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技巧(共12篇)
中考的背诵默写主要是考查六本书里文言文单元的名篇和诗词,就算是之前每天都有很好的复习,同学们在中考最后阶段也不能放松这部分的落实。
考生可以订个学习计划,每天复习几篇,尤其是容易写错的字,多留心动笔写多几遍。语文想和其他人拉开差距,这部分的内容绝对不能丢分。
2、阅读题
中考主要考察两个阅读知识点,一个是文言文阅读,另外一个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建议考生从字词句的解释翻译到课文内容的把握,都要逐篇过关,尽量不丢分。
近年来,中考对现代文阅读这类题型逐渐地淡化了,而将考查视点较多地集中在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内容概括、信息提炼等方面。所以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往这方面去训练,达到熟练答题的格式技巧。
3、作文
作文占的分数比例比较高,在写作的时候最好选取有熟悉而独特的材料来写。主题一旦展开,中途最好不要改变文题和思路。作文内容要做到主题明确,不要张冠李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再在此基础上讲究结构的精巧,文采的生动,这样的作文才容易在中考中得到高分。
关键词:语文中考,复习指导,复习技巧
每年中考成绩揭晓后,都有黑马出现,老师惊奇、学生诧异,殊不知这类学生在中考冲刺的时候,心态平和,能梳理出知识结构,制订出科学实用的复习计划,特别是能对语文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症下药,能使语文复习有的放矢,自然效果事半功倍,考出好成绩就不足为奇了。但有的平时成绩优秀,而中考成绩却与平时大相径庭,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备考时产生了忧患、焦虑、烦躁心理而患得患失,导致产生失眠、健忘等状况,复习找不到章法,复习效率下降,对模拟考信心不足,这时就需要语文老师为学生指点迷津,调整心态,克服过分紧张状态,同时传授复习技巧,扬长避短,避免重复复习,下面具体谈谈如何为学生复习指点迷津,在中考中脱颖而出。
一、抓住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做好专题复习
语文基础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复习时容易丢三落四,为了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地组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把散见于书本中基础知识系统化,解决了学生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1. 注重字词句的音、形、义、标点的积累和运用。
中考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汉语拼音和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老师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训练,老师可以查阅资料,搜集过去中考基础题的信息,印刷汉字音、形、义的专题训练,能让学生广泛而准确地辨析字的读音,改正错别字,理解在特定环境下词语的意思或者用法。例如,根据拼音写出汉字:bǔ()育,义不容cí()等;改正错别字:娇揉造作(),融汇贯通(),皮开肉定()等,这要求学生多做,强化辨别字音、字形的能力。
2. 指导学生切实做好古诗词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工作。
为了做好基础题,老师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背诵教材中的名篇名句,并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富有生命力的名言名句,老师精心设计成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给下句补上句,一种给上句补下句,我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专门进行古诗词默写比赛,课后要求两两学生结对背诵,同时我要求学生会背诵不行,还要注意字不能写错、写别,实践证明,效果奇好。
3. 指导学生要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不能望文生义。
这一项的考题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词义,然后准确把握特殊语境,最后对给出的答案进行比较、筛选,这样正确答案就显现出来了。例如,选出括号里词不恰当的一项:
A.网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说(包罗万象),令人眼花缭乱。
B.亚历山大想尽办法要想一想,结果还是(踌躇满志),拔出剑,将结劈成两半。
C.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
D.不少学问渊博的人,不知(融会贯通)终身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
辨析词语使用要注意词语的表意、感情,得出B项(踌躇满志)错误。经过老师专题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克服词的使用。
4. 能够分析语言中修辞,会写简单应用文。
首先要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含义,例如,比拟、比喻、夸张、反复、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的意义,其次要了解在不同文体中根据表达效果选择合适的修辞。平时我培养应用文的书写,例如,通知、拟写广告、写赠言等,一要指导学生不同的应用文有不同的格式,二要学会鉴赏各种应用文的能力,例如:(1)以人为本,以绿为根,以水为脉。(公益广告)
(2)闻香已醉,未品先酣。(洋河酒广告)
它们分别使用什么修辞?如何赏析?学生不难看出答案:(1)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生动有力突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2)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酒的香醇与怡人的甘美,激起人们品尝的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5. 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能力。
一要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二要指导学生借景传情,找出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并对诗眼性质的句子仔细揣摩,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妙用。
二、通读阅读理解,抓住阅读理解文体感悟
每每遇到阅读理解学生就头疼,因为有的太长,太深,学生静不下心把行文看完,很随意地就把答案写上去了,当然影响这部分的得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克服对阅读理解的畏惧心理,要做好正确引导。
1. 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指导。
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整体感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思考,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结合文本、话题进行感悟,概括要点,进行迁移,抒发自己的见解及生活体验,并且能够围绕文章设计问题,直接在文中找出答案,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 对文言文的阅读的复习。
平时要注意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应用;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读音;重点句子的翻译,特别要注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的理解;最后要从文中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平时复习能做到这一点,文言文阅读时应该没有大问题。
三、作文选材要广泛,立意要新颖
要让作文打动读者,首先选材要广泛,立意要新颖,语言要丰富。其次,动用真情实感,会联想和想象,力求创作有新意,同时书写要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总之,为了保持学生中考临门一脚的成功率,既要靠学生的苦学,又要靠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复习会学、巧学,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nlc202309081330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一、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越是时间紧迫,越是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头脑清醒,才能让复习有实效、不盲目。首先,应该了解中考,包括考什么、怎么考,有哪些题型等等。这就需要认真阅读中考说明,分析近几年呼市中考试题,看看其它省市的一些试题,对中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了解中考的前提下,了解自己的学情,必须知道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有哪些弱点,存在哪些问题,才能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复习,弥补缺失和遗漏。切不可存侥幸心理,平时视而不见的小问题在考场上会变成拦路虎。了解考试,了解自己,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另外,有了明确的目标,复习时不再迷茫,也能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要有完善的复习计划。复习时必须有周密完善的计划,包括复习的进度、时间的安排、步骤、方法等。跟着感觉走的复习方式会漏洞百出。语文复习内容包括基础、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将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分配时间,知道每一天、每一步要做什么,这样才可以从容应对,不会乱了阵脚。当然,这个计划不应该侍定不变的,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
三、抓住课堂,跟紧老师。一模后,面对的是七门功课,哪门功课都很重要,留给语文的时间很少,所以课堂时间不容错过。课上能解决、能记住、能背会的不能留到课下。并且复习并不只是对以前知识的回忆,而是对以前知识的整合,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汇总和融会贯通,以求更透彻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抛开老师自己复习,很难做到这一点。每一位老师都会认真分析和研究中考,制订复习计划,把握各类信息,所以,跟紧老师,才能更有效复习。
四、夯实基础,抓落实。复习比学习新课更难操作,浅了不踏实不放心,过于深挖又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并且很容易造成雨过地皮湿的现象,表面上都过了一遍,实则模棱两可,没有落实。相当一部分同学误认为作文和阅读是弱项,因此忽视了基础,抛开了课本。事实上,字词、默写、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翻译等容易被轻视的内容也能拉开分数。例如默写,一字出错,全空皆输。这些基础知识必须夯实,并且做到滚瓜烂熟。所以必须回归课本,踏踏实实把这些没有难度但容易丢分的基础知识落实好,做到滴水不漏,保证会做的题不丢分。
五、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很多同学热衷于刷题,认为刷题就是复习。各种练习册铺天盖地堆在案头,埋头苦刷,浪费了很多时间,收效甚微。刷题没有错,关键在于刷什么题,刷多少题,怎么刷。前面谈到复习应该有目标,了解中考、了解自己,在这个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做题。做完题不能只看对错,应该对照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答题规律和窍门,掌握答题技巧与方法,每做一道题都要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这样收获的不只守于一篇练习的体会,而是一种答题的方法和思路。
目前语文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这个时候复习的重点类型题,属查缺补漏,特别是在对古诗鉴赏、综合性学习、作文要加大训练力度,要重点突出,为自己量身打造复习重点,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好多考生而言,作文是个不小的难点。对此,考生应学会重点突击。对此可采取三线并行的备考方法。一是写作知识专题练习。二是赏鉴蓄积,储备素材。“赏”即欣赏佳作,“鉴”即借鉴择取,蓄积就是积累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中考作文写作蓄能。三是写过的作文要反复修改,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当然,还要强调注意书写规范整洁。
临近中考,考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按几种不同的时间计划做出安排。也就是说,在高考前一个月制定出每一周的学习计划,接下来,为每天制定计划,然后,为所剩余的若干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再做出计划。
利用上面的三种学习计划,考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每天的进步情况作出调整。因为时间宝贵,看到安排的学习计划可以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学习,只有在复习中持续向前进行,才能为中考的到来做好准备。
2、合理分配时间
中考的科目有很多,所以在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清楚每天花费在这个科目上的时间是多少。如果仅仅为了复习而复习,没有针对性地去调整时间,那么就有可能会失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另外要知道,当你在复习的时候出现一点疲劳的迹象时,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要放弃这一天学习的想法。我们要做到的是,任务加上特定时间,才是有效率的复习方法。
3、安排睡眠时间
专家表示,如果一个人连续18个小时没有入睡,那么他的反应时间会从0.25秒变为0.5秒并持续增长。如果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你所复习过的知识点又需重新读一遍,而你的眼皮会变得越来越重。
所以,临近中考的同学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失眠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换取精力充沛的大脑。而且充足的失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也是克服考试焦虑情绪的一种方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多做综合题。
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青睐。
二、把自己做过的题纠错、整理、归类,避免在考试过程中重复犯错。解题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类:
1.审题出错,有可能是粗心。例如考卷中第17题题目,要求指出方程组的解法,有一大部分考生把方程组解了出来,像这样的问题,若在读题时划划重点句词是可以规避的,所以考前要养成读题划重点句词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理解错误,例如中考卷第23题:“暑假期间小张一家为体验生活品质,自驾汽车外出旅游,计划每天行驶相同的路程。如果汽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比原计划多19公里,那么8天内它的行程就超过2200公里;如果汽车每天的行程比原计划少12公里,那么它行驶同样的路程需要9天多的时间,求这辆汽车原来每天计划的行程范围(单位:公里)”,不少考生把题中的“行驶同样的路程”理解错了,导致解题错误,像这样的错误就必须通过纠错反思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知识漏洞或理解错导致的解题出错,只要把相应的知识点补上就可以解决。
3.数学思想方法层面的出错需要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培养自己的举一反三能力。这个阶段,考生可以去归纳一下哪些类型的题会涉及分类讨论思想,哪些问题情境可能会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解题过程中自己有意识地在哪些问题运用了转化化归思想,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应用有何异同等
宏观上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应考阶段高强度,长时间,超负荷的学习使考生疲惫不堪。有的考生仍坚持疲劳战,晚上熬夜到很晚才入睡,结果第二天总是感到疲倦,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在知识巩固和冲刺阶段,考生应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再午睡2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考生最好每天保证听一套15-20分钟的听力练习,并且读15分钟左右的课本当中的短文(这篇短文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定要读出声以增强语感。课上只要认真听讲,严格按老师要求的来做,这样课下就不必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做题上。
2.及时查漏补缺
自第一轮复习以来,同学们已做了大量的练习。考生们可把复习阶段以来的所有练习都整理好,再认真看一遍。在浏览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以前出错的题目上,记录到自己的改错本上。这样把以前没有掌握
好的知识点及时查漏补缺,决不漏过一个知识点。如有位考生在自己的两套题中发现各有两道题都属于被动语态方面的错误,那么他就选择一些被动语态方面的练习对这一语法知识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要特别关注一下历届中考和具有代表性的中考当中出现率较高的语法项目: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名词的数和格,冠词、形容词、副词、情态动词的用法,倒装语序和主谓一致关系及一些常用短语等知识点也需要进一步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3.善于总结模拟考试
老师们发现,新初一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概念理解。很多新初一的孩子喜欢用以前的概念理解数学问题,对新概念有一些排斥,对绕一点弯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比如,初中引入了平方计算,有的孩子理解不了平方的算法,会把3的平方算成6。
比如,初中引入了负数,也有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但是有的孩子分不清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如果不能理解题目的要求,就会写错结果。
比如,1-3=1+(-3),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并且要加括号,或者反过来要去括号,有的孩子不理解这个过程,就会在计算中犯错。
那么概念理解出问题该如何加强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起重视概念理解的意识。因为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理解不到位引起的。
其次,注意孩子理解的情况,是与哪一种他以前学习的概念或者相似概念混淆的,比如把乘法和乘方弄混,要仔细讲解这二者从形式上到计算结构上的差别。帮助孩子建立,看到什么形式要用什么样处理方法的“条件反射”。
比如,初中引入了平方计算,有的孩子理解不了平方的算法,会把3的平方算成6。
比如,初中引入了负数,也有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但是有的孩子分不清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如果不能理解题目的要求,就会写错结果。
比如,1-3=1+(-3),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并且要加括号,或者反过来要去括号,有的孩子不理解这个过程,就会在计算中犯错。
再者,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自己做总结,所以我们要帮着孩子总结课本上的重要概念,及概念运用的经典案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引导孩子及时复习,直到最终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概念。因为刚上初中,新的概念还不多,所以一开始家长能盯得紧一点,孩子进入正轨之后,就能够比较好了。
【二、习惯】
老师们发现,新初一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概念理解。很多新初一的孩子喜欢用以前的概念理解数学问题,对新概念有一些排斥,对绕一点弯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比如,初中引入了平方计算,有的孩子理解不了平方的算法,会把3的平方算成6。
比如,初中引入了负数,也有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但是有的孩子分不清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如果不能理解题目的要求,就会写错结果。
比如,1-3=1+(-3),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并且要加括号,或者反过来要去括号,有的孩子不理解这个过程,就会在计算中犯错。
那么概念理解出问题该如何加强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起重视概念理解的意识。因为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理解不到位引起的。
其次,注意孩子理解的情况,是与哪一种他以前学习的概念或者相似概念混淆的,比如把乘法和乘方弄混,要仔细讲解这二者从形式上到计算结构上的差别。帮助孩子建立,看到什么形式要用什么样处理方法的“条件反射”。
比如,初中引入了平方计算,有的孩子理解不了平方的算法,会把3的平方算成6。
比如,初中引入了负数,也有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但是有的孩子分不清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如果不能理解题目的要求,就会写错结果。
比如,1-3=1+(-3),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并且要加括号,或者反过来要去括号,有的孩子不理解这个过程,就会在计算中犯错。
再者,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自己做总结,所以我们要帮着孩子总结课本上的重要概念,及概念运用的经典案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引导孩子及时复习,直到最终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概念。因为刚上初中,新的概念还不多,所以一开始家长能盯得紧一点,孩子进入正轨之后,就能够比较好了。
出现的第二个大问题,来自于习惯。有些习惯在小学养成,小学题目比较简单,还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到了初中,难度逐渐上升以后,这些习惯会有很大危害。
习惯里面又分三个经典问题:解题不爱用草稿纸,不会的时候干瞪眼不翻笔记,以及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就比较懒散不记不练了。
小学的知识学习,难度低一些,这些习惯影响不大,不容易被发现。但到了初中,家长们要注意一下,一定要早发现,早纠正。因为早的话,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提升效率,铺平道路,反之,晚发现会让知识漏洞越来越多,知识体系越庞大反而越脆弱,再补起来就会很棘手。
笔者发现,很多刚上初中的孩子,在解题的时候,习惯不用草稿纸,干盯着题口算答案。这对于小学简单题目时,还可以保持较好的正确率,但是初中推理步骤长了,再瞪眼口算,错误率会大大增加,这个时候,必须要使用草稿纸,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用草稿纸,以及帮助他养成用好草稿纸的习惯。开学的一两个月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刚上初中,讲解的内容比较简单,笔记记录不多,但这个时候,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去更好的记录笔记。同时,一些记了笔记的孩子,还会发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题目不会做的时候,会干瞪着题想,不知道去笔记上翻例题、公式,然后再解。虽然我们不能让孩子形成不背公式看笔记做题的习惯,但是,我们也希望孩子,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能够形成自己找到学习资料,找到解题办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懒】
第三个问题是“懒”。
老师们发现,很多刚上新初一的孩子,小算律是会的,交换律、结合律等等,但是“做题不熟”,需要他自己加强练习,可是孩子往往因为“会了”(其实还没“做到家”)而停下不去做足够量的练习,导致一些计算不够快,或者步骤稍长就容易出错。这里,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初中与小学学习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会有很多推理,会有很多计算线索更长的推理,对小算的熟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加强训练,才能做到家的。咱们家长对于“懒”一点的孩子,一开始要多关注一下,注意检查孩子,是否用心去做了,是否达到了合理的训练量,从做题正确率、速度就可以反映出来。这点上,可以让孩子自己理解自己当前的情况,然后设置正确率目标,有意识地一点点提升。
有些孩子计算出的问题,可能是很基础的,比如抄错数,或者抄错加减号,这样的孩子,要让他形成检查习惯,做完题目后,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发生问题,发现则修改。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小学的知识模块性强,初中的题目综合性强,比如一些去括号的运算等,这个一方面,让孩子认识到综合性强的题目错误率高是正常现象,但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综合解题能力,慢慢提升对推理线索长、难一些问题的解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好的习惯,夯实对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正式的考试中,初中与小学相比,更加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包括思维过程的规范性和书写步骤的规范性,这一点上,要让孩子引起重视,把基本功打牢,未来才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对于家长而言,也重视多去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孩子做好学习规划。(因为孩子目前规划意识还比较弱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建立起对所学科目与小学的差异、知识体系、学习方法、等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让孩子在初一,能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好。
中考中规定:“提前十分钟发卷,让考生填写准考证号、座位号、姓名、填涂答题卡等,但不能作答。”考生可利用这段时间,将试卷浏览一遍,把握试卷全局,大致了解题量、题型及分值的分布,了解试题的难易度,了解哪些题易、哪些题难,作到心中有数,才能举措对路。
(2)科学统筹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合理支配答题时间。
在中考的数学试卷中,绝大多数是基础题、中档题,难题是极少的。为了让迎考心态处于最佳状态,考生要科学统筹答题顺序,合理支配答案题时间。第一步,先做容易得分、计算量又不大的题,快速增加得分,体验成功感,有利于消除刚开考时的紧张心理;第二步,做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但又需要一定计算和表述时间的题,不断补充分值,此时,完成大部分的试题,心理上又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利于活化大脑中的知识脉络;最后一步,在无后顾之忧的轻松、稳定状态下,集中“火力”,去攻打心中所谓的难题。切忌从头做到尾,一旦碰到坎,跨不过去,花费时间过多,就会影响后面题目的作答,心理上会造成过重负担,导致审题不周,漏这漏那,错乱百出,连连失分。
(3)谨慎审题,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争取时间。
一般题目至少看两遍,弄清题意,找全信息,识别题中陷井,挖掘隐含条件。对感觉熟悉的图形、题目,越要谨慎,千万不要凭借旧经验和旧思路方法,没看清楚题目就想当然的作答。因为图形、内容的相同,并不意味着题目的设问也相同。对新题型更要仔细读题,耐心地多看几遍。把已知条件的常规反射一一列出,再寻找“桥梁”链接已知量和待求量。只有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才求快。
(4)答题规范,不丢“冤枉”分。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2.分析词语含义.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示 例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技巧】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技巧10-09
关于远方的中考语文作文06-15
关于写清洁工人的中考语文作文11-25
关于中考语文开头和开头原则07-18
有关于中考语文知识点10-02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10-02
初三语文的中考复习计划11-30
中考语文高分作文技巧11-25
关于母亲的作文中考09-17
关于中考励志的诗歌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