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经历(精选7篇)
我的人生有许多的第一次,但在那个令我刻骨铭心的下午,我获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那是我第一次获奖……
“请所有同学带着一只集中操场,请所有……”广播中传出了通知。我搬着椅子到了操场,望了望周围,忐忑不安的坐下。前几周我参加了一个征文比赛,自从比完赛之后,我就一直抱着期待,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比赛的结果,终于在6月1日的今天要公布了。五分多钟之后,主任终于出现了我抬起手,擦了擦额头和鼻尖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汗珠,明明只有五分钟,可我却像过了一个世纪那样久。
“同学们,大家好……”果不其然,主任在出现之后就说了一大堆的开场台词,“现在我宣布颁奖仪式正式开始!”听到这句话,我仿佛被电了一样,突然抬起头来,双手紧紧的抓着衣角,目不转睛的盯着台上,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学校三好学生是……”征文比赛的颁奖是最后一个班的,马上就到了,很快,很快,不要紧张,不紧张,深呼吸……我这样安慰着自己。“今年我们学校有两个人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名次。”两个?居然只有两个!“首先获得了三等奖的是”我的心在胸腔中跳的很厉害,仿佛要跳了出来,腿也不受控制,微微的抖着,此时的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是X班的XXX,”听到这,我微微失落,目光黯淡了一下,但又想到还有一个名次,便又重新抬起了头,“获得了一等奖的是X班的XX,恭喜他们!”
我听了之后,蓦然呆住了,我简直不敢相信,然后我拖着僵硬的身子走上了领奖台,手足无措的站在那,等着老师给我颁奖状……
过去,我们的教育经历以一种潜隐的状态沉睡于每个人脑中,积淀为一种有待开发的资源。很少甚至无人关注这些可贵的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教育是一种资源性损失。如何让我们教师的教育经历转化为“经历教育”所需的教育资源,从教育经历走向“经历教育”,这既是“经历教育”课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经历教育”实施的方法论选择。
我们所研究的“经历教育”是指使学生能亲历亲为、亲自感受一些现象、事情、活动、情感等的一种教育理念及其教育行为范式。
基于这样的研究,作为有着教育经历的教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并努力实现教育经历向“经历教育”的转化———
理论层面的思考。就教育的本义而言,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而狭义的教育则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教师以何种思想、何种方式、何种状态去实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尤其需要注意教育对象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教育就是初中教师的首要之选。
教育经历对于这种教育的意义,其一在于它是前瞻的,即教师经历在前而教育行为在后(这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教师是带着这种经历走进教育的;其二在于它是直接经验,是教师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教师都不会一样,都是唯一和不可复制的;其三在于它具有个案式的范例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经历能够以一种先试先行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姿态给学生将心比心式的教育和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教育经历似乎不可直接用于“经历教育”。在进入教育场、实施教育行为时,必须作必要的转换。其程序是:教师的直接经验→共有共享的间接经验→学生的直接经验。这里的间接经验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群体共有共享的间接经验,二是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间接经验。前者可以看作后者的一种特殊存在。换言之,教师的教育经历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直接用于“经历教育”,而是首先在教师共同体教育经历的共性基础上,再借助于人类社会间接经验的框架,使之如同爆竹的引信、酿酒的酵母,给学生以相应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借助于自身教育经历的主体性资源,经由教育对象客体的主体性感知,从而激发起教育对象亲见某物、亲历某事、亲感某知的强烈欲望,在亲身经历中完成自我教育或是受动教育。这种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于此。而以往的教育,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间接经验尤其是知识的获取上。而“经历教育”对于任一教育对象来说,他的经历都是属己的、唯一的,因而,产生的教育影响也必定具有类似的属性。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最终收获的是“带得走”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把教育的根源回顾一下而又不把这种回顾理想化,这就可以丰富教育学的思想,并可以利用那些被不恰当地忽视了的价值和经验去充实今天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那时,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在世界广大地区一直流行到今天;这种学习方式仍在为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从这一简单的回顾中,我们看到,教育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专门化,既是教育的一种进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可能也为此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受教育者的亲身经历所起的教育作用。当下,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学生的亲身经历处在被遗忘的角落。而恰恰是这种经历,既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又会成为“带得走”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思考,“经历教育”正是对今天学校教育不足的一种重要补充。兼之,“经历教育”更多表现为学生个体的一种活动(即便是集体活动, 需要关注的也必定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历教育”就是个别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把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结合起来,把形式化内容与非形式化内容结合起来,有可能生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教育。
实践层面的思考。如何实现教育经历向“经历教育”的转化,亦即如何从教育经历走向“经历教育”,关键在操作路径。
1.目标确定的策略。跟其他所有教育行为范式一样,“经历教育”必然有自己追寻的目标。从主客体关系来看,这种目标应着眼于学生主体的成长需求,兼顾教育客体(相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如教师、教育教学设施等)的有效供给。从层次结构来看,应该吻合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吻合于学校据此确定的培养目标,吻合于课程或教学目标。为了能既好又快地确定具体的实施目标,可以采用经验筛选法和综合分析法。
经验筛选法,可以选取自己教育经历中的成功个案,或者同行教育经历中的成功案例,根据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适用的对象,比对学生需要亲历的相关活动,确定合适的教育目标。
综合分析法,可将学生的学习按照环境类要素、情绪类要素、社会性要素、生理性要素和心理性要素分别作出评价,得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或风格),是属于顺应型、发散型、集中型,还是属于同化型。然后根据其学习特点与现有水平得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在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阶段性的教育目标。
2.资源选择的依据。尽管教师的教育经历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要将这种待开发的资源转化成可实施的资源,需要选择。选择要遵循一定的依据。其一是教育依据。任何资源在应用于教育时,必须合乎教育的要求。因而,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是否具备教育的可转化性就是判断资源应用与否的重要依据。其二是课程依据。“经历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主要是校本课程。按照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对资源进行归类、提纯和选择,既可以不断充实校本课程,使之充满生机活力,又可以使“经历教育”在课程化的过程中得到制度化的实施,确保“经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其三是活动依据。就我们目前的认识,“经历教育”可能更多地以一种活动的形态和方式进入学校教育。因此,如何认识资源的活动可塑性和活动生成性,也是我们选择资源的一个重要依据。
3.教育场所的甄别。“经历教育”需要在一定的场所内实施。这种物理空间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当然,纯属自然的教育场所还是较少的。即使是自然的,一旦有人的介入,完全的自然便不复存在。因此,在甄别教育场所时,还是要关注到人与活动、与教育场所的关联,从“人—活动—环境”的整体来把握教育场所。对教育场所的认定,一是考虑其是不是简化的环境,“经历教育”的宗旨就是教育和培养青少年拥有“带得走”的教育,环境的简化与集中有助于这一宗旨的实现。二是考虑是不是净化的环境。要努力避免各种丑陋的现象进入教育场所。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过于纯净的环境对最终要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也未必全是好事。倘若没有经风雨、见世面的经历,那么,很难说我们的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较快地融入社会。
4.活动情境的营造。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他们的逻辑化认知 (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也有另一个内容需要我们更多地予以关注———这就是他们的情感化认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教育”也许其价值正在于弥补我们过去“瘸腿”的教育。让学生的成长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体验。按照这种想法,“经历教育”应更多地指向学生亲历的活动等内容。如何营造活动情境?可以按内容来组织相关活动,比如主题式的各类活动;也可以按形式来组织,比如借助文艺的形式等等。总之,活动情境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活动之境也是有情之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情趣交融的环境中,能动地身入其中又心入其中,从而在现实环境和活动的交互作用中,通过亲历而得到提高和发展。
5.亲身经历的强化。“经历教育”由于是学生的亲历亲为,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即使如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是需要在其亲历亲为的过程中巧妙地予以强化,努力地获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从“经历教育”的过程看,在活动前,给学生以必要的暗示与告知,尤其是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这如同热身赛一样,有利于促使他们跃跃欲试,迅速进入角色;活动中,抓住重要场面、关键节点、动情时刻,不着痕迹地强调,可以强化学生的感知;活动后,适时的交流、小结与反思,有助于学生对亲历亲为的回顾和贮存。
美国摄影师Howard Schatz这组作品名为《Mother-Model》,拍摄的是模特们和她们的母亲。有人说,女孩会偷走母亲的美丽,而这些影像更多展现模特的美来源于何处。该系列作品已持续12年以上,拍摄了来自50个国家、超过200组模特母女。十几年来,多少母亲又被女儿“偷走了美丽”?又有多少女儿成为母亲?也许正如我们的标题:“你经历过的,她正在经历”。
USA 工业复兴的新物种
制造业正在回归美国本土,这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虽然美国工人时薪仍比亚洲国家高不少,但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工人的收入在持续上涨,原来的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由于从页岩提取石油的技术日益成熟,美国工厂可享受更加廉价的能源供给。新一轮“工业复兴”意味着新的生产模式,即更多的机器、更少的工人和更先进的技术。如今工人要想在美国觅得就业机会,必须接受至少两年的技术学校教育,并熟练掌握电焊、车床等技术。未来就业要求可能越来越高,拥有4年本科学历将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入行门槛。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主任马尼卡对此比喻说,制造业在美国卷土重来,今后的工人将成为一个“全新物种”。
我是十分喜欢历史的,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大学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都是在图书馆渡过的。历史书籍是我最大的爱好。古代史方面,我读过前四史的大部分和明史、清史稿的一部分列传。看过吕思勉先生的通史著作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秦汉史》、《中国史学名著》等。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二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是她们让我坚定了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信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大量地阅读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籍和相关论文。从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到杨奎松先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从剑桥晚清史到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从大陆学者的书籍到台湾学者的研究,再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有许多我都多少读过。的确受益匪浅。社会经济史方面,我注意到了吴景平、朱荫贵和冯筱才先生的研究。
除了阅读之外,在本科三年级参与了我院院长于永教授主持的课题:《大公报》中有关内蒙古历史的资料整理,制作成资料索引和资料汇编两本。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阶段,我也是基本在图书馆度过的。继续关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问题,曾在《学术论丛》杂志2009年第4期上发表拙文《1917——1918年鼠疫与北洋政府的应对——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并且利用闲暇时间,在团结出版社实习,写了一本10万字的传记类的史学书《将军决战在疆场——国民党十大骁将》,预计在2009年底出版。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伪蒙疆政权与日本关系的文章,目前已经完成初稿并得到导师的肯定。题目为《从日伪新闻宣传看日本与伪蒙疆政权的关系——以(庸报)为例》,鉴于前人都没有用过日伪时期的机关报纸《庸报》来研究此一问题,而且研究中确实有比较大的发现,故而自己认为文章总体还是有一些价值的。
在研究生阶段,我发现自己的兴趣逐渐集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社会史和对内蒙古地方史的关注上。
我决心走研究中国现代史和地方史二者相结合的路。一面研究绥远地区的中国近现代史,一面去研究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政治社会史,重点在研究
抗战时期的历史,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国共关系。
我喜欢看档案,不喜欢看报纸。硕士论文我是在内蒙古大学翻看了近一个月的《蒙藏委员会档案》,感触颇深。今后在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中,我也会坚定地去看档案。从档案中发现真实的历史。
考生: 赵晋
最美乡村教师获奖感言(一)
今年我很荣幸的被评为“邢台市最美乡村教师”,于XX年9月7日在邢台金华中学,与市教育局领导及全市的优秀教师、教育楷模等欢聚一起,共同庆祝 比较特殊,既是山东省教学能手,又是中国作协会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笔耕不辍,出版了九本书,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作品,获得了首届教师文学奖,因此,我觉得你挺有代表性的。沈老师一席话,让我更加汗颜。从教二十年来,工作之余写写涂涂,的确是我的爱好,但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种很私人的行为,好比有的人喜欢打牌,有的人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喜欢串门聊天,而不善交际的我,则选择了安静的写点东西,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好在我并没有把写作当做主业,在我的内心深处,最爱的,还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师生活。
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我觉得非常欣慰,因为在写作的同时,我并没有耽误教学。这些年来,我一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所任教的的两个班语文成绩,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实验中学评选首届“班主任名家”,九个人中有我的身影,我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级以上大赛中屡有斩获,市级以上作文比赛更是收获多多,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现代少年”现场作文大赛,去年评出六个特等奖,我的孩子中占了四名,今年评出十一个特等奖,我的孩子占了六名。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也是愈走愈宽:XX年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XX年被评为日照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XX年评为日照名师,XX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今年五月,山东省教研室点名要我讲省里的公开课,效果非常理想。
《中国教师》杂志曾就教育话题两次对我进行专访,日照市的各大报纸和电视台也对我做过访谈。搜狐原创还专门做了一期在线节目,让我与广大读者面对面交流……这一切,其实都得益于读书写作,是读书写作为我搭建了做一名好老师的阶梯,增添了我当一名优秀教师的自信,成就了我当一名作家型教师的梦想。
当然,兼顾教学与写作,的确也是非常辛苦的。刚从事教育工作的那些年,人们对教师写作很难理解,总觉得那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因而,爱好写作的教师在单位成了孤独的牧人,他们很少被人理解,没有多少朋友,也不受领导青睐,即便工作兢兢业业,育人勤勤恳恳,依然被视为“另类”,只能在黑夜里放牧自己那颗对文学无限憧憬与崇敬的灵魂。好在这些年来,人们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开始用宽容甚至崇敬之心对待业余喜欢写作的教师。其实,回顾教育史上那些名家、大家,哪一个不是写作与教学两条腿走路呢?鲁迅文学院中那些那些中国文学史册里的巨人,比如鲁迅、老舍、臧克家、闻一多、朱自清、叶圣陶、徐志摩等等,哪一个不曾做过教师?如果从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的渊源进行探究的话,我觉得是他们的文学才华促进了其语文教学水平,而对教学的反思,又反过来推动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这种互相推动不但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时也推生、滋养着现代语文教育的成长与成熟。尤其是叶圣陶先生,可以说,他既是文学界彪炳史册的前辈,也是整个教育界要研究、学习的楷模。这又使我们想起了万世师表的孔子,让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都为之倾倒的《论语》,又何尝不是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为后世写下这部奇书,我们好多的教育思想就无根可寻,无据可依。
曾经跟一位朋友讨论:如果教师把写作当成了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它必然会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因为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的确如此,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自觉养成读书写作的好习惯,并把读书写作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读写促教学实践;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把读与写当成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边读边学边写边教,边思考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那我们的学校将会具有何等的魅力?我们的教师将具有何等的威信?我们的课堂将具有何等的吸引力?我们的学生将会在何等幸福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的生活质量将会以何等的速度提高?而这一切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受将会何等的饱满!
获奖,是令人激动的,但这个“最美教师奖”也让我想起了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的一句话,他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为了让我的教学与写作生涯更有意思,为了感谢社会各界对我 的信任,我将把这份感谢与感恩化作行动,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激情逐梦,勤奋敬业,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努力做到更好!
再次感谢举办这次美丽活动的日照报社和兴业集团,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教育、理解教师的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最美员工获奖感言
最美员工环卫工获奖感言
“大家不把竹签什么的丢进雨箅子,我就不用掏了……”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蹲到积水里清理雨箅子的李成友,昨天获得“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他的获奖感言,变成了对在场观众的恳求:“大家生活中文明一点,就是对我们环卫工人的最大尊重。”
“最美环卫工”、“感动北京城”、“暴雨中最美剪影”……“7·21”后,对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工人李成友的各种赞誉纷至沓来,留下的相关网页数以百万计。但昨天站在领奖台上,老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激动,倒是显得有点无奈。他告诉大家,前几天下大雪,他和同事加班加点清理积雪,但他前面扫,身后总有人在随手乱扔果皮、瓜子壳、垃圾袋、废纸等垃圾。这让他很伤感,感觉特别不受尊重,也非常无奈。
“说实话,被大家称为‘最美环卫工’,包括今天获奖,这些都没有什么好炫耀的。”46岁的老李话语非常朴实,“我宁愿大家平日里在细微处注意行为文明。环卫工人做清洁是应该的,但只有大家共同维护,才能让所有人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李成友回忆特大暴雨当晚掏雨箅子时,里面都是大家扔进去的烤串竹签、垃圾袋,“不然排水口就不会堵住,也不会积水那么深”。
最美人物获奖感言
感谢“质量之光”公益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我“质量人物”的奖项。这是全国质量工作者关注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质量的活动。质量工作需要媒体的关注,需要媒体的宣传,也需要有更多的榜样和标杆。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广大质量工作者致敬,希望我们一起把中国的质量工作做得更好,为中国的质量事业做出更大努力。
最美人物获奖感言
我喜欢站在工地前, 看那个在钢筋柱间上下移动的“房子”。我想象我坐在里面飞翔的潇洒。
我喜欢站在工地前, 看一眼建筑物的宣传海报, 再看一眼正在施工的高楼。闭上眼, 我可以想象出它建成后的模样。
这一次, 我终于有机会站在工地上, 戴上红色安全帽, 激动地走进这本不属于学生的施工区。“注意脚下哦, 会有钉子。看着前方走, 不要撞上泥板……”带队叔叔不停地叮嘱。我暗暗想:“我都这么大了, 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可以做得和你们一样好。”他带我来到了我之前只能远远看着的“电梯”旁。一位工人叔叔笑着为我拉开了铁门, 我便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 虽说有点激动, 但我还是很“理性”地向周围瞄了几眼, 以确定所谓的“安全”。“注意了, 要上升了!”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这时, 我才发现在电梯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隔间, 一位阿姨坐在小板凳上, 操纵着面前的几个按钮。“嗡”的一声, 电梯开始上升了。“啊!”我失声叫了出来, 着实把电梯里的人吓了一大跳。我不好意思地看看其他人, 又故作镇定地看向电梯外。
底下的景物渐渐变小, 我知道, 我们快要到站了。“快到了, 到站时会有下坠的感觉, 那是惯性, 小姑娘, 不用紧张哦。”由于刚才的尖叫, 阿姨不得不来了个必要的“友情提示”。虽说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咯噔”一声, 加之很猛烈的下坠感, 还是把我吓了一大跳。电梯里的人充满关心地看着我, 我平静了一下心情, 嘴角一翘, 呈现一个自信的微笑, 以表示“本人平安无事”。
本以为过了这道坎, 下面一定是大道宽宽了。可不曾想到, “好事多磨”, 电梯和楼板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而那段距离居然只有几块薄木板连接。一阵海风拂过, 那几块“弱不禁风”的木板便发出“吱吱”的声音, 让人觉得随时都会有断裂的可能, 怎能叫人不望而却步呢?但一想到工人们天天都要走这样的木板N次, 我觉得自己应该勇敢一点, 于是小心翼翼地迈起了步。
我终于站在了高楼的顶层。回想这一番经历,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没有风浪, 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 也就没有不屈的开拓者。”一股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身处这座城市未来的最高层, 我一饱眼福:南边的高山, 连绵起伏;北边的大海, 浩瀚无际;宽阔的街道, 车来人往;座座高楼, 鳞次栉比……
参观完高楼, 又要踏上“恐怖电梯”。带队叔叔为我指了一条“明路”———下楼梯。可我这个“小懒虫”宁愿再忍受一次坐这电梯的“痛苦”, 也不肯多走几节台阶。“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开电梯的阿姨看着我, 说道。“每天都这样一定很辛苦吧?”为了减轻内心的恐惧感, 我便和阿姨聊了起来。“是的, 三餐都在这上面吃。不过, 为这些工人提供一些方便, 我还是很开心的。”阿姨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是啊, 正如高尔基所说“给予永远都是快乐的”。“准备好哦, 要启动了。”伴着阿姨的提醒, 又是一阵巨响, 电梯开始缓慢下降。突然, 又是“咯噔”一声, 我感到整个人好像失去了重心, 几乎都站不稳了。这一次, 我忍住了, 没有尖叫。阿姨说, 有几位工人要到底层作业, 顺便搭一下电梯。工人?我还没有近距离见过他们呢, 这次我一定要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头戴安全帽, 身上穿着旧衬衫, 脖子上围着一条毛巾, 脚下是已有些破的胶布鞋, 但他们的脸上却分明写着“自豪”。我明白了, 他们不仅仅是在盖楼, 更是在诠释生命的价值。无论盛夏酷暑, 还是寒冬腊月, 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以木板为床, 以钢筋为枕, 以敲击声为催眠曲。他们知道, 他们属于这份伟大的工作, 属于这片土地。
当我从电梯走出的那一刻起, 我就明白了, 这巍巍高楼, 不单单是钢筋水泥铸成的, 更是无数工人用汗水砌就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灵魂赋予了它生命!
有一天,我胃部不适,还吐了。全家人大喜过望。婆婆唠叨着:“观音娘娘送子来了,我家儿媳妇有喜了”接着,我真的停经了,吃饭还挑食,腹部似乎一天天大起来,行动吃力,懒于活动。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医生闻讯赶来,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程序”,隔三差五地上门给我做孕期检查,表格填写了一大摞。到四五个月时,我确实感到了“胎动”,脸上出现了一些难看的黄褐斑,乳房也增大了,甚至能挤少量的“奶水”……
为了确保母子平安,婆婆特意陪我到县中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B超报告单上写着:胎儿发育良好,胎位正常。我和婆婆高兴极了,回家就忙着准备小孩衣服、尿布,还准备了不少糖果、香烟和红蛋。
转眼之间,我的“预产期”到了。一天,我感到下腹坠胀。丈夫叫了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到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待产”。值班的女大夫很年轻,她把我安顿好后,就拿着一个专听胎音的听诊器,贴在我肚皮上听了好一会儿,然后在病历上写了“胎心音正常”几个字。接着来了一大群医生,向我婆婆和丈夫道喜,并闹着要我们“请客”。我丈夫大方地说:“只要母子平安,我在清江大酒店宴请各位大夫”医生们欢呼着一哄而散。我躺在产床上,只觉得肚子往下坠,放了几个屁,腹部膨胀全消了。我的婆婆戴上老花镜,在产床上摸索了好一阵,问助产的医生:“我的孙伢在哪里呀在哪里呀”
我连夜逃出医院,躲进自己的房屋里,羞于见人。公公、婆婆说我怀了“鬼胎”,要请巫婆赶鬼。我丈夫是技校毕业生,懂得些科学知识。他一面安慰我,一面请来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医生给我瞧病。老医生细细地询问了病情,并做了检查,说我患的是“假孕”,又叫“想象妊娠”,医学上称为“臆病性腹部膨胀综合征”。
“什么”我迷惑不解地问:“既然是假孕,为什么会出现停经及‘早孕反应’”
“那是因为你盼子心切,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兴奋灶,引起下丘脑及脑垂体的功能紊乱,孕激素及泌乳素增高,抑制了卵巢的正常排卵。再加上过于紧张、兴奋,所以出现停经、喜吃酸性食物、恶心呕吐及腹部脂肪沉积、肠腔积气,使腹部膨胀增大。”
“既无胎儿,为什么会有‘胎动’?医生还听到了‘胎心音’”我又问。
“实际上是腹主动脉的搏动和肠管的蠕动,被你及没有经验的医生误以为是‘胎动’与‘胎心音’。至于B超结果,则完全是医生不负责任造成的。”老医生稍作停顿,又接着说,“如果你所遇到的医生能够认真地检查,是很容易识别假孕的。所谓的‘妊娠反应’也会很快烟消云散,绝不会持续九个多月。遗憾的是,他们像南郭先生一样,一个个、一次次、一级级地假吹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