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共15篇)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1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与学生原有认知有极大矛盾冲突,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因为以往“甲比乙多几,那么乙就比甲少和”,可如今“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则乙8比甲少百分之几”却不对。因此,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根据问题准确分析到底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很重要。教学亮点:导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一教学设计既能联系前面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知识,又能顺理成章地导入到今天新知的学习,教学反思《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而且在解法上,学生借助复习题对教材第二种解法也十分容易理解掌握。

教学重点:要想较好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所求问题也就是求谁占谁的百分之。为帮助学生理解,找准单位“1”的量以及通过线段图正确分析出问题也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很重要。因此,巩固练习第1题的训练必须人人掌握。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但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对一些有独特思维个性的“另类声音”,教者因其可能影响教学方案预设的进程,无视这种“声音”的存在,依旧采用老一套的方法,或压制,或纠偏,或匡正,以统一思维,统一结论……

笔者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堂课的教学中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案例描述

师:小红在新学期开学后,买一张彩纸包书.用这张纸的1/2包英语书,用这张纸的1/3包数学书,大家猜一猜,他包两本书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谁会列出算式呢?(1/2+1/3)

师:怎样计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讨论算法再试算.

教师巡视,让有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学生的算法有:1/2+1/3=2/5;1/2+1/3=3/6+2/6=5/6.

师:对上面的两种的算法,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第二种是对的,因为书上用的就是第二种算法.

生2:我也觉得第二种方法正确,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分母不同,应先把它们化成同分母的,再来计算.

生3: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是对的……

我一听,心里有些不快(这名学生平时比较好动,经常和老师唱反调,这次可能又要犯老毛病了),马上对他说:“你先坐下,再仔细想一想.”我随即投影出示:

师:把两个阴影部分合在一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5份就是5/6.

学生回答后,教师复合投影进行验证:

师:异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着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生3:又一次举起了手,站起来大声说):就说今天体育课上进行的投篮比赛,我第一次投进2个球,进了1个,进了1/2;第二次投了3个球,进了1个,进了1/3;一共投了5个球,进了2个,进了2/5……”

同学们的眼睛齐刷刷地转向老师,老师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这名学生竟然举出了例子,而且听起来似乎蛮有道理的

师(暗示性地问):这样的话,计算结果会一样吗?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大部分同学都笑了,齐声说:不同意.

师(顺势说):是的,刚才老师已经通过投影证实了,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是不能直接相加减的,一定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后,我仔细思考这名同学的发言,并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经过交流,我认为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模式,一个不同的思考方向.只要相加的两个数的分数单位表示的是“等量”或“同量”,应该是正确的.它们正是从不同的数学角度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不同问题.在教学中,我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及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所以应该抓住这一“另类”的声音,展开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从不同的数学角度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不同问题,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制造一个极佳的“小课题”研究机会.

四、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的特点,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1. 预想更多的“可能”.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要有开放的意识,预想更多的可能,变“直线式”方案为“板块式”方案.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生真实的不同的学习起点,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或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2. 提高教育智慧.

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审慎考查、正确行动的人.要增加教育智慧,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能全部预设的.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百分数 复习课 教学设计 评析 反思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34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既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又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教学旨通过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初步感知

1.师:什么叫百分数?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2.师(出示下图):看图猜百分数。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

我国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

3.百分数论坛。

(1)我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

(2)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65%,而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3)我国“神舟”火箭六次发射,六次成功,成功率是(       )。

4.师:哪种食品蛋白质营养成分含量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评析:通过看图猜百分数、百分数论坛等环节,让学生分析含有百分数的有关资料,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并有机渗透计划生育、环保、航空事业等知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教学,既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走进生活,应用数学

1.李伯伯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52%。到期时共可取回多少元?

2.两本书都卖30元,一本赚了20%,另一本赔了20%,如果把这两本书都卖了,是赚了还是赔了,还是不赚也不赔呢?

[评析: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计算银行利息、帮书店老板计算盈利情况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同时,自然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延伸拓展,综合运用

1.出示一组商家打折促销的图片(略),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2.图文题。

(1)一束花20元,打八折是多少元?打七折或五折呢?

(2)老师最近花1350元买了一部手机,手机的原价是1500元,你能帮老师算算打了几折吗?

3.“六一”儿童节,商家都准备了打折销售活动,老师这儿收集了三家商场的打折广告(如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星地超市          文峰超市        农工商超市

打八五折          买四赠一        满200元送50元

(1)“六一”儿童节,我们班准备搞联欢活动,需要买50瓶饮料,每瓶饮料是4.2元,请大家算一算,到哪儿买比较划算?

(2)如果我们班还需要买50袋瓜子,每袋瓜子是2.4元,算算看,到哪家超市去购物比较好呢?

[评析:为班级活动选择到哪家超市购物,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自主策划、合作探究,既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又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和最优化的思想,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互动猜谜,趣中学数

1.猜一猜。

谜面:百战百胜,半信半疑,百里挑一。

2.用成语表示“50%的国土”“100%的命中率”“生还的可能性是10%”。

[评析:语文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由新鲜、惊奇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进而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五、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师:老师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即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评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鼓励与赞赏,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整节课,教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

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整节课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

1.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基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教学中,看图猜百分数、百分数论坛等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出一个个合乎情理的建议、一个个有理有据的猜想,流露出对环保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良好祝愿。这样教学,使学生获得了人文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如在“购书与购物”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购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购物地点。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体现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数学、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人文关怀。如上述教学中,看图猜百分数、超市购物等环节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产生过程,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做到了让课堂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和评价,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百分数应用三教学反思 篇4

王小芹

《百分数应用三》是六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百分数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先从学生已有的分数问题引入,在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之后,再将其分数换成百分数引入本课的百分数应用三,教材创设了统计表的情境,鼓励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根据题意通过画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基本会用方程解答了。但是不够稳定。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强调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导致学习有苦难的学生在这里有了阻塞。在教学中只强调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提问的百分百,同时在练习环节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将学生的红笔引入课堂内,使得反馈有漏洞。尤其是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是在这节课中没有应用。改进措施

一、调控教学节奏,调动师生交流

在平时教学中,我深深感到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时就像一条优美的曲线,如果某些教学环节实施节奏的调控性较弱,灵活度不够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因此要改进以往忽视教学节奏的情况,增强灵活调控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师生的双边活动。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不益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一定量的双边活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也是加强课堂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这方面,在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有欠缺的。接下来在教学中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增强他们的表现欲。

二、注重教材的拓展

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教材有效地相容,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能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与形式。

三、以激励性、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5

1、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今天这节课,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尽可能考虑出现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上课过程的尴尬。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补充、提高,不断深入地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低素质要求。教师应全面不断地深入学习,更新思维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更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6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从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引入,逐步过渡到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提出不同数量、不同质量的教学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单位“1”是已知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7

片段一:初步探究算法

(1) 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 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1.引导学生列式说理由、总结意义 (过程略)

师:不用老师讲, 你们能算吗?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此问题吗?请自己动笔吧。 (师巡视, 将学生不同计算过程逐一按序写与黑板)

让提供式子的学生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有什么优点, 有无不足。

(通过研讨、辨析, 学生自然而然认为生4方法好)

5.你能从算式的意义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吗?

6.让学生试着概括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互说交流。

……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 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选择合适方法。”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各不相同, 对算法的感悟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于学生,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要舍得放手, 要相信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和探究, 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片段在研究分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中, 能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算法多样化, 对每种算法都使学生在优越性上进行比较分析, 做到既尊重学生, 又注重计算法则的抽象过程, 使他们学会理性地思考、批判性地思维。这其中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是研究者、发现者, 突破者, 他们的理解是深刻的, 获得的知识是扎实的, 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片段二:巩固深化算法

出示 (2) :小华做5段这样的绸花, 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1.自己列式说理讲意义。

2.让学生独立计算。 (师巡视, 让学生将不同的过程板演于黑板)

3.分析算法。

师:比较这两种计算过程, 你们在解题时都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生:约分。

师:这两种约分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1:先相乘再约分。 (师:我们就简称“先乘再约”)

生2:先约再乘。

师:“先乘再约”与“先约再乘”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

师:还要注意, 分子上约分的结果要写在分子上面, 分母上约分的结果要写在分母下面。

5.强化巩固。

(1) 下面各题可以先约后乘吗?谁和谁约?你有什么经验告诉同学?

(2) 计算上面各题。

教学反思:

先约再乘是分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 它便于简算, 如何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 将这个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计算的需求, 值得我们思考。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在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感悟, 在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和比较, 从而抽象概括出算理。适时出示正反事例让学生辨析, 通过正反例子对比、反衬, 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上教学片段就是沿着感悟——明理——辨析——深入的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去思考, 引导学生去发现,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点体会: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8

这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56页的内容——《分一分》。它是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本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设计理念】

目前,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由过去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成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動中,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与探索,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本篇教学活动设计力图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辩一辩”等数学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受到“认识源于实践”“部分与整体”的思想启蒙。

【活动准备】苹果、水果刀、学生练习纸、彩色笔、多媒体课件一套、半个橘子的卡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拍手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T: 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玩游戏了,是不是?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放课件)“分水果”,你们愿意吗?

T:那好,游戏规则是:我来问,你来答,不过,要求同学们不许动口,而是用拍手的形式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1、课件出示实物(4个草莓)问:老师这里有4个草莓,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拍手表示)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师评:你们的答案又快又准确,继续)

2、课件出示实物(2个桃子)问: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拍手表示)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师评:真不错,是不是很容易?还想不想再来?好,继续)

3、课件出示实物(1个橘子)问:如果老师手里有1个橘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用拍手表示,学生思索,可能会有学生说用“半个”)

T: 怎么不拍手?噢,一个橘子被分成相等的两半了,像这样(课件演示平分橘子)对吗?

T:每个人 分到的半个橘子已经不能用拍手的形式表示了,因为我们以前还没有学过用来表示一半的数字,那么一半该怎么表示呢?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表示橘子的一半吗?

T:下面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创造出表示一半的方法,好不好?

(先让学生自己创造,再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同时老师巡回指导,并请4名同学到前面去画或写表示一半的符号。)

T:刚才老师下去观察了一下,发现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谁愿意先来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表示一半的?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写、画或手势等多种形式,先让那4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让组织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一)认识分数1/2

T:大家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橘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你们想学吗?

T:首先请大家先来想一想(课件出示问题:我们把一个橘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答略(课件出示小结:我们把一个橘子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整个橘子的二分之一)

T:那么当一个橘子被平均分成2份之后,这其中的一份(老师贴出两个半个的橘子卡片),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不能)

T: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家族的一位新朋友,名字叫“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它能帮我们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个难题。

T:这半个橘子,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符号1|2这个分数来表示(在半个橘子的下方板书1|2)

讲解:1/2就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T:那么我们来看大屏幕(放课件:没被平均分的圆),这是二分之一吗?为什么?(不是,理由:没有平均分。)

T:大家知道,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名字,分数的每一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给分数起名字,让学生明确知道分数是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三部分组成的,并用书空的方法掌握分数的写法)

(二)加深对1/2的认识

1、直观操作:分苹果

T: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1/2了,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我想得到一个1/2该怎么分呢?谁愿意帮老师分一分?(请一名学生前拉来分苹果)

师评:他分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平均的问题)

你要把苹果分给谁吃?(生答略)那妈妈吃的这一半,也就是这个苹果的多少?那老师吃的这一半呢?(明确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两份后,其中的任意一份都是它的1/2)

2、涂一涂

T:我们能从实际操作中得到1/2,那么如果给你一些图形,你能从图形中找出1/2吗?

打开课本56页,先找出每个图形的1/2,再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表示你们所找到的1/2

(涂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这些图形的1/2的,再说说通过涂色知道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橘子、半个苹果、还能表示……

3、折一折

T:我们大家不仅能够通过分实物得到1/2,还能从图形中找到1/2,纳闷如果让你创造一个1/2你会吗?

T: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折出你们喜欢的图形的1/2,并图上你喜欢的颜色,来表示1/2,好不好?

(先自己创造,再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到的)

T:我发现同学门讨论得可激烈了,那下面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学生争先展示略)

(三)认识其他分数其实1/2还有好多朋友

T: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认识了1/2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其实1/2还有好多朋友,你觉得1/2还可能有那些分数的朋友?(生答:1/3、1/4、1/5、1/6、1/7、1/8等等)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T:那下面就请你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为1/2找到更多的朋友,再用涂色的形式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朋友(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

T:我发现同学们都认识了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为1/2找到了朋友,谁想到前边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把你所认识的分数朋友介绍给大家认识认识?

(介绍的同时老师或学生自己来板书所认识的分数,老师要学生明确这些数和1/2一样都叫分数)

T:你们能说出这些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T:通过折纸、涂色表示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T: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创造了这么多分数,还发现了分数的好多好多知识。

三、巩固练习(游戏:芝麻开门 闯难关)

第一关:判断题(课件出示文字判断题)

第二关:说一说图形阴影部分各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第三关:观察每一部分各占整体木版的几分之几。

(顺利地闯过三道难关后,课件出示阿里巴巴手举鲜花出门迎接向大家祝贺)

四、课堂小结

T:见到了阿里巴巴,你们高兴吗?那下面让我们向阿里巴巴汇报一下今天的收获吧,你这节课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 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让我们和阿里巴巴说说。(学生汇报略)

提示:(分数)怎样分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 就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9

1.首先出示例10: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运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下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3.引导学生画图,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书本现成的线段图来补充,直接让学生尝试画完整的线段图。

4.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

提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请学生评判。

5.看着线段图,你能分析一下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得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总吨数×60%=已经运走的.吨数

总吨数-已经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

追问:从线段图上看,题里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与 “60%”相对的是哪个量?,根据对应关系找出的数量关系式是哪个?

按运走60%,还剩48吨,我们找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求一共的48吨要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6.小结: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一共的吨数是单位“1”的量,其中“60%”是运走的吨数,和还剩的48吨不对应,所以数量关系式一共的吨数-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求一共的吨数是求单位“1”的量。可以列方程解答。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7.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设哪个量为x?那运走的呢?

8.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9.让学生尝试检验 ;

交流总结:先根据总吨数算出运走的吨数,再把总吨数-运走的吨数看是不是还剩48吨。

10.小结: 这道题实际问题里的“60%”和剩下的48吨这个已知数量不是对应,是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要找准单位“1”的量,弄清已知条件中与百分数相对应的数量,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当单位“1”未知时,可以列方程解答。解答时一般设单位“1”的数量为x,然后按照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求出问题的结果。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10

涧东小学 闫娟芳

我执教完《解决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例2后,进一步体会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的反思如下:

从整体上看:整节课我主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试,发现这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时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用介绍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教师可以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片段 篇11

片段一:触景生情,趣味盎然。

设计思路:将探究课题置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之中,往往能拉近学生的认知距离,消除畏难心理,提高积极参与的兴趣。

教学情境:

师:近几年,我们黑井古镇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并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大家一定也为之自豪。今天,我们就一同去领略“千年盐都——黑井”的神韵,同学们想游览哪些地方呢?

生1:我想到“古盐井”、“武家大院”、“文庙”看看。

生2:我想参观“飞来寺”、“古盐坊”、“五马桥”。

生3:我想去感受“城门”的雄伟。

师:好!今天我们就按“城门——五马桥——文庙——古盐井——武家大院——飞来寺”的顺序,到各个景区游览一番。

教学说明:利用学生最熟悉的家乡旅游环境开篇导入,不仅将数学融入了生活,还为后面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片段二:创编例题,过关斩将。

设计思路:教材中的例题是教学的范例,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二度开发,使之与本土生活相关联。

教学情境:

师: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城门。

(出示)购票须知:黑井镇2005年10月财政收入是125000元,旅游收入占了 ,黑井镇10月份旅游收入是多少元?(答对方可购票。)

(学生略加思考。)

生: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列式为:125000× =100000(元)。

师:第二站——五马桥。

(出示)过桥必答:10月1日通过五马桥的游客有4500人,步行过桥的占 ,步行过桥的有多少人?其余的坐车过桥,坐车有几人?

生1:问题(1)可列算式为:4500× =3600(人)。

生2:问题(2)可列算式为:4500-3600=900(人)。

师:问题(2)还可以如何列式?

生3:4500-4500× =900(人)。

生4:4500×(1- )=900(人)。

师:前面是第三站——文庙。

(出示)孔子问难:黑井共出秀才45人,有80%的秀才做了官。做官的有多少人?没做官的有多少人?

生1:求做官的有几人,可列算式:45×80%=36(人)。

生2:求没做官的有几人,可列算式:45-36=9(人)。

师:问题(2)还可以如何列式?

生3:45-45×80%=9(人)。

生4:45×(1-80%)=9(人)。(1-80%)是“没做官”的占百分之几。

教学说明:先复习分数应用题,理清数量关系,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作好方法上的准备,有一举两得之效。

片段三:切中要害,化难为易。

设计思路:如何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能用最简捷的方法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

教学情境:

师:对比第二站和第三站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二站解决分数应用题,第三站解决的则是百分数应用题。

生2: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一样的。

生3:百分数应用题只是把题中的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师生小结: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将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都可以理解为分数应用题。

教学说明:抓住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给学生指出一条学习捷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四: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设计思路:讲练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要依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点到为止;练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应该有所拓展延伸,才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教学情境:

师:我们顺利闯关,进入第四站——古盐井。

(出示)煮盐常识:盐厂技术革新后,现在煮1千克盐需要煤2.84千克,比原来降低了20%,原来每千克盐需用煤多少千克?

找准题中单位“1”的量,独立解答。

生:如果将20%换成,本题就是分数应用题,解答如下。

解:设原来每千克盐需用煤x千克。

答(略)

据此用百分数解答。

解:设原来每千克盐需用煤x千克

x-20%x=2.84 x=2.84÷0.8

80%x=2.84x=3.55

答(略)。

师:用算术方法又如何解答?

生:2.84÷(1-20%)

=2.84÷80%

=3.55(千克)

教学说明:数学练习设计应有弹性和梯度,既要源于例题,又要高于例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拓展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镇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分数应用题教学初探 篇12

一、以旧引新

数学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联系特别紧密,它环环相扣,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成为新的知识,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如果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了,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教学要善于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并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巷海号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这一例题,我先出这样的准备题:“巷海号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捕的吨数是五月份的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对于这道准备题学生发现旧知识,很快就会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的计算方法来算。正当学生算得高兴时,我抓住机会,出示例题。学生很快发现,例题与刚才的准备题相比,只是更换了一个条件。针对这一情形,我首先设置这样的疑问:“如果把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换成“六月份是五月份的几分之几?”不就可以利用旧知识来解答吗?接着,让学生尝试着解答,同时,老师可对个别后进生进行辅导。最后,总结“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即六月份是五月份的(1+1/4)。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紧扣单位“1”

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正是单位“1”的这一特殊作用,我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出了一些准备题,让学生分清单位“1”和比较量的关系。如,甲比乙多1/3,反过来,就是乙比甲少1/3,对吗?许多学生犯难了。这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两句话中的单位“1”,针对第一句话画线段图。学生从图上可看出“甲比乙多1/3”是把乙平均分成三份,而甲有四份(1+3),这样说乙比甲少的是4份中的1份,因此,乙比甲少1/4。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发现只要找准单位“1”,才能分析得准确无误。

三、画线段图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想化抽象为直观,画线段图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有一堆沙4/5吨,运走了4/5,还剩多少吨?”其中“运走了4/5”表示什么意思?许多学困生很疑惑。此时,老师将条件与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学生就会发现这道题有两种解法:第一种是45-45×4/5;第二种是45×(1-4/5)。其中,第二种解法算理怎样讲呢?学生可从线段图中明白是直接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吨。利用线段图把新知识同化于原有认知结构中,获得了新知识。那么,如何把线段图的画法教给学生呢?

画线段图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确定“单位1”。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两个数量比较关系的应用题。例:“某果园,去年植1500棵果树,今年比去年增加1/5。今年植几棵?”

2.抓等量关系。这种方法适用于题中的某些相等量的应用题。例:“甲乙两桶油共重120千克,甲桶油的1/4与乙桶油的1/5相等,甲乙两桶油各有多重?”

3.按情节“顺”画线段图。例如“一根绳子,剪去了全长的2/5,再接上13米,现在绳子比原来长1/4,原来这根绳子有多长?”这种方法适用于“用了”然后“补上”之类的应用题。

四、启发思路

掌握解题思路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但解题思路因问题而异,如分数乘除法的学习,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算”。若是如此,岂不是把学生教“死”?碰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学生只能瞎猜。为了弄清用乘法还是除法,应从基础入手,重视概念教学。如,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前应重视教给学生“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这就是基础,也是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依据,必须使学生明白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比较,有何扩展,即一个数乘分数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而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必然用分数乘法计算。

对于除法应用题,要解决的也是概念问题。首先,学生应明白的是,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弄清楚什么叫除法。解答时,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式的道理,再列出含有未知数的乘法关系式,用方程解,或者根据除法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这样,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自然明白。

因此,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重要的是把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互逆关系的基础知识学好。解题时思路正确,自然学好,否则,只重视解题方法,轻视概念和意义,学生肯定学不好。

摘要: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重要的是把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互逆关系的基础知识学好。解题时思路正确,自然学好,否则,只重视解题方法,轻视概念和意义,学生肯定学不好。

《分数应用题(一)》教学反思 篇1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本课第一环节我就设计成:根据班级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让学生提出一些与分数、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归纳整理分数基本应用题类型;再让学生把上面解答的应用题的问题作为已知条件,进行变式练习。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题目,让成绩下层的学生能够列式算,达到巩固目的。第二层练习,目的是让中等的同通过对比,达到熟练和融会贯通的作用,而最后的发展变化题练习,是让成优秀学生吃的饱,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认为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前提: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因此,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好其意义,同时渗透一些求一个数(或量)的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的训练。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到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确定单位1是关键,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确定解答方法。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单位1,学生会很准确地找出数量关系,能准确地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己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不同。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不能单纯的教一种知识,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前要想后,教今天要想明天。能提前渗透的知识一定不要错过渗透机会。

加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要灵活多变,使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让学生把做过的6道分数应用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分析比较了三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单位1是已知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除法;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篇14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 ”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 ”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 或者 杨树×(1+)=柳树 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引导学生分析: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②谁是单位“1”?(杨树)③多 是多“谁”的 ?(多杨树的)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柳树 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柳树比杨树多,就是比单位“1”多,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 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教学分数应用题应注意“三凸显” 篇15

一、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凸显对单位“1”的判断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学段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现了对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视。

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 (二) ”的问题 (插图略) :第一天成交量:65辆,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教材中标注:你能用图来表示吗?

学生不管用什么图来表示, 总是要理解一个关键问题, 即单位“1”的量是谁, 也就是“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这个是“谁”的。这样, 画图时才有依据, 才能确定先画出表示什么数量的图, 再画出表示什么数量的图。教学时, 可以在弄清题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画图并交流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要先画表示第一天的成交量, 进而让学生感受判断单位“1”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这样就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二、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凸显数量关系式

这里所指的数量关系式, 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恰当处理来形成和建立的。虽然新课程不把应用题分类, 以避免教学的“扣题型, 套框框”, 但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仍然有它独特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独特的结构及数量关系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也许老师们看到这一句话时, 就想到这是传统的做法。我认为这正如“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法一样, 要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为除数是整数来计算, 关键在于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 (三) ”的例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 比八月份节约了, 八月份用水多少吨?”先估一估再计算。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估一估, 并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 主要有:

1:九月份用水量=八月份用水量-八月份用水量×。

2:九月份用水量=八月份用水量× (1-)

3:八月份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 (7-1) ×7

还有个别学生写出:八月份用水量÷7=九月份用水量÷6。这是利用每份数相等来写关系式。这些都是学生列式或方程解答的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再进一步细化, 标出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则:

九月份用水量 (12吨) =八月份用水量 (?) -八月份用水量× (?)

式中九月份用水量12吨是已知量, 八月份用水量以及八月份的用水量乘的积都是未知量。

这些关系式都是学生采用画图分析的策略, 并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写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算法, 是用算术方法还是用列方程方法等来进行解答, 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分析数量关系时, 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材里, 往往把谁是单位“1”及数量关系式直接呈现在教材中, 如, 一条裤子的价钱是75元, 是一件上衣的。一件上衣多少元?

想:裤子价钱是上衣的, 是把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成下面的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这样直接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告诉学生, 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上一篇:锅炉水质化验监督制度下一篇:弥漫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