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精选8篇)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篇1

“老师,风太大了把花瓶(塑料的)吹倒了。”边说边有孩子把它扶起来,放在了原地。

“老师花又倒了!这儿风太大了,把它放到没开窗的阳台上吧。”于是孩子们把它稍稍移到了旁边。

阳台上稍微安静了会儿,可没多时又议论起来,“这儿没风了,怎么花瓶又倒了?”“这儿小朋友走来走去太多了,是小朋友碰倒的。”“我们把它放到里面的.阳台上去,这样小朋友就不容易碰到了。”

孩子碰到了问题,我没有介入而是做了一名旁观者,把时间和空间完全留给了孩子。花瓶第一次倒了,孩子就这样扶起来;可是又倒了,于是孩子发现花瓶太轻风一吹就倒,要放到关窗的地方去……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实践,孩子认识了这样行、那样不行,才更深入地认识了问题,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甚至有时候不需要介入。重要的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们答案,而要受之以“渔”而不仅是“鱼”。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篇2

记得有这样一句教育箴言:“我听到过, 过眼烟云;我看到过, 历历在目;我做到了, 铭记在心;我体验过, 沦肌浃髓。”如果孩子们问我“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要是以前, 我会马上回答:“里面有蛋白、蛋黄等等。”而现在我会说:“敲开蛋壳看看呗!”实施新课堂的今天, 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孩子们的心, 让“孩子们自己敲开蛋壳”, 去看个究竟吧!

但是, 当我真正做起来的时候, 感觉学生“敲蛋壳”的过程很难。学生刚开始对这种学习模式很不适应, 不知道在课堂上如何讨论, 如何展示, 如何点评。尤其是在展示环节浪费的时间太多, 导致后面点评的时间很少, 而且一节课下来所展示的内容太少, 一个导学案往往需要两节课完成, 就这样学生感觉还不会, 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我和同学们为此很是失落, 也经常反思该怎么做。

人常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是啊, 实施这种模式, 台下工夫非常重要。于是, 我先把全班的同学按成绩均衡地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并为各个小组选出成绩优异、责任心强, 有领导能力的一至两名小组长。然后培训小组长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 我就让他们带领组内成员一起讨论、展示和点评, 锻炼口才和胆量, 让他们及时督促和收发导学案, 检查好本组完成作业情况, 培养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我自己呢?钻研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 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 认真编写导学案, 让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 力争做到课课有新意,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点拨、组织参与、激励引领、检查测评的作用。

现在一段时间已经走过, 虽然我们的步伐还很慢, 但我们已经在一步步前进, 许多同学包括许多老师在内真正感受到了新课堂的好处和意义所在。许多同学已经开始慢慢适应它了, 开始爱上这种教学模式了, 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1.教学目标要正确,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 整体把握教材, 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 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

2.自己必须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要有自己的创新;

3.要注重表扬的作用, 培养和锻炼学生, 首先要相信他们, 鼓励表扬他们, 他们一定会比你想的要做得好;

4.培训好小组长, 让他带领其他小组成员一起搞好课上讨论、展示和点评, 让他及时督促和收发导学案, 让他检查好本组完成作业情况;

5.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竞争;

6.自己要多总结多反思多学习, 努力提升自己。

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 篇3

我很惊讶,也十分气愤。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感觉批评似乎无济于事。邓悦正处在逆反期,性格火爆,如果她知道是谭怡背后告状,估计更会对谭怡不客气,她俩的关系会越发糟糕。

如何处理这件事呢?我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

我私底下找班长了解事情的原委。班长说,谭怡爱学习,平时瞧不起邓悦不爱学习,一般都不搭理邓悦;邓悦看不惯谭怡一副了不得的样子,又看她体型有点胖,就用“傲慢的笨猪”来羞辱她,同学们也跟着起哄。

我想,这件事似乎双方都有问题,我打算保持沉默,等待时机慢慢处理。

周五按惯例调整座位时,我突然“心生一计”,不如让她们同桌吧!孩子们的事,还是交给孩子们自己解决好。于是,我特意把这两人调到教室正中间的第二排。邓悦看了投影上的编位信息后,立刻涨红了脸,怒目圆睁,嘴里嘀咕着,我故意不予理睬,静观其变。心理学家曾说过,要改变相互之间的敌意,最好的办法是相处、合作、沟通,共同经历和面对一些事情。希望通过调座位,让邓悦和谭怡互相真正认识和了解吧。

课后,邓悦和谭怡都急匆匆来到办公室找我。邓悦连招呼都没有打,就冲到我面前,大声说:“我要换座位!我不和谭怡同桌!” 谭怡挺委屈地走到我面前说:“兰老师,我不想和邓悦坐一起。”

我搬来凳子请她们坐下,让她们分别说说理由。邓悦说不喜欢谭怡,因为谭怡仗着自己学习成绩好,都不搭理学习差的同学,总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所以不想和她同桌。我若无其事地告诉她:“你不喜欢她,正好你俩同桌不会因为讲话而违纪,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她还是噘着嘴,满脸不开心的样子。然后,我瞅着谭怡,等她说理由。谭怡吞吞吐吐说不出不想和邓悦同桌的理由。

正好上课铃响了,我挥挥手,故意不耐烦地说:“这样吧,你们商量一下,如果有说服我的理由,课后就再来找我。”她俩惊讶地望着我,走到门口还回头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我。

课后,我听班长说,邓悦和谭怡真的在一起“商量”。我不由笑了,很想知道她们最后商量的结果。我暗暗观察她们同桌后是否会有更大的矛盾,但似乎一切都还好。听班长说,她俩商量的结果是,互相道歉,携手合作,因为只有这样,兰老师才会让她俩“不同桌”。

过了两天,邓悦和谭怡一起到办公室找我。邓悦犹豫了一会儿,低下头,小声说:“老师,我错了,对不起!”邓悦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但还是沉着脸问道:“你错了?错在哪儿呢?”邓悦吞吞吐吐说起她给谭怡起绰号的事。我站起来,拍拍她的肩,夸她是个诚实的好学生,叮嘱她今后不要再做不尊重同学的事。谭怡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我的见证下,两人互相握手,原谅了对方。我欣喜地说:“好!下个星期你们还坐在一起吗?”两人看了看对方,都笑着点了点头。

此后,邓悦的表现似乎好多了。在谭怡的帮助下,邓悦的学习成绩居然有了进步。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的进步。看到邓悦对我和谭怡充满了信任,就和她口头约定: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不玩手机,并给家长打电话请其收好手机,早点上床睡觉;也请谭怡帮助提醒她,帮她改掉上课睡觉的坏习惯。打开沟通的心门后,我发现邓悦变了,变成了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邓悦和谭怡竟然慢慢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们互相影响,谭怡督促邓悦学习,邓悦带着谭怡跑步锻炼……

通过这件事,我领悟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常常因为带着有色眼镜,而互相误解、产生矛盾,作为班主任,不能大包大揽,要善于给他们创造沟通契机,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吧!

(作者单位:秭归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让孩子们快乐地学好语文 篇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的“你教我学”的沉闷氛围里解放出来,真正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找到学习本身固有的快乐,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美好感受。语文本应是最具趣味、最赋有灵气、最充满激情的学科,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那应当怎样做才能营造一个快乐课堂呢?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做到“三要”,就可以激活课堂,收获快乐。

一、要体现“快乐”的教学内容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因素,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挖掘教材中“快乐教学”的突破口

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如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们曾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二是谈话法导入;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等,但总觉得都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之后,我们选择“看手——画手——夸手”的导入方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进入“乐中学、乐中求发展”的境界。再如《自己去吧》一课,其切入点在课题。教学时,我们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读题思题,激发学生质疑,“自己去做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一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2.重视教材中“快乐教学”的语言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而那些最典型的语言材料,必须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中才能获得,同时又必须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四季》一课,运用了鲜明生动且极具个性的语言,“尖尖、弯弯、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对这些材料的感悟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对四季特征的理解,而要获得良好的理解与感悟,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读、演、说、评,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演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评中升华。

3.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快乐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的活力,在于创造。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且枯燥易混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善于创造,它同样能成为快乐的教学契机,成为开发语文课堂活力的火花。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很难有学习兴趣。我们在充分利用教学插图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增加了实物学具(如两根毛线),教师充分利用两根毛线进行造型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拼音魔术表演,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形、有趣了,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

二、要体现“快乐”的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

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教学”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座位的摆设,建立识字王国、动画城,合理利用黑板报等;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如《雨点儿》一课中的生字卡制作成雨点的形状,《胖乎乎的小手》的生字卡制作成小手的形状,《自己去吧》一课可设计小鸭、小鹰及小鸭妈妈和小鹰妈妈的头饰,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2.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

经营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可牵学生跟着教案走,而应当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会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则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疲劳、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不应大声训斥,而应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有效的教学动力。如,一节公开课上,课堂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扰乱,有的同学低声议论,有的趴窗而望……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而不和谐。相机设计教学活动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要让学生体验“读”的快乐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1.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读出味道

如《静夜思》这首诗,如果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即使读上千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也难以入情。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关键词“明月”“思故乡”等,讲述李白思乡的故事,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再如《雨点儿》的第一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在教学时,我们抓住“飘落”二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读书,让学生体会到“飘落”的意境,读起来也颇具韵味。

2.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体验角色

如《自己去吧》中,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都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抓住看似平淡的文字,指导学生读演结合

《菜园里》这篇课文,生字多、线索杂、内容平淡,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识字课文。但该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老师拿出小竹板,引导学生边演边读。这样一来,竹板一打,课堂随之活跃,学生争相表演,有的还能背诵。

爱心让孩子们从这里起航 篇5

——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张月忠

你默守在三尺讲台,一切为了学生。

你不是学生父母,留守学生却把你视如亲人。

做人民满意教师,是你的不了情。

你播撒着希望,让孩子们从这里起航!

张月忠老师是德江县煎茶中学初二(6)班的班主任。任教20多年来,他一直将“仰头为师,埋头做事”作为人生格言。他关心班里的留守学生,爱生如子。很抓班级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加强业务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本领;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表扬、同事们的称赞、学生们的爱戴、家长们的好评。他不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 洒向学生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

张月忠老师在他支教生涯中一直担任着班主任,虽然他在楠杆支教才三年(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但他的名字可响遍了楠杆土家村寨。回到原校(煎茶中学)后。

2008年,他担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利用节假日对本班60名学生家

庭进行走访,足迹遍及几十个村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饱受爬涉辛劳。他通过家访了解到郎后兰、潘晴芳等8个学生是留守孩子,简陋的房屋,贫困的家境,着实让张老师一阵阵酸楚,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对这八个留守学生倍加呵护,没有学习用品他给买,病了他带去看医生,冷了他拿来了寒衣,他们在张老师身上感受到了父母般的温暖。

初一(6)班有个特殊学生叫郎后兰,家住煎茶镇川岩村茅塘组,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张老师面对着本班贫困生多的情况,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杯水车薪。于是他在班会上发出倡议:要大家向郎后兰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纷纷加入爱心行列,或衣物,或学习用品,或现金。“众人拾柴火焰高”,终于把郎后兰从辍学的边缘拉了回来。2009年国庆黄金周,张老师 第六次走访郎后兰家,回到学校后向教育处刘强主任作了详细汇报,大家深表同情。张金维老师解囊相助,每月帮扶郎后兰同学的生活费100元。郎后兰同学将张金维老师的爱心化为学习动力,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在2009年秋季学期半期考试中荣获初二(6)班第六名,在期末统考中荣获第一名;在2010年春季学期,学校举行的书法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 爱的付出,爱的硕果

张月忠老师十分注重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德困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潘海涛同学在小学终端评估考试中,以语文7分,数学3分的成绩进入煎茶中学初一(6)班,学习非常老火。他就要求班上16个学困生每天练习写两篇小

字,请了许再强老师作义务辅导,经过年半的磨炼,吴霜的字体近似于许老师的笔锋。他还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请体育教研组长刘周老师当教练,杨刚老师作顾问,对班上的学困生进行一个小时的体格训练。课外活动在初二(6)班课表上绝不是一种摆设,张老师把他班爱好不同的学生分为三组:一是课外体育活动组、二是课外学习游戏组、三是课外综合实践组。这三组分别由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负责。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这些途径他不是要培养书法家,也不是要训练奥运人才。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困生、德困生的生活过得十分充实。让学生知道张老师并没有冷落他们,相信他们只要用心去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张老师认为对于学生们来讲,不仅要注重成绩,更要注重思想品质的塑造;不仅要注重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班同学在个性修养、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获得提高,同时也让他们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专业学习:2008年12月16日张智玲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一等奖;2009年4月8日王秋秋同学的作文《山与海的牵手》荣获第十五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5月4日冉登位同学的国画作品《我家桃花飘香的时刻》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艺术画展中荣获特等奖。现初二(6)班英语书写居全校第一;绘画居全校第一;书法在全校第一。政治思想表现:全班60人个个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其中32人先后被校团委批准入团;在2010年“五一、五四”红歌颂活动中,初二(6)班被评为优秀团支部,李良前被评为优秀团员,苏懿被评为优秀团干被团委表彰;潘海涛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运动员”;甘全江、胡前进、吕贤波三名学生进入德江队,正在参加铜仁地区第13届中学生“三好杯”田径运动会。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为先”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张老师建立了班级管理制度,营造了“班上无闲人,人人有事干”的 良好氛围。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就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辅导,培养了学生起早的习惯,下午放学后监督学生认真打扫教室、清洁区卫生,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晚上,教室里的灯一亮,他就在等候学生上晚自习了。他提前半小时坐在教室里,想打跳的学生不敢跳,都能自觉遵守纪律,使教室有个“静”字,大家在优静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张老师倾心投入班级管理,工作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几位科任教师也主动到教室候课,班上教风正、学风浓、师生精神面貌好。煎茶中学的“候课制”是从张月忠老师初二(6)班起步的,渐渐地遍及了初、高中56个班级。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张老师认为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新课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他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还经常翻阅书刊和杂志,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还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写成文章与老师们分享。2007年1月,撰写的论文《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获《中国教育与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2007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获《当代教育》教科成果一等奖;2008年7月撰写的论文《浅谈体育课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获《南方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5月,撰写的论文《体育教学之我见》获《当代教育》一等奖。在2007年12月 发表论文《浅谈七年级英语下册介词by在句中的用法》获全国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12月获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辅导教师一等奖,2009年7月1日 撰写的论文《英语情景教学探密》获国家级刊物《英语周报》一等奖。

天道酬勤,由于张老师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的先进事迹被《今日德江》、《铜仁日报》登载。并且先后被县评为德育科研课题先进实验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县尊老爱亲

模范、镇优秀共产党员。他不愧是人民满意的教师,用一腔热血铸造着师魂!

德江县煎茶中学办公室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篇6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现在大力提倡“读课外书,写规范字”也不正是此意吗?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起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其实很多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仅靠课内学习为主,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

其一,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课内12册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一般不适合进行泛读指导。而泛读,常常是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

其三,课内阅读毕竟内容有限。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好奇心极强,什么都想了解。天文、地理、军事、甚至原始社会他们都想问个究竟。而这些知识,只靠课内阅读是无法解决孩子们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抓课外阅读,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却有70%的功效,用时少而功效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

(1)读与思结合,只有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读完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书中的故事情节,书中的人物。比如我推荐我班学生读《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然后和家长探讨如何做个好爸爸、好妈妈等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读《蓝色的 海豚岛》这本书,我问孩子们有没有问题要问作者奥台尔。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讨论“你觉得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读书后的印象,我设计了读书表格,孩

子读完后写读后感,把他们读书时的喜怒哀乐及时记录下来,我还鼓励他们如果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运用书信或网络的方式与作者交流。

(3)读书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不但可以扫清阅读障碍,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习惯篇(9)明确提出“随时使用工具书”。这也是孩子读课外书必须养成的习惯。

曾经听到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一回家就看书,书读得不少,但语文成绩并未提高,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往往只追求那些惊险曲折的紧张情节,造成了他们一门心思看“热闹”,而不去考虑“门道”的结果。虽然阅读不是短期就有明显的效益的,但是以上现象至少说明了课外阅读需要方法指导。我不仅教学生怎样读书,我还通过家长会告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和孩子一起谈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谈感受„„让家长耐心听孩子“说书”,分享孩子读书的快乐。

二、指导写读书笔记

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种:

(1)摘抄。如摘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三年级)

(2)列提纲,指导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写读后感,自己设计读书表格(四、五年级)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我告诉他们,今天的积累,就是明天的财富!而且,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一周批阅一次,发现笔记比较出色的进行诵读、展览,把优秀的读后感贴在墙上,供大家欣赏,内容有不妥的地方,及时给予点拨。开始有很多学生不会写读后感,只是摘抄书中的段落,过了一段时间,大部分会写了,而且还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听了非常感动。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放手让他们去阅读不同层次的书。我还从网上搜集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的目录供大家参考。爱好不同的学生各有所爱。如爱好历史故事的可去读有关英雄传奇的故事,喜欢小说的可去读大块头的著作。这样,可缩短学生作为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本学期,我在调查了解本班阅读现状的情况下,针对学生阅读的不同层次,推荐不同的读物,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办手抄报,并选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墙上,以便于集体交流。我每两周让学生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痛,当我批完他们的读后感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尽可能画出有感而发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慢慢的,学生的感受越来越多,精彩地文章也越来越多。一开学,我发放家长联系卡,告诉家长必须保证孩子每天至少一小时的课外阅读。有些家长还打电话告

诉我,孩子的变化很大,不在迷恋网络游戏,爱看书了;有些家长说孩子把很多玩的时间都用看书了;还有家长说我的做法也许现在效果不大,但他相信如过孩子能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为学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听了这些我感到很欣慰。

2、紧扣教材推荐。根据课文的教学内容或课文中某一片断,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学习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学生对冰心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便让学生去读冰心的其他著作《小桔灯》、《繁星》《再寄小读者》等作品。学完吴伯箫的《早》一文,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故事》、《鲁迅全集》,然后些感受,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学习了《海伦.凯勒》,向学生推荐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了解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会读善读的能力。

3、学生互相推荐,互相交换阅读。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带来的书很好,于是我让他们每周五把书带到学校,互相交换看,我班55名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能交换一次,那一个学生就可以读55本书。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学生又可以读到很多好书。除了教师推荐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相推荐的方法,推荐班上学生正在看的好书。每月召开一次阅读好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它好在哪里,来源何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书上精华的部分概括出来推荐给大家,以达到资源共享。如杨红樱的作品及选萃就是由学生推荐,然后风靡我班的。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篇7

日本政府连续三年投资数亿日元推进“未来学校”项目, 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在信息化社会中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普及信息化知识, 日本总务省向来负责城市基础等硬件设备的建设, 这次却抢了文部省的饭碗, 管起了教育问题。日本政府自身也发现光是投资硬件设备并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信息化水平, 还需要有内容,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两条腿走路”。

●“两条腿走路”

日本政府本着IT立国的战略思想, 一直在高喊教育信息化, 而实际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义务教育阶段, 中小学生的电脑平均拥有率仅有16%, 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韩国的二分之一。口号叫得响亮不意味着实现起来顺畅, 在日本民主党政权上台后“新官上任三把火”, 2009年末, 日本总务大臣提出至2015年教育“一人一台”的口号, 2010年6月内阁决定“新成长战略”, 提出至2013年完成学生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教育信息化可能性评估, 至2020年实现适合21世纪的学校教育。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完善教学环境, 努力消除数字鸿沟, 实现技术立国的连贯性。2012年“教育信息化对策”所用经费为1673亿日元, 可以说投资力度空前绝后。

在上述背景下, 总务省领导的“未来学校推进计划”上马, 主要负责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文部省同时配合推进“学习革新事业”, 主要负责软件人文教育内容, 配合未来学校中所使用的ICT设备, 使其有对应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学习革新事业”的目的是希望实现孩子之间互教互学的协同学习、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组织教学、达到教员间信息共享。开发出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国语、数学、外语、社会、理科等科目的电子教科书, 以及特殊学校专用教材, 总结与学校类别、学生发展阶段、科目等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建立标准化数字教学信息模型, 探究电子教科书及信息终端的应用方法, 实现“一人一台”信息终端所需的功能校验。可以说日本的“未来学校”和“学习革新”两个项目同时并行、部门合作、软硬结合, 用“两条腿走路”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人手一台”的标准配置

如同本文开篇所说, “人手一台”不仅仅只是花点钱给学生买个笔记本而已, “未来学校”中单个学校投资目前是6000万日元左右, 其中作为“一人一台”学习环境的标准配置包括:

①连接互联网的高速网络配置。

②教育专用高速网络, 连接各学校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云信息平台。

③学校内无线网络配置及专用服务器、打印机、复印机等。

④电源保障系统 (部分为防灾体系) 。

⑤教室内电子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⑥所有学生及任课教师均人手一台学习终端 (主要是笔记本电脑或Tablet PC) 。

⑦全套电子教科书和配套软件。

“未来学校”中采用专用云服务器架构的教育平台, 能在线提供电子教材、资料、软件等, 记录并管理学生学习档案, 部分地区家长和教育委员会还具有查看、建议等权限。部分地区提供高速专用VPN网络服务, 支持手机和家用电脑等设备。为实现“一人一台”, 向学校所有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和所有学生发放笔记本电脑 (屏幕可翻转, 含手写输入笔) 或Tablet PC (支持触屏手写输入) , 并为教师配备两台备用电脑, 为学生配备约总数2%的备用电脑, 设置专用充电保管库, 为所有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手册, 部分地区提供免费培训, 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服务。

另外, 除电子教科书外, 还有配套软件, 包括MS Office、绘图软件、文本编辑器、动画剪辑软件、电子字典、电子图书馆、在线试题库及考试软件, 部分配置在个人电脑上, 绝大部分软件和数据内容都配置在“未来学校”专用云平台上。例如, Cubekids、Just School。

●教育现场的尝试

日本大阪府箕面市立萱野小学校是西日本区域内大阪府内唯一被选中的“未来学校”, 正好离大阪大学吹田校区特别近, 所以我的老师经常去参加该校的公开课, 也参与了不少有意思的教育实践。例如, 在小学四年级的国语课堂上, 教师就以课文阅读和讨论为中心, 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记本阅读对应的电子教材, 利用电子教材上的图片, 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直接在屏幕上画出文章中各个角色所涉及的内容, 总结段落大意。

阅读完毕后, 分小组互相交流, 利用笔记本的屏幕交互软件, 看看对方是如何画重点的 (如图1) , 由于屏幕上图片和标记颜色分明, 使学生一目了然, 学生还能够触摸移动文字和图片, 朗读对比课文。

最后让小组代表将讨论的内容总结, 显示在IWB (电子黑板) 上, 由任课教师和小组代表发言, 互教互学, 中间还穿插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 场面十分热烈 (如下页图2) 。学生抱着自己的笔记本活像个科学家, 每个人都能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 很自然地学习国语课程内容。

国语的写作课上, 教师以“我的成长故事”为主题, 让学生在阅读同类课文之后自己制作PPT, 然后分别发表 (如下页图3) 。在学生读书写字的过程中, 融入了互联网搜索、办公软件操作、汇报演示等多个内容。

在六年级的算数课堂上, 任课教师选用了“未来算数”这个主题来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学生采用绘图软件自我独立探索解题方法, 利用图像可以裁切、重组等功能, 立刻就能明白如何简化面积的计算 (如图4) 。

由于每个学生思路不同, 任课教师发现独具特色的解题方法之后, 让学生上台采用电子黑板解释自己的方法 (如图5) , 并让其他同学自由提问, 多媒体设备使得内容变得一目了然, 绘图时采用软件自带的工具能够迅速画出想要的标准图形, 而不用浪费时间在黑板上画图。

●“好处”VS“坏处”

“未来学校”项目中在并用传统黑板的同时投入了价格昂贵的电子黑板、投影仪等配套设备, 而学生除了传统的纸、笔、书外, 每人都拥有一台台式笔记本或者Tablet PC, 可随时下载配套的数字教科书、资料、图形软件、文本编辑器等软件。这样学生使用自己专用的电脑, 可以随意在国语课上进行笔记、自由阅读, 数学课上让图形3D化、剪切拼接, 不同的解题思路能以动画形态同时多屏展示, 英语课堂上能够录音自己矫正发音。而且, 学生对于无线鼠标键盘还有远程操作非常感兴趣, 有了这样的便携式电脑, 学习就不仅是在教室的狭窄空间内, 课外能够带着笔记本在校园外拍照, 记录个人生活, 在互联网上调查资料, 撰写报告, 制作PPT, 远程视频发表各自的成果, 参与这样课程的学生兴趣盎然, 反应积极, 思维活跃。

但是, 对于这种高成本的投入, 有人提议应该根据利用率和投资成本的高低, 每个学校仅需要建设少数几个多媒体教室, 而不用每个教室、每个师生都拥有。面对这种质疑, “未来学校”项目考虑到历来所有教科书都是人手一册, 作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一环来说, 注定电子设备是人手一台才能达到信息的公平化、普及化和灵活化, 换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想什么时候用就能什么时候用, 在教育许可的范围内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支持“未来学校”项目的专家解释称, 这如同公司工作一样, 原先员工共用一台电脑, 极为不便且效率低下, 而现在所有公司几乎都是一人一台, 才能在发挥自己独立才能基础上协同合作, 才能实现社会大分工, 教育今后的走向亦如此, 不用让下一代再专门费时费力去学习一门计算机技术, 而是在平时生活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并且能够在这种司空见惯的能力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有, 面对电脑小孩用不得、不易于孩子的成长这种质疑, 实际上现实社会中如果一个孩子不会电脑, 那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数字鸿沟, 只能通过正常教育以外的环境获取信息技术, 那将会更加加大孩子走入歧途的风险。

话虽到此, 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在“人手一台”的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电脑总是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 如电脑没电、输入内容忘保存、设备进水、系统死机或蓝屏。在参观公开课时, 两台电脑就不知道什么原因无法正常使用, 虽然教师发给了打印资料, 但是很明显学生的学习就停滞了, 整节课几乎没什么效果。

◇手写输入效率低, 只有平时笔头输入速度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学生反映有延迟或者输入困难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解决, 还需要师生长期磨合熟悉操作。

◇笔记本输入界面有限, 学生的字多偏大, 就需要不停地拖动屏幕, 难以看到整体界面, 缩小查看时, 局部又看不清, 尤其是多页合并在一台笔记本屏幕上时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由于“一人一台”设备多需要配合电子教材和学习支援软件一起使用, 所以不能够在每节课中反复使用, 据统计是各科课程以一周使用一至两次居多。

◇为防止学生登录不良网站, 采用了多种手段, 但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教育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例如, 著作权、肖像权、个人隐私等, 孩子和大人的常识不同, 年龄太小可能意识不到这类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中小学生不熟悉计算机技术, 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释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 并且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辅助和管理, 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从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今后肯定是“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个人化教育趋势, 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是这些设备的购买、使用、维护的费用支付问题, 适度分配传统教学方法和ICT设备的使用比例, 逐步提高软硬件技术, 灵活使用和研究更多的应用方法。日本这种“人手一台”的尝试值得肯定和借鉴, 教育信息化也正是式在这种探索中逐步前进的。

很可惜, “未来学校”项目将在2013年末终止, 虽然社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由于日本的财政困难、经济停滞、政权更迭等诸多原因, 非常难得的“破冰启航”仅仅三年似乎又要被冻结了, 是否还有后续计划变得非常难以预测。由此可见, 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和体制都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 要想实现“人手一台”单靠口号是不行的, 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 还得有和平稳定的政治经济发展作保障。

参考文献

日本总务省http://www.soumu.go.jp/

日本文部省http://www.mext.go.jp/

大阪府箕面市立萱野小学校http://www.city.minoh.lg.jp/kayano-ele/

家长们,为何孩子不满自己? 篇8

“高期望”型:父母要求不现实

“这次末考没考进前五,又被老妈K了一通。”一位身穿校服的初三学生脸色忧郁地告诉记者。

其实这位名叫萧萧的女孩成绩一直不错,不过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哈佛女孩”的父母并不满意她现在的成绩,而是要求她一定考进市重点高中,将来进入北大深造。一说起父母,萧萧一脸的不满:“整天唠叨个不停,没完没了的。懒得搭理他们!”

诊断:过高期望制造“失败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透露,如今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的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日前他们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5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孙云晓对调查结果感到震惊,他认为,很多孩子因此成为“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有劳无获”型:父母帮忙不得法

某中学初二学生王君在班级成绩中等,属于不太被老师关注的“边缘人群”,而且还因喜爱音乐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面对孩子这种状况,他的妈妈急在心头,使了不少招数帮助王君提高学习成绩:不仅买了大堆的辅导资料,而且还请来名校大学生家教帮他补习数学和外语,最近又在四处打探“签约辅导”的事儿……

“让他们去折腾吧。”王君说,他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每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脸色便觉得很烦。

诊断:帮助孩子要讲方法

心理咨询专家分析,面对孩子成长过程遭遇的挫折,不少家长往往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寻找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但往往适得其反。

“家庭暴力”型:父母经常训斥我

“你给我滚出去!”虽然习惯了父亲的责备,但想起前些日子发生在晚饭桌上的那一幕仍让江天难受。作为职高生,江天在家里并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遭遇的是父母的训斥或者冷眼。

江天表示,将来他可能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

诊断:冷暴力破坏亲子关系

上一篇:私募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下一篇:国学-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