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花》第一课时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赶花》第一课时(共11篇)

《赶花》第一课时 篇1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读《赶花》有感 篇2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养蜂工的生活,说明了“只能人赶花,不让花等人”的道理。它启示我们不管在学习上,工作上都要有“赶”的精神。

记得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是中上。妈妈对我说:“以后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你这样的成绩会被淘汰的!”我决心不让妈妈担心,拼命地追赶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从此,上课时我更加认真听课,重要的内容我甚至还把它记得牢牢的。晚上,我总温习一遍当天的功课才睡觉。每次遇到难题,我独立思考,一定把它弄明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期末考试终于由上学期的十一名跃到前三名。当我走上领奖台时,心情十分激动,我想:这就是“赶”的收获呀!

《赶花》第一课时 篇3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采蜜的艰辛劳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养蜂人用辛勤的劳动为祖国创造财富的奉献精神。

2、默读课文。概括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人一年四季到哪些地方赶花采蜜。懂得“赶花”的含义。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领会句子的含义。懂得过渡句在文章中作用。

4、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通过按要求有目的地默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句子的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含义,从而体会养蜂人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

1.自己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小组齐读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2.找到一句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以及描写“赶花”情况的词语。小组交流

3.完成课后第五题。

4.交流:

①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马不停蹄

②出示填空:

“赶花”是指养蜂人带着蜜蜂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5.交流朗读课文。

6、解释词语。

7、比较词语:幽静 惊讶

安静 惊奇

8、布置作业:

抄词,家默,读文

第二课时

一、引出“赶花”相关的句子和词语

引入:同学们,花开时节,无论你是走在田间小路上,还是在小溪边,经常可以看到养蜂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正把小蜜蜂往花开的地方带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讲述一支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忙着赶花的课文。

1、齐读课题,读出“赶”的味道。

2、交流预习:

过渡: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大家都找到了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以及描写“赶花”情况的词语,交流一下,出示:

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 △△

齐读,再读,读出句子中的要点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句子下作标记。)

出示词语:

千里迢迢 天南海北 马不停蹄

这些词语确实着重描写了“赶花”的情况,让我们读好它们,读出感觉来。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到,出示:

路程远 分布广 赶花忙

让我们一起来读。

二、边默读边思考并完成填空

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呢?(出示填空)

下面我们就要边默读边思考(出示三个步骤)来体会养蜂人的劳动和生活。

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初夏赶到延安采槐花蜜,过些日子,到_________采紫苜蓿花蜜,然后_________。七八月,到_________。初春时节,到_________。第二初夏,又_________。

①理解题意;

②摘取要点;

③注意连贯。

1、我们先来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第一分句,说说句中有几个要点。

②时间--初夏,地点--延安,花名--槐花。

其实这就是刚才那句重点句中的三个要点(指板书)

请一位同学和老师配合朗读题目。(什么地方采什么花蜜)

③听出来了吗?要我们填的就是地点和花名

2、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下面就要边默读边摘取要点,自学第7-14节

①各自轻声朗读7-14节。

②边默读边摘取要点,注意:

在地点的词语下用“△”表示

在花名的词语下用“○”表示

在花时的词语下用“”表示

③口头完成填空。

3、交流:

①交流,出示地点和花名。

②请大家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花蜜”的句式来交流。

③口头交流填空,齐读。

三、理清文章结构

过渡:刚才我们所填内容就来自课文7-14节,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讲述这支吕梁山区的养蜂队赶花的经过呢?

①“我”与养蜂人的对话有几个来回?“我”问了几次?养蜂人答了几次?请用手势来表示--4次。

②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

③指名小组分角色--去掉旁白直接读对话

过渡:“我”的问与养蜂人的答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出示: “我”养蜂人

养蜂队来自何方--→养蜂队来自各地

为什么赶远路--→为赶花才赶远路

槐花谢后能否休息--→一年四季赶花不停

秋凉回家乡能否休息--→腊月起程再赶花

小结:可见,养蜂人的回答是针对“我”的问话的。

④让我们再配合着朗读板书,看看这一问一答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我”先打听--,养蜂人回答--,因为养蜂人回答--,

所以“我”惊讶--,养蜂人回答--,因为--

所以“我”又产生新的疑问--,养蜂人回答--,因为--

所以“我”又问--,养蜂人回答--

小结:本文的特点就是以“我”的发问来引出养蜂人对艰辛的劳动和生活的介绍,并使谈话引向深入。“我”的问题在文中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题3)

四、以学生为主体,自由读文感悟

过渡:从养蜂人层层深入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了养蜂人赶花路程的远,真是--千里迢迢;地点分布之广,真是--天南海北;又是那样的繁忙,真是--马不停蹄。(指读板书)

1、分组学习,把课文读好,读出那种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马不停蹄的感觉。

2、再着重选一个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题4/②③)

3、交流

五、由诗情画意引出课文中心

过渡:养蜂队这样马不停蹄地赶花,以至于一年四季极少在家里休息,生活十分艰苦,可作者却认为是充满--诗情画意。

1、诗情画意就是充满诗画的意境,那为什么说养蜂人的生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呢?

①出示填空:

之所以说养蜂人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美丽的鲜花)中,还因为他们用艰辛的劳动酿出了(香甜的蜂蜜),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②交流,齐读。

2、养蜂人的生活工作那样艰苦,可作者却觉得那么美好、甜蜜,作者究竟要赞美养蜂人什么呢?(课后题2)指名读。

交流--选4,为什么不选其他三个答案?齐读。

六、引读第一段,理解中心,朗读颂歌

过渡:本文除了歌颂养蜂人,还赞美了小蜜蜂,看第六节。

1、“蜜蜂和人一样,最有觉悟”。“觉悟”是什么意思?(懂事情,明道理)

那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一遇到花时旺盛,就没命地干活)划下句子。

作者举了一只工蜂的例子,那就是--(生接读:一只……蛰人啊!)

2、这段话是一个养蜂人告诉作者的,这个养蜂人是作者在陕北高原上洋槐花开时遇到的。请大家看课文第1节

老师朗读第1、2节--引:小蜜蜂又忙起来了!当我走进林子的时候,发现--(这里……跨步),引:那是怕被蜜蜂蛰呀!可养蜂人却说--(不要……蛰你),引:果真--

引:蜜蜂就是这样最有觉悟!只要--(一遇到……累死。)

3、课文第6节竭力地赞美蜜蜂,这又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运用了“以蜂喻人”的写作手法,所以重点句中的“咱”不仅指那位说话的养蜂人,还指那些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人,还指所有的养蜂人!

4、这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蜂儿酿成百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间”,养蜂人就像蜜蜂一样用自己的辛劳创造者巨大的财富。

5、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文字,让我们在这美好的语言中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蜜蜂啊,我赞美你。你是勤劳博采的专家,你在万花丛中翻飞,为人类酿造醇酒般的蜂蜜。“万花酿甜蜜,蜜成花不见。”

板书设计:

12、赶花

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 △△

千里迢迢 天南海北 马不停蹄

路程远 分布广 赶花忙

诗情画意

觉悟:一遇到花时旺盛,就没命地干活

以蜂喻人

第一课时教案 篇4

刘菲菲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pen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2.能听懂所接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点:有关文具的六个词汇pen,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的学习,并用英语介绍文具。

三.教学难点:较准确读出各单词,尤其是eraser的发音。四.教具准备:单词卡片,文具实物。五.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1)Greeting:Hello,boys and girls,I am Cici,What is your name?(用歌谣的形式问名字),然后挨个打招呼,并带领孩子们唱“hello”song,(教授两遍动作,一起唱几遍)。

(2)打招呼自我介绍用Hello,I am------(操练这个句型)

(3)游戏:A Name Train(一个个接龙说自己的名字,用I am--------)2.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扮演魔法师变出一个书包,并让学生猜What is in it?一个个让同学摸实物,按照摸实物来教文具。

(2)教授新词pen pencil ruler eraser pencilcase bag

pen:touch and say clap and say(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当老师教读)

pencil:hop and say do exercise and say

ruler:throw and say jump and say

bag:音标拼读 大小声

pencilcase:剪刀石头布读,magic fingers(3)游戏:Show me your---------guess what am I drawing?(4)跟读,纠正发音。3.操练(Practice)

(1)闪卡(奖励第一个回答上的同学帮他画他想要的文具)

(2)小组竞赛(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老师告诉学生单词,同一组的同学猜,派出的学生能用Yes or No 来回答,用时最短者小组画文具)(3)跑卡片(抽两名学生,老师报单词 跑对的同学加分画文具)

(4)萝卜蹲(把单词卡发给学生,先从老师蹲,老师报到哪个单词,持有那个单词的学生蹲,错了受惩罚,在黑板上画老师说的文具)

(5)木头人(哪个同学动了,就得读老师指认的单词,不会的多教几遍,会的奖励)4.家庭作业

精彩在第一课时绽放 篇5

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陈小平所长强调:第一课时, 目标定位要准, 要与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还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要强化文体意识, 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想, 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第一课时教学的模式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篇新的课文, 至关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真心想学, 真心去学。《剪纸的学问》是一篇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学生大都看过剪枝, 里面的学问是什么, 学生知道得很多。课始教者就利用课件播放各种剪枝的图片, 一幅幅精致的画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 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 准确鲜明, 引人入胜, 提示文章内容,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要学会读题目。因此教者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 以一句“有疑就要问, 有问就要学, 剪枝的学问都藏在课文里呢”开头,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 点击学情, 识字学词

学习生字新词, 落实识字任务, 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 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我们经常把阅读教学与培养兴趣放在一起, 但是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却不同于阅读教学中的兴趣, “识字和兴趣, 兴趣和识字”是辩证统一的。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而识字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 但正是因为有这种特点,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识字写字的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 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通过当堂书写的形式, 再根据学情对个别难写的生字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还要在会写的基础上把字写美观。我们要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智慧帮学生总结规律, 记准记牢, 这样,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 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 延迟开讲”;还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 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课文新授, 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所谓“书不读通不开讲”, “读通”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应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 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试读中, 教者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 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 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多多鼓励, 人人都可做到。教师还有对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长句子中节奏的划分, 句中固定词语朗读指导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标准是“正确、较流利”, 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以增强读书同学的自信心;读得不好的地方明确指出, 以便及时改正。

4. 变换形式, 了解大意

叶圣陶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应该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脉络的揣摩。因此,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应当落脚在这第四个环节上。当然, 我们也知道, 前面的三个环节扎实有效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良好基础。

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 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 但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 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深刻理解课文, 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

画风(第一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丹、乌、丝、艺、眨、转”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飘、弯、斜、转”等表示风的字词,知道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4、会编与风有关的小诗歌,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会认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注意陈、丹、显是前鼻音;杆、转是多音字;美观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感悟“飘、弯、斜、转”等表示风的字词,知道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师:大家来读一读这个谜语,想想他的谜底是什么?

生齐读,说谜底——风。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和风有关的课文,板书:画风。齐读。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风”长什么样子呢?

(预设: “风”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样子。“风”没有气味刮在脸上,有感觉。“风”是无色无味的,但“风”也可以听得到。)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三个小朋友却把它画出来了,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2、识记生字

(1)指名说。宋涛、陈丹、赵小艺(课件出示)(2)指名读。谁愿意来和他们打声招呼? 预设评价:

a、翘舌音都读准了,赵小艺听了真开心。b、“陈丹”有点不满意了,“陈”字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呢,再来一次。c、你瞧,老师一提醒,“宋”字的平舌音就读出来了。(3)齐读: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预设评价:听到你们亲切的叫声,他们都笑眯眯了。(4)生活中识字: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预设:①电视里,也能学只是。②名字中,有些人的名字中也藏着这些字。(5)现在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了,再来叫叫他们吧!(板书)赵小艺 陈丹 宋涛

三、新授课文,感悟文字

1、学习第一节

女孩子的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的声音真响亮。赵小艺、陈丹、宋涛这3位同学特意画了一副画送给你们。1)、你们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画了太阳、房子、树、草地、小鸟的。)2)、你说对了,谁能加上形容词把这些景物说得更具体点?

(预设:图上画了红红的太阳、漂亮的房子、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

(预设评价:说得真好(不但很具体,而且还按照了一定的顺序来说。真好。)3)、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 4)、谁能用上这么多好词语来说一段话? 如: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绿油油的树木围在漂亮的房子周围,草地碧绿碧绿的。(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先示范说)

小结:大家说得比课文写的还要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课文的第一小节讲的就是这幅画的内容。我们来读读第一小节,注意里面的顿号,读得时候时间间隔要短。(第一小节齐读一次)

2、学习4—8小节 1)、师接下去读2、3两小节,说:虽然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的,但是他们3个小朋友开动脑筋却把风给画出来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吗?请大家大声朗读4到8小节,把答案用不同的记号线划出来,开始。生读书找答案。

(课件出示句子)——齐读句

她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他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她还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2)、能把这些他(她)用名字带进去读一读吗?——开火车读句 课件出示: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赵小艺还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相机学习多音字:杆

指名读;你能用另一个读音组词吗?

秤杆

笔杆 3)、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她)的话中,我们感觉到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 A:赵小艺,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板画房子、旗杆,旗子是静止的。我画得怎么样?——齐读句

(预设: 生:不对,应该是飘动的旗子。

师:差不多呀,这样也可以呀。

生: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重读“飘”。——齐读句

师:想不想看看真正的赵小艺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 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 说吗?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

师: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一下你的大作吗?师 读,生再读。——指名读、齐读句

我们把赵小艺画的风来读一读吧!——读句 师:你还找到了其他两个小朋友画的风吗? B: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句 指名读。找到重读“弯弯”的学生为止。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 师: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边读边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C: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

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你们也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备注:选择画和朗读两种教学方法让孩子感受风,选取2个孩子的画重点教学,剩下的四人小组合作,按照以上方法编写诗歌)。4)、四人小组合作找风,编写诗歌

师:你还找到其他人画的风吗?现在请同桌合作,先把找到的风读一读,然后按照上面的句式,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风。(相机指导学习多音字:转: 转动 转身)

生讨论交流 出示: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5)、读诗歌

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风来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男女生、齐读句

6)、齐读4—8小节——齐读文

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知道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由读第9自然段,说说他们在话风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相机学习生字:显 2)、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预设:因为他们把风画出来了,画中景物就像真的一样。)课件出示他们画风的句子,齐读 3)、想想他们为什么能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画下来,让我们看见呢? 课件出示句子: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 几条斜斜的雨丝。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

(重点理解“眨眨眼睛” “想了想” “笑”“能”“也能” “还能”,从中体会他们勤动脑筋,善于观察,敢于创新)

四、小结

从大家的朗读声中,老师发现原来风无处不在,只要平时我们多观察,多动脑,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下节课,老师要请我们班的孩子来画风,还可以画一画和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味、声音。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五、指导书写

下面请大家多点细心,多点耐心,一起来写写这节课的生字。

1、出示生字“丹、乌、丝、艺、眨、转”

2、重点提示: “丹”字只有一点。

“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

3、生练写生字。

4、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字也是少了点的(丝 乌);哪些字有的笔画看去有好几笔,实际上只要一笔完成的(眨、转)。然后自主练写。

板书:

旗子 飘

赵小艺

风车 转

画风

小树 弯

雨丝 斜

课后资料: 《我们知道》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蜘蛛 第一课时 篇7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建人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明确目标

1.了解蜘蛛这种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复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愿,每人一段),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

本文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介绍了蜘蛛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及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等内容。文章把重点放在蜘蛛的实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

2.信息交流。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我叫蜘蛛。我们家族约有三万五千余种,属于节肢动物。我们结网定居,常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的圆形网。清晨、傍晚或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隐伏网旁,以树叶缝隙、树枝为隐藏地点,并要用一信号丝与网相连。当昆虫或它物触网,被网上粘液(粘丝)粘住,我就扑出,以螯肢摄捉,注入毒汁和消化液,并用蛛丝缚住猎物,然后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把它们吃掉,作为美餐。

我捉拿食物的方法各种各样,人称“诸葛亮”。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我就采取“擒拿法”,迅速赶到,把它们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好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慢慢享用。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我就采用“相缚法”。用脚拿丝去缚它们,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如蜜蜂等,我就采用“游击战”的方法。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

我们最难捉的是披甲的飞将。有时它们飞入网里,被兜住了,由于它的甲很厚,很重,而且力气很耐久。它的六条腿东推西撑,是很难捉住的。有时好不容易把这条腿缚住,那条腿又伸出来,真是没有办法。这倒还没有什么要紧。最可怕的是碰见蜾赢。它有时静悄悄地忽然来了,振动着翅膀,刺刺地向网里一撞,忽又离开。网起了振动,我以为已有生物被网住了,匆匆地赶去捕捉时,不提防蜾赢用了最敏捷的手段,忽然把我的腿抱住,迅速飞去,这时我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了,成了它儿女的“面包”了。

我织网的技能较好,因此我也被称为“数学家”、“织网家”。我之所以能织网,是因为我的腹内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做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为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一种叫做腹合腺,放出来的液体不会凝结成丝,即是粘液,和前一种腺液同时放出来,附在丝上,因为物理作用,凝成一粒粒的细珠状,使丝很热。

我所产生的丝一般比蚕丝更细,而且很韧,又不会扭曲,因此可以用于精密仪器上使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我还可以用于田间地头捕捉害虫,为农民服务,做出贡献,这既可省农药,又省工本,还可以避免农药对粮食和环境的污染,而且确保粮食的丰收。同时我们还可以作为药物,为人民治病呢。

这就是我,动物界中一名普通成员。希望你们多多了解我,支持我。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l)什么是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l)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学会合作》第一课时教学4 篇8

1.体现文体的特点。

《学会合作》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演讲稿。课文以“合作”为话题,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 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 不论在何时何地, 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 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介绍课题后紧接着介绍文体的特点, 以便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再通过问题引路, 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2.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方法, 悟得规律, 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学习也讲“套路”, 也要得法, 也应注重学习规律。教师教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培养基本技能, 还兼有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等重要职责。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不在也不可能传输知识;学生必须主动建构, 不能被动吸收;学生学什么必须与怎样学相结合。通过本课的教学, 力求使学生在学会合作的同时, 悟得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确作者的观点,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4.学习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 仿写一段话, 并用上“总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第二自然段的表达方法, 仿写一段话。

教学资源:

尝试学习单;搜集有关合作的成语、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熟悉文体

同学们, 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上一堂语文课,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板书:合作) 对于“合作”一词, 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什么是合作呢?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 共同把事情做好。) 那我们今天的合作就是要———把课文学好。希望每个同学都学会合作。 (板书:学会) 齐读课题。

讲解:《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演讲通常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 借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逐步阐明事理的活动。这篇文章跟我们学过的《学与问》《说勤奋》这些说理性的文章结构差不多。

【设计意图:课标在高年段的阅读中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对于演讲稿的特点, 学生不一定很清楚, 在上课伊始便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告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在上课开始的5~10分钟内注意力最集中, 此时对教师的讲解印象最深, 所以, 选择这个时间段介绍文体的特点, 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交流展示, 了解学情

在学习课文之前, 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课前尝试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出示:孤立顾名思义卓有成效

典范悠扬倾泻和谐协作牺牲一幢房子

情不自禁分内指缝钥匙

1. 指名读准字音, 教师及时正音, 尤其是第三组中“禁”“分”“缝”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匙”读轻声。

2. 交流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尤其是“顾名思义”中“顾”的一字多义。

3. 指导生字的书写。让学生提醒注意点后当场描红练习。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第一课时不可忽略的一环, 如何教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牢牢不忘?这就需要学生感知参与, 经历词语学习的过程:参与读, 读准每个词语的音是第一步, 读的过程中还要能分辨多音字;参与说, 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 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与声音或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因学情而定;参与抓, 词语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要平均用力, 应该抓住重点, 有针对性地记忆, 这样便能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字词没有障碍了,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没有标小节号的标上小节号, 看看课文围绕“合作”这个话题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出示隐藏的板书, 并指出“只有学会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是本文的论点。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第一课时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但朗读又是有层次的, 每一遍读都有它的目的。这一遍读意在巩固生字的读音, 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熟读课文, 朗读展示

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 课文的语言既准确规范又形象生动, 让我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一同感受。

出示合作“小贴士”:

1. 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 小组长确定一个自然段, 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

小组朗读展示, 及时评价。挑战朗读, 重点段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朗读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以小组的形式朗读, 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安排学生在小组自由朗读后的全班展示, 是学生激情澎湃的时候, 每一次展示都是小组集体智慧的显露, 每一次展示都能更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五、问题导学, 感受合作

过渡:刚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在尝试学习过程中, 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淤人与人之间为什么离不开合作?

于合作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过渡: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 相信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的1耀3小节,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请大家默读课文1~3小节, 在重点词句上做上记号。

2援出示第2自然段。

哪些句子是说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合作?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句式使得说理更周密, 也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感受一下。

3援除了学生、工人、军人离不开合作外, 你觉得还有哪些人也离不开合作?你也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准备一下。

指名回答。

4援再看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总分总) 用这样的方式说理, 使我们对作者要表明的观点一目了然。你也能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向我们讲明一个道理吗?可以自由创作, 也可以参考老师的提示:

淤课间, 同学们的活动可真是丰富多彩。 ()

于春天的花园真是美不胜收。 ()

5援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出示:小合作有小成就, 大合作有大成就, 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小合作有小成就, 大合作有大成就, 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语句啊!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顺疑而导是帮助学生习得语文学习方法的最佳途径。阅读本是一个“得意得言”的过程, “得意”即读懂内容, 理解语言, 体验情感;“得言”即读懂形式,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的疑问往往侧重于了解文章的内容, 即得“意”。而教师则应在此基础上相机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得“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 也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六、留下悬念, 引发期待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合作以及合作的重要意义, 那么,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下节课老师将和大家继续探讨。

第一课时 篇9

1、能正确掌握单词bowl, plate, glass, fork, knife, spoon, chopsticks.

2、能掌握句型bring me a/some… give it to…

教学重难点:

1、能读熟单词bowl, plate, glass, fork, knife, spoon, chopsticks.

2、能正确运用句型bring me a/some… give it to…

教学准备:

单词图片,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step1 songs and rhymes

step2 revision

1.t:what do you see?

s: i see…

t: what can you do?

s: i can…

2.play a game “listen and do”

t: stand up, please.

sit down, please.

touch your nose….

show me your book…

open your mouth…

brush your teeth.

wash your face.

step3 presentation

1.t: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new. can you guess what is in my hand?

s guess.

t:(出示图片)it’s a bowl.

s repeat.

2.图片教学plate, glass, fork, knife, spoon, chopsticks.

3.t: when do you have lunch, what do you use?

s: bowl, chopsticks…

s:…

4.open the book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for three times.

5.put the word cards below the picture cards.

6.play a game “louder and lower.”

step3 let’s act.

1.t:(出示挂图)can you guess what do they say?

s:…

2.t: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what do they say?

3.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step4 homework

1、read after the tape for several times.

2、读熟单词及句型要求签名。

板书设计:

unit6 eating and drinking

bowl plate glass

fork knife spoon chopsticks

brine me a/some…

《赶花》第一课时 篇10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推敲第一课时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上一篇:民政局工作计划书下一篇:怎样做好一名班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