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的拼音

2025-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字词的拼音

字词的拼音 篇1

【展开】

张开。

【摇篮】

给婴儿睡的家具,形状像篮子。文中指小水珠像小孩子似的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立】

站,站立。

【停机坪】

飞机降落的地方。这里是把荷叶比作小蜻蜓的停机场。

【放声】

放开声音,尽情地。

【摇篮】

⑴小弟弟在摇篮里睡得正香。

⑵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亮晶晶】

⑴天上的星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

⑵清晨,草叶上一串串亮晶晶的露珠在阳光下发光。

【展开】

⑴我打开鸟笼,小鸟展开翅膀飞向蓝天。

⑵我们学校的读书竞赛活动全面展开。

【放声】

孔繁森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藏民放声痛哭。

【歌唱】

⑴在六一儿童节的.庆祝会上,同学们尽情歌唱党、歌唱祖国。

⑵夏天的池塘里,总能听到青蛙欢快的歌唱。

【笑嘻嘻】

⑴小红笑嘻嘻地告诉妈妈:我的作文获得了一等奖。

字词的拼音 篇2

一.字的分拆。即将原来的汉字分拆成笔划或部件。在特殊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下、在交际场中或出于娱乐的目的, 有些语词不便直说, 就常采用将汉字分拆的办法。

(一) 将汉字分拆成笔划。创于明末, 起于康熙时天地会的“入会”仪式中。当时, 入天地会时就有一项基本内容:问到姓则答曰:“洪”, 涉及到数字, 则答曰:“三八二十一”。这个“三八二十一”就是将“洪”字分拆成笔划而成。民间也有称“酒”为“三西老子”, 称“李”为“十八子”的说法。

(二) 将汉字分析成部件。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 青年韩桂芝找到乡公所, 欲与其夫“打八刀”。“打八刀”是用拆字法把“分”字拆开来表示“离婚”之意。民间称“钱”为“哥哥”, 为什么呢?因“钱”的繁体为“錢”, 即由“金”“戈”“戈”三部分构成, 谐音则成了“金哥哥”, 简称“哥哥” (大抵与孔方兄也有关系) 。骂当兵的为“丘八”, 也是此类现象。

(三) 将汉字的某些部件隐去, 让受众自己去“悟”, 类似于猜谜。也许是出于行业保守秘密的需要, 旧时, 广东佛山理发业有一首从一至十的隐语歌 (各行业有不同的隐语) 。歌词是这样的:百万军中无白旗 (一) , 夫子无人问仲尼 (二) , 霸王失去擎天柱 (三) , 骂到将军冇马骑 (四) , 吾今不用多开口 (五) , 滚滚江河脱水衣 (六) , 皂子常时挂了白 (七) , 分瓜不用把刀持 (八) , 丸中失去灵丹药 (九) , 千里送君终一离 (十) 。

(四) 只取部分构件, 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表达一定的情感或某些哲理。王维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冰”“玉”二字, 含有“冰清玉洁”之意, 但又有学者考证“一”又作“壹”, 而壹的篆体外形象一把玉壶, 内装一颗冰“心”, 这样一来, 王维的这句诗内涵也更丰富了。冯梦龙的“三言”小说中, 有这么两句“利旁伏刀常遇祸, 钱因多戈每遭灾”, 就是利用了构件“刂”与“戈”来阐发利害相侵, 祸福相倚的人生哲理的。

二.字词的重组。即将汉字的偏旁、部首或两个汉字进行组合, 产生新的意义。《红楼梦》中有“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的句子, 其中“子”“系”二字合起来就是繁体“孫”字, 暗示迎春将来要嫁给姓孙的人, 且是一个品行不端 (中山狼) 的男人, 迎春后来的悲惨命运证实了这点, 上述两句也成了成语。“孫”字分拆就是“子”与“系”。对联“白水岩下好女子, 乃子有孕;山石岩上枯古木, 此木是柴”“寸土为寺, 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为林, 林下示禁, 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此木是柴山山出, 因火为烟夕夕多”等都是将汉字或分拆或添加构件重组的现象, 读来余味无穷。据说青年毛泽东有一次在工人夜校讲课时, 说“工”字顶天立地, 工人将来要做国家的主人。这时, 座下有一个工人叹气说“哎, 别说了, ‘工’字上下不出头, 我们永世不得出头”。毛泽东灵机一动, 在黑板上将“工人”二字合写成“天”字, 并且说, 只要我们工人团结一心, 就一定能够胜天, 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执掌天下, 从而提振了工人们坚决斗争的信心。可见, 灵活运用汉语字词的“拆”“合”, 有时还有政治意义与作用。

三.先“拆”后“组”, 这里主要是讲汉语词汇的“拆”与“组”。一类是连绵词的“拆”与“合”。众所周知, 连绵词是不能拆开使用的, 如苜蓿、葡萄、仿佛之类, 拆开毫无意义, 但随着语言的发展, 有的连绵词能够分拆、颠倒或插入修饰性、限制性短语, 翻出新意。如“慷慨”一词, 可作“慨当以慷”“天翻地覆慨而慷”“慷国家之慨”, 又如“滑稽”可变成“滑天下之大稽”, “堂皇”变成“堂而皇之”, “幽默”变成“幽某某一默”等等, 重组成后的词组或短语较原词, 意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如:“堂皇”原指一本正经或假正经, 变成“堂而皇之”之后, 则多了道貌岸然, 不知羞耻的意味。另一类是合成词的重组, 这类重组最为常见。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什么民主?就是你是民, 我是主”经他这么一解释, 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便一目了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有类似妙说, 如“中立, 中立, 中而不立”, 寥寥数字就将美英帝国主义口头声称保持“中立”, 而暗中偏袒甚至是纵容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 堪谓见解独到, 出语精辟, 文笔增华自不待言。

语言的平实叙述与曲尽其妙的表达, 给人以截然不同的美感享受,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字词的“分拆”与“重组”呢?管见以为, 一是由于特定的环境或语境, 使某些话不便直说。二是为了单纯的娱乐。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一文中说“谐之言皆也, 辞浅会俗, 皆悦矣也”, 是说猜谜、歇后语等, 纯带有娱乐性;而“隐也, 遁辞以隐言, 谲譬以指事也”, 则是指由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或某些行业语境的需要, 不便直说, 必须借助“隐言”的形式来表达, 如前文所提到的理发行的隐语歌。三是语言本身也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人民群众会创造新的语词。汉字汉词的重组属于“隐”之类, 这类“隐”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与教育功用。刘勰说“大者兴治济身 , 其次弼违晓惑”“会义适时, 颇盖讽诫”。

快乐地穿行在字词的“丛林” 篇3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轻轻一问,成了人类共同的寻根情结。当这遥远的叩问再次从心底拨响,此时,让我们试着回答:我们是苏派教学中的水滴,从历史的学派文化渊源中走来,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大海奔去。一路上,我们还将吸纳时代的风霜雨雪,我们还将汇聚他流的玉露琼浆,一路奔流一路充实丰赡,一路奔流一路成长繁茂……

从教十多年来,有循着先辈经验理解追随的经历,也曾有凭着自己的经验抬头探寻的体验,在追寻、感悟、尝试的过程中聆听着花开的声音,企盼着每一次生命的拔节……

纵观我们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它首创的“词串识字”,像一首优美的诗,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似一幅迷人的画,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其实,它非诗,却有诗的韵味;非画,却有画的色彩。所谓“词串识字”,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是合辙押韵的“准韵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有“韵文”的依托,然而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又是怎样进行识字教学的呢?我认为,巧借“词串”一专多能的功用,发挥阅读教学的优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词串”构筑词语之间的联系、词语与文本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类、重新组合,使词与词之间形成互通的经纬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与体验。

一、巧用“词串”教学,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

中高年级的每一篇教材,都有适合词语教学的训练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文本中适合进行语汇积累训练的“点”进行研究,细致地思考,为学生课堂语言训练找准“支点”。

[聚焦“词串”一]

在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我巧妙地利用了“词串”教学。

我在黑板左上角写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下面写上了“断垣残壁、青苔、蜘蛛网、灰尘、破败”,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上了“舀泉水、啃干粮”,在右下角写了“忍冬草、金银花、刀豆子、胭脂草、鸡肠草、鹅肠草”,并在旁边写上了:“端详、若有所悟”。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青苔蜘蛛网灰尘破败

舀泉水啃干粮

忍冬花(金银花)刀豆子胭脂草鸡肠草鹅肠草

这样有意识的安排除了将词语归类以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能很自然地说出这四类词语与主人公相关联的小标题。例如:第一组词学生能感受到查访药材时的辛苦,就可以用小标题“查访药材”;第二组词是写他们“夜宿古寺”;第三组词写的是“寺中谈苦”;第四组词是“夜记药材”。有了这样的小标题,还愁学生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词语教学一个适切的地位,挖掘词语教学的内涵,让词语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既扎实又活泼的课堂新亮点,让词语教学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二、活用“词串”教学。创设文本教学的情境场

围绕某个中心或目的将相关的词语串连起来,学生依据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总可以构成一定的场景或意境,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间隔与联系为想象提供了空间,它能够激活儿童头脑中储存的“生活信息”,并将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想象着整合起来。

[聚焦“词串”二]

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我先将词语进行归类,连成“词串”。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银松雪柳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描写雾凇的)

弥漫随风飘荡笼罩雾气缭绕

(描写雾气的)

漫步观赏情不自禁赞叹

(描写人们的)

我让学生们在通读词语的基础上结合插图看、说、品、悟,体会词语的画面美,感受词语的魅力。在词语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语言美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

三、借用“词串”教学,找准文本脉络的支撑点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能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训练的难点,在教《海伦·凯勒》一文时,我就巧妙地利用了“词串”教学,给教学难点设计了坡度。

[聚焦“词串”三]

失明失聪隔绝倾诉脾气暴躁

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夜以继日

坚持练习决心倾注不屈不挠

然后让学生借助“词串”分三步进行:

(1)读一读:你能读正确吗?指导学生读正确。

(2)品一品:能读出味吗?指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做到有滋有味读词语。

(3)说一说:能用上这些词来介绍一下海伦吗?

学生通过读课文,借助“词串”,理清了“生病(失聪失明)——奋斗(学盲文练说话)——奉献(永生留名)”这样的脉络,知道了这篇课文先写了一场大病给幼小的海伦·凯勒带来的灾难,后来她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接着写在萨勒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说话;最后写海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这三方面的内容用心去读课文,遵循这三条线索用心去品文字,深入体味海伦·凯勒的奋斗历程以及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利用“词串”教学。归还文本语感的灵性美

有些词语的意思真得很难“言传”,只可意会,用这样的词语组成的“词串”不仅要让学生会认读,而且要求读出“词串”的韵味,读出词语的意思,这是“词串”教学的最大特色。我在教学《望月》一课中,深深地体验到语文教学要还语言以感性的存在,还儿童以感性的生命!

[聚焦“词串”四]

(1)安详吐洒清辉

晶莹闪烁光斑跳动

黑色剪影伸展起伏

(2)月亮安详吐洒清辉

江水晶莹闪烁光斑跳动

两岸黑色剪影伸展起伏

这两组词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月亮、江水和岸景,“望月”的情趣、韵味都尽在其中。可是这仅仅是“教师的语文”,对学生来说,却是21个孤立的、似懂非懂的字眼。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读”去理解“词串”,边读边想;引导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想象。“词串”在学生眼前展示的是一幅完整的生活场景,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词串”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受。这21个词语的“复活”,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首生动别致的“诗”,脑中的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弹奏在他们心灵之弦上的一首歌,更是引导他们走向文本,激发他们去探究文本的一条光明的路,这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种境界。

湖心亭看雪字词拼音 篇4

喃喃(nán)

是日更(gēng)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cuì)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字词的拼音 篇5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字词的拼音 篇6

1.学会运用“据形”方法追根溯源,探究文言字词的本义。

2.学会运用“建图”方法梳理词义,探究文言字词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了解词义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运用“据形析义”“建图索义”方法释解文言字词,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教学设计】

一、导入:辨识金文,众说寓意

(一)依金文,识名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字体吗?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字体中认出我们班同学的名字?

这是“金文”。“金文”指的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铸造之前先要把字刻在模具上,所以它的笔画相比甲骨文更加粗壮圆润,字体大小也更加匀称。

(二)据名字,说寓意

名字往往寄予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期望。请说说下列同学名字的寓意。

王国瑞:国家祥瑞,百姓安康,是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卓步松:漫步松林,有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境,又有诸葛亮所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心境。

陈妍:妍者,美也;陈妍者,陈氏美女也。

周杰:希望周杰同学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王绝然:可能是希望绝然同学刚毅果决,该断则断;也可能是希望她超绝独立。

二、示例:据形析义,建图索义

(一)据“绝”形,析本义

参考示例:

(二)建图表,索义变

根据字形分析,“人用刀断丝”是“绝”字本义,下面请同学们解释例句中的“绝”字,并探究其不同义项间具有的相关性,以及词义演变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过程。同学可否建一个图示来体现“绝”字义项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桌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绝”字词义及词义演变探究参考示例:

图示示例:

“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祖先的智慧,研究汉字能够看出他们的思维模式、想象力,以及对世界的感受。”流沙河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活生生的化石,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正因为最初的字形象形程度很高,与字义的联系紧密,所以,根据字形探究本义,根据词义的多义性探究词义演变的发展变化,思考词义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建图演绎,是我们积累文言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文言字词呈现源头,体现流变,由一个个静态的字词还原为有底蕴有活力的文化载体。

(三)共小结,明方法

建图方法:据形。

图的起点:甲骨文、金文、篆文;简化前字体。

图的类型:链条式、放射式。

图的关联:意义。

三、活动:“据形”“建图”,展示解说

(一)活动设计

1. 每个学生课前搜集一个“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 学生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3. 四人小组运用“据形”方法探究文言字词本义。

4. 四人小组运用“建图”方法探究词义演变的动态过程。

5. 各小组展示解说。

(二)学生展示

例一伐

1. 举例释义。

2. 据形析义。

伐,甲骨文字形,左边一个人,右边是武器,像是用戈砍人的头。所以本义为“砍头”。

3. 建图索义。

“伐”的本义是“砍头”,为什么引申出“自夸”这一义项呢?上网查“汉典网”我们发现,“伐”除了本义外,还引申出多个意义:(1)败坏;(2)砍斫;(3)自夸;(4)击刺;(5)攻打;(6)平毁;(7)记功;(8)敲击;(9)自功;(10)批评。以上这11个义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建立引申图,并为课文中“伐”字注释。

“伐”由“砍头”引申到“(2)砍斫”“(8)敲击”“(4)击刺”义,几个义项存在相关性,前后关系相当明显,是链条式引申。

由“(4)击刺”这具体动作,引申为“(10)批评”和“(5)攻打”,体现了趋势的虚化;“击刺”和“批评”之间存在相似性,和“攻打”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样形成放射式引申。

到此为止,这6个词义存在共同点,动作的对象指向人或物,对人或物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而引申出“(1)败坏”“(6)平毁”义。联系课文,“愿无伐善,无施劳”句中“伐”的对象是“善”,孔子说颜渊“其心三月不违仁”,程颐说他“不违仁”,“违”意为“离”(《说文》)、“远”(《尔雅》)。可见颜渊待人仁爱宽厚,因此,以上义项都不是本句“伐”的词义。

“伐人者有功。故左传诸侯言时记功。大夫称伐。史记明其等曰伐。又引申之自功曰伐。”(《说文》)

这告诉了我们,由“征讨,攻打”再顺势引申到“自夸”的发展轨迹:征讨有功,大夫的功劳等级称为“伐”;再由朝廷给大夫“(7)记功”,引申为“(9)为自己记功”;再为扩大范围,引申为“(3)自夸”。结合文意,此处用的便是“自夸”义。颜渊回答谦虚、谨慎、恭敬,注重自我修养,不愿意表白自己的长处功劳。

例二发

1.举例释义。

2.据形析义。

我们知道,例句(1)至(4)中的“发”读fā,例句(5)(6)中的“发”读“fà”;在词义上,前四句中“发”的词义相关性强,而后两句中“发”的词义与前者相距甚远。

查找汉典网,我们发现“发”字原来是合并“髪”和“發”而用的简化新字,实则为本义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髪”从“髟”,跟毛发相关;“發”从“弓”,本义为发射。这样,我们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3.建图索义。

由此,我们就由“发”引申出两条路径,走向清晰,泾渭分明。

四、批注:联想比较,依境鉴赏

(一)“批注”设计

例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7.6)

1. 思路引导。

“游:游习。”《〈论语〉选读》中对此处的“游”作了如上注释,你怎么理解?如果把此处的“游”换成“习”,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分析:论据支撑)

2. 资料链接。

B.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效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朱熹《论语集注》)

(二)批注示例

学生批注

这章内容是孔子教育教学的基本纲要。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因此编者把这一章安排在本课第一位。

本章不仅指出君子当具备的“质”,同时又指出了君子得质的方法———“游于艺”。“游”字生动形象,让人联想到畅游水中的自由舒展,让我感受到涉猎之博、学习之深、心情之愉悦。君子不仅好学,更能乐学。

不仅如此,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好学乐学的君子。孔子自己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好学竟至于忘老,这是何等乐学之境界。在这里,孔子再一次现身说法,给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个乐学的君子范本。

好学是一种态度,乐学是一种境界。

批注是细读文言字词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文学鉴赏与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同学们的批注不同于注释所提供的一个静态的结论,而是充满了科学的推理、生动的想象和发现的喜悦,批注文字带着同学探索的温度,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五、拓展:描述字形,陈述观点

(一)作业设计

1. 查找:确定一个你感兴趣的汉字,查找汉典网或词典,追溯其本义。

2. 描述:结合这个汉字(金字或甲骨文或繁体字)字形,展开适当联想进行描述。

3. 立论:表述你对这个汉字的认识,并能有论据支撑。

(二)学生例文

詹子良

易,一个对自然作了最充分甚至近乎完美解释的中国汉字。

《现代汉语词典》对“易”的第一个解释就是简易,而这也恰是“易”解释自然的第一要义。自然,自始至终遵循的规律就是简易。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相信混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而西方则认为,有那么一位叫作上帝的神,他独自一人创造了万物。无论是混沌造就了万物,还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他们都始终信奉着同一个原则———自然的根源是简易的。不仅如此,现今的科学发现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进化论中,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大爆炸理论中,无穷无尽的宇宙只起源于一个小小的奇点。除了现实的世界以外,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也是在“0,1”两个简易的数字上构建起来的。

《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段话:“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它认为“易”字最初来源于蜥蜴的蜴,即日为头,勿为足,是个象形文字。但又因蜥蜴善变色,“易”又引申为变易。而这恰又吻合了自然的另一个规律———变。前段所述由简至繁的进化亦是对此最好的例证。除了像进化论这种跨越几千年的大变易之外,“易”还存在于那些小变化之中。而这些小变化则可用《周易》中的规律去解释:八八六十四卦中每爻都有自己的变数。初爻为事物的开端,可以理解为创造,二爻为事有小成,三爻为停滞不前,四爻变革,五爻兴盛,上爻则为终极,趋向衰落。自然中的事物不就是在这规律中变易而得以生生不息的吗?

郑玄在《易论》中为“易”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易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看似“变易”与“不易”有着巨大的冲突,实则不尽然。“变易”讲的是自然万物在不停地发展,他们在变中成长。而“不易”指的则是万物虽然在不停地变幻,但始终逃不出上述的六爻,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规律是永恒不易的。然而这仅仅是“不易”的一个小方面而已,“不易”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生死轮回,生生不息,“不易”指的是一种永恒,一种生命将永远存在的永恒,是一种对自然法则永远不会因为个人意愿而转变的认可与赞美。

“简易”是对往昔的回顾,对起源的探索;“变易”是自然发展的历程,是历史的必然;“不易”则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念。“易”就是这样统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永恒自然法则。

字词的拼音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词教学;图画;多媒体

在中考、高考改革中,语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语文地位日益凸显。要想学好语文,阅读理解必不可少;而阅读理解的提升,必然离不开字词的学习。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重中之重。那如何教好小学低年级语文的字词呢?

一、字词教学与图画相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他们的大脑中,对较为熟悉的东西,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而对于离他们日常生活较远的知识,学起来会不太容易。因此,教师在字词教学中,不妨运用字词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中,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遮遮掩掩”等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躲躲藏藏”这个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栋房子、一棵树、一个狗窝和一盆小花,并说:“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小树发芽了,小花开始生长了,小狗出来撒欢了。连小猫和小老鼠也出来游玩了。”我接着画上了小猫和小老鼠,继续说:“小老鼠老远看见小猫,很害怕,急忙躲到小树的后边。可是,小猫也往小树这边过来了。小老鼠赶紧转身,躲到狗窝旁藏起来。院子里,小老鼠躲躲藏藏,害怕被小猫发现。”就这样,我一会儿把小老鼠画在树后,一会儿画在狗窝旁,通过图画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了“躲躲藏藏”的含义。

二、字词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好,容易记住声音、画面,尤其是对动态的画面,容易有较好的理解。这时,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第九课《日月潭》一课的授课中,我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月亮船》这首歌:“月亮船啊月亮船,快载着我们小伙伴,去看那美丽的日月潭……”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里唱的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吗?日月潭又是什么样子呢?”利用这一手段,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兴趣。随着课程的继续,我相继给学生放了几张日月潭风景秀丽的照片,并播放了一段有关日月潭风景介绍的视频,各种画面加起来,让学生深深记住了日月潭,产生了去看看日月潭的向往,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如果这时没有多媒体,没有直接呈现给学生丰富的、生动的画面,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只能靠教师空洞、苍白的解说,死记硬背。

三、字词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对于一些学生早已体会、早已接触,但并未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词,其实已经不必教师再去费力解释,用力去教,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游戏,就马上能让学生心领神会,记住并学会运用。

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5课《快乐的节日》中,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理解并会写“快乐”一词。快乐还需要理解吗?孩子在什么时候最快乐?当然是在玩、在游戏中最快乐。于是我就和学生进行了小小的互动游戏:拍气球。几个学生分成一组,任意两组面对面站着,朝对方拍气球,拍气球的学生口中必须说一个名字,然后把气球拍到所说名字者面前。命中为胜,反之为败。由于气球很轻,所拍力度和距离不容易一致,因此学生拍得小脸通红,很是兴奋。在这个短短的小互动中,他们切身体会并深深记住了“快乐”这个词。

小学低年级字词的学习以及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快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

上一篇: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下一篇:庆祝第28个教师节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