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推荐10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一册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通过学生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他们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摆一摆(想想做做的第2题)。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2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考考你。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2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3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想听一听吗?

[点评:通过交流复习猜谜语、讲故事、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以及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等识字方法,让孩子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既复习巩固了多种趣味识字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二、 我会认,我快乐

师:同学们,感觉学习汉字怎么样?

生:真有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多的汉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识字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几点起床?起床后又做些什么?(指名答)

师:有位小姑娘叫晶晶,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她每天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点击出示上半部分情境图)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起来发言,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师:是呀,太阳公公张开了笑脸,闹钟清脆地响起,小鸟在欢快地唱着歌,愉快的一天开始了。(出示词语:太阳 闹钟 小鸟)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师:晶晶听到小闹钟响起,她会怎么做呢?

生:穿衣服。

生:走下床。

师:(出示词语)穿衣 下床 起早

师:(点击出示下半部分情境图)晶晶起床后又会做哪些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举手发言)

师:(出示词语):刷牙 洗脸 用餐/上学 升旗 做操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这几组词连起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赛读)

师: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学了这几组词语,你想说什么?

生:早上的时间很宝贵。

生:不能浪费时间。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早上的时光,动作要快,上学不能迟到。所以人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啊!

[点评:在词串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认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活思维。]

三、 我会读,我快乐

师:这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就像是在读一首美丽的小诗。听老师读。

(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如果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跟老师比一比?

(两名学生读)

师:听你读后,我体会到了你愉快的心情!后面那位同学还加上了动作,非常好。我们一起拍着手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韵文进行表演性的诵读,可以收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通过拍手打节奏,让学生体会词串的节奏感。]

四、 我会做,我快乐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请两名同学,一个做动作,一个来猜。(依次出示词语卡片,一个比划一个猜)

师:做完游戏,这些词语娃娃该回家了。可这一课里的几个生字宝宝却不想走,它们很想留下来和大家做朋友,最先跑出来的是这几个!(出示一类生字:太 小 鸟 下 早 牙 上)

(生齐读)

师:看,又跑来几个。谁认识它们?(出示二类生字:阳 钟 穿 床 餐)

[点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理解词语的大意,引导低年级的孩子主动学、学中玩、玩中学,使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巩固识字。]

五、 我会写,我快乐

师: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四个新的笔画,(出示:竖钩、横折钩、竖折折钩、竖折)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我们先来看“太”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生:因为以前学过“大”,再加一点,就变成今天要学的“太”了。

师:你是用“熟字加减法”记住的。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鸟”字的?

生:我把“鸟”字的每一笔都当成小鸟身体的一部分来记的,横折钩像小鸟的头,竖折折钩像鸟的身子,点像小鸟的眼睛,下面长长的一横像小鸟的脚。

师:你的办法真好!怎么知道的?

生:是哥哥告诉我的。

师:“早”这个字谁有好办法来记住呢?

生:我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住它。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就是“早”。

师:那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这么棒的谜语,真不愧是“识字小博士”!

师:今天生字里还有一组反义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生(异口同声):上 下。

师: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这几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些字只记住了还不行,还得会写,并且还要写好。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生:姿势正确。

生:一笔一画地写。

生: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两个字:鸟、小。

师:“鸟”这个字特别要注意的是“竖折折钩”,鸟的头不能比身子大。第一笔“撇”像鸟的嘴巴。“撇”下有“竖折折钩”,“竖”不出头。(老师边写,边讲述注意的地方)

师:“小”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按照课本上的笔顺书空一遍。然后,仔细观察它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上认认真真地描红,然后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小”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坐姿)

[点评: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少,而且有效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利用田字格读帖、描红、临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好汉字的本领。]

师: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生:要珍惜时间,尤其是早晨的时光太宝贵了!

生:中国的汉字太有趣了!

师:是啊,中国的汉字的确很奇妙,同学们课后请继续用咱们说过的多种识字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汉字,祝愿你早日成为咱们班的“识字小明星”。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4

教学内容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重点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比出来的,是相对的。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文具盒、课本等。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方向?(指名答)同时板书:上、下、前、后、左、右

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描述什么的吗?(板书:认位置)活动练习:双手合十,听指令,师说生伸出双臂(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谈话:

看来有的同学对左右的方位认识还不够清楚,接下来请大家伸出双手,你知道哪支手是右手,哪支是左手吗?(生伸手)

想一想,平时我们都用左手来干什么?(指名答:拎东西、扶本子……)那我们都用右手来干什么?(指名答:写字、画画,拍皮球……)

继续谈话:看来左手和右手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而且他们还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的大!其实我们身上还有很多这样成双成对的好朋友,现在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找一找。(同桌相互找,说一说)

指名答,一生说,其余学生摸一摸,强化记忆。

3、左右操。

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教师背向学生,在前面示范做,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两边。

4、现在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吗?我们在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认识物体的位置了。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举起的是哪个手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分别是小明、小红、小刚和小芳。

2、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

观察小刚和小芳的桌上放的是什么物品?(练习本和数学书)是怎样放的?

(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3(1)四个小朋友坐的位置:(指名汇报交流)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2)国旗和黑板的位置: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4、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

5、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指定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坐的各是谁? 再指定一位坐在边上的学生说一说。(及时集体纠正)再指定一位从在角落里的学生说一说。(及时集体纠正)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互相纠正。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出示冰箱图,提问:谁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食品橱里放了哪些食品?(指名回答)

(2)苹果上面是什么?(苹果上面是鸡蛋)(3)“苹果上面是鸡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你看着图,还能说说什么位置关系?(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2、“想想做做”第4题。

按教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要求:把铅笔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橡皮摆在铅笔的左边,把文具盒摆在铅笔的右边,再把课本摆在文具盒的右边。引导:从左至右依次是……从右至左依次是……最左边是?最右边是?学习用具在课本的哪一面?请你把学习用具装在文具盒里,再把文具盒放在课本上面。

3、师举起右手,请学生判断。

讲解师生相对时方向相反。出示楼梯的情境图,上下楼梯靠右行,请学生判断哪位小朋友组走错了?应该如何走?师小结,适时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四、总结测评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请男生伸出你的左手,女生伸出右手,跟老师挥挥手,再见!板书设计:

认位置

左 上 右

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练习时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遵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5

认一认字表

rén kǒu shǒu zú shã yá ěr mù jīn mù shuǐ huǒ 人 口 手 足 舌 牙 耳 目 金 木 水 火 shān shí tián tǔ chïnɡ bâi yú niǎo yánɡ ɡǒu māo tù 山 石 田 土 虫 贝 鱼 鸟 羊 狗 猫 兔 ɡuā ɡuǒ mài dîu zhú hã mǐ ɡǔ rì yuâ xīnɡ ɡuānɡ 瓜 果 麦 豆 竹 和 米 谷 日 月 星 光 yún lãi fēnɡ yu xiōnɡ dì jiě mâi fù mǔ ãr nǚ 云 雷 风 雨 兄 弟 姐 妹 父 母 儿 女 yī shí zhù xínɡ mǎ niú chē zhōu huā hïnɡ cǎo qīnɡ 衣 食 住 行 马 牛 车 舟 花 红 草 青 chūn zhînɡ qiū shōu dōnɡ nán xī běi qián hǒu zuǒ yîu 春 种 秋 收 东 南 西 北 前 后 左 右 shànɡ xià lái qù zuî lì pǎo zǒu 上 下 来 去 坐 立 跑 走 识字表

yī âr sǎn sì wǔ liù qī bā jiǔ shí 1.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yān cūn jiā tínɡ tái 烟 村 家 亭 台 wàn qiān bǎi xiǎo ɡâ 2.万 千 百 小 个

hã yâ duǒ tiáo zhī wā chànɡ 荷 叶 朵 条 只 蛙 唱 tài niǎo xià zǎo yá shànɡ 3.太 鸟 下 早 牙 上

yánɡ zhōnɡ chuān chuáng qǐ shuā xǐ liǎn 阳 钟 穿 床 起 刷 洗 脸

ɡōnɡ shuǐ huǒ shān mù mǎ 4.公 水 火 山 木 马

yuán lǜ shù qiáo liú tǎ zhuàn yǐ 园 绿 树 桥 流 塔 转 椅 cǎi tián lín huā niú 5.采 田 林 花 牛

ɡuān chá mǎ yǐ hú diã qīnɡ tínɡ 观 察 蚂 蚁 蝴 蝶 蜻 蜓 shā bâi yā zhēn yú 6.沙 贝 丫 珍 鱼

tān ké jiǎo lànɡ ɡǎnɡ wān wǎn xiá 滩 壳 脚 浪 港 湾 晚 霞 yánɡ quǎn mù zhú cǎo dì 7.羊 犬 牧 竹 草 地

ɡān la hái quē hēi nǐ ba 竿 啦 还 缺 黑 你 吧

jī yā ã yā rì zhǎnɡ 8.鸡 鸭 鹅 鸦 日 长

wū chãnɡ shú zuì xiān zhī dào shãi 乌 成 熟 最 先 知 道 谁 课文

rén shǒu dà ɡōnɡ yòu cái 1.人 手 大 工 又 才 bǎo hã nǎo sī kǎo chuànɡ zào 宝 和 脑 思 考 创 造 tiān bái yún ãr tǔ zǐ 2.天 白 云 儿 土 子 shì de hã ní men zǔ ɡuï 是 的 河 泥 们 祖 国 hïnɡ zhōnɡ lì zhânɡ xiànɡ 3.红 中 立 正 向 qí ɡē shēnɡ ɡāo nín jìnɡ lǐ 旗 歌 声 高 您 敬 礼 yǔ diǎn lǐ zài jiānɡ 4.雨 点 里 在 江

chí tánɡ shuì jiào sàn bù hǎi yánɡ 池 塘 睡 觉 散 步 海 洋 le fēnɡ chónɡ yuè fānɡ 5.了 风 虫 月 方

ɡū niánɡ tā liánɡ xiānɡ tián měi lì 姑 娘 她 凉 香 甜 美 丽 wǒ qù piàn kāi kě yě bù 6.我 去 片 开 可 也 不

Kàn jú huá bà mā yínɡ hán dōu hěn 看 菊 花 爸 妈 迎 寒 都 很 diàn yǒu cïnɡ huí dîu nián 7.电 有 从 回 豆 年 liú ā yí xìn huà lǎo shī 刘 阿 姨 信 话 老 师 liǎnɡ dōnɡ xī rànɡ huì zài me 8.两 东 西 让 会 再 么 jīnɡ ɡuî suì yào jīnɡ dînɡ jìnɡ qiáo 晶 过 碎 要 惊 动 静 瞧 tā huà bǐ dànɡ yînɡ hîu shū 9.他 画 比 当 用 后 书 huái sù xiǔ tánɡ shànɡ bǐ shùn zhǐ 怀 素 写 唐 尚 笔 顺 纸 xuě tóu hǎo fànɡ dào duō lè 10.雪 头 好 放 到 多 乐 zhī xiànɡ lí miáo ɡài mián bâi mânɡ 枝 像 梨 苗 盖 棉 被 梦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难点:理解掌握计算方法。课前准备

1.教具: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2.学具: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10 8+()=10

8+()=10 10+4=()10+3=()

10+7=()8+2+2=

8+2+5= 8+2+6=

8+2+8=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10问:8加几等于10? 板书:2(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请学生回答)对!用凑十法计算,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 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你们真聪明。老师边说边演示:

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1)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2)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

这样想:(1)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2)8加2等于10。(3)10再加1等于11。

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 板书:8+4=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指名说算式: 板书:8+7=□

师问:8+7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出示: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例4 8+9=□

师问: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1)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2)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师问: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分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指名说讨论结果: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第二种方法简便)师说: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齐读黑板上的算式。小结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把8凑成10)(3)凑10后再怎么办?(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4)8+9这道题怎样想?(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小结: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4.猜一猜,红花后面是几?8+3=

8+7=

8+10=

+9=

+6=

+2=

+5=

+8=

+4=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7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8

教学反思

本课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由对物体的直接观察、辨认,逐步发展到推理、想象和验证,例如辨认物体某个面看到的形状,就是让学生按照形影的形状思考、推想,感受物体的特征,发展形象思维;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感差物体的经验,提高对物体形及平面视图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同一形状摆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或比较在同一方位观察到的不同物体的形状,体会视图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相比较之下,前一方面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而根据视图摆实物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是对他们空间思维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视图与实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有学生把侧面和上面的视图弄颠倒,这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实物如果侧面是那样的,应该怎么摆。如果上面的那样的,应该怎么摆。然后再 用比实物较为抽象的语言来描述。第二题把侧面画成了竖着的三个正方形,可以让学生把画错的视图转换成实物会是什么样子的。

要注意教学中的“收”与“放”。例题的教学结束后,就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在“试一试”中自己得出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不应该再重复例题的做法,否则就起不到发展思维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9

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

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

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 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1.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

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

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 位同学„„组织交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篇10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几和第几

教材第15、第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并会区分几和第几。

2.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区分几和第几。

教具学具

投影,图片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教师说数,同学们表示。

如教师说“3”,同学们伸出3个手指或拿出3张图片或拿数字3的卡片。

2.按数的顺序填数。

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站队做操时,你排在第几?你看看戴帽子的小男孩儿排第几?

2.投影出示书上的主题图。(挂图,课件)

(1)学生自己看图,说一句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2)集体交流。

引导说出: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

戴帽子的小男孩儿排在第2;小女孩儿排在第5。

他们都非常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买票。

(3)强化区分几和第几。

教师指着两个“5”问:这两个“5”表示什么?

第一个“5”表示有5个人;第二个“5”表示第5个小朋友排队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小组里坐在第几,前、后的同学各是第几。

(5)游戏。教师说:第二组的第二个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给灯笼涂色。

先出示两排灯笼,教师说要求:从左边起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看第一排:从左起涂4个。

看第二排:从左起涂第4个。

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订正。

2.教材第15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小男孩儿住在第几层?

先出示楼房,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提问:这个楼房一共有几层?(五层)

小男孩儿住在第几层?说给同桌听听。

集体交流:可能出现说住在第1层的,也有可能说住在第4层的,都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小男孩儿站的阳台是第5个,所以他住在第5层。

出示小猴子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再说说戴帽子的小猴子是第几只。

3.教材第16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观察小动物爬山,有上山的,有下山的。

教师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在第一和第二旁边分别画一面小旗子和一个△。同桌交流。

再问:下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分别画上记号。

4.教材第16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小动物们举行了赛车比赛,你们看。(出示图画)

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在小组里说说发现了什么。然后教师组织交流。

(1)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比如发现了2号在第一,3号在第五……)

(2)引导学生说:4号车前面有()辆车。

5号车前面是()号车。

4号车后面是()号车。

课后反思

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话。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认识0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0

教材第17、第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0的实际意义。

2.会正确地读、写0。

3.通过认数0,渗透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

重点难点

理解0的含义,会正确地读、写0。

教具学具

主题图,投影,5个△,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填数。

2.摆5个1。

(1)从左数用手盖住第4个1。

(2)从右数拿走4个1。

3.接着画。

3      4        5

探究新知

1.认识0。

(1)课件显示小兔子采蘑菇。(投影或图片)

小兔子们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到树林里去采蘑菇,请看:

第1只兔子采了几个蘑菇,用几来表示?(板书“3”)

第2只兔子采了几个蘑菇,用几来表示?(板书“2”)

第3只兔子采了几个蘑菇,用几来表示?(板书“1”)

第4只兔子耷拉着耳朵,一个蘑菇也没采到,那用数几来表示呢?

教师引导说明: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时,我们就用“0”表示。

(板书“0”)

读作“零”,同桌读一读。

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提问:0表示什么?什么情况下用0表示?

(0表示一个也没有。在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2)你能举出用0表示的例子吗?(妈妈买来5个苹果,我吃了5个,现在没有了,用0来表示。放学后,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了,也可以用0来表示……)

(3)出示小兔子拔萝卜图。

提问:一共有几个萝卜,用几来表示?(板书“4”)

动态显示拔萝卜的过程。全拔走了,这时用几来表示?(板书“0”)

(4)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读读上面的数0、1、2、3、4、5。让每个学生都拿出直尺,读一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0在1的前面,这时0不是表示没有了)

提问: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这个0在这儿表示起点。

提问:0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它的前面?(因为0表示起点)

数一数,从0到1是一段,从1到5有这样的几段。一段一段地数数。

2.学写0。

0像个大鸭蛋,是圆滑的。

教师示范写,边写边说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和收笔处要相连,要写圆滑、匀称、美观。不要有棱角,一笔写成。

学生书写5遍。

在书上田字格里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写数。

投影出示四幅图。

指导完成第一幅图:树枝上有几个桃子?(板书“4”)

其他几个树枝上各有几个桃子,用几来表示呢?请学生写出桃子的个数,看谁写得对。

教师巡视指导。

2.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根据算珠写数。

让学生试着写出对应的数。学生会发现当一个珠子也没有时,要用0表示。

3.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按数的顺序填数。

先观察已有的数序,然后确定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填写。最后填数,填后再读读。

4.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说说生活中的数。

启发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0,0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到的,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0。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温度计上有0”“体温表上有0”“电话号码中有0”“计算器上有0”“房间号上也有0”……

板书设计

认识0

3 2 1 0(0表示一个也没有)

0的书写:,生活中遇到的0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后反思

1.0的意义虽然比较抽象,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重点,但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0的书写顺序学生已养成了错误的书写习惯,比较难改正。但是通过鼓励加强调式教育,一节课下来大家也基本都能掌握书写要领,只要在完成作业时多加注意和练习就没有问题了。

认识>、<和=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第19~2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表述5以内数的大小。

2.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会正确地书写“=”“>”“<”。

重点难点

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具学具

“森林运动会”的主题图,课件,投影,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按数的顺序填空。

填空后提问:5的前面都有哪些数?

3的后面是几,都有哪几个数?

2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相邻的数是谁和谁?

2.数数,边数边打手势。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

探究新知

1.学习“等号”。

(1)引出主题图:森林里真热闹,小动物们正在开运动会呢。(出示主题图)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提问:参加运动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

同桌互相数一数。

(2)组织学习“等号”。

引导:数一数有几只小兔。

当学生边数边说时,教师让小兔从图中跳出来,摆出如书上的样子。(板书“4”)

再数一数有几只小猴。也让小猴从图中跳出来,和小兔一一对齐。(再板书“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兔和小猴同样多)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在小兔和小猴之间连上对应线。一只小猴对一只小兔,一只小猴对一只小兔……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小猴,我们就说小兔和小猴同样多。

那么4和4就同样多,这时我们就在4和4之间写上一个符号“=”,表示4和4相等,这个符号叫作“等号”。

读作:4等于4。互相读读。

(3)学写“=”。

教师做示范,强调两个小横要一样齐,要写平。

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2.学习“>”“<”。

(1)刚才我们把小猴的只数和小兔的进行了比较,你们还想把谁和谁进行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说说把谁和谁进行了比较,结果怎样。教师组织交流。

引导得出:

大家数一数,小松鼠有几只?抽出图形。(小松鼠的头)

再数一数,小熊有几只?再抽出图形和小松鼠对应摆好。(板书“5”“3”)

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较,结果怎样?画上对应线。

引导说出: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那么小熊就比小松鼠少。

小松鼠比小熊多,小松鼠有5只,小熊有3只,那么5就比3多,也可以说5比3大。

我们就在5和3中间用一个符号“>”来连接,“>”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学生自由读读,读给同桌听,小组合作找找它的特点。(如开口冲大数,小尖冲小数)

我们还知道,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那么我们就说3比5小,在3和5中间用另一个符号“<”来连接。“<”叫小于号。“3<5”读作:3小于5。同桌互读。

(2)学习“>”和“<”的写法。

教师示范,起笔和收笔要对齐,小尖要在开口的正中间。

学生先书写练习,然后在田字格中书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0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在○里填“>”“<”或“=”。

教师指导做第1个题,5○2。

提问:5和2比,谁大谁小呢?为什么?

引导说出:5和2比,5比2大,因为5在2的后面。(也可以是通过摆学具得出来的)所以○里填“>”,读作:5大于2。

其他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通过动手摆得出。

最后教师组织交流。重点说说比较的方法和符号填得对不对。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合理、正确就可以。(如3<5,我知道3在5前面,所以3小于5;我先画了3个点,在下面又画了5个点,这样一一对应比出来的,即;我是摆小棒比出来的……)

2.教材第20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摆一摆,填一填。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数各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再比一比哪种图形多,哪种图形少,然后集体交流,订正答案。

3.教材第22页练习一的第8题。

学生认真观察,将答案填在书上。

4.教材第2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看看分别可以填几。

然后集体交流,有些答案不唯一的题,教师可以有顺序地板书。

如:4>1、2、3、0,2<3、4、5,5=5,1<2、3、4、5。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4=4读作:4等于4,5>3读作:5大于3,3<5读作:3小于5。

数学中的符号:“=”“>”和“<”。

课后反思

一节数学课,不光要看教学,更重要的是看教学的全过程,是不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是否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归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这节课正是依据这个认识,在教学“同样多”时,引导学生通过看清小兔和小猴一个对一个正好对完,并指导学生说出“同样多”“4=4”;在教学“多”“少”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整个教学都体现了引导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

认识6~9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6、7、8、9

教材第23~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数出数量是6、7、8、9的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数感。

2.会正确地读、写6~9各数。

3.掌握9以内的数序,会正确比较大小。

4.能正确地区分几和第几。

5.引导学生感受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正确地读、写数,掌握数的顺序和比较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

主题图,投影,学具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数数,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

2.在○里填上“>”或“<”。

2○3   3○1   1○0   5○3

说说5>3的比较方法。

探究新知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主题图。

(2)让同学们自由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3)带着问题看图,数一数。

图上有些什么?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请数一数:有多少个同学?有多少个套圈?教师和同学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套桩?

(4)集体交流。

①图上有多少个同学?学生边数,教师边画出对应的○来,一共有6名同学,画出6个○。

②数一数,教师和同学一共有多少人?(方法同上,另外让学生体验到6再添上1就是7)

③图上的套圈和套桩又有多少个呢?照教师这样,画出相应的○。

(5)像这样,6个同学,7个人,8个套圈,9个套桩,可以用数6、7、8、9来表示。出示印刷体6、7、8、9,让学生认。(板书:6、7、8、9)

(6)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可以用6、7、8、9来表示,请你找一找,告诉你的同桌。

请你拿出6根小棒摆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和同桌交流并数数,再拿7根、8根、9根小棒摆一摆看。

2.学习写数字。

刚才我们认识了谁?6、7、8、9。(显示出来)

启发:你们看看这几个数字像什么?(6像小哨嘟嘟吹,7像镰刀手中拿,8像宝贝小葫芦,9像气球飘啊飘)

6和7都是一笔写成的,提醒注意起笔和收笔的位置。

教师示范,学生书写,然后在书上描写。

8也是一笔写成的,写时无棱无角,要圆滑。

9的上边是个圆,写时注意竖和圆是一笔写成的,不要分开。

练习写8和9。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看数涂色。

先看上面的数是几,如果是6,就要涂6个○。

教给学生简单涂圆的方法。要求既快又好地涂出来,也可以喜欢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教师指导完成第一个题。

做到边涂边数,涂完后再数是否正确。

2.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看数接着画。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方法。(这个数是7,已经有4个了,接下来边数边画5、6、7;我一看差3个,就接着画3个,我又数一遍是7个了)

3.教材第25页“想想做做”的第7题,在○里填“>”或“<”。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的方法。(如6○8,6和8比,6在8前面,所以6小于8,○里填小于号;9和7比,9在7的后面,所以9大于7,○里填“>”……)

4.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学生先回忆“几”和“第几”的意思。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出错误。

5.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先让学生看看小马拉车的图。然后教师指导完成。教师读一问,学生做一问。

板书设计

6~9的认识

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

课后反思

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6、7、8、9的具体含义和书写方法。

2.较多出现错误的地方是8的书写笔顺。

3.联系生活用数字说话学生还说得不够好,不够开阔。学生的思维面有点窄,不过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只要逐步加以引导,以后的学习还是会比较顺利的。

认识10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10

教材第26~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以内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对数10的概念得到全面的认识以及把握。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初步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关系。

教具学具

主题图,小棒,投影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从0数到9,再从9数到0。

2.比较数的大小。

(1)教师拿出卡片8,请学生说出两个比8小的数。

(2)教师拿出卡片5,请学生说出比5大的数。

探究新知

1.学习认数、数数。

(1)10月1日是什么节?(国庆节)各族小朋友欢歌笑语,庆祝节日。(出示主题图)

(2)请你仔细观察,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教师引导: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

像这样10个小朋友,可以用数“10”来表示。

出示印刷体10让学生认,然后带领学生读一读。

2.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说10的结构: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组在一起是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10书写时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要离得太远。

(3)学生在田字格中学写10。教师巡视、指导。

3.熟悉10以内数的顺序。

(1)同桌互相读读直尺上的数,正读、倒读,看着数,背着数。

(2)数后教师提问:9的后面是谁?(10)10的前面是谁?(9)和9相邻的两个数是谁?(8和10)9比10大还是小?(9比10小,10比9大)10大于几?(10大于8,10大于7……)10前面的数与10比,你又能得出什么?(都比10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6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渗透10个一是十。10是由10个一组成的。

(1)数出10根小棒,同桌互相检查。

(2)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问:1捆是几根?(1捆是10根)

2.教材第26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1)出示红果和双手图。看谁能很快数出它们的个数。

(2)教师说开始。同学们自由数。

(3)交流数的方法。

交流完数红果的方法后启发引导:数双手时怎样数快呢?引导:五个五个地数,5、10,一共有10个手指。

(4)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数对了就要给予鼓励。

(5)用你认为最快最好的方法再数一遍。同桌互查。

3.教材第27页“想想做做”的第7题,在○里填“>”“<”或“=”,学习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比较的方法。如10○9,因为10比9多1,所以10>9;还可以想10在9的后面,所以10大于9;因为9比10小,所以10就大于9……

4.教材第26页“想想做做”第3题,教师说完要求后,同桌一起练习,互相检查。

5.教材第28页练习二的第1题,你会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

先找几个同学做示范。然后同桌一起说说,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6.教材第28页练习二的第3题。

投影出示苹果图。先观察这些苹果的特点。

教师指导:一共有()个苹果。学生数完后填空。

找到最中间的一个苹果涂上红色,然后数它的两边各有几个苹果。

7.教材第28页练习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教师指导做,读一问做一问,最后投影订正、指导。

8.教材第29页练习二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看看分别可以填几。

板书设计

认 识 10

6  7  8  9  10

10的书写:  10>9>8>7>6

课后反思

本课力图通过愉快的情境启发学生初步认识10。教学中,尽可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且能顺着数和倒着数。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圆片,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还可以开展写数比赛,组织有趣的火车钻山洞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获得感性认识,并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运用表扬和奖励这种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单元跟踪检测卷

一、数一数,填一填,连一连。

(每题4分,共8分)

1.看图写数。

2.连一连。

二、填一填,做一做。

(第7题5分,其余每空1分,共44分)

1.(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7和9中间的数是(),比1还小的数是()。

2.在1、4、9、5、0、7、6、8、10这些数中,比5小的数有_____,比5大的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3.里可以填几?

=6   >6   7>   5<   4>

4. 一共()副,有()只。

一共()盘,有()个。

5.在里填上“>”“<”或“=”。

01

6.按顺序填数。

7.(1)一共有()张数字卡片。

(2)从左边数起,0是第()张,第()张是9。

(3)把右边的3张圈起来。

(4)把从右边数的第3张涂上颜色。

三、数一数,填一填,圈一圈,比一比。

(第1题5分,第3题6分,其余每题8分,共27分)

1.(1)一共有()只动物。

(2)小狗排在第2个,小猫排在第()个,排在第()个的是小兔。

(3)圈出最中间的一只动物,它的左边有()只动物。

2.(1)一共有()个水果,其中有()个,有()个。

(2)左起第()个、第()个和第()个是。

(3)的左边第一个水果是(),右边第一个水果是()。

3.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

(1)()最多,()最少。

(2)比(多,少)。45

(3)比(多,少)。63

4.(1)一共有()盆花。

(2)从左边数,第()盆花最多,第()盆花最少。

(3)从左边数,有2朵花的是第()盆,它左边一盆有()朵花,右边有()盆花。

(4)圈出最中间的一盆花,它的左边有()盆花。

四、按要求画一画。

(第1题9分,第2题12分,共21分)

1.接着画,画满10个。

2.(1)画○,和△同样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比□多3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比◇少2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和○同样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想一想,画一画。

答案

一、1.

2.二、1.(1)1 3 4 5 8 9 10

(2)8 0

2.1,4,0  9,7,6,8,10

3.6 7 6 8 2

【点拨】后四个空答案不唯一。

4.3 6 2 6

5.< < = > > = > >

< > > <

6.0 2 4 6 7 5 4

7.(1)10

(2)4 10

(3)

(4)

三、1.(1)5

(2)4 5

(3)

2.(1)10 3 6

(2)1 2

(3)

3.(1)

(2)

(3)

4.(1)7

(2)2 7

(3)3 7 4

(4)3

四、1.□□□□□□□

△△△△△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1)

〇〇〇〇

(2)

△△△△△△△△

(3)〇〇〇〇

(4)

□□□□□□

附加题: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看图写数。

(6分)

二、看数画“”。

(10分)

三、数一数,填一填。

(每空1分,共11分)

1.(1)

两个两个地数,2、4、()、()、(),一共是()个。

(2)

五个五个地数,()、(),一共是()个。

2.(1)一共()束,有()个。

(2)

一共()张桌子,有()人。

四、动手圈一圈,涂一涂。

(共9分)

1.数出10个圈一圈。(3分)

2.(6分)

(1)给左边第3个涂上颜色。

(2)圈出右边3个。

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6分)

1<

>7

8<

6>

7>

=5

8>

<1

六、比一比,填一填。

(每题2分,共4分)

1.()比()多。

2.()比()少。

七、按要求画一画。

(1题8分,2题6分,3题4分,共18分)

1.(1)画,和同样多。

________________

(2)画,比少1个。

________________

(3)画,比多2个。

________________

(4)画,和共10个。

________________

2.找规律,接着画。

(1)

_____ _____ _____

(2)

_____ _____ ____

3.想一想,左边可以画几个?右边呢?

八、在正确答案下面的里画“√”。

(每题2分,共8分)

1.比2大的数有:

2.比3大且比7小的数有:

3.最接近7的数是:

4.1、3、5、()、(),括号里面依次填:

九、填一填。

(共18分)

1.(5分)

是第6个,是第()个,是第()个,是第()个,前面有()个水果,后面有()个水果

2.(11分)

(1)一共有()张卡片。

(2)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3)从左边数第3个数是(),从右边数第2个数是()。

(4)比6大的数有()个,比5小的数有()。

(5)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3.照下图这样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要锯()次。(2分)

答案一、二、略

三、1.(1)6 8 10 10(2)5 10 10

2.(1)2 6(2)2 4

四、1.略

2.五、(部分题答案不唯一)

1< >7 8< 6>

7> =5 8> <1

六、1.△ ○ 4>2 2.□ ○ 3<5

七、1.(1)________(2)○○○

(3)☆☆☆☆☆

(4)●●●●●●●

2.(1)△ ○ △(2)● ○ ○

3.(答案不唯一)

八、九、1.2 5 3 3 6

2.(1)8(2)10 0

(3)6 10(4)3 4、0、2、3

(5)0<2<3<4<6<7<8<10

3.5

关于0的故事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鸡和鸭

稀奇稀奇真稀奇,鸭子队里混只鸡。

顺着数数它第五,倒着数数它第三。

请你仔细数一数,多少鸭子多少鸡?

(答案:鸭6只,鸡1只。)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数字的由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

它们各代表几?

有五只小动物,分别是:、、、、。它们各自代表着1-5各数。你能根据它们各自提供的信息,猜猜它们各是几吗?

我和它们比,我最小。

我和它们比,我最大。

我站在这一组数的最中间。

我比小,比大。

我比大,比小。

(答案:代表5,代表2,代表4,代表1,代表3。)

兔子分萝卜

4只兔子收获了萝卜,大白兔负责分萝卜。它说:“这些萝卜分给我们4个,每人能分同样多。”但是,大灰兔眼睛快,它发现有4根萝卜坏了,就顺手给扔掉了,那么,剩下的萝卜,它们4个还能分的同样多吗?

原来,扔掉4根萝卜,相当于每只兔子都会少分1根萝卜,所以它们还分的同样多。

认识0~5及=、>、<

一、看图写数。

(12分)

二、想一想,做一做。

(第1题4分,第2题8分,共12分)

1.看图比较。

2.()比()多

()比

()少

三、在里填上“>”“<”或“=”。

(24分)

01

04

05

四、从小到大排一排。

(6分)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画一画,你能行!(每题3分,共9分)

1.画〇,比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〇,比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〇,和同样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要求涂色。

(每题7分,共21分)

1.涂右边4个。

2.涂左起第4个。

3.涂右起第4个。

七、解决问题你最棒!(16分)

挡住了一些动物,但是我们知道是右边起第4只动物,这队一共有几只动物?

答案

一、【点拨】注意规范写数字。

二、1.4>3  2<3

2.三、< = < >

> < > <

< = < >

四、0<1<2<3<4<5

五、1.【点拨】答案不唯一,比4个多即可。

2.【点拨】答案不唯一,比4个少即可。

3.六、1.

2.3.

七、5只。

认识6~10

一、数一数,写一写。

(10分)

二、看数补图。

(9分)

三、按顺序填数。

(16分)

四、在里填上“>”“<”或“=”。(16分)

210

810

五、数一数,涂一涂。

(16分)

1.图中一共有()朵花。

2.把从左边数第3朵花涂上颜色,再把从右边数前4朵花圈起来。

3.涂颜色的花的左边有()朵花。

六、比一比,填一填。

(8分)

比多()个,比少()个。

七、先填数,再做一做。

(每空1分,共14分)

1.3排在()的前面,排在()的后面。

2.5后面连续两个数是()和()。

3.6和8中间的数是()。

4.9>>3,里最小填(),最大填()。

八、排一排。

(11分)

1.把10,5,8,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2.把6,5,10,8,3,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答案一、二、三、2 4 5 6 8 10

8 7 6 5 3 2

6 10

7 3

四、< > < < < < = <

五、1.10

2.3.2

六、5 5

七、1 3 4 6 7 8 10

1.4 2

2.6 7

3.7

4.4 8

八、1.0 4 5 8 10

2.10 9 8 6 5 3

认识1~5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3.利用主题图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5以内各数(读数、写数、数序)。数字3、5的写法。

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主题图,各种图片,教学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从1数到5吗?请你数给同桌听。

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教师节)

小朋友们在教师节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你们看。(出示主题图)

2.数数。

请你们看着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再仔细观察画面,都有什么,各有多少?然后把观察到的先在小组里说说。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提问:数量是“1”的有哪些?(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

数量是“2”的有什么?同桌互相数数看。

气球有几个,有几个小朋友跳舞,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数给你的同桌听。

3.认数,读数。

当学生说出“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时,可以把这些图分别移到下面。

说明:像这样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拿出印刷体1,贴在黑板图的下面,同时让学生找数量是1的图片或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并读一读。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2、3、4、5的认识可仿照1的教学。

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教师指着“2”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或其他图片)表示这个数,用2根小棒摆一摆,想摆什么样就摆什么样。

再指导同学分别拿出3、4、5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利用投影展示自己摆的图形,摆完数一数,说一句话。如“1、2、3,我用了3根小棒摆了这个△。”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我们学过的1~5各数来表示。

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家有5口人”“人有2只手”“我有3支铅笔”……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各数的顺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珠子,问:拨了几个珠子,用几来表示?

同学们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再拨上一个,是几个珠子?1添上1是几?依次让学生拨下去,让学生感到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拿着1~5的点子图,按点子数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也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说发现了什么。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学习1、2的写法。

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书写练习。重点指导2的笔顺和起笔的位置。最后在田字格中练习写5遍。

(2)学习3、4、5的写法。

写3时提醒学生,3是两个半圆,开口向左。4、5都是两笔写成的,看看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并注意笔顺规则。自己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及时交流、传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连线。

(1)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都有什么,有多少。

教师指导做第一组题,教方法:先数一数黄瓜有几根,用几来表示?(有3根,用3来表示)然后把黄瓜和3连起来。

(2)让学生独立做完其他的题。

(3)集体交流、订正。

2.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看数涂色。

此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教师在读完要求,指导做一个题后,再让学生试着完成。〔指着2问:这是几?2表示多少?(2个)那就涂○○表示,其他的数又是几,就涂几个○表示。请你涂出对应的○的个数〕

3.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看图写数。

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把数字书写工整。

写完后互相交流,看谁写得好,给写得好的画一朵或一个。

4.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1)引导学生观察:花瓶上的数是几?2表示什么?引导说出:花瓶上的数是2,表示花瓶里有2朵花。再画几朵花,花瓶里就是2朵花了?

(2)同学们动笔画。(老师教画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

课后反思

数字1~5学生基本都能读出来,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但是写起来还有些困难,特别是数字3和5。

1~5各数的顺序的认识也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有时候分不清楚这一点,具体教学时应该给学生一个由少到多的区别认识过程。

上一篇:大学留校辅导员的工作心得下一篇:中外合资企业章程 中英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