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读后感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读后感(共10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漫游山水的游记散文,作者接描写自然山水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把高洁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为一体,推动了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

文章对潭中的游鱼寥寥刻画几句,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及妙,没有涉及到水,只是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的透明鱼的生动都各尽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妻悲凉。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满山水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先写所见的景物,然后着重描绘了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是这个嘛?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2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边,望着幽深的池底,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这便是《小石潭记》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不久之前还是出身贵族的豪门子弟,还是革新运动中的政治先锋,还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转眼间就成了一位被贬出这为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这位静坐池旁的迷茫者。虽然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贬的人数不胜数,但要说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许柳宗元也在问自己为何会被贬,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人们凭什么能把我赶出朝廷,我明明实在消除腐败,净化朝廷怎么就错了呢?但无奈的是,皇帝一声令下,谁都留不住他,更没有人赶入皇帝作对,谁都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

于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断的地调整心态,通过描写山水来寄托感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写出《永州八记》,也写出了《小石潭记》。他尽管不在朝廷办公,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颗在逆境中成长的心,还有他那对于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的感慨。而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动荡与波澜,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再以它那平静的面貌存在着。也许我们的心就应该这样,虽然外界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行为也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颗坚定的内心,不被外界所干扰。正如这潭池水一样,不畏波澜,不惧风浪,保持平静,却又充满力量。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3

读完《小石谭记》后,我不禁为当时的社会叹息,为当时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有许许多多像柳宗元一样的闲人,这只是对那一群都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却无法实现自已理想的人的统称。

当这现些人成为闲人时,他们总会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来发泄自己不得志的苦闷和无奈,在这时,他们也会注意到一些平时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苏轼发现了竹柏,而柳宗元则发现了小石谭。

柳宗元对小石谭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从听到小石谭传出的水声,到顺着水声寻找小石谭,再到找到小石谭,最后再详细地描写小石谭的每个细节,全程仿佛都是在游玩,根本看不出有一丝的悲伤。但是你又仔细一想,细品他描写小石谭的细节,你就能很容易地读出作者的心情,再结合当时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写这里时的无奈与悲伤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他为他几个月的风光,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虽然他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学的历史上有不可否认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人们传颂和学习。

闲人,古往分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将自己称为闲人,可也正是因为闲,才让他们又创作了那多的诗词,古诗,为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负献,所以,他们并不闲,他们只是表面是闲人,内心却从未闲下一刻,都在忙于创作为文学事业献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4

我读了这篇《小石潭记》,觉得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为跟朝廷关系不好,所以被贬到永州。

而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这种环境里写下了“永州八记”。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围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才使得他有这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我认为这是一组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对潭中的游鱼寥寥刻画几句,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还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笔法及妙,作者却一次没有涉及到水,只是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的透明鱼的生动都各尽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妻悲凉,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这短短的语句中表达了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我认为他跟我们上次学的陶渊明的诗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当时的生活场景中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生活的时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个是为了避开乱世,另一个则是被朝廷贬到了永州。但是却造就了不一样风格的诗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潮,而柳宗元写的诗要我感觉到了一种浓浓的悲伤情怀在里面。

这篇小池谭记好像不仅仅是在写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种情感吧。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5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导语:面对人生,也许心中充满感悟,但有时候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一句简洁的话。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1句话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6

一日柳宗元与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等人共同出游,共同步于小土丘旁又向西行几百步,忽然,柳宗元听到一阵水声,非常悦耳,便砍断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走了10余步便看到一个小,柳宗元走过去捧起潭中的水,发现这水格外的清凉,往小谭仔细望去,小潭中有100多条鱼,在清澈无比的水中游动,柳宗元看到这场景,便觉得如此之乐。

但是往小潭深处望去,潭中的水流曲折或明或,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柳宗元没有先前的愉乐,而是想到如今被贬,冷落的孤寂与凄凉柳宗元终于觉得这太过凄凉,曾经的风光如今一去不复返,顿时无比悲伤,少时,马上离开。

柳宗元出生望族,二十岁中进士,世人皆叹后生可畏。

少年年少轻狂,发奋读书,立志成为一代良臣,奈何官场残酷,尔虞我诈,终成为永州司马,赏永州山水。

伴随着他,伴随着树,伴随着蜿蜒曲折的小溪。

孤独千万,山水同一,纵使山水再美,却也不能填满他的心。

他是那样有才,有华一,腔热血,可到头来却只能在永州赏山玩水。

柳宗元,他终究不是刘禹锡,不能“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他不是苏东坡,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终老。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7

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边,用历经沧桑的手抚摸着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头,他的眼睛深沉地望着那块石头,仿佛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过头来,看着身后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给人一种坚挺的感觉。可老人走近时,却发现竹林之中早已腐烂,各种蛆虫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着外表坚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叹了口气,无能为力地走开了。正如他看见盛世背后的凄凉和烟花散去的落寞时一样,妄图复兴,却只留下一片伤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万分,从文坛新星到被贬永州,一幅幅经历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万丈豪情和坐拥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时的愤慨化为老人脸上一缕缕的皱纹。望着缓缓流去的潭水,老人开始后悔。四周凄寒的空气逐渐融入老人忧伤的灵魂,他心想若是支持朝廷,此时便是火炉,而非寒风。望着竹林,老人惨然一笑说道:“一切都过去了,护国之事总得有人做!”

这是小石潭边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唤醒祖国的醒悟。

中国大地上,从不缺乏敲响警钟之人,宋朝的苏轼、岳飞,民国的鲁迅,当今的李文亮。他们都有后悔,但是在敲钟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

中国总是被这些英雄保护得很好,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为国筑起城墙。或许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为国捐躯,但只要我们心怀爱国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8

《小石潭记》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写出了自己被贬之时心中悲凉的心情。这片《小石潭记》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记”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贬在永州长达十年之久。在那里他当了一个不足轻重的职位,司马。因为在政治上的问题,在那里的生活变得甚至有点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处那样的禁地,他也依然坚持写诗。他发现这一代地方是没有开发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这山水之中,也因此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而《小石潭记》也就是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围绕着小石潭来写,作者写出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小潭及其周边的景色,写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随风飘荡,参差不齐。阳光把鱼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头之上,让潭中的鱼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动,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么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乐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丽的地方。但这种的快乐是暂时的触景生情,只要一经过凄凉的环境的触发,那忧伤而悲凉的心境就会流露出来,也就由一开始的乐慢慢的转变成了忧。

同我们的生活于柳宗元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是不能再好了,我们不用担心被什么小人所陷害,不用借着景物去寄托感情,封建的社会已经过去,我们就应该在这个环境下努力学习,接轨祖国的未来。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9

柳宗元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于纷飞大雪之中,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草木皆枯,天寒地冻,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满了蓑笠,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钓鱼、钓雪、还是钓那冰冷刺骨的孤独。

柳宗元被贬于荒凉之地,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身心都遭受着孤独的侵蚀。他仍倔强地立于世间。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访水,流连于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与他一同欣赏着自然胜境。

清脆的水声隐隐约约在身边响起,欣喜悄悄地暂时地压住了内心的悲凉,我随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气息拂面而来,清澈冰凉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块的石头铺在潭底,坻、屿、堪、岩交错分布,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鱼从眼中闪过,那是一抹多么明亮色彩啊!数百条鱼就那么静静地停在水底,忽然间又迅速游开,让人眼前一惊。

向小谭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错不齐。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变得曲折,两岸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几乎要阻断它前进的方向,但它缓慢的坚毅的淌了过去,承载着痛苦与孤独延续着,无人知晓它的终点究竟在何处。

他叹了口气,坐于潭边,周围安静寥落,这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待久了,我竟也觉得心情悲伤起来,顿时觉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发出的寒气深入骨髓。怕是只有细细咀嚼这孤独才能与他产共鸣。凄凉幽深击破了他的外壳,直逼他的内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惊讶,自己早已麻木于青山绿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独占据……

那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于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万孤独。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0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为早年参与政治改革,风云变幻,最终失败,所以他被贬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却毫不退缩,仍然热爱生活,以一颗欣赏的心,以一身欣赏的姿态去拥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眼前的一景一物。用优美的文字和浓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用,许多的笔墨来描写水的清丽。但是却又在许多地方间接的提示道,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鱼可能有几百头吧,他们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样,没有什么依靠似的。”这一句话虽然没有写水有多清澈,但是却告诉我们,水清澈得连鱼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连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干净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他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记》中“凄神入骨、悄怆幽邃”的不胜凉意,正显示着一颗还是热的、充满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请不要随便用一些“无奈”“脆弱”类似的词语,量低了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1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2

《小石潭记》第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东解,世称柳河东,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可谓大器早成,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欲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当时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有职无权。柳宗元叹息自己被埋没,于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作者在《小石潭记》中,这种心情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忧郁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时,清脆悦耳的流水声给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澜,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欢快的游鱼带给他些许快慰。作者暂时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寻根溯源,纵观“斗折蛇行”,自己命运坎坷,小人从中作梗的潜意识油然而生,遭人排挤的意象或现或隐。细看“犬牙差互”,联想到官场中尔虞我诈、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见自己,不由得发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叹,显得是多么的无奈。水声、游鱼带给他的欢快挥不走残酷现实弥漫在心潭上的阴霾,面对现实,作者定会感受到此时欢快的是它们,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才感受到这时周围的竹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于是便出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结局。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3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正所谓“人生在世,不如一事十之八、九”。那如何来排解呢?今天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内心不免有了一点想法。

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他的内心肯定是苦闷的,那如何来排解内心的失意、愤懑呢?《小石潭记》中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潭水、小丘、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当他看到水尤清冽的小潭时,禁不住“心乐之”。也许那小潭微不足道,也许它平凡的不足以吸引他人的眼球,可是,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百许头鱼,都让他暂时忘却了烦忧,尽管只是一霎时,对于身处泥淖中他来说,足以。

中国文人中不乏柳宗元似的人物,他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有绝世的才华,但是没有无可作为的环境,于是,他们到诗文中找寄托,排解失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把23年的不满倾吐而出,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积极而乐观。杜牧,生在晚唐,一身的才能却找不到合适的土壤,郁闷啊!但是在《赤壁》中充分的宣泄了自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苏轼,被贬密州做司马,又不能与亲人相聚,还是在中秋佳节,苏轼苦闷非常,问天,问月,思归……可是,最后苏轼还是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然了……

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面对不如意时,也该学学古人,寄情山水,从自然中汲取营养。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4

他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似珮环碰撞般的水声,心中为之一乐,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牟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约有百来条鱼游来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此时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无比舒适,在那一瞬之间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辈子都住在这多好啊。历经严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可是,你甘心吗?

刹那间,喜悦之情散尽,他像是被从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进了他只的心里,透进了他的骨子里,一阵阵孤寂,一阵阵悲愁向他袭来。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无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浑身上下都在吱吱作响。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参加革新时候那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劲,认为一切都会便变好,可惜他想错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进了一台叫做“现实”的巨大磨盘里,被磨成粉、磨成渣,连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废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个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钱的。

他绝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灭破碎,如同他那颗残破的心一般。名为“希望”的荆棘之路使他浑身都在流血,但这条路却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势大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2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 小石潭是一处奇异美丽之景, 但却遭人忽视、为世人所弃。在描写过程中, 作者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于自然之中, 借“弃景”来表现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 反被远弃荒僻的悲剧命运和愤懑心理, 文中虽“乐”犹悲, 使人于意会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指向。

开篇作者以独特慧眼, 发现了小石潭这个风景绝佳之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人“隔篁竹”, 未见潭水, 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这水声, 打破了作者的沉思, 悠扬的乐音, 缭绕于竹林之中, 碧水之上, 给身隔竹林, 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 带来无穷的联想, 可知有溪水流淌, 注入潭中, 似一位带有万种风情的村落少女, 戴着被轻风拂动的玉环、玉珮。此声引发作者急切一睹潭水容颜的强烈愿望, 作者完全忘却了自我, 完全陶醉于自然之中, 面对此景, 难怪柳宗元要感叹:“心乐之”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 以“鸣珮环”, 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 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 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 真是字少意丰, 惜字如金, 字字显意。当然, 这里作者选择的是路程近, 声音美, 竹林成片的小石潭之景。我们不免要问, 这样美的景致为什么少有人涉足?原来, 这是玄虚之笔, 作者联想自己的遭遇, 景如此, 人亦然, 这“乐”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虽有千里之能”, 然而却无人赏识, 被弃于世之感伤。另外, 作者选取竹林来描写, 也有着深层的意义, 竹常是墨客画家笔触之物, 大凡画家喜竹, 来源于竹的本性, 郑板桥一生以竹为友, 丰子恺画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吴镇画竹, 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 他曾作《雪竹图》, 题诗云:“董、宣之烈, 严、颜之节。斫头不屈, 强项风雪。”他以董狐、赵盾 (宣子) 、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比喻雪竹的坚韧不屈。他以“虚心抱节”来赞颂竹子既虚怀若谷、坚守气节的人格化的植物特性:“抱节元无心, 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 凛此君子志。”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作者隐于心底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他以竹自诩, 以竹自赞, 竹的孤傲与他寂寥的心境相得益彰, 达到物我两融的境地。

当作者急切“伐竹取道”, 直奔潭边时,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 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澈, 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清澈的潭水, 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 近岸处, 那石底边沿翻卷露出水面,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宠:千姿百态的山石, 倒映于碧潭中, 水色山光, 撩人眼目。潭边“青树翠蔓”, 在山风中,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 一动一静, 相谐成趣。由于潭水的清澈见底, 看下去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这一段描写, 鱼的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静逝之神态历历在目, 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 柳宗元心情似有所乐, 他感到尾尾游鱼“与游者相乐”。这清澈的潭从何而来, 柳宗元不觉立于潭边, 西南而望, 极力循声溯源。“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的小溪, 正匍匐奔来。两岸高高低低, 凸凹不平, 犬牙相错岩石, 使人倍感形象逼真。大凡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往往把抒发的感情统一在一个基调中, 把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结合, 使审美形象进入作品中, 也就是说, 作家写作时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安身之地。挑选景物时, 所选取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着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 静动相迭、明暗相生, 这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颠沛流离、孤寂无奈的多重矛盾心态下的情感轨迹。清冽的潭水, 呈现的出一派凄凉萧瑟气氛, 这也是作者怀才不遇哀叹伤感的绝唱。作者选取了树林、藤萝、风等自然之景, 然而有林而无嘤嘤鸟语;有藤萝而无夺目鲜花, 亦无沁脾花香;有风却无啸鸣之声;有人未闻人语, 这难道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作家张而不扬、收放有度, 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为景而喜, 为己而悲的复杂心理, 真是“增之一分太多, 减之一分太少”,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高明之处。但也有人问, 文中描写了如鸣珮

环的水声, 难道不是作者“乐”之表现?其实, 这美妙的水声只是表明作者探访石潭的缘由, 此乃醉翁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 被贬远方, 精神负担很重, 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 为何能“乐”?实是因为抛弃了烦恼的官场, 在这里找到了清静之地, 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给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但他的欢乐是暂时的、表面的, 悲怆才是他内心真实的体现。

改写《小石潭记》等 篇3

文/kome米

身上映着,

阳光透过竹叶射下的斑驳树影,

耳畔有如巩玉编奏的韵律。

寻声望去,

一块巨石,捧着,

那清冽的金汁玉液。

夹岸碧柳,

满目花色,

待风徐徐吹来,

水景皆泛。

水之清,

鱼如飞鸟。

日光直穿过水,

那如飞翔的精灵的影子,

便清晰地映在石上。

看那溪水斗折蛇形,

望不见源头在何方。

山溪淙淙,

碧水滢滢,

波光倒影。

冷绿的树,

冷清的水,

冷寂的人。

心念那被贬永州的不甘,

不爱冷清寂寥,

此刻只有哀伤、清凄做伴,

何见来时乐?

对比悦读

柳宗元原作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百科名片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早春

文/张美琪

梅花未谢迎春开,金翅妖娆东风来。

柳絮无根摇摇起,苏堤碧色不须栽。

对比悦读

韩愈原作《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百科名片 《晚春》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夏夜凭窗忆萧郎事

文/佚名

银壶栖金箭,花幔掩红颜。露冷蝶无梦,风寒烛有烟。

蝉鸣深夜静,蛙鼓半天繁。朝朝待尺素,萧郎可平安。

对比悦读

王维原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1京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倚然尚闭关。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4

文中第一段重点写潭石的奇特,多姿,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第二段看似写鱼,实是用鱼的活动来体现出水的清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这儿不难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欢快的心情。第三段,用岸的曲折多姿,,神秘,来衬托潭水的源头的奇特,神秘。第四段是文中最重点的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位,也是全文的感情最高潮,作者此事被贬,见到潭境的清幽,凄凉,难免有些触景生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是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从中流露出了他悲凉的心境。第五段是介绍同游的人。

课文先总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5

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一日,他与朋友游玩时,忽逢小石潭。他听到如佩环碰撞的流水声;抚摸到了格外清冽的潭水;看到了形状各异的石头,青青葱葱的树木,翠绿缠绕的藤蔓。他,被惊艳了。或许是出于对自然景色天生的向往,亦是郁郁不得志得不到发泄,他选择在小石潭驻足片刻,始惊于这清幽美景。

他细细观察着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的鱼儿,如北斗星般蜿蜒的溪水,与参差不齐的溪岸,他沉醉了,醉倒在这分外静谧的小石潭。他终于,让他的那份凄清之情,得到了短暂的缓解。

渐渐地,他感到寒气透骨,被一股忧伤的气息所笼罩。他又想到了那纷扰烦恼的官场,感受到了失意后孤寂悲凉之情。或许小石潭可以给他片刻的缓解,但,这也只是短暂的。内心的忧烦是挥之不去的。欢乐落幕后,尽是悲凉,紧紧裹住了柳宗元的心。他迷失了,在彷徨中,显得手足无措。他想逃离不宜久留小石潭,想尽早摆脱,内心的苦闷

可,他是柳宗元啊,是那个写出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的柳宗元啊,又怎会被这贬谪所打垮。或许,在他离开时,望着阳光,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吧。他终是醒了。虽说往后的日子仍是一贬再贬,但他回归内心,坚定地为人民实实在在做点好事。他将斗争,转移到文化创作领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小石潭之境,着实令他幡然醒悟。

人生也是这样,始惊,渐醉,次迷,终醒,周而复始,往复不停。有时候,生活会很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但,请再坚持一下,终会有那么一个时刻,雾散云出,我们从这个轮回中醒来。时间的巨轮永不会停止,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啊。

《小石潭记》读后感600字 篇6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东解,世称柳河东,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可谓大器早成,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欲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围绕潭字教《小石潭记》 篇7

一、潭的布局

“下见小潭”是文章第一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随着, 文章围绕“潭”依次分层写出了三种景物。一是潭水。用“清冽”二字写出了潭水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一是潭石。“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这里先写潭底, 用一个“全”字突出潭底的特点;再写近岸, 用一个“卷”字来形象的刻画潭近岸之石的形状, 这还不够, 又用“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来具体描写“卷”的形态。写潭石从下到上、从中心到四周, 形象地刻画了潭石的多姿。还有, 潭岸树蔓。先用“青”和“翠”分别写出了树与蔓新鲜的颜色, 青翠相映, 树蔓和谐;再写蔓的形态, “蒙络”形容翠蔓攀附在青树上掩遮缠绕的样子, “摇缀”极写蔓条之轻柔, 在微风中摇动、下垂, “参差”是不整齐, 有长有短, “披拂”是随风软软地飘荡的姿态。这里既有静态的描形, 又有动态的绘神。“潭”字一出, 层次分明的展示出水的清、石的奇、树蔓的柔美。

二、潭中景

“潭中鱼可百许头”是文章第二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围绕这字, 作者对潭中鱼展开了描写。首先写对潭中鱼总的印象,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描写游鱼。鱼的静态,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一层写出了潭是以全石为底, 因此鱼影就显得格外清楚;二层从文中水色鱼影想象出这一天风和日丽。“佁然不动”写出境之寂静。“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是写鱼的动态, 描写出游鱼往来自由, 轻快活跃。无论是静态, 还是动态, 都传神的刻画了游鱼的形态与神韵。最后用“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人鱼两乐, 鱼乐, 人也乐, 游鱼也懂事似的与游人相乐。

这只是对潭中景的实写, 然而, 作者的用意不仅仅这些, 他给读者创设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那就是虚写—潭水。而本段大部分细致地、形象地刻画了游鱼的形态神情, 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到画面没有画出的部分, 那就是清澈明净的潭水。

这几句潭中景的描绘, 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游鱼的欢快自由、活泼可爱, 自然流露出作者欢悦之情。由景及情, 景中寓情, 借景抒情。

三、潭之远景

“潭西南而望”是文章第三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顺潭远望, 追溯潭水的源头。先用“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来写溪水, 这里用“斗折蛇形”形象地描写出溪水的形态, 其中弯处大的如“北斗”, 弯处小的似“蛇行”;用“明灭可见”来描写溪水的光泽, 明暗交替, 变幻莫测。再用“其岸势犬牙差互”来写溪岸, 突出岩石形状奇异。

写潭之远景, 有形有神, 有静有动, 半藏半露, 饶有画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 又富有诗情;烘托出一种幽深含蓄的境界。

四、潭之近景

“坐潭上”是文章第四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潭四周的景色由此展开描写。先写潭四周的环境, 用“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直接写环境的空寂, 又用“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间接写环境的冷清。创设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气氛。再写作者的感受, 由于自己的遭遇及幽静的气氛, 自然产生了寂寞、凄凉的心境。这几句描写, 将抑郁忧伤的心情熔铸于潭景之中, 因心冷而觉潭冷, 因潭幽而添心忧, 难分何为景, 何为情,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 篇8

《小石潭记》,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同时又从对景物的寂寥幽邃气氛的渲染上,来寄寓自己长期被谪贬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作品之美,层现叠出:

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嵁、岩明写“石”,“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观察点”,《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线条中,我们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我们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珮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之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嵁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而“佁然不动”,忽而“俶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笔下全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叮咚,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水质清澈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清凄,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就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自然·生活·哲理〉序》)

这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山水游记散文,曾令多少人击节赞赏,这篇200余字的短文,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珍品,文中的美点俯首即得。

下面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精细阅读。

要完成这个教学创意,必须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

完成此教学创意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

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是为了基本解决作家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间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景情关系的需要。

教学铺垫需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柳宗元简介。

②柳宗元被贬永州简介。

③《永州八记》简介。

④《小石潭记》简要评论。

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也是为了通过大量认读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这个环节可以做这样一些事:

①读音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认读的问题。

篁huáng珮pèi冽liè

坻chí嵁kān怆chuàng

邃suì佁yǐ俶chù

②语流顺畅地朗读,并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

篁竹:竹林。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络摇缀: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树枝藤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寂寥:寂静寥落。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③起伏有致地朗读,并解决四字词语感受的问题。

如鸣珮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④“身临其境”地朗读,并解决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的问题。

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课文和理解文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概说训练中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概括并简洁表达的能力。

教学中可设置4个话题,全班四个学习大组每组集中思考一个话题。

话题1:用类似于“水清”“石奇”这样的二字的短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2:用类似于“有水有石”“有水有鱼”这样的短语对课文1~4段的每一段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3:从游记的角度对课文的各段进行概说。

话题4:用自己喜欢或自己创造的语言新形式对课文1~4段进行优雅的概说。

这样的概说训练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利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上流畅的师生对话。如下面的材料就是: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又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教师都应当进行课堂学习小结或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是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经典作品的教学,是为了审美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的能力,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可以将教学视点更加集中一点。如:课文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话题是:这一段文字美在哪里?

师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可能涉及到如下审美的内容:

画面之美,动静之美,色泽之美,氛围之美,描写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教师在对话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优化与细化。

这个话题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作一点更加高雅的课中讲析,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的文言课文中,有两例极美的描写片段:

例一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二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它们美在哪儿?美在景物的清静?美在景物的秀美?美在淡墨轻描的点染?是的,这些都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美。但最美的是:它们都运用了美妙的“一笔双写”描绘方法。

例一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

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

例二写的是鱼吗?是,又不尽然是,它是在借鱼写水,是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

这与直接描写池水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同样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很是洁净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前者是用水来写月,后者是用鱼来写水,真是有趣。

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 ——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小石潭记》教学记片段 篇9

上周五用了十五分钟读了两遍《小石潭记》,今天早读和第一节课,我们在联系背诵这篇文章。

有些孩子周末已经背熟了,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身份。

我经常想尽可能照顾那些后起的孩子,就兼顾不到那些自觉用功的孩子啦。但是,大班制授课,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让那些十分熟练的孩子一遍遍地陪着那些后起的孩子,其实对优秀的`孩子也是一种磨砺吧。在诵读中,一遍遍体悟文字的能量,这一遍跟上一遍的功效也应该不是一样的吧。你看,课堂上那些总是充满热情读书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一遍而心生怨气,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今早读时,我的眼睛扫过全班,发现大概有10个孩子是周末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因为即使在同伴如此清脆的琅琅书声中,他们依然目光涣散,嘴角只能不合节奏地抽气般蠕动。于是,只能一遍遍反复带读。

尽管已经对全文解释过,还是不断提示那些文字顿感读较强的孩子:“日光下澈——日光照耀下,水底如此清澈,你眼前有什么画面出现?”不用我解说,自有学生代答:“水底很清,每条鱼都看得很清楚。”

“影布石上——是什么的影子在石上?‘布’这个词,在此跟‘夏夜,星星布满天空’的‘布’是一样的意思吗?”不懂,就再讲讲,再读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是怎样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写景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有孩子说是《桃花源记》,种民和彦皓都说是《与朱元思书》。

那些地方相似呢?

孩子们复习了一遍《与朱元思书》。有五六个孩子不记得原文了,于是,好的同学又带着大家再读一遍。

大家找出写树、写水的句子进行了比较。只是泛泛地杂议,并不是严格地区分,有感觉就够了。

这篇文章,你对哪几句话特别有感觉?不少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海洋只说了一句:“如鸣佩环”,我说:“我也喜欢这句。真会打比方呀!”

认识“奉壹”中的这个“壹”,顺便把汉字中表示数字的大写壹贰叁肆伍……全认了一遍。区分“壹——噎”时,问“噎”这个字在哪见过吗?孩子们马上说:“黍离”中“中心如噎”!于是,吟诵了一遍《诗经·王风·黍离》。声音真好听!尤其是吟诵到“悠悠苍天”时,我觉得这是一班美声训练过的孩子。

教案小石潭记 篇10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2、过称与方法

(1)

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根据文章背景,讨论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最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国的美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

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

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形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散文。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三苏曾王---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2、“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读训练(利用多媒体)

1、放声自读课文,5分钟后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看谁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字音、节奏读得准。

2、学生评价(声音、字音、节奏、语速)。

3、师范读(或放录音)。

检测:请为下列的红字注音:

如鸣佩()环()

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

寂寥()无人

(pèi huán cēn cī

yí chù xī dǒu qiǎo chuàng

liáo)

五、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利用多媒体)

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句,疏通文意。然后进行小组交流。10分钟后进行抢答竞赛。

六、抢答竞赛

1、重点词语解释(利用多媒体)

v

①水尤清冽

②为坻,为屿,为嵁

③佁然不动④悄怆幽邃⑤以其境过清

v

⑥记之而去

⑦隶而从者

2、辨别 古今异义。(利用多媒体)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辨别 一词多义(利用多媒体)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词类活用一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名词作状语)

日光下澈(向下,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下见小潭(在下面,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词类活用二

(1)形容词用作状语:

v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形容词作状语)

(2)形容词用作动词

v

日光下澈(照射,形容词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名词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v

凄神寒骨:“使神凄,使骨寒”(译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透骨)

v

(#动词的使动用法)

v

昔者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

v

(#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正确翻译下列文句(利用多媒体)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利用多媒体)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七、学生质疑、释疑--------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v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v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v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v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v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v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v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这篇游记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分别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v

按游览的顺序:(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石、水、四周----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作者因小石潭的美景而欢快,但欢乐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文章主题探究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写景。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细致,借景抒情。

八、当堂训练:组织竟背。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2、整理笔记;

3、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

1.自学指导(1)(利用多媒体)

放声朗读课文,5分钟后,比谁能富有感情地背诵,同时能正确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游记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按游览的顺序: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2)本文写景抓住特征,作者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

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1)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水源流

潭中气氛)

v

(2)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v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自学指导(2)(利用多媒体)

第一轮比赛,大家表现都很好,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思考下列三个问题,6分钟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好: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潭的?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用文中句)

(动词:隔、闻、伐、取、见)

(2)作者怎样写“石”“水”的特征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正面)“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侧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特写、动静结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潭中气氛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突出了环境的幽深冷寂,这是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反应。游历小石潭,作者一方面乐,一方面又凄凉。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的情感。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二、课堂练习

(1)学生自背

(2)老师范背后,学生齐背

(3)课堂练习-----见《新课程》

三、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四、作业

1、你已学过不少写景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了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欣赏

2、预习《岳阳楼记》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潭中气氛

教学反思: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上一篇:小说我与地坛读后感六百字下一篇:协同创新服务项目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