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教材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教材(共8篇)

体育与健康教材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一中六年级的一名体育教师。以下是我对《体育与健康》六年级教材的一些理解。

本教材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写,由北京出版社和北京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此教材是学生以身体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教科书的课程价值

1.知识构件功能:本教材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进,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等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内容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

3.实践操作功能:教材的设计者,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使我们面临着新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挑战,面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需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信息,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教科书的课程达成度

1.内容的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体育与健康》建立了课程目标体系,是以目标的达成统领内容和方法,同时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在实处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学中应把转变观念作为教学的首要工作。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教材内容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简易的空竹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传统教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学会锻炼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科书的加工改造

《体育与健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达到最大的使用效果。

我觉得关于教材资源和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是否可作如下解释:

1、教材是主要的,教材规定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是教学的本

分,不可须臾忘却;

2、广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的使用,使教材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不应该反次为主;

3、开发课外资源是为课内教学服务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课堂内进行一些规则的演变,使资源变得更加科学,更符合游戏健身的功能,从而让学生在课内学习后能在课

外进行活动和巩固,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

四、依据教材、学生情况浅谈教学方法与学法

1、本教材分九个版块,包括体育游戏、舞蹈、体操运动、网球、篮球、足球、软式排球、武术、远足。共31小章节。其中第一版块为游戏版块,包括:身体活动游戏、大自然中的游戏、奔跑游戏、球类游戏。共15章节,所占教材二分之一章节。可见体育游戏在六年级体育教学中应做为教学重点。

而《体育与健康》所涉及到的“难点”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第三版块的体操,包括两个章节,第八板块的武术,包括一个章节。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例如:第五版块的篮球,包括四个章节,第六版块的足球,包括一个章节。

教材的重难点都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2、现在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心理特征方面大多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在学习中表现出好奇、好新、好问。同时独特性突出逆反心理特强,不喜欢机械的统一要求与墨守成规。已具有独特的分析,思想能力。我校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六年级有6个班,各班约有50人,是男女混合进行课堂教学,比较乐于参与体育运动,并乐于向同伴展示运动动作,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多种运动基本技能。

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我总结了4个学法与6种教法。

学法包括

①、自主学习

如:按兴趣的选择;按能力的选择;按生活内容的选择;按完成动作的选择等。

②合作学习

如:体操动作中的保护与帮助,球类与接力项目中的群体意识等等。教师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游戏、集体性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③探究式学习

滚翻在实际生活中有哪微用途,跳远怎样选择自己的步点等等,在这些学练中引导学生思考,尝试和归纳,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④创造性学习

如结合以前学过的滚翻动作,个人或与同学一起合作编排组合动作;编排韵律操或武术套路等。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挖掘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法包括:

①结合兴趣项目进行指导

教师根据教材、学生、场地、器材特点而设计兴趣化练习手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项目

②结合学习要点进行指导

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体育术语,提示动作的技术部分,启发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一种学习指导方法。

③结合问题讨论形式进行指导

学生之间开展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时的一种学习指导方法。

④结合目标设置进行指导

体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测量动作,设置目标)学会设置多种目标:最理想,指超水平时应达到的;最现实,指正常发挥时应达到的;最基本,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达到的。

⑤结合学习评价进行指导

教师应把握好评价时机,为学生搭设多种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使评价更趋向客观、公正。

⑥结合组织形式进行指导

组织是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环节,不论哪种分组形式,如体能、水平、素质等,学生往往不愿意和比自己水平差的同学分在一组,教师应积极引导做好思想疏导,运用鼓励和激励等方式使学生积极接受不同的组合。

体育与健康教材 篇2

新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意课内外结合, 加强有针对性的锻炼, 针对职业特点选择对职业体能有促进作用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手段, 促进体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 一个理念。突出中职的特点, 实现“体育、职业、健康”的整合。中职与普高的最大区别是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因此,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编者始终以体育为基本手段, 根据职业特点, 促进体质健康和职业体能的发展, 为就业服务。

2. 两个结合。根据中职的培养模式, 强调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为了很好地配合中职第三年顶岗实习的特点, 教材将文本教材和虚拟仿真电子教材结合在一起, 便于学习。另外, 考虑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 编者专门编写了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特点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简单易行的运动范例, 供学生自己锻炼,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3.三个贴近。内容的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使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习。

4.四种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抗挫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制订个人锻炼计划, 创编和选择活动内容, 参与和组织各种竞赛, 提高学生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浙教版新编《体育与健康》教材强调正确处理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辩证关系, 试图建立以增进健康、更新观念、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为主线的教材新体系。全书包括健康、体育与成才、提高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自我检查和评估、职业健身等内容。

该教材由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经验的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于可红教授担任主编, 主要编写人员均为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大学体育教师、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 包括现为省教研室体育教研员的余立峰等。

该教材于2009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已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 并于当年秋季在我省多个地区使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 该教材以其适用性、健身性、趣味性、专业性获得了选用学校教师和学生们的好评。

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性。近年来, 编者在浙江省就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多次调研, 教材依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与学生实际设计, 选择与今后学生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尽力拓展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以外的内容, 以扩展职校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2.健身性。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教材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 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3.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体育教学上尤为如此。教材选择锻炼价值高、有利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浓厚、体现职业学校专业特点的运动项目。经我们了解, 学生在拿到浙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 (含光盘) 后, 非常喜欢, 特别对一些健身健康常识经常阅读,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锻炼方法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很大的作用。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游戏化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体育;健康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81-2

“基于游戏的学习”在最近几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有效。教育类游戏已经从单人或小组卡片或桌面游戏,发展到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和虚拟现实游戏。基础游戏较容易进入教学课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许多学校的选项。并且,在学习中,游戏最大的潜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深层次地吸引学生。一旦教育游戏能开发出更高质量的游戏,游戏就会获得更多关注。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体育教学,其实是在传授学生一种高级运动形式,而学生的年龄、心理状态和理解能力却只是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对体育教学中许多内容都表现出了不理解、不喜欢的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就像让我们现在去驾驶运载火箭一样,即使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

把教材内容进行初始化,也就是还原它的本质。体育游戏的本质属性就是“教育”,而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则是“优胜劣汰”,显然,在少年时期,教育是第一位的。

一、教材的游戏化

其实,当我们还在争论教材究竟应该是竞技化还是游戏化的时候,人家早已走到我们前面了。我们在研究要不要游戏化和如何游戏化,以为自己已经超前的时候,人家已经在研究游戏化的教材对今后社会发展有多少益处了。当我们还在冥思苦想地为田径教材如何游戏化的时候,人家已经把iPad引进了课堂,人家已经把所有的经过游戏化了的教材都挂到网上了。当我们还在为加强课堂纪律而苦恼的时候,人家已经“翻转”了课堂……

国外的教育游戏已经从理念走向实际的操作,教师和游戏开发者研究的是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开发和设计挑战、升级和奖励体系在内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大型项目”。多么像网络上的游戏啊!有挑战、有升级、有奖励、有得分、有上榜、有头衔……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共同参与体育学习游戏设计,我们将可能出现一个改革系列,这个系列将包括:

(1)教学内容设计;

(2)教学成果展示;

(3)教学成果评选;

(4)教学成果登榜。

例如,第一阶段是设计,全部在课外进行。

用一周的时间,由各小组或个人设计一种耐久跑的游戏,要能使它吸引最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用两周的时间,由个人去练习篮球的花式耍球游戏,届时课内展示给同学看;

用两周的时间,练习几种多人移动跳绳游戏,不限绳子数量,不限人数多少,要具有青春活力;

用两周的时间,设计一种连体排球游戏(像多人多足跑的形式),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合作精神。

其实,对于教材游戏化来说,最简单的是一些没有或者是很少有大量经验积累的新项目和新内容,如拓展运动、新兴运动甚至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这些运动项目还没有出现一些真正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范本,只是一些社会性的读物。拿这些项目与内容来整理出一个游戏化的教材可以是见仁见智的多版本,这将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来决定存留。而对于已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历了六十年教学磨练的“老四类”,要想突破传统的习惯教学内容与模式似乎要困难得多。这里,我们选择了三大球来做一个新的尝试。三大球教学内容早已被竞技运动体系所垄断,几乎没有老师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地去教学生们如何打球。这一方面表现出了教材的唯一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三大球中以足球教材的变化为最多,这也是由于脚总也没有手那么听话所致。其次则是篮球的教材也表现出了它的技术复杂性,特别是篮球教材的个人技术占据了所有教材的70%以上,并成为项目考核的唯一标准。相对而言,排球则因为缺乏个人单打独斗的“英雄造时势”的特征,而三个关键技术环节又必须是在配合中才能实现这样的特点,就显得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和缺乏变化。这里,我们就以排球为例,对排球教材如何游戏化处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三、搭起“趣味”的框架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把排球运动中的基本元素抽取出来,以便分类进行趣味化的处理。什么是基本“元素”?就是运动时不可或缺的事物,就如空气是由氧、氮、氢等元素组成一样。如此,我们提取出了四种“元素”,就是徒手、有球、合作、变异。在排球场上,无论你做什么动作,运用什么技术,总不外乎是在以上四种情况下进行的,不是徒手,就是有球,不是合作,就是应急(变异)。紧接着我们这对这四种基本“元素”进行游戏化的处理,请看表:

趣味排球练习内容框架

四、寻找“元素”的特性

这些基本元素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而这些特性的全面组合就形成了排球运动的整体特征。关键的问题是虽然寻找出了这些特性,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仍然是在进行“目标的细化”,还没有实现目标引领内容这一步。因此,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把目标细化到可以操作的“趣味化内容”。

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举两个特性来进行细化,看它们是如何成为我们趣味化教学真实内容的。

1.合作类之“捆绑”

什么是“捆绑”?我们在练习中对“捆绑”的概念进行了拓展与延伸。人们习惯用绳索来表达捆绑的唯一概念将在这里得到突破,在我们的练习中出现了有形与无形的两种“捆绑”,而我们更为重视这种“无形捆绑”的思维方式。无形捆绑是有形捆绑的高级形式,从思想上把一个团队凝聚在一起,但是它又必须从有形捆绑开始,所以,这里从“捆绑”的初级阶段开始。

(1)二对二呼啦圈式对练

(2)二对二呼啦圈式换练

(3)三对三呼啦圈式轮换

(4)三里三外呼啦圈式喂练

(5)三人系绳横队横向移动(腰系式)

(6)三人系绳纵队横向移动(脚系式)

(7)三人系绳搬运(直线式)

(8)三人系绳搬运(圆周式)

(9)六人牵手四角跑动(风车式)

(10)六人系绳四角跑动(十字式)

2.合作类之“配合”

排球运动是一项特别注重配合的体育运动,是以垫、传、扣三种技术手段组合成的集体配合运动,并限制了一人连续做两个技术动作的可能。因此,在学习排球运动时,配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

(1)三对三的“特罗普斯”

(2)双人背夹球

(3)双人同向异臂垫球跑

(4)双人异向同臂托球跑

(5)双人头顶球跑

(6)双人盲球搬运(一盲)

(7)双人盲球交换(两盲)

(8)双人单足跳牵手搬运

(9)多人模拟慢动作组合(横向)

(10)多人模拟慢动作组合(背向)

小学体育投掷教材解读与分析 篇4

一、教材意义

投掷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形式,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逐渐发展起来,展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同时,投掷也是小学基本教材之一,是锻炼小学生上肢力量与肩带灵活性很好的练习形式。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在练习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力量之美、运动之魂,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认同,达到自动练、主动究的目的,从而启蒙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目标

⑴学会简单的投掷技术、基本技能,发展投掷能力与上肢力量等素质。⑵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及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和乐群合作的精神。

三、分教材目标

单手投掷:基本掌握原地投掷垒球动作,要求正确快速挥臂、体会上下肢协调用力的动作要领。

双手投掷:初步掌握双手实心球前抛的动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投掷全身协调用力的程度。

四、投掷教学设计提示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在指导练习时,应从学生健身意识培养入手、从学生发展着眼,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动为核心、以乐为“催化剂”,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这里仅纲领性地介绍一些投掷教材教学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动作规律,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注重让学生体验练习的成功,不断激发练习的乐趣。

3.在学生学会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应为学生留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内容、方式的时间,发展学生自锻能力。

4.经常运用模仿式、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5.广泛采用各种小群体学习形式,注重学生乐群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6.加强投掷常规的训练,确保良好投掷教学秩序的形成,严防上海事故的发生。7.图片、教师示范、学生演示等直观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模仿,激起学生的练习冲动,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助于和谐民主课堂氛围的建立。

8.练习方式、对象、方向等的经常变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练习欲望与创造火花。

9.教师适当的赞许、有力的奖励机制和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10.单手投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异侧手臂的锻炼,使学生对称地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右脑功能。

单手投掷

(一)教材地位 本教材是学生学习投掷动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练习形式,对学生掌握投掷动作协调用力的动作要领具有促进作用,为学生继续学习双手投掷乃至铅球等投掷教材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垒球掷远的动作,要求做到正确快速挥臂、上下肢协调用力,发展学生投掷及空间定位能力,提高力量、协调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合作交流、探索钻研的练习习惯。

(三)分年目标

水平一阶段:以轻物投掷为主,初步学会原地投掷的动作,要求掌握手高于头、肘高于肩的正确挥臂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投准巩固动作、激发兴趣。

水平二阶段:基本掌握原地垒球掷远的动作,要求快速挥臂、提高远度,同时通过单、双手推抛实心球的大量练习,体会协调用力的动作要领。

水平三阶段:初步学会走或跑几步垒球掷远的动作,提高动作连贯性、协调性与投掷远度。基本掌握双手投掷实心球尤其是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协调用力的程度,并初步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激发对体育活动的感情。

(四)动作分析

1.地滚小皮球(一、二年级)

动作说明:学生单手或双手以不同的方向、形式、动作、距离和目标进行肩下滚掷。教学要求:学习些简单基本的投掷方法,掌握简单的肩下滚掷动作的方法,能将球较准确地掷向指定方向。分年要求如下;

一年级:学习一些简单的投掷方法,发展简单的肩下滚掷的能力,并能将投掷物掷向指定的方向。

二年级:进一步学习一些简单基本的投掷方法,掌握简单的肩下滚掷动作,能将球较准确地掷向指定方向。

教材重点:一年级----学习简单基本的滚掷方法。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基本的滚掷方法。

教材难点:一年级-----能将掷物投向指定的方向。二年级-----能将投掷物较准确地掷向指定方向。

2.持轻物(纸飞机、纸火箭、纸飞镖、三毛球等)掷远(一、二年级)

体育与健康教材 篇5

课型:理论

课时:1

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

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

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

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

1、 自我控制的能力

2、 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

3、 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

四、心理健康测试

五、如何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与人的交往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正确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协调融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要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与失败,做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要建立正常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与学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努力克服一切不良行为,积极持久地坚持健康锻炼和各种有意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课后作业:

1、什么叫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

2、怎样才能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七、总结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6

教学内容:体育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宗旨、格言、精神以及奥林匹克主义

2、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

3、熟悉体育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基本保健知识

4、了解休闲体育与健身

5、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章高校体育

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

直接目的,并以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 体育的内容: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高等院校体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

幻灯片5

第二章奥林匹克运动

 古代奥运会: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举行的古代竞技赛会。

始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84年被罗马禁止,历时1171年,4年一,共举办293届。

 现代奥运会: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在世界各

地轮流举行。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奥运会也是每 4 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30 届(其中由于二战原因,没有举办12、13届)。 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宣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口号:更快、更高、更强

第三章体育与健康

 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体育的组成: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组成。

 我国心理学专家刘协和(1993)提出了五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心理异

常;正常发育的智力;健全的人格 ;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情感生活。 温伯格研究认为,一次30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愤怒和

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

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有人体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 健康的三要素是运动、营养、睡眠。

 体育运动的两大特性是竞争与合作。

 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能、强化自我概

念和自尊、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

段。

 体育锻炼的最佳方式是置个体于社会群体之中。

第四章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

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它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由206块骨头组成。

 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我们人类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三大营

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也是人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

 糖和脂肪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

 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

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率减慢。

 经常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毛细血管增加,肌肉发达。

运动前营养

 运动前应以高糖类、低脂肪的食物为主。例如面包,米饭等。

 运动时间少于60分钟宜选择含糖指数高的食物,例如面包、运动饮料,能

很快被消化,迅速地提供糖类。

 高纤维食物需要较长时间消化,容易造成肚子不舒服。例如全麦面包、高纤

维饼干等。

 进食原则:吃进的食物以在运动过程中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而又不至于

造成肠胃不适。

运动与水

 从事中等体能的锻炼者在常温下的水需求量为每天1.5~2升,而当环境温度

在20℃以上时,每升高5.5 ℃,水分需要量增加1升。

 大约1%体重水分流失会使运动时体温和心率明显上升。轻度脱水指脱水量占

体重2%,体温持续升高,导致体力下降;当脱占体重4%~6%时,则肌力及耐

力下降,同时会引起热痉挛,影响体内无氧代谢的供能过程。

 当水分流失占体重的6%以上时,则有产生严重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昏迷

甚至死亡的可能。

 所以必须防止或降低脱水程度,及时补充水分就能改善运动能力。

第五章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 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 测量脉搏是掌握运动负荷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 适宜运动负荷指体育锻炼要有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

对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量,使脉搏控制在你的极限运动量脉搏次数(通常用

220-你的年龄),减去安静脉搏次数乘以70%+60的方法计算

即:[(220-年龄数)-安静脉搏数]×70%+60=最佳锻炼脉搏数

或者180-年龄数=锻炼脉搏数

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等

方面的功能能力。

 身体素质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能力不仅与人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而且与

锻炼程度、营养状况也密切相关。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锻炼效果的基础

 力量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 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活动或抵抗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耐力是人体健康

和体质强弱的一个主要指标。

 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最

有效的方法。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追求身心健康的实际效果。

 影响体育锻炼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锻炼时间、锻炼次数、锻炼强度。

 为了达到全面的锻炼效果,体育锻炼要求包括: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力量

性运动。

第六章体育锻炼与保健

运动中肌肉酸痛的处置方法

 热敷;对酸痛局部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 伸展练习;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有助缓解痉挛。

 按摩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损伤修复。

 口服维生素C。

 针灸、电疗也有一定作用

 运动中腹痛的处置方法

 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如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

位或弯腰跑等方法处理。

 如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揉按内关、足三里、大肠穴等穴位。

 如仍不见效,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 运动中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办法

 应当在24小时内采用冷敷,必要时加压包扎,24小时以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

 待疼痛减轻后可增加功能性练习。

 对急性腰部损伤,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切不可轻易处理,可让患者平卧,并

用担架送医院就诊。

 24小时以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

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

 运动性昏厥的表现: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失去知觉手足发凉、血压降低、呼吸缓慢

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冷敷、理疗、外敷活血化瘀、贴活血膏

如何预防运动中暑

 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和锻炼时间

 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应戴白色凉帽,穿宽松薄衣

 在室内锻炼时,应保持良好通风并备有低糖含盐的饮料

第七章休闲娱乐体育与健身

 休闲体育的功能

愉悦身心

可促进和完善生活方式

可为延长人的自然寿命提供契机

终身体育意识就是从小培养和树立起对体育的兴趣,能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健康水平的提高中终身受益。

幻灯片29

休闲娱乐体育应注意的事项

戒急于求成、戒争强好胜、戒过分激动、戒负重练习、戒屏弃使劲。亚健康状态:指机体时而趋向健康、时而趋向疾病的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也叫“第三种状态”。

幻灯片30

 积极性休息:生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干一件工作感到疲劳时,如果换一种方

式继续工作,会比单纯静止休息更能消除疲劳。后来人们把这种休息方式叫做“积极性休息”。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是健身爱好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

况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

第八章体育审美与享受

 体育美的内涵

形体美;运动美;道德美

 运动美

通过肢体的动作,人脑的智慧,战术和技巧表现出来的美叫“运动美”。有刚健美;柔和美;灵巧美;机智美

幻灯片32

 体育美

是直接以人体动作来塑造美的形象。具有动态性、直接性的特点。 体育审美

真切性、交流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 体育是一种美得形式,它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美是目的性和规

律性相统一的感性显现,也就是真善同意的感性显现。

 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美,即人健康、人体美及心灵美。同时它也

是独特美得形式,是人们最求美得表现。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 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 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1.洋务运动时期

2.维新运动时期

3.《奏定学堂章程》

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5、“五四”新文化运动6、1922年《壬戌学制》

7、《新学制课程标准》

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

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能力的培养

(四)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

(五)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六)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七)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复习思考题

1.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2.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有哪些启示?

3.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体育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 篇7

多少年以来, 我们一直用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阐释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 一直把此尊奉为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并用来指导体育教学。但是, 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两点。其一, 人是生物、社会、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兴趣、体能差异、思维品质等因素对动作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二, 不同的体育教材在技能习得及认知特点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特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一成不变的统一化的教学过程难以满足不同教材的个性化需求。事实上, 已有学者开始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的学习规律, 提出按照“会能度”划分运动技能的设想。还有学者提出了“运动项目分群教学论”的构想, 认为体育教学领域存在着运动技能习得过程的类群差异。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从教学的视角出发进行“分群教学”的研究, 无疑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构想。本文从“分群教学”这一基本思路出发, 依据不同体育教材技能习得和认知特点的差异性特征, 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基于体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需要, 尝试对目前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了分群, 并对不同种群体育教材的差异性特征和教学策略取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由于这种对体育教材的划分是基于确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方式的需要, 较少考虑运动项目与动作技能自身的特征, 故称之为体育教材的分群而不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分类) 。

二、中小学体育教材分群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丰富, 基本上按照运动项目来划分类别, 如田径、基本体操、器械体操、技巧、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等。根据体育教材技能习得、认知特点、表现形式、难易程度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我们把这些内容重新划分为体能展示群、技艺表现群和攻防对抗群三个基本种群。同群的体育教材具有典型的主导运动能力特征和技能习得、认知特点、难易程度方面的相似性特征。

(一) 体能展示群

体能展示群教材包括各种发展走、跑、跳、投、攀、爬、钻、越能力的基本运动和游戏以及田径类内容中的走、短跑、接力跑、中长跑、障碍跑、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 (铁饼、标枪、撑竿跳高等技术复杂项目一般不作为中小学体育教材, 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等由于技术较为复杂, 不列入此群) 。

体能展示群教材属典型的体能性运动, 参与者的体能是从事此群运动的主导运动能力, 大部分体能展示群教材具有生活性、体能性和“没学已会”的特点。

生活性是指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动作技能大部分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方式, 并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是人类在遗传基础之上和生活应用之中长期形成的接近本能性的动作。体能展示群动作技术的个体差异是显著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发挥个人最大体能的技术就是最适合个体的技术。

体能性是指体能展示群教材是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集中展现, 最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和体育运动勇猛、强悍的进取精神。体能性特点决定了此群教材对于有效增强体能素质具有独到和高效的作用。

“没学已会”是指中小学生在学校接触此群教材时,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走、跑、跳、投、攀、爬、钻等动作能力, 有的已经形成动作定型。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能展示群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自主习得性, 即学生随着生长发育的成熟, 经历了一定的生活和运动实践后 (如学前教育阶段) , 便能够自主完成这些动作技能。

(二) 技艺表现群

技艺表现群教材包括队列队形、单双杠、技巧、支撑跳跃、舞蹈、韵律操和武术套路、独轮车、轮滑等运动形式, 是典型的技能性运动。参与者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时空感知、力量、灵敏素质等是技艺表现群运动的主导运动能力, 技艺表现群具有创编性、规范性和“不学不会”的特点。

创编性是指技艺表现群动作或动作套路大部分是人为设计创编出来的, 是人们为了身体发展和人体表现的需要, 根据一定的原理设计和编造出来的锻炼形式与方法。此群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少, 和体能展示群教材的生活性特征形成强烈反差。

规范性是指技艺表现群教材对动作规格、技术要领等具有特定的、规范的具体要求, 练习中十分讲究身体姿态, 注重技术细节, 这与体能展示群教材讲究动作的放松性和经济性, 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体能等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不学不会”是指此群教材的动作技能不管复杂与否, 难度大小, 一般都要在他人指导下通过动作模仿进行学练才能掌握。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技能掌握具有模仿习得性, 即技能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者根据动作演示进行模仿性练习。对于较为复杂的动作, 除了模仿之外, 还要通过诱导、辅助、帮助、保护等手段进行学练。

(三) 攻防对抗群

攻防对抗群教材包括篮、足、排、乒乓、羽、藤、毽、网等各种球类运动, 属典型的对抗性项目。这些项目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两个亚群。拳击、散打等格斗项目虽然也具有攻防对抗的特征, 但其依靠直接击打对手而取胜的竞技规则, 不符合中小学体育教材的选材原则, 故此类运动项目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参与者的体能、技能及心智水平的综合能力是从事攻防对抗群项目的主导运动能力。攻防对抗群运动具有攻防性、实战性和“用了才会”的特点。攻防性是指攻防对抗群运动的动作技能具有进攻和防守的性质, 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各成体系。如篮球的持球突破、跳起投篮等技能具有典型的进攻性, 而滑步和抢断球技术则是典型的防守技术。

实战性是指学习掌握攻防对抗群运动的动作技能是为了在比赛实战中应用, 只能在练习中完成而不能在比赛中应用的技能是缺失实战意义的技能, 缺失了实战意义的动作技能将失去攻防对抗群运动特有的魅力和趣味性。

“用了才会”是指攻防对抗群教材的运动技能如果没有经过比赛实战的检验, 或者至少是对抗性练习中的应用检验, 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这一特点决定了此群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竞争习得性, 即学习者掌握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应是能根据比赛环境的变化, 改变完成动作的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境, 甚至能创造性地完成动作。

三、不同种群体育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率, 有意识地选择筹划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方式、方法、形式、手段的总体考虑与设计, 是一个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不同种群的体育教材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取向, 笔者“抛砖”如下。

(一) 体能展示群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体能展示群教材大多属于较为基础的运动技能, 难度不大, 主要作用是发展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能素质。

1.合理运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

一般情况下, 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动作完成并不困难, 但动作的合理熟练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动作技能从不会到会是一个无明显界限的“渐变”过程。因此, 在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学习中运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可能和可行的。教师可以先练后教, 或者边练边教, 可以根据动作特点先提出练习要求和任务, 直接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尝试、探究和改进、完善动作技术。

如弯道跑的教学, 教师可以在没有示范讲解的情况下, 直接要求学生在弯道上快速跑进并提示学生体会与直道跑有何不同, 然后让学生自行归纳出弯道跑技术要领。学生只要保持一定速度沿着弯道跑进, 其动作技术肯定是符合弯道跑技术要求的, 不然, 他们就无法沿着弧线跑进。

又如, 在三级跳远第一跳“单脚跳”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地上放几个间隔适宜的实心球作为标志, 要求学生用单脚跳的方法从球的上面连续跳过。据观察, 大多数学生都能很自然地完成单脚跳动作而无需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或者示范。而在教师详细讲解单脚跳的两腿交换、积极下压着地等技术细节后, 学生反而不知所措了。

因此, 在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学习中, 教师的重要任务应当是设计有效的练习形式和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设法改进、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动作技术, 而不是滔滔不绝地分析动作技术, 更无须把完整动作分解得支离破碎。

2.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体能展示群动作技术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在体能展示群运动教学中, 不必对动作技术强求一律, 也不必过分追求技术细节, 而应该允许学生表现出适合个人特点的动作技术, 注重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关键环节。

如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 学生用力前身体形成反弓的幅度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学生幅度小些反而更便于发力, 有的学生则需要较大幅度才能更好发力, 因此, 教师就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都做出同样幅度的反弓动作, 而应当允许学生表现出适宜的技术差异。

又如;教师如果在短跑教学中过分强调大腿前摆的高度而忽略个体的力量、柔韧性等素质及自然跑的差异, 许多学生由于刻意高抬大腿而导致动作变形、速度下降, 这就与教学的初衷相悖了。

3.突显学习技能和发展体能的高度统一

体能展示群教材包含的认知、记忆成分较少。如, 在跑步项目的练习中, 练习者不用过多地考虑对技术动作的控制, 更不用刻意地记忆动作顺序, 需要的只是最大体能的发挥和展示。因此, 体能展示群教材“学”的成分较少而“练”的成分更多, 发展体能素质应成为体能展示群教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 在小学阶段, 大量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 如跑、跳、投、跨、攀、爬、钻、越等, 既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效手段, 同时又是动作技能的熟练和发展过程, 炼身体和学技能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能展示群教材的这一特性, 把发展体能和学习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获得体能素质和动作技能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二) 技艺表现群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技艺表现群教材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在他人指导下通过模仿、尝试、纠错等过程才能掌握, 对于培养学生控制、协调、表现等能力作用显著。

1.发挥接受学习的优势作用

技艺表现群教材“不学不会”的特点告诉我们, 其技能的掌握带有“突变”性色彩, 即从不会到学会有明显的界限或标志。这一特点决定了技艺表现群教材的教学应当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 因为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和探究那些他们无从下手的动作或动作套路, 也无法完成那些不经教师示范讲解便无法统一练习的动作。

如“双杠挂臂撑屈伸上”动作的教学, 学生不经教师的传授很难甚至无法尝试练习这一动作。因此, 教师应采用先示范、讲解和诱导练习, 然后动作模仿, 以及辅助练习、帮助、保护等传统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体会技术要领, 建立动作概念, 顺利完成动作。可以说, 接受式学习在技艺表现群教材的教学中是非常有效和高效的。

又如一套健美操动作的教学, 即使动作再简单, 学生离开了模仿也无法自行掌握, 教师必须在边示范边讲解中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逐渐使学生脱离模仿而独立完成。

2.设计运用有效的特殊教法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动作, 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 设计循序渐进的练习步骤, 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如直腿后滚翻动作的教学, 学生完成这一动作一般需要具备屈腿后滚翻、直腿后倒双手撑地技术、体前屈手掌触地的柔韧性等能力, 于是, 教师就可以把这一个个练习作为直腿后滚翻的学习步骤, 当学生能够完成所有这些练习后, 就基本达到了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要求, 可以顺利地完成整套动作了。

由于学生在学练技艺表现群教材过程中有较多的认知成分参与, 练习者需要记忆和理解动作顺序及其要领。因此, 在复习动作之前, 采用复述或默念要领、过电影、意念训练等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较复杂的动作或动作套路具有较大的帮助。

3.体现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技艺表现群教材教学中常使用帮助、保护和相互观察、评价、集体创编等手段, 这要求学生相互依赖、帮助, 共同承担责任, 共同提高, 而这些特征恰恰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 我们可以把技艺表现群教材教学中的帮助、保护和观察、评价、集体创编等看作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充分挖掘和利用合作学习在技艺表现群教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促进交往、增强合作、培养美感、磨砺意志的过程, 努力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

如, 教师可以拓展延伸体操学习中保护与帮助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在帮助、保护的过程中互相观察、模仿、指导、评价, 使学练动作的过程成为一种合作互助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又如, 在武术、舞蹈、健美操等内容的学习中,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技能储备后, 可以让他们分组进行动作的重新组合、创编并表演和相互欣赏,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兴趣具有较高价值, 是值得提倡和推广运用的学习方式。

(三) 攻防对抗群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从应用的角度看, 攻防对抗群教材一般具有较高的难度, 其技能的真正掌握需要通过对抗条件下的实战检验, 对认知、思维、应变、创新等能力有较高要求。

1.探索“领会教学法”的应用

攻防对抗群教材“用了才会”的特点告诉我们, 其动作技能只有经过在比赛实战中应用的检验, 才算是真正的掌握。这一特点强烈呼唤攻防对抗群教材学习方式的改革, 呼唤改变那种单纯以学习动作技术为目标的教学范式。

攻防对抗群教材认知成分参与较多, 学习者不但要明了动作的方法要领, 还要理解其用途及应用时机, 思维的敏捷性及战术思维的培养是攻防对抗群项目的重要特点。从这一点看, “领会教学法”将为攻防对抗群教材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但目前“领会教学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冲击似乎不大, 体育教师对领会教学法知之者不多, 践行者更少。笔者曾在高中女生的篮球教学中有过深刻体会, 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传接球、运球、行进间投篮等技术, 但到了比赛场上就手忙脚乱, 动作变形, 反思其原因, 这与平时教学中缺失对抗, 脱离实战, 不懂规则, 较少应用有很大关系。因此, 教师应当努力改变与比赛脱节的单纯学习技术动作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对抗中熟练, 在比赛中运用。

2.采用攻防对抗的学练形式

攻防对抗群运动的各种动作技能都是为了在比赛中应用并用来战胜对手, 脱离了比赛应用的技能只能是一种无用途的“花架子”。攻防对抗群教材攻防性与实战性特点呼唤与之相适应的, 重在培养比赛意识, 结合比赛实战和具有对抗性的练习手段。

教师在攻防对抗群教材的教学中应该从其整体特性出发审视具体技术动作, 从有效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入手, 把提高学生对动作的领悟、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应安排足够的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动作技术的能力。改变那种没有攻防对抗, 单纯学习动作, 学技术与打比赛脱节的学习方式。

如, 进行两传一抢或三传两抢的传接球练习, 就比两人无防守的传接球练习有更好的效果;在有防守状态下进行运球练习, 就比一个人拍来拍去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及时引入教学比赛或比赛性练习, 就比缺失比赛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

又如, 在学习持球突破技术时, 教师不能单纯地只教动作方法, 而必须让学生理解该动作技术的用途、时机、变化及有关规则, 创设比赛情景和对抗条件, 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并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3.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价值

攻防对抗群教材的竞争性特点和“规则效应”, 对于帮助学生养成服从、遵守、尊重、包容等社会适应的基本品质具有一定价值。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利用其竞争性特点和竞赛规则, 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服从裁判, 尊重对手, 公平竞争。要善于利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竞赛特性,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裁判员, 运动员 (对手或同伴) 、观众等角色, 使他们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 责任意识及应遵从的道德规范等, 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社会责任感、道德感。

四、结语

不同种群的体育教材具有技能习得和认知特点上的差异性特征, 因此, 它们对学习方式也必定产生不同的需求。什么样的体育教材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学习, 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规律有待认识。对不同种群的体育教材进行分析和横向比较, 寻求同群教材在技能习得上的相似性特征以及异群教材的差异性特征, 探索它们在教学方式上的特殊规律, 其意义现实而又深远。至少, 这比空谈体育教学方式改革或盲人摸象般的局部探索要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年.

[2]兰彤, 李杰凯.广义进化哲学视角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

[3]廖玉光.“领会教学法”在香港攻防对抗群教材教学中的个案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

[4]赵超君.探究还是接受[J].体育教学.2008.07.28-29.

[5]侯柏晨.体操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

[6]董文梅.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研究[J]..体育教学.2009年.

体育与健康教材 篇8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阳光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村干部挂职锻炼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