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打造旅游名城(推荐7篇)
泰山,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世界物质文化双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世界数以亿计游客的景仰。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口号,为全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一轮历史机遇。作为我市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是环境、文化资源的排他性优势。我们泰山、大汶口文化等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我们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经验优势。我市旅游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游客接待、吃、住、游,旅游品牌的打造和资源推介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一整套成熟的运作体系,为我市创城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三是齐抓共管的体制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城工作,纳入了市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强力推动;我市各部门围绕规划部署,各负其责;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整体联动格局。
创城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
2、产业层次偏低;
3、资源整合不够紧密;
4、旅游国际特色不明显。
随着全国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三产服务业的开发,一方面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有山水资源的,有名人资源的;有先有资源的,有人工造景的,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方面为了抢先占领旅游资源的优先发展权,各类旅游资源的争夺、竞
争也日趋白热化。创城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的高起点规划。泰山作为多年的“老资源”,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规划。
二、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大范围整合。要对全市资源进行一次详实的摸查,打造一条以泰山为主打品牌,充分挖掘带动周边资源齐头共进的精品旅游线路,经过策划包装,整体对外推介,努力培植新的旅游热点。
三、要更加注重项目的强有力支持。旅游产业是一项持续投资、长期受益的朝阳产业、环保产业,在重点项目的3-5年前期运作中,市政府要在项目的土地审批、建设规划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性支持,有利于重点旅游项目的做大做强。
四、要更加注重环境的高标准整治。我们现有高大建筑阻挡了泰山的雄姿,景区周边店铺影响了景区的文化氛围,卫生条件破坏了泰安的形象,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规范整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物规划、店铺装饰设计、景区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
一、温江大蒜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1. 温江大蒜生产的历史
据温江县志载, 距今约30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 温江盛产大蒜, 且远近闻名, 交易频繁。在今城东长安桥附近的滨江路一带, 南起“鱼凫金马”塑像, 北止成温邛高速公路沿江安河而上1.5km的区域内, 形成了一条主要供大蒜交易的街道, 名“蒜市街”。自古以来, 温江大蒜和其它蒜相比, 明显细嫩味浓、清脆化渣、, 瓣肥脂重、余香悠长、辛辣汁稠, 有“钱涂蒜汁, 贴身不落”之说, 为传统川味菜系调味品之上乘, 亲朋相互馈赠之佳品。故众多蒜商、小贩常年往返于巴蜀, 穿梭在川湘、川豫等地, 将温江大蒜播向了华夏的大江南北, 也使温江蒜市街的繁华持续到了本世纪初叶。至2002年, 因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 “蒜市街”的名字才尘封在了温江的史册。
县志载, 民国初期, 温江大蒜种植面积1 000余亩, 民国38年为1 800余亩, 到了上世纪50~70年代为2 000~7 000亩。70年代以后, 温江拓展了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外销工作, 1979年出口日本盐渍蒜产品12.44万kg, 1980年14.5万kg, 1981年29.9万kg。
正是由于温江大蒜凡食者无不交口称赞的卓越品质, 使温江大蒜在近300年的历史沧桑中繁衍了下来, 并以其独特的生态型凝固在了温江本土上。然而, 温江大蒜真正全方位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据统计,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温江大蒜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 平均单产266~411kg (头) 、153~360kg (薹) 。随着改革的推进, 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加深, 巴、蜀、云、贵、湘、豫、鄂等地的蒜商、小贩、蒜农频繁往来, 互通信息, 引种串换, 使温江大蒜很快在那些地方安营扎寨, 温江大蒜所独具的优良种性也逐渐凸现。据云南农大教授韩嘉义等自1987年以来连续5年对24个大蒜品种的研究成果, 温江大蒜经过低温处理, 能显著地提早抽薹和蒜头的成熟期, 且适期内播种的“马尾率” (二次生长) 低。尤其是温江大蒜蒜薹上市比其它蒜早15~20天, 市场价值十分突出。进而云南农大韩教授等草拟了云南的“大蒜栽培技术规范”, 在此规范中温江大蒜作为可选用的早熟良种之一被纳入, 此规范作为云南的地方标准“DB53/026~92”于1992年9月1日实施。据云南省澄江县、洱源县、大理州返馈的信息, 温江大蒜自1987年被先后引入以来, 均表现出了高产、高独头率、商品性好、早熟等一系列优良特性, 其产量比以前种植的当地蒜、彭州硬叶蒜以及产于彭州的“温江大蒜”等每亩增产500kg左右, 比温江蒜至调入地播种收获后再做种每亩高100kg左右。尤其是大理州, 经多年对100余个大蒜品种的筛选, 最终确定了温江大蒜为当地的唯一推广良种。故原产于温江的温江大蒜在云南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由此产生出3个结果: (1) 在云南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产业。据1990~2004《云南农业统计年鉴》, 2001年及其以前无大蒜统计数字, 2002年为葱蒜合并统计, 2003年至今大蒜面积约30万亩, 其中大理州约占60%, 温江大蒜所占分额约70%。 (2) 外地对温江蒜种的需求日益增加, 价格不断攀升, 使温江大蒜的生产自发地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1万余亩逐渐地发展到近年的5万余亩, 占整个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 (3) 温江大蒜在全国大蒜业的声誉日益提高, “温江大蒜协会”被推举为全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06年5月,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中国食品进 (出) 口商会在江苏邳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蒜节”上, 温江永宁镇从600多个参评乡镇中脱颖而出, 被评为“中国蒜业十强乡镇”。温江大蒜于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此乃成都第六、温江首个国家级品牌。
2. 温江大蒜生产现状
(1) 概况温江大蒜水旱 (稻、蒜) 轮作种植, 分翻耕稻草覆盖栽植和免耕稻草覆盖栽植两种, 翻耕面积50%~70%, 免耕面积30%~50%。由于2002~2006年大蒜价格和效益直线上升, 翻耕面积呈上升趋势。分净作和间套作, 约各占50%, 其主要间套作物为葱、蔬。9月初至9月下旬栽植, 栽植期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 且有逐年提早的趋势。平均亩株数3.412~3.595万, 平均每亩施肥量:N15.1~18.8kg、P2O58.24~12.9kg、K2O 6.1~10.6kg, 其中有机氮占总氮量的9.9%~14.6%。温江大蒜几乎无虫害发生, 仅个别年份极少数田块有零星的蚜虫危害。农药的施用主要在于防病治病和除草, 所用除草剂多数为龙旋风加二甲戊乐灵 (一封一杀) 进行免耕除草, 目前也在推广一种新型的免耕仿生物灭生性除草剂———20%百速顿。温江大蒜的病害主要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所引起的叶枯、灰霉、紫斑病等, 其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15~20℃, 恰置春秋两季大蒜退母前后和鳞芽花茎生长两个生育阶段, 防病治病所用杀菌剂多为农资门市配药。近年来, 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 农药投入量呈递增趋势。温江大蒜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收获蒜薹, 5月上旬收获蒜头, 5~8月贮晾、销售蒜头。温江大蒜的产量、价格2002~2006年度呈上升态势。
(2) 2007年度生产特点
(1) 栽植期偏早集中在2006年9月5~19日, 其旬均温比大蒜萌发的适宜温度 (16~20℃) 高2.6~4.7℃。苗期气温偏高 (10月均温19℃, 比历年高2.3℃;11月均温13.3℃, 比历年高1.5℃) , 水分充足 (10月降水48.8mm, 比历年多31%;11月降水17.1mm, 比历年多1%) , 苗子生长旺盛、柔嫩、发育快, 从栽植至出苗的时间为12~15天, 比常年早3~5天;退母出现在11月15日前后, 比常年提早3~5天。暖秋 (10月均温比常年高2.3℃, 11月高1.5℃) 造成部分田块秧孙子秋不死, 出现秧孙子同蒜争肥、水、光的现象, 给人以杂草丛生的感觉。病菌滋生温度适宜, 寄主食源柔嫩, 蒜的主要病害叶枯、灰霉、紫斑等的发病程度显著重于常年。退母后至入冬气温回落至常年正常值 (11月均温13.3℃, 比历年高1.5℃;12月均温6.9℃, 比常年高0.1℃, 1月均5℃, 比常年低0.2℃) , 退母期温度从高至低的变化相对于常年更剧烈, 大蒜植株体内的养分亏缺及生理黄叶相对于常年更甚, 且秧孙子及染病蒜叶迅速枯黄、死亡, 给人以秋季蒜田“黄”的整体印象。退母后, 蒜株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身调节, 根系的吸收功能增强, 自身的绿色器官量增加及低温对病害的抑制, 至2007年2月, 蒜田整体“黄”的现象逐渐消失。
(2) 密度偏小平均为3.6万株/亩 (变幅3.08~4.01万株/亩) 。据试验, 在我区生态条件下, 大蒜头、薹高产的适宜栽植密度为4~5万株/亩。
(3) 施肥比例不恰当亩平施肥量为:N17.8kg、P2O512.9kg、K2O10.6kg, 其中有机氮占总氮量的14.6%, 微量元素 (B, Zn) 几乎未施。而蒜头亩产大于600kg的施肥量为:亩施N21kg、P2O55kg、K2O15kg, 且有机氮占总氮量的30%以上。在“氮素含量高, 有效磷含量中等, 有效钾含量偏低, 44%的土壤缺锌, 普遍缺硼”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的土壤条件下, 减磷、增钾、增施有机肥和B、Zn微肥无疑将对温江大蒜的产量、质量、效益产生正向影响。
(4) 产量、价格有所下降但效益仍相当于同季节作物小麦、油菜的2倍。蒜薹平均亩产346.3kg, 平均单价1.95元/kg;蒜头平均亩产385.0kg, 平均单价2.72元/kg, 平均间套作收入49元/亩, 平均亩产值1 771.5元, 平均生产成本1 088.2元/亩, 平均亩收益683.3元。而小麦高产田块单产400kg, 单价1.5元/kg, 亩产值600元, 扣除成本242元/亩, 每亩纯收入358元。油菜高产田块单产200kg, 单价3.5元/kg, 产值700元, 扣除成本343元/亩, 每亩纯收入357元。可见, 即使在2007年大蒜价格明显走低的情况下, 大蒜的种植比较效益仍明显高于同季节作物的小麦、油菜。
二、温江大蒜产销方式及存在问题
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温江大蒜的生产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由于温江大蒜独特的优良品质和优异卓著的种性, 刺激了各地蒜商交流、贸易的内力和本地蒜农种蒜的积极性, 使温江大蒜种植面积自发地从20世纪80年代的1万余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亩左右, 使本地个体小规模蒜商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加, 但目前尚无一个正规的企业、大公司介入温江大蒜的生产和销售。由此决定了至目前为止, 温江大蒜的生产、销售具备了自主、自由、自发的特征, 进而决定了温江大蒜生产上尚存葱蒜同类作物间套作 (间套作面积占42%~49%, 其中90%以上田块的间作作物为葱) , 病害交叉感染, 病原菌在土壤中日积月累, 病害逐年加重, 农药的投入量逐年增加 (2003、2004、2007年的每亩农药投入金额分别为:20、35、70元) , 栽植期偏早, 栽植密度偏小, 磷肥施用过量, 有机肥、钾肥和微肥 (B、Zn) 的施用量不够, 蒜农对蒜病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 90%以上农户不知所用药剂为何, 只知所用药剂由农资店老板配等一系列有悖于大蒜高产、优质栽培规律本身的现象普遍存在。销售上, 规范化、组织化、有序化程度低, 以假冒真的事件时有发生, 防不胜防。如2006年云南大理在温江调入大蒜800个车皮, 约合4.8万t, 而当年温江大蒜的总产量仅2.4474万t, 约合400个车皮, 即2006年从温江调入云南大理的大蒜约1/2不是温江大蒜。
三、温江大蒜试验示范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温江大蒜的试验示范工作始于2001年。2001年温江区农发局 (原温江县农业局) 成立了专门的大蒜课题组, 先后进行了大蒜的密度、肥料 (N肥) 双因素试验, 大蒜不同N、P、K用量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 大蒜不同N、P、K用量的“3414”肥料试验, 冷贮对大蒜生育影响的试验, 大蒜不同品种气生鳞茎后代种子生产及性状、产量的观察试验。与此同时, 对温江大蒜生产、耕作现状作了调研, 在永宁八角、万春和林建立了大蒜标准化示范基地, 笔者主笔草拟了温江大蒜生产技术规程, 温江大蒜产品质量标准, 温江大蒜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一系列技术文件, 温江大蒜各年度的栽培技术意见等等。通过上述工作, 为温江大蒜的规范化种植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使温江大蒜的种植水平尤其是示范区的种植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促使近年来温江大蒜的产量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但就试验示范工作本身而言, 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试验因素未能涵盖影响大蒜生产、生育的主要因素, 如栽植期尚未涉及。 (2) 遗漏了有机肥对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产量、品质的作用。 (3) 大蒜在温江是个大作物, 而在全市全省则是一个小作物, 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上级的指导、考核, 导致科技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够。 (4) 示范、宣传、推广仍是温江大蒜规范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四、2007年蒜头价格走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 2007年我区大蒜头平均价格2.72元/kg, 只相当于2006年的43%。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区的大蒜以外销为主, 价格受国际大蒜市场和省外大蒜市场价格的左右, 而2007年全国大蒜市场价格普遍走低。据2007年6月3日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结论, 2007年全国大蒜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由于前几年大蒜种植给蒜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使2006年大蒜播种面积由960万亩增加到1 015万亩, 增长幅度过快, 致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二是出口不畅;三是保鲜企业2006年亏损, 影响2007年的贮藏积极性;四是暖冬造成的提前上市, 影响收购价格明显偏低”。
五、大蒜市场前景的粗略估计
随着消费者对大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我国大蒜品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大蒜深加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 有专家预测, 大蒜在全球的需求量将呈递增趋势。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从生产效益看, 1亩大蒜至少相当于2亩小麦 (或油菜) , 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刺激着大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我国大蒜种植面积已从1998年的685.9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 015万亩。这必将带来市场有效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大蒜深加工企业和大蒜出口企业的增加。据统计, 我国大蒜的出口企业从2001年的156家增加到了2007的500余家。从市场角度看, 我国大蒜在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大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生产成本低, 劳动力成本是发达国家的1/6~1/20, 发展大蒜生产具有绝对的优势。我国大蒜种植历史悠久, 品种类型多样, 种植技术成熟, 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管理角度看, 各级人民政府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企业的培植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大蒜的出口管理逐步完善, 行业协调进一步加强。从2002年始, 大蒜的出口就从配额管制方式转变为一般许可证管理。从温江大蒜独特、独一的优良品性和超强的生态适应性看, 温江大蒜已是我国大蒜主产区——云南大蒜产业优良品种的最佳选择, 已成为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有机大蒜的最佳品种选择, 温江已成为该企业有机大蒜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瑞利达有限公司冷贮保鲜的粗加工原料基地。
由此可见, 尽管2007年的大蒜价格在全国、在我区处于一个低点位, 但随着大蒜市场需求量的增加, 今后的价格将逐步回升, 至少不会出现过低的局面。
六、关于温江大蒜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 温江大蒜种植比较效益高, 至少相当于同季节作物小麦、油菜的2倍;历史悠久, 至今已逾300年;品质优良, 自古就烙上了厚重的“细嫩味浓、清脆化渣、瓣肥脂重、余香悠长、辛辣汁稠”的地理烙印;种性卓著, 生态适应性超强, 自发地成为了省外诸多蒜区的优良种源。然而, 温江大蒜经多年种植, 种瓣内病毒累积, 种性退化, 品质降低, 产量潜力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经营分散, 有序化程度较低, 质量参差不齐, 假冒伪劣时有发生;面积相对较小, 整体作用的发挥受限制;生产几乎停留于农民传统种植经验, 尚有较大的潜力等待挖掘;目前仅作种用, 蒜农的收益不可预测, 波动太大, 其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尚未触及。因此, 温江大蒜的发展应加大投入, 抓住国家对温江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契机, 树好品牌, 管好品牌, 用好品牌, 发挥并延伸品牌效应, 多层次、全方位进行。
1. 抓好温江大蒜专用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
实施温江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其起始和核心在于专用标志的管理和使用。在温江大蒜在生产自发、经营分散的情况下, 欲通过专用标志的管理使用来达到对温江大蒜品牌的保护, 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草拟管理使用办法;拨出专项经费, 抽出专门人员, 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抓好以温江大蒜提纯、复壮、原
种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本土农业企业的培植或以其为技术参与的农业企业的引进种性的纯、壮及由此而产生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是温江大蒜品牌保护和品牌效应发挥的基础。因此建议:以科技项目的形式对温江大蒜的提纯、复壮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以期达到在温江本土上培植一个以温江大蒜原种生产、经营为载体的农业企业或引进一个以其为技术参与的农业企业, 力争3~5年时间内, 温江大蒜的生产用种均源于该企业, 温江大蒜的外销种用产品亦源于该企业。届时, 温江大蒜专用地理标志才真正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3. 抓好温江大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及在此基础上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温江大蒜的生产分散, 几乎停留于农民经验, 很多生产操作有悖于大蒜高产栽培本身。如:栽植期过早, 偏施化肥, 病虫害防治药不对路、期不逢时, 微量元素肥料普遍未施, 等等。因此建议:以科技项目的形式对温江大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其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区大蒜生产的潜力, 提高大蒜生产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提高蒜农收入, 同时亦为温江大蒜的企业化运作提供一个有益的补充。
4. 抓好温江大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引进, 促成温江大蒜品牌外延延伸
大蒜深加工在温江尚属空白, 而其无疑是我区大蒜产业健康、平稳、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应抓住我区良好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和“一方投资热土”美誉在外的契机, 千方百计招引大蒜深加工企业落户温江。使温江大蒜品牌在外延上得到扩展, 温江大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调查, 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拟在温江投资一个有机大蒜项目, 投资金额8 000万元人民币 (协议已签) , 其产品有:每袋 (100g) 售价500日元 (折人民币32.5元) 的有机蒜头, 价值相当于温江大蒜最高价格年 (2006) 的40倍;每袋 (16g) 售价150日元 (折人民币9.75) 的有机蒜片, 价值相当于温江大蒜最高价格年 (2006) 的76倍。由此可见, 大蒜产品中深加工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巨大作用。因此, 对拟 (已) 落户温江的大蒜中深加工企业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项目上给予扶持, 农业生产技术上给予积极配合, 以吸引更多的大蒜中深加工企业落户温江。
5. 抓好温江大蒜用种地产量效益的追踪调研, 努力促成温江大蒜品牌效益的放大
温江大蒜近乎100%销往云南大理作种。云南大理常年种植大蒜17~19万亩, 2007年21万亩, 2007年约需蒜种4.6万t, 相当于温江大蒜常年总产量的2倍。可见, 销往大理的温江大蒜是否纯、正, 将关系到温江大蒜在云南大理的产量、效益, 进而影响到温江大蒜来年在本地的销路和价格。换句话说, 温江大蒜产业的根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云南大理。因此, 规范本地市场, 打击、杜绝假冒和对云南大理温江大蒜产量效益的追踪调研, 将是温江大蒜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同时, 也只有云南大理温江大蒜的产量、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后, 温江大蒜的品牌效应才能得以延伸和放大。换言之, 云南大理将是温江大蒜品牌效应放大、增强的一座桥梁。
6. 抓好大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
随着消费者对大蒜认识的不断加深, 大蒜育种在全球国蓬勃开展, 新品种层出不穷。引进、示范、筛选适于我区生态的大蒜良种, 将是我区大蒜产业长足发展基础的基础。
7. 抓好其它相关工作
本刊记者:泰安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目前泰安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怎样?
杨鲁豫:泰安近几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2008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868万人次,增长23%,实现旅游收入143.3亿元,增长3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特别是泰山旅游持续升温,全年购票进山的游客达到210万人次,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4%、26.3%,1-4月份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7.1%。
本刊记者:杨书记,您对国际旅游名城是如何认识的?
杨鲁豫:从概念上来看,国际旅游名城包含“旅游”、“国际”和“名城”三大属性,可认为是旅游城市的国际化。“国际”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吸引力。名城是基础,旅游是特性,国际化是目标境界。把泰安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基本定位是,确立“吸引人靠山、留住人靠城”的发展理念,向城市现代化、旅游国际化迈进,逐步把泰安打造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名城。
本刊记者:您在泰安市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动员大会上指出:“泰安离国际旅游名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那么。您认为差距在哪儿?
杨鲁豫:在国际化方面,泰安旅游的外向度还比较低,来泰安的境外游客仅占全部游客的1%多一点;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泰安虽然有泰山的吸引力,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格局尚未改变;在城市旅游功能建设方面,与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上,都还存在一定距离。
本刊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次“创城”活动的意义?
杨鲁豫:开展“创建国际旅游名城”活动,从长远看,是泰安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最大的载体;从当前看,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以来,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扩大投资,二是扩大消费。这些重大措施的出台实施,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抓项目,抓载体,扩消费。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热点是发展旅游,现在全国各地,不论东部还是西部,南方还是北方,省内还是省外,都在竞相发展旅游,竞争日趋激烈。但机遇稍纵即逝,对我们泰安来说,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就会乘势而上,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层次;错失了发展良机,就意味着落伍。我们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就是顺应形势、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加快发展泰安旅游业的重大举措,就是要通过“创城”整合资源,振兴文化,促进消费,使泰安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刊记者:在这次大规模的“创城”工作中,你们提出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努力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并为此组织实施了“十大重点工程”,而且亮点迭出。请您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鲁豫:我们开展的“创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旅游项目建设,也包括城建项目建设;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文化发展;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软件建设。根据泰安“创城”的实际需要,今年首批组织实施了十大重点工程,分别是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程、环境综台整治工程、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历史文化轴、时代发展轴“两轴”建设工程、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工程、大汶河综合开发工程、环山带、泮河带“两带”建设工程、京沪高速铁路泰安站新区开发建设工程、长城路建设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等,目前已全面推开。从实施的情况看,推进力度明显加大、速度明显加快、干劲明显增强、作风明显转变。各县市区也根据需要确定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并强力推进。整个“创城”工作起步迅速、开局良好。
说到亮点,确实不少。比如已开工建设的“泰山方特欢乐世界”项目,是第四代大型高科技科幻主题公园,科技含量高,总体上已达到世界同类公园的领先水平,建成后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公园。项目目前正在顺利建设中,预计明年明建成营业。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设计年接待能力400万人次,将成为泰安、山东乃至周边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再比如环山带是以环山路为中心向周边区域延伸辐射的城市组团,东起天烛峰,西至桃花峪,全长26公里。环山带工程建设,以环山路道路建设为中心,将桃花源、天外村、红门、天烛峰四大景区连为一体,目前环山路建设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将成为泰山的保护线、泰城的交通线、旅游的主干线和代表泰安形象的景观线。环境保护、景观整治及沿线的开发建设工作也已同步展开。京沪高速铁路泰安站新区工程,将用3年时间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交通功能突出、配套服务完善、适宜人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其它的还有《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泰山花卉中心、啤酒工业园、泰山·盐海神汤、桃花峪游人服务中心、泰山文化产业园、徂徕山旅游综合开发、东平湖水浒文化旅游等一批重大项目,都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这些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逐步实现泰山旅游由单一观光型旅游向观光度假型旅游的转变。
本刊记者:泰安仅今年就组织实施这么多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有什么新的举措?
杨鲁豫:我们这次“创城”工作推开的工程建设规模之大、功能和标准要求之高、市场化筹资任务之艰巨、涉及领域之广泛,在泰安建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统—了思想,决定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破解“创城”工作遇到的各种难题。为此,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国际旅游名城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10个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指定重点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任务实施。各指挥部工作任务明确、完成标准和时限明确,大家工作热情高,主动精神强,很快形成了真抓实干、竞相发展的态势。
本刊记者:这么多的工程项目几乎同步上马,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杨鲁豫:这些工程项目多数属于基础设施,是按照中央和省里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确定的。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按照“整合资源、多方融资、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原则,深化完善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成立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市城市发展投融资中心、城市建设投融资中心,制定了泰安市创建国际旅游名城投融资管理暂行办法和重点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广泛采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融通建设资金,使城市建设跳出“政府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圈子,形成“积极融资多办大事”的机制,进入“投资—建设—运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本刊记者:通过前段时间的“创城”工作,您感觉社会反响如何?
抢占杂技先机和制高点,打造世界级杂技旅游名城
一、吴桥杂技传统优势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多个,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周口、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沧州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沧州吴桥了。据沧州吴桥县志记载,在沧州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河北省吴桥县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杂技第一县候选世界纪录,创下新的世界之最。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1958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吴桥确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甚至被称为“天下杂技第一乡”。
1984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吴桥时,对吴桥杂技艺术给予高度赞扬,激发起了吴桥人民弘扬杂技文化,发展吴桥经济的大热情,杂技从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阶段。1985年吴桥创建了国内第一所省属杂技中专学校,自建校以来,已向国内著名省、区杂技团体输送高、精、尖杂技新秀多人,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和表演中数次获奖。1987年,文化部、省政府在省会石家庄举办了以吴桥命名的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使我省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1991年吴桥建立“吴桥杂技大世界”,初步实现了“杂技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至今旅游人次已超千万。2010年10月30日,第六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暨2010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颁奖盛典在上海举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从全国1万多个现代节庆中脱颖而出,荣获“2010年度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品牌节庆”和“2010年度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两项大奖。
伴随着杂技旅游事业的初步发展,吴桥县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一批样式各异的现代化建筑相继拔地而起,省级开发区已初具备规模,水、电、路、通讯等设施齐全,完善了“七纵七横”的路网格局,城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增加到14平方公里,推动城乡客运、物流走上了快车道,杂技文化旅游名城构架已经初具规模。
近年来,吴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杂技文化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杂技文化为内涵,杂技旅游、杂技教育、杂技演出和杂技服装、道具生产四大产业为主体构架的杂技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据统计数字表明,杂技演出已成为吴桥县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作为世界杂技文化发源地,吴桥以其悠久的历史沉淀,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民俗景观资源使海内外旅游者,尤其使各国人民杂技届人士沉醉其中。其中,自然景观资源中的苦井甘泉、唐槐、古井卧槐;人文景观资源中的澜阳书院、孙福友故居;民俗景观资源中的官道姜、以杂技大世界为龙头的杂技民俗村、名人故居及杂技专业户为住体资源的旅游线路都是杂技特色旅游精品。
二、吴桥杂技近年劣势
优势固然可增强信心,但发现问题、找准劣势可扬长避短。虽然吴桥县杂技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距离“打造现代杂技旅游名城”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首先,从国际杂技环境来看,全球化时代,杂技艺术日趋多样化、民族化、特色化、社会化,当杂技的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起来,杂技的未来会飞得更高。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夏菊花认为,美好是属于人类的,杂技艺术要与时俱进,法国明日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马戏节的参赛国家、节目很多,节目质量也非常好,技巧、情节、音乐、化妆、舞美、演员、编排效果等所有元素构成美妙整体,这两种国际杂技节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和名气优势。
再看国内,其他省市的杂技事业也正如日中天,对吴桥杂技形成强烈竞争。河南作为最古老的杂技之乡,一直不甘落后,2004年10月21日,中国文联将“中国杂技之乡”的荣誉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吴桥县,使周口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2009年,由省委支持,濮阳市委、市政府将该项目作为濮阳市打造杂技文化名城的重大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2010年4月26日,由濮阳市委、市政府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协办的“2010中国·濮阳国际精品杂技魔术节”开幕,活动持续时间为15天,掀起引客入濮旅游高潮;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杂技艺术异军突起,蜚声中外,一跃跻身于历史、长征、名酒、旅游等文化碑林中,使遵义被誉为“杂技新都”,并成为名城遵义久负盛名的“三节一会”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杂技新都”与“酒都”和遵义会议会址,侏罗纪公园等并立一起为名城遵义放射着奇光异彩;以高难度和权威性而享誉世界杂坛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和法国巴黎国际杂技节等齐名的四大国际杂技节之一,2010年10月30日,第九届中国武汉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29日开幕,杂技节组委会开展杂技艺术“四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企业)活动,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分享到了杂技艺术的魅力。
反观我们吴桥,由于地域受限、城市规模太小、设施不完备、资金缺口过大等诸多因素,导致吴桥在建设现代杂技旅游名城的道路上障碍重重。近几年,由于吴桥杂技节目单
一、欠缺包装,招商引资力度太小;南邻山东德州市又吸纳了吴桥居民大量消费资金。种种原因使吴桥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遭遇瓶颈,这种瓶颈,从小处看确实影响了吴桥一个县的大发展;而从长远来看,它的危害极大。一方面,它会使吴桥杂技节的长足发展和吴桥杂技旅游城的建设逐渐化为泡影;另一方面,它直接导致河北省失去了冀东南发展放机遇和后劲,最终将使一个本来极好的河北南部经济增长极变为“鸡肋”,后果不堪设想。
二、吴桥杂技四大设想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吴桥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十二五”一开始就行动起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抢占杂技先机和制高点,打造真正的世界级杂技旅游名城。在经过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完全出于替整个河北而不是吴桥一县着想,我斗胆向省委、省政府进言,提出“十二五”期间吴桥杂技事业建设的十大设想,仅供有关领导参考。设想之一:增强城市功能,与山东德州抗衡
城市,是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的载体。吴桥,是河北南部边界的一个小县城,而比邻不到25公里的南部,却是山东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本来两地的城市功能基础就不可同日而语,而近几年随着德州太阳能事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德州开发区、德州房地产行业、德州商圈以及德州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不仅把河北东南部以吴桥为代表的几个县远远抛在后面,而且影响到整个冀东南的正常发展。因此,河北应该下大力气,对吴桥高关注、高投入,给予优惠政策,迅速提高吴桥的城市功能,必要时提请国务院同意,把吴桥划县为市,利用杂技旅游城的国际品牌,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打响吴桥的城市品牌,吸引山东北部的几个县市的民间资本,与以德州为代表的鲁北经济区抗衡。
建议省政府、沧州市政府两级政府,都要给吴桥必要的资金支持,或引导民间资本渠道,到吴桥投资城市建设,做大做强,出大手笔,要长远规划,避免短期效应。同时努力改
善城乡环境,创造净美雅的城乡环境品味;大力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细节见精神,营造热情、文明的服务环境。关于城市建设,笔者建议至少首先修建“四个大”:一个比德州市任何商场都大的超级市场;一所五星级大规模宾馆或饭店;一处规模较大的现代游乐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休闲广场。使德州附近几个县市的居民情不自禁走进吴桥,在吴桥吃、住、玩、游乐、休闲、购物,悄悄吸纳山东北部县市民间资金,同时保持吴桥周围河北县市的民间资金不外流。这样一来,可以形成和德州市抗衡的态势,最终反败为胜,将吴桥变成冀南鲁北最令人向往的城市,达到建设中国特色国际杂技旅游著名城市的目的。
设想之二: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全国知名
加强吴桥杂技文化的宣传力度,打破地域界限,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传媒,尤其是网络资源和电视,可以及时发布信息。借助名人效应,拍摄一些以杂技文化为主题的商业宣传片和商业广告。鼓励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是外地驻吴规模较大的经销商承办民间杂技团体,共享杂技资源和吴桥杂技文化产业品牌,谋求共同发展。在宣传方面,个人认为各地报刊杂志的影响最大,其中报纸首当其冲。一方面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报刊上刊登吴桥专版,如《人民日报》、《文汇报》、各省级报纸,《读者》杂志等;另一方面,要在吴桥周边的一些城市晚报上做文章,如天津《今晚报》、《德州日报》等等,让全国很多地方都了解吴桥、熟知吴桥,进而走进吴桥,无形中扩大吴桥的影响和知名度。为顺利宣传吴桥,省、市政府应给吴桥适当的倾斜政策,或在财政上拨出专款,专款专用,大力宣传,最终实现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全国高知名度。
设想之三:构造多元景点,促成多日旅游
目前吴桥旅游景点单一,规模太小,游客往往是当天来当天走,这样就无法留住游客在吴桥消费。所以吴桥旅游应走多元化道路。
第一,应该继续深入做好杂技大世界5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完成了商标注册和吴桥杂技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大力发展杂技道具、杂技演出冠名等杂技旅游衍生产业。以成功将“吴桥杂技文化”列入文化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积极做好“吴桥杂技文化”的申遗工作,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吴桥杂技知名度。编辑出版系列吴桥杂技专著,力争让《闯天下》等电视剧作品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抢占国内旅游市场。
第二,在杂技大世界现有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杂技旅游规模。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质量,使原来的大世界能保证让游客旅游一天;另一方面要围绕产业链条抓项目,增强杂技旅游业的承载力,规划建设大世界西邻(现小第九村)杂技民俗旅游观光基地,按照“创新机制、推出精品、完善功能”的思路,修建江湖山寨、明清仿古建筑、工艺品市场、特产市场、特色食品街、国际杂技不夜城等基础设施,聘请一流编导包装策划,聘请、培养一流演员,引进国际杂技人才、特色节目,创一流精品节目,打造旅游热点。投资建设杂技文化艺术中心,为延长杂技文化旅游链条,实现由吴桥杂技一日游向多日游打牢基础。
第三,引进省外或港台、国际资金,修建国际旅游城、水上乐园等设施;建设杂技人才培育中心,进一步在艺术上、文化内涵上、人才培养上进行引导,实现与国内高校的对接,尽快建设吴桥杂技大学,真正把吴桥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杂技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并把吴桥建设成为国际性杂技演出团体输出中心。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和控制,彰显杂技旅游城市特色,使先进的建筑理念与杂技文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杂技文化底蕴和内涵,形成独特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建筑风格和氛围,建设全民杂技健身园、雕塑园等具有鲜明杂技特色的建筑群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投资建设,使进入吴桥的游客能保证在吴桥至少旅游三天,实现在吴桥连续多日吃、玩、住一条龙的目的。
设想之四:创造必要条件,让杂技节回归,尽管以吴桥命名的国际杂技节已经举办了多届,但没有一届是真正在吴桥本地举办的。不少人以为吴桥的设施跟不上,其实这不是主要问题。首先,国内很多县级城市甚至县城都承办过大型节会,例如山东宁津县的蟋蟀节、河北肃宁的皮毛节都有过成功的范例;其次,在吴桥这样的小城市办杂技节,可以大事小办,节省大量没必要花费的资金;第三,很多国际杂技友人都渴望在杂技之乡举办一届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杂技节,因为外国游客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大城市,而是特色城市、特色旅游、特色享受。所以,吴桥完全有理由承办国际吴桥杂技节。
当然,为了能在吴桥举办杂技节,必要的设施一定要有,比如杂技比赛场馆、宾馆饭店等,但自己要把杂技节真正办出风格,这点投资很快就能赚回来。所以,我建议省政府下决心在吴桥投资建设杂技节必要设施,边办节、边收益、边建设,抓住各种国际型和国家级杂技、文化比赛及交流活动契机,适时举办项目洽谈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杂技搭台,经济唱戏”,实现双赢。
总之,吴桥杂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吴桥的宝贵资源,也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最具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围绕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产业载体,发展杂技文化旅游,规划建设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杂技主题旅游城市,将会使吴桥接待国内外大量游客,并获得诸多招商引资机会,最终使吴桥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经济强大的国际级杂技旅游名城,成为河北省东南部一颗亮丽明珠,成为河北省的又一座著名城市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勤奋拼搏、执著向上、坚忍不拔、不断创新”,千古垂成的吴桥杂技精神伴随着吴桥的发展繁衍至今,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吴桥人民必然不负全省人民厚望,全力 抢占杂技先机和制高点,打造世界级杂技旅游名城。
作者:陈小鹏
通讯地址:河北省吴桥县吴桥中学
年龄43
邮编061800 电话0317——7369616
居民身份证号码:***9030632
编者按:8月31日,广东省行业志愿服务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主任庹震,副省长、省文明委副主任雷于蓝出席会议,并向优秀行业志愿者代表颁发广东省“五星志愿者”证书。现将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在会上的讲话编发如下:
今天,我们召开广东省行业志愿服务工作会议,这是建设“志愿之邦、文明之省”的举措。刚才,表彰了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志愿者,省文化厅等单位作了经验介绍。下面,我就开展行业志愿服务讲几点意见。
一、以传递道德力量为主题,广东省行业志愿服务事业呈现良好态势
行业志愿服务工作在广东省起步较早,近年来已经成为引领南粤生活新风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呈现出规范化、组织化、品牌化、常态化的趋势。特别是在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行业志愿者的不懈努力,行业志愿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队伍。在文化、环保、消防、应急、教育、体育、卫生、媒体等多个行业建立了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二是打造了知名度高的活动品牌。省消防总队的“幸福广东•情暖城乡”爱心结对活动、省文化厅的“快乐暑假”外来工子女文化夏令营活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幸福厨房”公益项目等,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形成了操作规范的管理制度。广东省的行业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较高,许多行业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运行体制、机制,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四是培养了素质较高的专业成员。行业志愿者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在活动项目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也通过培训得到了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增强。五是搭建了便于参与的服务平台。广东省的行业志愿服务事业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积极创造新兴平台,建立了许多因地因事制宜、易于群众参与、契合社会需要的服务平台。
广东省的行业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体、为社会提供了专业化、社会化、多样化服务,更向社会传递了三股建设性的文明力量:一是传递了精神力量。行业志愿服务延伸了志愿者的人性关怀,体现出超越世俗、超越利益的精神力量。向受助群体传递了希望、信心和勇气,向社会传递了慈善、互助和大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二是传递了道德力量。行业志愿服务是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志愿者行动,是一种新的道德实践形式,是一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特点的高尚事业。志愿服务使人们在感受到爱心和温暖的同时,更感受到道德传统、道德价值的存在,将志愿者身上的道德力量向大众传递,促进了社会道德风尚向真、向善、向美的发展。三是传递了文化力量。开展行业志愿服务,是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和推广,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展现行业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在社会上营造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爱温馨、宽容信任的人文环境,演化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传递着一种富有价值感的文化力量。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行业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整体上看,广东省的行业志愿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各行各业的开展还不够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科学化不够强,组织机制不够健全,法律支撑尚有欠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协调,志愿服务供求对接不够理想,资源的整合力度还远远不够;舆论宣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等等。以上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不断改进,努力克服,推动行业志愿服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以建设美好社会为目标,充分认识开展行业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
近年来,中央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对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文明委要求把组织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之中,切实抓紧抓好。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省文明委刚刚印发了《关于发展广东行业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目的是将广东省志愿服务工作推向深入,请各单位认真组织落实。
广东省在近年的行业志愿服务活动中,储备了较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饱含志愿服务热情的优秀志愿者,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开展行业志愿服务,是广东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建立覆盖社会、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志愿服务网络,进一步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建设充满慈善爱心的美好社会。推进行业志愿服务,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建设美好社会的基础。行业志愿服务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学雷锋活动社会化、常态化的客观要求,是志愿服务活动从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志愿服务管理从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的现实需要。行业志愿服务作为大规模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人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进一步形成人人学模范、做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社会示范阶层的引导作用。塑造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社会风气又与社会示范阶层紧密相关,他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时代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他们的价值取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同和效仿。行业志愿服务队伍的成员是社会的示范阶层和志愿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行业志愿服务活动规模大、声势强、质量高,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对群众的道德影响是巨大的。开展行业志愿服务,有助于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垂范、带动,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崇德的风气和向善的氛围。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本行业的服务水平。每个行业都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息息相关,都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功能。行业志愿服务是有组织机构、有固定成员、有实施计划的群体性行动,凭借行业资源、专业技术和团队力量,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专业性强、定位准的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群众的现实需求。这既是对行业本职工作有效、有益的重要补充,是各行各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提升本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客观要求。广泛开展行业志愿服务,还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群众需求,充实本行业的服务内容,也能让行业工作队伍得到更多锻炼,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整体上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
三、以增强工作实效为根本,提升广东省行业志愿服务工作整体质量
行业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增长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互动,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一是弘扬服务理念。要广泛开展行业文明创建、道德实践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广泛宣传行业志愿服务理念,倡导“为善最乐、为善最美”的理念和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精神,提高行业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和认知正确性,吸引本行业本系统以及有一定专长的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行业志愿服务中来。要把行业志愿服务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实现行业志愿服务活动同其他工作相互融合、协调推进。
二是发挥行业优势。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抓行业志愿服务与抓本行业工作业务结合起来,发挥职能优势,既是履行本职工作,又能服务社会。要注意扬长补短,善于利用系统内资源,体现行业专长,发挥人才、平台、技术等优势。要善于借用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特别是把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要善于创造新优势,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力量,提高行业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服务活动。贴近人们生产生活需求,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便民利民的社会志愿服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维护秩序、保护环境的社会志愿服务。面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志愿帮扶活动。面向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社会志愿服务。特别要注意防止做秀,不搞形式主义,要让行业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基层群众共享服务成果、感悟志愿精神、提升价值追求的生动过程。
四是搭建供需平台。要建立和完善供需有效对接的平台,组织专门力量负责保障工作,推进行业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要跟踪掌握专业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针对行业志愿者包括领导干部在阶层、技能、专业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确定具体服务内容,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提高技能水平。建立资格准入制度,既要从源头上保证行业志愿服务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又要注重吸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要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教育阵地,结合各自行业特点、需求,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依托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成立的专业性志愿者组织,强化骨干成员队伍建设,建立专、精、尖的行业志愿者队伍。
六是创新方法途径。坚持以创新精神推进行业志愿服务工作,使行业志愿服务活动常做常新,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认真总结和继承好做法好经验,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变化,积极拓展服务内容,鼓励和指导志愿者自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不断赋予行业志愿服务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充分运用现有方法手段,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开辟新兴领域,不断赋予行业志愿服务活动以新的形式。
七是打造活动品牌。结合行业特点,充实志愿服务项目库,遴选、培育社会急需的品牌项目。环保、文化、体育等普及性强的行业,要通过开展行业志愿服务推介活动,提高服务品牌的社会知晓率,扩大影响力。应急、消防、地震、卫生等专业性强的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品牌定位的科学性,做大做强精品项目,提升质量,提高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伍仪章
(湖北省阳新县林业局 黄石 435200)
旅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21世纪创造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先导性产业,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据研究,旅游业每收入1元,就给国民经济的相关行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将会为推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阳新发挥重要作用。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优势日趋明显。我县旅游资源总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特色突出,是武汉、九江、黄石都市旅游圈的亮点,在休闲度假旅游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仙岛湖、七峰山、网湖湿地等旅游景区,自然风景独特,生态环境优雅,旅游资源条件好,旅游品位高、优势大,具有很高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价值。仙岛湖珍珠般的小岛,纯清的湖水,洁净的空气,宜人的气温,野趣横生的生态,众多的人文古迹,构成了一个“碧波万倾胜蓬莱”的人间仙岛,已作为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进行打造。七峰山,群山起伏,林海松涛,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环境幽静,生态优良,正在作为黄石市生物公园筹建。网湖湿地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原始神奇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得天独厚的山水画卷,被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华中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省级保护区建设规划,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龙港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云集着中共鄂东特 委、鄂东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的48大机关,当时被誉为“小莫斯科”,保留下来的70余处革命旧址,有16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处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被喻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我县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旅游区位优势日趋突出。我县地处庐山与九宫山旅游黄金线中心,经106国道北与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相连,达武汉140公里;南抵江西省九江庐山130公里,与昌九高速公路相接;西到咸宁,东南直达南昌市。长江航线从富池溯江而上193公里抵武汉市,顺江东下经南京,直达吴淞口。纵贯县境51.25公里的武汉至九江铁路东达杭州、上海,南至福州、汕头,西抵成都、西安,并沟通京广线与京九线。阿深、宁樟两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到时全国各地游客也可通过高速公路直达阳新。
3、旅游发展势头日趋良好。仙岛湖景区和七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并通过了评审。“十五”期间,县政府累计投资600多万元,重点引导了仙岛湖、七峰山、龙港等重点景区的绿化、道路、通讯、有线电视、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仙岛湖一大批景点得到了有效开发,通过招商引进的台商吴德盛先生投资1.08亿元在仙岛湖进行星级宾馆、度假村、景点等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仙岛湖旅游产品公司和旅游服务企业迅速兴起。七峰山森林公园14.5公里长的登山公路路基工程已全面完工。陶港、富池、兴国、龙港等地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旅游产品的逐步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日趋加强,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旅游者1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多万元。“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2 仙岛湖景区门票收入分别达160万元和120万元,分别实现旅游总收入800万元和600万元。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配套的产业体系,还需付出很大努力,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发展旅游业认识较晚,摆上议事日程的时间不长,对发展旅游业的前景、思路、措施、政策研究不深,没有制定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没有成立旅游发展综合协调机构,领导明显缺位,全县旅游开发各自为阵,发展缓慢。龙港红色旅游区建设项目因申报不及时,向上争取攻坚力度不够,未能纳入全省重点红色旅游区建设规划,错失良机。
2、发展规划滞后。我县还没有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展定位不明确,全县旅游处于盲目开发阶段。仙岛湖、七峰山森林公园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没有详细建设规划,加之受旅游业在我县发展时间不长,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不同镇、村管理或所有,旅游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职能等因素制约,旅游开发也不能执行规划,其余景区还没有发展规划,因此,全县旅游以自主开发为主,导致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开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旅游景点零乱分散,形成不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如仙岛湖的戏子洞、仙牛洞、观音洞、仙人洞、双龙洞、双王洞等天然岩洞普遍得到了开发,参与互动性的活动项目基本没有,库岛绿化滞后。还有些项目由于没有考虑水库的蓄水水位,而建 在了水位线以下。
3、管理体制不顺。县旅游局刚刚成立,对旅游业的管理缺乏力度。各旅游景区没有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和职责全部由当地党委、政府履行,没有专门的旅游服务公司,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服务员多是当地老百姓,整体素质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导游人员,旅游接待力不从心,服务水平不高,质量不高,档次不高。仙岛湖游船船员向景点索要高额回扣,造成旅游景点门票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游客“望价却步”,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需要建立“政府导向”型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加强旅游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投资者信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县政府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旅游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今年用于支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仅70万元,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开发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5、环保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性认识,“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如长乐港上游和沿线采矿、选矿对网湖的污染治理问题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围湖造田、养鱼屡禁不止。蔡贤水库网箱养鱼对仙岛湖的污染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景区建设不进行环保评估,排污设施 建设不配套,乱炸乱葬问题突出。七峰山森林公园在公路建设时随处倾倒土石,造成观音阁峡谷的林木、景物严重破坏,谷底被土石填没。
6、基地设施落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处接待功能完善的旅游景区,没有一家星级宾馆。全县大多数景区,如网源、七峰山、半壁山等还处于原始状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起步;正在开发的景区,如仙岛湖、甘宁公园、银山等景区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备,饮食、住宿、购物等服务条件差,接待功能不健全;龙港革命旧址破烂不堪,安全隐患大,16处国家级保护旧址中有7处安全威胁很大。彭杨学校、龙燕苏维埃政府和彭德怀旧居等3处旧址,已被省文物部门定为一级危房。
三、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主题,科学确定旅游发展新思路。根据我县的旅游区位和发展现状,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旅游的发展思路是:按照打造最佳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树立“以自然为主,保护和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塑造旅游主体形象为主线,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围绕“一山两湖一区”,突出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资源经营开发水平,推动全县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武汉、黄石、九江等周边城市的“后花园”。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我县旅游发展的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县建成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规范,秩序安全优良,环境整洁舒适,经济效益显著的旅游经济强县。
近期目标:2006年-2010年,抓好旅游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重 点做好七峰山、网湖的策划、规划及招商建设工作;同时突出抓好仙岛湖的开发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我县第一个旅游精品亮点,推动全县旅游资源、线路的整合步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使旅游业初步成为我县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对外旅游整体形象良好,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到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亿元。
中期目标:2011年-2015年,全县旅游资源得到全方位开发,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科学合理,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仙岛湖度假村、七峰山森林公园、网湖湿地、龙港红色旅游区等四大精品景区达到国家3A景区以上标准,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快速发展,海外旅游市场高速增长。“阳新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黄金旅游品牌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主要接待指标位居全省中等水平,旅游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长期目标:2016-2030年,形成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管理体制完善,旅游整体形象突出,市场吸引力强,客源市场得到全方位开发。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加强领导,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建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由旅游、民政、宗教、文化、文物、林业、水利、环保、规划、等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和发改、土地、工商、城建、公安、消防、交通、铁路等相关管理服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阳新县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共同行使对全县旅游发展的最高决策权和执行监督权,解决当前全县旅游发展中各自为阵的问题。二是加强旅游行政管 理机构建设,配强县旅游局班子,配齐人员,切实履行管理、监督、协调全县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实施等行政管理职能。在“一山两湖一区”单独设立旅游开发管理区,专门负责旅游开发管理、向上争取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建议把网湖、宝塔湖、朱婆湖等区域从现辖镇中划出,合并设立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面负责网湖湿地保护区建设。三是建议县人大尽快制订出台《阳新县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从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管理、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三)准确定位,精心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一是编制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和武汉、黄石、九江等周边城市“后花园”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县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编制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用一流的规划作指导,建设一流的景区。严格实行发展一个规划管总,建设一个部门审核,加强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我县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我县旅游总体形象,使我县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县旅游发展后劲。
(四)培育品牌,加快四大精品旅游区建设。一是建设仙岛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四星级宾馆、度假村和旅游景点建设,加强三溪镇仙岛湖旅游接待中心镇建设,开发划船、摩托艇、游泳、渔家乐等 7 水上休闲娱乐活动项目,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搞好库岛移民搬迁,加快库岛绿化步伐,保护景区森林资源,保护水体资源,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二是建设网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整合网湖、宝塔湖、兴国、富池、半壁山旅游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加快湿地保护区建设步伐,力争在2008年建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网湖观鸟区、宝塔湖生态农业观光和垂钓园区和半壁山风景区,加强兴国城区形象工程建设,推进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加快富水河下游综合性治理与利用,开发富水河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设沿河夜市长廊,建成集鸟文化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区。三是建设七峰山森林生态旅游区。遵循“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开发建设登山游览区、体育运动区、科普教育区、野营体验区、森林狩猎区和青山、罗北口水库水上运动娱乐区,建成一个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体育运动、探险、休憩、摄影作画、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四是建设龙港红色旅游区。对龙港老街的革命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恢复老街原貌,整合龙港其它地区及洋港、富水的革命旧址、名山、名水、名洞、古民居和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形成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区。
(五)拓宽渠道,举全社会之力抓旅游开发。一是举政府之力抓开发。从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亮化工程和声讯信号覆盖工程入手,县财政每年建立不低于300万元的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旅游景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举项目之力抓开发。抓住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的机遇,认真研究,8 找准对接点,精选项目,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以政策争资金,以项目争资金。三是举部门之力抓开发。要把发展旅游业建立在充分发挥部门作用之上,从政策、资金、物资、项目、服务、舆论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组织林业、水利、财政、建设、交通等部门和资源相对集中的王英、龙港、白沙、兴国、陶港、富池等镇分头投资开发相关景区,组织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发旅游商品,使其从参与旅游开发中增加收入,调整产业和经营结构,达到双赢。四是举市场之力抓开发。继续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资源开发权、景点经营权、资产所有权、设施冠名权等推向市场,一景一策,一例一法,用足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五是举全民之力抓开发。继续动员和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游路建设、荒山绿化、环境治理、景点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
近十年来, 由于茧丝绸产业历经市场、体制变化, 蚕桑发展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此, 我市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资金、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 合理配置、开发利用蚕桑自身资源, 培育生态高效循环的蚕桑产业经济来破解发展难题, 稳定和提升了我市蚕桑产业的发展。2010年, 宜宾蚕业的区域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发展势头良好。
1.1 发种产茧再创新高
全市发放蚕种35.06万盒, 生产蚕茧1.23万t, 发种产茧量均创我市历史新高, 蚕茧产量居全省第二位。
1.2 蚕农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7.02亿元, 较上年增加1.27亿元, 增幅达22.1%, 其中, 蚕农茧款收入达3.15亿元, 同比增长了44.5%, 实现了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2.5元。
1.3 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通过坚持蚕桑标准化生产, 全面推广桑树一步成园、小蚕共育、大蚕省力饲育、方格蔟上蔟、病虫害统防统消、蚕桑优良品种等关键技术, 2010年全市平均养蚕单产达35.1kg, 蚕茧单产质量稳步提高。
1.4 资源利用快速推进
通过桑园立体种养殖开发, 桑枝、蚕沙等综合利用, 发展观光蚕业等, 每667m2桑园综合产值大幅度提高, 其中最高达7000元以上, 全年促进农民增收1.66亿元。
1.5 龙头带动作用增强
珙县智溢、高县立华、兴文石海、筠连华泰、宜宾县天蚕等茧丝绸龙头企业共投入生产发展资金1700余万元, 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基地等纽带, 与蚕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注重生产科技投入, 促进了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现将市的主要作法和打算介绍如下。
2 政府引导产业发展
2.1 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为充分开发利用蚕桑资源,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蚕桑产业省力循环高效发展。我市制定了《宜宾市丘陵山区0.67万hm2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建设规划》。总体思路是围绕“桑蚕种茧丝绸主产业良性发展、桑蚕茧附产物开发利用和桑园种养殖立体开发”三大循环开发内容, 在高县、珙县相对集中的9个乡镇55个村的低山和丘陵区域建设相对连片的0.67万hm2产业带、2个核心示范片、3个生产、加工和科研中心, 形成“一带二片三中心”的“丘陵山区0.67万hm2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 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和全国一流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态高效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目前, 市政府正在制订实施方案, 高县、珙县已整合项目资金, 开始启动此项工程。
2.2 强化政策扶持
近几年来, 市政府每年都出台了《宜宾市蚕业生产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部署全年的工作重点和考核要求, 市、县财政落实专项资金用于蚕桑生产发展和考核奖励。坚持了每年两次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生产、收购会议, 布置生产目标任务, 明确蚕茧收购政策。区县政府认真落实, 对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 将相关责任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交流、任用依据。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蚕桑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
3 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积极引导全市现有的2个省级、4个市级、5个县级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3.1 夯实产业基础
面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蚕丝绸产业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 全市蚕桑龙头企业每年生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 采取“保资源, 强科技, 抓开发, 增效益, 促发展”的发展措施, 稳定和发展了全市2.67万hm2桑树的产业基础。
3.2 带动产业发展
全市通过蚕桑龙头企业, 带动了全市105个乡镇、近10万农户栽桑养蚕。并通过“公司+基地+蚕农”、“公司+协会 (合作社) +蚕农”等模式与蚕农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确保了蚕桑基地巩固, 生产持续发展。
3.3 实施科技创新
珙县智溢、高县立华、兴文石海等龙头企业积极探讨和推广多批次养蚕, 改常规一年养蚕4次为6次以上, 有效缓解养蚕季节性用工量和用工时间的矛盾, 减少了桑叶剩余浪费。同时全市大力发展蚕桑资源开发、桑园立体农业, 种植桑枝食用菌等, 全年蚕农增收1.66亿元。其中临港区生产的“戎丝”牌桑枝菌, 实现了全年滚动式生产, 随时有蘑菇上市, 已经进入了大超市,
4 部门服务产业发展
4.1 搞好指导服务
市县蚕业管理部门制订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 搞好管理、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 确保我市蚕业生产持续有序。
4.2 依法有序管理
农业、商务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强化蚕种供应 (经营) 和鲜茧收购管理, 依法规范市场行为, 优化行业服务。对蚕种供应、蚕茧收购单位加强管理和监督, 树立依法从业意识, 切实维护蚕农利益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共同维护良好的生产收购秩序。
4.3 抓好科技示范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要求, 我们每年争取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蚕桑专业示范村建设, 效果十分明显。从2011年起, 市财政每年配套500万元专门用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
5 协会助推产业发展
由农业、商务和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组建的“宜宾市蚕丝绸协会”, 在近几年来的运转中充分体现纽带作用。
5.1 把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蚕农有机地联系起来。协会推选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委农办、农业、林业主要负责人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协会名誉会长, 高级顾问, 共同关注和支持行业发展。
5.2 协助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自律管理办法, 如《宜宾市蚕种管理办法》、《宜宾市蚕茧收购管理办法》等, 分别对养蚕布局、蚕种出库、催青、价格和质量标准提出了“五统一”要求。对蚕茧收购时间、价格和级差提出了“三统一”要求, 配套了奖惩办法。每季蚕种出库、蚕茧收购前都由协会组织召开协调会议, 签定有关协议。通过协会自律规定, 维护和确保了行业稳定有序发展。
【发挥优势打造旅游名城】推荐阅读: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09-24
发挥教材优势 改进教学方法11-09
领导讲话:发挥政协优势积极履行职能05-25
发挥企业工会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07-23
发挥计生协会优势 建设和谐社会10-02
发挥社区优势做好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研究11-07
浅议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07-18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11-17
绝对优势教案05-26
优势评价方法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