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春望》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杜甫古诗《春望》(精选11篇)

杜甫古诗《春望》 篇1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意思: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杜甫古诗《春望》 篇2

目前, 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 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 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 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 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 让其自己去分析, 又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 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 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 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 诱“题”深入 (以《望岳》为例)

首先, 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 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 前为动词, 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 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 运用想象和积累, 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 横亘齐鲁的苍翠, 郁郁葱葱, 神奇秀丽, 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 它高的遮天蔽日, 阴阳分明, 那茫茫不尽的云海, 激荡着内心, 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 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 面对此场景, 一时涌起无限豪情, 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 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 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 (归鸟) 、俯瞰 (一览众山小) 。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 结合注释, 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 便知此“望”为虚写, 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 知人论事 (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 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 进京赶考, 落榜归家, 途经泰山, 写下此诗, 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 如此从题目入手, 分析下来, 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 意为“春天望”, 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 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 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 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 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外, 单个的去分析意象, 容易肢解诗歌内容, 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 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 一根藤蔓顺下去, 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 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 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 “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 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 整首诗的悲凉之味, 就更加凸现出来,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 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面对一首诗歌, 便不再盲目和畏惧, 快速找到突破点, 通过“质疑”题目, 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 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 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 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 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 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 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杜甫春望翻译赏析 篇3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 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 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三月,这时作者还陷在安禄山军队占据的长安。诗中写望见山河草木的感触,表现了叹息战乱延长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注释]

①这两句说,国家残破,山河未改,春光依旧,来到长安,但草木深深,自生自长,景象凄惨。

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花春鸟平时虽使人喜爱,现在我正为了国家残破和家人离散而伤感,看见春花烂漫,反而使我流泪;听见众鸟和鸣,反而使人惊心。

③连三月:指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战争不绝。作者在沦陷区经过两个春天。抵万金:比喻十分难得。

④白头:白发。搔:抓。人在苦闷时往往抓头,甚至扯乱头发。浑:简直。这两句说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将不能插簪子了。古人留长发,在头顶挽成髻,插上簪子和冠连接起来。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

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

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

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

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春天花开鸟鸣,原本应使人感到愉悦,但目前国家正遭丧乱,满目疮痍,家人流离分散,睹此春景,只能使人愈增悲怀,闻此鸟声,也只能使人愈添愁思。战火一直在延续,春天就这样过去了;家书难通,获得一封家书,真抵得上万两黄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发,简直插不上发簪了。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篇4

一、朗读全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三、赏析本诗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四、作业

杜甫古诗《春望》 篇5

教学目标

背诵这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这三首诗。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春望》 教学步骤 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资源共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教学《望岳》教师导学: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朗读: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可多读几遍。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个别地方,必要时教师要讲解。思考题: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春望》教师导学: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以“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限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要求当堂背过。■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石壕吏》教学步骤整体感知教师导学:

了解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朗读:

体味诗歌氛围。

由教师或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大家欣赏。而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再齐读。释词解句: 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让几个同学将课文通释一遍,教师必要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注意提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存者且偷生 出入无完裙急应河阳役复述课文:

了解构思技巧。

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安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研读与欣赏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诗歌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考题: a.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 b.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c.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d.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e.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f.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的意境:

“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明确: a.叙事诗。《木兰诗》 b.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至

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

层,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

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c.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d.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 e.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

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f.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独:老妇被捉,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

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

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

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

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

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

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

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杜甫古诗《春望》 篇6

随着模糊理论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此项研究,因为“汉语区别于西方印欧语系语言的根本之处在于模糊性”(季羡林,1996:129)。伍铁平发表于《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接着,伍铁平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在国内掀起了研究模糊语言学的热潮。随之,吴世雄、陈维振等许多中国学者也在模糊语言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这里探讨的是模糊性在审美研究上的运用。在西方美学史上,美的模糊理论同样出现得很早。古希腊哲学家Plato,就曾通过多种美的比较,论证了美的不确定性,从而在他的Dialogue中得出“Beauty is so diffi cult.”著名结论。德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提出朦胧美感论,并说:“鉴赏力是由一些混乱的感觉组成,对于这些混乱的感觉我们不能充分说明道理。”(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80:84-85)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提到的混乱的朦胧的感觉,就是一种模糊性审美感,它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基于模糊理论的研究,模糊性体验在中国古诗审美研究中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模糊美学受到更多的重视,如:王明局先生在《模糊美学》(1992)一书中,运用比较法阐明模糊美学与经典美学的差异;又如: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1998)一书中,说明了模糊美学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审美的模糊性早已活跃在美学讲坛,由来已久。模糊理论从不确定因素的层面研究审美客体,为合理解释翻译活动中,原作的多义性以及译作的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汉语没有明确的形态变化,其词语之间的组合往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受这种特征的影响,汉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歌语言,尤其是律诗语言,由于字句声律的严格限制,其模糊性表现则更为强烈,具体体现为词义的不确定与多义性。杜甫在他的律诗创作中,常常巧妙地运用中国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来开拓诗歌的审美内涵,增强诗歌语言的审美功能,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审美蕴含。

我们试试从《秋兴八首》中,“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两节入手分析。在现代汉语中,根据说话人的不同空间位置,“入”字有“进来”和“进去”两种基本解释,虽然两个短语最终所达到的是同一个目标,但两个短语仍然存在细微的差别。在现代汉语中,“进来”和“进去”是两种不同的动作,但在原诗中,“入”字所暗示的这两个动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切分界限,他们存在语义范围相接、部分重合的现象。换而言之,原诗中“入”字所传达的意义原本就存在“对象的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钱冠连,2002:174)的现象。虽然原诗中存在“不确定”现象,但是在翻译活动中,“作者在原诗构思中的意群,不管它有多么深刻,译者在翻译时都需要将之转化为较为具体的形象”(滕守尧,1998:199)。A.C.Graham和孙大雨在翻译“入”字时,需要将原诗中“入”这一符号形象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唯一的意向形体。

下面我就原诗中“入”字的翻译进行比较,浅析诗歌语言,尤其是七律诗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其对译本多样性的影响。

译本一:

To Hibiscus Park the griefs of the frontier came.

—Translated by A.C.Graham

译本二:

To Hibiscus Garden,went sad news of boarder pyres.

—Translated by Sun Dayu

英文文字与汉语不同,它的词义具有精确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入”字的“进来”和“进去”这两个意义进行选择,将原本“模糊”的汉语文字转化为“精确”的英文文字;将原诗中的“不确定”元素,转化为译作中“具体的、唯一的意向形体”。从上述两个译本可以看出,A.C.Graham更倾向于“进来”这一含义,选择了“come”这一动词;孙大雨则选用“go”这一包含“进去”意味的动词。

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翻译“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八首》)中“江湖”这一意群的模糊性,及其对译本多样性的影响。“江”、“湖”单独成词,原本特指“江”和“湖”这两种水域,随后也用以泛指“江、河、湖、海”等所有水域;后来古代学者将“江湖”赋予文化含义,从而“江湖”亦指“朝廷、官场之外”,即一种生活环境的泛指。下面我们来看四位译者的不同翻译:

译本一:

Feeling that I am an old fi sherman set amongst the vastness of rivers and lakes.

—Translated by Rewi Alley

译本二:

On river and lakes,to the ends of the earth,one old fi sherman.

—Translated by A.C.Graham

译本三:

I’m like a fi sherman since deep waters are e’erywhere.

—Translated by Wu Juntao

译本四:

A fi sherman lone and lorn,I have wandered far.

—Translated by Sun Dayu

“当文字语言作为文学符号出现时,它并不是首先指向它代表的某个具体的物本身,而是指向有关这类物的概念。”原诗中“江湖”的三种语义即可以看作“有关这类物的概念”的集合。按照这一道理,对不同译者来说,同一个字、词就既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物本身,又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事物。因此,译者在翻译“江湖”时,需要在“江湖”的三个语义中进行选择,将原本“模糊”的汉语文字转化为“精确”的英文文字;将原诗中的“不确定”元素,转化为译作中“具体的、唯一的意向形体”。Rewi Alley和A.C.Graham选择了“江湖”的本意,即“rivers and lakes”;而Wu Juntao则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所有水域”,因此,他用一个概括性的词语“deep waters”来翻译“江湖”一词;孙大雨则将其看作一种环境的泛指,翻译为“I have wandered far”。

从上述的两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同一个短语可能具有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潜在意义系统”。“译者从一个潜在的系统去对作品的所有主要构成成分进行组织,就会最终产生出一种个人的独特、深刻而又清晰的意义。若改变一个角度,按照另一种意义系统去把握,就会得到另一种意义。因此,每一种这样的意义都是对原诗总体的一种合理解释和理解。”(滕守尧,1998:237)正是这个原因,译本的多样性对保存经典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为每一个优秀的译本都是对原作的“潜在意义系统”的进一步挖掘。

摘要:中国古诗在中外文学领域中的艺术研究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当今国内外有许多著名翻译家都致力于中国古诗的翻译,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鉴于中国古诗丰富的意义系统和汉语独特的语言系统,中国古诗翻译问题仍然十分值得探索和研究。本文基于汉语字词本身的模糊性,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用以探索译本多样性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保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模糊性,杜甫,《秋兴八首》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4-85.

[2]季羡林.文艺理论建设应改弦更张——季羡林教授访谈录[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29.

[3]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4.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篇7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杜甫古诗《月》 篇8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译

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背景

杜甫的古诗 篇9

登兖州城楼——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张氏隐居——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杜甫

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

椽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聊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杜甫

秋水通钩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巳上人茅斋——杜甫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房兵曹胡马诗——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能横行。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杜甫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夜宴左氏庄——杜甫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龙门——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

杜甫的古诗词 篇10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1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5.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18.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醉时歌》古诗赏析 篇11

杜甫赠广文馆博士郑虔的《醉时歌》有句云:

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其中“灯前细雨檐花落”一句,比较难解,在历代文人赏析中多的争论。陶渊明有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诗虽与读者生活经历、学问修养有关,难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因素,难得统一起来,但是疑义确有相互剖析,取长补短,去哦粗存精,得其的解之的必要。而且我们国家文字多有一字多义,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且古典诗与文又不同,诗词受字数或句限制,又兼声韵格律的限制,文句高度凝炼、概括,联想和想象的回旋余地也很大,实难按图索骥,所以,往往一句诗文,众说纷纭,各据已见。

“灯前细雨檐花落”句,杜诗研究家傅庚生曾解释为:

“在一个阴沉沉、清冷的夜晚,外面洒着细雨,檐前的桃花在飘落着,我们对着关明不灭的灯光,正一你斟我酌地喝着酒”。

有人将“檐花”解释为屋檐边上之花,实指花,并非檐雨之花。当然也有人干脆解释为“檐前细雨灯花落”,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成为疑问了,也就很容易解释了。可是这样看与作者倾述不平之鸣的奇突立意不符,也显得平庸。而且如果是“灯花落”也与作者的主旨不合了。

《杜臆》一书中解释为“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有人当然批评说,《杜臆》的作者之解释有点主观臆断,说好象他看见似的。还说不知细雨如何有檐水,认为这个解释不妥当。又有人反驳之:檐滴如银,本有可能,细雨洒向屋顶,汇集为檐水徐徐滴下,这是我查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再说这首诗又是《醉时歌》,醉眼所见出乎寻常景观,不可能也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从下句“但觉高歌有鬼神”与醉眼看“檐水如银花”是十分吻合而生动逼真的。按些解释似乎更见“灯前细雨檐花落”之句的妙处。

与《杜臆》持不同意见的,仍以为是“近檐之花”,即檐边上的花。并有许多旁证为据。如李白诗《赠崔秋浦三首》有“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李瑕诗《似古歌》“檐花照月莺对栖,空留可怜暗中啼”;秦观的诗有“玉缸阻对檐花夕,素发羞同野草春”其中的檐花均做檐边之花讲。为此反驳《杜臆》之说“檐花”虽为雨水汇集而成,但在灯光之下极细小的雨滴是看不见的,所以说“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以为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其实是众说纷纭。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这首《醉时歌》是杜甫愤世嫉俗的`典型作品,后面甚至写道“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何可用?”,“儒术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有人说这首诗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并非真的垂名无用,并非真的薄儒术,也并非真的齐孔跖,更非以酒为乐。而是“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最下层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作品。其中最具人表性的就是《三吏三别》,可以说是以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的故事、典型人物和场景的叙述来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间结构验收报告下一篇:相聚的近义词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