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教案(精选6篇)
1.了解作曲家马思聪生平,运用不同方式听唱《思乡曲》主题旋律,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运用对比、聆听、感受、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结构,展开学生音乐想像,拓展音乐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感受音乐,提高听辨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3.通过赏析作品,让学生感悟音乐可以表现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亲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并演唱《思乡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以赏析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体验音乐丰富的感染力及表现力。教学方法
以体验式听赏法为主,启发、引导式听赏法、感受、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形象直观。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书信等
一、导入新课 1.听莫西子诗的《思乡》,走进教室。2.辩三种音乐,哪种最适合配《静夜思》 3.划《城墙上的跑马》音乐旋律线 4.唱《静夜思》,感受思乡情。
二、欣赏乐曲
(一)揭示主题
1)观看视频 2)介绍作曲家
(二)分段聆听
1.欣赏《思乡曲》第一部分,乐曲的主奏乐器。2.欣赏《思乡曲》第一部分变奏Ⅰ 1)讲(孩子的三次呼唤)2)听(音乐的呼唤)
3)体验(同音处做呼唤动作)
3.欣赏第一部分变奏Ⅱ,感受音区变化。
4.欣赏第二部分前半段的演奏,感受音乐情绪上的变化。5.欣赏第二部分后半段的演奏,挖掘“对话”的意境。
三、整体聆听
1.传信(传信——读信——传信)
2.揭示乐曲结构图(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四、情感拓展
1.演唱原创歌曲《爸爸、妈妈》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马思聪, 1912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 1925年赴法国学习音乐, 先从私人学琴, 由于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名师指点下演奏技巧迅速提高, 后改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被誉为“东方神童”, 除了主修小提琴外, 还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钢琴、单簧管等课程。1929年, 马思聪回国, 开办了数场音乐会, 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轰动。1930年马思聪再次赴法学习作曲, 1931年学成回国, 创办广东音乐学院, 继而在香港创办华南音乐学院, 兼任院长。1932年回国并任教, 1949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1952年至“文革”前, 马思聪一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以后放弃演奏, 专门从事创作, 1966年11月经香港赴美国定居, 1987年因病于美国费城逝世。
马思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同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在西洋大小调体系的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 在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方面做了许多优秀的实践。马思聪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接受的音乐教育, 从事小提琴音乐创作。在这段时间的音乐创作领域民族主义中, 现代主义、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仍然非常盛行, 马思聪的大量小提琴曲, 多是采用民间音乐素材作为主题来创作的。例如他创作的《思乡曲》在民族化方面就很有特点, 他运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为这部作品的主题, 引申发展出一部中国人似曾相识的音乐作品。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也是运用这种风格来构思的, 例如:《牧歌》的主题是由内蒙民歌《耍女婿》的片断发展而成的。《摇篮曲》《西藏音诗》《新疆狂想曲》等一批作品中都运用了台湾民歌、西藏民歌、新疆民歌等各地的音乐作为素材来创作、构思作品。
二、《思乡曲》的艺术构思及乐曲分析
《思乡曲》是1937年马思聪创作的《绥远组曲》 (又名《内蒙组曲》) 中的第二首, 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1937年, 中华民族正处在最危险的时候, 抗日战争爆发, 马思聪在纷乱的战火中, 携妻带女四处漂泊。然而, 从那时起, 马思聪jiu创作出大量题材丰富, 体裁形式多样, 风格多姿多彩的作品。作品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创作素材发展而成, 原民歌是当年流行于绥远地区的一首民歌, 又称“爬山歌”或“小曲儿”, 是凄凉的歌, 幽怨的歌, 愤怒的歌, 反映旧社会人民谋生离家在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歌词这样唱到:“城墙上跑马, 掉不回那个头, 思想起咱们的包头, 哎哟我就泪蛋蛋的流。”根据这首民歌创作的这首小提琴曲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小提琴曲, 这部作品是中国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小提琴杰作。马思聪有很多作品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创作素材, 这些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 它们的曲调悠长舒缓,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我国西北地区原先比较贫穷的地方, 其土城墙都是很窄的。马在上面跑, 只能往前, 不能掉头回来, 以此为寓意, 表达出身他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思乡的感受。原本民歌的旋律具有质朴、优美的特点, 小提琴把这个朴素的旋律在中低音区演奏出来, 如歌似诉地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的结构, 作品在运用传统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 还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 体现出具有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的结构原则。
全曲一共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是一个带再现的有两段反复的三段曲式的结构, 结构为A8+A8+B9+A9+A9, 其中第一段是民歌的主题, 如歌的行板, 反复一遍, 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 d商调式, 旋律基本与原民歌相同, 如诉如泣, 音色凄凉, 思乡之情非常浓烈, 具有怀念和忧伤的色彩。后面, 作者顺着这个朴实的主题, 写出了好几个风格上非常统一的发展主题, 使得这种思乡情绪不断提升和发展, 终于在小提琴奏出激动的双音乐句时, 到达高峰。乐曲的第二段也是第一段的重复与展开, 继续第一段的材料, 紧接着又是材料的一次引申、变奏处理, 此时的音调转到中低音区, 与前两段形成对比。第四段的旋律激荡奔放, 旋律音程跨度较大, 富于跳跃性, 这也是乐曲的第三个变奏, 此时乐曲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起来, 像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最后第五段重复第四段, 旋律又高了一个八度, 随着情感的展开体现出对祖国故乡的向往心情。
第二部分展开部转入E调, 将原来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 在主题材料、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 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 突出了与呈示部的对比。
第三部分为再现部, 再现了呈示部中的第一个主题, 音区提高了一个八度, 明亮的高音区, 既表现出小提琴的丰富音色, 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 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 演述出游子的乡愁, 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 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 和声的运用上最后在一个小七和弦上不稳定的结束, 体现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令思念之情久久回荡……
三、马思聪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马思聪的作品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传、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来源于民族, 具有民族的语言、具有民族的感情更具有民族的气质。他的作品采用了我国的民间音乐为素材, 因此, 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作品的主要特点就是朴素、真挚且具有感染力。马思聪正是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化创作的思想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提琴作品。
马思聪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音乐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西音乐艺术的融合, 致力于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 他以精湛的西方音乐技巧, 出色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底蕴。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 他以卓越的演奏与创作, 使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 并在中国广为传播。
摘要:马思聪是著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 他的一生创作的每一首小提琴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他的创作特点经常是选取一个短小的中国民歌旋律作为的主题, 从而创作出一首完整的乐曲。其中, 他以内蒙民歌为主题写成的《思乡曲》, 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受到很多人喜爱的一部作品。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其音乐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事情是诗人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而人物自然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诗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愈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诗人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诗人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很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句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埋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婉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到了长沙,我们在酒店定了一间房,放下行李吃了午饭,准备去长沙最有名的岳麓书院和橘子洲头游玩。
我们先来到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它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后来又经程颐程颢、朱熹、张栻之手加以改造。
这里鸟语花香,树木苍翠,小草一簇簇立在地面上,好一副美丽的画面。只见第一道大门上写着“千年学府”四字,左右两面写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书院,第一间房子的两面墙壁上写着:忠、孝、廉、节四字,代表着做人的品质。我们还观赏了朱熹、张栻、王夫之等六大杰出人物的画像和简介。
观赏完毕,我们又去爱晚亭游玩。这里有许多大石头,一直通向爱晚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无比幽静。
我们还去橘子洲头。晚上,我们刚好赶上这里放烟花。桥上占满了人。烟花五光十色,美丽无比。有的像一颗粉红的爱心、有的像一张美丽的笑脸,还有的像一道金黄色的流星直冲云霄。
晚上,我们终于坐上了火车,踏上了回西安的路!这几天如白驹过隙,一下就从我的生活中流逝了,但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永远不能抹掉的痕迹。
★ 现代诗格式模板
★ 现代诗赏析
★ 现代诗摘抄
★ 红楼梦现代诗
★ 爱情诗歌现代诗
1. 借助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和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1个生字。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有按标点停顿的意识,背诵文中古诗。
3. 认识心字底,描摹“思、山”两个字,注意写字姿势。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
1、师配乐吟诵古诗《静夜思》(媒体出示古诗)
2、读好古诗
师: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都会读这首古诗,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有许多生字,它们有的是三拼音,有的是前鼻音,有的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有的是平舌音。你们能把这些字音读准吗?(媒体:古诗中的生字上标上音节)请大家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明”为后鼻音,开火车读,
“明月光”指名读,“明月光”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月光”。注意“的”字读得轻而短,开火车读好
“思”、“床”正音)
正音后可再次吟诵古诗。
3、介绍李白
师: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指名说
师简介李白(媒体出示李白头像及李白简介:李白是唐朝大诗人,他常常到各地游览。他写过很多很多诗,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被人们称为“诗仙”。)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李白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自由交流,相关内容字体变红。随机学习词语“各地”,出示词语卡片,读好“各地”,明白“各地”就是各个地方。
齐读这段话,特别注意突出这些重点的内容。
4、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吟诵的《静夜思》就是一首人人皆知的诗作。那么李白是怎么创作出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3课--《李白思乡》。
出示课题
指名读,学习“思”,认识心字底。指导书写“思”,书空“思”字。明白“思”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课题“李白思乡”告诉我们李白在思念什么呢?
指导读好课题。
(是呀,你看,夜深了,李白坐在窗前,望着那轮圆圆的明月,静静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谁来读好课题?)
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李白很喜欢到各地游览。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小山村里。
出示词语卡片“小山村”指名读,注意正音。指导书写“山”。
2、就在小山村里,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作。那么在这个小山村里、李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同时思考这个问题。
媒体出示要求:1、读课文
2、想一想
3、交流反馈
1) 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2) 随机正音:亲人
3) 再读课文,理解古诗
1、说说,李白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2、同桌对读相关内容,要求做到不漏字不添字。
3、指名读,男女生对读,读好这两个句子。
4、师生配合读诗文
5、师: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床前,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月圆象征着团圆,在这个月圆之夜,在李白静静思念家乡,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亲人。)
李白抬头望着明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他好像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说一说。
生自由说
师:当时的李白真是充满了思乡之情啊。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充满了思乡之情的诗。这首诗也广为后人传诵。让我们把这首诗读读好。
配乐感情朗读诗。
能背吗?轻声背诵。
师生再次齐读全文。注意读出思乡之情。
四、巩固字词、课外拓展
1、读一读
媒体出示句子:唐朝大诗人李白,喜欢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山村里,他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头,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就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生字,巩固字形
媒体出示生字:村、亮、光、床、就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3、课外拓展,古诗吟诵
师:在古代很多诗人都写下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作,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人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音乐,你觉得这些音乐的表达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舒缓、活泼、激昂)
师:你们的感觉很棒,相信平时对音乐也有一定的研究。除了感觉,今天我们要用文字去品读一首旷世神曲《月光曲》,了解这首《月光曲》背后的故事。(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听《月光曲》产生的联想(1)既然是旷世神曲,肯定有它伟大的地方,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让人产生了什么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9)齐读课文。
2.《月光曲》是怎么样谱写而成的?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看到屋内环境贺盲姑娘的眼睛,他会有什么样想法?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诞生了!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听曲(2-3)(发展)
【思乡曲教案】推荐阅读:
音乐教案 幽默曲10-15
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10-12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课件10-30
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09-25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