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通用7篇)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 篇1

一、写作解题方法和原则

1、解题方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且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的成立条件是否充分。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1)思路过程:先找出题干中的缺陷(一般题干中会存在七八个缺陷,考生最少要找出四五个缺陷),再将这四五个缺陷进行分析评述。

(2)写作过程: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标题很重要,要占2分,所以一定不能漏掉。开头段要点题,概括原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间段对这四五个缺陷进行评述,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注意语言要简洁、准确。结尾段扣题、总结,要有力度,能够和开头段进行首尾呼应,高度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和观点。

2、基本原则

(1)注意专业意识——工商企业管理。这就要求考生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注意时代特色和国际、国内大环境。在工作之余要多关心国际、国内的新闻大事。

(3)要理性思考,注重写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实用性和缜密性。

(4)不需要感情色彩,不偏激,不求怪异。

(5)控制字数,注意结构,标题可以在成文后再最后确定。

二、常用语气词汇

(1)引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时多用这样的词汇:“可能”、“或许”、“大概”、“也许”、“一般”、“大部分”、“通常”、“很可能”、“完全有可能”、、、、、、(2)批驳原文的论证和观点时多用这样的词:“成问题”、“不严谨”、“不确切”、“可能不成立”、“不一定”、“未必能推出”、“有些牵强”、“难以必然成立”、“不敢苟同”、“值得商榷”、“缺乏说服力”、“令人费解”、“尚需完善”、“难以令人信服”、“很难站得住脚”、、、、、、三、常用结构词汇

1、大连接词

“首先”、“其次”、“再次”、“另外”、“最后”、“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本论部分每段的开头建议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2、小连接词

“而且”、“还有”、“况且”、“更何况”、“更重要的是”等。本论某个段落中如果你要分析题干的多个逻辑问题,那么几个问题的分析之间,你可以使用这样的词来承前启后。

3、分析引导词

“很可能情况是”、“比如”、“试想”等。分析和批判题干的推理问题时,如果你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的情况或是自身的经验,那你不妨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4、分析收尾词

“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在引入和批判题干的推理问题时,如果你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的情况或是自身的经验,那你不妨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5、开头和结尾

标准的开头和结尾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

开头——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说、、、、、、(省略号部分是引用原文)。但是,这样的推理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结尾——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所以,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四、常用命题方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按照现有的评分标准,必须要拟题目,否则就要扣2分。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

(1)万能型命题法,如《一份存在逻辑漏洞的论证》。

(2)质疑型命题法,如《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真的不超过五个吗?》。

(3)形式型命题法,如《对某某文章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4)普通型命题法,如《似是而非的论证》。

五、常用写作手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一般是就事论事,对题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分析,一般不必用华丽的辞藻进行修饰,但我们也可以在务实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语言风格,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和

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幽默、讽刺等语言表现手段来增强文章的写作效果。

具体来讲,写作分析的手法可以采取对比直接驳斥法、反证法、对比法,也可以采用归谬法。

1、直接驳斥法

直接驳斥法是直接驳斥对方论点的方法。要想直接驳斥论点,首先要抓住对方论述中最主要、最本质的论点。然后针对该论点,或用事理剖析,或用事实批驳,达到充分暴露错误论点的荒谬之处的目的。

2、反证法

揭露和批驳对方的谬误叫反驳,也叫驳论。反驳也是一种证明,就是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

3、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正反对比,是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纵横对比包括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是把事物放在不同时间段里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对比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状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分析可使观点更为鲜明有力。

4、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先假设对方论点正确,然后加以引申、发挥,直至得到荒谬的结论,以此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这种方法以假为真,将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且词锋锐利,语言幽默,又有讽刺意味,非常适宜在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中加以使用。

第二节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方法指导

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主要特征来看,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逻辑推理错误主要有以下14种类型。了解这些类型将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快速辨明题干中存在的问题,顺利进入构思与写作的阶段。

例题

下文摘录于“奥林匹克食品集团”给它的股东的一份报告。“奥林匹克食品集团”经营食品加工。“加工业的成本会随着它经营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是因为企业能运用不断积累的经验来改进工艺、提高效率。以彩照冲印为例,1990年冲印一张普通彩照成本为1元,到2000年下降为0、2元。食品加工的情况也一样。我们奥林匹克食品公司马上要迎来25周年庆典,这么长的从业经历,无疑可以使我们建立信心:本公司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还要注意逻辑结构和语言运用。)

一、写作步骤和方法

1、如何发现写作的分论点

(1)识别:提出批判性问题。

1)原文的结论是什么——奥林匹克食品公司有信心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2)原论证的主要论据(支持结论的主要根据)是什么——经营经验的积累(彩照冲印仅10年,本公司近25年)。

(2)分析:提出批判性问题。

1)结论中的主要概念是什么——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核心概念)。

2)论据的支持力度如何——首先,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其次,经营经验即使能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它仍然不足以保证该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为成本最小化只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利条件之一。

(3)评估:概念、根据和论证方法有何缺陷?

1)错误类比。

2)假设不成立(除非假设经营经验是影响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因素,否则,论证不能成立)。

3)混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或者,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成本最小化,视为充分条件。

2、如何对分论点进行论证

(1)反例削弱方法:寻找反面证据(不利于得出原文结论的证据)。

1)为什么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挖掘影响成本最小化的其他因素,寻找反例。

2)为什么低成本不足以保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挖掘影响利润最大化的其他因素,寻找反例。

(2)识别与阐述:熟悉逻辑错误的常见类型及其表述。

1)为什么说论证中的类比是错误的——找出不可比的因素。

2)论证所依赖的主要假设是什么——说明假设不成立的理由。

3)为什么说混淆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误将必要条件视为充分条件。

3、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进行语言表达

(1)结构安排。

1)从哪儿开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表面:经营经验与成本最小化的关系(直接的关系);深层: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关系(潜藏的、间接的关系)。

2)在哪儿展开——在主要根据(经营经验)与核心概念(利润最大化)的关系上展开。

3)到哪儿结束——对严重的逻辑漏洞进行总体评估。

(2)语言表达。

1)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尽量不用形容词和比喻,杜绝夸张性语言。

2)详略得当。掌握好对分论点进行论证的多与少的尺度,避免多余或过多的解释。

3)怎样表述逻辑缺陷——避免使用标签式语言,使用解释逻辑错误的通俗性语言。

二、参考样文

经营经验是影响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因素吗

奥林匹克食品集团认为:他们有信心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但是,这一信念所依赖的根据是不可靠的。

其一,奥林匹克公司仅以近25年的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他们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诚然,技术和经验的提高能帮助降低食品加工的成本,而其他一些特殊的因素却可能会导致加工成本的增加。比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可能会对食品加工提出更高的保鲜要求,这会增加食品加工的服务成本。再比如,为了加强食品加工业的行业规范,政府和卫生部门可能会颁布和执行更严格的卫生检查标准,与食品加工相关的生产、贮存等环节的卫生条件的改善,也会增加食品加工的成本。因此,单凭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其二,即使奥林匹克公司能以近25年的经营经验保证他们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这

一目标的实现仍然不足以保证该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公司的利润收益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降低加工成本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其他诸如产品销售情况、原材料供应、消费者的偏好、市场竞争、产品质量等,在这些方面发生任何不利的变化,都会影响公司的利润。公司必须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应变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仅仅依靠长期的经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其三,对工业品加工来说,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通常会降低加工成本,增加收益。但是,由于食品加工与工业品加工之间存在许多不可比的因素,如卫生和保鲜等方面的要求,简单地将工业品加工中的一般情况推广到食品加工业是错误类比,援引彩照冲印的事例缺乏说服力。

教你如何做论证写作类试题 篇2

2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紡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一、试题解析

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呈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以及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的命题思想。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厂里出的纱和布”、“外国运来的纱和布”等相关信息,概括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洋务企业的兴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3)问是对材料的审视和对相关观点的思考,这一问新颖、别致,最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史学特色。

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第(3)问的具体参考答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势必推动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与思维过程并重。如果我们能学会运用正确的史观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解答这一问其实也不难。

首先,要弄清楚题中观点的内涵,依题干所言“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可知,陈旭麓先生对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过程的认识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历史的主题”。其次,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形成这一认识的史实依据又有哪些。解读材料时,要抓住“苦难”、“朝气”等关键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全面的分析。事实上,正是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化才开始起步,而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引发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革。最后,由于答案具有开放性,解答时要注意“四个结合”,即史论相结合、课本与材料相结合、小史料与大背景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参考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答案仅供参考)(答案一)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近代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旧的生产方式解体会产生苦难,这体现在传统家庭手工业者收入减少,难以维持生计;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生机,这体现在人们去工厂做工,将手工业品销往国外,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了利才是历史的主题。

(答案二)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传统农业生活越来越苦、妇女无事可做、纺纱织布技术没落、风俗堕落等弊端;但民族资本主义等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中出现又好又细又便宜的工业产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女子去做工,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更有一些女孩纺织发网等销售到美国,使中国越来越商品化,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资本主义是新的生产关系,代表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历史的主题。

二、复习策略

论证写作类的试题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的新颖性、过程的探究性、答案的开放性、考查功能的全面性。基于以上认识,在今后的复习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1.有效地发掘史料的功能。

第一,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完全脱离教科书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地分析史料是不足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将史料与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恰当地分析史料来源并透彻地掌握基础知识。反过来,学习知识时也可适当穿插史料,使二者相得益彰。

第二,史料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历史材料汗牛充栋,是无法穷尽的。用于学习研究的材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最经典、最恰当、最能说明问题、最切合教材内容的材料;选取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包括文字类、地图类、图片图像类、数据图表类等。

第三,对史料的分析要透彻。材料解析重在进行恰当的、透彻的分析,并能举一反三,找出解析材料的方法并养成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也是高考的能力要求。

例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17日庐山谈话)

这是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最著名的一段话,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此谈话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十天后。从材料中至少可以分析出蒋介石的两点态度:认为卢沟桥事变尚不是战端已开,还希望将其作为地方事件处理;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和态度。

把核心的材料分析透彻,那么与其他任意相关材料组合而提出问题,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而,对核心材料的透彻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关注对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对过程与方法的认识。

近几年来的新课程高考历史卷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意图,而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失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要重视养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及创新性;要养成用多维视角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如史学范式的多元并存进一步拓宽了考察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如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绝对与相对、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英雄人物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斗争也需要杰出人物领导等。要注意运用史学理论深度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

3.注重对专题知识的深挖与拓展。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要求提供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在每个专题之中却是存在体例结构的。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作为一个专题有其体例结构,那就是包括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方面,而在这样的体例下,囊括了从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专题之中,命题者可以把内容挖掘得很深,可以根据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对该专题的理解。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考试的范围将大大缩小,对考试内容深度的挖掘将大大增强。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宏观上纲举目张,熟悉教材目录,理解历史概念,理清发展线索,明确阶段特征,掌握知识结构;微观上精雕细琢,做好对难点、重点、盲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的整理与辨析,做到知识掌握无遗漏。

4.加强典型试题的训练,提高解题技巧。

平时可以设计、训练一些开放性试题,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样,既能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又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

例 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问题: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

据材料可知,在“反现代化”运动期间,还存在着现代化运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反现代化”运动的概念锁定“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史学界大体有三种看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作答时,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如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等,对其中一种看法展开论证,论证时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L]

mba论证分析写作 篇3

范文:

该论证认为,在治疗胃酸过多方面,中和胃酸的非处方药比促进消化的更有效。所提供的惟一理由是,专家已经开出了比促进消化的处方多出了7600万份的中和胃酸的处方。虽然这对认为中和胃酸药比促进消化药更有效提供一些依据,但是它并不充足,因为它依赖于三个没有确证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医生都更喜欢用中和胃酸的处方药。即使专家已经为中和胃酸多开出了7600万份的处方,但事实也许并不是医生都喜欢使用中和胃酸的药。中和胃酸的处方也许比促进消化的处方多应用了几年,但是在两者都被使用的年代,促进消化药可能比中和胃酸药应用得更多。

第二个假设是,医生之所以更喜欢用中和胃酸的处方药是因为在治疗胃酸过多方面它更有效。然而,医生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更喜欢用中和胃酸的处方药,而并不一定是因为它的有效性高。也许生产中和胃酸的处方药的厂家是一家很大很知名的企业,或者它可以提供很多的免费药品。这样的话,药品市场就很容易被误导认为中和胃酸的药更有效。简而言之,处方自身的数量并不能决定一种药品是否比其他药品更有效。

第三个假设是,中和胃酸以及促进消化的非处方药同处方药的药品性能是类似的。但是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即使中和胃酸的非处方药已经被证实了有更多的疗效,也不能因此对促进消化的非处方药的疗效下结论。它的疗效必须独立地进行验证。

论证有效性分析口诀 篇4

②如果原文找原因,我就说它忽略他因,并用他因加以解释。

③如果原文作类比,我就说它机械类比,并用差异反推结论。

④如果原文讲手段,我就分析消极后果,意在说明手段不灵。

⑤如果原文作推理,我就设想其他因素,以此推出反面结论。

⑥如果概念推概念,我就看其中间环节,分析缺少的概念。

⑦如果以今推未来,我不说情况会变化,过去难以代表未来。

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 篇5

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论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课题主研者对课题研究设计的理性思考。具体包括对课题的研究价值、有关概念、理论依据和假设、研究思路等进行论述或证明。二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课题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的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估活动。课题论证,本身是一种评价性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

一、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几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策略步骤及实施程序;5.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6.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整个课题论证报告要求简洁、明确、具体、概括。

二、课题论证的基本格式

课题名称(综合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分析 1.选题背景

(在师范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很受重视,教育学院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综合大学中,由于一些原因,教育学院和教育学专业一般不受重视。除此之外,教育学学科地位和专业性质的讨论一直比较热,例如,著名学者陈桂生指出,教育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自己的研究规范”和“稳定的学科体系”。面对教育学专业的这一情况,了解综合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就尤为重要。只有专业认同感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才会高。因此,了解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可以了解教育学专业在综合大学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出相关建议。2.核心概念的界定

艾里克森从社会情境和人生发展阶段角度来解释认同的形成。它主要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问题。艾里克森将认同称为“同一性”或“自我同一性”。凯尔曼给认同所下的定义是,认同是在个人因为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影响时发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认同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专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该专业工作并为此承担重大责任。专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事业目标的心理基础。3.选题的意义

(了解综合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具体情况,可以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对认同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综合类大学的教育学院的建设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以调查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专业与职业是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阶段并不存在严格的专业界限问题。所以国外已有的专业认同的研究中,具体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的较少,更多的是对从事某一具体职业对其职业的认同感的研究。

心理学中对“认同”概念的研究可以追踪至弗洛伊德和詹姆斯的论述,而将认同作为重要的心理现象来研究始于埃里克森。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较晚,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对专业认同的关注在2005年之前,数量还比较少,并且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直到2005年之后才逐渐增多。最早提出专业认同的这一说法的是,1998年何红渠等人采用了1989年在美国会计学会下设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认同进行定义。2001年,伦道尔·C·杰默生、薛春刚等关于美国档案工作者及其专业认同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专业认同的说法。大多数研究成果的出现集中于2005年之后。其中,有很多学者研究具体职业的专业认同问题,例如,心理咨询师、教师、律师、护理人员等具体职业的专业认同问题。但目前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专业认同问题并不太重视,硕博论文少之又少。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

本选题主要选取综合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综合类大学教育学本科生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因素,进而对如何提高综合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向学院、老师及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2.研究目标

得出综合类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相关情况,分析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结合某所综合大学的现状,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同时有效地展现该学校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1.研究的方法

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教育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的相关调查。选取地方性的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已有认同感调查问卷,编制教育学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根据实际的研究情况,选取一些学生进行访谈。2.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先联系相关大学中教育学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发放网络问卷收集资料。在尽量多的收集问卷的基础上,删除无效问卷,并通过人员分工进行数据整理。通过地方性综合类大学中的工作人员,选取个别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视频访谈。经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五)研究人员分工及步骤 1.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共有7人,按研究阶段分配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中,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其中,A同学为小组组长,负责任务分工,小组交流和总结的组织。其他成员服从分配。2.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

进行文献综述、课题申报、问卷编制、访谈提纲编制等工作。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准备课题的审批工作。(2)实施阶段

成员共同联系预备调查的大学,并确定好负责人。将小组成员分为3组,每组两人,共同负责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以及访谈工作。A同学负责将小组成功汇总,及处理调查以外的相关问题。(3)总结阶段

按调查小组整理数据,访谈记录,小组成员共同负责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处理。

(六)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研究成员简介

参加调查研究的7位同学都为教育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已经知道了调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2.已有相关成果

关于认同感调查研究已有很多,但对综合类大学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研究还很少。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吸收相关研究的成果并改进,再结合教育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3.研究经费落实

本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后,预计会获得省级或校级的经费支持。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由组长分配,指导老师监督,并进行严格的发票审批。4.研究组织管理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7位小组成员共同选举的A同学担任小组的组长,由组长进行任务分配。在进行调查之前,大家共同制定相关计划与规定,并严格执行。

(七)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表达形式

课题结果将呈现为一篇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及一系列的课题资料。本课题将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研究活动,形成的调查报告也将作为研究活动的成果进行发表。包括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是经济学家安索夫,他曾提出,“一个企业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综合权衡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诉求,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普通员工、投资方、供货商以及消费者”。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都是经过很多著名学者总结和研究而形成的,比如,瑞安曼、弗里曼、米切尔等学者不断研究,使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佛力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人或者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得“股东至上”的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目的是改变“企业唯一的使命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的现状。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与企业有直接或者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者都应该在企业考虑的范围之内,企业应该持有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美国著名学者罗索夫斯基最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了高等教育领域,他借鉴经济学家的研究视角,打破传统理念,将学生看作市场上的消费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教育费用并不全部由政府支付,而是学生本人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向学校购买产品和服务。将学生纳入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合情合理。罗索夫斯基成功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寻求的是一种共同治理、共同决策、相互制衡的局面。这种模式要求,在大学管理内部,不仅是由大学的高层决策者制定政策下达命令,而且与政策相关的所有利益者都是政策制定的一名成员,以确保政策涵盖了所有的利益,避免产生不公平现象。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通过不同的途径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利益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目标。李福华在借鉴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基础上

管理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可能是客户内部的(如雇员),也可能是客户外部的(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可分类如下:

1、所有者和股东

2、银行和其它债权人供应商

3、购买者和顾客

4、广告商

5、管理人员

6、雇员

7、工会竞争对手

8、地方及国家政府

9、管制者

10、媒体公众利益群体

11、政党和宗教群体以及军队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传统的或者说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务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育“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被剥夺,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而貌似主宰者的教师实际上也是规定者。课程、大纲、教科书、教参种种“物”的因素,规定制约着鲜活生命的教师,使教师只是教育指令的执行者、教学程序的操作者。同样如同戴着镣铐舞蹈,教师也熄灭了创造的激情,泯灭了智慧的跃动,湮没了生命的成长。这种无视生命、把复杂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程序化的第一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就使我们的教育只能在崎岖的羊肠小道斗折蛇行。

因此,叶澜教授把“基础教育”放在健全热的生命之高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可谓是高瞻远瞩。

叶澜教授感悟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观”有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第二,生命精神能量转换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本质而言,即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双方实现转换和生成新精神能量的过程。第三,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教学实践是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还给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主动学习的时空。具体建议:给学生留下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留有锻炼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提高;给学生留足情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感悟互助共享的快乐;给学生留够实践演练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独立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教授说就要做到“五个确保”:

确保预习的时间和质量;确保教师不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学生实践、探索、演练的时间;确保时间和机会人人平等之;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就是要改革班级的组织形态。将由少数人管多数人的“科层式”组织变为“民主协作式”平等组织。具体而言,第一,根据班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多元化的小岗位,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展示才能。第二,实行小干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机会担当一定的管理角色,体悟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社会性的真谛,实现人的社会化。第三,实现机会平等。

“新基础教育”特别强调,改革班级组织形态,其目的绝不紧紧是为了加强班级管理,维持学习秩序,最重要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要适合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当富有时代气息,有益于每个孩子自信、合作、自尊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孩子现代民主意识的发育。

一堂好课的标准 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

有待完善的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教学评价中,“新基础教育”不允许公开课的“作秀”,而是坚持不懈地倡导研究课的真实自然。可以断言,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是虚伪的,有问题才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当作教师自身提高的媒介,成为挑战自身智慧的机遇。因此,我们在评课实践中,强调教师要说课前教学的准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说过程的反思,说教学的重构等。叶澜教授把评课过程形象地称之为“捉虫”,捉教学思想中的问题之虫,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之虫。这样才能触及教师的教学灵魂,才能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教师,使教育真正直面人的生命。新教育实验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简介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共同体

选自《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一 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首先是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这个完整还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方法

在当下环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折叠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于六大行动之首,并已经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营造书香校园:希望小学六年要读完一百本课外书、聆听六十场精彩报告、写完六百余篇日记、每个学生每月都要作一个10分钟演讲、师生网上都有一个家、六年学一项有用技能。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 篇6

【关键词】 举例论证;高中;议论文;写作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举例论证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往往也能够让议论文变得更加充分,在观点的表达、陈述、论证上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效果。大部分高中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都会用到举例论证的方法,然而,选取怎样的例证,以怎样的角度进行切入,这却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的考查。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培养学生的举例论证能力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不仅会非常有效地服务于文章中观点的陈述与阐明,也会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写出更为优质的议论文。

一、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共鸣

举例论证有着很多实际效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利用实例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欲望。不少学生的文本之所以会让读者觉得枯燥无味,这和文章缺乏详实的论据,整篇文章在逻辑和条理上不够清晰有着直接关系。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都不具备较好的举例能力,要么列举的例子没有代表性或者说服力,要么就是例证在议论文观点阐明上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文章中十分普遍,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写出的文章难以激发读者共鸣的原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要让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思路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可以先从简单的、大家都熟悉的例证着手,重点是要让例证有效地为文章观点的阐述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的议论文往往会更具可读性,也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共鸣。

拿“远望的智慧”这一观点的论证为例,学生在结合这个主题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一位学生在举例时谈到: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有少数政府官员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不考虑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香格里拉肆意开发,以碧水、蓝天为代价,以环境的友好为代价,以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换取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通过简单的笔墨对此进行阐述,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思考。这样的举例方式并不难,其实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做到,这种贴近民生生活的例证往往也会极大地激发阅读者的共鸣,会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议论文的实例列举方式。

二、能够对文章论点展开辩证阐述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高质量的实例列举还能够极大地为文章论点的辩证阐述服务,这也是教师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议论文写作时不仅需要学生对于例证有合理的筛选,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实例,从哪一个角度来切入,如何让例子和自己的观点实现吻合,并且让例证为议论文论点的辩证阐述提供服务,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深入思考。学生要能够敏锐发现例证和论点之间的关联,并且要有效地构建二者间的桥梁。再来借助一些必要的语言梳理过程让实例中的内容服务于论点。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必然能够写出一些具有闪光点的文章,这也是学生立论能力的一种体现。

同样以“远望的智慧”这一主题的论证过程为例,一个学生想到了如下例子:在非典时期,板蓝根供不应求,成为百姓抢手的药品。此时很多企业只考虑到了短暂的、眼前的利益,提升板蓝根价格,导致药价疯涨。而在这种情况下,神威药业毫不犹疑地进行降价处理,从短期效果来看,损失了一部分利益。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说,却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神威药业的销售业绩在非典之后蒸蒸日上,这种经营思想与远望智慧不谋而合。这个例证以及例证的切入方式很好地为文章观点的辩证阐述提供了推动,这个例证也非常有效地对文章的核心观点展开了阐明。这才是高质量的议论文写作中实例列举应当有的方式。

三、有助于文章论点的深入论证

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于文章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而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进行例证列举,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选取一些历史进程中的实例,尤其是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人物进行举例,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与人文素养,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实例,还能够极大地为文章加分,并且可以深化对于议论文中核心论点的论证。对于那些能力水平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个角度找寻一些合适的实例,并且找准实例阐述的切入点,要和文章的核心观点相吻合,用例证来进行议论文论点的阐明。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议论文更加丰富与充盈,也会让整篇文章更为厚重且更富有感染力。这也是更加高级的议论文举例论证的方式所在。

同样在论证“远望的智慧”这一论点时,有学生选取了历史人物作为例证:在楚汉之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对比分析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项羽占尽了天时与地利,同时,又得到范曾的大力支持。而相比之下刘邦非常弱小,刘邦攻进咸阳城之后,没有烧杀抢夺、淫贱百姓。刘邦深深知道贪图眼前的享乐会失去百姓的爱戴与尊重,会失去长久的将来。在鸿门宴上,刘邦更是赔礼道歉,将玉玺让给项羽。从表面上来,刘邦放弃了荣华富贵与利益,但是,这是一种“远望的智慧”,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称王。整个例子和原文的论点十分切合,而两个人物的直观对比又为文章论点的说明提供了非常充分的依据。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证的列举,不仅对于核心论点的论证非常有力,这样的例证也会让整篇文章充实而丰富,有效地提升了议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石群英.略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9(01)

[2]陈继英.一种作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2008(31)

[3]付雨霓.“生成性模仿”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4]胡家曙.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作文新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

[5]顾之川.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08)

[6]王素敏.想通·说清·写好——作文语言训练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7]刘祥.锻造个性化的议论语言[J]. 语文教学通讯.2008(12)

高二议论文写作之事例论证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议论文就例说理的三种常用方法。

2、将思维方法落实到技法训练,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说理意识。

【走进现场】

(2016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问题。

不一样的烟火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自古以来都是有酒就酣畅,有愁就倾肠,而突然来了这一句“不诉离伤”,倍感新异。

宋代婉约词大多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其中柳永的长调更是声情绵邈、缱绻柔肠。只一篇《雨霖铃》便唱尽离伤,此后难有胜者。但可惜,宋词偏偏都喜欢诉那离情别绪,虽说没有重章合曲,但殊途同归,无非都绕进了“一曲长歌婉转,一顾只影阑珊”的格调。时兴读一篇,百转回肠,读两首,有所感伤,但到了第三首四首,不消说心中乏味,至少“视觉疲劳”在所难免。所以尤其到了北宋后期,此人们大都落入庸庸之道,只有少数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才得以在古今文化长卷上再次华丽绽光。

不知历史是否真的会重演,绚烂的宋词之风在当今歌坛上竟得以延续。各种陈词滥调,竟也引得一时风起,直到林夕——那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出现。曾关注过《天天向上》林夕上的那期,主持人刁难他用“锅铲”作词。“锅铲”这似乎从未进入文人视线的平常工具在林夕眼里却能翻滚着酸甜苦辣,煎熬出人生百味。将被说俗说滥之物林夕从不会青睐,无话可说之物,林夕却能将他们写出不一样的光彩,无话则长。

当然,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不是在哪里都有绽放。正如职场上都习惯于在总结会上这样开头:“好的我就不说了,不足的方面我来谈一谈。”但一直奇怪,好的地方为什么不讲?是众人都夸遍而无话可说吗?想来未必。正是因为无话可说,那些“无话则长”的人才显得特立独行,一番异世见解独具匠心。就如山人的妙计,妙就妙在想世人之未想,度常人所未度,独具只眼,遗世独立。

然而,追求与众不同固然不错,但那些看似不一样的颜色为何不会都绽放异光?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成了可以呼出的口号,刻意的只求新异反让人觉得矫情——失了自我,当然不会出彩绽光,就像用胭脂粉饰了的东施终究比不上不着粉黛、溪头浣纱的西子。即使是耍些心机,用一个已经被证明的方程式去玩游戏,然后暂时得益,也终将会被管理员因开挂而封锁你的账号。

只有拥有真正自己不一样的颜色,才能在烟火绽放的瞬间让全世界都瞩目。

夜空晴阔,我悠然轻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活动体验一】

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由果索因,探明根源)

因果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范例导引1:

下面有两段文字,请比较一下,哪一段更有说服力?

文段1.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以顽强的意志与磨难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了31个没有音乐的年头,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文段2.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以顽强的意志与磨难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了31个没有音乐的年头,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贝多芬经历双耳失聪的磨难,为什么还能创造出撼人心灵的交响.....曲?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战胜磨难,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方法二:假设分析法(正例反设,反例正设)

假设分析法就是针对文章所举的事实材料,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的一种方法。

范例导引2: 论点:成功在于创新

文段3.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就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才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方法三:比较分析法(事例同向求同、反向寻异)

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范例导引3:

文段4.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方法四:说理方式综合运用

一篇文章不可能只选用一种分析说理方法,而且在分析一个事例时这几种方法之间可以互相结合,亦可以和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等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从而让文章显出思想深度的同时,显现出灵性。

分析下面两个语段是如何综合运用说理方式的。

文段5.我们当敬畏自然,行规律之事,方能战胜自然。古有“鲧禹治水”的故事,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而大禹治水以成功而扬名。同为治水,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只因面对凶猛的洪水,鲧亵渎自然,违背规律,采用“堵”的方式;而大禹则敬畏自然,遵循规律,采用“疏”的办法。大禹敬畏自然,因为他深知洪水属于自然之力,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正如达尔文所言“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若他对自然毫无敬畏之心,依然以“堵”治水那么在自然规律面前,他又怎能治水成功?

文段6.仰望自己,便是覆灭的前兆。秦皇英武,并六国,合天下,筑长城,不可一世。只可惜,英武不存三十年便身死国灭,何哉?因秦皇仰望自己,自认功过三皇武帝,便寻长生药,筑阿房宫,将自己凌驾于万物生灵之上,而没有真切意识到,他与百姓平等,与万物齐名。如果他能站在正确的位置上平视自己那么可能真如杜牧所言“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悲哉!【活动体验二】

1、请分别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

叙例: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2、请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凡事在于“为”

叙例: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课外练笔】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上一篇:观看升国旗作文700字下一篇:教案尊重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