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篇1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导学案的编写,向各位老师交流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编写导学案的指导思想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上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点的“重要依据”。只有站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吃透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二是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三是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四是逐级生成讲实效。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

五、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及具体要求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困生要及时辅导跟进。

六、导学案编写流程

导学案要经五步生成,基本流程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不要过简,也不要过繁,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七、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我们的学案设置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识记类内容”,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理解级”,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为“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为“拓展级”。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篇2

第一, 要从思想上认识到,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 即导学式教学, 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 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 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同时导学案的使用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 编写原则是我们编写导学案的主心骨, 学案编写的原则有: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 必须要尊重学生,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 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 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以确立其主体地位, 做学习的主人。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 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领悟知识的奥妙,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4.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在编写时, 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5.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 小台阶、低梯度,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 要强调内容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 编写学案的关键:1.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 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 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和设想。2.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问题要精心设计。3.问题要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 要分层探究, 有序引导, 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要由低到高, 螺旋状上升, 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 就可以了解概念, 推演规则, 应用语法, 完成典型例题, 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第四, 编写学案的具体要求:1.学习目标务必具体, 建议用“记住”、“弄清”、“会”等词, 尽量回避难以把握的要求, 如“了解”、“理解”、“掌握”等。2.重点难点要清楚, 不要含糊不清, 让学生一看就清楚明白。3.学法指导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 比较能够弄明白概念, 学会某种技能技巧的方法, 这是学案最不好写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教学的经验。4.知识链接指学习新课需要准备的知识、工具, 也可能是这部分知识与另一部分的链接, 一般不要向后续发展的方向链接。5.问题探究是自学的核心内容, 必须做到知识层次化, 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可以是知识探究, 也可以是方法探究, 不论哪种都需要老师去引导。所谓引导, 即教师按照知识发展的层次、方向, 明确告诉学生要探究什么, 怎样去探究, 探究的工具是什么。结束部分, 一般要有点拨。所谓点拨主要是指对某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及某定理的作用、使用的技巧。6.要有学后反思, 从知识—本节课主要学了那些知识、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思想方法和能力—本节课要掌握那些技能三个方面去反思。7.作业布置要适量, 不要太多。8.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自我评定的意识, 分四个等级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

第五, 编写过程备课组依据教学内容分块到每位教师, 各位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 认真编写。然后备课组认真讨论, 再返回修订内容。修订后, 再把导学案交给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去修改, 要逐行修订, 再返回编者修订, 要注意听取学生意见。主要修订内容:是否层次化、问题化, 关注引导、点拨、分析, 总结提升模块。在具体使用时, 各位教师应依据学生层次适当删减增补并及时反馈修订。

第六, 注意几点:1.“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2.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 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 引导思维的方向,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各项化, 体验知识的“超市自选”。

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目标数量不能太多,以1课时可以完成的量来衡量,力求做到每节课一个导学案,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当节课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就感。其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三,在学习目标用语上避免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的语言。借鉴了一些前辈的好经验,我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简单明确的用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目标。

二、知识准备

在这部分导学案中,要围绕本节课所需知识基础,针对前一课时或其他章节相关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先去复习相应知识,建立学习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过去课堂中遇到需要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理解的内容,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复习旧知识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的设置重点在一个“导”字,因此在知识点的呈现形式上,不能简单的大量使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这样的导学案会抑制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没做到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的指导;也不能过多使用提问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点,提问过多,会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疲劳厌倦,丧失学习信心,这就偏离了我们使用导学案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的初衷。我们可以针对《标准》对各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在呈现知识点时分别使用填空、简答、表格、概念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设置上,导学案应注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学习。“导学-自学”部分要把握基础,问题的设置要用激励性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如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跑”的更快些吗等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提问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到导思激趣。此外,在导学案中可以明确具体告诉学生看哪一页教材,看几分钟,达到什么要求,并将通过什么形式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对那些惰性较强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互学部分要把握要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质疑和反思,进行深入探究,把握事物的本质,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适当设置小组讨论题,并在学案相应位置给出鼓励性的语言,如“大家说得很好,我也准备了,让我试一试!”“今天我当班,要点我来记”等等。调动小组全体成员参与讨论,轮流做好书记员。

四、学习小结

这一环节可以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包括知识结构归纳和学习方法归纳两个方面。知识结构归纳部分,在使用导学案之初,可以由教师在导学案中给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由学生填写;随着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的提高,导学案中预先给出的部分逐渐减少,留给学生自主归纳的部分逐渐增加,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归纳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归纳部分不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做,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做阶段性的总结;当找到好的解题方法时,也可以随时记录。

五、达标检测

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想要验证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导学案中要设置达标檢测题,习题设置要有梯度,可以穿插或集中展示过去几年相关的高考题。所选习题要有代表性,题量要适中。导学案中可以规定检测题完成时间,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把握时间分配。

小学英语《导学案》编写格式 篇4

例:(以下为正文)

三年级英语下册

教学目标解读(以册为单位)

1、课标表述(课标对本年级应达到的要求,具体到各项的具体要求)

2、教材目标(教材的内容与目标:知识、能力、文化、情感、策略目标)

3、教学策略提示(教材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提示

(2)学法指导提示

4、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

Unit 1(标题居中)

教学目标解读(以单元为单位)

1、单元目标(知识、能力、文化、情感、策略)

2、单元内容重点难点

3、教学策略提示

(1)教学方法提示

(2)学法指导提示

4)单元的教学评价

Unit1(第一课时)(居中)

教学目标解读(以课时为单位)

1、课时目标(知识、能力、文化、情感、策略)

2、课时内容重点难点

3、教学策略提示

(1)教学方法提示

(2)学法指导提示

4、课时的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学案自学

二、课中

1、小组合作

2、班内展示

3、质疑探究

4、自悟自得

5、达标测评

三、课后

课后反思

编写要求:

1、可采用英汉结合的方式,避免全部抄袭,流于形式。

2、文件保存、上传名称三年级均使用Grade3(上)/Unit?;四年级均采

用Grade4(上)/Unit?;六年级采用Book7/Lesson?的格式。

编写时间:2011年3月--5月,定稿后于5月中旬前发电子稿件到

注:具体到每课时导学案,可参照上学期高校课堂示范课教师的导学案模式。可

29.马的导学案 篇5

课题 :

29、《马》

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家马和野马的特点。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剽悍..()窥.伺.()羁.绊()疮痍..

()阔绰.()庇荫..()遒.劲()妒忌..()相得益彰.()面面相觑.()观瞻.

()

2、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二、课堂展示

1、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2、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请用句式“我愿意做 马,因为。”说一段话。

3、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②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a.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

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

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③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

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④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三、随堂练习1.查字典或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驯.良: ②驾驭.: ③羁.绊: ④畸.形: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马”的驯良的?

3.驯养的马与野马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家马和野马哪个更美?为什么?

5.文章末一段写出了马的什么特点?

四、当堂检测

(一)、填空: 《马》的作者 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了40年时间写成了36巨册的,他的同胞 更是穷尽一生研究昆虫,写出了十卷。他们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神秘的面纱。

(二)、分析.巩固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

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别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1.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马与人的关系?

2.被征服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3.“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体现了马具有怎样的精神?

4.画线句流露出作者对被征服的马具有怎样的情感?

(一.法 布封 《自然史》 法布尔 《昆虫记》

二、1.“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2.驯良 勇毅 3.豪迈、剽悍、无所畏惧 4.既称颂马的驯良,也流露出对马失去自由豪迈的悲哀。)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马一样的人,其实这就是将马当作人来讲述,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附]板书:

政府的职能的导学案 篇6

识记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理解我国政府的作用;

2、搜集身边的事例,归纳政府的职能。

3、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要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监督政府。

1.探究一:解读<<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一: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材料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11.7万亿元,增长17.5%;

材料三: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更是占到了GDP的4%。

材料四: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保障性住房新开工630万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探究:四段材料各自体现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政府履行

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2.下列活动中,属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是

①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夺得51枚金牌

②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细则》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学习好科学发展观的通知

④西宁市政府组织4.9纺织品大楼火灾灭火工作,同时尽快调查起火原因,追查事故责任人。

如何编写小学语文的导学案 篇7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环境是构建高效课堂,而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之一。因为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实用,是否能带动学生有效地去完成学习目标,关键是看它是否适合于使用它的对象的能力特点。而“低起点”学生的常见行为特点是: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能专心做作业,影响别人;2.不听从老师的指令,随便发言,行为较为急躁冲动;3.习惯拖拉,做作业速度慢,解题没有格式;4.不愿开动脑筋,爱做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而不爱做分析计算题;5.对实验感兴趣,但无头绪,走马观花,缺乏条理等。如何设计适合于“低起点”学生特点的导学案,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准确,简洁明了

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掌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充分了解“低起点”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好学习预设。其次,要让学生看了导学案以后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内容、怎样学、要完成什么任务,用简单明了的形式去告诉学生,避免长篇大论、环节过多、过于复杂,否则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酸碱指示剂、浓硫酸的特性、稀释方法和酸的化学性质。

2.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酸碱指示剂

(1)观察实验填写表格(分组实验探究完成)

(2)阅读课本P50(自学完成)

酸碱指示剂的定义:__________。

2.盐酸是 气体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__________色、__________气味的__________体,具有__________性,有腐蚀性。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冒出

B.盐酸和铁粉反应后溶液呈黄色

C.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盐酸可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

4.若将盛放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口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将判断的结果填入下表。

(二)合作探究

1.浓硫酸

(1)特性:腐蚀性,吸水性(物理性质),能使木条纸张等炭化。

(2)浓硫酸的稀释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2.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这是一个比较符合“低起点”学生学习能力的导学案,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清晰,先自学后合作,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学案中的空格或表格来体现,“学什么”、“怎么学”均一清二楚。

二、关注差异,由浅至深

“低起点”学生不仅起点低,而且层次也不一样,我们对学生有分层,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必须有明确的分层。因此,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将学习内容分层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是局部探究,可以先是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等等。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都有发展,另一方面也力求让优生能吃饱。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我该做哪些,我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如上述所举的导学案例中的设计就有明显的层次性: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该课时中最基本的知识点,只要有一点阅读能力的学生均能看得懂、找得到,因此对起点低的学生来说容易过关,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有助于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二阶段是合作探究,让学生共同解决较为复杂、难理解的知识点,这个环节可以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在好学生的带动下尝试着“迎难而上”,体会攻下难题的乐趣。

三、挖掘趣点,激趣增味

前面说过“低起点”学生的常见行为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爱开动脑筋、对实验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求在编写导学案时要特别注意设计问题的趣味性、通俗性和有效性,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个理解。

如,上述导学案例就能体现这一要求:第一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填写相关表格;第二步,再进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对酸碱指示剂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概念的理解,这正迎合了该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在动手中从直观上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然后才慢慢从理论层次去理解掌握。这种由形象到抽象、从浅到深的递进过程设计,更适合“低起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学习会感到轻松、乐学,更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适合于“低起点”学生能力特点的导学案,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低起点”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终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业上都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余光中 乡愁的导学案 篇8

《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1、加强诵读体会意境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主题与技巧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过程方法]

[难点]

1、学会朗诵,正确把握节奏,重音

2、理解形象化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学习过程]

1、情感导入,听《乡愁》曲

2、听朗诵示范,体会诗歌情感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问题探究】

1, 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 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 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导学案(范文) 篇9

一、学习目标:

(一)能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现状。

(二)掌握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习过程:

(一)创境,明标。

(二)学生独学与对学。

1、请认真阅读教材P77-81页内容,边读边思考,并在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2、完成以下思考题。

(1)成功的大门是朝着每一个人敞开的,能否踏进成功的大门,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具有。

(2)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

3、同桌互查:内容书写

4、读背知识,班内反馈。

(三)学生群学,小组合作讨论。

1、阅读P78齐白石“化石为泥”的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齐白石的“化石为泥”与其炉火纯青的篆刻艺术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阅读P80“飞天第一人”的故事,思考回答问题: 是什么促使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1、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家境贫寒,只有一间简陋的屋子,是一张由棺材改成的床把他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他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然而安徒生并没有向困难屈服,以他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自己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这说明()①坚强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②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③坚强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④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全部条件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下面是南海实验中学七年级几位同学的做法,其中有利于培养他们坚强意志的有()①小悦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去抄同学的答案②小燕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到校上课 ③小雅每天都能按照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去做 ④芳芳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父母催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如果爱睡懒觉,那就从明天开始按时起床;如果写作业爱抄答案,那就从现在起不看答案;如果迷恋网络游戏,那就减少玩游戏的时间„„这启示我们在磨砺意志的时候应注意()A.树立明确的目标B.要制订合理的计划

C.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D.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我们青少年要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就应该()①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②正确面对挫折与逆境③依赖党与政府的救助 ④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批评是另一种祝福,这要求我们()

①对待批评均无原则的接受②在受到别人批评时,不气馁,努力改正错误 ③正确对待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④将批评看作是自我完善的力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小品中的台词“冲动是魔鬼,冲动是炸弹里的火药,冲动是一颗吃不完的后悔药。”这告诫我们在意志品质方面要增强()

A.独立性B.自制力C.果断性D.坚韧性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培养意志要()A.从小事做起B.树立明确目标 C.管理自己D.到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8、2006年2月份,《海南日报》推出“志功搏击命运系列报道”,报道了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28岁的海南省大学毕业生洪志功,在目睹家里患有同样病症的两个人离世,父亲经不住打击自杀后,通过开办2元理发店,租书等自食其力,并写出了1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痛苦中的微笑》的感人故事.志功精神感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1)洪志功是怎样对待挫折的?

谈谈语文导学案编写的几个原则 篇10

关键词:语文;导学案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86-01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支配下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心理特征,制定的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与教案的着眼点不同。导学案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学什么和怎样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案立足于教师如何“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案,对学生的学则不予考虑或极少考虑。

要使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导学案的科学编写是前提,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生为本,这是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体现在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提出,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留有参与设计导学案的空间。导学案虽然由教师编写,但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可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留白,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系统性原则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有比较完整的系统,初中是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整个七、八、九年级就是一个小的子系统。导学案的设计要能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导学案在系统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导学案的设计没有总体规划,只是由教师分头编写,最后汇集而成。其结果是每篇课文的导学案的内容基本相似,不分文体地套用模板,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效果。

导学案的系统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把七、八、九年级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要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循序渐进地掌握比较全面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覆盖面。二是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比较全面的学习方法。教学文本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有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钥匙。语文课文的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也需要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在导学案设计中也要有所规划,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导学案的学习,逐步掌握各种语文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化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主体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内容化解为一个个问题,以问题为媒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来完整、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导学性原则

首先,导学案的导学性体现在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目标的指引来完成学习任务,好的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认识什么、记住什么、学会应用什么。目标的表述不使用教案中的“了解”“理解”“掌握”之类的词而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词语。因此,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其次,导学案的导学性体现在它注重学法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告诉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思路,如告诉学生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前后文的联系,哪些问题是需要自主独立完成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合作讨论的等等。如何进行字词摘抄、如何进行资料搜集、如何进行质疑等。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开放性原则

好的导学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体表现为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开放性。导学案内容首先源于课本内容,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在编写导学案时要适时加入鲜活的内容,最好能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在设计《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我考虑到这是一个名人访谈录,于是在导学案上设计这样的一个内容:利用网络查找《杨澜访谈录》中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并观看视频,从被采访人物和杨澜提问两方面写出你的收获。学生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观看并写出了自己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注意了采访的学习要点,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很乐意与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名人的相关内容。

导学案形式上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导学案编写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留下一些悬而未决问题,如: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想法吗?可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学术界也一直争论不休,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由。另一方面是指导学案结构的变化。比如“知人论世”属于背景资料查找,通常放在学习过程的前面,但有时也可通过课文内容引出,这样做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中“单车”表明了什么?查找相应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引出诗歌的背景,学生这时查找资料印象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导学案设计 篇11

荆亚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重点感悟第二、三自然段。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重点、难点】

从季先生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抓住重点句子研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师:刚刚过完春节,在这里送给大家迟到的礼物(出示花朵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生:完成一组练习

开火车读一读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山阴道

境界 脊梁

奇丽

奇特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本文的作者季羡林爷爷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季羡林老爷爷。

4、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哥廷根

5、师:哥廷根不仅是一块文化净土,还风景秀丽而闻名德国,对于在哥廷根生活了十年的季羡林老生而言,他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有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最真切的赞叹。你知道那是哪句话吗?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板书:奇丽、奇特)

二、品读文段,切换“字”“画”

1、那是怎样一种奇丽的景色呢?同学们,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季老的这507个文字中,找到那奇特而美丽的民族风情。各小组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3、学生自学

4、集体交流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语段二: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语段三: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1.品读语言,感受“花之美、花之多”。

生:齐读语段一。

师:互读──(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师:你在脑海中似乎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看到德国人的窗户变成了花的栅栏„„

师:把这一幅幅异国风情的画面变成文字,其实就是这句话中的哪些词?哪个句子?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师:“花团锦簇”就是你脑海中的哪幅画?

生:窗台的花儿挤挤挨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在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 师:“紫”是指?“红”是指?“姹紫嫣红”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你脑海中的哪幅画? 生:花的颜色各异,红的是杜鹃,紫的是熏香草„„(点出这就是描写花的“美”。)师:“花的海洋”又是你脑海中的哪幅画?

生:窗口、门口、路边到处是花朵绽放,就像滚动的海浪。(点出这就是描写花的“多”。)

师:没有一个多字,读出满眼的花朵,如花的海洋;没有一个美字,读出花的娇艳多姿,如仙女下凡。我们就这样慢慢走,欣赏到字里行间的无限风景!这──就是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指导朗读,读出画面,读出内涵)

2.运用语言,感受花景的奇丽。

语段二: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师:中国是哪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个别读)

师:你的脑海中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德国街上到处是花做的窗户,花只开给别人看,正如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所以季老不禁赞叹──多么奇特的民族!(生读)

师:既然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们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你看到的奇丽景色,要求不能出现“美”和“香”字,但要让读者看到美、闻到香。

格林兄弟家门前的花圃栽满了花,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因斯坦实验室的窗台上也种满了花,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王子高斯书房的阳台上摆满了花,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悟哲理,升华迁移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我们从中也读懂了德国这个民族的另一种风情,这种风情就是──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这八个字什么意思? 生:(略)。

师:你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吗?如:你在扫地的时候干净了别人,也──;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快乐了别人,也──„„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我们的季老先生就是因为无法忘记哥廷根这个美丽的城市,这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在访问哥廷根之后,似乎又回到留学的从前──

生: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回归文本、扩展视野 1.回归文本,小结所学。

师:季老无法忘记这座异国城市,无法忘记这个奇特的民族。你学过本文后,无法忘记的又是什么呢? 2.扩展视野,延伸阅读。

师:德国就像一个镶嵌在画里的国度,蜿蜒的山峦、青翠的树木、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构成了德国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我们可以通过书本、网站走进更多的德国城市,播放ppt课件──(配乐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奇丽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 案

姓名:------------

一、温故互查

我能准确读下面的词语

天性 宇宙 真切 脊梁 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二、拓展延伸

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走在德国,满眼、。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 “,”的崇高境界。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这——

怎能不令我思绪万千?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1 篇12

为了全面推行“五环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要求。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在导学案的长期编制、使用实践中,对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要求、规范、编写过程、使用方式等都形成了较完备的操作系统。

导学案设计遵循主体性、目标性、导学性、合作性、探究性、情境性、层次性、实用性、规范性、创新性原则。

通常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在某些要素上应有所侧重。

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一份导学案具体流程为主备人自主备课(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主管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科等对导学案的使用制定不同的发、用、收、评、纠方案。

1.导学案不是凭空编制的,它不能脱离教材,要立足学生,落实三维目标;

2.导学案设计要在容量、难易、问题典型性等方面做好分析;

3.导学案导学要抓好“两头”,即课前和课后带动中间,从而带动课堂教学;

4.制定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每一份导学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在课改不同时期,使用导学案教学要有所区分,特别是初期,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引领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

6.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信马由缰;

7.各层面的管理与评价手段要跟上,确保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得以落实。

二、导学案的作用

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教师对教材“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导学案”是不能代替教材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携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2、导学案的功能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

“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其一,目标的导向作用。目标不同于目的,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制定目标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外显性动词使用要恰切,让学生读得明白,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另外,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目标是一堂课学习的中心是师生学习的“方向盘”。

其二,环节的导线作用。导学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课型有具体的环节安排,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检测。各环节及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本着时间分段、任务切块的原则,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起到了“路线图”的作用。

其三,学法指导的导航作用。围绕着目标及环节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于各个学习环节设有学法指导。目标、环节为学习指定了方向及线路。那么,学法指导就在于告诉学生怎样走,相当于学生学习的“向导”。其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贯穿始终。其主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

“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

“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3、导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也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

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学生在“用导学案”“品导学案”中感受师资的差别!

4、导学案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学生在独学、对学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导学案批改时发现,并把问题带入课堂,针对性强。使每堂课都是从问题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又充分思考的疑问开始,学生都是有备而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学生学的基础,教师教的基础,是课堂生产的依据。

三、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的编制应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昧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

6、方法性原则。具体、明白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

7、课时性原则。每节课完成哪些学习内容,并注明课时数。

四、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开学第一周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组员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打印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教务处、教科室各一份。

2、假期由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一般按单元、章节确定主备教师)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要求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集中编写。

3、“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4、备课程序: ①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五环导学”。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组会上分发给所有组员。

②由备课组长主持,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就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训练题的选择,导学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广泛的研讨。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核、分管领导审定后,交文印室印刷。

④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导学案,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自己个性化的备课。此项由教务处和教科室督查,作为非主备教师是否有备课的依据。

⑤教后反思,补充总结

虽然导学案是统一的,但教师的个体有差异,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设计的目标?环节与措施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检测是否效果良好?同时,导学案在实施过程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了解,以便再次修改。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5、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并保存完整的电子稿,期末将纸质文本与电子稿各一份交教务处存档。

五、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一)导学案的数量要求:

要求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允许出现。

(二)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导学案电子稿的规格要求:纸张设置为8开纸,左右两栏,双面使用。标题类文字均为四号加粗宋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栏目,加实心方括号,如【学习目标】。行距为1.5倍。

(三)导学案的组成(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3)温故而知新

与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把它和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4)学法指导

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是不合格的导学案。

根据导学案中每一环节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在导学案中的每一环节给学生提供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标明学生完成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学法是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思考、阅读理解、总结归纳、理解记忆等。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5)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学、对学、群学)。一般安排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质疑存疑等内容,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基本完成任务,课前预习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课内预习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语数英科目可安排课前预习,而其他科目原则上安排课内预习。

(6)展示提升

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新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新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7)达标检测

①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10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②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③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④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8)学习小结

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及自己的收获、学习方法。

(四)导学案的质量要求:(1)知识问题化。

所谓知识问题化即把要讲授的知识设计为一个个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2).问题情境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以教材为主要预习材料,更适用于文科。)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发现了……等等。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问题层次化。

①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不管在知识体系里还是在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②问题的层次可分为A、B、C、D四层,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A类题,是课本再现型,为识记级。学生只要看课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解决。

B类题,是课本延伸型,为理解级。学生看课本的同时,只要适当地看一看工具书或其它课外资料,就可以解决问题。

C类题,是模仿运用型,为掌握级。学生只要简单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就可以完成。这类题,可以直接使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例题、习题的变形。

D类题,是灵活运用型,为拓展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后,才能完成。这类题难度较大,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建议每份导学案中,A类和B类题所占比重,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D 类题,在每份导学案中不得超过一题。

四、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六、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导学案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我的收获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每科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收缴并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二次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必要时组织小组长分层批阅。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三)对备课组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要务实,绝对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团队负责。备课组内部一定要团结互助,通力合作,尤其是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一定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2、备课组长要对导学案严格审核把关。对教学进度、教学反思、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资料整理等进行宏观把握和具体督查、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七、导学案上课流程

1.导入课题,明确目标及环节;

2.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预习疑难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

3.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做好展示准备);

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师生学习点拨、质疑点评); 5.穿插巩固(小组成员帮扶互助,补充完善学案);

6.达标测评(对当堂知识采取不同形式检测,落实目标)。

上一篇:企业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村2011年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