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分类管理试点报告(精选6篇)
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试点调研报告为全面完成省委组织下达的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任务,我部组建调研组就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开展调研,通过广泛走访基层党务工作者、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电话访问在外流动党员等方式,初步掌握了全区社区党员管理的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并就下阶段推进党员分类管理提出建议意见,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及社区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情况开展调研,共选取X等作为样本点进行调研。我区城区设有X等X个社区,共有社区干部职数XX个。除X社区外,其他社区常住人口均在XXXX户以上,常住人口在XXXX户以上的有X社区,居民最多的X社区达到了XXXX户。城市社区直管党员共XXX名,其中流出党员XXX名,占XX%,XX岁以上老年党员XXX名,占XX%。办公地点在城区的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有党组织XXX个、党员XXXX名,两新党组织XX个、党员XXX名。总体上来看,我区城市社区党员队伍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流动党员多。大部分社区流动党员占比较高,XXX名社区直管党员中流动党员有XXX名,占比达XX%,个别社区如X社区有党员XX名,流动党员就有XX名,占比更是超过XX%。②老年党员多。社区党员队伍整体上老化严重,XX岁以上老年党员占社区党员总数的XX%,特别是年轻党员大多流出在外,在家党员基本上都是老年党员,党员队伍结构不优,活力不足。③相互之间不熟悉。社区党员有原居民党员、企业改制划转党员、高校毕业生党员、退伍复员党员、社区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和农村居民迁居转入党员等,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互之间基本无交集,即使通过组织活动,相互认识,但大都相互了解不够,因此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效果不佳,队伍合力不强。
二、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城市社区基本是根据党员结构特点划分为老年党员、青壮年党员、流动党员三个党小组进行管理;社区党组织“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能坚持正常开展,积分管理和设岗定责也基本落实到位。通过构建“社区+机关支部+非公企业”组织体系,开展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党支部“五化”建设、“党建带群团活动、党建带社区服务、党建带志愿服务”三大活动,密切了群众关系;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助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断提高了社区党建质量,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小区层面的党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党的组织未能有效覆盖。X个城区社区只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尚无物业小区建立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毛细血管”不发达,特别是楼宇、商圈、互联网等领域党的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如X社区现有住宅小区XX个,其中有物业小区XX个、无物业小区XX个,均未成立小区党支部;X作为全区最繁华的商圈,商铺达XXX余家,也没有成立党组织来发挥领导作用;尚没有单位院落组建功能型党组织。二是党员来源复杂,底子不清、情况不明。社区居民党员中有原居民党员、企业改制划转的党员、进城定居的农村党员、军队退役和院校毕业转接的党员等,来源十分复杂,而社区对辖区内居民中到底有多少党员情况不清、底子不明,未能将辖区内定居的党员全面有效纳入管理。据不完全摸排,X个社区共摸排出居民党员(不包括居住在单位院落中的党员)XXXX人,绝大部分都是由其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进行管理,能够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的不到XX%,甚至有个别党员不知道自己组织关系到底在哪里。如X社区在党员摸排过程中发现原城关粮站的一名党员多年不知道自己的组织关系在哪个支部,也一直未参加组织生活。三是人籍分离现象十分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城区扩展,人员流动性加大,大部分党员的居住地不在组织关系所在社区,如X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XX名,其中居住在本社区辖区内的党员仅XX名,有XX名党员居住在其他社区,人籍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
一方面,社区中存在很多组织关系在外地的流动党员,未能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如X社区有多名X、X的企业退休党员,他们的组织关系在X、X等地,基本上处于两边不管的状态。另一方面,组织关系在本地的外出流动党员也未能实现有效管理。支部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微信、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线上平台,对流动党员学习和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大部分流动党员处于“失管”状态,其中个别党员甚至近十年时间没有到支部参加组织生活,仅仅保持和支部书记偶尔的电话联系。同时,由于支部整体流动党员数量大,个别老年党员因身体原因长期无法参加组织活动,支部日常党组织活动到会率不足XX%,组织活动开展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先锋示范作用难以发挥。(三)部分党员思想观念有偏差。
部分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大部分对原所在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和感情,有的单位、企业级别较高,如原来的X、X等一些X企业,随着企业陆续改制,原隶属企业的一些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到社区党组织管理,而社区由于人手不够、经费紧张等多方面原因,往往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难以周全,特别是对部分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党员在关心关怀方面做得不够,导致这部分人认为是被单位、社会所抛弃和遗忘,思想上存有不满,行动中表现出对社区组织活动的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教育管理的难度。如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过程中,X社区就出现了个别老年党员发牢骚、不配合工作等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四)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一是学习教育方式单一。社区主题党日以开展学习为主,基本上都是采取读报纸、学文件的方式进行,未结合党员类型分类开展,普通党员对参加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党员对参与主题党日的积极性不强,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二是组织生活参与率低。参加组织生活以在家老年党员为主,中青年党员参与率不高,大部分社区主题党日参与率不足XX%。如X社区共有直管党员XX人,XXXX年主题党日活动有X次参与率低于XX%,最少的一次只X人参加。三是组织生活会质量不高。由于党员之间不太熟悉,相互批评难以开展,党员民主评议难以契合实际情况,未能有效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如X社区XXXX组织生活会,从会议记录看,党员之间相互批评的发言只有空洞无物、不痛不痒的寥寥几句,没能起到触动思想和灵魂的效果。(五)党员积分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各社区党组织都在开展党员积分管理,但是由于党员积分细则过于简单,个别支部对于党员的积分情况就是以参与组织生活情况为依据,未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管理,党员积分情况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流动党员的积分收集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无法对流动党员进行实事求是的进行党员积分评定。党员积分结果运用不够,在民主评议党员时,没有将积分情况作为评定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导致大部分党员对积分不重视、不在乎。部分XX岁以上老党员作为平时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主力军,却未参与党员积分管理,影响老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六)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在小区业主委员会、网格员、楼栋长等队伍中的占比偏低,在社区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不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政治影响力不够。如X社区成立了物业的小区有XX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只有X个,其中业委会XX名成员中只有X名党员;该社区XXX名楼栋长中党员只有XX名,占比仅为XX.X%;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X社区XXX名居民党员中,主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只有XX名,占比仅为X%。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组织体系,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构建“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两新党支部、网格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各社区普遍成立党总支,辖区内具备条件的商圈、非公企业要单独建立党支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各物业小区直管党员X人以上的,要及时成立党支部,做到应建尽建,不足X人的,可联合周边居民区、物业公司成立联合党支部;其余无物业小区按网格成立党支部,做到党组织的全覆盖。明确社区党总支在区域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对辖区内的两新党组织及各类自治组织进行兜底管理。(二)理顺党组织关系,推行党员属地管理。
开展一次组织关系大排查,摸清每一名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身体等方面情况。对党员按照老年党员、流动党员和在家党员三大类进行划分,对在外有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党员,在尊重党员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尽量动员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工作生活所在地党组织,避免其为参加组织生活来回奔波之苦。对没有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市域内的要求其必须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每季度由流入地党组织提供参加组织活动相关证明向流出的党组织进行报备,否则依据党内规定进行处置;市域外的则纳入流动党员管理,对于无固定场所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要求每月在线上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向支部汇报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在乡镇(街道)党组织的配合下,摸清在社区定居农村党员的底数,尽可能将在社区定居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三)强化激励关怀,增强政治荣誉感。
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部分离退休、下岗失业存在心理落差的党员和生活存在困难的党员,在元旦、春节、“七一”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走访慰问,消除不满情绪、传递组织关怀。党组织书记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党员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对表现优秀的,要积极向上级党组织推荐表彰,对党龄满XX周年的党员,每年组织一次“关爱夕阳红”健康体检。(四)完善积分管理,强化结果运用。
科学制定积分管理办法,对党员管理积分细则进一步细化,对年老多病无法参加组织生活的老党员不纳入党员积分管理范围,对党员积分中履行职责的XX分进行分类调整,根据党员特长、意愿,科学设岗定责,老党员重点突出纠纷调解、出谋划策,青壮年党员重点突出产业带动、岗位示范、参与居民自治管理,流动党员重点突出到流入地参加组织生活和定期向支部报道情况。严格考核评价,组织党员“挂牌亮户”,增强党员身份价值认同和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履责情况季度评议,根据评议结果分梯度给予一定物资奖励。(五)丰富教育形式,增强学习实效。
要对社区党员开展经常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结合党校组织党员轮训的同时,党组织要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用群众语言、讲群众故事,多采取“身边人说身边事”“街头党课”“党的知识竞赛”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提高中青年党员的参与率,帮助党员之间增进了解。1 对离退休党员实施“职位”管理, 重点解决“闲散”的问题
这部分年老党员基数大, 占社区党员总数比例在50%以上, 曾经参加过油田建设初期会战, 对油田有深厚感情, 这些老同志受党教育多年, 党性观念很强, 理论政策水平较高, 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 参加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 他们在居民中享有较高威信, 由于时间相对空闲, 参与各类活动较为方便。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健康状况、年龄层次、工作经历和特长爱好, 把他们从家里请出来, 组建社区建设的编外“智囊团”, 分别聘请他们担任义务楼栋长、协会会长、居民议事会代表、小区建设监督员等, 同时可以动员他们积极参加非在职党员义务巡逻队、义务护绿队等, 发挥这些老同志在共建平安和谐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 对协解及困难党员实施帮扶管理, 重点解决“迷茫”的问题
有一些党员协解或清退后家庭收入减少, 经济拮据, 生活上陷入了困境, 一度在思想陷入了迷茫。对这部分党员, 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帮扶, 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几年来, 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油田再就业中心与社区有关单位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 使大多数有愿望的再就业协解困难人员, 通过培训招聘和双向选择实现到公益性岗位再就业, 少数清退劳动家属从最困难的实行了倒查帮扶, 各管委会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这些系统的“暖心”工程使协解职工、清退家属党员看到了希望, 树立了信心, 提高了他们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3 对体弱多病党员实施走访管理, 重点解决“失落”的问题
现在社区党员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 有的年老体弱、疏于活动, 有的疾病缠身、行动不便, 我们从关心生活入手, 指定专人负责, 定期家访慰问, 向他们传达党内有关文件精神, 丰富他们的政治生活, 并形成走访联络制度。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 不能一律要求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 可实行“流动党校”的方式, 由支委成员和年轻党员组成学习辅导员队伍, 通过与年老体弱党员一对一结对子的办法, 每月深入结对党员家中, 通过“一看二谈三送”的方式进行学习。“一看”即观看结对党员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 及时向其传达上级最新文件精神, “二谈”即与结对党员交谈学习心得, 通报支部近段工作情况, 听取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送”即送学习书籍, 有条件的还可给结对党员送磁带、光盘等学习音像资料, 丰富学习内容。
4 对流动党员实施登记管理, 重点防止“断线”的问题
流动党员的特点是流动性强, 容易忽视与组织保持联系;有的党员忙于生计, 到处奔波, 参加组织生活不正常, 对组织的归属感较淡, 成了教育管理的难点。在实际工作中, 发现也有少数党员在组织关系转接过程中, 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 与党组织断了线。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下大力气狠抓基础性工作, 按照就近方便、区块管理的原则,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在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中, 制定流动党员登记制度, 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台账, 发放流动党员登记卡;要求流动党员做到“六个一”:参加一个会 (年终总结会) 、填好一份卡 (流动党员联系卡) 、联系一个人 (代办日常事务) 、不忘一条线 (电话联系) 、牢记一份费 (按时交纳党费) 、写好一份卷 (年终总结) 。通过党组织与流动党员间经常联系, 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得到强化, 时时处处不忘党员义务和责任。
5 对在职党员实施业绩管理, 重点解决“无为”的问题
在职党员工作稳定, 受单位的教育管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余地很大, 是社区党组织抓好党建最可信赖的重要资源。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 突出发挥小区党员在各居民自治协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 面面党旗进社区”、“党员责任区”等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为在职党员搞活动、稳人心、促和谐搭建阵地, 形成社区发展和党务工作双赢的良好局面。各小区要健全和更新党员信息库, 做到党员基本情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活动去向、特长爱好“六个清楚”。在职党员应以小型多样, 易于组织的活动为主, 团结动员全体非在职党员, 争当“三员”, 即当好“参议员”;当好“宣传员”;当好“调解员”。
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街道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的基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多年来,东华街道党工委,始终把党员管理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对辖区党员实行了分类管理,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我们的做法,做一简要介绍。
一、随形势变化,合理分类,为党员分类管理打下基础。过去,街道党员人数少,类型比较单一, 多为办事处机关在职和离退休党员及居民区纯居民党员,在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的增多和组织关系的转入,街道社区离退休党员的数量日益增多,党员的流动性也日益加大。到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党建内容的变化,社区所辖在职党员身份的亮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街道党员队伍中又增加了在职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的成份。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街道社区管理,使党员的队伍不断加大,类型更加复杂,进行合理分类,因人施教已是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把党员分为6大类,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失业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居住的在职党员。针对这六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社区大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 1 强教育管理。
二、因类施教、强化管理,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内容。
1、强化对街道机关所属党员的教育,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水平。街道机关在职党员、社区专职干部党员是街居工作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街道、社区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机关周四理论学习日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双提”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对本属的党员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化社区建设、管理的实际本领。三是街道党工委注意在发展党员中,向社区基层倾斜,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中来,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街道党务工作的岗位上,逐步改善街道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对属地在职党员的教育,增强社区工作的合力。根据社区党建工作需要,为调动辖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社区分别建立了在职党员联络站,实行一帐两卡(登记帐、联系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
3、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为社区工作增光添彩。退(离)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 2 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这部份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街道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同时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按时交纳党费。社区党支部还委派身体健康党员做联络员,通过定期走访,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支部的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
4、拓展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按照“抓组建、抓管理、抓活动、促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成立了医药研究所党支部和家家亮党支部。为加强对其党员的教育管理,着重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向企业献言献计,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政治核心,努力做到企业经营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两不误。其中的家家亮党支部,被区委授予2005“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为城市社区建设聚合力量。目前,城市社区内的流动党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人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流动党员对所有社区的归属感参差不齐。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 3 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通过直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各社区支部分别建立了流动党员活动站,采取集中教育管理的形式,将长期在该社区经商、打工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教育,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
6、关心帮助下岗失业和待岗人群中的党员,重点从帮助生活和关心思想变化人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同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引导带动其他人员就业,做再就业的排头兵。并在他们中开展了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作一份贡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制度作保、初见成效,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我街道不仅对党员实行了分类管理,并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员管理培训工作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过去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以前部分退休党员由于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活动难保证,实行分类管理后,活动时间适应不同党员的各自情况,使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管理教育的内容上,不同对象有不同要求,使党员易于接受,并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这方面在退休党员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一些退休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到地区后,感到惘然失落,无所适从;一些党员退休后思想滑坡,产生了“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些年高体弱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党员,感到自己无法履行党 4 员职责,已成为不称职的党员。对党员分别提出责任目标后,使大家感到,退休后应继续发挥余热,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并涌现出不少的先进典型人物。如东华路社区的党员孙元贞多年义务为辖区疏通下水道、党员顾秀泉义务为北人字街32号院看守大门、党员何淑兰义务照顾孤老、党员国敏英夫妇义务带领大家锻炼身体等,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形象。
当然在党员的分类管理上,我们做的还不是很规范,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2006年9月4日
东华街道党工委
东华街道党工委
关于对党员管理、培训工作制度
一、各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下岗失业待业党员、非公企业党员、预备党员的管理制度
1、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凡党员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到固定单位工作的,可将组织关系转到外地单位。外出到非固定地点,不便转组织关系的,必须将外出时间、地点、事由向所在党支部登记,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思想及学习情况,支部应定期用书、信向其沟通情况。外出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可转临时组织关系。对于无正当理由外出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党组织应及时进行教育,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可根据党章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劝其退党或除名。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及时登记,党员人数多符合成立支部条件的,可成立流动党员支部,纳入党工委直管,人数少支部进行代管或协管。
2、(离)退休党员的管理
根据(离)退休党员年龄大、身体弱、参加组织活动不方便等特点,党支部可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于身体较好的(离)退休党员,要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对于身体较好、外出工作的党员,按外出党员管理办法执行;对于长期卧床不起或行动困难的党员,党支部要关心他们,指定联络员,定期上门活动,也可采用健康党员与病卧党员结对子的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在职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
根据在职党员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孩子,时间少的特点,党支部要利用公休假日,组织一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成长,且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参加的公益活动,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下岗失业党员,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实行再就业,并带动周围群众实现就业。
4、预备党员的管理、培训 党支部对预备党员要进行一次系统的短期培训。每季度对预备党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半年要派专人同预备党员谈话,了解其思想、工作、学习情况。预备党员每季度向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预备党员要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在预备期满时,要提前向支部提出转正申请报告,所在支部要按期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问题,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二、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
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一年不少于两次培训,内容和时间可按区委组织部的要求统一组织实施或自定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培训结果参与年终民评。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核
1、党支部要制定好发展计划,要注意发现和充实积极分子队伍,根据积极分子的具体表现,确定重点和发展对象;
2、对于列入发展的积极分子要派专人负责培养,定期谈话,指出优缺点,并做好每季度的考核写实;
3、党支部每季度要对积极分子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4、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要定期做出鉴定,并及时填写好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党工委每半年检查一次;
5、党支部平时要在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对积极分子要严格要求,要有目的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党员分类管理是党建工作一个重要课题。在03年,我们针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党员在教育管理、组织活动、作用发挥方面的特殊性,在试行党员分类管理上作了初步的探索实践。06年我们较好地把握了开展村规模调整工作这一契机,结合前几年的探索实践,全面推行了以分类设置党组织、分类教育党员和分类设岗定责
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
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生活、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党员队伍也出现结构复杂化、就业形式多样化、教育需求多元化等新的情况,需要我们探索更贴近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第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需求。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看党员,他们首先是通过看党组织怎样管理党员,党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来看待我们党的。因此,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事关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第二,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我们首创了“海推直选”、“自荐海选”的民主选举“村官”的做法,保障了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样,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能更有针对性地参与商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更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村党组织中的党内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同时,也使得村党组织班子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必然需求。从我区的现状分析,农村党员主要可以划分为老年党员、企业务工党员、从事农业生产党员三大类型,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此,我们通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区分不同专业党组织提出相应不同的党员先进性标准,并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使得党员找准了自身定位,明确了相应职责,发挥了各自特长,从而也使得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第四,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共同的党员身份和不同的党员个体也是和谐统一的。从现实情况看,不同的党员因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教育状况、从业情况等的不同,而导致其知识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不同,需要实行分类管理。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的实施,更给基层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直接、便捷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对不同的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针对以上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从2003年底开始,在南苑街道联胜村进行了党员分类管理的试点,尝试把农村党员按年龄、职业进行分类,编入不同支部,对不同支部的党员提出了相应的先进性要求,并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让每个党员定责定岗,发挥先锋作用。经过一年的试点,南苑街道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我们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党组织。结合2003年开展村规模调整,将全区原505个建制村调整为262个,建立42个村党委、100个村党总支和120个村党支部。设置三种主要类型的分类支部:以老年党员为主的老年支部;以从事生产为主的行业支部;以流动人员为主的流动支部。目前,全区村级党委、党总支以下共设置分类支部478个,设置分类党小组1252个。
第二步,分类施教,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一是创新分类教育方式。将农村党员教育方式从以会代训多、读书看报多、单向灌输,多向实务培训多、实践体验多、双向互动多转变。二是区别分类教育内容。按照教育对象类型,侧重不同的主题开展组织活动。三是丰富分类活动载体。
第三步,因事设岗,分层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坚持合理设岗。结合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思想政治类、经济发展类、公共事务类、村务监督类四大类岗位。二是实行公开上岗。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自愿申报岗位。三是加强引导履岗。由村级党组织总体负责,分类支部、党小组按党员选定的岗位,开展教育、培训、引导,使他们明确目标,掌握程序和要求。四是强化考核评岗。上岗党员每半年填写一次《履岗记录表》,每年向村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党组织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比考核。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探索实践,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第一,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实行分类管理后,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好地顺应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属于同一行业党支
部和专业党小组的党员进行分类集中管理,便于把下属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用于农村的生产经营,影响和带动村组群众为该村发展献计出力。
第二,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活动的广泛开展。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以后,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同一产业的党员、老年党员及流动党员等都有了共同话题;不同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党员共性和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原来较单一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贴近党员和实际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
第三,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以后,实现了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激发起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
三、进一步推进党员分类管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党员分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和延续性很强的工程。在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我们认为应当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标准,因人分类。在推进分类管理工作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对广大党员按从业特点、年龄层次、性格特长进行划分。
第二,要把握条件,分类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在农村层面已经全部推开,我们下一步在非公有制企业、社区中探索推行这项工作时,将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再全面推行。
第三,要创新载体,发挥作用。要结合党员群体和党员个人特点特长,创新组织活动载体,开展好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使党员在分类教育管理中,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和促进各项工作。
第四,要立足长效,完善机制。重点要完善好目标管理、部门帮扶以及党员人才培养三项长效工作机制。
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队伍的结构变化,增强对各类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x号文件精神,结合建设系统实际,特制定xx系统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意见:[文章-http:///找
范文,到]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章要求,以全面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体现党员队伍先进性为目标,通过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形成模范党员保先进、争新荣誉,普通党员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树立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新形象。
二、分类教育管理对象
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企业党员。
三、分类教育管理科考核内容
(一)机关事业单位党员
1、能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信念,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参加赌博,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参加非法组织,婚丧喜事不大操大办。
2、能按时参加组织活动,交纳党费,自觉学习党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3、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同志之间团结协作,相处融洽,尊重领导,积极主动地做参谋、出主意。注重下基层第一线,了解民情,加强调查研究,化解干群矛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工作勤奋,有务实创新,化解干群矛盾,积极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工作勤奋、有务实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
4、注意自身形象,品行优良,生活作风正派。带头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吃、拿、卡、要等。
5、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处事公正,敢说真话、实话,勇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二)企业党员
1、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信念,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参加赌博,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参加非法组织和组织参与集体上访,婚丧喜事不大操大办。
2、能按时自觉参加组织活动,交纳党费,学习政治理论
3、遵纪守法,遵守厂纪厂规,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单位遇到急、难、险等重大事件时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坚持原则,弘扬正气,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遵守社会公德,生活作风正派。
5、团结和带领职工办好企业,及时听取、反映职工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企业的正确决策,协调劳资矛盾,为企业正常性的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四、管理考核办法
1、各支部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目标管理教育要求,结合一年一次的党员民主评议,在年底对党员进行一次全面考评。考核程序如下:
自我测评打分。每位党员根据目标考核内容先对自己进行小结,作出客观的自我评定打分。
定性互评。由支部党员相互进行民主测评,并吸收党外群众参与评议。
支部审核打分。支部根据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日常掌握的情况,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对党员进行综合评定打分。
结果汇总。根据自评、互评、支部审核打分以及党员队伍出口管理意见要求,分别按规定程序作出优秀、合格、不合格党员的决定。
落实整改措施。针对考评出来的档次,对优秀党员要进行表彰奖励,表彰应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原则。对不合格党员,应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教育整改。
五、加强领导
对党员实行分类目标管理考核,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党支部要把该项工作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根据各自实际,针对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实际,进行一次排摸分析,拟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并抓好落实;各支部根据考核要求搞好日常考评纪录,建立考评台帐,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XX市XX区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
试点实施方案》的 报
告
市委、市政府: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通知》(川政法〔2011〕18号)和中共XX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制定和报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资政法〔2011〕62号)要求,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现呈报于后。
中共XX市XX区委 XX市XX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日
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常委会议决议,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区党委、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下放管理权限,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健全机制、规范流程等措施,推动街道办事处、镇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目标
围绕省委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探索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乡以及社区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提升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和
水平,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开启西部县域经济强区建设新征程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试点单位
资溪街道办事处、松涛镇
四、试点内容
(一)建立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责任单位:区委群工局、区委维稳办、区“大调解”协调中心
1.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凡辖区内的重大事项实施前,对其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评估,重点关注是否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或引发群体性问题,是否有相应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积极配合责任单位,发挥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广泛收集重大事项实施前的涉稳信息,及时整理上报,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前。
2.建立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
完善并积极推行公开听证制度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商机制,拓宽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群众心理、社会心态,疏导社会情绪,正确处理群众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效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3.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排查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突出关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涉稳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和专案督导,超前化解、及时稳控,做到“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防止社会矛盾堆积、激化。
4.推动“大调解”创新发展。深化人民调解,扩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完善组、村(社区)、镇乡(街道)三级逐级调处三次的“三三调解制”。创新行政调解,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政府及其行政部门设立调解室,建立机关内部“接待人员调、责任部门调、分管领导调”的三级调解机制。提升司法调解,法院要把调解的理念贯穿审判工作始终,特别要指导派出法庭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试点地的涉法案件实行全程调解,依法确认各类调解组织对民事纠纷调解后
达成的调解协议。完善社会调解,鼓励和帮助试点地具有矛盾纠纷调解职能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区“大调解”协调中心发挥好指导作用。
(二)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检察院、团区委、区教育局、区禁毒办、区防邪办
5.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明确工作机构,构建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跨区域流动人口协同配合管理机制。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模式,对散居在各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逐户逐人建立租赁房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流动人口,由管片民警直接落实管控措施;对雇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要求,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责任;对旅店流动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旅店业信息系统建设。
6.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全面
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矫正对象动态分析、排查核查、考核奖惩和教育矫正等工作制度。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效果和矫正对象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推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严防社区服刑人员、被起诉人员脱管漏管和矫正对象再犯罪。
7.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建立并积极推行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衔接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企业)、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信息库,适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刑释解教人员情况,防止漏管脱管。拓宽安置渠道,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免费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刑释解教人员和招聘(录用)符合用工条件刑释解教人员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指导、心里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生活确实困难刑释解教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8.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和管理。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所有学校开展校园警务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着力预防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排查未入学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
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刑释解教青少年等群体,着力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问题。设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场所,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实施救助。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在试点地扎实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 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扫黄打非”工作,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9.加强重点人员教育管控。以信息化管控手段为重点,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和常态化管控机制,将违法犯罪重点人员逐一纳入视线,实行分层管理、分级预警,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不漏管失控。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精神病人,要落实治疗、管控措施。对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要做好治疗和教育改造工作。对吸毒人员,要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工作。对已彻底转化的“法轮功”人员,要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法轮功”痴迷人员,组织帮教力量进行攻坚,提高转化率、巩固率。对缠访、闹访人员,要坚持教育劝导和依法处理并重,维护好正常的信访秩序。对所谓的“维权”骨干人员及其他重点人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要注意固定证据,依法严惩。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工商局、区工商联、区经信局、区商务局
10.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按照“一建三抓三增强”的基本思路,通过多种组建方式,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活跃基层,打牢基础,抓好党建带“三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深化党建“1+3”活动,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协调发展。
11.创新境内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健全社会组织协同管理机制,探索并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社团与业务主管部门脱钩,积极在社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反映民意、维护民权的积极作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督促社会组织在法律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范围内活动,引导其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建立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等部门内部会商机制,加强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的管理。
12.严格管理境外等非政府组织。健全境外非政府组织
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境外非政府组织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境外非政府组织项目管理,加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对背景复杂、开展敏感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坚决予以清理,对无特殊背景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加强管理,做到合理进入,开放有序。对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组织,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各种所谓的“维权”组织,依法清理;对打着“维权”幌子从事渗透破坏活动的,依法处理。
(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区综治办、区公安分局、区住建局 13.大力开展排查整治。以资溪街道办事处的“城中村”和松涛镇的“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分级挂牌督治,限期整改落实。对排查出的治安乱点,制定措施、强化整治、加强管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强化文化娱乐场所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14.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技防投入力度,完善视频监控、区域警务协作防控网,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全方位、全天侯、立体化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把防控触角延伸到社区、单位内部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域交
界处。
15.加快重点地区治理改造步伐。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治理改造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经济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搞好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生活等问题,努力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改造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安全和谐的地区。加强引导管理,防止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形成以地域、民族、宗教、收入差别等为标志的不同人群聚居区。
(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
16.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评专门队伍能力培训,增强网络技术力量,针对发生的重大舆情信息、重大治安、刑事、群体性、突发性等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正面引导网上舆论,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程度,解疑释惑,绝不能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有效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
17.严肃信息网络运营环境。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
利益、网络淫秽色情、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和公民权利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互联网营业场所无照经营、接受未成年人上网和经营性网站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责任,促进互联网业界加强行业自律,坚决杜绝利用互联网从事色情、反动、暴力等活动,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防止网络的不良作用畸形放大。
18.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稳定。做好网上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随时关注网络热点,监审网上信息,研判网络舆情,占领网上信息和舆论高地。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严防形成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破坏性社会动员力量。及时组织信息网络运营企业做好发现、封堵、删除有害网络、手机信息工作;深化行业自律,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严防网上失泄密事件发生。建立健全政法维稳部门与新闻宣传部门沟通机制、政法维稳宣传舆论联席会议制度、网上舆情监测研判机制、重大案件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司法个案、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区应急办、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区药监局
19.强化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加快构建纵贯区、镇乡(街道)两级,覆盖重点单位、行业、区域的维稳信息网络,健全信息报送、汇总、会商和研判机制,努力实现预知、预警、预防。进一步理顺公安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建立既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单位)情报信息优势、又有利于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机制。加强有关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必需物资、技术、装备准备,强化应急协作功能。
20.健全应急处置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X市XX区委办公室、XX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区处置群体性事件暨反恐怖工作预案》的通知(资雁委办发〔2010〕44号)文件精神,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依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指挥权限、程序和现场处置原则,依法明确不同情形下武器、警械使用的条件。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细化应急预案,开展预案推演和实战演
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舆论引导能力。
21.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建设施工、交通运输、电力设施等高危行业的日常监管,注重监督监管机制建设。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具体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并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检查;社区要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协助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要及时报告。
22.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药品的行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的行为。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要配备必要的人员配合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止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五、时间步骤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6月)。各级党组织层层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有关领导讲话和重要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进行安排部署,同时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二)全面试点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着重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各责任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定期和不定期到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共同抓好试点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整体提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和各相关部门认真查找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严格对照既定目标自觉查缺补漏,全面整改,使各项工作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总结拓展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和各相关部门对综合试点工作进行认
真总结,并将综合试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采取图片展、理论成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综合试点工作成果,推动综合试点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将成果在全区推广。
六、组织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是中央、省委、市委根据当前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和纪律保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由区委统一领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对试点工作的开展进行具体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姚忠志兼任,办公室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建立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整个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的分析评估,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联席会议由区委副书记或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召集,联席会议领导有:吴明化、姚忠
志、曹修光;联系会议成员单位有: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区财政局、资溪街道办事处、松涛镇。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不少于一次,特殊情况下由联席会议领导适时召集召开。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对试点工作中所涉及的方面性工作负直接责任。党政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单位)重要工作内容,由“一把手”亲自抓,并落实专人负责,周密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扎实有力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三)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考察班子、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加强宣传引导,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
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进行表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
组
长:毛绍百副组长:姜鸿飞吴明化姚忠志曹修光游敦礼李
翔成员:王瑞彪
钟青勇张俊华 姚仕彬尹凤全张天明
组成员名单
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区委副书记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局长
区检察院检察长
区委办公室主任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区委办、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委群
工局(区政府信访局)局长
区委办纪检员、区委督查室主任、区网管中心主任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社局局长、区委编办主任
任爱国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 马国正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 张
涛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 刘
刚
罗承武
张朝辉
朱万碧
刘金兰
刘小军
李俊英
陈
刚
资溪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松涛镇党委书记
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区妇联主席 团区委书记 区财政局局长 区民政局局长 区司法局局长
主题词:社会管理
综合试点△
方案
报告
中共XX市XX区委办公室
2011年7月
日印
(共印
【党员分类管理试点报告】推荐阅读: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06-15
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办法05-23
关于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09-10
商贸公司客户分类管理06-23
管理学分类基础09-19
客户的分类和管理10-10
垃圾分类社会调查报告06-09
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制度07-19
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10-28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