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精选10篇)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1

民族舞蹈歌曲欣赏和教学优美歌舞大全包含以下内容: 成品舞茉莉花 古典舞女子汉唐群舞 踏歌 3 群舞《天堂》》 舞蹈 鄂尔多斯(蒙古舞)5 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6 舞蹈 敖包相会 7 新疆舞《玛丽娅》 8 打起手鼓唱起歌 舞蹈《洗衣歌》张文慧 10 长今谣 鲜族舞阿里郎 12 舞蹈灯碗开花 傣族 苗族组合(王雪)14 傣族舞 吕薇 15 跳舞草 古典美女 水舞蹈 17 杨丽萍 雀之灵 18 舞蹈 雀之灵 19 傣家姑娘在水边 20 高原红 成品舞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22 傣族舞蹈《金凤凰》 23 成品舞甜美的歌儿迎宾客 24 傣族舞蹈组合 25 舞蹈《好日子》 彝族舞蹈《欢乐老姆苏》 云南花灯歌舞《十大姐》(音配像)28 云南民族歌舞《茶山情歌》 云南花灯歌舞剧《春游弥勒》(音配像)舞蹈《欢乐中国年》

藏族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 32 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 33 海南黎村苗寨竹竿舞 34 海南当地竹筏舞

海南少数民族舞蹈【竹竿舞】

舞蹈 竹竿舞 37 泼水欢歌

扇花秧歌《众手浇出祝福花》 39 云南民族歌舞《青菜心 白菜苔》 40 云南花灯歌舞《螃蟹歌》 41 舞蹈 彝族舞曲

云南民族歌舞《无情无意小阿妹》 43 壮族舞蹈 白莲盘歌 44 掀起你的盖头来

秋天不回来(凌云壮话版)46 中国古朴的傩舞 47 傣女(独舞)48 广晟独舞 49 独舞《咬春》 50 回族舞蹈 花儿 51 九寨的藏族舞蹈

百年的梦想滕飞的翅膀 白杨 53 我心飞翔 白杨 54 秋思 白杨

思念的峰巅 白杨 56 大唐贵妃 舞蹈

舞蹈《黄河九十九道湾》

徐淑云的歌舞 骏马奔驰跑边疆 59 舞蹈勇敢(宝儿)60 蓝色的云雀

经典民族独舞 花鼓情韵 62 群舞 花季

少儿舞蹈吉祥如意 64 女子群舞《清清河边》 65 民族舞蹈教程 茉莉花 66 民族舞紫竹调

庞小军民族舞蹈教学专辑 68 欢快民族舞蹈 西域风情 69 女子群舞《如火的青春》

第七届荷花杯舞蹈大赛 女子群舞《吉宇鸟》

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群舞《歌飘山水间》

首届舞蹈大赛群舞《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群舞《大漠日出》 74 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群舞第一个节目 75 群舞音乐 掀起你的盖头来 76 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群舞父亲 77 英台初妆——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 78 北京第十届舞蹈大赛汉族群舞《茉莉花》

女子群舞《青春无敌》 80 女子群舞 新世纪的梦

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女子群舞《如火的青春》

女子群舞《欢庆秧歌》 83 如火的青春练习版 84 女子群舞《岁月如歌》 85 男女群舞《中国红》 86 三人舞《紫色》 87 舞蹈唐古拉风

民族舞蹈《走在山水间》

雨竹林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90 北京圣华舞蹈团古典舞《踏歌》 91 北京圣华舞蹈团古典舞《千手观音》 92 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

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高清完整版《妮娅》民族舞蹈

群舞《寂寞舞者》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

舞蹈墨舞丹青

古典舞《丽人行》 独舞表演王燕燕 97 蒙古族双人舞《牧歌》 98 少儿舞蹈《小白船》 99 水中月 古典舞 100 天竺少女(群舞)101 舞蹈《拉萨河》-杨丽萍 102 舞蹈《四季名花 荷花》王霞 103 舞蹈《四季名花菊花》 表演 沈培艺 104 舞蹈《四季名花梅花》刘晶 105 《春天》朝鲜族舞蹈 106 幼儿舞蹈《魅力女孩》热舞 六岁 107 幼儿舞蹈《天使之歌》印度舞 108 幼儿舞蹈《喜羊羊与灰太狼》 109 幼儿舞蹈《小蜻蜓》 110 幼儿舞蹈《摘果子》 111 民族舞蹈 卜少与卜帽 112 花好月圆 表演示范 113 茉莉花 表演示范 114 舞蹈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示范表演 115 苟婵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族舞 116 《桃夭》中国古典舞 117 宋洁《赞哈》当代舞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2

舞剧《小刀会》是上海市高中《艺术》(试用本)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的内容。鉴于当前不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淡漠和忽视,我便想以此为契合点,结合并拓展教材中本舞剧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舞剧的特点及其不可缺少的地位,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艺术形态的综合认识,感悟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经过高一年级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基本风格和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舞剧《小刀会》是进入高二所赏析的一部大型民族舞剧作品,本案例是第二课时。依照教材要求和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引导学生将高一时所掌握的舞蹈知识和第一课时所学知识运用在本课中,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感受舞剧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寓意,并利用校园网络,搭建综合艺术学习平台,通过交流与分享、欣赏与体验、拓展与探究等实践和网络交互活动,体会这部舞剧背后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古典舞“圆”的审美特征,感悟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发挥艺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简述

为体现上海二期课改与“两纲”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我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采用交流与分享、欣赏与体验、拓展与探究等多种形式开展。

片段一: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教学以课间循环播放的《花香鼓舞》的背景音乐作为导入,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紧接着的交流与分享环节,以“舞剧《小刀会》小组学习与交流”学生作业展示开展。学生们选择了各种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并将成果上传到了我校艺术论坛。有的学生参观走访了豫园并拍摄了照片,有的学生上网查找了小刀会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分析了作品的画面特征和音乐特征。各小组之间交流分享着彼此的探究成果,聆听后给予肯定或补充,知识在交互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

片段二:欣赏与体验的平台

赏析《弓舞》片段是本案例中的教学重点内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片段中记忆深刻的舞蹈动作,并运用第一课时中所学的古典舞基本手位的知识加以分析。接下来,教师将几个基本动作编成了一个短小的组合,指导学生实践学习中国古典舞简单的基本动作。由于学生是初次尝试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所以显得生疏、害羞和扭捏。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动作的不足,然后结合《弓舞》片段的再次欣赏,教师指出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的要领,示范并带领学生们再次实践感受。这一遍,学生们全情投入,动作更到位,更精神。与此同时,大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舞的核心特征。

在这一欣赏与体验环节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教师的示范、指导,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要领,并在互动体验和层层追问的过程中,感悟综合艺术元素在《弓舞》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逐渐体会到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征和审美情趣。

片段三:拓展与探究的平台

本案例最后设计的拓展与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以《小刀会》中的中国古典舞的动作韵律和审美情趣作为依据,利用这节课中所学知识和校园网络论坛这一平台,深入思考,发挥联想,列举体现“圆满和谐、形神兼备、刚柔并济”的中国民族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或形态。学生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配有一台电脑,在课堂中联网搜索和查找资料,并即时将探究成果上传到校园网的“光明艺术论坛”上。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积极引导和指点,适当补充,拓展学生综合艺术视野。学生们的探究成果通过网络立刻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这种形式建构出了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交互的综合学习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交流,相互点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中国民族艺术作品的方法,感悟了中国民族气概和精神,更提升了对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反思

1. 在清晰直观的教学设备中感知民族精神

本案例的课件制作精练直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功能。另外,光明校园网一直是我校艺术教育展示和积累的良好平台。其中的“光明艺术论坛”,无论在课中,还是课后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想碰撞和展示的平台。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搜索、筛选、提炼和总结。

2. 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中体会民族精神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和我校距离豫园很近的地理位置优势,深入挖掘舞剧《小刀会》中历史、人文、艺术等背景特征。其次,作为综合性、人文性极强的艺术课,应在依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合理整合、适当拓展,使艺术课真正能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和育人价值。所以,课程最后的网络互动环节,感悟以中国古典舞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形态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用学生更熟悉、易接受,同时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来反映同一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会这种内涵与精神的永恒。

3. 在亦静亦动的教学过程中感悟民族精神

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交流与分享、欣赏与体验、拓展与探究等多样化教学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感悟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所蕴涵的精神力量。

课程的导入和尾声全都利用校园网络“光明艺术论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网发帖进行网络互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开放性的探究和交流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在综合欣赏、互动实践与网络交互的过程中体会中国古典舞及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另外,赏析舞剧《小刀会》中的《弓舞》片段为本课时的主要线索,在欣赏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姿态,结合实践、逐步追问、层层深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动作,感悟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潜移默化地对民族文化艺术产生了兴趣,提升对其内涵的理解。

4. 在互动民主的教学评价中完善学习成果

本案例的教学评价,始终以师生、生生互评的组织形式开展,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例如,在小组探究活动后的师生及时补充与点评。又如在“指导学生学跳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时,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观察学习,比较自身与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互评。在师生共同评价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不断完善和优化学习成果,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艺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专家点评

本案例是将上海市高中《艺术》(试用本)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小刀会》的教学内容与黄浦区区域文化结合,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的民族文化,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对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产生强烈的冲击,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较为淡漠和忽视,于是,教师构建了艺术课堂与社会课堂互动育人的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精心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力军。

本案例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探寻现代教学技术与艺术育人的联动。教师充分了发挥艺术学科与校园网“光明艺术论坛”的关联优势,建立了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交互的综合学习平台,拓展了学生综合艺术视野。在开放性的探究和交流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是探索了活用艺术教材、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网络优势育人的新途径。※

民族歌舞剧团演员个人工作总结 篇3

在即将结束的一年里,在剧团领导和各位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顺利完成了剧团交给我的各项任务,下面就将我一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学习理论提高政治思想素养。

一年来我始终把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与

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注重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与文艺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自身修养。

二、不断学习,力争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未来的竞争实质就是学习的竞争,谁学习得更快、理解得更深,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职场人面临着社会、技术高速发展和高频变革的挑战,面临着更新观念和提高技能的挑战,因此要建立终生学习的目标。因此我在工作的闲暇之余,通过网上查找、浏览专业刊物、观看光盘等方式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从不懂到懂,直到成为专业能手。

三、搞好同事关系,促进共同提高。

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

四、有付出就会有成绩。

1、今年是县60周年大庆之年,遵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由歌舞团担任60周年县庆专场演出,整台晚会得到了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演出,在晚会当中演唱了钱团长作词,马德明作曲的《阿米噶卓》以及六人组合唱《白牦牛的故乡》。

2、后半年,歌舞团又新作了几首反映华锐大地的歌曲,由钱团长作词作曲的《美丽的华锐喜姆》旋律优美,歌词动人,我也很庆幸演唱了这首歌曲,虽然还没达到最美,但是我也从中慢慢发掘了自己真正的声音,同时也有助于我更好的去处理新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五、一点建议。

对于声乐歌手来说,除了去模仿歌手演唱之外,还要尝试演唱新作品,以便真正发现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样会更有助于找出自己声音的缺陷之处,努力克服,才能唱出自己最美的歌声。

声乐演员:

《非洲歌舞音乐》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非洲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并能表现出非洲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

(二)参与唱、奏、跳的实践活动,从而探讨非洲歌舞音乐中歌舞、乐器、舞蹈三个方面的音乐特点,在自身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提供的几首非洲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了解非洲音乐的功能。

难点:了解非洲音乐的功能,感受、体验并掌握节奏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舞蹈鼓乐《男孩之舞》

(二)鼓乐《鼓舞》

(三)歌曲《非洲赞歌》

(四)马林巴演奏《门库尔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聆听《男孩之舞》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特殊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1.播放赛内加尔鼓乐《男孩之舞》片段,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鼓乐演奏的情景并让若干学生自由的跟着节奏跳起来。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刚才播放音乐的特殊性。1.学生聆听和舞蹈,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特殊性。

2.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二、新授:

(一)欣赏《鼓舞》片段

(二)欣赏《非洲赞歌》

(三)《门库尔雅》

1.教师把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并引出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2.介绍鼓乐《男孩之舞》和《鼓舞》 3.播放各种非洲鼓的图片

播放音响《鼓舞》片段,4.指导学生拍手模仿音乐中两个基本节奏型,引导体验节奏变化(速度、重音、强弱变化):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鼓的音色和节奏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性。1.简介《非洲赞歌》

2.播放音响《非洲赞歌》,让学生体会无任何装饰音的旋律走向;鲜明而强烈的单一节奏;曲调、伴奏、说唱、喊叫声、独奏等交替进行的音乐特点。3.指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用所学习的非洲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歌曲《非洲赞歌》伴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非洲音乐特点的理解。

1.播放《门库尔雅》,让学生自己听辨伴奏乐器是由什么材质构成的。

2.介绍伴奏乐器马林巴(基本构造、形状、制作材料)并展示图片。

3.聆听器乐曲《门库尔雅》,让学生表述马林巴的音色特点。

4.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与探究

1.分三组讨论 第一组:非洲歌舞的特点 第二组:非洲音乐社会功能 第三组:非洲音乐的风格特征 2.教师总结

3.分别播放爵士乐和非洲歌舞音乐,并让学生跟随音乐舞蹈,感受非洲音乐和爵士乐之间的联系。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跟随音乐舞蹈

四、课堂小结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5

《非洲歌舞音乐》

靖远三中

马文琴

一、说大纲

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非洲音乐》,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黑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与探讨,创编与表演,拓展与延伸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鼓乐模拟、旋律模唱、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许多学生律动活动,如简单的非洲节奏模仿,非洲鼓乐的模拟,非洲歌唱形式的模唱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非洲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乐。让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课堂最后设计了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音乐也是如此。从而使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教学反思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6

一、大同历史渊源以及地方民间歌舞介绍

大同是一座驰名海外、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北接内蒙,东临河北、南距太原352公里,距北京380公里,不仅是首都的屏障,而且也是晋北地区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四世纪末,北魏拓跋氏在这里建都后,平城(大同)已形成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汇集了很多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移民与汉民;同时,这些流动的移民也将各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带到平城地区,各类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及世界文明史的传承和延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大同地区民间歌舞的艺术形态。大同的地方歌舞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主要包括:大同踢鼓秧歌、耍故事、扇鼓、鳖蚌舞、云彩灯舞和九曲黄河灯等。

二、目前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民族民间舞课程介绍

民族民间舞是舞蹈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与《舞蹈基础训练》、《身韵》、《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等课程紧密相联,是一门舞蹈专业的重要课程。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发掘大同地方民间舞蹈,通过对大学舞蹈教学中引入地方民间歌舞的元素,依托大同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社会实践,力求使民间舞教学拓宽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大同地方歌舞中挖掘适合大学舞蹈课堂的新素材。

(二)目前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民舞的学习需要了解当地的地域特征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学生没有在那里生活过,缺乏实际感受,虽然学了一些体态动律和组合,但不能在短期内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学习积极性下降。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一些较难、老套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实践性很强,体现地域风格的民间舞蹈,这不仅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会使学生感觉到民族民间舞是一个充满活力、艺术感极强的舞种。

2. 从教学思想来看。

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内容,依赖课堂这个平台,学生则无法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老师应把地方性民间舞蹈教学渗透到课堂中,通过社会实践,启发学生根据在这个地区的生活感受,把握民间舞蹈的风格,把它变为一种实用性与自主性的学习。

3. 从教学方式来看。

可采用聘请老艺人讲学、组织剧目排练、采风、社会演出、与地方文化协会进行合作等形式,通过合理配置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使它们在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地方民间歌舞在大学民族民间舞课堂上的实践和应用

如何更好的把地方民间舞蹈恰当的运用在大学舞蹈课堂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在着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前提下,深入钻研相关资料,并深入田野进行采风工作,对流布在大同地区的民间歌舞做深入细致的调查。

例如:考察大同踢鼓秧歌、浑源耍故事、蝴蝶舞等独具特色的舞蹈类型。所有采风内容均有配套的视频记录,并及时总结,及时评价。采风工作结束后,系统地研究和编写大同地方民间舞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内容上要细致、丰富、合理化。进入教学过程后,恰当引入大同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介绍。课堂知识掌握后,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社区文化活动,各类演出等,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与实践结合。

(二)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的改革,教师运用启发式、即兴、创意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编创能力与模仿能力,并适当扩充教学内容,把大同地方民间歌舞的素材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踢鼓秧歌时,可通过介绍清朝道光十年的《大同县志·风土》的相关历史内容,引入踢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常用队形,让学生了解踢鼓秧歌的发展历程,清楚地掌握舞蹈的来龙去脉。

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带领学生实地考查,邀请民间艺术家讲学等,激发学生对地方民间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通过对大同地方民间舞蹈的学习,还可以保护和传承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的民间舞蹈形式,推动地方经济、旅游业的发展、达到学术研究与实践统一。

(三)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地方民间舞蹈更好的付诸实践,我们将与大同市文化旅游产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将地方歌舞引入课堂,丰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同时,建立实践与实习基地,参与该协会主办的社区惠民工程,将地方歌舞带入社区,展示地方歌舞的魅力。

教师经过筛选,选出特色社区,有针对性地创建艺术基地,定期聘请老师、民间艺人、学生免费为社区居民进行民间舞蹈方面的指导,使大同地方民间歌舞与群众娱乐相结合,扩大地方民间歌舞的影响力。回校后整理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论文并进行发表,总结实践成果,如基地活动记录、各类文艺汇演、社区居民艺术培训、民间舞蹈大赛等,最后进行讨论、汇总,完成研究报告,并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教学资料与教材。

四、地方民间舞蹈引入大学民族民间舞课堂的积极意义

(一)近几年来,反映民情、民风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在新市场、新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力图使地方歌舞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

(二)通过校企、社团联合以及市场定位、市场空间与市场运作等措施,将大同地方歌舞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要紧扣大同地方歌舞的核心灵魂和艺术特色,分析大同不同区域的歌舞形态特征,而后将其分类整合,与当地人群的接受能力和层次结合,并依据当地民俗风情和历史进程,进行宣传、教学与市场运作,使大同地区的民间舞蹈继续发扬光大。

这次教学改革涉及文学、历史、旅游、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把大同地方民间歌舞展现给大家,实现可持续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对大同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摘要:本文从大同地方歌舞的历史溯源、风格韵律入手,梳理了民间舞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教学设想。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力求使地方民间歌舞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使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经过几百年才得以形成的艺术瑰宝,实现其可持续与多元化的发展,进而为大同地方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贡献!

关键词:地方民间歌舞,大学,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晓奇.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7

丰收歌舞

教学目标:

1、歌舞形式是表达人们喜悦心情的最佳方式之一。本课四首反映中外农民丰收歌舞的作品,赞美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只情。

2、边歌边舞表演《桔梗谣》、《圆圆和弯弯》,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

3、聆听《丰收之歌》、《丰收的喜悦》,并即兴表演来抒发丰收的喜悦只情。

4、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音乐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2、通过听辩、曲调接龙等形式,提高音乐基础能力与即兴创作的水平。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14-1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以每年的春节晚会的歌舞场面为导入。

2、《丰收之歌》是首丹麦民歌,丹麦人民豪放开朗、能歌善舞。

3、欣赏音乐并看课本中的歌词和插图,想象丹麦农民庆丰收歌舞的场景。

三、学唱歌曲

1、解题:桔梗是朝鲜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

2、体验感知,聆听歌曲《桔梗谣》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3、发声练习:1 2 3 4 │—

│4 3 2 │ 1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4、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交流、处理、试唱)

四、音乐活动

1、人声的分类:童声、女生、男生。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下课。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二课时

14-2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1 2 3 4 │—

│4 3 2 │—

小猫 爱吃

鱼,鱼。

3、复习歌曲《桔梗谣》。

二、聆听《丰收的喜悦》

1、初听全曲(可带上身体律动)了解歌曲内容,简单说说心情如何?

2、复听,这首歌曲是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你能用舞蹈动作来表演一下吗?

3、探讨一下书本作业: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起来,用色块来表示三段音乐的情绪变化。

三、学唱歌曲

1、导入:果实中哪些是圆的,哪些是弯的?

2、我们来聆听歌曲范唱,跟着拍一拍节奏。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5、小声哼唱歌曲,跟伴奏反复唱几遍,注意音准。

五、创编活动

1、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2、拓宽思路,创编歌词。

3、律动:即兴舞蹈表演载歌载舞的丰收场面。

六、课堂小结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三课时

15-1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以每年的春节晚会的歌舞场面为导入。

2、《丰收之歌》是首丹麦民歌,丹麦人民豪放开朗、能歌善舞。

3、欣赏音乐并看课本中的歌词和插图,想象丹麦农民庆丰收歌舞的场景。

三、学唱歌曲

1、解题:桔梗是朝鲜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

2、体验感知,聆听歌曲《桔梗谣》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3、发声练习:1 2 3 4 │—

│4 3 2 │ 1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4、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交流、处理、试唱)

四、音乐活动

1、人声的分类:童声、女生、男生。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 篇8

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原始素材(书契、专题舆图、图片、声音等)的演习,了解并掌握俄罗斯的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能在舆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首要邻国。

2.较为平坦的地形,了解首要广大平地、高原、山脉、河流和湖泊的漫衍。

3.温带大陆性为主的天气。

4.通过本节学习,知道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地理位置;

2.地形独特的地方;

3.天气类型;

4.首要河流、湖泊。

教学方法

设疑导学法、开导式一起说话法、诱导归纳法。

教具

教学课件、投影片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展示上海五国有关资料。

师:俄罗斯在世界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俄罗斯与我们神州的交往愈来愈密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俄罗斯的地理知识。

展示俄罗斯风景图片。

二、地理位置

(屏幕展示世界舆图:俄罗斯部门颜色加重}

问:A.俄罗斯在哪个半球?俄罗斯在哪个大洲?

B.习惯上我们把俄罗斯看作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回顾亚欧分界线、俄罗斯领土在亚欧各占几分之几?(屏幕出现亚欧分界线)

C.为什么看作欧洲国家?

D.它的面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E.它居于哪个纬度带?哪个温度带?

(屏幕切换到俄罗斯政区图)。

问:本国东、西、北三面各临什么海洋?(光标移到对应区域变成问号,点击后出现答案)

本国在陆地上还与哪一些国家交界?

问: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一下俄罗斯的位置独特的地方?

师小节(黑板字屏幕显示)。

三、地形独特的地方

(屏幕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提出如次问题。

A.这是一幅分层涂色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俄罗斯有哪一些地形?

B.俄罗斯的地形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C.具体有哪一些地形?(点击后依次出现各首要地形)

D.这些个地形漫衍在什么部位?(提醒: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作为参照物,描述位置。)强调:东欧广大平地在西部,属欧洲部门;在亚洲部门叫做西伯利亚,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为西、中、东西伯利亚。

师小结(黑板字见屏幕)。

课堂作业:投影地形图,相应地形用字母表示,生回答字母代表的地形。

四、天气类型

A.回顾俄罗斯所处的纬度带、温度带,思考本国可能有哪一些天气类型?

(屏幕展示俄罗斯天气图,指导看图)

讲解:大部门属温带大陆性天气,此外北部属极地天气,因为大部门在北极圈以内,终年寒冷,远东承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天气,另外还有地中海式天气、高山天气。

俄罗斯面积广大,各地天气差异较大,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有关天气的内容。

思考:西伯利亚地区,冬季为什么这么寒冷?

B.问:俄罗斯各地为什么天气差异较大?

(屏幕展示大西洋暖流、极地寒冷气流、承平洋偏南风)

师讲解并小结。

作业:投影天气图:相应天气用数字1—6表示,生回答数字代表的天气类型。

五、河流、湖泊

A.欣赏伏尔加船夫曲。

问:这首曲子唱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俄罗斯有很多大河,其中伏尔加河是最出名的一条,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B.问:那么,除了伏尔加河以外,俄罗斯还有哪一些首要河流?(屏幕展示俄罗斯地形图,学生看图找答案)

C.小组讨论:在这些个河流中,哪条河的航运价值最大,为什么?(提醒:从多方面考虑)

D.问:俄罗斯的湖泊有哪一些?最著名的是哪一个?位于什么处所?

小结(黑板字见屏幕)。

六、小结(略)

7、问题探索追究

神州正在进行西部开发,如果俄罗斯也像神州那样实行开发,应该开发哪个地区?

黑板字设计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领土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广大平地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广大平地占 70%

三、温凉的天气

大陆性天气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丛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门、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患上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漫衍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BeiJing莫斯科

港口:圣彼患上堡(波罗的海)、符拉迪沃斯托克(承平洋)、摩尔曼斯克(北冰洋)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后札记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9

云南,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一直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信息系统最丰富的文化交汇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区域。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便有社会民间人士不断以其自身的方式积极寻求少数民族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途径。本文以对社会民间机构及个人在云南民族原生歌舞乐文化在当代传承与传播中的社会实践做一梳理,以此拓宽学界对传承与传播途径多种可行性的认识和明确研究的必要性。

一、云南原生民族歌舞乐在当代民间社会行为中的传承与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生态以及传承与传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国家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尤其在跨入21世纪以来的保护力度、财政支持、行政管理等,陆续进入各级政府的职能工作范围。在其过程中,社会民间也积极关注与参与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以其自身的方式积极寻求对少数民族歌舞乐传承与传播的途径。如在艺术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田丰、陈哲、刘晓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投身到民族艺术保存的工作中,对云南民族艺术的传承、传播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田丰与“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

田丰,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重要作曲家,他一生创作颇丰, 代表作有交响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大型乐舞《红土情》等。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田丰多次到云南采风,并被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吸引,同时,他注意到在国内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正是出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于1993年开办了“传习馆”。

传习馆经济来源主要是由田丰个人向社会集资,同时田丰前往农村进行招生,凡是到传习馆的艺人和学员均免交费用,另外每人都会定期发放零用钱,吃住由传习馆提供。2007年传习馆有近60人,开设了哈尼族班、彝族班、佤族班等,结合开设了文化课和传统工艺等课程,如民族语言、民间工艺、彝族花腰、彝族三道红、 佤族木鼓等课程。这些课程均已口传心授的方式为主,其教学内容自由、形式开放,传习馆的创办从“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没有进行民族文化保存的先例”到传习馆不断扩大规模用了四年的时间, 于1998年扩大为两个校区。

田丰的创举得到了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以及省委领导的关注,但在经济上并无支持,同时合作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背离了田丰的理念和初衷,最终投资公司的撤资让整个“传习馆”的经济受阻,仅凭田丰个人的创作稿费难以支撑传习馆的运行,一部分学员开始纷纷回家, 另一部分也转向了其他歌舞团,最终田丰传习馆于1999年被迫解散。

(二)陈哲与“土风计划”

陈哲,中国内地流行音乐早期重要的音乐制作人、词作家,由其作词的《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在90年代广为流传,为了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血脉,近年致力于原生态民歌保护和收藏工作。1992-1994年间,陈哲完成了“中国音乐西行计划”,之后他又到云南民族地区挖掘当地民歌资源,2002年在云南怒江兰坪县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化传承”实验研究成功后,推出云南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示范村项目,即“土风计划”。陈哲十年来穿梭在西南群山,带领着工作组进行实物地收集、整理,并深入村寨组织文化传承小组,在考察实践中逐步完善土风计划的理论和部署。

经过多年的考察和实践,“土风计划”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选择4个村作为试点,启动“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的工作,旨在探索如何在乡土文化乐趣化中延续本土传统。经过几年的艰苦的实践以后,致力于促进并探索多样性文化活化循环模式的 “土风计划”在实践运行中,提倡先在村寨成立一个学习小组,让年轻的成员做村寨的协调员,在示范村成立的传承小组成员有计划地向祖辈学习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学会这些技艺之后,他们又向周围年轻人进行传授,周而复始,从而在当地形成了学习、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和传承机制。

(三)刘晓津与“云南民族源生坊”

刘晓津,云南资深纪录片导演,1994-2005年期间一直拍摄、 整理、编辑和“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相关的内容,并完成纪录片《田丰和他的传习馆》。在这个过程中刘晓津受到了田丰这种精神的鼓舞以及对云南民族艺术的热爱,以为民间艺人搭建一个通向世界的舞台,同时保存和呈现云南民族原生歌舞为宗旨,于2004年创立了源生坊。

源生坊成员均来自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农村,有彝族、佤族、哈尼族等,现今有50余人,他们曾经是田丰传习馆的成员,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被列为国家、地州、县级政府授予“民间艺人”称号。 源生坊进行村寨教学传承,依靠居住于云南农村的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在乡村基层开展抢救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在乡村开班了普及班和提高班,普及班由居住在不同村寨的源生坊艺人在当地向年轻人传承民间歌舞技艺,提高班每月有专项责任人定期到村寨协助和检查学习进程。

同时,在本地区、都市、国外组织宣传、弘扬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经典村寨歌舞演出活动。源生坊支持并鼓励在村寨进行的自发的民间歌会比赛活动,以及日常性的群众乡村歌舞活动,源生坊在大学科研机构与民间艺人之间牵线搭桥,将民族艺人带入高校课堂、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将云南民族艺术介绍给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源生坊民间艺人受邀国内各大高校进行巡演。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通过舞台展现了本土的民族音乐舞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音乐。

二、民间社会行为传承与传播方式的特点及社会影响

作为云南民族艺术传承传播的社会力量,田丰“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陈哲的“土风计划”以及刘晓津的“源生坊”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其社会实践产生的不同传承和传播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田丰模式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理念是“原汁原味、求真禁变”,减少一切可能影响民族文化“纯正性”的因素,在其管理模式、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开创性,整个模式运行10年, 对云南民族音乐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是尤为重要。作为云南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首次实践,田丰模式的传承以异地保护为主,在现代文化保护方式原生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之中,田丰的传习馆的这种异地保护是一种相对静态的保护。田丰模式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传承、 保护空前的探索与实践,田丰“传习馆”的创举,是那个时代对民族文化保护悲壮的尝试,学术界在不断反思田丰传习馆传承模式的时候,总有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带着伟大梦想的艺术家,这也是20世纪最悲壮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个案。

陈哲“土风计划中”的“ABC”理论,作为一种活化传承,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定效用。“土风计划”以活态传承为目标,在有成功案例后,在云南开展大规模的示范村计划,陈哲在认识到在探讨中国民族的传承问题中,最早的形态是静态传承,建博物馆,搜集整理图书,固化传承之下,民族的持有者和后继人在哪里?谁来继续创作音乐?“土风计划”的原生地传承方式与相对较封闭式异地保护的田丰模式相比,在民族艺术“原汁原味”保存意义上更加的突出,在理念上提出“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这种整体思维让云南民族艺术在传播面上扩宽了它的影响度。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席卷之下,重新评估和建设乡村价值,建立乡村的文化自觉与自豪?通过保育乡村文化平衡城市化的浮急之气,找回人与自然更本真的文化脉承?这些问题始终是“土风计划”的行动目标。

源生坊是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与弘扬为主旨,兼营剧场、画廊、庭院茶吧等,源生坊的成立,充分运用了早期田丰传习馆的民间艺人,吸取了前两种传承模式,采用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保护方式。源生坊借助舞台和传媒的力量,将民族艺术呈现出来的同时将优秀的传承人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演出活动提高了民间艺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为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尝试。

作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云南民族源生坊,立足于依靠居住在云南农村的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在乡村基层开展抢救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同时协助民间艺人回忆、挖掘、记录、整理正在消逝的少数民族古老歌曲、音乐、舞蹈。在国内外组织以宣传和弘扬为目的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演出活动,推动社会对原生态民族歌舞艺术的认识,提升民间艺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的行动理念,成为源生坊在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根基”。

三、结语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部分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但随着传承队伍的老化、传承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传媒的迅猛冲击,许多非常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事实上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音乐的形势更为严峻,根本原因是生产和发展这些音乐文化的生态条件要么消失,要么改变,或者落入“被选择”、“被淘汰”的境地。在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讨论中,社会各界及学术界已开展针对传统音乐技法、传承人、传承制度(机制)的多种研究及实践。政府文化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部门、民间社会及社群组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民族歌舞教学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

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

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 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上一篇:活力青春青春南京作文下一篇:枫林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