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拨款结转会计分录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拨款结转会计分录(推荐4篇)

财政拨款结转会计分录 篇1

财政部关于中央级行政单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库[2010]18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武警总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

为规范中央级行政单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会计处理,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有关规定,现对有关会计核算问题通知如下: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一)在“303 结余”科目下设置三个二级科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政府性基金结余”和“其他资金结余”。其中,“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科目反映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政府性基金结余”科目反映政府性基金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其他资金结余”科目反映除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以外的其他资金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科目下设置“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两个三级科目,分别反映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余额和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余额。在“财政拨款结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两个四级科目。

(二)在“501 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置三个二级科目:“财政拨款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其中“财政拨款支出”科目核算一般预算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科目核算政府性基金实际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核算除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以外的其他资金实际支出。在“财政拨款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三级科目。

1.在“基本支出”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末级科目设置四级科目。在四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末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2.在“项目支出”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末级科目设置四级科目。在四级科目下,按具体项目设置五级科目。在五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末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在“502 拨出经费”科目下设置三个二级科目:“拨出财政拨款”、“拨出政府性基金”和“拨出其他资金”。其中,“拨出财政拨款”科目核算拨付所属单位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拨出政府性基金”科目核算拨付所属单位的政府性基金支出;“拨出其他资金”科目核算拨付所属单位的除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以外的其他资金支出。在“拨出财政拨款”科目下,分别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三级科目。在三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末级科目设置四级科目,并按所属拨款单位设置明细账。

二、年末相关账务处理

终了,应将收入类科目下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转入“结余”科目下相应明细科目的贷方;将支出类科目下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结余”科目下相应明细科目的借方。

三、有关要求

(一)中央级行政单位应自2010年1月1日起按本规定设置有关明细科目。各行政单位应充分、合理运用账务处理软件,科学设置有关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对本单位2009年年末“结余”科目余额分别转入新设置的“结余”明细科目。

(二)没有政府性基金的行政单位,不设置“政府性基金结余”、“政府性基金支出”和“拨出政府性基金”明细科目。

(三)除本规定之外的明细科目和辅助账,由各行政单位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和要求自行设置。

财政部

财政拨款结转会计分录 篇2

一、形成地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的主要原因

1. 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和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由于一些地区地方财力较为困难, 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大部分项目支出和上级专项转移支出未纳入年初预算, 年初预算到位率普遍较低, 导致在预算执行中频繁地调整、追加预算, 有的预算调整、追加较晚, 甚至到年底才能确定, 致使部门和单位难以按进度执行, 普遍存在“前紧后松”的现象, 形成大量结转资金。

2. 项目申报管理和资金安排不规范

目前, 我国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较大, 资金分配过程缺乏规范、透明的制度体系, 上级各部门项目和资金安排存在重复交叉等问题。为了得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地方各部门以各种名义大量包装、申报项目, 出现了一些项目重复申报或不实申报等问题, 项目资金到位后, 项目却无法按要求实施, 形成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3. 部门和单位领导对预算执行不够重视

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认为, 财政预算一经下达, 财政资金就属于单位所有, 预算执行快慢则由单位自行把握。一些单位项目实施缓慢, 项目资金无法在预算年度内实现支出, 形成结余结转资金;一些单位项目已经实施、支出事项已经发生, 但不在规定时间内结算、报账, 形成账面结余结转资金。

二、地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是财政预算执行管理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只注重资金分配和当年收支管理, 对各部门形成的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留存在部门和单位, 未纳入财政统筹安排、有效利用, 影响预算执行的效率性和严肃性, 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 甚至被挪用。

2. 缺乏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财政部要求, 各级财政部门要研究完善本级部门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但目前, 许多地方财政部门还未建立完善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制度, 对部门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界定不够准确, 对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安排和使用, 涉及到各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调整, 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抵触情绪, 甚至为减少结余结转资金而大把花钱、突击花钱, 有违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和预算执行管理的初衷。

3. 会计核算制度不配套, 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得不到正确反映

2010年, 财政部对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具体规定, 增设了相应会计科目。但该规定仅限于中央各部门, 未要求地方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清楚反映地方各部门和单位财政拨款收支、结余结转资金和预算执行情况, 为界定和管理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增加了难度。

三、规范地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建议

1. 压缩和消化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规模

一是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精细化程度。上级财政部门应提前通知对下一般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指标, 全额编入地方年初部门预算, 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 减少预算调整和追加。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规范项目申报管理, 严格项目预算编制, 防止重复或不实项目申报套取项目资金, 严格按预算和项目进度拨付资金, 确保项目资金与项目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均衡和有效性。对当年执行进度慢、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较多结余结转资金的项目, 应及时调减当年预算;对经财政部门审核调减的部门预算资金, 应及时收回财政总预算。四是及时消化以前年度结余。对以前年度预算安排的因特殊原因无法支出或不需支出的项目, 财政部门应商各部门和单位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 将资金收回总预算。

2. 规范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预算管理

一是将部门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范围。每年应对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摸底, 统计上报, 避免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长期结留在部门和单位。二是科学分析和界定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性质。属基本支出结转资金的, 原则上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用于上年未实现的基本支出和本年增人增编等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属于项目支出结转资金的, 应结转下年继续按原用途使用, 连续年度安排的延续项目结转资金, 应根据结转资金情况和年度资金需求情况, 统筹安排财政预算拨款;属于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的, 应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三是规范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的预算和使用程序。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应随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程序, 未经财政和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各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调整、使用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

3. 建立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要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管机制。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督促, 实行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二是建立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与预算执行管理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补和收回资金等方式, 既要鼓励部门和单位按预算规定及时有效执行, 避免形成大量的结余结转资金;又要鼓励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中, 精打细算, 努力节约财政资金, 防止大把花钱、突击花钱, 恶意减少结余结转资金。

4. 规范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会计核算

财政拨款结转会计分录 篇3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为了给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加信息的可靠性,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财务管理的效用。新增了“双分录”这一会计核算方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了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双分录”的使用范围、“双分录”核算对预算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使用“双分录”核算的建议。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双分录”不仅反映了收支业务和预算执行的状况,同时也满足了公众使用信息的需求。行政与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上均扩大了“双分录”的应用范围。

一、“双分录”的应用范围

扩大 “双分录”核算的范围是财政总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个创新点。为满足会计核算目标和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记录单位预算收支的同时,预算收支活动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影响都能通过“双分录”的核算反映。比较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及事业单位“双分录”应用范围和核算情况,可分为在资产和负债中的应用。

(一)资产中“双分录”的应用

财政总预算会计新增“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股权投资”这三个需要使用双分录的非流动资产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科目,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均使用了“双分录”核算;财政总预算会计新增“应收股利”这一会计科目,但是在“预付账款”、“存货”这一流动资产科目核算中,行政单位使用“双分录”来反映资产增减变动,事业单位仍沿用旧制度来核算“存货”和“预付账款”的变化。

(二)负债中“双分录”的应用

财政总预算会计新增“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借入款项”、“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其他负债”这五个使用双分录的会计分录。行政单位使用“双分录”,运用在“应付账款 ”这个流动负债科目中,事业单位仍沿用旧制度核算方法,反映“应付账款”的变化;财政总预算会计新增“应付短期政府债券”这一科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使用了“双分录”反映“长期应付款”这个长期负债科目的变化。

从上述四类情形可以看出,预算执行的情况有所差异,是因为财政总预算、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用在“双分录”来反映资产、负债变化的范围上有所不同。

二、“双分录”核算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以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为基础,而不是以收支归属的期间为基础,是收付实现制的本质。所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也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和报告,才能和预算的口径相一致,准确反映预算管理的情况。但由于财政总预算、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双分录”应用的范围不同,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双分录”应用范围受限

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基本准则没有考虑,购买存货和固定资产时的处理。购买存货和固定资产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反映货币资金的减少额,并列支如实反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事业单位对于存货的核算,当发出存货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存货”,虽然借记“事业支出”,但并没有实际支付货币资金,导致预算支出被多记。针对应付账款的核算,事业单位偿还“应付账款”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财政补助收入”,在实际中货币资金减少,但在会计分录中可以看出没有列支,导致预算支出被少计。行政单位核算时采用了“双分录”,则避免了预算支出被多记或者少计的情况发生。

(二)对于核算“其他应收款”时均未采用“双分录”

在发生其他应收款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国库存款”或“其他财政存款”。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均直接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补助(拨款)收入”。如年末未及时清理债权,可能会导致少计支出、虚增结转结余的情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没有考虑购买存货和固定资产时的处理,不能如实的反映非货币性净资产的价值。在涉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核算时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如果不能采用统一的“双分录”确认口径,将会造成会计核算与预算实际执行与确认的差异,进而影响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

三、使用“双分录”核算的建议

针对以上“双分录”核算对预算管理的影响,对于如何及时准确反映预算管理的信息,提出两点建议。

(一)扩大“双分录”的适用范围

对于,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基本准则没有考虑购买存货和固定资产时的处理。建议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采用 “双分录”进行核算。财政总预算的“其他应付款”也应采取“双分录”。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议修订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预付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的核算参照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执行,采用 “双分录”进行核算。同时将 “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修订为 “资产基金”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的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货币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加强对事业单位存货的管理,精确记录存货的购置情况。

(二)对“其他应收款”采用“双分录”核算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情况 篇4

一、“三公”经费的单位范围

南山区教育系统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开支。

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情况说明

2016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19.24万元,比2015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增加29.11万元。1.因公出国(境)费用。2016年预算数0万元。为进一步规范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我区因公出国(境)经费完全按零基预算的原则编制,因此各单位2016年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数为零,在实际执行中根据计划据实调配。

2.公务接待费。2016年预算数126.49万元,比2015年减少13.90万元。公务接待费主要用于接待来访部门、结对学校来深调研、学习交流教育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适当减少公务接待活动

上一篇:对当前课程的总体评价下一篇:文化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