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向探究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方向探究(共9篇)

发展方向探究 篇1

一、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特征分析

1、多领域与跨学科

平面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特点。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改变了以往在单一领域内,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在不同的领域内,实现了多种技能的融合,共同在同一载体上完成表达。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是其在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突破。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升,印刷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网络、电视等传媒平台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实现了多领域与跨学科的应用。如下图《法国乐高宣传画报》,将现代平面设计的综合性与较高的信息技术联合起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技术与图形设计实现艺术上的表达。

2、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与多样化

传统的平面设计图形设计元素通常会在二维空间实现,以静态化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色彩、线条等表达手法的运用,从而实现设计意图上的呈现。但是,传统的二维空间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三维空间通过对动静态之间的灵活转化,将色彩、张力以及运动感结合在同一平台进行表达,形成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同时,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的多样化表达还体现在视觉形式上。如下图《丝绸之路起点》,视觉形式上的表达已经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排列组合,而是将完形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进行体现,实现由部分到整体的认知,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作为统一的整体。

3、艺术性与实用性

当下,任何艺术品单纯脱离商业元素,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流行的。现代平面设计以往由艺术家进行单纯的艺术表达,发展到现在充满着极为丰富的商业元素。正是基于这种状态,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实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之间的调和。评价平面设计作品,由于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的不同,往往呈现出各种意见。但是,视觉语言的准确性表达,能够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如下图中的创意广告作品,从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关系,并通过对平面设计实用性的追求,从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现代化表现手法,推动了平面设计艺术上的创新。

二、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的视觉语言与符号的运用

1、视觉语言的表达

视觉语言不仅仅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在人们进行日常交流中,也可以对视觉语言进行运用。如下图的公益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视觉语言的运用,言简意赅,将意图转换为独特的视觉风格,进行有效信息的表达。在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作者立意的表达正是基于对视觉语言的准确使用。视觉语言的运用避免引起观者产生信息上的误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一定要在立意上进行充分的明确,形成简练的立意形式。这也就要求,在设计中,任何图形、线条、色彩都要经过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装饰导致读者对平面意图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作品的失败以及信息的有效传达。因此,设计者应该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语言表达清晰、明确

对于视觉语言的运用,从简约出发,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法简明、清晰。对于设计中出现的容易分散读者注意力的图形表达手法,应该尽量不要使用。保留设计中对主体思想有价值的构成要素,从而使语言表达的清晰与明确。

2)尊重读者的心理体验

现代平面设计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读者心理状况,语言的运用要符合读者的心理习惯,避免语言表达在读者心中产生反感。因此,在进行设计中,应该对图像以及色彩进行合理使用。

3)注重设计的易读性

当代平面设计的读者群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年龄层次性较强。在设计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对设计的色彩与图形进行创新性的修改,从而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完成设计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2、符号的运用

符号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平面设计上,众多领域通过对符号的利用,实现了其自身目标。比如城市规划中的关于地标、景观等多方面的符号运用。在平面设计中,符号设计主要基于“人”的形象,比较常见的是手形符号。手形符号的`运用不仅仅能够提升表达的效果,丰富表达手段,而且能够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设计者的意图得到体现。手形符号的使用,简单的线条与色彩是对平面设计图形表达方式的丰富,也能够创新出更多的图形形象。手形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例如,在下图中的双V字型手势结合人们生活中固有的常识,通过多种举措的创新,使的手形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三、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趋势分析

当前,平面设计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体现出一种共性:基于当下社会现实,通过对设计手法的独特运用与创新,实现了对社会特征生动反映。因此,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的特点在于必须具有时效性、市场性以及可持续性。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市场竞争的激烈,为平面设计者营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因素。商业元素与艺术元素在新时期内达到了一定程度上融合,设计师为谋求自身的发展与艺术上的表达,必须借助商业化的功能优势。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形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大众传媒将平面设计的受众面进一步扩大。出色的设计者在进行传统元素借鉴的同时,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自身艺术上表达。

四、结语

发展方向探究 篇2

QC小组是企业质量管理小组的简称。在企业群众性的管理活动中, QC小组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也充分的体现出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QC小组就是由从事企业各种生产劳动活动的职工组成, 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 立足于企业的方针政策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消耗、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组织形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QC小组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步骤。同时, 实践也证明, QC小组活动是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也是企业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一、QC小组对石油企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质量管理, 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 进一步增加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开发职工的潜力;二是通过把关质量, 在改进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消耗,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质量监督, 建立起一个和谐、文明、规范的工作现场。以上三个目的, 关键的是通过质量管理, 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 进一步增加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开发职工的潜力。职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质量管理实施的进程, 只有优秀的职工才能竭尽全力,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起一个和谐、文明、规范的工作现场。

随着石油行业发展的突飞猛进, 对QC小组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从创新的角度出发,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QC小组活动伴随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二、QC小组创新发展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QC小组也要不断创新。一般来说, QC小组在活动内容上的创新, 一是要对原有设备进行固有缺陷进行的改造。这种类型突出了QC小组成员的创造性, 发挥大家的智慧, 针对具体问题发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引进更先进或更适合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生产设备, QC小组结合生产环境来评估使用价值, 分析现有设备的适应性。这种类型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在参加QC小组活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增加小组活动的科技含量。

在参与QC小组活动时, 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不断加大小组的科技含量, 紧密结合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项目的推广, 进一步加强课题的难度, 调动各方人员共同参与, 进而攻克难关。即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 提高小组活动的科技水平。同时, 通过活动, 使小组成员在科学知识上有所锻炼, 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进而为企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作为一种群体性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 其发展与人员关系密切。

1. 加强组织建设

QC小组不但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和理论储备的集体, 也应该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组织, 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质量。

成员的组成需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选拔。组长应该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领导或技术干部担任, 这样能够更好的统筹整个QC小组工作。组员要挑选理论储备充分, 现场经验丰富的员工, 作为QC小组坚实的组织基础。老员工的经验往往也是一种宝贵的知识。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明创造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但往往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员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解决需要许多先进设备才能解决的问题。

QC小组成员不仅要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 而且要转变观念, 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 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 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新知识的不断累积, 为QC小组活动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与其他QC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学习他人好的做法, 好的工作思路, 不断提升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2. 课题选取注重与实际结合

选好课题是开展QC小组活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关系到能否取得突出成就, 能否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QC小组在进行课题选择上首先要从本单位实际生产环节中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 作为课题延伸推广的第一手素材, 提升课题质量。一般来说, QC小组在活动内容上的创新, 一是要对原有设备进行固有缺陷进行的改造。这种类型突出了QC小组成员的创造性, 发挥大家的智慧, 针对具体问题发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引进更先进或更适合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生产设备, QC小组结合生产环境来评估使用价值, 分析现有设备的适应性。这种类型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在参加QC小组活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增加小组活动的科技含量。

3. 与班组建设紧密相连

班组是基层的基础单位, 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血液, 充分体现了企业战斗力的水平, 也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培养职工团队精神、确保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的管理方式,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深远意义。而利用QC小组可以开展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法, 两者相互促进, 可以实现最优的企业质量管理。

(1) QC小组活动是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第一, QC小组活动是与提高员工绩效、班组效能紧密相关, 是一种集体性的行为活动, 小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交流、团结合作, 可以调动班组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第二, 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的选题大多来自生产一线, 是企业职工为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企业效益而提出的建议, 而自发地与同伴一起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实现班组成员思想理念的转变, 并且从中团结合作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实现职工的人生价值。第三, 班组成员也是组成QC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起一个和谐、文明、规范的工作环境是QC小班组建设与班组建设的共同目标。通过QC小组活动, 能有效地改善工作现场的环境, 全面掌握职工素质建设的现状, 并且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 同时有助于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第四, 在QC小组活动成果发布及推广应用中, 通过对小组成员表彰宣传、激励以及内部引导, 可以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激励更多的职工参与到班组活动中来。

(2) 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建设效能。班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对职工现代管理理念、团队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培养, 而遵循QC小组组建目的, 就能够促进上述班组目标的实现,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是QC小组是是由从事企业各种生产劳动活动的职工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在活动过程中, 组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需要相互配合, 有利于班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建设, 进而实现和谐的生产。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QC小组成员解决现场问题能力, 各成员必须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改进意识。同时, 为了保证班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基础, 需要质量管理QC小组的培训机制。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需严格遵照PDCA循环流程和实施步骤, 正确使用各种统计方法, 以达到以事实为依据, 用数据说话的效果。同时, 班组是企业生产的基础, 只有做好班组建设搞, 企业的基础才能够保持稳固, 而企业一线的员工对改进工作质量愿望是最迫切,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 更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 实行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体现企业的关爱, 积极协商和解决企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同时统一职工的思想和认识, 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 形成质量意识以及团队意识, 建设一流班组。

(3) QC小组活动深化班组建设作用。一是QC小组的课题是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 能够解决职工在工作岗位存在的主要矛盾, 其报告成果对构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班组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QC小组开展活动时, 通过发挥集体观念,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也是组员分工负责,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共同为企业的优质优量出力。开展QC小组活动的本身不仅在于它的活动形式, 而是它那种科学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在QC小组成员要在活动进行时围绕选题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活动结束后, 必须整理出成果报告书, 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 认真发表成果, 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激发QC小组成员强烈的成就感, 让班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心情舒畅, 提高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进而提高班组建设的水平。

(4) 激励机制

为了最大程度地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增强人员的责任心、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热情, 最好的做法就是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激励。目前, 企业激励的手段包括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关怀激励、培训激励和组织激励等。 (1) 目标激励:明确的目标是一个人成功的源动力, 企业应当使职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目标, 帮助职工把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 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为提高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 荣誉激励:企业对取得成果的QC小组, 应该授予一定的荣誉激励, 如:口头的表彰、奖状或者荣誉称号, 给予公开的表扬, 改善工作质量的同时使其他成员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3) 物质激励:合理公正的处理绩效与工资、奖金分配的关系, 对于优秀者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福利性激励。 (4) 关怀激励:企业领导应该加大对于小组活动的重视, 增强对于成员的关怀, 加强沟通, 了解职工的需求和意愿, 进而上下齐心、共同进步。 (5) 培训激励:对于职工进行QC知识的培训, 利用科学的培训项目, 提高成员的实际能力。 (6) 组织激励:树立企业民主作风, 实行民主政策, 为企业组织选拔优秀的人才, 并且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进而增强全体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真正提高激励的效能。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必须要重视职工的力量, 提高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可操作性。QC小组的成立具有群众性基础, 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有利于实现全员的质量管理。同时, 通过QC小组活动, 可以增强职工对于自己的工作场所的关注度, 体会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意义, 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目前,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企业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地改革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才处于不败之地。QC小组的成员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 认真做好分工, 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同时, 转变观念, 加强效率意识与责任意识, 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 提高QC小组活动的水平, 完善现行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及物质资源的利用率。这样必然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这是众所周知的规律。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未对关键部位、工序、细部、节点采取预控措施, 就很有可能造成返工或修补处理, 从人、材、物上再次投入, 这样就加大了成本, 浪费资源。只有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对生产的各个过程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进而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需要,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改革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QC小组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 才能获得成效。QC小组的活动效应, 将伴随一个个现场质量或管理问题的解决,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更能促进QC活动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摘要:阐述QC小组活动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QC小组的组织建设、选题方法、课题推进方面提出QC小组活动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掌握QC知识、相关技术和工作经验是QC小组活动创新的基础, 创新才是QC小组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质量管理,QC小组,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协会:《QC小组基础教材》;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2]周朝琦、侯龙文、郝和国主编, 《质量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3]石元会、廖勇、曾保林、葛华、赵红燕, 《创新石油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江汉油田测录井工程公司, 2010.

探究数学师范专业的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数学师范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改革;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高校数学师范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级工作者的重要培养地和输出地,而数学师范专业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数学师范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通常都会根据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需要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面向产业的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的教育型人才。同时各高校还会依据自身的实力和特色来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发挥出本校应有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二. 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兴盛强大的希望,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就在于教师;《学记》就曾提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为严格,教师只有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不断适应教育事业的需要。在这个大背景下,更新高校数学师范专业的教学理念、提高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举措,只有做好相应的变革工作才能为学生们的日后教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国内外数学师范专业课程的比较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师范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受到苏联的影响,课程的内容比较繁杂,缺少应有的重点和逻辑性,使得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奥利维多斯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对拉美等20多个国家进行过师范专业的跟踪调查了解,发现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学科文化战友60%,学科教育占有40%。可我国数学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却是数学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大,其他类课程的反倒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诸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方法等课程都很少开设,这方面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直接造成了我国数学师范教学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结果。

四.在进行数学师范专业方向调整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

(一)增强学生们对于数学意义的认知,提升学习兴趣

进行数学师范专业方向性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为其日后正式走向教室岗位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数学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时要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们了解数学源于现实,又服务与现实,所有的数学发展都离不开生活,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索,并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们对于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 教师要丰富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教学手段的更新和丰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在潜移默化下向学生们渗透相关的教学知识和重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将会使学生们养成不动脑筋、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们的长远发展。教师应当依据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制定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真真实提升。

(三) 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意义

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其过程和该理论成果的发现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们认识数学理论的思维过程与发现此理论的数学家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师范专业的教学时应注重对思维探索过程的了解,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的数学教育中应将先进的数学思想方法合理的渗透到教学任务之中,培养学生们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 注重对学生们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数学课程对于学生们的探究精神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在设置数学课程时一定要着重的提升对学生们探究精神的培养。数学基础训练作为一种获得相关数学知识的直接来源,不仅可以证实数学理论的科学性,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数学师范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精神。而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得出的知识理论会使学生们印象更为深刻,促进学生们创新精神的养成。

五. 我国高校数学师范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未来数学师范专业的发展趋势应主要集中在課程的设置和改革上,而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数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教育类课程的改革。通过数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可以保障数学师范专业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并有利于对学生们专业素养和专业性格的培养。各高校应对自身的数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性程度。而教育类的课程改革则主要是数学师范专业的师范性体现,各高校应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与国际接轨,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来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在人才的培养标准上,也要做到向国际水准看齐。

结束语:数学师范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对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反作用。通过这种教育体制下的人才培养,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各高校一定要注重对数学师范专业的探索,明确数学师范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落实好相应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宋萑.专业化与去专业化:美国教师教育改革悖论--中美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之一[J].高等教育研究.2011(05)

[2]熊明川.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兼谈美国PDS模式的启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奖励旅游发展对策探究 篇4

(一)客户企业对奖励旅游重视不够我国的奖励旅游机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发展,由外资企业首先将其纳进到治理体系中,随后国内企业和组织相继采用。奖励旅游及其优越性在我国的企业界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同。我国企业从计划指导型到现代开放治理型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对西方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接受、消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奖励旅游产品日趋大众化外出旅游已是平常。我国的国民经济在长时期内保持着7%左右的增长速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用于享受与发展方面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居民能够将更多的钱用于非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随着可自由支配收进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普通工薪阶层出游已成平常之事。出境旅游不是奢看。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进,世界开放度的不断增加,政治阻隔、贸易壁垒逐步被打破,全球范围内旅游目的地的可进进性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这些旅游目的地令人兴奋的神秘感正在消退,无法给旅游者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从西亚到欧洲,从南美洲到非洲,极大地推动国内出境游市场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实现到域外观光、休闲、度假的愿看,不再困难,只能依靠企业或组织的气力才能实现,这意味着可供奖励旅游选择的目的地空间范围将越来越小。

(三)税收政策的影响我国目前对奖励旅游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无疑会使那些实行奖励旅游的企业激励本钱增加,客户企业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必然要重新权衡激励效果与激励本钱之间的性价比,对奖励旅游课税,使得奖励旅游与其它激励方式的本钱比较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奖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引导探究促进发展论文 篇5

“引导式”教学是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它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寻求到一些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探究,以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潜能。

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安排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要想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怎样测量圆柱的底面周长呢?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了几种测量方法。

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萌发了创新意识,从而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利用错误,引导探索,激活创新思维。

利用错误,引导探究,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价值,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例如,我在数学《归一应用题练习》时,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3台碾米机2小时碾米360千克,照这样计算,有6台这样的碾米机8小时一共碾米多少千克?解答该题时,大多数同学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360÷3÷2×6×8=2880(千克)。有一位同学却列出如下算式:360÷3×8×(6÷3)=1920(千克)。

虽然是错误的,但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份,于是,我顺势让这位同学说出解题思路,这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这里不是360÷3,而是360÷2,前两步是表示3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的千克数,由于6台8小时碾米的千克是3台8小时碾米千克数的2倍,所以在360÷2×8的后面乘以6÷3的商。”,“多清晰的解题思路啊!”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他的回答而喝彩,该生也体验到了创新求异的成功带来的快乐,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的束缚。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有创造。

四、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雷登塔尔指出:“数字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数学。”显然,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程度是决定学生能否理解并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老师就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多观察,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

五、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应通过他们自主地进行操作、观察、讨论、交流、验证等探究活动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问题,自己去发现去解决,使其能主动发展。

六、在习题的开放化中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所谓习题的开放化,即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设计问题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因为开放化习题,其特点是答案非绝对标准化,问题的解决策略非常理性,因此注重在开放化的习题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发展方向探究 篇6

虽然,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成果也相当可观,但是,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各地区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目前还存在许多地方、许多体育研究人员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学科概念、学科研究内容、学科发展方向等不明确、不了解的现象,为了切实地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水平,我国各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机构、各大高校等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广泛地进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概念的普及等,以方便促进“全民体育”。

2.2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分析稍显浅薄

由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研究体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双方的互相影响以及我国社会与体育发展的矛盾等。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有必要着重对我国的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但是,调查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较为浅薄的研究,甚至只是对矛盾的表面进行解读等。究其原因,与我国社会变迁过快,体育的发展跟不上时代,体育发展落后以及我国社会矛盾话题的敏感性相关。但是,为了保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有资质的专家、学者等进行研究指导,以求保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可持续,更加深入地分析社会,以便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3 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远落后于应用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探究 篇7

一、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顺应了特定的社会需求, 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1世纪90年代为止, 图书馆经过了古代的“藏书阁”、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三个阶段, 人们习惯将这三个阶段统称为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有固定的处所和一定规模的建筑, 它的藏书以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 通过卡片目录等反映馆藏信息, 以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手段。这种方式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随着人类对信息数量、质量要求的不同, 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 如:内容旧, 信息量小;技术落后, 内部运行机制模式僵化;读者利用图书受到馆藏状况的限制等等。

二、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在21世纪网络环境下, 要想使传统图书馆重新焕发光彩, 适应读者的需要, 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以情报部门为中心, 加强网络建设, 实行科学管理, 积极推进馆藏资源网络化、文献资源数字化进程, 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 这是传统图书馆焕发生机的关键, 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馆藏资源网络化

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无论有多丰富, 也难以满足读者所有的需求。现在, 随着科学的进步, 信息量的急剧增多, 未来图书馆应走出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向开放式的分工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 彻底改变过去“封闭自守、自给自足”、“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 通过网络互联和馆际互借来建设“虚拟馆藏资源”。这样, 它们就不再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书库, 而是全球“网络图书馆”中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网点, 从而可以实现信息资源上的共享。

对图书馆自身来说, 一方面, 它就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 弥补馆藏信息的不足, 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质量的服务, 满足读者能在办公室、家里、图书馆等处广泛全面地了解信息, 搜集资料或检索书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图书馆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 改善馆藏质量,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

(二) 文献资源数字化

文献资源数字化也称数字信息的制作, 就是把原先用纸张形式存贮的文献信息转化为用计算机存贮设备中的电磁、光电信号存贮的信息, 从而使文献信息的载体由过去单一的纸质载体向多种载体形态发展。数字化的文献资源, 信息存储量大, 传递速度快, 成本低廉, 文献媒体表现形式多样, 而且它比印刷型文献更易于检索和查询, 也更便于跨区域的读者共享资源。

(三) 服务方式现代化

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是信息服务, 因此, 图书馆必须扩展并完善自己的信息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真正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

1信息化服务

当今社会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 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 对信息的获取要求更加便捷, 对信息内容更新的速度要求更快, 专业性要求更强。为此, 图书馆在信息开发方面应把重心由信息索取转移到信息咨询服务的轨道上来。从单一的借阅发展到情报搜集、分析、综述、调研、咨询的全面服务。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把信息精、快、准地送到读者手中, 进而与他们共同开发和利用, 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方式为主动参与的合作关系。这是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的未来信息服务模式。

2强化用户的教育培训

网络的发展, 给未来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不断适应网络化的新环境。因此, 在未来的用户服务工作中, 图书馆应加大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 让用户了解这些新资源, 激发他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与此同时, 图书馆还应在对用户情况及用户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如专题讲座、上机实习、在网上提供自学条件等, 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四) 管理手段科学化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普及, 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计算机编目代替了手工编目, 计算机快速检索代替了手工检索, 原来的书刊采购变为网络预定等等。电子计算机种种应用软件的发展, 使得图书馆许多业务工作的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自动化, 从而使图书馆有更多的人力、财力可以从事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的信息开发与读者服务工作。

当然, 要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比较好的业务素质。要求馆员在精通图书馆情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自动化与信息管理知识.并掌握计算机与电子化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懂得有关声像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光盘技术等相关知识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未来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三、结语

整合性图书馆系统发展方向探究 篇8

【关键词】整合性图书馆;发展方向

整合性图书馆系统也称为图书馆集成化系统,是在早期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形势下一种全新的、可适应实体馆藏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但需要注意的是,整合性图书馆系统所负责的管理活动仅仅只是图书馆活动,对于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活动无法进行管理。比如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联合搜索、课程管理系统的管理等,这些都在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管理功能之外,无法通过该系统来实现。针对整合性图书馆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景,笔者从该系统的资源规划入手,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详细探讨。

一、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

整合性图书馆系统,英文简称ILS,是基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下的深入研究产物,产生背景是为了适应实体馆藏需求。为了更好的了解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功能特点,我们先对该系统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1、面向服务构架和与网络服务

面向服务构架,英文简称SOA,它并不是一项技术或者说一个软件,它是软件的架构,作用是对资源管理系统的架构加以关注,重视的是系统架构应该怎样选择才能让系统达到快速开发、动态集成等目标。而这里的网络服务则主要指一种技术,一种支持相互操作、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开放式技术。要提及的是,在未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们现行所使用着的网络服务技术有可能会被更加先进的技术替代,更新转换为更先进的网络服务技术,但SOA的思想是不会被改变,也不会被新思想替代的。

2、Web20和图书馆20

Web20其实并没有被冠上具体的定义,它的实际概念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确定,更多的只是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原则,或者说用来支持某种原则的技术,还有一种解释是Web20是原则和技术的综合体。而图书馆20的主要作用便是利用Web20原则来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拓新图书馆的功能。从价值上来说,Web20与前面所提到的SOA有所类似,即不论时间如何改变,机构文化以及价值理念是不会改变的。

3、整合性图书馆系统(ILS)的整合性与去整合性

探讨ILS的功能特点之前,必须要先对它的整合性与去整合性有所认识。由于ILS系统是在早期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该系统产生的最初期,它的主要功能仅仅只是实现图书馆某项业务的自动化,比如实现自动化文献采访、自动化文献编目等。这些业务在实际执行时是没有相互牵连,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为了将这些相互的独立的业务联系起来,业界提出了整合性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对图书馆业务中单一、独立的业务进行集成和整合,于是,ILS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的“去整合性”是基于SOA和网络服务技术下产生的,主要功能是细化ILS系统所具有的各项业务功能,将这些已经被ILS系统集成的功能细化为一个个独立的功能组件,使其达到一种松耦合关系,进而实现对各个功能组件的相互访问。SOA和网络服务下的“去整合性”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现有ILS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的再次集成,实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是借助新图书馆管理技术和管理标准。

二、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功能特点分析

1、商业化ILS系统所具备的功能

商业化方向,图书馆现行所使用的ILS系统除了具备原有的采访、信息分类、图书编目、公共查询等基本功能以外,还另外引进与拓新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联合搜索、电子资源管理和数字资产管理等等。新功能的引进使其所具备的商业化价值变得更大。

在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所具备的核心功能的基础之上,现行所使用的ILS系统利用新技术和新软件对这些功能进行再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甚至还在提升性能的同时,研发创新出了新功能,使其能更好的融入到OA和网络服务技术中,基本实现了图书馆20的建设。

2、开源系统和ILS系统

市场上现有的ILS系统不只包括商业化系统,还包括开源ILS系统。从性能上来说,开源IL系统是对商业化ILS系统的复制,具备并且能够完全实现商业化ILS系统的所有功能。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具备有商业化ILS系统的所有功能以外,开源ILS还拓展了一些新的功能,在实际应有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常见的如Koha的新到书目RSS供给、虚拟个人书架等,这些功能都是商业化ILS系统没有的。

相较于商业化ILS系统,开源ILS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该系统拥有良好用户界面;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服务;能够实现功能定制、源代码开放获取等功能,并且该系统的成本造价比较低,具有实用、经济、合理的特性。不足之处则主要表现为:该系统在实际运行时需要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且由于该系统的设计部署相对复杂,所以在运行时的维护难度比较大,再加上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如果该系统要实际投入运行的话,还需要好好考虑,最好是在解决了该系统存在的安全性不高这一问题之后,再作慎重的考虑。

三、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内容的论述,笔者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对整合性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ILS系统的架构将选用SOA架构

在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相关知识中提到,不论未来的时间如何转变,SOA架构的价值思想都不会发生改变,不会被其他思想代替。从这一点来看,未来整合性图书馆系统的基本架构将完全有可能选用SOA架构。分析SOA架构在整合性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发现SOA架构不仅能让ILS系统内部的业务功能进行重新分解,使其成为单一的、独立的功能组件,还能在分解功能组件之后,再将这些单一的功能组件进行再次集成,使这些被分解或被集成的功能组件实现相互组配,共同完成图书馆内部某一业务的管理,切实为读者提供服务。

nlc202309020910

2、数据和服务将会以某种开放标准对外公开

目前图书馆的数据及其服务是紧紧束缚在ILS系统中,不能脱离 ILS。在不远的将来,图书馆将会逐渐公开其数据和服務,从而让其他的系统,如VLE和CMS、门户网站等能够轻易地把图书馆的各种信息服务以网络服务方式集成进来。对用户而言,图书馆网站将不再作为服务的起点,而是服务的终点。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并不关心这些服务是来自于哪个网站或哪个系统。对图书馆而言, 所谓数据更多是指各种元数据,如MARC、各种全文数据库的元数据信息服务主要是借阅、咨询、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等。

3、OPAC将会让位于新型的资源发现系统

传统OPAC即将让位于与OPAC迥然不同的资源发现系统,并实现网络20化。试图通过OPAC的简单改造让其获得重生或许只是图书馆界的一厢情愿,ILS开发商不会在这种业已成熟的系统上花费更多的资源, 而是开发出全新的资源发现系统。但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OPAC和资源发现系统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

一大批资源发现系统在众多图书馆的应用就直接证明了OPAC正在没落的现实。目前该类系统功能还比较简单,尽管也涵盖了图书馆所有类型的资源,但揭示资源的信息还不够丰富,尤其是不同资源款目 (Items)之间各种复杂关系。借鉴FRBR思想来处理资源款目之间的关系是新型服务系统的一大趋势。

4、支持各种访问设备

未来整合性图书馆系统在引进和吸取了各项先进技术之后,无论是在馆员服务功能上还是在的读者服务功能上,都有了极大程度的进步。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功能便是能够支持是各种类型访问设备的网络访问。另外,图书馆在使用了ILS系统之后,还能实现移动化办公,通过建立数字化办公环境的方式,用户或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来随时随地的获取图书馆内部的信息服务。这些访问设备除了个人计算机外,还包括各种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亚马逊Kindle之类的电子图书阅读器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合性图书馆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景很是良好,若应用合理、恰当,整合性图书馆系统完全可引进相关的SOA架构,并全面实现系统数据与服务的对外开放,且伴随着图书馆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行所使用的ILS系统中的OPAC技术将被新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所取代,进一步加快整合性图书馆系统在图书馆管理事业中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国杰,陈喜红.与时俱进,做强图书馆自助服务[J].晋图学刊,2007(03)

[2]王惠,王树乔.SNS应用于图书馆2.0服务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06)

[3]李颂华,陶丽红,高栋.基于SOA架构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与实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徐晓红(1968-),女,浙江东阳,助理馆员,大专,主要从事图书馆流通方面的研究。

开题报告--低碳建筑发展探究 篇9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 期:

低碳建筑发展的探究开题报告

低碳建筑发展的探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一个迫在眉睫且人人有责的全球性议题。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重又将这一问题列入了世界议程表,并且伴随着世界经济利益的分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低碳建筑就显得颇具有现实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我国传统建筑高能耗问题尤为突出。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制定低碳建筑的标准,因此绿色建筑成为热门的话题,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尽快的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国内外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在国外低碳建筑发展较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

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起来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Challenge)。美国匹斯堡CCI(ConservationConsultantsInc.)中心和卡耐基梅龙大学智人办公室是美国著名的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典型,现成为展览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回收利用能源和相关技术之所。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绿色环保奥运会,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上届奥运会的主体。绿色环保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如:比赛场馆路灯的电力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体育场利用两个天燃气发电机同时供电,功率各为500kW,发电机产生的有害气体比传统上利用干线输电的方法减少了40%;在跳水和游泳比赛的场馆里,空调系统只为观众供冷,而不达及游泳池,这就意味着在运动中心的观众席面积降温和给游泳池加热过程中减少了能量耗。以运动村为代表的节能型建筑也提供了广泛应用太阳能技术新范例。运动村的动力能源包括照明、供热均来自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板,而在新闻中心,太阳能转换装置还能通过屋顶通风起到空调作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太阳能最高转换纪录的持有者,转换率达2415%;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回收材料,如新闻中心房间分割材料就是木框加上稻草和纸板,奥运会后,这些建筑材料还能再被利用。

我国在低碳建筑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政府及其社会各界比较重视,但现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

1.建筑节能设计缺陷。能源大多是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差的外墙、屋顶、窗户损失掉了,所以我国必须对现有建筑进行大范围节能设计改造。

2.缺少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但未制定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建筑节能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3.国家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产业,普遍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4.可再生能源在建筑 中的应用进度缓慢。5.建筑节能市场监管缺位。

6.管理部门的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7.验收把关不严格。

8.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薄弱。

9.节能效果的最终评定缺乏依据。

因此我国的低碳建筑理论和政策依然是十分薄弱和缺乏的,需要不断发展深化的。

三、论文提纲

(一)摘要、(二)引言

大体介绍上海世博会的低碳建筑以此引出中心论题----低碳建筑的发展。

(三)本论

1、碳建筑的意义

1.1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

1.2 绿色低碳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1.3 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2、低碳建筑的定义

[4]低碳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3、国内外低碳建筑的发展

比较中国和外国的低碳建筑发展来看,总体上由于外国发展的较早在低碳建筑方面观念已经比较深入发展比较深入;而中国虽然这几年比较重视,但发展较晚各方面还是不完善存在欠缺的。

4、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优势和劣势。4.1 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优势 4.2 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劣势

5、低碳建筑的措施

5.1设计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 5.2.墙体保温新技术及应用 5.3门窗节能低碳技术

5.4新材料在节能上的应用 5.5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6、我国低碳建筑的展望

根据我国现在的低碳建筑的发展状况,结合我国的国情,低碳建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统筹建筑节能、环境科学、控制科学、设计科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将不同学科领域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创新新型能源、研发新型节能材料,积极推广新设计、新工艺,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化和智能化,实现建筑人文性、艺术性与技能保温的均衡发展。(2)尽快建立规范化、市场化的建筑节能行业标准,建立国家建筑能耗强制标准,细化设计、材料、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引导节能建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3)增加激励性政策,我国的低碳建筑起步晚,在各方面都不成熟,需要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可以借助外国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激励政策,是低碳建筑得以顺利发展(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建立不同的建筑节能体系,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 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推进可再生能源适用范围,统筹兼顾城市与农村的建筑节能发展,确保节能效果最优化。(4)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有一定困难,需要一批熟知地毯建筑理念,致力于低碳建筑的发展的决策者、开发者、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一次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帮助相关人员获得绿色建筑知识,并能设计和建造低碳建筑以及将其推广,使低碳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参考文献

【1】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25):1--5 【2】杨成林,裴宏星.低碳建筑的意义和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9(1):177 【3】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1)【4】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43 【5】刘加平,董靓,孙世钧.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08—109 【6】王文忠,王宝海.上海住宅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41 【7】付祥钊,肖益民.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173 【8】班广生.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7—49 【9】林寿,杨嗣信.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8 【10】刘万峰.建筑节能理论与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12—113 【11】张雄,张永娟.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64—72 【12】周卫国,何岩峰.谈新型墙体材料的定义及其应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7,3(1):43--44 【13】刘志海,庞世江.节能玻璃与环保玻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14】王向宏.智能建筑节能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63—179 【15】[英]彼得·F·史密斯 尖端可持续性——低能耗建筑的新兴技术(M).译者(邢晓春,郁漫天,沈小钧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0—54 【16】李德英.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7—30 【17】狄彦强.建筑高效供能系统集成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96--100 【18】孔祥娟.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设计实例精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7—8

五、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1)学生开题,指导教师审定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2011.11.16日—2012.12.31;

2)资料收集、课题调研和毕业实习:1月1日—3月25日(含寒假);3)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建筑、结构方案设计阶段:3月26日——4月10日; 4)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4月10日——4月16日;

5)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扩初施工图设计阶段:4月16日——5月5日; 6)导师指导学生扩初施工图出图阶段:5月6日——5月20日;

7)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图纸答辩资格预审):5月21日——5月25日;

上一篇:“爱岗敬业好青年”事迹材料教研室主任下一篇:牢牢把握为民服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