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影评(精选8篇)
2012,不就是明年吗?一个离我们多么近的日子!世界末日会真的如影片《2012》所预言的那样如期而至吗?美国也正在像影片里拍摄的那样在中国建造方舟吗?
在2009年上映的科幻巨制大片《2012》无疑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杰克森一家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如何勇敢面对灾难最终成功求生的故事。灾难场景大量运用了电脑特技,将火山喷发、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海啸狂发等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如此逼真,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理上强烈的震撼!
作为灾难科幻片,《2012》应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影片中不少细节的描写与刻画十分到位,并且发人深省。
影片正式开始之前,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火山爆发和暴雨连连的一幕,似乎导演在一开始就要观众们预感一场大灾难就要来临。
随着荧屏上2012四个大字的出现,影片正式开始。电视上正在报道玛雅人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主人公却刚从睡梦中醒来。在他开车去接孩子去黄石公园途中,道路上开始摇晃并出现了很大的裂痕,而对这一切,主人公似乎还没有察觉。当他们进入黄石公园时,看到以前漂亮的湖已经干涸,湖里面剩余的水像煮沸过的一样正在冒着泡,湖面上竟然还有动物的死尸。才意识到有一些异样,而这一切都是灾难来临前的先兆。主人公在公园里遇见了一个奇怪的名叫查理的人,他告诉杰克森世界末日就要来了,美国政府正在造巨大的方舟,他有通往方舟的地图。起初杰克森不以为意,可当他去救妻子孩子时他才相信查理所说的一切,于是他打算去找地图。毋庸置疑,寻找地图的过程十分艰辛,杰克森还差点因此丧命。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刻画。杰克森的儿子诺亚之前从不叫他爸爸,但当看到他爸爸差点丧命的时候,小家伙声嘶力竭的大声呼喊着daddy,daddy.亲情的伟大在此时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气势多么恢弘的电脑特技,而是很多细腻的细节刻画。
当灾难就要降临到华盛顿的时候,美国总统没有选择上飞机而是选择留下来让美国民众知晓将要来临的一切,只因为他们have the right to know.是的,他们有权力知道,美国的民主在这里可见一斑,总统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更是让人钦佩!
当灾难正在袭击世界各地的时候,当海啸吞噬了房屋、山川的时候,当全世界都处于恐慌中的时候,镜头转向了两个端坐山巅的和尚,小和尚在问:“如果世界末日来了,你会怎么办?”老和尚没有回答,而是向小和尚的杯子里倒着酥油茶,直到小和尚说都已经溢出来了老和尚才停下来,意味深长的对小和尚说:“你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与疑惑,而想要看到智慧之光就要清空杯子。”老和尚的话很有深意,是的,灾难的来临,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也不应畏惧,更不应恐慌,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下来,理智的思考解决的办法,勇敢的去面对灾难的挑战。
影片里还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当杰克森问尤里多少钱一张船票时,尤里说十亿欧元一张。我不禁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十亿欧元,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一笔多么不菲的金额!有多人有十亿欧元?有多少人买得起一张方舟船票,这意味着,在这场人类共同的灾难中,许多无辜的人将葬身其中。只是因为买不起船票,只是因为贫穷,就要被剥夺走生的权利,这多么的不公平!法国的
1《权利法案》中说人人生而平等,可是在这样的年代,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平等?怎样平等?我想,影片在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对我们寄予了希望,有的人是时候花点时间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了。
影片里还有这样的一幕,当杰克森一行到达中国境内以后,中国的官兵正在用直升机转移长颈鹿、大象等动物。而杰克森等人却因为没有十亿欧元一张的船票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直升机飞走,如此的无能为力。影片这种夸张讽刺的手法不禁让我心生慨叹,难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人命竟贱至如此吗?连动物都比人高贵?就因为它们是大象,是长颈鹿就可以高人一等?钱,真的比人命重要?
影片的最后,各国领导人终于被哈姆西博士说服,同意open the gate.而打开的这扇门,不仅是别人的生存之门,更是人性真善美之门。每个人都有选择生的权利,为什么要无情的将人类这一最基本的权利残忍的剥夺?如果可以拯救别人,为什么不呢?影片的结局无疑是圆满的,人们终于冲破了末日的阴霾,迎来了新一天的朝阳和蓝天。
《2012》是一部灾难片,它在向人们控诉人类对大自然所犯下的罪行,它想唤醒仍然麻木无知的人们停止他们的暴行。是的,如果人类仍继续为了眼前的利益,大肆向自然掠夺资源,大肆污染破坏环境,总有一天大自然是要咆哮的,总有一天人类是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为自己的罪过付出代价的。而2012不只是一个时间名词,也不只是一个影片的名字,它还是世界末日的代名词,更是一个长鸣的警钟!当然,我不相信世界末日真的会那么早来,可是,如果人们还不知节制,不知反思,不知悔改,那么,就算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在2012年12月21日不会来,也会在2013年,2014年或者在将来的某一天迟早会来的。为此,我们确实应该做点什么了,去拯救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去拯救我们亲爱的地球。
在我眼里,《2012》又不只是一部灾难片。在影片中有很多画面值得我们品味,而且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亲情、爱情、友情还有助人为乐、自我牺牲等精神以及人性的真善美无疑也是该片成功的一大亮点。
倪 骏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那个天崩地裂的时刻震惊了全世界,5月12日,14时28分。
从雪灾到胶济铁路惨案,从胶济铁路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
我是四川人,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对于这次灾难更有感同身受的痛苦和惊慌。
从《大白鲨》开始,我们就知道什么叫灾难片。灾难片是电影中最为常见、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之一。它大多是以真实的海难、空难、自然灾害为素材,用一种科幻假想中的危机或灾难编织故事。灾难片之所以常演不衰、魅力常在,除了其题材所特有的看点,如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视听效果、巨大的心理与现实的反差等形式和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类影片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灾难片表现了一种消极的逃避情绪,帮助观众从多变、紧张、充满不安全感的现实世界躲入梦幻世界。这样,当观众从电影院出来时,他们会庆幸自己没有遭遇影片中的那些危险和不幸,跟影片中的天崩地裂、灭顶之灾比起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还算幸运,至少还活着。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灾难片的制作越来越精良,换句话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灾难片越演越精彩。《后天》描绘的是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气象学家盖兰赫一行人奋不顾身前往纽约营救他被困的儿子,同时,与种种灾难斗争、拯救地球这个艰巨的任务也落在了他们的身上。片中最经典的就是海水倒灌纽约市及其“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疯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像被淹没,千家万户瞬间陷入汪洋,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转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变成冰封世界,只留下自由女神像的头部露在冰雪之外。灾难片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视觉的完美和逼真,《后天》将大雨、暴风雪、飓风、龙卷风、冰雹等天灾袭击人类的画面制作得壮阔恢宏,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彗星撞地球》的英文名字Deep Impact概括出“猛烈撞击”的故事。彗星猛烈撞击地球,山崩地裂、海潮泛滥,惟妙惟肖地向人们展现了灾难过后逼真而壮观的场面。同时,影片以超自然的魔力、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世纪末恐怖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求生存的本能欲望,着重表现灾难来临前人们的复杂情感和献身精神,这与一般灾难片只注重灾难发生过程的惊人特技场面有很大不同。片中大量精彩逼真的灾难特技为情感戏烘托了气氛,使观众的感官和心理都受到强烈震撼。
《10.5级大地震》虚构了一个大地震的故事。在影片中,最终一场10.5级地震袭击了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摧毁了金门桥,地震引起的太平洋惊涛骇浪淹没洛杉矶、吞掉卡车。陆地的大部分掉进了海洋,余震和海啸接踵而至。繁华的都市被吞噬,一种人类共命运的真实感受给观众带来共鸣。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事迹也感动了世界。据报道,四部不同类型的影片已在筹拍之中。电影局分管创作的副局长张宏森、中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平19日晚赶到峨眉电影集团,与剧组创作人员一起讨论剧本,并决定中影、峨影、八一厂三家单位联合摄制一部电影,暂定名为《汶川》。在此之前,创作人员已赶赴都江堰、映秀、紫坪铺、汉旺镇、红白镇、北川等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采访,抢拍镜头。此外,峨影拟拍摄电影《汶川时间》,讲述一个找寻的故事:一旅游者从震中传出一组数字,按此数字找人的方式,其他旅游者开始了找寻,结果却出人意料......剧本目前在创作中,影片计划年内完成。同时,峨影集团还在与西部电影集团联袂,组织策划、创作电影《5•12北川不相信眼泪》。影片将于5月底正式开机,近期已报送电影局备案立项。除此之外,峨影集团还将与全国兄弟电影集团、电影制片厂合拍“抗震救灾”系列纪录片。
当然,面对巨大的灾难,人们总会背水一战,大多数人都会勇敢地挺身而出。很多灾难片真实地呈现出人类面临诡谲的大自然灾难时,如何与恐惧正面交战,表现出人类无比的潜能和勇气。
如果它是灾难片,我的观后感如下:
一台风的成因。据说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称之为台风。
二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现在想想这段话我还会耸肩冷笑:一边拼命地挣着观众的银子,一边往死里贬低观众的审美。导儿,不能什么便宜事儿都让您给占了不是。
可幸现在的观众机灵得很,他们是很难让身处审美顶点“文艺工作者”占到便宜的。因为他们找到了窥伺解幕后的渠道,更找到了公然回敬的途径。
正是因为什么牛鬼蛇神都能站出来说话了,所以,电影人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技巧:把一个故事讲明白,有头有尾地讲明白。也正因为什么妖魔鬼怪观众都见过了,所以,他们总期待有一点东西他们看不明白,起码在影院的那一个多小时他们反应不过来。
所以不得不说,《驴得水》真是一部讨巧的作品,它恰如其分地找到了“懂与不懂”之间的那个平衡点:用一个人人都能看得见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的故事,塑造了几位性格鲜明、颇有代表意义的人物,留下一堆任谁都想不明白的思考。
走出影院的我,不禁感觉自己被“套路”了,但这个套路却玩的如此真诚、让人欲罢不能——
我以为它影射体制、针砭时弊,它就在结局送了我一个政治正确来堵我的嘴;
我以为它赞美理想、讴歌人性,它就要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理想牺牲别人的利益,也为别人的错误承受难言的委屈;
我以为它致敬教育、尊重知识分子,它就让一群知识分子一错再错、让一个文盲在接受教育后变得贪婪而自私;
我以为它是喜剧,它就把女主角的长发剪成鸡窝,把美好毁灭给我看;
我以为它是悲剧,它就把貂皮大衣穿在夏天、把goodbye的下一句对白写成goodmorning,大玩反差萌;
我以为它是文艺片,它偏偏把每个人物都埋到黄土高原最深处,用土地一样踏实的情感压死了一切无病呻吟;
我以为它是哲理片,它偏偏把故事讲得那么真实具体、偏偏让每一句对白都难辨真假对错,让每一位观众都在回顾自己的记忆……
于是,一千位读者,可以创造出一千位哈姆雷特。
而一千位观众,却可以解构出一万部《驴得水》。
因为这个坑,实在是挖得太深了。深到你很难找到一条确定的线索把故事的所有重要片段和人物串联起来。在《驴得水》的世界里,每件事都是因、每个人都是果,所有人和所有事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唯一能在人和人之间画出界限的,就是每个人物内心深处所信仰的原则和期待的未来。可笑的是,每个人在捍卫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也都在强迫身边的人放弃自己的信仰。
张一曼信仰自由。用编剧周申的话说,“她追求自由,底线是不伤害别人。所以你情我愿的性关系在她看来并不肮脏。”然而,这仅仅是她的一厢情愿,因为性、爱、婚姻、道德根本是无法分开的,于是她的践行信仰便成了处处留情的孽债、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人人喊打的污名。
她做到不伤害别人了吗?没有。她的拒绝、她的新欢彻底摧垮了裴魁山的自尊和善意;和她的一夜情把铜匠推进了欲望的深渊;她不光彩的历史迫使校长同事屡陷窘境。
她自由了吗?没有。她把自己的标准从普世的标准中抽离了出来,也就把自己从主流社会中抽离了出来,把自己逼到了天涯海角,在干涸的土地上走向灭亡。她快乐过、满足过、恣意挥霍过,却没有一天得到过安宁。这,怎么可能是真正的自由呢?
老校长信仰农村教育。他不止一次表示,农村教育实验是他一生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可以牺牲一切。所以他潜移默化地号召所有部下一起,把他的梦想叫做“大局”。
在老校长心里,这个“大局”不得了:它关乎近代农村教育的发展脉络,关乎中国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改善,关乎自私、贪婪、短视这些小农意识的根除。但是在镜头里,它只是一座小破庙里一所山寨学校的存亡和几个劣迹教师的饭碗。
在老校长心里,这个小学校是所有人的避风港,而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长。他收容在城里混不下去的教师、他教化农民家庭的子弟、他编造“驴得水”的谎言来维持学校运转、他在特派员面前阿谀奉承委曲求全……他觉得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也能承担一切责任。
实际上呢?他亲手剪掉了一曼的秀发、他亲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已婚的铜匠、他亲手制造了裴魁山对一曼的愤恨、他亲手把无辜的黑驴推向了死亡……但是他坚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他需要,他们都需要,“顾全大局”。
不得不说,老校长这个人物赚足了我的愤怒和心碎。
我相信你们也是一样的,谁还没有一个自以为牛逼到死的老爹呢?
裴魁山信仰利益最大化。比起教学,他对学校的财务似乎更感兴趣,每次一曼汇报“驴得水老师”工资的使用情况时,他都边听边计;而大家商议出资改造学校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点头。
“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
当铁男要求裴魁山捐出他分得的六千法币的时候,裴魁山终于愤怒了。这句质问不仅仅针对铁男,更针对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曼为了自由的关系拒绝了他并睡了铜匠;校长为了应付检查、留住学校默许了一曼色诱铜匠;铁男为了保持学校的团结要求他分出自己的金钱……
恰恰是这句话戳破了整个影片的人物关系——绑架。每个人都在做着一些“为别人好”的事情,却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在尽力满足别人的梦想,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求的只是自己的心安。
说到底,即便人和人之间再亲近,人性的本质也已经决定了:人,归根到底都是为自己活着的。
裴魁山自私吗?是的。他心中的爱和怜悯只留给自己,刻薄和狠戾却留给了身边所有人。
裴魁山错了吗?是的。只不过有些人的有些错,我们不忍指责。因为他已经在承担错误的后果,即使那些错误是别人犯下的。
铁男信仰“义”,仗义、道义、正义。为了老校长的梦想,全力支持他的一切决定,这是仗义;为了农村教育,不断捐出工资,这是道义;在铜匠作威作福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坦白整个骗局,这是正义。这位东北汉子坦诚、耿直、是非分明,就好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剑,在危难来临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挡在朋友们身前。
讽刺的是,他是第一个,也是影片中唯一放弃了信仰的人,而且放弃得那么彻底——在保镖的子弹擦过他脸颊的瞬间,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还活着;在他踉跄地从地上爬起来的瞬间,所有人都以为他没死,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已经重生。
对重生之后的他而言,除了生命,一切都不再重要:即使一曼差点在他面前被强奸,他也蜷缩在角落里不敢动弹;即使爱人孙佳怒目相向、斥其不争,他依然怂恿孙佳和铜匠假结婚来确保所有人性命无虞。
若是说干净,铁男是所有人中最干净的,因为他不曾成功胁迫任何人做出他们不想做的事;若是说悲哀,铁男也应该是最悲哀的,因为只有他把自己曾经珍视的一切弃如敝履。
孙佳信仰“情”,亲情、友情、爱情。孙佳是一个生活在乌托邦中的姑娘,她在所有人的保护下长大,对每一个人都心存爱戴,也决不允许身边的人互相伤害。孙佳的信仰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也让自己遍体鳞伤:她无意中一句“得水会说话了”,让本来掩饰很好的谎言差点穿了帮;她爸爸在民国政府特派员的面前说出了反对她亲共的大哥的话来,她当即黑脸抗议,多亏一曼圆场;发现铁男对差点被强奸的一曼坐视不管,她怒目圆瞪,吼得声嘶力竭;铜匠杀驴得水吃肉的时候,她给黑驴烧纸钱,边烧边哭:“得水,我错了,是我把人教坏了。”
她不忍心看着身边的人相互伤害,所以她把能怪在自己头上的事情、能靠自己的牺牲化解矛盾的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她感念铜匠的帮助并惊喜于铜匠的天赋,于是教他学知识,同时也把铜匠的自私贪婪归咎于自己;她禁不住老父亲的恳求,只能委屈自己嫁给铜匠;她无法改变眼前的一切,只能遵从安排、远走他乡……
孙佳是整个影片里最富有希望的角色,也是历史最干净的角色。然而一旦一张白纸经历过了笔迹,那么即便把痕迹抹去,印记也不会消失。所以孙佳受到的伤害,要用余生去厘清;她的爱恨得失,也要用余生去消化。
而铜匠,他没有信仰。他只是盲目地相信:自己手里的一切,都是最差劲的;没有得到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一曼在情急之下骂他是畜生,而这一句畜生,又何尝不是所有人潜意识里给他的定义呢?他扮演了“吕得水”,而“吕得水”的真身正是一头拉水的黑驴。铜匠原有的幸福来源于不自知,他不知道知识的魔力、不知道荒原外的世界、不知道世上还有一曼那种艳丽可爱却捉摸不透的女子、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多么粗鄙、孤陋、卑贱。
但是学校一行让他看到了光亮,而这一丝光亮的可望不可即又触发了他无止境的欲望——他渴望权力,渴望用权力报复羞辱了他的一曼;他渴望地位,渴望获得一个“人”的认证;他渴望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后代的命运;他渴望爱情和体面的婚姻,渴望从悍妇的压制中解脱出来……
他的每一点诉求都那么合理,合理到卑微。然而命运给他的人物设定却让他的诉求显得那么贪婪、扭曲、不切实际。就好像影片中他洗的那个澡一样:因为生活在缺少水源的地方,他把洗澡当做了报复性的享受,在洗澡的时候引吭高歌、拒绝和人交流……洗一个热水澡尚且如此,权利加身的铜匠会如何伤害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知识是可以短期学会的,而健全的人格却永远难以在铜匠身上培养起来了。对待铜匠的态度一直是其他几位人物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而铜匠的可探讨性恰恰在于他的可塑。这个人物的存在为整个故事的背景——农村教育——设置了合理性,也呼应了裴和校长在影片开始关于“如何激励农民子弟读书,如何杜绝其贪、私、愚的劣根性”的争论。
“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那么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孙佳在影片最后送给她父亲的话,不仅带着观众重新回顾了整个故事的因果纠葛,也预示了所有人的悲剧结局:无论是影片中明确交代的一曼的死、铜匠的回归粗鄙,还是可以预料到的老校长的梦想破灭、魁山的孤独一生、铁男的压抑委屈。
说到底,每一个没有走出荒原的人,都未得善终。
我在标题中说《驴得水》是一部灾难片,因为它讲述甚至讴歌了每一个人的灭亡。
而且,它拒绝告诉观众如何避免灭亡,反而把灭亡当成了必然——影片中的孙佳走出了荒原,而现实中的荒原哪有边界?学校中的每个人,爱也好、恨也好、聚也好、散也好,都是在自己的圈子中,伤人、自伤、两败俱伤、遍体鳞伤。就算我们有幸走出自己的圈子,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成为被打回原形的铜匠呢?
说到底,过去的好像也只能这么过去了,即便未来越来越糟。
好久没有写过这么低落消极的文字了,回过头来,还是想回应一下文章开头张导的那段说辞。
我以为,一部喜剧的低俗与高雅,并不取决于它用什么颜色的包袱逗笑了哪个群体的观众,而是取决于在笑过之后,它能让多少人停在椅子上,稍微想一想自己那并不好笑的人生。
《驴得水》,做到了。
由表至里的山寨片(决战刹马镇影评)
《决战刹马镇》是李蔚然的电影处女作,据说最初的创作方向是希望打造一部中国本土的夺宝动作片,后来随着编剧和拍摄进行发生变化,最终成为了我们眼前这部——披着夺宝外衣的重口味草根喜剧。第一次见到片名,不能不联想到美国电影《决斗犹马镇》,虽然这是一个糟糕的错误译名,但毕竟是为国内绝大多数影迷所熟知的译名。本以为这是李蔚然在片名上借以取巧的一个山寨小伎俩,不料走进影院才发现整部《决战刹马镇》就是一部连皮带馅的通透山寨体。故事定位于中国西北,尽管村民们都操着一口蹩脚的河北保定、唐山一代口音,但如此大漠显然只有西北有。在取景上和《三枪》同源,这是即便抛开孙红雷这层关系也不难看出的,后来了解到本片和《三枪》的摄影指导乃是同一个人,尽管没有《三枪》里华丽大气的构图,毕竟这里没有张艺谋嘛。林志玲饰演的春娘能让人想到无数经典形象,《斗牛》里的九儿、《新龙门客栈》里的金香玉,甚至《乡村爱情》里的谢大脚。泼辣柔情总是能征服众多观众,也许是因为我们身边缺少这种敢爱敢恨的人。林志玲表现可圈可点,人物形象塑造饱满,这口方言也难为她了。李蔚然在谈到创作初衷时着力强调对草根真实性的表现,这在片中有所体现,尽管在这种真实性在喜剧氛围里显得重口味了,所谓“真实性”其实不再明显,甚至在某个层面上看已经严重走样了。在草根真实性这一点上,人物品性的把握上不如《斗牛》和《疯狂的石头》。在编剧和剪辑上,桃花这个角色显得可有可无,尤其最后一次出场几乎和剧情完全脱节。李蔚然在谈剧本创作时说“这个故事人物众多,而每个人的起点、发展和结束都需要交代,庞杂的人物关系都需要很多方面的平衡”,从成片来看《决战刹马镇》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人物形象也比较单一。其实导演谈的这一点恰恰是《决斗犹马镇》最突出的特点,而本片的处理显得比较稚嫩。我想如果导演不同意《决战刹马镇》被归入无主题闹剧行列的话,最可能拿出来的理由可能是前面提到的所谓“草根真实性”和有关鉴宝寻宝的针砭时弊。然而坦白说这两个理由都是比较勉强的,因为都是蜻蜓点水、缺乏力度。如果从“寻宝动作”这一类型看,看不出本片比《刺陵》有更严肃突出的主题,可《刺陵》好歹有动作戏打圆场。山寨本身并无可厚非,可作为观众总是希望看到导演独到的东西,为了山寨而山寨多少显得无意义,所以我宁愿相信李蔚然是有自己的话要说的,只是声音太小了,只露出模糊的口型。
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灾难片?其实,也不是没有:《蓝光闪过之后》(1979年)、《特级警报333》(1983年)、《冰河死亡线》(1986年)、《天若有情》(1992年)、《惊涛骇浪》(2003年)、《紧急迫降》(2001年)、《极地营救》(2002年)、《惊心动魄》(2003年)、《危情雪夜》(2004年)、《唐山大地震》(2010年)……大陆拍摄的灾难片,包括了地震、凌汛、洪水、非典、雪灾等多种灾难,但不论影片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好莱坞的灾难片相提并论,仅能算是聊胜于无,更没能进入我们的视野,汇入我们的影像体验。
2008年,冯小宁导演以2006年8月 10日17级超级台风“桑美”登陆浙江温州的真实事件为素材编导的电影《超强台风》,因其剧情的不合逻辑,人物形象的夸张离奇,特效的粗糙混乱,成为一次对灾难的失败描述。总之,我们是没有通过影像描摹灾难的传统的,在这方面的经验十分欠缺,一旦强行上场,难免语无伦次张皇失措。
这大概和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有关。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精神特征呈现为李泽厚先生所概括的“实用理性”状态,只相信看得见的,不起无妄之念,不语怪力乱神,尽管回头看中国历史,几乎是血红色,但我们总能不看,不相信,不谈论。更何况这数十年的叙事基调,是遮蔽个人感受的,是强调昂扬向上的,而灾难片是和这种叙事基调有矛盾的。于是,就像爱尔兰作家Bernard MacLaverty所说,尽管北爱乱象纷生,却鲜见报纸有报道,因为所有人都已司空见惯,就好比自己屋里有头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你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却都异常默契,从不谈论它,一起漠视它,很快就习惯了它的这种存在。
灾难是避无可避的。文艺评论家黄也平先生认为:“世界是从灾难开始的”,“苦难是我们的故乡”。那些与人类历史有关的传说,其实都与灾难有关,女娲,精卫、诺亚方舟、摩西出埃及,都是一次次的灾变画卷。而人类也正是在灾难中成长起来,积累起关于这个世界的智慧。灾难片负责对我们进行免疫激活,让我们居安思危,也替代性地释放了人群蓄积的恐惧,更努力激发在平静生活下逐渐进入沉睡状态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为它们所付出的牺牲。
在这部电影中大鹏所饰演的是一位警二代,作为整部电影的主演,他的戏份充足、丰满,有和老万(曹炳琨饰演)、夏西(欧豪饰演)的搏斗戏份,有和夏西拼命奔跑的追逐戏份,更是有突破以往风格的内心戏。在剧中他虽然因为金钱迈出法律界限可面对可爱、懂事的奇奇却又不希望她受到伤害,整个人物也一直纠结在金钱与人性之间。整个角色塑造得很完整,而唯一的遗憾就是大鹏天生的喜剧风格,虽然在剧中他极度控制自己的笑脸,但仍然会让人想起他满面笑容的喜剧面孔,可能火遍一时的《屌丝男士》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
欧豪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就近期作品来讲他在《烈火英雄》中饰演徐小斌,刚刚拍完婚纱照还没来得及举办婚礼的消防英雄。在那部戏中他所饰演的是一位英雄,而在这部作品中他所饰演的是一个为金钱疯狂的亡命徒。在这两部戏中虽然人物有着极大的反差但却又有着相同的特点。欧豪所饰演的角色台词并不是很多,但内心戏和动作戏却是十足。
在这部电影中面对夏涛中弹后他恐惧哥哥被死亡带走,手足无措的惊慌,反复重复话语的紧张都将这个外表看起来冷酷无情的亡命徒另一面刻画的鲜活。虽然是生死离别但却并不煽情,相反他用愤怒、疯狂代替了内心的伤痛。他不顾一切地追逐刘小俊(大鹏饰演),无畏生死的开车撞击,枪杀、近搏,这些等等的画面都完美呈现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不得不说欧豪冷酷的面孔非常适合硬汉这一形象,而扎实的演技又能将角色的另一面完整地传递给观众。硬汉不仅仅是敢打敢拼,重要的就是那种不煽情的情感传递,这一点欧豪拿捏的非常好,也正是如此才能让观众对于他这一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也期待欧豪未来更多的作品,期待银幕中更多的硬汉形象。
乌兰托雅·朵在这部电影中所饰演的奇奇让人惊叹,她闪闪发亮的大眼睛、眉头紧锁的表情让人对这个被绑架的女孩充满心疼,而外表可爱的她更是一个演技派。第一次与刘小俊见面时她不知所措,满眼充满迷茫,在得知刘小俊哄骗她找寻爸爸实则只为获得高额赎金后,她委屈的泪水滚落而下。动作、神情刻画得可爱、灵动。看到她不禁让人想起《青青河边草》中的小草金铭。
《神女》数字修复版上海首映交响乐团现场配乐
2014 年 6 月15日,由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推出的中国经典默片《神女》数字修复版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式放映。中国著名作曲家邹野为影片创作了全新的配乐,并由交响乐团现场演奏。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展映单元的影片,《神女》的放映也标志着这部老电影在80年后,历史性地回到了其原拍摄地——联华影业公司,即现在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所在地。影片放映当天,著名导演关锦鹏和许鞍华也在现场一同观看,观影后关导感慨道:“没有阮玲玉也就没有我的电影作品《阮玲玉》。”
哥斯拉IMAX 3D银幕怒吼真实感受怪兽世界
备受观众期待的好莱坞大片《哥斯拉》已于6月登陆中国,区别于以往只能在电视和普通银幕上看到的“微缩版”哥斯拉,这只史上最巨型的哥斯拉终于登上了与之身形最匹配的IMAX大银幕。IMAX 3D版《哥斯拉》由DMR(数字原底翻版)技术转制而成,全国140多家IMAX影院共同呈现了这只巨兽的震撼亮相。2014版《哥斯拉》的最大亮点在于咆哮回响的距离长达4.83千米。在IMAX影院中,具有360度声音环绕效果的IMAX音响系统会在哥斯拉出现的场景里让观众感觉到地板都在“颤动”。
卢盛庭打造“中国好莱坞”德稻集团再添一位大师
6月12日,全球最大的数码制片厂Digital Domain(D2即数字领域)创始人、世界知名数字媒体与娱乐业先锋卢盛庭教授(Scott Ross)签约德稻新闻发布会暨中国首次见面会,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大师学院盛大举行。在新闻发布会上,卢盛庭正式签约德稻,成为德稻视觉特效及电影制作大师。日后,卢盛庭也将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授,为学生授课。他表示,与德稻合作是双方开放价值观和协同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未来,他将就如何使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影坛上获得更大的成功提供助力。
《钟馗伏魔:雪妖魔灵》曝海报演员陈坤首当电影投资人
3D魔幻巨制《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于6月15日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制片人安晓芬、导演赵天宇、首次担任电影投资人的陈坤等出席了发布会。谈及自己“学习制作电影的处女秀”,陈坤幽默地表示,自己是“有点闲钱,跟着玩玩”,不过他也自曝,压力大的时候3个月瘦了9斤。发布会上,片方还公布了场景图、概念海报及陈坤、李冰冰两位主演的人物造型图。据悉,此次《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的海报设计也是由陈坤工作室完成的,力求打造出最契合电影气质的物料。该片将于2015年2月19日登陆影院。
《笔仙Ⅲ》惊悚亮相首轮试映获赞“三部曲最佳”
6月18日,由安兵基执导,江一燕、焦俊艳等主演《笔仙Ⅲ》在上海举行了首轮媒体试映及全阵容见面会,并获得不俗好评。据介绍,“《笔仙》系列”是国内首个“暑期档定制”的惊悚悬疑系列电影,前两部作品分别以6200万、8300万的票房成绩成为了2012年和2013年年度国产惊悚片票房冠军。此次,《笔仙Ⅲ》在营造恐怖氛围的同时,将诠释出更为丰富的人性深意。有业内人士在观影后表示,这正是《笔仙Ⅲ》的精彩之处,影片在给人惊悚体验的同时,展现出的关于亲情、良心、救赎等人性涵义亦发人深省。
纪念“睡美人”55周年IMAX 3D为《沉睡魔咒》施加魔法
今年是迪士尼动画长片《睡美人》问世55周年。6月20日,IMAX 3D版《沉睡魔咒》在全国逾140家IMAX影院上映。作为今年魔幻电影中的必看佳作,这部影片由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担纲女主角,是部兼具超凡视听效果与丰富内心戏的上乘作品。在IMAX 观影体验的支持下,各场景之间角色的反差和人性善恶的强烈冲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直呼看得过瘾,更有不少观众表示,观影时的心情百转千回,感觉被深深带入了电影中。在片中,爱洛公主被玛琳菲森施加了“沉睡魔咒”,而观众们却仿佛是被IMAX施加了身临其境的魔法。
《江湖论剑实录》定档8月15日郑恺演绎另类古装男青年
近日,由80后新锐导演蒋卓原执导,新生代演员郑恺、孙坚等主演的古装喜剧电影《江湖论剑实录》曝光了一系列电影花絮。从主演造型照来看,饰演男一号的郑恺一改以往都市型男形象,化身为搞怪草根男。据悉,为了能达到更好的喜剧效果,郑恺在电影拍摄前,特意研究了很多经典的喜剧角色,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他也贡献了不少即兴发挥。男二号孙坚在片中饰演一个不愿“拼爹”的官二代,喜感夸张的造型非常亮眼。影片将于8月15日爆笑上映,届时观众可以看到郑恺、孙坚这对“难兄难弟”卖萌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