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推荐9篇)
浙江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池跃章 沈光银 李 莹
浙江温州是我国釉面砖的发源地,起源于四十年代,对我国的建筑陶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八十年代曾风光一时,仅温州地区建筑陶瓷的生产企业就有五百多家,当地政府部门也作为第三大产业在扶持,但一轰而上的“作坊式”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优势,而广东新兴的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采用自动压机和辊道窑,产量高,产品规格、花色多样化,品质也有较大提升,温州建筑陶瓷在全国的地位随之而“江河日下”。九十年代以后,以杭州协和陶瓷有限公司(现为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三资或独资企业的兴起,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协和陶瓷有限公司、浙江荣联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和金元陶瓷(中国)有限公司等又重新扛起浙江建筑陶瓷的大旗,成为浙江生产建筑陶瓷的主力军。进入二十一世纪,随国家宏观管理调控政策的逐渐到位,对于供过于求的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浙江也不例外,2004年可以说是浙江建筑陶瓷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天灾人祸”屡屡不断,浙江陶瓷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浙江的陶瓷企业家们积极应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甚至到省外发展。
一、浙江建筑陶瓷的现状
1、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近几年我省建筑陶瓷企业,数量在逐步减少,从几百家到2004年100多家,陶瓷墙地砖产量约2亿平方米,建筑琉璃制品3000万件,产值约40亿元。造成企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1)宏观调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银行银根收紧和开发区的治理等,房地产过度升温势头有所遏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建筑陶瓷作为房地产的后续使用产品,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对陶瓷的需求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全国建筑陶瓷产量持续增长,建筑陶瓷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旧。2)电力短缺。从2003年开始的电力短缺,严重制约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2004年电力短缺更加严重,浙江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地区对电力实行“停四开三”或“停五开二”,而陶瓷行业是一个连续性生产的行业,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屡遭停电,将使产品的废品率徒然上升,不能连续的供电也使陶瓷企业根本没法正常生产,有个别企业有定单,就因为电力问题,半年没法生产;由于限电打乱了工厂的配置和部署,很多企业生产线只能开一半停一半,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虽企业为求生存配备了发电机,以确保供电给需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而这增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设备投资,更使企业“雪上添霜”,同时自发电的价格比正常供电要高45%以上。
3)燃料和原材料上涨。陶瓷企业所用的燃料:煤炭、油和液化气全面上涨,煤炭和液化气上涨约50%以上,重油上涨30%以上。作为乳浊原料的硅酸锆及其它化工原料也上涨100%以上。
4)超限载。2004年5月1日起交通部门严惩超载,使消耗资源比较多的建筑陶瓷企业,无论原料运进还是产品运出,使运费增加30~50元/吨,有些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境地。而我省陶瓷企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料都需从外省购进,如湖南的长石,广东和福建的粘土等。
5)自然灾害。2004年8月12日的“云娜”台风,登陆浙江温州的最大风力达14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陶瓷企业也损失严重,厂房倒塌、房顶被掀,仓库进水,使温州陶瓷企业雪上加霜。之后的“云丽”和“海马”台风相继袭击浙江,特别是温州,都造成陶瓷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6)职业病防治。2004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嚗光了温州矿石研磨厂漠视职业病,对工人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工人被诊断为矽肺。引起了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责令有关企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并对企业进行了检查,没达标的不能生产,至今还有部分企业没通过,不能正常生产。
7)发展空间的限制。陶瓷作为资源消耗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经济日益发展 的浙江,已面临结构调整的局面。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80%集中在温州,而温州由于皮鞋、皮革、眼镜和打火机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温州的支柱和发展产业,早期的第三大产业--陶瓷行业由原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到如今“无名小卒”,正面临淘汰的危险。同时浙江土地紧缺,土地价格高,而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从原来的“作坊式”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当初的空间就不大,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现在再想发展已受到种种制约。
8)技术缺乏、产品档次低。温州的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目标,追求短期行为,企业属粗放型,产、供和销就一人负责,根本不符合现代工业管理要求;同时缺少技术人员,企业习惯“以量取胜”,低质低价,从而也影响了温州陶瓷的声誉,在关停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是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企业关停,特别是那些规模小、质量又差的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竞争而遭淘汰;也有一些企业转到西部的新疆和甘肃去发展,因为西部地价、能源和人工成本低,同时当地政府重视。从陶瓷行业出发,企业的重新“洗牌”,淘汰小企业,可使行业内各种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和重新配置,这也是好事。在外围条件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企业凭借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组合,不但屹立不倒,反且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浙江省建筑陶瓷的代表之一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兼总经理骆水根带领下,依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借助产品品质、品牌优势明显,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产值突破10亿大关,入围全国建材百强企业和全国民企500强,2004年又投产的四条陶瓷砖生产线,年销售额达12亿元,2005年其子公司—威呢斯陶瓷有限公司新生产线又将投产。浙江法贝陶瓷有限公司,在苍南征用200亩地,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引进人才,企业取得较好效果。浙江伊泰力陶瓷有限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规模也逐步扩大。
2、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我省的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无论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东北、西北农村都能看到我省陶瓷企业的产品,如诺贝尔,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如此,我省企业还纷纷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势头不减,有些企业几乎产品全部出口,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求得空间,2004年仅温州地区出口的企业就有20多家,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但大多数出口企业是经过第三方促成的贸易,出口不稳定,且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平均才1个多美元/M 2。诺贝尔、现代和荣联罗马都积极开拓欧美和日本市场,出口额450万美元,2004年诺贝尔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瓷砖材料的首席供应商。
3、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随我国陶瓷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几个合资企业采用国外引进生产线,大部分企业采用国内消化吸收的国产化装备。内墙、外墙和地砖产品齐全,规格200mm×200mm、1000mm×1000mm甚至有1000mm×1500mm;渗花砖、微粉布料到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都能生产。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大企业脱颖而出,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称赞,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全国陶瓷行业利税名列第二。
4、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省除诺贝尔、现代和罗马等几个大的合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企业几乎很少有技术人员,产品一味仿制,同质化趋势使一批原来相对优秀的品牌被淹没,有些企业还只能打广东牌。
二、发展策略
1、培育品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本脱离了政府部门的干预,经过2004年的“洗礼”,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还将减少,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没有知名度,缺乏技术人才和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今后的生存将影响更大。市场经济条件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步伐,只有追求质量和品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营销体系,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的企业才能求得发展。品牌是企业成功和发展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也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我省陶瓷行业,只有二个浙江名牌,其它企业应积极争创浙江名牌、国家名牌,企业要加强与协会的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纷纷到国外开拓市场,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既是价格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而低价又可能带来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同时贴牌加工只能赢得一时的效益,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打响自己的品牌才能给企业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2、联合兼并
我省大部分企业单体规模偏小,自身实力也有限,面对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今天,依靠各自力量,势单力薄;只有实行联合,才能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还可得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紧缺的问题。
3、向外发展
“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紧张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转变,材料与物流成本近期将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省在这些方面是劣势。这几年我省已有陶瓷企业在新疆发展,并取得成功,西部大开发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此部分企业继续往外迁移;还可以借道出口或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可有效地防范一些壁垒和不公平的待遇,这也是一个企业求生存的机会。
4、积极培养人才,合理用好人才
人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要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必定要有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吸引人才的条件和使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鼓励现有人才和挖掘人才发挥的最大潜能。
5、发展中高档产品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高科技产业, 它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高分子等多个行业, 生产工艺相对复杂, 企业进入的门槛也比较高, 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 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台州地区的医疗器械行业自从起步, 就牢牢地抓住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自身竞争力, 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具有该地区特色的一些产业特征, 并呈现出了产业集聚的一定趋势。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不少的瓶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由于历史因素和环境变化等原因而出现的问题, 如何认真地分析这些问题, 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产业起步于1981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总体上看,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企业基本上是以私营企业为主, 主要生产的产品是以一次性耗材医用产品为主。其基本情况如下:
1. 生产企业数及所有制类型
在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的环境下,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组织结构也由原来的单一隶属系统的公有制经济的标准结构模式演变为开放的多种经济所有制聚合结构。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底,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25家, 其中民营23家, 合资、外资企业2家。与此相应的地区内企业所有制的类型则为:以民营为主, 占到总数的92%, 同样没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而合资及外资企业数目不多, 仅占到8%。
2. 企业的资产结构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过该地区的努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其拥有的资产也迅速增加。根据抽样统计显示, 2000年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的主要生产企业总资产为25492.61万元, 净资产为11677.9万元, 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和净资产已分别达55726.88万元和28145.13万元。也就是说, 在“十五”计划里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的主要生产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翻了一番多, 而且净资产增长比率快于总资产增长比率。
三、医疗器械产业的经济运行状况
根据数据显示, 台州地区25家主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2005年实现总销售额37752.65万元, 相比2000年的17929.85万元, 增长两倍。2005年, 台州地区25家主要生产企业实现利润2642.67万元, 相比2000年增长了约1502.12万元, 实现利税5654.59万元, 相比2000年增长了约2721.69万元。这些比较数据都显示了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利润和税金虽然在增加, 但是远远低于省内平均水平, 比其销售额的增长比例更加低, 这说明企业由于其产品特征和企业存在不足等原因导致利润增长过慢, 远远落后于省内企业其他医疗器械发展速度。
四、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地区用地紧张, 土地审批困难
土地是台州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台州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 企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要素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供给量是固定的。土地的供需缺口不断的增大, 一方面, 导致国家对企业用地加强了控制, 使得许多企业的土地使用申请要费很大力气去过政府审批这关。另一方面,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土地来新建厂房, 只能去租赁厂房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求, 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的改进, 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2. 地区人才短缺, 人员流动性较高
由于历史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是台州地区历来的一大难题。人才短缺更是该地区医疗器械行业现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医疗器械企业的人才紧缺, 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企业管理不规范。由于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特点, 将导致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招工也就成为了企业很大的一个问题, 往往招来的普通员工基本上是外地人。这些人受教育水平和业务水平相对都比较低, 他们的培训费用就会比较高。
3. 企业发展资金匮乏, 研发资金得不到保障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企业基本上是私营或者股份制的中小型企业, 自身资金是十分有限的, 可利用的资金就更少。从研发到产品上市, 周期性很长, 不包括临床也至少要三年, 需要的研发资金是比较大的。如果企业缺少发展资金, 研发资金就很难得到保障。
4. 新产品定价难, 导致新产品外流
在给医疗器械产品定价时, 由于很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没有列入卫生部制定的产品目录中, 以致现有的医院、卫生所等机构不能对未列入目录的产品进行定价收费, 也就进一步导致生产企业无法给这些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因为无法给新产品定价, 企业也就无法估计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 所以这将影响到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五、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 完善国家的医疗器械行业政策, 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各地区政策存在不同的问题, 我省应该出台一些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由于我省人员工资和土地成本相对比较高, 政府可以考虑对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以便企业能跟其他省份的企业进行相对地公平竞争。
2. 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
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审批注册制度是必须要有的。但是针对现有审批注册制度阻碍企业发展的方面, 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政府应该加强上下级之间沟通, 统一注册审批的法律体系, 规范各级部门的审批程序, 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对产品审批时, 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分类别, 分层次来区别对待, 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审批绿色通道。
3. 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
台州整个地区应该出台一些优惠的宏观政策来鼓励人才, 以便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而企业应该注重提高人才的待遇的同时, 更要重视人员的培训。在引进人才时, 要思考设置什么样的企业制度能留用人才, 能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甚至是能培养出技术、管理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科研究所的人力资源。即企业可以通过租借高校、科研究所人员的方式进行新产品开发或者工艺改造;也可以通过与他们合作的方式来吸引人才;还可以通过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其他企业的工程师来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 以便提高自身员工的业务水平。
4. 注重技术创新, 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地方政府应该对企业的新产品以及生产设备的研发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积极鼓励企业设立发展资金, 对进行研发新产品或者工艺改造的企业, 可以给予低息财政贷款、专项补贴、产品投产初期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并且行政部门应该尽可能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定价体系, 以避免很新产品因没有列入目录, 而医院不能进行收费, 厂商不能定价, 只能用于出口, 导致国民不能享受产品更新换代带来的好处。
同时, 企业也应该努力地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 加大企业的研发力度, 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 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建立研发中心。企业在重视产品的创新的同时, 也要重视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创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单位的资源, 委托或者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也可以聘请其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 解决企业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苗淑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 (3)
[2]柳鑫: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医疗保健器具, 2006, (2)
[3]于欣: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现状.中国药事, 2005, (1)
[4]健康网:200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关键词:产业集群 五金业 启示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同的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企业成长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的产业集群范例。而在浙江省,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群化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本文以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为例,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同时分析现阶段这种模式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此为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借鉴。
1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综述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聚的程度越大,规模越大,也就使企业所在产业的整个规模扩大了,这样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更多,分工更细,消费品种类也更多,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
但产业集聚规模也有一个最佳限度,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及可开发性、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而定。过度的集聚会造成地价上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虽然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向心力与贸易成本和地租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强弱抗衡会决定集聚与分散,但企业迁移的惰性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倾向于增大集聚规模。因此要集聚与分散适度,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
2 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2.1 永康市五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永康市有五金机械企业万余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品涵盖机械、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等7大类2万多个品种,现有集团公司15家,冠浙江省名的95家,无区域性企业集团(冠中国名)6家。永康制造的五金产品共有一万一千多种,其中100多种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目前永康五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税收占80%。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永康的五金企业占据了8席。
2.2 目前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化特色经济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发挥了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同效应,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但是应该看到这种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亦是如此,在企业的形式、规模、层次和产品的质量、品牌等方面都表现出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不足。
2.2.1 集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永康市五金企业多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2004年注册民营企业56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5家,其中销售收人超亿元工业企业55家,销售收人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龙头拉动。
2.2.2 集群企业组织形式和有关社会市场发展的落后 永康市的五金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企业管理以家族式管理模式占主导,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确定,企业之间的信息关联度较低,并且社会市场缺乏高度的完善的信用机制和金融体制。
2.2.3 集群企业技术层次偏低,产品的品牌形象不强 永康市的五金行业从整体上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式经营为主,多数企业以产品模仿和技术模仿为主,产品的差别性又不大,许多产品是同类产品,或竞争性很强的替代产品,而且产品的加工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低和产品附加值低。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优势,各种产业发展仍缺乏强势品牌的有效拉动。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动力缺乏。
2.2.4 集群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 永康市大多数企业都是直接生产最终产品,企业间没有形成相互协作,上下配套的完整体系,不愿与相关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同行业间会通过低价竞争创造利润,致使企业为此减少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将影响本地产业集聚在整个市场上的声誉,从而影响本地企业群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某些企业低劣的行为将导致整个行业的消失。而且永康市新兴行业培育相对滞后,这就给该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2.5 集群企业外流 永康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可利用土地存量资源匾乏,多年开发后可利用面积急剧减少,不能提供大面积开发区,而且,土地价格不断上升,企业的各种经营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使企业的规模受到严重的制约。很多企业就通过外移以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3 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提升途径
2.3.1 搞好五金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培育产业集群必须重视产业集群的规划。永康市根据五金产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规划应以民营经济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疏通信息来源,做到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发展外向化,发挥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从世界五金制造业的高度,来规划和谋划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
2.3.2 营造五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要创造有竞争力有创新力的区域环境,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扶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其灵活多变、接近市场的特点,激励创新。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严格执行产业集群内部的中介展,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
2.3.3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首先,大力引进、推广应用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工艺和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五金行业的设备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五金产品的质量,提升五金产品档次。其次,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新产品带动行业发展。再次,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要大力提高全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五金产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辅助制造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企业各项管理。要继续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工作,加强五金产品的标准化管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缩小五金产品与国际化先进水平的差距。
2.3.4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观念,注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双重积累,以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为支撑,要加快培育区域性品牌,支持企业实施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从研发、生产、营销到售后服务一体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 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的启示
永康的五金集群只是浙江省众多产业集群中的一个,如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温岭泵业集群、台州的摩汽配产业集群以及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等等。这些集群的存在成为浙江经济的一种显著特征。永康五金产业面对的问题同样其他的产业集群也存在。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优势,因此,在谋划和发展县域经济时,首先要把本地区的优势企业发展好,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摒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自己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事业上。选择那些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资源和产业进行深入开发,逐步发展成具有市场
优势的特色产业。
其次,要打破传统思想,将本地区优势与其他地区的优势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如永康市土地资源的短缺,使该区的集群产业在发展时出现瓶颈,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与邻县武义县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联手打造世界五金城。
一、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 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在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5月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而高于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履行WTO承诺,逐渐消除外资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壁垒,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各种内外部因素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如何面对问题,灵活应变,寻找解决办法,是我国建筑企业不能不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三、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标准
建筑业是国家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当出现建设高潮的时候,工程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虽是促使质量管理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但市场还有消极的一面,当它还处于发育阶段,会带来商品生产的盲目性,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现在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近年全国发生工程倒塌事故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性质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认
识,加强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市场管理,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
企业受到来自市场多方面的压力,如有的产品未经质量认证不得出口,不得进入某某省市,未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不得参与 工程的投标或不得进入 市场都是企业面临的压力。我国一些省、市的建设企业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争取尽早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虽然目前建筑企业受到的这种市场压力还不大,但是这种压力将是建筑企业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原动力,这种真正的原动力必然推动ISO9000系列标准贯彻实施。我国的建筑业必将在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中,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过去我们单纯的以符合设计图纸作为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即只强调符合性。这种观念要更新,要强调产品的适用性,产品质量要以用户满意为标准,包括建筑产品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最根本的是获得用户的满意评价,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强调产品要具有魅力,叫作“魅力质量”或“无缺陷产品”,我们要博采世界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产品和工程质 量能与世界的名优产品和国际工程的质量相媲美,这也是参与国内外建筑大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我国建筑行业的品牌策略
诚信对于建筑行业、建筑企业和建筑执业者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诚信更加地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规范健康的市场信用体系,在建筑行业已经引起了各方广泛的关注。
中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建筑业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它的形成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综观现代建筑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其品牌塑造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甚至可以说,品牌必然是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三个品牌观念因受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建筑企业决策者可能对品牌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为了有效地塑造建筑企业品牌,建筑企业决策者需要确立正确的品牌观。
第一,“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地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第二,“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
风,连做广告也盲目跟风,致使大量的广告费“打水漂”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
第三,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使劳动生产率、建设速度、主要建筑产品的数量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现代化。
21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这些投资的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9-10,建筑业将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总值5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工业化的内容包括: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智谋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的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自2013年“医联体”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国“医联体”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重视并推广“医联体”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联体”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医联体”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医联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医联体”概述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当今社会对于“医联体”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医联体”是以整合医疗资源为目的,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组成的提供卫生服务和管理居民健康的医疗机构统一体。从本质上来看,“医联体”是医院集团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它是为了通过资源整合达到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的目的。“医联体”在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的同时还应当肩负起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双治、双向转诊”的合理就诊秩序,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责任。目前“医联体”发展优劣势分析
自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随着“医联体”概念的正式提出,我国“医联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纷纷探索这种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在不断推动“医联体”发展的过程中,“?t联体”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也逐渐显现:(1)“医联体”发展的优势。经研究发现,“医联体”的发展使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更多关注,基层卫生机构的接诊量和床位使用率都有所增加,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各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推动合理的诊疗秩序的建立。联合体内医疗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各成员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医联体”还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联合体内核心医院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集中送检的开展也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2)“医联体”发展的劣势。对于未实现整合的“医联体”,由于不同的医疗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加之利益的分歧,容易导致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统一管理的难度较大,产权障碍制约了“医联体”内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真正共享。而实现了整合的“医联体”同样面临着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上级机构过于紧密的管理使得成员机构缺乏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权力,在“医联体”的发展过程中,对基层成员不够重视,忽略了基层医疗机构功能的发挥,要想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医联体”治理结构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3“医联体”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建设。“医联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医疗资源,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因此要想促进“医联体”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建立起和谐有序的就诊秩序。在响应政府“构建分级诊疗秩序”、“强基层”等政策的号召下,积极发挥“医联体”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如远程诊疗、集中送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在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特点的条件下,注重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六位一体”的功能,促进“医联体”成为基层健康管理体。同时政府应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加大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与核心医院达到同质化的程度,为分级诊疗的推行奠定基础。
加快制度变革。“医联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其本身的发展,但目前我国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全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医院中推行的去行政化改革,都为我国“医联体”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在医院中推行的去行政化改革,能为“医联体”打破产权障碍,实现资源整合奠定有利的基础。对“医联体”实行“一体两制”,将医联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坚持“医联体”是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区别于医院的管理制度,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减轻基层医疗机构对核心医院的经济依赖,鼓励基层单位与居民签订协议,实行医保预付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两级考核机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意识以保证服务水平,争取在制度变革中打破资产整合的障碍,明确“医联体”各级机构的职权和责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紧密整合]。
以利益为导向紧密联合推进。产权障碍制约了“医联体”内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真正共享,严重阻碍了“医联体”的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产权不一致导致的最大问题实质上是利益不一致,“医联体”内各成员机构之间缺乏共同利益关系导致整合难以顺利进行,各机构缺乏合作动力。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短期内产权障碍问题可能难以解决,因此就必须以利益为纽带使其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将“医联体”内各成员机构紧密联合起来,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求同存异,推进“医联体”向前发展。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考察监督机制,保障“医联体”内各机构成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应有的回报,促使“医联体”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业作为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文章在提出建筑业发展和谐度概念后,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浙江省建筑业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技术分析方法,根据1995~浙江省建筑业相关统计数据,对浙江省建筑业发展和谐程度作出评价.研究数据显示,近来,浙江省建筑业产值不仅位于全国前列,而且其投入资源利用的和谐程度也很高;由于DEA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运算、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因此将该方法运用到建筑业和谐发展的指导中,具有现实、深远的意义.
作 者:阮连法 张跃威 RUAN Lian-fa ZHANG Yue-we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6)分类号:O212关键词:建筑业 决策单元 数据包络分析 评价体系
旅游服务贸易是“一国 (或地区) 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 (或地区) 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且获得相应报酬的活动, 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境旅游和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 深受国内外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旅游服务贸易近年来一直呈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关于旅游总收入: (见表1)
据表1, 近三年间, 浙江省旅游总收入绝对值持续上升, 旅游服务贸易在全省产业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加, 优势地位凸显。
关于旅游收入及接待人次: (见表2)
据表2, 近三年中, 浙江省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总量均呈增加趋势, 国内游客数量增加幅度略高于国外游客数量, 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也不断增加。
关于客源分布: (见表3)
据表3, 以近三年的客源分布看, 浙江省主要接待的外国游客近47.8%来自亚洲, 且大部分集中于日韩两国。
另外, 近三年浙江省接待的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本省以及沪、皖、江、闽等周边省市。综合分析, 浙江旅游服务贸易近年呈稳定发展态势, 客流量分布比重有所增减, 但收入等绝对值方面依然积极提升;以之为主力的第三产业在全省各产业中的比重也持续上涨。未来维持这种增长势头, 打造地方产业优势,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是浙江旅游服务贸易优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浙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资源与区位优势
资源上, 自然景观方面, 会稽山被列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 雁荡山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钱塘江、西溪湿地、嘉兴南湖等水域风光资源, 增添了自然韵味。人文景观方面, 以良渚文化为起源, 以吴越文化为主体, 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因其历史名城地位, 构成浙江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浙江还拥有中国丹霞江山江郎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和中国大运河三个世界遗产,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乐清细纹刻纸、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四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上,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 该地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地形种类全面, 四季分明, 再加以海陆空交通便捷, 为吸引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必要条件。
2.产业政策优势
浙江省政府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2014年《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 又提出以“一核两翼五圈多点连线”为关键词布局旅游产业, 以杭州为核心, “东扩西进”, 建设形成浙北、浙东、浙东南、浙中和浙西南五大旅游经济圈。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 浙江省建成了初具规模、日益完善的饭店、餐饮、交通等旅游后备设施, 为全省旅游经营体系的建设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必要的辅助条件。
(二) 劣势分析
1.区域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形势喜人, 但是各地区在旅游外汇收入、城市接待量、国内旅游收入等指标上差距不小。 (见表4)
据表4, 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倚重杭州、宁波、丽水、温州四市, 衢州、台州两地处于劣势。
2.市场构建不完善
相关国际客源市场不够丰富。据表3, 欧美游客每年入境浙江基本呈小额增长趋势, 但绝对数量上不及亚洲地区。旅游供应链机制不够完善。如江郎山早在2010年就申遗成功, 但在旅游信息共享、消费环境营造、配套服务供应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浙江旅游市场中的环境稳定性、亲和力等指标尚处于劣势。很多地方重金打造仿古建筑、僧院寺庙, 却忽视与之配套的配套观光设施和服务投入, 景点规划不科学, 交通设施供应不足, 加上各环节服务人员亲和力欠缺, 影响到吸引度和可持续性。
(三) 机会分析
1.经济契机
舟山群岛自由贸易区的规划建设为浙江省旅游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明确了该区“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港区”的目标, 融金融、投资、贸易等契机, 会吸引国内外巨大客流量, 制造良好机遇。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 规模和效益逐渐凸显的商务旅游开拓了浙江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旅游购物中心打造了独树一帜的购物旅游品牌, 被评定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 有助于拓展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
2.宣传契机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国内外媒体密集报道, 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 以及杭州、浙江其他地区相关市场知名度, 为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契机。阿里巴巴业务国际化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晕轮效应有效地将阿里巴巴、马云、中国、浙江杭州绑定, 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推动了浙江省旅游贸易的发展。
3.其他契机
电影《后会无期》、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等影视文化产品的开发, 生动形象地宣传和推广了浙江省舟山东极岛、建德新叶村、杭州新城区等旅游景点;而横店影视城作为亚州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被美国《好莱坞报道》誉为“中国好莱坞”, 无数优质影视作品在此诞生, 也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旅游客流;游览影视城已然成为人们回顾历史、穿行影视作品的一种体验。
(四) 威胁分析
1.国内竞争
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形势下, 很多省市积极投入旅游业和关联性产业, 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甚至致力于将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北京、陕西、云南、四川、海南等旅游强省都凭借着各自卓越的旅游资源及产业优势, 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外旅游市场。这些情势对浙江旅游服务贸易而言, 既是不可或缺的经验来源, 也是巨大竞争压力来源。
2.国际竞争
近年来浙江省入境游客比重增长缓慢, 出境游客比重却不断上升, 旅游业呈现逆差是我国整体旅游服务贸易市场面临的问题。业界将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视为造成该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 来自国际旅游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也不可忽视。如, 美国作为全球旅游观光产业收入最多的国家, 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的旅游产品外, 高品质的观光设施、高度重视顾客满意度指标建设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些综合性竞争实力为其获得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旅游收入。
三、浙江旅游服务贸易优化发展策略
第一, 协调区域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提高旅游服务贸易整体效益, 落后地区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创新旅游产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配套服务, 是基本路径。先进地区发挥其积极影响力的辐射效应, 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是必要手段。如, 以杭州为核心推进“一核两翼五圈多点连线”的规划布局, 正是改变区域不平衡发展现状的尝试。具体措施上, 可以加大宣传,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宣传的前提是旅游资源具有个性、内涵丰富, 在开发建设旅游景点时, 要克服景观的雷同和重复。差异性、个性化前提下, 加大区域合作,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是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二, 完善产业链, 形成核心竞争力。旅游供应链上“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优化是完善产业链本身的必要手段, 且每一组成部分均有其自身优化规律。加强旅游职业队伍建设, 提升导游、景区管理人员、广告宣传者等服务职业者业务素养, 是优化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拥有丰富资源, 并不意味着就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外竞争压力渐长的形势下, 浙江旅游服务贸易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从单点支撑向整体配套体系完善, 加大地区间合作, 吸引和整合社会资金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投入, 充分优化供应链。
第三, 完善宏观环境, 开拓客源。完善宏观政策环境, 是优化市场构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助力。2015年《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推进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促进旅游市场公平竞争, 提升浙江旅游市场品质”为其根本目标。完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是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走向更深远发展的关键词。比如, 对于雾霾现象, 政府应积极应对, 在主旨上, 倡导绿色旅游,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细芳著:旅游供应链柔性研究:面向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版, 第13页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29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159-01
建筑企业要想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有所立足,就一定要做好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同时,在安全预防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安全控制管理机制,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还要保证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轻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
1 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因素
1.1 人为因素
这里所指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管理意识不到位以及操作行为不规范。例如: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乏,在施工过程中不佩戴安全防护用品;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建筑施工要求,技术不规范;施工过程一些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无证上岗、违章操作等。
1.2 材料设备因素
材料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际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在选购施工材料时往往过于重视材料价格而忽略材料质量,致使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另外,一些单位采用的机械设备、施工工具以及配件等不符合施工要求,或者没有做好设备的现场维修和养护,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暴雨、泥石流、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都会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如果不能够及时根据当地水文、气象资料采取措施还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
2 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方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体制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这些不完善不仅体现在制度上面,而且也体现在管理队伍的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要求。另外,当前常用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及方法存在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的情况,部分管理模式只是一味的追求施工的进度,忽视施工的质量,进而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埋下了很大安全隐患。
2.2 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安全监督疏漏常见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所致,许多施工项目多是在露天、高空、气温高等环境下进行,施工条件比较恶劣。再加上建筑工程本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工序比较繁多,施工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因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任务较重,在实际施工中难免出现疏忽。例如:在实际的施工中,会出现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彻底,从而引发施工安全事故。
2.3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安全监督效果的高低具有直接影响。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往往是由内部施工人员兼任的。这部分兼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应对问题的能力、专业素养、管理水平都难以达到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起不到真正的安全管理作用,形同虚设。
2.4 对施工人员管理监督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在外包某段施工项目时,对承包队伍的施工人员质量关注不足,导致一线施工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在日常施工中只能保证一些简单施工的进行,当遇到较为复杂的工序时,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不仅影响了工程进度,也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却很少将管理重点放在一线施工队伍上,对于施工队伍存在的技术水平偏低、能力较差等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工程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安全监督管理失效。
3 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监督管理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导向性非常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和足够的工作技能。同时,该项工作还要求管理人员熟悉有关建筑行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规章、新制度,并定期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帮助管理人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管理技能,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提高其安全监督管理的综合能力。
3.2 优化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施工的安全性,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施工人员比在良好施工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高。所以施工单位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做好改善施工环境的工作,从根本上面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对工人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要确保工人做好了安全防护措施;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适当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人发生中暑的可能性,切实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3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技术工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施工计划不合理,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健全引起的。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或者出于其他原因,采用并不成熟的施工技术工艺,导致建筑施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施工技术工艺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计划督促工程施工,确保施工中采用的工艺技术符合施工规范与设计要求。同时,需要安排专人负责一些专业性较高的工序,确保施工技术工艺应用正确,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另外,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于一些从事高危操作的人员要检查其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避免出现无证上岗的情况,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维护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3.4 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
当前,建筑一线施工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及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不高,因而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出现。所以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需定期对一线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确保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同时,各岗位的安全负责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安全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和维护,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一线施工人员做好相应的安全指导。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当前很多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时,都很重视安全监督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控制力度。不过由于各建筑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安全控制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安全控制时需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之后采取最适合的安全监督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郑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 设计,2014,(21).
十堰市建筑用砂行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
李秋生 项校尧 2011年12月
混凝土与砂浆是建筑业需用量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建筑用砂作为混凝土与砂浆中的骨料,其用量约占30%左右,所以砂在建筑工程中需求量较大,被喻为“建筑业的小米”。刚性的需求决定了砂材料不可或缺。建筑用砂按采集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天然砂和机制砂两大类,天然砂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机制砂是由开采或采集,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
近几年来,由于十堰市城乡建设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砂需求逐年增加,价格持续上涨,而国家对天然河砂开采的限制和南水北调库区范围的扩大,势必造成天然河砂面临枯竭。为了寻求新的制砂资源,解决十堰城区2014年后建筑用砂问题,前不久,我们深入到郧县、房县、丹江以及市外,对此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十堰市建筑用砂行业的现状与问题
十堰市较大规模的城市与现代工业建设,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建筑用砂的资源一直开发不够,70—80年代曾大量调用襄阳、随州的黄砂,进入90年代后,由于十堰境内汉江流域河砂资源的全面开采,保障了十堰城乡建筑用砂的需求。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全市砂产业可分为三大区域。
1、十堰城区、郧县、郧西区域(以下简称“十堰中心区域”)该区域是十堰市市场需求集中、用量最大的区域。2010年的市场用量约230万吨,其品种与资源主要依靠汉江流域采集天然河砂。十堰市金砂公司作为专业采砂企业,已实现对该区域的集中规模生产经营,年采砂逐年快速增长,现有采砂船19条,在郧县至陕西白河汉江流域153公里范围内全面展开,2010年产销量达195万吨,占区域用量的85%,是建筑用砂市场最大的供应商。该区域另有13家个体采砂企业,其生产规模小、能力低,2010年合计开采河砂约35万吨。
2、南三县区域
房县、竹山、竹溪三县区域2010年用砂总量约90万吨。多年来该区域主要靠从河道中取卵石进行破碎制砂,多数为年产2—4万吨以下的个体制砂企业。近两年来,由于河道卵石资源逐年减少,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开始转向机制砂的开发生产。竹溪县以广宇建材有限公司为主,已建成机制砂企业5家,共7条生产线,采取开采辉绿岩矿山及水洗工艺生产方式;房县赛武当矿业公司正在建设5条机制砂生产线,属开采砂岩矿山水洗工艺生产方式;竹山县由十堰金砂公司建设2条机制砂生产线,采用硅质岩矿山开采加工生产方式。“南三县”区域内所建机制砂企业的单线年产能均为5—10万吨左右的小规模生产线。
3、丹江口市区域
丹江口市建筑用砂的品种与资源,主要采于丹江坝下汉江段的天然河砂,由于该河段资源不受丹江加坝的影响,其资源可长年保障市场供应。
通过对上述三大区域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近年来虽然依靠部分企业开采河砂资源,尚可维持目前十堰城区市场的供应,但已暴露出该行业资源、生产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十堰城区、郧县、郧西用砂量最大的区域内,产品和资源单一,几乎全部依赖汉江流域的天然河砂,多年来的过度开采,储量大幅下降,特别是2013年南水北调蓄水后汉江流域郧县段将无砂可取,主要原因一是当蓄水位达到165米后,比目前水位抬高近30米,现有采砂点全部淹没,取砂十分困难;二是库区范围扩大,从白河到丹江沿汉江将形成水位的缓流、平流层,沉积下来的大量淤泥覆盖库底及河床,原有的砂源根本无法开采;三是上游层层拦坝,下泄水含砂量也逐年减少。届时,该区域将面临无天然河砂可用的局面。
——我国天然砂资源短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限制管理政策。《十堰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已明确将汉江河砂列入限制开采的矿种,该品种与资源的开采利用已受到产业规划的限制。
——十堰城区周边150公里范围内无其他大量河砂资源可采集,超过以上范围的河砂资源,运输成本将增加到100—120元/吨,砂产业属资源依赖性产业,也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产业,运输成本超过制砂成本,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价格也是市场难以接受的。
——近两年来,十堰市部分企业根据河砂资源逐步枯竭的状况,开始转向开采矿山资源生产机制砂,除上述介绍“南三县”机制砂生产线情况外,郧县也建设了2—3家小型机制砂生产线,从行业、市场发展的趋势看,这些企业水平低、规模小、环境差,且有无序开采、浪费资源的苗头,亟待行业引导与规范管理。
二、行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面对十堰市建筑用砂行业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感觉到,我市基层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砂生产企业及新项目的投资者在资源的使用与行业发展的思路方面存在几种值得注意的认识偏差。一是有不少人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始蓄水调水还有2—3年的时间,过几年再抓行业调整也是可行的。二是多数的采砂、制砂企业经营者和市场用户认为,几十年来一直使用天然河砂,形成了行业的惯性,现改为生产、使用机制砂,是否有合适的资源与储量,产品的适用性、质量风险大,有些业主甚至认为制砂行业是一个原材料加工的初级产品,存在产业发展无需规模、无需技术的错误观念。三是部分管理部门认为,砂产业是初级产品,行业规模小,对其发展不够重视。因此,要加快砂产业的调整,满足城乡建设对砂产品的需求,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1、建筑用砂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产业
根据十堰市现有采砂、制砂企业2010年实际产量统计,全市建筑市场2010年用砂量为360万吨,预测到“十二五”末,参照十堰市住建委“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建筑业年均增长20%,市散装水泥“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拌混凝土年均增长18%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家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量约占40%,到2015年,全市年需求量将达到680万吨,如按C30混凝土估算,水泥与砂的用量比约为1︰2.5,则砂产业的产值相当于水泥产值的30%。由此可见,砂产业并不是小产业,也是非常讲究规模效益的产业,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产业。
2、行业资源现状要求我们加快开发机制砂产品
今年以来,十堰城区天然河砂供应已出现短缺现象。据调查统计,目前砂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6%,2010年十堰中心区域市场用砂量约230万吨,由于十堰市近几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较多,预测“十二五”期间年需求量将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今、明两年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则继续加剧。因此,机制砂的开发利用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要抓紧组织实施,以免出现市场“断档”。况且机制砂的开发在资源、市场适应性、工艺装备等方面都有一个探索、创新的准备、替代过程,作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该未雨绸缪,提早谋划。
3、机制砂产品符合我国砂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近期,中国砂石协会针对我国天然砂石资源越来越稀缺和国家对天然砂开采实施限制政策的现状,明确提出,利用矿尾和采矿生产机制砂是制砂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技术发展方向看,砂石行业的下游产品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是混凝土(砂浆)已由现场搅拌改变为预拌混凝土(砂浆),二是今后建筑业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方向是开发和使用高标号、高性能混凝土,这必然对砂产品的适应性与质量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业内专家指出,砂石行业必须引入现代化工业技术及均化的理念,选择先进技术装备,调整合理的颗粒级配,减少针片状颗粒,优化集料表面特征,降低颗粒堆积空隙率,从而实现减少水泥浆浆体的用量,达到提高适用性、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机制砂产品,是砂石产业发展的方向。
4、郧县具有储量丰富、品质适用的加工机制砂的矿山资源
加工机制砂,矿石资源的适用性较广泛,花岗岩、玄武岩、白云岩、辉绿岩、硅质岩、砂岩等多种矿石均可利用。据调查,在十堰中心区域的郧县杨溪铺镇、青山镇、白桑镇以及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境内的山体多为白云岩矿山。这一区域白云岩的矿山分布广、储量大,仅郧县杨溪铺镇财神庙村五组方圆4公里及杨溪铺镇清凉寺沟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山体均为白云岩矿山,初步测算储量约1500万吨,如建两个年产60万吨机制砂生产线,可供开采使用12年以上。
白云岩为碳酸盐类矿种,强度适中,由于形成条件的差异,不同的矿山,爆破开采后形成的块状颗粒也不同。郧县境内的矿山多为形成粒径10—30㎜的小颗粒状,有利于机制砂的加工,经市技监局产品质监所等单位多次检测,坚固性、压碎值指标合格,无泥块含量,无有害化学成分——氯化物,且三氧化硫含量在0.1—0.2%之间,低于产品标准控制指标,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5、机制砂具有更良好的品质潜力
多年来,十堰中心区域建筑市场所使用的汉江河砂,70%为细砂,30%为中粗砂,粗砂类基本没有。要配置各种性能的混凝土与砂浆,河砂的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天然形成,现状不合理,无法选择质量好、成本低的最佳配方,这是汉江河砂资源的缺陷。而机制砂可根据下游产品的需要,能够加工成颗粒级配、细度模数不同的各类建筑用砂,其性能明显优于汉江天然河砂。
对照国家建筑用砂行业技术、产业政策,特别是对照我市行业经营的现状与问题,上述三种观念均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些认识已对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产品资源的变化、市场刚性的需求,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加快机制砂产品开发利用的步伐;经济发展方向、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库区环境保护等,更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对机制砂的开发利用坚持高起点、可持续、集约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方向。
三、行业发展规划布局、行业准入、优惠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从我市建筑用砂“三大区域”来看,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破解2014年以后十堰城区建筑用砂问题。因此,这里我们重点就十堰中心区域机制砂的开发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布局,合理定点,走规模经营之路
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的导向,规模经营是行业优化的方向。十堰中心区域建筑用砂市场需求以2010年为基数,预测“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0%,以此推算,2015年砂需求量可达370万吨左右。根据资源的适用性及储量,新建项目可全部选择开采白云岩矿山生产机制砂,逐步替代汉江天然河砂,力争到2015年替代率达90%,机制砂年产能达到330万吨左右。近期制砂项目使用资源应以郧县杨溪铺镇的矿山为主,郧县青山镇、白桑镇及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等处的矿山可作为长期发展的储备资源。“南三县”区域市场需求量适中,已建和正在建的小型机制砂生产线14条,“十二五”期间可重组、新建中等规模的机制砂生产线3—5条。丹江口市今后的发展仍以汉江天然河砂产品为主。
“十二五”期间我市应鼓励支持大、中型机制砂项目的发展,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对原有的小规模机制砂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淘汰,实现行业规模生产经营。根据三大区域的不同情况,我们认为,机制砂生产项目的设置应纳入地方政府矿产资源发展规划,由矿产资源管理、环保、建材等部门根据矿产资源规划、行业发展政策、建筑用砂市场需求量每五年编制一次规划布点方案,机制砂新建项目应符合各区域的布点方案。对十堰中心区域“十二五”期间布点方案建议如下:(1)近期在郧县杨溪铺镇财神庙村五组、杨溪铺镇清凉寺沟及郧县茶店工业园规划的王家湾建材工业园内各建一个年产60万吨的机制砂项目,分布为江北两个、江南一个,年总产能180万吨。
(2)2014年,在郧县杨溪铺镇、青山镇,再建三个机制砂项目,年总产能180万吨。基本完成十堰中心区域产品结构调整,达到逐步替代的目的,保障市场供给。
2、实施行业有条件准入
机制砂产品对矿山资源的依赖性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负有保护资源、有序开采的责任。为此必须实施行业有条件准入,主要包括建设规模、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内容。
(1)建设规模:单线单班年产机制砂30万吨以上;年总产能机制砂60万吨或年产机制砂、碎石60万吨以上。干法生产需配置选粉机分选石粉(75μm以下的细粉颗粒)工艺。
(2)环境保护:机制砂工艺线需配置袋式除尘器两台以上,工作现场空气粉尘排放需达标;矿山阶梯或平台坚井开采,提供矿山开采复垦绿化方案。
(3)资源综合利用:矿山开采、机制砂生产的尾矿是石粉(75μm以下的细粉颗粒),建设项目需提供尾矿石粉综合利用方案,实现尾矿零排放;还可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其他矿山尾矿、建筑垃圾加工砂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除上述行业准入条件外,在机制砂分选方面也应有相应的要求。机制砂分选石粉工艺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分选采用水洗工艺,不仅使石粉含量很难控制,同时还洗去了包括150、300、600μm的颗粒,其结果一是浪费资源,二是破坏了机制砂的合理级配;而干法是采用选粉机分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且能准确高效分选石粉,更重要的是干选石粉可直接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郧县白云岩机制砂石粉含量偏高,经选粉机分选,石粉含量可降至2—3%,符合国家I类机制砂标准,建议采用干法分选工艺。其他矿种加工机制砂,分选工艺可视资源、环境条件选择。
3、鼓励行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
(1)根据建筑用砂行业创新的规划定点方案及行业准入条件,建议地方政府在选择投资业主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我市大、中型水泥及预拌混凝土(砂浆)企业进入该行业。这些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水泥和混凝土(砂浆)企业与砂、石加工有相近的工艺流程,具有先进的矿山开采、破碎、粉磨、分选的技术、人才、装备;企业规模大,资金雄厚,可形成“水泥—砂石—混凝土(砂浆)”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模式,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在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水泥行业更具备制砂企业的尾矿石粉综合利用的成熟技术和消化能力。
(2)加强砂石行业采矿权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小型砂石企业,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应不予延续,重点支持大、中型砂石企业的发展。
【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推荐阅读:
浅析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07-24
浙江高考英语备考策略11-23
乡镇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05-28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应对措施论文07-25
浙江经济发展情况12-27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与对策的论文12-01
浙江省民间金融发展07-27
智能建筑的探讨与杭州发展的思考01-02
浙江民俗与民间文艺教学设计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