.2 灼伤和烫伤

引起化学性灼伤的常见物质有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金属类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根据灼伤程度不同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水泡、苍白和焦痂。同时实验过程中接触煮沸的蒸馏水、强酸强碱等热源物质, 容易发生烫伤。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柱箱和检测器也是高温部件, 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烫伤。根据相关报道, 实验室人员发生化学危害现状中以呼吸道刺激最为常见, 有83.5%的人员发生过呼吸道刺激;其次为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出现中毒反应, 分别为47.6%和14.6%。实验室技术人员认为发生各种化学危害的主要原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 (65.5%) , 其次仪器设备故障、意外停水停电、操作方法失误和化学品保管不当也是发生化学危害的原因[5]。

1.3 高温

电热板、烤箱、电炉和马弗炉等热源性设备的使用会产生高温, 长期的高温作业对人体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出现中暑症状。

1.4 放射性危害

理化检验中使用的仪器有的具有一定的潜在放射性危害, 如气相色谱仪的电子捕获检测器含有能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 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使用注意事项操作, 避免同位素被摄取或吸入[6]。

1.5 噪声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 仪器大量使用于理化实验室检测, 仪器的使用带来了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 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快速性、准确性和灵敏性。但是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多, 使用这些设备如超声波清洗机、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空气压缩机、LC/MS/MS等会发出各种噪声, 检验人员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 不仅损害人的听觉, 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神经系统方面, 强噪声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倦怠、失眠、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等综合征, 脑电图慢波增加, 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在心血管系统方面, 强噪声会使人出现脉搏和心率改变, 血压升高, 心律不齐, 传导阻滞, 外周血流变化等;在内分泌系统方面, 强噪声会使人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 基础代谢率升高, 性功能紊乱, 月经失调等;在消化系统方面, 强噪声会使人出现消化功能减退, 胃功能紊乱, 胃酸减少, 食欲不振等。

1.6 电离辐射危害

实验室中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 不可避免地引入了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在人体组织内释放能量, 导致细胞死亡或损伤。少量剂量长期照射可引起细胞畸变, 这些非正常细胞有癌变的可能, 导致癌症发病率大大增加。大剂量的照射将引起大范围的细胞死亡。电离辐射损害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造血功能, 长期毒性蓄积, 可引起头晕, 乏力, 失眠, 造血功能损害, 内分泌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导致男性死精或少精, 引起生育功能障碍, 女性则出现月经失调或面部色素沉着[7,8]。

1.7 实验室微环境空气污染

实验室微环境是指检验人员从事检测工作的区域, 是检验人员的作业场所, 如室内不良气象条件、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照明不良与通风不畅等因素都会对检验人员健康产生影响。特别是进行有机物分析时, 大量的有机溶剂是实验室微环境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也是造成理化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有机试剂挥发性强, 易造成实验室空气污染, 造成小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过高, 检验人员经呼吸、皮肤吸收, 长期在这种微环境中工作, 必然导致慢性毒害作用。

近年来, 各地时兴实验室整体装修, 大量使用彩钢板和木工板等材料, 这些材料长期释放甲醛等有毒气体等, 对检验人员具有慢性毒害作用。而空气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化学性质、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 实验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 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 发生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 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 而且难以鉴别[9]。

1.8 生理—心理因素方面的危害

理化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 部分仪器操作复杂, 对样品检测的准确性要求工作人员长期思想高度集中,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 长期思想高度集中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10]。理化检验人员工作无规律性, 不定时加班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样品, 要求检测结果快速准确, 长期不规律性的工作易造成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和女性生理上特有的周期性变化, 产生生理性疲劳。工作人员易患偏头痛病、慢性腰腿痛病等, 这些都是检验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病。

通过对疾控中心理化检验人员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理化检验工作的岗位上, 检验工作人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职业病危害, 这些都会导致检验人员健康受到威胁。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 避免或减轻检验人员的职业病危险是十分有必要的。

2 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 针对目前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的现状, 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预防和降低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2.1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调节自我心态

在理化检验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是难以避免的, 防护是加强自我保护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检验人员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时觉得带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不方便, 影响工作效率, 而且可能长时间的接触也存在思想上的麻痹, 忽略了防护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些潜在的危险因素。理化检验人员在实验工作中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 不要为了简便而忽略防护的重要性。理化检验工作繁琐, 检验人员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日常理化检验工作。

2.2 实验室合理设计和布局

实验室环境条件要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减少环境对分析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1]。根据卫生部出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改善实验室工作布局和实验条件, 使实验室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排风装置[12], 设置规范的通风橱或毒气柜, 屏蔽有害射线的设施和剂量检测仪器。实验室的钢瓶应设置专用的放置地点, 做好防爆措施。平时注意检漏, 防止气体泄漏事故发生[13]。

化学品合理保管和储存不当是发生化学危害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 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和储存不当, 导致药品被随意带出实验室或储存过程中药品发生泄漏, 进而引发事故等[14]。疾控系统实验室所用的化学试剂种类复杂, 不同性质的化学试剂的保存条件不同, 如果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储存, 就会发生安全隐患。在实验室设计中应设计化学试剂专用库房。

2.3 实验室防护设备的配备

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尽可能完善设备和防护措施, 从而达到将职业病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 确保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配备有急救箱和急救药品, 急救箱内应备有消毒剂、外伤药、烫伤药、化学灼伤药, 确保理化检验人员暴露后得到及时便捷的处理[1]。对于有毒有害有机试剂的防护, 应配备防护服、防护面罩、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等专业设备。

防护用品更新不及时和供应不足是较普遍的问题。一些防护用品虽可重复使用, 但由于使用频繁或超出使用年限仍在使用, 使得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降低甚至失效。防护用品更新不及时与供应不足, 虽与机构整体防护观念淡薄有关, 但各机构对防护用品的资金投入不足才是根本原因, 投入足够的防护用品资金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5]。

2.4 高温、灼伤和烫伤的防护

高温工作环境设计布局应合理, 配备通风换气设备, 有条件的可以安装空调, 降低对人体的高温危害, 它也是对仪器的一种保护。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 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

灼伤和烫伤是理化检验工作人员最容易发生的职业病危害, 对此要加强专业技术安全操作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如某些试剂的配制顺序不能颠倒, 某些物质的化学特性是溶解散热, 湿消化时佩戴耐高温耐酸碱手套, 掌握高温设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在工作中要思想集中, 以避免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的灼伤和烫伤事故发生。

2.5 减少噪声的污染

(1) 降低声源噪声: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单独放置, 尽量远离实验人员, 努力把噪声降到最低范围。 (2) 控制噪声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声传播途径, 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 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 (3) 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声防护, 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 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 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 如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的检验人员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2.6 实验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实验人员技能的提高

实验方法是直接影响检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多少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实验方法是简便、快速和准确, 有毒有害试剂用量少, 对环境污染小, 对检验人员危害小。目前, 我们在工作中使用的一些方法使用的试剂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害性, 如空气中苯系物测定用的解吸液二硫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的二硫化碳后, 产生以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16]。改进检验方法是解决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17]。对此理化检验人员只能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改进检验方法, 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全面推行绿色化学, 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 从源头上阻止污染[18]。

3 结语

职业病危害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威胁工作人员的健康。研究表明, 从事卫生检验工作人员发生职业病危害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19]。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3

关键词:油气集输;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对策

一、油气集输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有害因素可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的是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有的是生产中使用的辅料,有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或副产品,有的是成品(如有机磷农药),有的是原料中的杂质(如乙炔中含砷化氢或磷化氢),也可以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或废弃物(如煤燃烧过程中产生CO)。

在石油或天然气开采、收集、输送和利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可能接触到天然气、油田气。石油主要成分是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气等。

天然气为无色无臭(无硫化氢时)的气体。易燃易爆其化学组成因地而异,主要是甲烷(97%)、一氧化碳(0.01%)、氢(0.01%)以及微量的丁烷、氦、硫化氢、氧化物等。

甲烷对人基本无害,但如果空气中其含量达25%—30%以上时,就会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心率加速等一系列缺氧症状,长期接触还可引起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出现缺氧窒息、昏迷、呼吸困难,以至脑水肿、肺水肿等。如果天然气和油田气中含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可增加其毒性。

目前油田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有:

1、粉尘:电焊尘、水泥尘、煤尘、铸造尘等;

2、毒物:汽油、苯、液化气、硫化氢、石油烃、一氧化碳、甲醛、甲醇、氨气、正己烷、丙酮、铅、汞、铬、酸、碱等;

3、物理因素:噪声、射线、微波、振动、高频、高温等。

油气集输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两类:(1)化学因素:原油及其含有的烃类物质,天然气、硫化氢(根据油、气中硫化氢含量情况)氨、甲醇等;(2)物理因素:噪声。

(一)噪声的概念

从生物学角度看,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令人烦燥的,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声音强度和频率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声音。

环境科学把生产、施工、交通、生活中产生的令人烦躁的声音定义为噪声。由噪声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现象就叫噪声污染。噪声属听觉公害,是一种严重污染。它与工业“三废”一样,都影响、危害人体健康。与化学污染相比,噪声污染范围更广。

(二)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对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

(三)噪声的控制措施

噪声的种类有空气动力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噪声的控制措施有工程控制 、方向和位置控制 、使用消声器 、外包消声材料 、减振、屏蔽、吸声处理 、隔离作业人员 、个体防护等。

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在油气集输泵站中,噪声是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联合站各类泵类设备、加热炉是现场的主要噪声源;噪声峰值可达到90db,对现场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应从积极预防入手,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增强做好施工作业噪声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完善和认真落实HSE体系文件中相关防噪降噪等措施。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如下:

一、工程控制

1、控制和降低噪声源。

2、合理规划厂区厂房,设置防护带。

3、降低噪声:采取吸声、消声、隔声等技术措施,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注意使用的材料)。在联合泵房设置墙壁吸音板、吸声吊顶,提升泵电机加装多频复合式消声器,设可移动观察式隔声屏;值班室与联合泵房之间设隔声门,观察窗用双层固定密封窗等。

为了降低风动装置和风动工具的噪声,可用消音器降低风动活塞的排气噪声。

4、减少震动:利用减震装置,来减少设备的震动力。

5、实施听力保护措施,配备护耳器等,(泡沫耳塞、纺眼耳塞、伞型耳塞、耳罩-短时强噪声)。

6、对产生较强振动和冲击引起固体声传播及振动辐射噪声的机器设备,应采取隔振原件(隔振垫层和隔振器)有橡胶、软木、玻璃纤维隔振垫和金属弹簧、空气弹簧、压缩型橡胶隔震器等。

二、管理控制

成立职业危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任命专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成员应职责分明。

1、职业卫生领导组组长职责;2、副组长职责;3、专业卫生管理员职责;4、安全科人员职责;5、生技科人员职责;6、机电科人员职责。

三、行为控制

1、进行职业危害的预防知识培训;2、制定防止职业危害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3、足额发放劳动防护用品;4、定期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进行健康体检;5、组织职业危害的安全检查。

四、个人控制

1、遵守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和岗位操作规程;2、爱护预防职业危害的设备、设施;3、及时报告可能造成职业危害的安全隐患,并积极提出整改建议;4、注意自身的劳动防护,正确使用和佩带防护用品,切实做到“四不伤害”。

三、结论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4

预防控制措施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如实验室技术员、医生、护士、保洁员等,在从事疾病防治工作及有关工作中,意外地被感染者或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有被疾病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我院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技师、药师等科室工作人员,以及在我院进修学习的学员和保洁员等。

二、预防控制原则

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诊疗操作前明确自身免疫状况和暴露源感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暴露和锐器损伤的主要基础,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

三、安全操作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必须戴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必须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线、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5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调查显示,教师这一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中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在我国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应对职业倦怠上,一部分教师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自身心理状态来应付压力,另一部分教师则由于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逐渐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并最终导致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形成职业倦怠。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首先,在情绪方面,教师表现为持续的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对教学体验倦怠,情绪低落、易怒,内心时感空虚,自我评价低,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对他人容忍度降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

其次,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再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首先,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的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大多数教师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其次,教师职业活动具有多重角色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

再次,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最后,教师职业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大业,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3.教学情境的影响

首先,研究证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熏染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分溺爱,当代学生往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漠视课堂纪律,对师长持对立态度等,所以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使得部分教师有较大的挫折感。

其次,作为教师工作主阵地的学校,其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的心理也有较大影响。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关心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办事无效率,对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回复,片面把薪水待遇、住房分配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使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之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再次,教育事业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但其实际待遇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与其他知识分子阶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从国家到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仍主要来源于其对社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对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关注较少。研究证明,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已成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得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更为悲观。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

电脑病毒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篇6

“电脑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①干眼症、视疲劳:眼睛酸痛干涩,视力模糊、视力下降。

②腕管综合症:手掌发麻、手腕前臂胀痛、腕关节肿胀无力。

③颈肩综合症:颈肩部酸痛、肩周炎、腰椎脊椎疼痛。

④电脑性皮炎、皮肤血液病:开机状态显示器的周围会形成一个静电场,吸聚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刺激面部皮肤。

⑤中枢神经失调:头痛、头晕、失眠、厌食、恶心,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健忘、易怒、常感疲惫等。

⑥电脑忧郁症:长时间电脑操作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不习惯与人达成妥协和谅解,丧失自信、身心疲惫。

电脑病的危害

对眼睛的伤害不可小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一个人一天看电脑持续超过4个小时,每周持续4天以上,持续一年,9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综合征.有调查显示,同样时长阅读纸质读物和操作电脑,后者出现视疲劳的比例是前者4-6倍.在使用电脑前有3%的人有角膜点状着染,而使用电脑2-4个小时之后则会达到60.3%。

人在正常状态下无意识眨眼是每分钟15-25次,但看电脑时,由于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这种生理性瞬目会减少至5-10次,加之看电脑时眼睑张开使角膜暴露面积增大,泪液蒸发也会随之加速。

频眨眼当心是干眼症如果出现眼睛干涩、痛痒、畏光、流泪、有异物感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干眼症,需要使用人工泪液加以滋润缓解,最好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引发角膜损坏和慢性结膜炎等一系列眼部疾病。

另外,要避免长时间注视屏幕,每隔40分钟就要休息5到10分钟,举目远眺、闭目养神、做一组眼保健操,从而让眼部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和放松,

久坐成疾椅子变脊椎杀手除了视疲劳、干眼症,电脑引发的另一大危害就是对腰椎和颈椎的影响。

在用电脑时,颈椎大部分时间处于屈曲状态,长期同一个姿势易引发颈椎蜕变.除了颈椎病之外,长期用电脑对腰椎的危害也不可忽视。

人在平躺或者侧躺时,腰椎间盘的受力比较小;站立时,腰椎的受力增加;站立前屈时,受力会进一步增加;坐位前屈时,受力会进一步增高.而平时用电脑时,大部分会采用坐位前屈的姿势,这会使腰椎间盘和腰椎其它结构的压力明显增高。

调整坐姿拯救病变脊椎医学专家介绍,保证正常脊柱的生理屈度有一个原则,叫做“颈有枕、背有靠、肘有撑、腰有垫”。应调整桌椅的高度和屏幕的高度,保证眼睛能平视屏幕.另外,保持直立坐位,避免偏向一侧,保证脊柱平衡。

大部分的疼痛都是局部性,没有出现放射性的疼痛,这种疼痛可以通过姿势调整、锻炼、理疗,或者使用外用消炎止疼药进行缓解。

警惕“键盘手”和“鼠标手”“鼠标手”学名叫腕管综合征,长期用鼠标会致腕横韧带增生,导致腕管有效容积减少,压迫腕管内的神经。“键盘手”就是腱鞘炎,长期敲击键盘,肌腱在腱鞘里面不断来回移动,磨损肌腱,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腱鞘炎.

“键盘手”、“鼠标手”患者常会感到小指甚至全手胀痛和灼烧,甚至手部肌肉萎缩无力,手指不能分开,无名指和小指呈鸡爪形.这种损伤与使用鼠标键盘的姿势有直接关系,并且造成损伤后不能马上治愈,需要长期的调整,所以要以预防为重。

工作之余多做点“小动作”手部疾病一旦发作,休息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必要时可用石膏或低温热塑夹板将手腕、手掌、手指固定于伸直位或功能位,局部注射药物或用理疗消除炎症、修复损伤等.但如症状较重,千万不能用热疗,而应用冰敷等冷疗方法,否则会加重症状。

针对各种各样的“电脑病”,在采访中,很多人也都表示,只要时间允许就会主动调整休息。

不少人也给出了自己的缓解“电脑病”小诀窍:

①多溜达溜达,活动肩膀;

②改变用鼠标的姿势;

③做广播体操,伸伸胳膊伸伸腿儿;

④把水杯子放远点儿,渴了要走几步去喝水,起到锻炼的作用。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7

1 造成焦化职业病的危害因素

1.1 粉尘危害

在焦化生产期间存在的粉尘主要有焦尘与煤尘两种, 这两种粉尘的表面积都比较大, 且能够吸附较多的有害物质。这类粉尘, 会引发鼻炎、肺癌与各类呼吸道疾病。在焦化生产过程中, 粉尘同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当粉尘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到火源还会引起生产车间爆炸。此外, 粉尘中空气湿度越小, 其产生爆炸的危害性就越大。

1.2 有毒气体危害

在生产过程中, 炼焦环节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氨、焦炉逸散物、苯及其苯系物、苯酚、萘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化学物。焦炉逸散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癌性多环芳烃, 吸入较高浓度蒸汽后, 会出现流泪、咽痛、剧咳、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焦炉作业人群的肺癌率 (发病率或死亡率) 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非暴露人群) 。如果硫化氢浓度较高, 会抑制人们的呼吸中枢, 从而引发肺炎、支气管炎和窒息等其他疾病。

1.3 高温辐射与噪声危害

如果焦化工人工作空间高温辐射的强度已经超过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 就会导致人体体温过热, 体温调节失衡, 盐、水代谢紊乱, 神经与消化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 噪声会损伤人的听力, 让人有脑胀、失眠、头痛、耳鸣、记忆力衰退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如果人们长期在噪音较高的环境中工作, 会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常人的两到三倍。

2 预防职业病的具体措施

2.1 做好生产车间通风防护的安全生产措施

原则上来讲, 焦化行业的生产车间提倡自然通风。但当车间内散发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比较严重, 自然通风已经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时, 车间管理者可以使用机械设备进行通风除尘, 以便能够维持生产车间的良好操作环境。对于存在一氧化碳可能泄漏的部位设置有毒气体报警装置, 并与通风设施相连锁。对于处在生产区域内的控制室, 则可以采用安装壁挂式空调的方式来调节温度;对于那些不能够配置壁挂式空调的控制室, 则可以在室内增设新的通风管道。此外, 在增设新通风管道时, 一定要确保其进风口所处位置的空气十分洁净, 且风量足够, 能够持续运行。

2.2 预防生产期间粉尘的安全生产措施

就焦化行业来看, 其生产车间煤焦系统的筛分与粉碎两个工序是产生粉尘的主要环节, 所以, 车间管理者应该在各个容易产生粉尘的点设置除尘装置, 预防粉尘外溢, 有效改善车间操作环境[1]。在输煤皮带机的落料点, 应该使用局部封闭的方式来预防粉尘外溢, 通过在落料点之前安装除尘器、架设吸风管道的方式, 使收集到的粉尘可以被布袋除尘器统一处理。对封闭皮带, 可以采用在皮带终端安装除尘喷雾头有效地发挥降尘作用和减少二次扬尘。

2.3 预防生产过程中噪声的安全生产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煤气化装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 可以使用构建吸声结构或者是安装吸声材料的方式。在材料装配的操作室, 可以使用隔音材料或者为劳动者配备相应SNR值的防噪声耳塞[2]。不产生或者是产生噪声的车间、噪声高或者是噪声低的车间应该分别布置。对于那些噪声较高的泵房, 应当独立布置, 并使用固定减震作为降噪的基础装置。此外, 企业职工除了定期巡检和必须现场操作的工作外, 尽量不要停留在噪声现场。

2.4 降低生产车间温度的安全生产措施

首先, 车间设计人员应当使用先进的焦化生产技术、工艺和基本原料, 其设计的生产工艺流程应当尽量让操作人员远离造成温度升高的源头, 并按照具体生产条件使用一些必要的通风、降温和隔热措施, 预防和消除高温产生的职业危害。其次, 对于那些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没有达到规范标准的生产车间, 相关人员可以按照车间的自然条件, 以及其对材料、技术、工艺的要求, 采用特定的组织和控制措施[3]。例如, 减少生产汽加热水蒸气与热能的释放、强化通风、屏蔽热辐射、缩短工人劳动时间、改进生产作业方式等措施, 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车间的温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有效预防焦化行业的职业病危害, 该行业管理者应当从健全生产环节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入手, 通

过通风、防噪声、降温、降尘、发放个体防护用品等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方式, 从根源上预防职业病危害的产生。此外, 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在日常生产经营期间向职工宣传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组织工人参加有关预防职业病的活动, 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从而促进焦化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 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某焦化厂职业病的危害现况[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33) :298-299.

[2]彭欣.焦化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J].安徽化工, 2015, (6) :79-81.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篇8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脑辐射人体健康

0 引言

电子产品盛行的信息时代,人们充分享受到由电子产品带来的乐趣、便利。电脑、手机等最具代表性的电子产品更是深入到了千万户家庭,但是人们对其所存在的健康隐患又了解多少呢?经过多方资料查询,此论文就电脑辐射给予简单的描述,以及个人见解的表述。

1 电脑辐射的来源

1.1 辐射的概念 每当人们听到辐射这个词时都会感到害怕,因为辐射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辐射’这个词最容易让人联想起的就是原子弹、核污染等危险,比如说,前不久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发生时,社会上出现的“抢盐”现象就是人们极度害怕辐射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

其实,人们大概不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只要它的自身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界传送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就称为辐射。

1.2 辐射污染 当人们在辐射源集中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时,容易头疼、失眠、视力下降等,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也比正常人快二十四倍,这是因为人们受到辐射污染的危害。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家里的电器、信号塔、自然环境等都是辐射源的存在地。但是只有当辐射强度超过某个限度的时候才称得上是辐射污染,在辐射低于人类的承受范围内时人们不会感觉明显的身体不适。

因为每个人对于辐射的自身抵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人在辐射超标的环境下生活都会出现上述现象的,也就是说辐射污染并不是草木皆兵的。

1.3 电脑辐射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进入信息时代。电脑的问世让人们的时间瞬间变小,我们能用它实现网络交流。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能及时掌握全球资讯,进而,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脑。但是世界万物的存在,有利必有弊。电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乐趣的同时也埋下了对人类健康的隐患。

电脑对人们身体健康最大的危害当属电脑辐射,电脑辐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CRT显示器、机箱、键盘以及音箱等。虽然显示器的屏幕都是含铅玻璃制成的,能够遮挡一定的辐射,但显示器的两侧和后部都是没有屏蔽的。因此,它工作时,其内部的高频电子栓、偏转线圈、变压器以及周边电路都会产生诸如电离辐射(低能X射线),非电离辐射(低频、高频辐射),静电电场、光辐射(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等)等多种射线及电磁波。此外,主机机箱的主板、CPU、显卡、声卡等设备工作时也会产生辐射[1]。

2 电脑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污染是两个概念,任何带电体都有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才会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

对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们来说,电脑辐射已经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一些烦恼。第一、电脑辐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首先是眼睛。电脑屏幕发出的光,这光里面含有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蓝光,这些短波蓝光有着极高的能量,能够直达我们的视网膜,使之产生自由基,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从而引起视力损伤。第二、皮肤出现黄斑或者过敏,皮肤衰老加快。电脑辐射污染会引起人的分泌系统紊乱,导致皮肤代谢不规律,加快了皮肤衰老。第三、降低孕妇、儿童、老年体弱者的免疫力,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电磁辐射对胚胎而言,会阻碍其早期的细胞分裂,甚至造成细胞死亡,同时还会阻止胎盘的正常发育。受到强电磁辐射时孕妇有可能会流产,也可能造成胎儿肢体缺损或畸形,婴儿智力低下,新生儿抵抗力弱。第四、诱发癌细胞。人体内本身存在的癌细胞在电脑辐射的污染下被激活的概率大大增加,增加人们患癌症的机率。

3 预防电脑辐射的方法

3.1 电脑摆放物理位置 在网上有数据显示,电脑辐射最强的就是电脑的后部,其次是它的两侧,而被我们认为是辐射最强的显示屏,事实证明它的辐射最弱。所以有专家建议,PC机使用者应与显示屏保持不少于70厘米的距离,电脑两侧和后部应与他人保持不少于120厘米的距离。

但是生活中,由于工作空间的限制,很多人在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实现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有困难,这时我们只好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

3.2 电脑及时更新换代 电脑使用者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台电脑使用时间越久,它的运行速度就会明显变慢。使用者的眼睛会很快感觉疲劳,精神消耗也会增加。这都是电脑辐射增强的表现,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只要使用者及时更换新的电脑,就能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3.3 改善使用者对电脑的养护 电脑虽然是无生命物质,但是使用者也要对电脑做好清洁工作,比如说机箱除尘、屏幕清洁。电脑机箱除尘能使它及时散热,加快电脑本身的运行速度。清洁电脑屏幕能清晰画面,对使用者的眼睛起到保护作用。

3.4 从饮食上防护 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蛋白质,可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对视力有保护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菊花茶、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起到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香蕉中的钾能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盐分,使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状态,能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与此同时,香蕉中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可防止人体因缺乏这种物质而产生的眼睛疼痛、干涩、眼珠无光、失水少神。

油菜、青菜、芥菜、卷心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可口菜肴,而且还具有防辐射损伤的功能。

3.5 借助他物降低辐射 降低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电脑前摆上一盆仙人掌,因为仙人掌可有效的吸收电脑辐射,而且仙人掌的市场价值便宜,所以这也是电脑使用者最常采用的办法之一。

当然,人们也可以借助现在先进的科技水平更有效的预防电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例如,由特殊纤维制成的防辐射外衣、马甲、围裙、孕妇装等,具有较好的防电磁辐射、抗静电作用。防辐射屏:具有防辐射、防静电、防强光等多种作用,对保护视力也有一定的效果。防辐射眼镜:携带方便,价格适中,没有超过大部分电脑使用者的购买能力,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便于推广。电脑辐射消除器:价防辐射效果最好,但由于价格昂贵,难于在电脑使用者中推广。

3.6 科技创新 部分电脑使用者还可以应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设计出一款适合自己使用的防辐射产品,这既能省去购买其他产品产生的高额费用,又能恰到好处的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个人的设计才干。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的宠儿,但是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起重视。虽然,人们对于电脑辐射已经有了预防意识,但是还应该更加强化,要让电脑辐射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这需要的是电脑生产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造,需要电脑使用者培养自己良好的使用习惯。在购买电脑时应该选定辐射低的,要降低连续使用电脑工作、娱乐的时间,多食用一些抗辐射的食品。只要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质锻炼,加上对电脑辐射的防护意识就能避免忍受电脑辐射带来的身心折磨。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谈电子阅览室内女性工作者如何应对电脑辐射[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1002-1248(2009)11-0244-03.

[2]王国健.电脑辐射,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J].网络与信息,2010,(11).

[3]电脑一族必吃的防辐射食物[J].天津社会保险,2011,(03).

[4]胡萝卜.巧防电脑辐射[J].湖南农机,2008,(12).

[5]钱静庄.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预防[J].检察风云,2011,(07).

[6]9个办法赶走辐射侵袭[J].农村实用技术,2009,(12).

该课题为浙江省新苗人才资助项目(项目号:2011R429017)。

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 篇9

安全预防措施

一、酒后驾驶的界定

酒后驾驶,是指驾驶人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后,于酒精作用期间(一般为8小时以内)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根据血液中酒精含量的高低不同,可分为饮酒后与醉酒后驾驶机动车两种行为。2004年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实施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验》规定,100毫升血液样本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的驾驶人为酒后驾车,80毫克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该规定将喝酒驾车,分为酒后和醉酒两个档次进行处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明文规定酒后驾车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论处。

二、酒后驾驶难以禁止的原因

不以酒后驾车为耻,反以为荣的大有人在:有的人认为不喝酒不够朋友,喝的尽兴方能表达各自诚意,对劝酒难以拒绝;有的人抱着侥幸心理以身拭法,认为自已车技好,喝点酒甚至比平时开车还顺溜,只要开慢点、小心点,不会出事的;有的人有“酒瘾”,不喝点全身不舒服。酒后异常兴奋,举止大胆狂妄,总想在女友、他人面前炫耀一下“身手”;有的人认为交警查处酒后驾车有“空”可钻,没这么巧碰到自己倒霉的;有的人认为开的是政府机关的车或是某领导、某明星,一般民警不敢拦车检查,酒后驾车者也就有恃无恐。

三、酒后驾车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1、降低驾驶人的视线功能。驾驶人在行车中,大多数信息都是靠视觉获得的,而驾驶人饮酒后,视线模糊,尤其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直接影响了驾驶人对有颜色的信息选择反应中识别功能,使识别过程的时间延长,失误增多,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2、降低识别能力。驾驶人饮酒后尚能驾车情况下,反应有两个不一样,一是驾驶人会出现远视,视近为远,二是视物的立体感上发生误差,视大为小。所以,许多酒后驾车者发生撞电杆或与前方车追尾相撞,就是这个原因。

3、降低注意力。酒精对脑组织的亲和力较强,饮酒后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作用。因此导致驾驶人注意力涣散,反应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技术操作的精确度减退,由此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4、降低驾驶人驾驶能力。驾驶人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中间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而当饮酒驾驶人体内酒精浓度达到0.3%时,驾驶能力就有所下降;浓度达到100毫克时,下降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致使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上动作失调,手脚灵敏性降低,不能及时准确处臵危险情况,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酒后驾车产生的危害

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所造成的占了相当的比例,防范酒后驾车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研究课题。在日本,驾驶员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全年交通事故的3%;因酒后开车肇事而死亡的人数,约占各种车祸死亡总人数的6%。在美国,曾对车祸中的死亡者作尸检,发现丧命的驾驶员中,有35%的人在开车前喝过酒。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2007年全国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中,酒后驾驶达30多万人次,驾驶员死亡档案中也有30%与酒后驾车有关。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也凸显了酒后驾车的危害程度。

“车祸猛于虎”,此言不虚。酒后驾车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一旦出事故,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驾驶人和双方的乘车人员,轻者皮肉之苦,重者终身残疾甚至失去生命。身体上的残疾,给自己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留下终生遗憾和永久的伤痛。车毁人亡则注定妻离子散,给幸福的家庭带来巨大的创伤。酒后驾驶夺去了多少驾驶人的生命?而幸存者往往成了残疾人,不仅造成了肉体、精神上的痛苦,家庭成员要照顾伤者,还要承担巨额费用。保险公司对酒后驾车造成的所有损失都是拒赔的。因此,酒后驾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给受伤者的家庭所带来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五、酒后驾车的预防措施

1、不断提高广大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一些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虽然驾驶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因对其没有更深的理解,且抱着侥幸心理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将因酒后驾车而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案例,制成光盘进行播放和展览,让驾驶人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上一篇:现在模具设计教学大纲下一篇:乐观毕业留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