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演讲(通用4篇)
我们现在所推广的这种教育,所读的内容,都是永垂不朽的智慧之作,叫做“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让他耳濡目染以后,他不会变成一个三家村的,小里小气的顽固分子。这些经典之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你要涵养你的性情,你要增长你的智慧,你要提升你的眼界,你要增进你的勇气,都必须靠这些永恒的著作来启发你。我们不是跟着孔子走,而是我们通过读孔子的书来启发我自己内在的信念。
举一个例子:唐德刚先生谈论到中国近代的白话文运动,那时候,他正好是小学生要入学的日子,于是他亲身经历到这种变化。他说:当年我应该是新学制所教的小学生之一,不幸我是个乡下孩子,距离我家最近的国民小学叫做公立小学,公立小学一概都照政府的办法教白话文。这个小学在十里之外,我们上不了公立小学,只好在家里由祖父开一个私塾来教我们几个亲戚的孩子。我祖父是革命党,他的头脑是很新的,他有许多的改良,不是按照一般的私塾教育,但是在国文这一课,他却规定我们要背诵古文,作文也要用文言文,不许用白话文。我在这个私塾之内,读了七、八年之久。我的国文就从“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诵到“若稽古帝尧”。“若稽古帝尧”是《尚书》,号称佶屈聱牙。把《尚书》都背完了,大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背完了。最后,连《左传选粹》和《史记精华录》,也能整本的背。在我们这些同学当中,除了二、三个实在背不下去之外,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以为是辛苦。最后在家长的鼓励之下,竟然也主动去读《资治通鉴》和《昭明文选》这些大部头书,那时候几岁?11岁!在我们12岁那年上中学。家长送我们上中学,必须有一张小学文凭。所以只好把我们插班到公立小学去。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在公立小学上的第一堂国语课,就是有关早上那个公鸡的白话文诗。他的诗是这样子的:“喔喔喔白月照黑屋,喔喔喔只听富人笑,哪闻穷人哭,喔喔喔喔喔喔„„”。那时表兄和我三个人,都已经会背诵全篇《项羽本纪》。《项羽本纪》,就是《史记》的一篇描写项羽的很有名的文章。我去数一数,总共九千二百个字,他们全都会背。但是上国语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和其他六年级同学,一起大喔而特喔。在我们楼下就是小学一年级,他们国语课我听得几句:“叮当叮,上午八点钟,我们上学去,叮当叮,下午三点钟,我们放学回。”那时小学生们念国语,很有朗读的习惯。所以早上早自习,晚上晚自习,只听得全校的孩子,一边“喔喔喔”,一边“叮当叮”好不热闹。各位,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同样上学,同样教书,他同样
做功课,你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胡适之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警惕。胡适之4岁就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9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就能看古典小说。能够看古典小说的人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作文基础就奠定了。当时只有9岁!到11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因为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以前读书是背,现在是自己读,已经有能力自己读了。教师教给他的第一本书叫《资治通鉴》。11岁就读完了。到13岁就把《左传》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必读的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13岁以前,把所有该读的书就全都读完了。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胡适之接受这种教育,他也没有变成书呆子。以后,他记忆也很好,学英语学得也很快。所以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先秦名家研究》。懂得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懂得名家就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易就写出来了。因为13岁前就读完了。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13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13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他的书不用说了。在他成功之后,建议我们的教育部,不要再让儿童读古文。从此以后,中国人没有胡适之,出不来了,出不来了!可怜的中国!胡适之——他要求学白话文,写白话文,他自己呢,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
什么叫白话文?好好思考这点,他为什么能?我们不能?我们孩子比他笨,全国的孩子比他笨吗?思想的问题、教育思想的问题。一个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一个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绵式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没有用吗?你看看胡适之就好了,长大就有用。一个人是会长大的,学的这些不懂的东西,他用几十年去懂,你怕什么?但是,现在不学,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去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所谓的童蒙书。但是,要学《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就不如读唐诗。唐诗读好了,那些都不要学就会了。而且可以提升他的语文程度,但是与其教唐诗,不如教古文。古文会了,唐诗就会了。你若要学古文,不如学诸子百家。因为古文作家都是学诸子百家来的。你要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学会了,诸子百家没有不会的。四书五经里边,以四书为标准,四书又以《论语》为开头,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这本书不读,枉废你是中国人。第二本书是《老子》。第三本书,随便选,经史子集随便选。我们在台湾,我介绍第一本书读《论语》。第二本读《老子》。第三本书读唐诗。唐诗不是非常重要,但是给他好玩。所以附带读唐诗。
一个儿童的记忆力,是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时候,是黄金时代。从出生开始,就成长他的记忆力,这个时候如果训练他的记忆力,可以成长五倍到十倍以上,乃至于有的人能够过目不忘。现在我所看到的读经的孩子,具备了过目不忘,读二遍三遍,就把一个篇章背下来的人,越来越多。凭什么?凭有训练。13岁之后,就不能训练了。我们在他有强大的记忆力,但还不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自然地教他。只是记忆,不必了解。怎么记忆?就是反复练习。反复几遍呢?要看孩子的资质。但是我建议反复一百遍。聪明的孩子,反复到十遍他就会背了,反复到一百遍,终生不忘!一般的孩子,五十遍会背,反复至一百遍,终生不忘!资质比较差的孩子,反复到一百遍他会背。但是他还是会忘记,没有关系。乃至于他一个字都不记得,也没有关系。他至少是比一般的人程度还要高。我们最好的要求是,他会背诵。
这样教了以后,他的注意力渐渐能够集中。他的记忆力渐渐地能够提升。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升,他的语文程度渐渐地增长。语文程度一增长,理解力就跟着增长。
记忆力什么时候培养?13岁之前。用什么来培养?用语文来培养。不是叫他背数学公式,而是叫他背这些经典之作。语文能力好了,理解力就好了,阅读能力也好了,他就喜欢读书。到时候,老师只供他课外读物看就好了。
王财贵,1949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山上乡。他的“名”似乎很大众——财贵,不过他的“字”倒挺超迈——季谦。字如其人,名如其行——他心中怀着颇为超迈的文化理想,双腿却马不停蹄地行走在大众之间。
1994年,在台湾,年过不惑的他,开始发放传单,奔走演说,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2001年,在北师大,已“知天命”的他,发表的一场演讲被人们形容为“百年震撼”;2007年4月,他的“中原行”遍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半个月之间,连轴转地做了几十场演讲。十余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台湾、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一有人统计,他做的演讲绝对不下1000多场,平均每年100多场。
但他并不是什么“职业演说家”。在他的头衔之中,最有分量的,当数“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他的名字,和一项叫做“儿童读经”的运动紧密相联。十余年来的奔走,为的只是“读经之声遍闻城野,文化之国再造不远”。十余年来,在他的影响下,已经有数以千万计的儿童参与到经典诵读之中。
这位“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折腾出来的动静着实不小。然而,他的教育方针却至简至朴-——“小朋友,跟我念”。念什么?中外文化经典。为什么?如此方合乎人性。
但是,为了说明这六个字,他得一遍一遍地面对老师、家长和学生,一遍一遍地用长篇大论来加以说明: “与其教语文课本,不如教《三字经》。但是要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不如读唐诗。但是与其教唐诗,不如教古文。你若要学古文不如学诸子百家。你要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学会了,诸子百家没有不会的。四书、五经里边以四书为标准,四书又以《论语》为开头,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小学语文课本是用完就要丢掉的,是垃圾。现在的语文教育不是开发潜能,而是让孩子没了聪明头脑。数学也不用学了,数学课应靠边站。谁认真教数学,谁就把孩子教笨!”
面对与“现代教育”理念如此格格不入的“咄咄怪论”,反感者或反对者自然不在少数。据媒体报道说,在一些演讲现场,有一些“王黑”(反对者)会当场叫板,甚至中途愤而退场。 但是,与之相比,“王蜜”(支持者)们的举动却更为疯狂。某次讲座完成之后,一位听众走上台去对他讲:“王教授,我觉得您就是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菩萨’,我很崇拜您,我给您行大礼。”于是双掌合十,双膝跪地,匍匐行礼,王财贵赶紧起身将其扶起。京城某经典推广机构的负责人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王老师,下辈子我的工作有着落了,就是到你的祠堂门口卖门票去。”
的确有人也调侃着要将他“供起来”,但王财贵觉得自己只是说出了最平凡的道理,并非有什么特别的“神通”。“有人是不是觉得我就像洪秀全,一场大病昏睡了三个月,醒来以后就成天胡说自己是真命天子之类的?”
这套“读经理念”的形成,在王财贵看来,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经常反省自己:“我为什么没有才华?我的生命为什么不通畅?”他像很多喜欢读人物传记的青年一样,从自己所崇拜的古代优秀人物中寻找答案——“他们从小就读有用的书长大”。他反思自己,“我小时候也不见得笨,我也特别用功,但我从五六岁开始到现在读的书,一直是无用之书!”
“古人用功,我也用功,古人聪明,我也聪明,但是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成果就不一样。”反思到这一层之后,他开始花力气读一些诗词和古文。后来,又过了一些年,他慢慢悟到,更需要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最古老的经典。
22岁的时候,从台南师专毕业的王财贵,到一所偏远的小学当起老师来。一到学校,他找到校长:“能不能给个班让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校长愕然道:“还没有男老师带一年级的啦。”不过,校长后来还是同意了。于是,王财贵开始按照古代蒙学教育的思路,带着一伙刚入学的小孩,从《三字经》、《百家姓》一直读到《千字文》和《千家诗》,试图通过这种“三、百、千、千”的启蒙读本,解决孩子们的识字问题。他一开始还不太敢整个班教《论语》,于是就挑了十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放学之后再读半个小时的《论语》。后来,学校换了校长。该校长大概受到日据时期“小学教师两年换一次”的影响。认为一个老师带六年影响太大,坚决请王财贵另择他班。
这位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的首次尝试,竟然如此被拦腰截断,只好“潜龙勿用”了。不過,这却最终鼓起了他直接教儿童从《论语》读起的勇气。因为若干年后,他碰到那个“实验班”的一些学生,学生告诉他,读了这么多年书,就小时候读的《论语》最受用——学生们倒并没有太提起那些作为识字课本的蒙学书。
此后,王财贵一边读学位,一边当老师。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从小学、中学一直教到大学。“我一辈子都在师范体系里面,也算是一个学教育的人,”王财贵说。他曾经师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这一点后来屡屡被人提起。
到他45岁的时候,还在读博士的王财贵,正式开始了“推广”读经的历程,主要工作就两件事——发放手册,发表演讲。
他找到一个企业家,底气十足地说:“抗战时期有句口号,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如果你肯出资印10万份《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我保证有10万儿童读经”。王财贵的账算得挺有意思,“不是说10本手册发出去就10个人都接受,假如只有1个人接受,这个人就开始教孩子,但1个孩子学得不起劲,不如把亲戚邻居家的孩子招来,这样1个人就会带动10个孩子。所以说还是10万份手册发出去,就有10万人读经。”企业家被说动了。10万份手册,王财贵准备用3年发完,但不到6个月就被索取一空。到后来,这手册被重印过好多次,从台湾到大陆,从国内到海外,总共发放了好几百万册。
如果说印发手册还可以“巧借东风”的话,那演讲却需要全凭自己的血肉之躯了。“一张嘴,两条腿,凡是有人要听,我就去讲。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海边,只要你有诚意,我就来。五六个人的时候,我讲两三个小时,几千人的时候,我也是讲两三个小时。”就这样,他一讲就是十几年。
在他现在看来,这两件事几近笨拙,不过却切实有效。他获得了最为重要的东西:口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到后来,他的事迹传到住在香港的南怀瑾先生那里,南先生的弟子把王财贵请到香港演讲,然后又请他到海南演讲,之后又到了上海、北京……这些事情,不过在他全力推广读经的三四年之后。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影响上千万人的“读经运动”,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做开了。
很多人以为王财贵必定出生书香门弟,饱受旧学熏陶。对此,他莞尔一笑:“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识得几个字,母亲到六七十岁才学会写名字”。王财贵对自己“肚里的货”也很坦诚:“在日常生活或者是教学演讲的时候,我随时可以引经据典的范围大概有10万字。包括四书、老庄、《易经》还有大概100多篇古文,加上一些唐诗宋词,仅此而已。现在的小孩可以整本书的背下来,我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了。像我这样从20多岁才接触经典,能够有10万字的涵盖面其实也不是很困难的。”他自谦地说如今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他这先锋却作得很洒脱。在应试教育几乎一统天下的情形下,要推行至少在表面上与之相左的另外一套教育理念,难度是可想而知。然而,王财贵却觉得好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自认为“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全天下不读经,只要有一个人读经,我就成功一个,有两个读经,我就成功两个。”而现在,在他看来,他已经获得了“三千万个成功”,因为有三千万个儿童在读经。
(2010级艺术设计职教师资专升本201013201763 陈 慧)
听了王财贵博士讲经的讲座后,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我认认真真地看了这个讲座后,开始结合自己中小学所受的教育进行反思,发现很多时光真的是如他所说,被荒废了。我本可以用同样的时间来多读多背一些非常值得反复涵泳咀嚼玩味的经典文章并渐渐消化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许多名著一无所知。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如何去学习别的国家的文化呢?接着,就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倡导孩子读经。经就是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弟子规是中国历史悠久,教人做人的书之一。
王财贵博士提到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一定要让小朋友学好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尽管小孩子并不太喜欢背诵那些难记难懂的经典。他又说,问题就在于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小了,甚至表现出一种反感,他还道出自己具体的“对付”小朋友的方法:就一句“小朋友,跟我念”。这里,他并没有要求小朋友一定要深谙这些经典的内在含义,先是要求孩子们记住,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体会,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融会贯通。会背了,便成为小朋友一生的智慧财富,对小朋友的生命有潜移默化之效。
王财贵博士的良知、民族忧患意识以及他的责任感使我感动,只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读中国书,秉承中国传统,宣扬中国文化。我还觉得在今天这么一个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更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每一个知道王财贵博士的用心良苦的人也都应该出一分力来挽救我们的中华文化„„
观看完后老师让我们朗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我感受颇深。短短几百字,概括了一生的哲学。只要我们去品读,去感悟,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现代教育的体制,是应试的体制;虽然也在谈教改,也在推进教改,可是教改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尴尬和无奈:选拔考试的标竿不可能迅速放低,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的难度却大幅下调,结果弄得教出来的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考试惨不忍睹。
时间:西历2000年11月16日
地点:台中教育大学
记录:哲萱木木
这是几千年以前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单独的存在。它的性格或许跟你不一样,它的见解是跟你不一样,但是你认为它是有智慧的,是值得赞赏赞叹的,那你怎么把这些值得赞叹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营养呢?最终还是靠一个领悟,但是要领悟,熟能生巧,你熟悉的时候领悟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当然到最后并不是要吊书袋,把它一五一十都记得,最后不是这样。但是你不通过这样子的程序就比较难,因为你不能够自己认定你是那么样的聪明、伶俐——大概这样的人很少有。所以还是要熟,纵使是孔子读书也要熟,何况是我们呢?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生命就是这样成长,而对于这些有高度智慧的文化遗产,你能够用这一种心情来读,那么对自己的长进是最多的。
以前我在师大有一个老师叫鲁实先,他平生对于《说文解字》和《史记》是下了最大的功夫。读高中的时候,书发下来了,他一两天就把书全部都看完,然后就去问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发书?
老师说:书不是发给你们了吗?
他说:我看完了,什么时候再发呢?
老师说:没有了,这个学期不发了。
他说:那我们看什么?
老师说:这个学期我们就是要上这些课。
他说:噢?这几本书要上一个学期呀!那我不上了。
从此他就不去学校读书了,所以他高中都没有毕业,这个人后来是名教授。他跑到哪里去了呢?跑到杭州文渊阁,去读《四库全书》,有没有读完《四库全书》不知道,至少他去读《四库全书》。各位,你已经是高中毕业了对不对?我问你《四库全书》读了几本?所以这一个人是学问蛮大的,他平生最深入研究的就是这两本: 《说文解字》,而且是段(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还有《史记》。他教《说文解字》,这本书有一两千页,他几乎知道哪一个字在哪一页,《说文解字》上的文章,他大概都会背,因为他很熟。《史记》也差不多,他说每年最少要把《史记》看二十遍,因为他两三天就可以把《史记》看一遍,所以他《史记》是很熟的,一定要这样子才能够成为一个名教授。
他曾经跟我们讲过:最聪明的人是读历史,为什么?因为中国历史至少是三千年呐,从孔子以来二千五百年嘛,孔子之前至少还有五百年可信的历史,所以从周朝初年到现在就是三千年了,那么如果周朝上推就三千多年。我们不要说五千,有历史记载可信的至少三千。他说,你对于三千年的历史只要花一两年就可以把它读完,以一两年的时间接受三千年人类奋斗的成绩,这些历史都是奋斗成绩的精华部份,你不必再自己去经过三千年,懂吗?所以以三年换得三千年,你的成长速度是一千倍!
不只读历史是如此,读有意义的重要的书都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是你要真的有所体会,所谓体会就是把书读到自己身上来。读书不要书是书你是你,你要想办法把书读到自己身上
来。如果读理论,你要把这个理论了解于心,学到它的争论的方式,然后也能够有这样的知识,也能够有这样子的争论的能力;如果你所读的是智慧之书,那么你要对人生宇宙也要有这样子的感慨,这样子的向往;如果你是读文学之书,也要有这样子的感动,这样子的优雅,这样子表达的意愿和能力。这样才是把书读到自己身上来喔。要能够达到这个地步,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熟,现在有一个蛮有名的文学评论家、诗词评论家叫叶嘉莹,她从小就把她现在常常拿来做例子的这些文章、诗词背完了,她小时候不知道背过几百首诗词——小时候当然都不懂,但是越长大她越能够融会贯通。
她小时候下过这种功夫,是因为有贤父兄,所以“人乐有贤父兄”,这是孟子说的。一个人生下来有贤明的父亲跟兄长是可喜可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古时候大概都是父兄在教,尤其像孔子孟子那时候。那现在呢,应该是“人乐有贤师长”,因为现在是以师长来教导。所以“人乐有贤父兄”换另外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最幸运幸福的是,从小有人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教导,从而提早地奠定一生才华、性情、品德、涵养的基础,所以人乐有贤父兄。那叶嘉莹他有贤父兄,他的父亲教他背诗词,她背那么多,奠定了功夫。如果你没有贤父兄,也没有贤师长,现在你自己就要当做你自己的贤助理啊——自己帮助自己,要下一段功夫。
朱熹常常对他的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人——他说“现在的人”就是当时的宋朝人了——“我们现在的人”失去了一种小学的功夫,就是从小没有下功夫,所以现在长大以后还要补这一段功夫:其中有一些是讲洒扫应对进退这样子的周旋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另外一种意思是讲一种学问,基础的学问——应该读的书读了没有?而且读熟了没有?像这样子的功夫,朱子把它看做是小学的功夫。这个“小学”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学问的基础;一个是按照年龄来说的,就是小时候就要学的。你们现在其实是欠缺小学一段功夫啊,这个小学不只是文字声韵训诂啊,包括应该背、应该记、应该读、放在肚子里面的这些重要的著作,这也是小学功夫。欠缺一段小学功夫的人,到了长大,想要求学,他必须再下这一番功夫,如果这一番功夫没有下,这一辈子就甭想成就了,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你就不是这一条路上的人,不是学问中人。各位呀,你来大学不是要成为学问中人吗?好了好了好了,你们没有什么精神听,我就没什么兴趣讲了,那就一直读了,读熟了,读熟的方法用抄也可以了。
我们把序卦念一遍,我稍微讲一下就好了,因为要讲就讲太多了,时间会花很多,所以我们念一遍,我稍微讲几段就可以。来跟我念:“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这个叫作一开口就气势不凡,当然他是在讲乾坤,因为乾坤是大学问,所以一开口就是大口气。文章一开头很重要啊,苏东坡非常敬仰韩愈,当韩文公庙——就是韩愈的庙——建成以后,这是苏东坡指导建立的,他当然要写一篇文章,韩文公庙碑,他说这个我所敬重的人,这么伟大的人物,我怎么样替他的庙来写碑文呢,来写碑记呢?就是像苏东坡这样才情洋溢的人,他都为这篇文章搜索枯肠,一直不能下笔。后来在他的心灵里面产生了两句话: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这两句话一生出来以后,以下的文章就势如破竹,下笔千言,一下就完成了,所以开头很重要,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好了,我们现在做文章没有那么样讲究了,无所谓了,随便开个头。
辽宁省有一个教育家叫做魏书生,大家要知道这个人呐,因为你们也是学教育的。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他的办法并不是他很会捉弄人,而是他很热诚,所以想出来很多教育的办法。他有一个很好玩的特色就是——他认为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这个老师也不是要一天忙到晚。他一个人大概做二三十种事情,而且都做领导,还当班主任,带两个
班,他这两个班一个是普通的班,一个是差班。他说,你们一年级每个班都有两三个成绩最差的、规矩最差的,把全校这些最差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班,他来教,教一年后再放回去,成为他们班的佼佼者。这些学生呢,有些最初是连他(她)父母亲的名字都不会写,他就教教教,教了一段时间,他说:各位同学,我们要作文了,出个题目,就是“开学的日子”,学生就说:老师,我们不会作文,我们从来没有作过文。老师说:你一定会作文,他们说:我们不会作文。老师说:不会作文的人写一句就好,写哪一句随便你,你若不会写,我告诉你写:今天开学了。这样,这篇文章就完了,这是好文章。
你看,开学的日子嘛,那你写这个作文就是:今天开学了,句号,完了。这是好文章,哈,给你80分,好吗?明天再出一个题目,再写作文,学生说,老师我们不会写,今天写两句就好,这样子,那(学生)说:有些字我们不会写,老师说:不会写写注音,学生说:我们连注音都不会写,老师说:不会写,你画圈圈(○○),“今天开“○”了,(教授笑),这样也可以,这样写也给你及格……
结果呢,以后这些学生都会作文,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当然不会像古人一样——有学问的人一出口就不一样。我们呢,没有关系,先试着写,你们要勇于作文。写诗的人要常常写诗,要常常写,虽然诗写不好,没有关系。这是教一个不会写作的人,鼓励他“诗从放屁起,文自胡扯来”,你要把诗文写得好,请你要多写的意思,不要怕。要多写,我叫你们写文章,叫你们写两篇啊,交的人很少,有一篇只有一个人交,有另外一篇只有三个人交,你们都不交。我第一天就问说:什么叫做大学生,让你们写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人交,我后来说你们轮流看读经的那些书以后,写心得,结果只有三个人交,你们就不写,是你们没有看呢?还是认为文章不好写?如果不好写,就像这样子写,你们也可以写,写一句就好……
好,我们再来念——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毕(bì)者比(bǐ)也,这样念比较好一点,“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
这两句话应该送给我们的陈水扁先生,“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guàn)”,这样子念比较好,“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这是上篇,序卦传分上下,我们看下篇。这个序卦传是讲六十四卦卦序,上经是讲到离卦,剥复无妄大畜頣,大过坎离三十备,到这里,然后我们看下篇。上经守乾坤,下经守咸恒,要记得。就好像《诗经》有“四始”一样,《诗经》分成“国风”“小雅”“大雅”“颂”,司马迁就认为每一部分(也可以说每一卷)的第一首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做“始”——开始。风、雅、颂总共有四大部份:国风、小雅、大雅、颂,每一部份的开头第一首诗,叫做“四始”——四首开始的诗。“国风”开始第一篇是“关雎”,所以关雎为“风始”,为“国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这叫“四始”。
一开头,所谓开门见山,我们刚才说,一开口就有大气魄。所以《易经》分上下,一开头这两个卦都非常重要,有引导的作用。上经守乾坤,乾坤代表道,也代表阴阳,代表存在的原理,所以上经从天地乾坤开始。下经守咸恒,咸者感也,恒者久也,既要有感应变通,而又要能够恒常持久,这就是人间最重要的两种德性。而在人生的成长当中,要先有感应,而后可以长久。用哪一个观点来看呢?用少男少女之感应,来作象征。少男少女最有感应,这是咸,少男少女不只是感应而已,最后要能够有所成就,要成就夫妇,夫妇就要有恒,所以下经第二卦就是恒。因此下经是用人间世重要的两种表现,或者说两种德来做引导。上经以乾坤天地作引导,下经以人伦作引导。这都是一开口就有非常大的眼光,把握住重点。所以下经守咸恒,我们现在看下经,咸恒在哪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啊,从头再讲起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个“错”通于提手旁的“措”,“处置”的意思,不是说“礼仪”就“错”了,不要这样想,“不知措手足”,没有礼仪就不知措手足,有礼仪然后有所措,可见,这一句话是来自于《论语》,来自于孔门的教导,孔门的义理,好了,再来……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从恒出现,咸没有出现。没有出现,就是最大的出现,什么意思?就是从一开始“有天地...”这里开始讲,一直到“故受之以恒”之前,全部都是咸的范围——因为天地有感通才能生万物,男女有感通才能成夫妇,夫妇有感通才能有父子、家庭,父子的感通扩散出去到社会,就是君臣,普遍化就是上下,乃至于各种的规矩、节奏,通通在感通之内,没有感通世界是死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感通,上课就没有意义了,朋友之间如果没有感通,就代表没有诚信,所以“老者安之,朋友要信之,少者怀之”,老者怎么能安呢?因为有人奉养,少者怎么能怀呢?因为有人提拔有人教导、教养,都有感通,任何一种关系感通的情况不一样,但其感通则一
也,所以感通这个“感”是易经最重要的观念,摆在下经的第一卦,你要知道感通这个道理喔。我们卜卦也是与鬼神相感通,你才能够卜卦对不对?所以“咸”不讲,但是它就融通在所有文章里面,不讲的讲才是大讲,你要这样看喔,如果讲出来,它的意义就被限制了,所以没有讲,你看不到咸卦。好,接下来——
“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xiè);解者缓也”,其实在这里也可以讲“解(xiè)者解(jiě)也,解(xiè)字就是那个卦,解(jiě)就是意义,现在不用缓用解,其实缓就是解。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最后一句话很重要,“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以易经的卦序似有意似无意,这个序卦,他所讲的道理,似有道理,似没有道理,但是有很多关键的地方是真有道理,有许多好像硬抬,抬不进去硬抬,但是他总是要交待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交待并不是非常地科学、逻辑,不过人间并不只是科学逻辑,学问不只是科学逻辑,因此我们读这种书,你心怀要放宽松一点,用智慧去体会。你能体会的地方,它讲得很清楚的地方,你就好好地受它启发,已经就值回票价了。至于你认为讲得好像没什么道理的地方,就先摆在那里,不要先排斥。一个会读书的人,先把应该吸收的吸收了,至于不能吸收的,你有意见的,先放着它,不要看到一些小毛病,就全盘否定。有许多人读序卦这种文章,当然有很多地方好像不大合理,好像硬讲过去,但是呢,你看到这里不要先生气,因为有一些地方是真有智慧。像最后一句,“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以前我曾经问过你们,喜欢“既济”还是“未济”?大部分人都说“既济”比较好,跟我们序卦的作者比一比,就知道我们智慧还差一截,这就是智慧。
所以到了重要的地方,就是比那个智慧,比那个眼光。项羽跟刘邦都是天才,但是到最后,就比那一点智慧。那一点智慧,说输就是输,而且必定输——当然历史不能讲必定。不过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下来,确实可以看出,这两个聪明人,这两个天才,他的天才还是有层次的,你若要了解项羽跟刘邦的天才不同,请你去看牟宗三先生的《历史哲学》,他有精彩的分析。
天才时代的来临,牟先生称秦汉之际叫做天才时代。太史公司马迁特别为了这段天下很昏乱的时代,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表格,叫作“月表”。月表就是每一个月的变化,不是一年的年表
哦,是月表,也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月一个月的变化,列成表格,叫做秦楚之际月表。这段时间里面有多少天才人物在历史上活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时代。秦楚之际,楚就楚霸王啊,就是项羽。其实项羽很快就转到汉高祖刘邦,像这样一个月一个月都看到大势的发展,司马迁也很有趣味,历史眼光非常锐利、准确,他注意的地方,希望我们也能注意,你才能具备那种所谓历史的胸怀。你要你的历史胸怀更精妙细微,请你看牟宗三的《历史哲学》。精微,非常地精到微妙,你们要看看好书喔,其它的下三流的书可以不看,浪费你的眼睛,好书不能不看,看一本好书,就开拓你一分智慧,到最后是比智慧,你要记住这句话。OK,早上就先讲到这里,没来的人下午请他来,下午要讲重要的课,其实每一节课都很重要,呵呵呵…….OK,下课,谢谢各位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孔子世家》)客观的写就是孔子的成长的历程,他经历的事件,这都是客观地写。但是跋语呀,赞词呀,就是要主观的写,就是要表达他内在的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但是怎么去评价孔子呢?这就很难写了。因此,司马迁不愧为司马迁,他写的这篇赞辞,真是恰到好处,他怎么写的呢?你们的《古文观止》不是有一篇叫做“孔子世家赞”,有没有?记得吗?怎么开头的?我不是说过吗,开头很重要。他的开头就是,“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就引《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自己对于这首诗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正好放在他对孔子的赞叹上,就是“高山仰止”。那么他为什么要引用这首诗呢?其实是来自于司马迁读《论语》,读到颜渊赞叹孔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就好象“高山仰止”,《诗经》刚好有这句话,司马迁就拿来用,后来的文评家,就是评论文章的人,你们有一本书叫《古文析义》,林西仲《古文析义》,你去看看林西仲怎么评这篇文章,怎么评司马迁这篇文章。他就说,司马迁在这里的手法,叫做避重就轻。避重就轻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正面描写对于孔子道贯古今德牟天地的这样子的生命内涵,是很难表达的,所以实写写不好,写不出来,就用虚笔来写,所以避实就虚,就是避重就轻。所以以后你们要看看这些文评,这样子可以点醒你,让你了解到这篇文章有特色,这样写有必然的理由,一定要这样写,你非这样写不可,不这样写就表达不出你真正的意思。所以有些时候要实写,有些时候要虚写,文章的奥妙就在虚实之间。
【王财贵演讲】推荐阅读:
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演讲观后感11-06
演讲竞聘演讲稿集合05-31
外语演讲比赛演讲稿06-01
公司演讲比赛演讲稿06-08
品书香演讲 书香活动演讲06-18
青春演讲稿励志演讲06-29
国王的演讲的演讲词07-17
师德演讲比赛演讲稿更改06-05
党课演讲演讲稿.doc06-11
三八节演讲演讲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