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精选9篇)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我们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2

关键词 苗族姊妹节;民俗活动;发展现状

一、苗族“姊妹节”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

1.苗族“姊妹节”的由来

苗族姊妹节,是“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又被称为“姊妹饭节”,苗语叫"浓嘎良",“浓”意为吃,“嘎”意为饭,“良”意为了却姊妹心愿。关于苗族姊妹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大多与一些当地的传说有关,而流传较为广泛的当属施洞的传说,因为有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可供考证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姊妹节也由此而来。

2.吃“姊妹饭”的习俗

吃“姊妹饭”是“姊妹节”必有的活动,“姊妹饭”的做法也是很有讲究的,在农历三月十三这一天,苗族各个村寨的姊妹们都上山去采摘“姊妹花”与“姊妹叶”,这花与叶就是当地所产的香木叶和细白花,苗族姊妹们将这些五彩缤纷的花草树叶碾磨成汁,之后加到糯米里一起蒸,蒸出来的米饭也是五颜六色的,而在当地也有吃了姊妹饭蚊子不叮人的说法。笔者在亲自参加苗族“姊妹节”时,也经常看到很多苗族的当地民众背了很多姊妹饭在篮子里,来送给参加“姊妹节”的外地游客吃,味道确实很香。而这姊妹饭不仅吃起来香,在节日中还有一份特殊的作用,如果一个小伙子看上了某位姑娘,就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包上不同的物品送给小伙子,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倘若糯米饭里放着一对红筷,则表示姑娘愿意成双成对;如果只有一支,那是姑娘客气的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愿意与后生成婚。苗语称椿芽为“娥”,其意思是“引”和“娶”,姑娘的意思是希望后生早日来迎娶;放棉花则暗示姑娘很思念后生。在苗语中称棉花为“忍”,与苗语“想念”同意,故借以暗示思念的情谊;倘若糯米饭上摆有辣椒葱蒜,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因为这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或绝交;对待尚未成熟的爱情,姑娘们会摆上树叶或松针,暗示后生以后要回赠姑娘绣针和花线。得到这样的暗示,小伙子自然不会沮丧,谁都明白,红丝线最后将牵连起什么。

3.姊妹游行的故事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苗族“姊妹节”的高潮,活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施洞。在苗族,母亲以女儿的美为骄傲。女儿一生下来,母亲就开始为女儿刺绣华丽的衣服,年复一年,等到女儿长到十六岁,母亲就推出盛装的女儿参加姊妹节,即使不嫁人,也要亮出自家的美女以及多彩的盛装,而这一身盛装,要花上母亲十几年的工夫。所以,苗家以养女为骄傲,谁家养了一个美女,不仅本家自豪,而且全寨的人都引以为荣。在这一天,姑娘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很多银饰,在当地观看像斗牛、吹芦笙还会亲自参与到跳木鼓舞的活动。而此时,姊妹饭也就派上了用场,男方开始向向女方索要姊妹饭,至于女方如何回应,那就天知地知了,而这也正是“姊妹节”真正有意义的地方。

二、苗族“姊妹节”部分民俗活动继承和发展现状

苗族姊妹节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对于苗族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民俗文化,对于贵州来说,也已经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域标志。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地甚至外国游客慕名前往,就是为了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也为了能够体验一次最古老的东方情怀。

当下,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娱乐的时间也增多了。笔者在台江参加“姊妹节”时,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其中一些是自发举行的,一些活动则是由当地政府组织举办的。在老屯晚上所参加的篝火晚会便是自发的,虽然进行活动的场地以及各种设施都是当地政府提供的,但篝火晚会中当地民众所跳的舞,所唱的歌都是老一辈所传下来的,并没有受到任何限制。自由性很强,在这期间,苗族人民还会给游客送上自己酿的米酒,使游客们能感受到很淳朴的民风。

在“姊妹节”当天举行的盛装游行中,可以看到整个的队伍是由很多个不同的单位构成的,每一小部分前面都举着本单位的牌子,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属于是政府组织的民俗活动,因为苗族各寨都比较分散,而且也考虑到民俗活动能更好的继承,当地政府就将它们统一到一起,在一个时间段进行。当然,各个单位在游行活动中所能表现的内容有限,不一定能将自己的全部特色展现给游客看,但就形式而言,这的确是当地政府在继承优秀民俗活动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从游客角度来看,也能更加直观的领略到苗族的“姊妹节”所带来的魅力。相比来说,笔者在施洞观看的民歌比赛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民歌比赛主要来源于一个名叫“游方”的活动,是指如果有本寨的男子看上了别寨的女子,便会叫上几个朋友状着胆子一起去女子所在的寨子唱歌,以达到吸引女子的目的。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越来越方便,“游方”活动便不再流行,或许是为了将这一民俗活动传承下来,也或许是为了让游客或学者欣赏到当地的民歌,政府或民间组织便举行了比赛性质的民歌演唱活动。然而,就笔者在现场看到的情况却并不尽人意,一方面,歌手演唱的大多都是游客所熟知的一些歌曲,即经过当代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绝大多数游客都是本着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游方”活动中的歌曲而去观看欣赏的,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另一方面,活动以比赛的性质举行,多少让一些游客觉得乏味,大部分游客无论是在电视上或者其他场所都观看过各种各样的比赛,而且在专业水准上大多都比施洞的民歌比赛高一些,就技术上而言,可能不能达到游客们所满意的要求。

更好地传承下去

面对如此有民族魅力的民俗活动,努力将其继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而这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提出笔者的几点个人的看法。

(1)将部分民俗活动深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只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上文提到“踩鼓”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样能够让群众随时随地接触到自己的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

(2)在民间发掘调查关于苗族“姊妹节”各种历史以及传说,并出书或永久保存,通过媒体宣传,加强人民群众对“姊妹节”文化的了解。

(3)走访民间艺人,记录关于苗族“姊妹节”的各种艺术文化,包括音乐、刺绣以及服饰等等。

参考文献:

[1]余洋,田正文.走进苗族“姊妹节”[M].照相机,2007(8).

[2]吴若峰.姊妹节—五彩饭里的狂欢[M].旅游,2008(8).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3

1聚居地返2着装特色3饮食习惯4主要节日

苗族主要集中在贵州,此外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也有分布。在泰国北部地区,根据2004年的人口统计,当地苗族人口约有12万人,是当地紧次於嘎良族的山区民族。他们约於18世纪至19世纪时自中国西南地区迁入泰北地区。现时老一辈的苗族人仍可以操云南话。

苗族女子的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棉为主,丝绸、麻布较少。不仅有性别、年龄的区别,更有地区性的差别。过去,有的著述根据苗族妇女服饰、头饰将苗族划分为白苗、红苗、花苗、大花苗、青苗、长裙苗、短裙苗、歪梳苗等等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帕长 1 — 3 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例如用黄豆浆不滤渣,煮成“连渣汤”;将豆浆与嫩白菜同煮,然后点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饭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仍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种“蘸水”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介绍苗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篇4

姜星伟 龙 彪 丹寨台:黄晓海 曹瑛 杨昌盛 龙永军 报道11月30日,州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们深入到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开展了采风活动。

当天,正值王家村一年一度的苗年节,摄影家们一到王家村,便受到了热情的欢迎。随后,村民们冒着零星小雨围着芦笙堂为嘉宾们带来了芒筒芦笙舞,让摄影师们品味了丹寨县原生态民族文化盛宴,在采风过程中,摄影家们纷纷表示,王家村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郁,苗族人民淳朴好客,此次采风活动对王家村及丹寨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去后将加以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丹寨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到丹寨观光旅游。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介绍 篇5

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赏菊、饮菊花酒: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小雪节气由来和民俗介绍 篇6

小雪节气的由来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面温度没有足够低,雪量还不算很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描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农历十月中下旬,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这时候已经开始下雪,但是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民俗

1、做腌菜

南京有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以备过冬食用。杭州人往往也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小雪时节吃糍粑的习俗。有俗语说,“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到农家乐趣。

3、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4、刨汤肉

“小雪杀猪,大雪宰羊。”许多地方每到小雪、大雪两个节气,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无论哪家宰畜,邻居、亲朋都要过来帮忙。杀了猪,东家要做一锅猪烩菜,再配上米饭、小菜,略备薄酒,邀请四邻聚餐,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

小雪吃什么食物最好

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杀年猪开宰年猪的嚎叫声一出,客人们立刻放下自家的农活,陆陆续续赶来。屠夫刚把年猪剥净“净边”往案板上一搁,砍下一块肥硕的刀头好肉做“刨汤肉”。转眼功夫,排骨萝卜、回锅肉、肠肝肚肺、猪血旺,油亮香浓的“刨汤肉”菜肴摆满了桌面,清香四溢。

腊味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打开盛满腊肉、腊肠的煲仔饭,饭香与肉香交融在一起,扑面而来。温暖香糯的煲仔饭可谓是最适合冬天的美味。

腌菜

小雪腌菜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小雪节气前后容易出现霜降天气,被霜打过的菜容易软化,加上这个时段的温度偏低,比较适合腌制咸菜,因此人们通常都会选择在这个时段腌菜,以备在冬天新鲜蔬菜减少时享用。

楼道里摆放着硕大的腌菜缸,屋檐下晾着一串串干菜……这些都曾是人们记忆中温暖的小雪印象。

小雪节气饮食方面你应该得注意...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

苗族的习俗 作文 篇7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 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 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

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苗族的作客习俗作文 篇8

苗族有作客的`习俗,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随时可以走动,彼此探望,传递亲情、友情和爱情。最近,我就到好朋友家作了一次客,非常有意义。

大宝是我的好朋友,我们都是苗族,因为居住在不同城区,又在不同学校上学,已经很久不见,十分想念。周末的时候,我随父母亲去苗山土菜馆参加苗家人聚会,便顺道去大宝家住了一宿。

走进大宝家,只见墙上挂着一把小芦笙,这是苗家人的标志物,它象征着吉祥和幸福。见我到来,大宝异常惊喜,立马把我迎进自己的房间,顺手就把门关了起来。

因为天气寒冷,我们便脱掉鞋子,钻进被子里,在被窝里打手电照明,说悄悄话。大宝说,最近有些烦恼,主要是同桌的她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比自己好,压得喘不过气来,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兴趣课太多,双休日成为劳动日,没有时间与小朋友一起玩,无聊得都快变成老爷爷了;父母亲把电脑管得太严,有难题、有苦恼无法上网找小朋友聊聊,找父母亲论理,又论不过他们,真是白白焦急。

我听了很有同感。我对他说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主要是姐姐不在南宁,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不知找谁解决;在班上,我喜欢的同学,他们不喜欢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他们又老来缠我,搞得十分狼狈;最近一次考试,数学答错了题目,只得70分,又被老爸狠狠地骂了一通,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就对他说,最近偷偷地下了决心,设法写点东西,挣点稿费,好买一部手机,这样,有烦恼、碰困难就可以直接找姐姐了。大宝听了,也感到很高兴,他问我怎么写稿子,我对他说,不用担心,随便写什么,写好了就交给老爸,他懂得处理,我曾经跟他去报社领过稿费,潘叔叔给了我一百多块钱呢。

苗族的传统节日作文 篇9

赶秋节的活动

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万人以上,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人们唱苗,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赶秋的由来

上一篇:培训费调整请示下一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