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论文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论文(精选7篇)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论文 篇1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问题是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利益追求不同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越来越弱,甚至少数股东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产生的。近年来,公司治理不仅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公司治理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只是资本家通过委托—代理中的激励约束设计来控制代理人和企业的一种机制。

这表明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股东本位”,强调“股东主权”,从而使得企业在治理结构中更关注股东利益的保护,企业管理也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企业成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其经济本质被界定为利益相关者因投资缔结的契约网络。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恰与股东至上的委托—代理理论针锋相对,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不仅仅是资本家的代理人,更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保护股东利益,使得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定义很多,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作过多种定义及分类,如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制度构成、制度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等等。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制度构成或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界定。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我认为,公司治理应是利益相关者不断谈判和再谈判的动态管理过程或活动。

首先,公司是一组契约的联合体,而公司治理则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规范公司各利害相关者的关系,约束他们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公司效益。其次,从静态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从动态看,则表现为一个过程或机制。再次,公司治理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激励与约束,更在于对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有效的配置,达到一种“制衡”状态。最后,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对股东的责权利进行有效配置,还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可以这样概括公司治理的涵义: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静态的契约形式或动态的谈判机制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及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利益关系,并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合理统一。

二、财务治理的内涵

从根本上来说,财务治理的产生同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是以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导向,并由利益相关者在一种动态的谈判与再谈判的共同参与运作中形成的。这种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财务治理理论否定“股东单边治理”的财务治理结构,而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前提下,财务治理的参与者由原来的股东、经理层、员工等扩展到顾客、供应商以及政府等企业内外部各种利益__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内容也随之扩大。

而企业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从而决定了财务治理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在公司治理中,财权的有效配置是关键。目前,专门针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研究较少。对财务治理的理解,应包含下述内容:

首先,在一个企业中,财务是各利益相关者的焦点,无论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还是剩余控制权,核心内容都表现在财务方面,因而,财权的合理配置是企业进行有效财务激励与约束的关键。

其次,无论是将财权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还是认为企业财权分为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需要通过一组契约或相应的财务资本结构将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才能形成一种财务制衡的稳定状态,实现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

最后,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前提下,财务治理的内容与结构均处于一种动态的调整过程中,因而财务治理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制度安排或管理体制,更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治理过程和财务制衡的相对稳定。由此,我们可以对财务治理进行如下界定:财务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静态或动态的契约将财权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及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并形成一种财务制衡的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1、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

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 清楚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对企业的影响是全局性、战略性的。财务治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 在很多方面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规则和程序来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 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责权划分来决定自己的财权划分, 要根据公司治理的机构设置来配套相关的财务机构, 要根据公司治理的目标来确定财务治理的目标, 要依据公司治理的监控体制来设置自己的财务监督体制。公司治理的状况影响着财务治理的效率、成果及财务信息的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财务主体及相应的权利责任安排, 进而影响财务治理的目的、效率和效益。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是经济利益, 而且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资源的同时也就拥有了相应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力, 因此, 公司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实质上都是财务治理主体,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公司治理就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作为财务主体对他们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的调整。财权是企业权利集合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公司治理进行权利责任划分的关键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进行合理划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治理的核心和灵魂是财务治理。

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 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目前主要为美英模式和日德模式两种。美英模式的特点是所有权较为分散, 形成了所谓的弱股东、强管理层的现象。日德模式的特点是股权较为集中, 银行在融资和

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司治理模式若是美英模式, 由于企业负债率低, 股权比较分散而且绝大多数股份为个人持有, 所以财务治理的模式就会将财权集中在公司经营管理者手中,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会主要依靠外部监督形式;公司治理模式若是日德模式, 由于负债率高, 银行持股率高, 且股权集中于法人, 法人之间又互相持股, 财务治理的模式就会更多地表现为大股东直接掌管财务监督权、机构控股及直接派员参与财务管理等。反过来看,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相关利益方若在财权方面做出变动, 必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

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 财务治理的目标体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使利益相关者得到有效制衡,利益得到持续保障, 从而使公司整体状况不断改善。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 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这二者是一致的, 都服务于公司总体战略。企业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财务目标的确立是企业内部各产权主体博弈的结果。传统治理结构理论奉行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企业财务目标便体现企业股东的意志, 表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现代治理结构理论遵循共同治理的逻辑, 企业的财务目标就表达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反之, 如果企业财务治理的目标是体现企业股东的意志, 那么其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如果企业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那么其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首先,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根源于所有权关系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使财产所有、使用与处置权归不同利益主体或机构掌握, 所有者与经营者在资产运营、资本投向、收益决定和剩余分配等财务事项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论文 篇2

良好的公司财务治理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然而, 目前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司价值是衡量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因此, 研究财务治理主体如何在不同财务治理模式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是有必要的。

1 财务治理及其体系构建

财务治理, 顾名思义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结合。詹森 (Jenson) 和梅克林 (Meckling) [1] (1976) 系统研究了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问题, 对企业内部财务关系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这一度被认为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融合的标志。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 (Oliver E.W.) [2] (1996) 对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进行了综合地考察, 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融合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理论上强调了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 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公司制企业稳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内对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 衣龙新[3] (2005) 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 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关于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 国内学者根据其选取的不同角度分别构建了相对应的财务治理体系。例如, 从财务治理参与要素的角度出发, 伍中信[4] (2006) 认为, 财务治理结构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中心、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等基本要素;从财务治理手段的角度出发, 高明华[5] (2012) 认为, 财务治理应该包括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激励四个方面。

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重要一环。从财务治理手段的角度划分财务治理体系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工具, 是管理工具论的表现, 然而, 从财务治理参与要素的角度划分财务治理体系则更注重财务治理是一个治理系统, 是系统论的体现。笔者的观点倾向于系统论, 在适应公司内外财务环境的条件下, 构建完整的系统更能清晰地反映财务治理的过程。财权配置作为财务治理的核心手段, 是财务治理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笔者认为财务治理体系包括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六个维度。

1.1 财务治理环境

财务治理环境是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因素, 李心合[6] (2001) 认为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 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财务治理环境渗透公司整个财务治理过程, 对财务治理主体的行为、财务治理手段与模式的选择以及财务治理目标的制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狭义上讲, 财务治理环境是指包括企业现行规章制度、员工素质以及隐性企业文化 (1) 在内的公司内部环境;从广义上讲, 财务治理环境不仅是对公司内部环境的概括,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产业态势, 乃至全球经济趋势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五个方面。

1.2 财务治理主体

财务治理主体在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杨淑娥[7] (2002) 认为根据对财务信息生成和呈报的影响力, 可以把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 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由于公司内部存在多层次的利益主体, 本文将公司财务治理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 分别是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 (财务总监) 、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财务治理 (2) 。 (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 掌握着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力, 董事会拥有的财务决策权利是股东大会赋予的, 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股东。 (2) 董事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董事会享有财务决策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权利, 其下属机构———经理层是董事会进行财权配置的对象, 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董事 (会) 。 (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经理人员享有公司收支管理权、财务执行权等财权, 其进行财权配置的对象是各职能部门, 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经理人员。 (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公司内部人, 还涵盖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区等外部相关者, 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具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权, 财务治理主体是各利益相关者。

1.3 财权配置

财权配置指的是公司财务治理主体对财权的分配过程, 作为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手段, 是财务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但需要指出的是, 财权配置并非财务治理的唯一手段。例如, 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 (政府、社区、顾客等) 享有对公司财务监督的权利, 他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转变消费态度等方式改变公司财务战略, 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根据配置对象的数量, 财权配置可以分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两种配置手段的选择应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 同时, 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也对财权配置的集中程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4 财务治理模式

根据前文所述, 财务治理模式分为“四个中心”:以股东大会为中心、以董事会为中心、以经理层为中心、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由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下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成员构成, 因此这四种模式并非独立存在。 (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 (即股权的集中与分散以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是公司财务治理的侧重点, 股权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着股东大会的决策效率与决策过程。 (2)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由于独立董事的存在, 公司小股东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有效杜绝了小股东“用脚投票”的现象, 因此治理侧重点是董事会独立性与规模。 (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经理人员实质性掌握公司经营权, 其职业素质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公司能否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 财务治理侧重点是在对经理人员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 (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合理调整资本结构、协调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是该治理模式下的重心所在。

1.5 财务治理客体

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笔者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权利与价值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的载体, 财务治理的核心手段在于财权配置, 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或使用财权, 实现公司内部各组织机构职能最优化, 用以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因此财务治理的客体是财务治理主体所享有的财权。然而, 财务管理的客体是公司的运营资本, 其核心在于运用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组织内部不同机构所享有的财权也不尽相同, 饶晓秋[8] (2003) 认为财权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笔者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将财权分为财务过程和财务成果两大类。其中财务过程包括的财权有: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财务成果包括的财权有:剩余占有权、剩余使用权、剩余收益权和剩余处置权, 公司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收支管理权应包含在财务控制权之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享有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以及公司剩余的各项权利;经理层 (3) 享有公司财务执行权和财务控制权;债权人、政府、社区、顾客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仅享有公司财务监督权。财务各类财权与组织内部机构的匹配如图1所示。

1.6 财务治理目标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其最终目标与公司治理的战略目标一致。公司财务治理注重的是财权的价值, 旨在实现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财权本身没有价值, 财权的价值体现在财务治理主体通过使用财权, 达到公司运营的最优状态, 因此, 笔者认为财权价值是指财权的使用对公司运营、协调内外部人员利益关系的正面效用。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是财务治理主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权使用效率, 协调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保证公司健康运营。

综上所述, 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务治理主体在适应公司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条件下, 分别从不同财务治理模式出发, 以财权配置为主要手段, 合理运用其所享有的财权, 实现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关于公司财务治理体系构成框架, 如图2所示。

2 公司财务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最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 从而实现长远发展。作为公司治理核心内容的财务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在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下, 财务治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2.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掌握着董事会的任免权。在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下, 公司股东的集中程度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因素。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代理成本直接影响公司价值的大小, 公司股权越集中, 股东间利益趋同效应越明显, 从而形成的大股东代理成本就越小;公司股权越分散, 股东间壕沟效应越明显, 从而形成的大股东代理成本就越大。关于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沈艺峰、江伟[9] (2007) 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时, 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 公司股东间的壕沟效应会不断增强, 减少公司的价值, 然而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 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所产生的股东间利益协同效应将增加企业的价值。股权集中程度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 如图3所示。

图3中:A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分散,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为提高公司价值, 可通过回购股权等方式提高股权集中程度, 向B区发展;

B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集中,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此时公司价值达到最高;

C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分散,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 为提高公司价值, 不仅需要提高公司股权集中程度, 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D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集中,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 为提高公司价值, 可以通过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

2.2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董事会是公司股东大会的常务理事机构, 掌握着公司日常决策的权利。在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下, 笔者拟选取董事会结构中董事会规模与董事会独立性作为研究指标。对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 Jeffrey L.Coles、Naveen D.Daniel、Lalitha Naveen[10] (2008) , James S.Linck、Jeffry M.Netter、Tina Tang[11] (2008) 等认为两者存在相关关系, 但M.Babajide Wintoki、James S.Linck、Jeffry M.Netter[12] (2012) 等持相反态度。对此, 笔者坚持二者存在相关性关系, 并且假设公司规模不变, 董事会的不断扩大会提高公司日常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一段滞后期后会增加公司价值, 然而, 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应严格与公司规模相匹配, 在董事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这种增益效果会减小, 甚至变为负增益。

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表现在董事会决策完全依照客观公正的原则, 而不能完全依据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A.A.Drakos and F.V.Bekeris[13] (2010) 等认为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 然而Anup Arawal and Charles R.Knoeber[14] (1998) 认为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本文认为出现这两种极端结论的原因, 一是独立董事的选取由公司大股东操控, 与大股东利益相关;二是独立董事自身素质不高, 不能胜任小股东利益代表。董事会独立性越高, 公司决策越难以被内部控股股东控制, 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会减小, 同时保障了小股东的权益完整,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 避免出现“用脚投票”的现象。

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共同作用下的公司价值如图4所示。

图4中:L1、L2、L3分别代表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关系曲线、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共同作用下的公司价值曲线、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关系曲线。由上所述, L1曲线呈现递增, 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强, 公司价值不断提高, 但其边际价值呈递减规律;L3曲线在A点之前逐渐上升, 在A点之后出现负增益。A点表示公司最优董事会规模, 在董事会规模超过A点时, 由于董事会内部组织结构混乱, 会出现“多头领导”、“直接责任人缺失”、“搭便车”等不良现象, 直接导致公司运转失灵, 公司价值下降;L2曲线在L1、L3曲线共同作用下, 在A’点之前, 由于L1、L3曲线同时上升, L2曲线上升, 在A’点之后, L3曲线下降, 且L1曲线上升速度变缓, 故L2曲线缓慢下降 (4) 。因此, 公司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 应在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的同时, 根据公司规模确保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 并保证独立董事的个人素质和合理的选聘程序。

2.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经理层掌握着公司日常事务的执行权和控制权, 是公司财务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业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价值的大小。在以经理层为中心的财务治理模式下, 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监督是衡量经理层如何合理运用财务执行权和控制权, 达到财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财务治理方面, 财务激励是建立和完善分层的财务决策机制及对财务治理团队的激励机制, 使各层代理人恰当运用财权履行其职责 (申书海, 2006) [15]。财务激励是对经理人员绩效成果的评价, 涵盖了绩效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 包括确定经理人员报酬水平、向经理层分配股权、解雇部分管理人员等。然而, 财务监督则是对经理人员日常事务处理过程的控制和约束, 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有力保证, 包括对财务执行权的监督和财务控制权的监督。财务激励和监督是财务治理主体发挥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因为二者不仅是公司内部员工工作动力的源泉, 更是协调公司整体工作人员矛盾的润滑剂, 一套好的财务激励监督机制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 对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越健全, 公司运行越合理、健康, 公司价值越大。

2.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不仅涉及公司内部人的治理, 更强调的是公司外部人员或组织对公司财务的治理, 如债权人、政府、消费者等。李心合[16] (2001) 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与某一企业存在的一种或多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群体, 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企业内、外部人共同治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保证, 笔者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为重心的财务治理模式应包括一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合理调整资本结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在初创阶段, 由于企业规模小, 偿债能力有限, 应尽量使用权益筹资, 避免采取举债筹资。在成长阶段, 企业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 但其偿债能力仍不能承担过大的负债风险, 应采取适量增加负债比例的措施。然而, 在成熟阶段, 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大大加强, 正是扩大负债筹资比例的最好时机。在衰退阶段, 企业应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融资的比例, 以获得节税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价值, 这在表面上看是损害了债券人的利益, 但从长远来看, 企业因转嫁风险而免于破产, 债权人当前的预计损失会在后期得到补偿, 是有利于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企业内、外部人共同协调相互利益冲突。外部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其享有的财务监督权, 有效约束内部人的治理行为, 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

3 以“雷士照明”为例分析财务治理模式

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 简称雷士照明, 于2010年5月2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 (SEHK) 上市, 成为中国国内照明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方面,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模式下,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在雷士照明的融资风波中, 创始股东吴长江的股份从初创期的45%, 到33.3%, 至上市时为止, 其持股比例被降至23.33%。虽然在业绩上雷士照明呈现出的更多的是辉煌, 但其控制权之争, 股权的极度不稳定也折射出了雷士照明的财务治理问题。另一方面, 雷士照明从初创期的股权构成为45%、27.5%、27.5%, 到33.4%、33.3%、33.3%, 以及后来由于引进投资, 其前五大股东占有的股权份额总数仍达到了80%左右, 因此说明了雷士照明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趋同效应明显, 对公司价值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构成的财务治理体系中, 各财务治理主体应根据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 有效利用其享有的财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共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摘要:公司财务治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将财务治理体系划分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六个维度, 并且从“四个中心”的角度出发, 即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利益相关者为中心, 论述了各财务治理主体在不同财务治理模式下, 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应如何运用其享有的财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财务治理;委托代理

一、引言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对公司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若要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公司治理为基础,以财务治理为核心,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先天性的制度缺陷,委托代理严重失衡。在完善公司治理的过程中,需考虑独立董事制度与财务报表审计中委托代理的关系,加强财务治理,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的股权结构也称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或公司归哪些人所有。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种类型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股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股权流动性状况。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以下特点:

1、股权过于集中。当前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权远远大于第二、三大股东,且国有法人股占据着控股地位,导致一股独大的局面,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人滥用股东资产和公司资源,其突出表现在过分的职务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过度投资和耗费资产、转移国有资产、置小股东利益于不顾、大量拖欠上市公司债务等。

2、股权的流动性较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股权都能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买卖。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分割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占股本的比重很高,在75%以上。在非流通股中,内部职工股和转配股的上市流通必须符合相关法规政策;国有股和法人股则不能不能上市交易。股权呆滞导致资本市场流通速度慢,增值能力较差,市场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二)审计委托关系存在缺陷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审计舞弊案件导致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度不断降低。涉及审计舞弊的会计师事务所国内外均有,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丧失独立性的。

1、管理层越位行使委托权现行的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根据该理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当局和所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三角契约关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审计业务的选择、聘任、解聘、费用等委托权主要集中于公司董事会,而其实际控制权则落入企业经营者之手,上述三者之间的三角契约关系被扭曲成管理当局和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明显的利益捆绑关系,造成了“独立审计不独立”。

2、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激烈国际四大、本土八大以及大规模所之间都存在竞争,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中处于劣势,只要不按管理层的要求行事就有被解聘的危机。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靠向上市公司提供审计获取收益,其收益同业务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审计质量无直接关系。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审计的职能无形中被淡化。

(三)独立董事不独立

1、选聘制度不完善。在我国,董事会和监事会,单独或合计持有1%以上的股东都有资格提名独立董事。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状下,如果没有大股东的提名,独立董事的提名很难在股东大会中通过,因此,独立董事成了大股东的代言人,只能听从大股东的,只会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2、独立董事的薪酬不独立。我国《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披露。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该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实质上,独立董事和上市公司是一种雇佣关系,独立董事的职位都是管理者推荐而得,而且薪水不错,所以他们大多不愿意与公司管理层反目,独立性受到影响。

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建议

我们对待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既要坚定信念, 又要精心安排, 将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相结合, 标本兼治, 两种思路并存。

(一)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1、鼓励内部人持股。国有股权的减持可以采取国有股权的协议转让、上市公司回购国有股权、吸引外资购买上市公司股权以及经营者持股、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股权激励的方法。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将本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其他股权权益授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使他们能以股东的身份参与承担风险、分享利润、企业决策,全心全意为公司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

2、降低非流通股的比例。目前我国的法人股、国有股不能流通,流通股以A股、B股、H股三种形式存在,流通股也因流通市场的不同而彼此处于分割状态,分别在不同交易渠道流通,各自遵守所在市场的交易准则,由市场决定价格,同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常有不同的流通价格,不利于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应逐步统一股票市场,解决法人股、国有股不能流通的问题,为公司治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改变当前的审计委托模式

1、财务报表责任保险制度。在美国安然公司破产后,美国的罗恩教授曾提出了一种由保险公司充当审计委托人的设想。由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报表责任险, 保险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如果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 可向保险公司要求赔偿。保险公司为降低金融风险, 定会要求被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严格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这种制度安排打破了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关系, 使注册会计师有更强的独立性, 执业审计工作时会更加严格公正。

2、规范审计收费制度目前上市公司在与会计师事务所协商审计费用时会考虑公司的资产总额、合并会计报表等指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审计收费应当市场化,因为两家公司资产相2014石家庄市电信交流当,经营风险可能不同,审计业务量也可能相差很多。另外,证监会应当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披露的监督,督促上市公司正确、及时地披露支付的审计报酬,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完善选聘制度有三种方式可供参考:其一,设立独立董事协会或者独立董事委员会这样的中间机构,这些组织可以提名合格的独立董事,由股东大会进行表决,并在表决中设定次数限制;其二,排除前几位大股东的投票权,因为独立董事不是为大股东服务的。在提名和投票的环节,不能同时给大股东提名权和投票权,必须加以限制。这样大股东既能参与了选举过程又能利用优势地位排挤中小股东的选举利益;其三,在选举方式上,采用一人一票的选票制,这样可以避免大股东操纵选举结果。

2、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提出以下建议:(1)构建多元化薪酬结构。独立董事薪酬实行多元化,除固定的薪酬外,引进股票期权、业绩报酬、声誉报酬等激励方式。独立董事持有上市公司一定量的股份,也就成为小股东的成员,可以更好地维护小股东的利益,及时制止大股东损害公司或小股东利益的行为(2)可以采取间接薪酬制度。间接薪酬制度是指独立董事以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公司事务,履行监督内部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责。其劳动报酬不从上市公司直接领取,而是由中介行业组织发放薪酬的制度。这种制度增强了独立董事的透明性。

财务治理年度工作总结 篇4

一、工作进展情况

1、摸清底子,制定方案。

安排专人深入调查了全乡7个行政村的财务管理现状,摸清了家底。按照县里专项整治行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乡当前村财管理现状制定了《木脚乡整治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7月14日,乡政府召开了全乡村级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乡全体干部职工、村支两委负责人、会计与会。

2、全面推进,集中整治。

动员大会上,乡里对财政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部署。一是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对第九届村委换届选举任期审计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督促各村认真开展自查。二是重点针对群众关注的村级招待费用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走访,以期为接下来规范村级公务招待提供参考依据。

二、推进措施

1、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对7个行政村的村账进行清理、审计。

2、调查了全乡7个行政村的财务管理现状。

3、研究制定了切合我乡实际的村级财务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4、召开了工作动员会议,将工作分摊到相关站所部署到各村。

5、对第九届村委换届选举任期审计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督促各村认真开展自查。

6、对各村村级招待费用进行专门调查走访,了解各村的在公务招待方面的实际情况。

三、工作成效

1、目前已完成对7个行政村20xx年度的财务审计清查,共审计资金1649044.18元,其中审计了溪上村580338.34元,石岩村285028.9元,坪水村52578元,石榴村90832元,木脚乡286767.25元,更头村158970.88元,凉江村192943.65元。所有账目收支平衡,没有出现任何财务问题。

2、完成了对第九届村委换届选举任期审计结果的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报账员记账不规范村级运转经费不能很好体现村级运转的用途、财务公开执行不彻底、一事一议资金报账不规范等三个问题。在接来下的第三阶段我们将针对这三个问题一一督导各村落实整改。

3、完成了对各村招待费用的.专门走访调查,掌握了各村的在公务招待方面的实际情况。目前,乡里已针对村级招待问题进行了讨论,拟定了规范村级招待的初步意见。

四、存在问题

1、村报账员记账不规范。

2、财务公开执行不彻底。

3、一事一议资金报账不规范。

五、意见建议

1、村报账员记账不规范,主要是因为村级报账员财务知识欠缺。为此,可针对新上任的村报账员进行岗前培训,然后每年乡里可组织各村报账员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业务交流学习。

2、针对财务公开执行不规范、不彻底的问题,乡党委应重新研究出台制定《木脚乡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对村级财务的队伍建设、账目管理、民主管理、开支审批、会计核算、监督、公开及审计等制定具体详尽的操作办法,并落实层层签字审核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村级财务收支明细公开表经村报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审核签字后上报到乡经管站,经管员及乡纪检书记审核无误后,签字盖章返回各村,各村必须在固定公开栏进行公开。

3、一事一议资金报账不规范的问题,乡里要严格遵照县里下发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报账管理办法。监督各村严格报账要求,完善报账凭据,加强资产管理,同时强化对各村一事一议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一事一议奖补资金规范、高效运作。

六、典型事例

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木脚乡溪上村村账记录相对较为规范,而石岩村村账虽在资金数目上没有出入,但是其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账本记录极不规范,乡村级财务专项整治小组将重点对其进行整顿。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论文 篇5

大连理工大学财务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直属高校财务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财司函〔2017〕462号),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财务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财务专项治理主要内容

(一)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直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教财〔2015〕4号)情况。

主要包括全面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健全财务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规范收入支出管理、落实基本建设管理各项规定、严格科研经费管理、加强事业资产管理、强化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规范政府采购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财务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严肃责任追究等方面情况。

(二)督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内部控制报告编制情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展情况、内部控制报告编制情况。内部控制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情况,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制衡机制建立情况,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等。

(三)巡视、审计、专项检查发现财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2012年以来巡视、审计、国有资产检查、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检查等发现财务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四)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2014〕6号)情况。

主要包括严格按要求选好配好财务机构负责人、加强财务人员配备和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财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情况。

(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情况。

主要包括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完善差旅会议管理、完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完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管理改进服务等方面情况。

(六)政府采购工作情况。

主要包括政府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项目是否实行公开招标、是否存在拆分项目规避公开招标、评审专家抽取、采购信息发布、采购方式变更和进口产品采购等方面情况。

二、工作安排

(一)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8月31日-9月8日)学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下达自查自纠工作内容及要求。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财务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推进自查自纠工作(财务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见附件1,各部门任务分工见附件2)。

(二)召开工作布置会、全面自查自纠(9月5日-9月15日)

学校召开专项治理工作布置会,各部门对照工作方案,按照任务分工,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查摆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务求实效。

(三)总结工作成果、提交工作报告(9月16日-9月30日)

学校根据各部门查摆整改情况,对照问题清单,对财务专项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问题,逐项落实。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财务治理工作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部署落实

学校财务治理工作涉及校办、财务、资产、设备、基建、科研、采购、组织、人事、后勤、内控、产业、审计、监察等多个方面,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分工积极部署落实。

(二)全面自查,积极整改

各部门应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建立问题台账,逐条逐项深入自查;建立整改台账,详细说明整改情况,确保财务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三)对照要求,及时完成

财务危机预警与公司财务治理 篇6

一、财务契约是财务危机预警有效发挥的保障

(一)股权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股权契约是股东之间就设立公司相关问题签订的契约,用以协调股东内部的利益关系,其主要内容通常包含在各种公司法规、章程和证券监管法规中。由于大股东拥有更多的公司经营事务的知情权和控制权,也更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转移财富以获得最大的控制权收益。因此,即使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现了潜在的财务危机,也极可能由于财务控制权的不均衡分布使预警信息失真或失效。因此,公司股东之间的财务契约除了常规条款之外,还需要额外条款以保证财务危机预警信息在股东内部透明化,避免大股东操纵预警信息,牟取私利的行为发生。通常额外条款有:一股一权,股东只享有其拥有股份数的投票权;股东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财务预警信息报告部门要具有独立性,预警指标的真实性要先经外部审计部门独立审计,预警信息要同时发送给各个股东;规范关联方交易并将所有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化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在财务预警信息披露以后,要向所有股东公开导致潜在财务危机的不当财务行为并进行调整。

(二)报酬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和业绩表现的一种最末端的检验。因此,为了能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挥作用,报酬契约中需加入以下条款:在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出现以后,经营者需向股东及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原因分析报告,并由外部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审查;经营者占据股份数目不得超过股权激励标准的5%,董事会有因为经营不当而惩罚或罢免管理者的权力;限制管理者进行内部关联交易;制定多维度的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经营者要定期向公司股东或债权人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在财务危机警示信号被排除以后,经营者要向董事会做经过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过的管理调整报告,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实行会计管制。

(三)信贷契约与财务危机预警

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尤其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公司股东一般倾向于高风险高报酬的项目,而债权人则更希望风险小的投资项目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在财务危机发生时,债权人往往是最积极的外部力量,要么会支持公司破产清算,要么会紧密关注公司对财务危机的处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将是债权人确保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利工具。故在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关于融资等相关问题签订信贷契约时,就需要一些附加条款:财务危机系统的预警信息要及时送到债权人手中,债权人有处理措施的知情权;限制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到借款目的和用途一致;定期向债权人提供经过独立审计的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的计算口径和会计方法要统一透明;债权人有权定期到公司收集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

二、财务预警信息传递系统提高了公司财务治理水平

(一)规范和明确了股东与债权人的财务治理权

一方面,财务危机预警的附加股权契约,保证了股东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重大财务事项和能够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强调了同股同权,避免了“大股东侵占”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信贷契约的完善使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信贷契约保证了债权人能够定期获得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避免债权人盲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干预;同时信贷契约使债权人在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出现时,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关行动,加强了债权人的财务治理能力。

(二)完善了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经营者的目标主要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如追求更高的报酬、在职消费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往往失去有效性。而基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报酬契约则使财务危机预警信息不受经营者的个人操控,完善了公司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同时,制定多维度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管理层的评价重点放在考察资本是否升值上,使经营者具有更大的管理空间,形成了正向激励。

(三)强化了外部审计监督系统

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强调了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参与性和决策性,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将公司的经营状况特别是重大财务事项尽可能地公布于广大的中小股东,增加了公司决策的透明度,大大减少了公司股东或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滥用公司财权的可能性。同时,随着大量公司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完善,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行业必将迅速发展并成熟,这必然会提升整体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四)完善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在完善的财务契约的基础上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预警信息并保证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排警,还能够在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从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保证公司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各种经营财务决策的有效实施,又能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陈良华, 孙健.公司治理与财务困境: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 2005 (9) .

[2]陈燕, 廖冠民.大股东行为、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J]当代财经, 2006 (5) .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论文 篇7

[关键词]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财权配置

一、引言

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集团公司是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兼并的深入,我国集团公司在财务治理方面问题日益突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欠规范,决策的权责利制衡机制存在缺陷;治理结构不完整,如主体不完整、治理手段落后等。集团公司经营的成败表现为财务的成败,而财务治理又处于财务的核心地位。随着集团企业的普及化以及管理者解决集团运作中暴露出的各种财务问题的需要,集团财务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问题的根源在于集团公司的财务治理。只有做好财务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才能保证企业集团财务的良性运作。

在国有集团企业内部,董事会和管理层常常是人员和职能重合。目前由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多数央企中,集团一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很少,大都是单一的国有控股体制。相当大一部分国有集团没有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产权关系没有取代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出资者的决策权、监督权不能很好地落实。对于已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的集团来讲,存在着财务治理客体模糊,各项与财权相关的责权利在集团界定不清晰、不规范的问题。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在于财务治理结构的滞后,没有构建起与集团组织结构相适应的财务治理机制,缺乏完整健全的财务约束和激励机制。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上述问题。

二、目前我国集团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再思考

1.财务治理权配置不当,财务决策权力过于集中

财务治理权从职能上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 公司拥有了这三种权力, 才能说明具有了独立的理财主体资格。而同时为了实现公司组织的目标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财务治理权必须依照一定原则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配置。首先要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财务经理、监事会之间进行纵向静态分配;其次要在公司与债权人之间进行横向动态分配, 也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 它们之间各司其职, 互相制衡。作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其主要内容就是依赖公司治理结构所建立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但在我国的公司当中, 除了董事会或董事长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外,其他机构几乎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上的权力也高度集中在董事长一人手中, 缺乏基本的监督和制约。

2.集团公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健全

首先是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空缺,在部分集团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过低,他们往往是凭责任心、事业心去工作,其收益没有与承担的风险、付出的劳动,以及取得的成果挂钩,人力资本价值未能得到真正重视,这样容易导致激励不足,经理人员被迫追求短期利益。其次是经理人员约束机制失控,在财务方面主要表现有:利用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决策,加大股东的投资风险;通过增加其在职消费或与其他人进行合谋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或者因玩忽职守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以损害公司的利益。这些行为,将会制约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顺利实施。这些现象正是我国现有的公司体制中激励和约束不强,使得公司管理层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放大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 激励与约束彼此相关, 光有激励, 没有约束, 是行不通的。

3.集团预算制度体系不健全

集团公司的母公司财务部门是一个计划、制定和决策支持的重要部门。预算控制也是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因为集团公司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层层控股关系,代理链拉长常常导致集团公司代理效率下降,集团预算在实际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不甚如意,而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也基本采用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其特点是: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过去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运作;重投资者利益,轻社会价值。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妨碍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集团公司应从战略角度,建立战略、预算、业绩评价三位一体的预算考评体系和控制体系。

4.集團公司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并由此导致公司的不完全合约性质

信息不对称是指母子公司之间对有关信息了解和掌握的不一样多。在集团公司中,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各自拥有不同的信息,且公司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内部人员手中,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代理人即各财务决策主体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产生代理成本。另外, 由于信息在不同财务决策主体之间的不对称, 因信息传递而产生信息成本,这容易导致公司决策质量差、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且信息的不对称还使得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不断进行协调,收集信息,这就相应增加了双方的信息费用和监督成本。由此可看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必然会使得公司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受到影响。因此,最优财务治理模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

三、完善我国集团公司财务治理的新对策

1.按照财权统一和权责利对应的原则配置财权

公司财务治理实质上就是通过公司财务主体的权责利的制度安排与运作, 使代理人在财权代理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代理成本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使代理人的积极财务行为得到充分的激励, 从而最大化公司净收益。因此, 在对财务主体的财权配置时, 一方面,要根据各财务主体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和职责, 赋予其一定范围的包括决策、执行与监督在内的三项财权,另一方面,要根据各财务主体拥有的财权大小确定其应承担的财务责任和应享受的财务利益, 使财务主体成为拥有完整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统一体。这就意味着财务治理应转向以注重财务治理效率为目的, 以财务主体的权责利相统一为基础的财权横向与纵向配置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财务权力配置模式下, 各财务主体行使财务决策与执行权力时, 会有动力将自己的财务行为后果作内部化处理, 也即自觉地去权衡自己的财务收入和成本, 尽可能规避财务损失风险, 从而有助于增加公司整体收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

为促进公司经理的经营决策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相一致,公司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按时考核其经营业绩,及时兑现奖惩,以实现公司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同时建立相应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避免出现重大财务决策失误。在采取有效手段激励集团公司经理人的同时,还需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明确责任与道德约束。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监控力度,强化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使其总体经营目标在子公司得到贯彻和实现。而且应加强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否则, 财务控制目标很难实现。激励和约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效的约束是激励作用完全发挥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激励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

3.推行全面预算系统, 落实绩效考核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既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 又是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预算的制定要以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 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 系统地反映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标所必须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情况。预算的编制应采用自下而上、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方法。各子公司按时完成预算方案,经集团公司领导批准后执行。这样既考虑了子公司的意见,又有利于集团公司审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使得子公司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和协调, 减少摩擦、提高管理效率。此外, 集团公司借助于一套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对各子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 并将考核结果与其部门的薪酬相挂钩,起到激励和督促、监督的作用, 使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由当初的计划、协调生产变为同时具有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制度。

4.为了解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应赋予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财权,维护其利益。在集团公司内部还包括子公司经理或项目经理,这些经理人员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应的财权,有必要将其纳入财务治理的参与者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成为比物质资本更为宝贵和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也决定了在财务治理中必须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合理的治理地位和治理权益。在生产和交易日益社会化、公司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权力制衡,有助于集团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应设立资金结算中心,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合理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成本, 形成一种对资金运作的有效监控机制。

上一篇: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