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1.家庭人口状况。在被调查的困境儿童家庭中,单亲家庭4个,孤儿6个,家庭人口不全的情况占59%,超过八成的困境儿童靠隔代抚养,甚至有部分只能由同辈的兄妹抚养,缺乏父母照顾和亲情呵护。

2.家庭收入情况。困境儿童家庭大多贫困,主要是通过在家务农、饲养牲畜维持生计,部分家庭父母在外做散工,近六成家庭须申请办、村委等相关组织的救助,家庭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3.在校学习情况。困境儿童中学龄前儿童有6个,正在上学的儿童有11个,最大的14岁,最小的2岁。由于大部分困境儿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交流沟通时间较少,没时间督促和辅导子女学习,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困境儿童平时在家里也要帮忙做家务或部分农活,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表现为学习比较消极被动,学习成绩大多居于中下游。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

1.生活贫困。我办困境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或孤儿,家中只有一方劳动力或完全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家庭经济主要靠在家务农、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家庭贫困一定程度上给困境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些影响,而儿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家庭贫困甚至影响到了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

2.学习消极。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成正比。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在家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都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需求、兴趣、交往、困惑等关注极少,不能及时、充分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导致了一些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跟不上。而困境儿童因家庭环境常分散学习精力,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跟不上,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3.亲情缺失。困境儿童的抚养监护大多是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当代不合拍,极易与孩子形成心理隔阂,不利于彼此间的沟通;而在上代监护中,父母为改善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取舍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过问,使得困境儿童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议和对策

1.助推社会支持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多部门衔接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对关爱困境儿童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意识。推动“爱心父母”、“社会妈妈”等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切实在物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给予困境儿童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救困帮扶政策,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扶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病、孤、残留守儿童,依照法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正在上学的困境儿童实行助学资助。支持鼓励发展关爱困境儿童公益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延伸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的有效办法,为困境儿童提供高水平的帮扶体系。

2.构建心灵健康服务工程。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为每个困境儿童建档立案,关注困境儿童动态,采用短信、电话关心困境儿童,不定期走入困境儿童家庭,了解困境儿童的学习状态,知晓困境儿童的生活状况,及时给困境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网络连心”服务站,利用语音、视频方式,让困境儿童与在外的亲人沟通,搭起倾听心里话的桥梁,通过温馨平等的对话交流满足困境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需求,把亲情关怀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

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方便选取河南与安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194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96%。所调查的儿童中,小学生(三~六年级)143名,占73.7%,初中及以上51名,占26.3%。男生85人,占43.8%,女生109人,占56.2%。年龄8~18岁,平均(13±2)岁。所有儿童居住地均为农村。

本次调查的儿童按照不同的生活环境分为6类:一类为AIDS高发村中的普通家庭儿童34名(家庭中无HIV感染者,但村中HIV发病率很高);二类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46名(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均没有接受到心理干预;三类为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少的儿童21名(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他们每个月大概能接受到1次心理干预;四类为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多的儿童36名(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他们每周都能接受到心理干预;五类为封闭寄宿制学校中的儿童22名(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六类为阳光家庭中的儿童35名(负责儿童饮食起居)。6个组间性别、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 ISLQ)[4]。为中南大学程灶火等设计编制,用于调查情感和认知2个成分,情感成分包括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和躯体体验3个维度;认知成分包括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及自我认知5个维度。ISLQ为4分选项,正向题目依次赋值1~4分,负向题目反向计分,得分区间为52~208分。各个维度得分越高,主观生活质量越高。(2)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5]。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该量表有10个条目,用来测量目标人群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采用此量表的中文版进行调研。自尊量表为4分选项,正向题目依次赋值1~4分,负向题目反向计分,得分区间为10~40分。

1.3 统计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完整性、逻辑性和一致性的审核后,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15.0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SNK法。由于各类儿童人数较少,故检验水准α取0.1。

2 结果

2.1 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状况

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得分为(154.34±18.53)分(满分为208分)。情感成分得分为(63.86±9.14)分(满分为80分),认知成分得分为(90.48±14.42)分(满分为128分)。 认知成分中家庭生活维度得分相对最低,仅为(17.92±3.78)分(满分28分)。

不同类型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得分存在组间差异(P=0.054),经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得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的儿童得分最低,除封闭寄宿制学校的儿童外,与其他类型儿童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0.004,0.020与0.032)。见表1。

2.2 儿童自尊量表得分情况

由表2可见,女生自尊量表得分略高于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及以上的学生自尊得分低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2名儿童内容缺失。*一类为AIDS高发村中的普通家庭儿童;二类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三类为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少的儿童;四类为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多的儿童;五类为封闭寄宿制学校中的儿童;六类为阳光家庭中的儿童。

3 讨论

3.1 针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我国目前尚缺乏心理关怀与支持的相关政策

目前从国家到地区的各种政策主要用于艾滋病防治、宣传并创造无歧视的环境以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上,尚未见到针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关怀与支持的相关政策[3]。因此,急需建立一套整体综合的方案及适应其身心健康的安置模式[6],来满足这一特殊群体对关爱和保护的多种需求。

父母/抚养人/教师/社会支持网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其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及提供就业机会和保障等问题则需要多部门合作与支持,需要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因此,政府应开发执行一个支持性的法律框架,建立一个保证信息交流和多方协作的运行机制,通过改善政策和立法并向家庭和社区汇集资源来保护最脆弱的儿童[1]。

3.2 艾滋病对儿童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影响较大

本研究中的儿童总体得分为154.34分,低于李澜等[7]2004年的研究结果(156.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调研将处于不同类型生活与救助环境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家中又有HIV感染者的儿童得分最低。说明家庭是能够让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条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首先是对父母尚存活的家庭进行救助[1]。

3.3 艾滋病对儿童自我接纳及自我价值感受影响较大

在社会科学中,自尊是指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的总体的情感评价,反映了儿童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5]。本次调研发现,各类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尊得分都很低。王小新等[8]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初中生所做的调研显示,心理健康组、轻微心理问题组以及严重心理问题组的自尊量表得分分别为31.14分、27.35分和25.24分。本次调研初中及以上学生的得分仅为20.98分,远低于普通心理健康初中学生的得分。

高年级学生得分低于小学生,由于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是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9],因此可能与高年级青少年逐渐认识到艾滋病对于自己家庭的影响,进而对自我持不认可态度有关。在今后的心理支持中,应加强针对儿童尤其是大年龄儿童自我接纳的训练。

3.4 各类救助机构信息交流不够通畅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当地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阳光家庭等机构能够有效持续地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相关救助和干预,但各个机构的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存在重复救助等救助不公问题。有研究发现,社会民间力量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在运作中也遇到了法律程序等问题[6]。因此,建议政府与私营部门、捐助人、国际组织、宗教团体、非政府组织合作,建立一个保证信息交流和多方协作的运行机制,保证有效救助[1]。

3.5 学校歧视环境仍然存在

部分研究显示,不足60%的学生愿意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同班学习,由于缺乏知识,把艾滋病与不良行为道德联系起来是产生歧视的部分原因[10];教育工作者本身可能也存在对HIV感染者与AIDS病人的恐惧与歧视[1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在影响儿童认知、行为和总体人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2],儿童非常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亲密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一种保护和支持。因此,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AIDS相关知识的教育,在学校中消除对AIDS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同时在学校中开展青春期教育和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2]。

摘要:目的 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自尊现状,为向相关人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河南、安徽农村地区194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尊量表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认知成分得分为(90.48±14.42)分,其中家庭生活维度相对得分最低,仅为(17.92±3.78)分。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的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均低于普通家庭儿童,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少和较多的儿童及“阳光家庭”中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量表普遍得分较低,初中及以上学生平均得分低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家庭生活满意度及自尊水平较低。需要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减轻其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接纳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生活质量,自我概念,对比研究,儿童,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尚晓援,陶传进,伍晓明.关爱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中国四地区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8(1):1-9.

[2]徐韬,阎志华,吴尊友,等.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定性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1):17-19.

[3]韩敬,马迎华.中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存质量及救助措施.中国公共卫生,2009,25(增刊):114-116.

[4]程灶火,高北陵.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研究中心,199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19.

[6]王玲,梅振华.低流行区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现状分析.职业与健康,2008,24(7):95-96.

[7]李澜,罗玫,戴志澄.中原部分农村地区受AIDS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现况.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4):342-344.

[8]王小新,安金玲.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心理健康关系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44-746.

[9]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4-45.

[10]丁素琴,马迎华,王超,等.某市620名学生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反歧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211-4214.

[11]何忠虎,季成叶.教育工作者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关爱态度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3):207-209.

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山区、半山区农民涌向了城市,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向祖辈、亲戚转移,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全;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家庭管教缺乏,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同时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精神上缺人安抚,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四缺”状态。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未成年人”,使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县政协妇女、工会界别的委员们重点到具有代表性的xx镇,对留守儿童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全县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全县留守儿童xx。就其地处xx县北部的具有代表性的xx来说,全镇地域面积218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全镇留守儿童502人,其中在校生372人,占本镇就读小学生的17%,主要分布在黄鱼村134人、xx村63人、冯村42人、高台村66人、井坝村37人、塘里村18人、双新村12人。

二、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分析

从xx镇留守儿童的分布数据看,黄鱼村最多,占全镇留守儿童总数的33%,双新村最少,占全镇留守儿童总数的3.2%。原因分析:一是留守儿童较多的黄鱼村,条件在镇内相比较好,村民素质相对较高,外出打工找钱的相对较多。二是趁孩子小,用钱少,趁此机

会外出务工为今后孩子的教育准备费用。三是当地没有或很少有企业落户,务工无去处,而凭仅有的承包地是无法解决今后孩子的教育费用。像井坝村、塘里村、双新村均有煤矿企业,学生家长就可去那里上班解决就业,留守儿童相对就减少了。与其他乡镇的情况也大致一样。

三、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影响

(一)亲情的缺乏给留守儿童生活上造成的影响。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占到调查总数的85%,有76%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两次的占22%,多年未回家的有2%。父母都在外务工,对留守子女生活方面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他们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一方面,由于年龄悬殊较大,祖孙之间难以沟通,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儿童心理抑郁,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缺失给留守儿童学习上造成的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监管、看护,由于这部分监护人年龄普遍较大,文化层次不高,自身素质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切实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困难,这种有缺陷的幼年

生活,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诸如“担忧父母在外不舍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骗”、“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担忧父母会为了钱而不去看病”等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留守儿童背地里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由此而影响到学习,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加之隔代监护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一些孩子因此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要加强自我教育的力度,要站在为孩子、为家庭负责的高度平衡利弊关系,不能一走了之,要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必须要外出的父母,有条件的,都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无条件的,也要多和孩子的临时监护人沟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抚。同时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辈,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班主任要多与孩子交流谈心,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学校要认真落实好代理家长制度,代理家长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尽力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3.学校要以活动开展为契机,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多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让孩子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4.设臵“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使学校与家长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同时孩子与父母经常沟通,有助于孩子全面了解自己父母在外的不易,从而能够进一步理解父母,增强其认真学习的信心。

(三)政府方面。

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姐妹能不出家门就有就业的机会。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歌厅等一些社会娱乐场所,尽力多消除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前言: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市的产业化增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激发了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他们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特殊的“三留”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们和农民工逐渐成为了积淀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困难.活动参加者:陈亚光 活动时间:2014月10号20 活动地点:庄浪县

庄浪县地处甘肃中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各种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经过采取分层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5个小生产队中抽取82个家庭,调查时点为2015年12月30。汇总结果显示:82个家庭总人口385人,劳动力196人。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9人。在留守儿童共40人,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1人,占留守儿童的52.5%,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3人,占留守儿童的32.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人,占留守儿童的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5个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

题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4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 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

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使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的困惑。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

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关爱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关爱活动,享受家的温暖。开展征寻“爱心妈妈”活动,让“爱心妈妈”自愿者在星期日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美好感觉,努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弱智儿童的父母心理状况调查 篇5

弱智儿童的父母心理状况调查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10例弱智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因子分均高于成年常模,尤其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性更为突出.说明这一群体存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作 者:郭瑞萍  作者单位:272051,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刊 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年,卷(期): 8(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弱智儿童父母   SCL-90  

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为了了解除了教育和心理因素之外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的原因, 尤其是经济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特设计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两套问卷。为了尽量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根据调查人的人际关系资源, 在山东枣庄滕州薛城区和山东菏泽成武两个地方进行这两套问卷的调查。

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 成武问卷的的儿童部分的分别由成武县AA乡CC小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成武HH中学和成武KK中心的农村留守学生完成的, 三个地方做问卷的留守儿童数分别为40、50、50。家长部分分别由成武第HH学和成武KK中心两个学校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家长来做的, 数量均为40份。枣庄问卷的儿童部分主要是由滕州市MM学校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和农村留守初中生来完成的, 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做的问卷数均为50份。家长部分主要是由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完成的, 共计20份。此外, 还有一部分问卷是由笔者春节前后走访本村 (即成武县RR镇SS村庄) 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做的。

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 问卷调查研究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家长为分析单位。

1. 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样本:

以这些儿童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为为抽样单位, 在各班班长、主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相应的主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帮助下, 通过日常的了解和判断来选取, 注重样本性别的比例均衡分布。对于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儿童家庭, 原则上, 每户只调查一个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家长问卷调查样本:

与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样本的选择一样, 同样是在各班班长、主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相应的主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帮助下, 通过日常的了解和判断来选取, 注重家长性别和务工地方的均衡分布。对于双方同时外出的家长, 每户只调查一位家长。并且为了避免问卷调查质量受先前问卷的影响, 原则上要求没有接受儿童部分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做调查问卷。

二、主体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两套问卷的频率分布表的描述统计和归纳整理, 调查结果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 外出打工,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面对土地这一“命根子”的无奈选择

虽然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农民数千年来的命根子, 而且平均每人的土地数量也不少, 37.8%的被调查农户人均一到二亩地, 33.3%的被调查农户人均半亩到一亩地, 还有10.0的被调查农户人均拥有两亩以上的土地。但是由于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种地成本太高 (60%) , 农民种地的收益很小。加上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渐成风俗习惯 (20%) , 66.7%的农村家庭由男主人外出务工, 21.1%的家庭是女主人外出, 还有11.1%男女均外出。

虽然在部分地区开始有了土地流转, 即把自家土地承包给别人租种 (25.5%) 或者因修路或者开发建筑等等占地和买卖地 (44.4%) 现象, 但却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收入。就种地来说, 租地的家庭只占外出务工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 租种时间不确定, 且相当一部分租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收益, 仅仅供出租者家庭吃粮或者帮忙干活而已, 即便有收益, 也不超过500元。至于占卖地, 收入更低, 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很少介入, 大部分由农民和占用方讨价还价, 而农民由于信息闭塞、法律知识极度匮乏等原因, 往往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 由于外出这种务工甚至谋生方式的不稳定, 充满了无尽的变数, 外出务工农民虽然无暇顾及自家耕地, 但很少抛弃耕地, 他们大多把地让老年人或者亲戚种, 有的是自己收种季节回家干活, 其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土地作为最终的退路, 为了以后不外出打工时能有份地, 他们不敢不要土地, 这也使得他们在出租土地时收益不高。

2. 在外打工, 同样艰难

据调查, 由于本县市务工工资太低, 外出务工者中78.9%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东部沿海各省市, 18.9%在内地城市, 仅有2.2%的村民选择在本市或者本县打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91.1%在中学或者以下, 他们只能选择脏、累、差的行业, 如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 加上与相当一部分当地打工者同工不同酬且所打工的企业大都没有给这些农民工买保险, 这样便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偏低, 月工资1000元以下的打工总人数的41.1%, 月工资1000~2000元的占打工总人数的48.9%。除掉大城市高消费带来的必须的基本的吃住花费, 这些打工者每月净收入很少。

除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资的低下之外, 这些外出务工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负担:即他们留在老家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状况。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 他们不得不把老年人和孩子留在家里, 不仅不能尽义务照顾他们, 甚至还不得不依赖他们承担大量农活。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大部分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60%) , 还有相当一部分跟亲戚朋友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甚至独自一人。

3. 接孩子去打工地, 其路漫漫且修远兮

虽然大多数家长知道教育孩子首先是自己的责任,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外打工无法回家照顾孩子, 把孩子接到身边貌似一个理想的选择。可是现实中却非然。虽然51.1%的家长和78.5%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迫切期望在寒暑假期间到打工地与父母短期相聚, 但由于打工收入不高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孩子寒暑假过去的路费以及吃住费用就要花去打工者相当一大部分的收入, 再加上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 照看孩子的时间很少, 以及当地人排外, 孩子去了也不适应, 虽然家长和孩子都想要孩子到城里增长见识, 都想让孩子了解城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但是将孩子留在老家还是大多数打工者无奈的最终选择。

虽然相互都很想念, 但让孩子在寒暑假过去短期团聚的美好愿望就这样摇曳着坠落了。至于接孩子过去上学, 则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奢想。虽然孩子非常希望待在父母身边, 虽然父母也很想念孩子, 也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上学, 但是由于公办学校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过高、农村各地学校课程体系的不一致以及民办学校的地位、稳定性和教学质量等问题, 大部分家长还是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即便是部分接孩子过去的家庭, 大部分也是对设备、师资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城市公办学校望洋兴叹, 只能把孩子送进打工地的私立民办学校。

4. 现实的困境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 最苦的是孩子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农村留守儿童, 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和尽情享受童年的年龄, 但是他们却过早地承担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痛苦。他们日常生活的节奏被打破, 生活上仅仅维持在基本的温饱状态, 学习上几乎无人辅导, 情感上更是处于严重的饥渴状态。

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 49.7%的孩子希望父母都在家, 37.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家;56.9%的孩子非常想念父母, 对父母外出务工很不适应;22.6%的孩子时常想念父母, 12.8%的孩子对父母外出表示理解和无奈, 他们知道“爸妈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另外还有7.7%的孩子在不高兴时非常想念父母。

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交通费用以及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等原因的影响, 电话成了孩子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 孩子与父母通电话的频率太低, 大多数都是在一周左右。三五天打一次电话和一两周一次电话的家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通话内容上, 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是主要的内容, 以及孩子与同学的相处和家长的工作情况。至于孩子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时的倾诉对象, 更是让人吃惊。本来, 在正常情况下, 对于一般家庭, 作为孩子的应然监护人和主要情感纽带源, 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职责, 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不快并给其以亲情呵护。但是, 这样低频率的通话次数和偏离孩子需求的通话内容, 使得孩子本来向父母倾诉内心情感的通道无形中受到严重堵塞, 这就反逼孩子求助于同伴或者干脆憋在心里无处无人诉说。其实,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有着及其严重的潜在危害性:求助于同学, 尤其是无人管教且有行为偏向的农村留守儿童, 容易使是非分辨能力差的孩子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 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大多数“出轨”孩子在一起, 又可以增加其犯罪的能力和胆量, 而这又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难度。憋在心里, 则会使得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困苦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疏导和缓解,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形成冷漠、自闭, 甚至会违法犯罪。这就无形中忽视孩子情感状况的亲子交流, 忽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尤其是容易对孩子造成人身安全威胁或者误导孩子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周边环境的影响。

5. 想改变现状, 前途渺茫

从孩子的成长来看,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以上4个方面的结论来看, 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家庭的作用是无法正常发挥了。他们小小年龄, 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却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注, 在父母生存现状的影响下, 他们虽然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即长大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由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有效的照顾, 且大多无法到父母身边上学, 加上农村学校大都条件落后, 77.8%的农村地区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或者社会福利制度, 74.4%的打工地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80%的打工地没有设立寒暑假外来儿童活动中心, 62.2%的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的打工地的学习没有开设生存教育、安全与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这些学校教育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薄弱加上大多数家长的无力及时照应, 使得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失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应有作用。这样就容易使得孩子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而迷失方向。

想改变这种无奈, 必须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当中的作用。其实, 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 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在本县市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才外出的。他们虽然在外打工多年, 但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 大都对长期在外工作持观望态度, 并希望寻求机会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然后回到家乡附近找份工作。。但这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同时, 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教育观念的落后, 尚有48.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社会甚至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同时也是由于这些观念, 使得打工者与孩子通话频率不高, 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也仅仅局限于身体状况和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性。

三、结语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7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查已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关系做了分析,本报告将结合前两篇报告结果,并综合受访者的意见建议,对整个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子关心不够,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渴望、父母的陪伴诉求非常强烈。建议全方位构建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体系,加强对父母、监护人的教育,切实落实当地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作用等。

一、在外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监护人对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

调查显示,有24.6%的在外务工父母不太关心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主要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89.8%),对其能够起到的监护作用仅是“照顾日常生活”(93.2%)和“负责人身安全”(69.2%),对于“辅导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独立能力培养”、尤其是“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一般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或是年龄较大),对于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方面照顾多,精神方面关心少,对于孩子学习的辅导,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生理或精神上的需求关注少,留守儿童的成长在这些方面缺失较多。

建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引导,切实落实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或监护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调查中约半数受访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一般,而问及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受访儿童表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在外务工的父母“经常”关心的留守儿童,成绩好 的和喜欢集体生活的人数比例均高于父母不太关心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建议外出务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在学习、思想、生理卫生指导方面多花一些心思,多教育和引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不能把责任推给监护人,父母的引导、教育更为重要,父母应加强与监护人、老师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品行、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积极与监护人、老师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正确、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

三、与有些父母不太关心孩子对比,九成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在外务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

问及受访留守儿童,自己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什么时,排在前面的是“在外务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89.7%)和“提高学习成绩,今后可以顺利考上大学”(64.3%)。详见图1。(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1 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上最大的心愿或期盼

而在外务工的父母亲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关心还不够,只有七成多的父母做到了“经常”打电话或写信。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对父母的爱更加纯粹,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离得远,甚至有些父母还不太关心他们,但留守儿童都希望父母安康,不要太辛苦。本次调查问及留守儿童的想法,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表达了期盼与父母的团聚,渴望亲情的陪伴,心疼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们的辛苦。

四、留守儿童最信任依赖老师,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实施全程管理

留守儿童认可老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对他们的关爱,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时,首选的求助和倾诉对象也是老师(61.6%)。调查反映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最信任并依赖老师,因此建议学校老师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多疏导,尤其是对独自生活状态的留守儿童,要更多留意,更多关心。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建议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提升监护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有专职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帮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

五、加大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本次调查还问及学校里是否有公安、消防、共青团等组织的人来讲授过有关防盗、防骗、防火、健康成长等自我安全保护的知识,受访儿童表示“经常有”的占45.2%,表示“偶尔有”的占52.2%,表示“从来没有”的占2.6%。

中央提出关爱留守儿童要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关爱服务作用。建议当地政府、乡镇及村委会,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动员社会力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要落到实处。本次抽样调查中还发现了两名目前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一是家住宜宾县高场镇梁山村、就读于青云中小学的吴明会,另一名是就读于家住安岳县永顺镇凉亭村、就读于永顺镇中学的文馨誉,建议当地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确保他们得到妥善的照料。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

1.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最新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5.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

6.2016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7.2016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8

泸溪四中

杨 旭 谭善柳

本调查只在泸溪少数农村进行,不可避免有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可以大体看出泸溪县留守儿童状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却留在家乡生活,被称为留守儿童。这次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问答留守儿童以及家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还有通过学校以及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本次的调查报告的目的是想了解 泸溪县留守儿童状况以及希望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走上正途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用的人。

一、现状

通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县的60%,其中1-2周岁的占20%,其余的占40%,再通过对本村以及附近的村的观察及体验,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 童的状况并不乐观。50%的留守儿童的习惯很差,经常打架,在校表现差,平淡的占30%,突出的仅占20%,那些表现差的,经常和社会的不良份子来往,经常逃课,老师教育不听,其原因有: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社会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大批工人正在被需要,从农村流往城市,除此之外,农村人的观念改变以及家里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又或者其中一个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有的村中无小学,需要到镇上去读,教师资源不,为力,不能给予很好的学校教育。第三,学生由于管教不严,学生经常和社会上习惯不好的人在一起,形成不好的价值观,在我的家乡经常有小学生抢劫事件,他们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听信社会青年的唆使。第四,由于自己的原因,心里承受能力差,易受迷惑,自控能力不强,心理压力大,不肯轻易表露出来。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原因,才导致留守儿童的不良状况。在我家乡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十一、二岁,就学会吸烟,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有的在校读书日子极少,翻墙去网吧,由于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经济实力不怎么好,于是就开始抢与偷,有时还与爷爷奶奶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在我的家乡发生过这样的事(为方便用甲、乙来称呼两个同学),一个同学甲,因为没有钱去上网,就去偷,本来以为没有人知道,可是还是被同学乙看见了,后来乙就告诉其他人,被甲知道后,就在一天夜里,甲趁乙上厕所时,叫人教训了乙,之后,乙被砍伤两刀,晕倒在地,后幸被路过的同学发现并报告老师,乙被及时送往市医院,才获救。从此可以看出,现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极大,行为猖狂,受教育水平低,其中小学就不读的占20 %,在生活上缺少一个榜样,当然在上面已经提过到,有的孩子很小时父母就出去了,爷爷奶奶的思想还封建,大多都非常宠爱自己的孙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是非对错,就这样养成了,日益顽皮的性格。不是很尊重大人,父母的教导也不是很管用,由于父母长期在在外,孩子对父母的印象不是很亲,有时甚至把父母当做陌生人,我曾看见有的小孩看见父母就哭,有的则不听父母教诲。

二、对策

在这些情况下,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留守儿童的问题,出动大量的财与物力,来帮助留守儿童,2004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报告》,从全方位分析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随着城市化的加深,政府无法阻止人口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认为如何缓解留守儿童的问题重点应在教育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父母外出打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别和他们一样。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亲情、教育的缺失。所以第一,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农民工子女外地读书问题,提供良好的平等的待遇,让父母放心给在自己身边。第二政府加到力度支持乡镇企业,如泸溪就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拓展椪柑的销路,让大多数人在家也能赚钱,又可以教育好孩子。第三,还是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三、总结

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9

李忠银

(经济管理学院10国贸12#A508号码:***)

摘要:本文是根据我自己所在家乡农民基本生活情况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不足所做的一些整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农民,农作物,房屋,医疗,生活水平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了,开学就要大三了。在学校期间没有参加多少社会实践,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今年暑假我没有去做兼职来实践,而是回到了家里。不过在家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走访,进一步对我们农村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依然存在些问题。

一:家里的变化:回到家里,觉得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居民的住房,由瓦房,一层平房变成了两层小楼。这是最显著的变化,还有,我去了村里好几户人家走访,发现不只是房屋变得漂亮了,家庭条件好些的家用电器也开始逐渐齐全,像空调,太阳能,彩色电视等。我家地处平原,以前农作物的种类比较多,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花生,油菜等,最近两年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为了方便,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因为小麦和玉米比较高产,而且小麦可以用机器收割就更方便,提高了收割的效率,降低了广大农民的担心。

二:镇政府和村委会也在不断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修公路,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前都是骑自行车上街,现在都换成摩托车和电动车,家庭条件好点的还买了小轿车。公里路基的建设和水泥路面铺设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去年还重新挖了一条河,给我们带了极大的好处。像往年每年秋季梅雨时节雨水过大,由于河比较浅不能及时排水,导致大量的庄稼被淹死,收庄稼时几乎是颗粒不收,真的很让人头疼。现在好了,新河挖好后,庄稼被淹的面积大大缩小了,农民脸上多了些轻松和喜悦,庄稼有收成时对他们辛苦劳动的最好收获。三:环境卫生方面。在去年完成了村河流的清理整顿,并在河流旁建造垃圾坑,禁止村民向河流内倾倒垃圾或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小时候,有人在村里的河流里洗菜、洗衣服,溪水清澈见底,后来由于人们向河流里大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致使小溪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没人在河里洗衣服了,鱼儿越来越少了,夏天的时候,小溪里还常常传来一股恶臭。经过这一次清理整顿,小溪的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人在小溪边吹风散步。

四:医疗卫生方面。我村落实了各项“安居工程”、造福工程、优抚优待工作,入户宣传和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服务,提高了我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我村改造和修缮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我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村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现在我爸爸妈妈都有低保和医保补助,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却是减轻了部分负担。

五:好的变化当然会让我们广大村民感到开心,但问题也存在。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洪涝。今年如春以来家里几乎没下雨。这期间正是农作物(主要是稻谷)播种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播种的季节到来却无计可使。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土地荒废而用抽水机抽水插秧的,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有的甚至年投入的那部分资金也未能收回。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严重不够,更不用说用节余去换钱了。到了夏末秋初,由于梅雨持续的时间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这边是平原,土壤不适合种植果树一类的,庄稼没有了收成也就没有了有时庄稼被淹得连种子都不剩,农民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收成孩子上学的钱都要从别处借。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品种不佳,质量不高,土地不宜,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政府补助的款项也不能及时到达农民手里或者会从中扣减,这些就是不分政府人员的失职给农民带来不安和不满。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

六: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村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七:对策与措施: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三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

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困境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0

汪丹华

(徽州师范08级初教专业英语教育方向)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被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了。为了关注他们各方面都能健康的成长,做了此次专门的调查,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不论在心理还是生理等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过此次调查,希望学校、家庭、社会等都能重视孩子的成长道路并相处良好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现状;策略

留守儿童,这一词已被人们所熟悉和热点关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有大批的青年农民融入城市。所以,并在广大的农村土地上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队伍。也许他们一出生,父母就外出务工了,从而他们并跟着爷爷奶奶读书、生活。这就是被人们称的留守儿童。据通过休宁县汪村镇留守儿童的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2~16岁。由于爸妈出去打工,一起相处的时间少之甚少,沟通更少,就那几通电话,远远没有尽到一个监护人和家长的义务,所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他们永远不能替代孩子被父母爱护的追求。由于心里这个位置长期空缺,所以导致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不理想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通过对家乡留守儿童和歙县留守儿童的访谈,通过他们的回答,我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我问:“当同学爸妈每天都能接送他们上下学,而你都是爷爷奶奶接送,你会难过吗?”其中多数的小孩说不会,因为不管谁接都一样,而少数年龄更小的孩子会觉得很难过。因为别人爸妈都可以天天陪在他们身边,多么幸福啊!我又问了:“如果你爸妈打电话来说,今年过年不能回家了,因为工作太忙,等忙完再买许多新衣服回家给你穿,你会同意吗?”其中有个上一年级叫汪博的小男孩的回答令我深思。“不行,一定要让他们回家,就算老板不放。也要请假回来。”他虽然人很小,但回答的特别坚定,我可以深深地体会他们对爸妈的思念有多深,对那点仅限时间的追求,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实现的话,那么从此他们的心里肯定会有阴影,也许对父母的爱越来越淡薄,如果严重的话对父母还会产生痛恨之情,产生严重的代沟。

就是通过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从他们不同的孩子身上说出来,就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之所以会选择休宁县和歙县的留守儿童作为访问的对象,是因为我对身边的他们较了解,可以说是伴随他们一起成长,并且他们分散在不同的班级、学校。而选择歙县的留守儿童是因为它是一个专门的留守中心,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大家庭中,这样他们又组织了一个新家庭,在这里面他们都是平等的,这样选择他们作为样本,我觉得既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因为在不同区域内既可以反映共性,也可以发现差异。因此我并整理后及以下这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极度渴望

由于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都是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因为对自身认知,成长方面都缺少认识和理解能力,这时就需要父母及时给予见解了,给孩子开拓一条正确光明的道路,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批评。这些我认为都是作为一个父母必须要做的。但是据有关调查访谈显示,留守儿童的爸妈几乎长年在外务工,很少有时间回家,就是偶尔打打电话,问问学习情况,吩咐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之类的。每次亦是如此,所以孩子已经习惯了。即这些孩子遇到烦恼时,只能自己独担,时间长了,就易形成压抑、孤僻的心理。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对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已经成了一种极大的奢求,也造成了极大的代沟的父母感情的淡薄化和疏远化。

二:多数留守儿童都存在自我封闭和人际交往的障碍

据有关调查显示,因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甚少,而父母又长年不在身边,所以他们失去了与父母基本交流的机会,没有机会把内心情感的事情告诉爸妈,没有得

到爸妈的表扬和批评,所以在感情这他们几乎是空缺的。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闭、自暴、自弃、放纵自己,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由父母不在身边引起造成的。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不论是去有关学校老师那调查还是身边平时所闻,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力较差,生活习惯也很不好,多表现为乱花钱,不听长辈的教导。经常沉浸于网络游戏等等。举个我身边的例子:他也是个留守儿童,那年六年级。长年跟着爷爷,很不听话。有次拿了家里的存款出去乱花,父母知道后赶回家便痛打了他一顿,之后这个小男孩就趁星期六放学的时候离家出走了,最后历经波折,警察帮忙找回家。那时他爸妈的眼睛是含着泪珠的。爸爸说:“我们就你一个儿子,你太让我们寒心了。不知道我和你妈长年在外累死累活是为了谁啊!”“我之所以这样是想你们回家看看我。因为你们过年没回家,我很想你们,我知道这样做很自私。”孩子哭着说。通过这个实例看出,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善良的,他的成长真的不能缺少父母爱的熏陶。

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处中等偏下

从学校老师及成绩可得知,多数留守儿童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分析后主要原因就是自制力太差,自我管理能力差,过于放纵自己。从总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的学生成绩属于优秀的范畴,10%学生成绩中等偏上,而成绩中等偏下水平和较差的学生占88%,从而可以明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问题。通过对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他们的学习是没有人监督指导的,就这一点削弱了孩子的劲头,因为他们祖辈很少是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是老年人,年纪都较大,而多数都是文盲,尤其体现在奶奶,外婆身上,他们就关心孩子能否吃饱,不生病等等的问题。而在教育方面真的存在很大的空洞,孩子在这方面也和他们存在很大的代沟,所以导致了这些孩子遇到难题就直接跳过,又由于多数出身于农村。很少有网络查寻工具等诸多的原因,让孩子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破罐子破摔的坏习惯,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据有些老师阐述。有些学生的脑袋是非常聪明的,反应很敏捷,就因为后天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的因素。我深深地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是学校和社会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这也许会使一个本来有能力学习成才的孩子不会含苞欲放。由此可看出后天父母的关心,关爱,关注真的对孩子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仅是通过对休宁部分留守儿童访谈调查发现存在以上问题,还有歙县留守儿童中心的留守儿童也同样村存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从小不关注,不重视他们的成长,到时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受到国家、社会等的一些重视了,还不仅体现在教育方面上,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存在。所以为了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要做出及时有效的措施。

一、家庭措施

我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因此也就充分说明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重要性。首先要改变多数父母的思想观念,他们一直以为读书成绩好坏是孩子自身能力的体现,或是学校老师的原因。这种观点完全是离谱的。作为家长的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并不影响你教育子女。即便你在外务工,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生活环境,也要认真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肩负。平时可以多与子女的老师沟通,多从他们那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这样才更有利于子女健康地发展和老师共同商量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多与子女的监护人及时沟通,频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平时多沟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直在他们身边,不断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情况,而且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打电话外,有条件可以开视频,写信等进行心灵的疏导。我相信这样,他们就会更积极,有动力,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学习更刻苦。就如我能亲自体会到这些学生的动力。今年暑假我在家开办补习班,在晚上下课的时候,我让一个特别乖巧的小女孩来和她爸妈开视频,看到

他们那么开心的样子时,我真的为他们感到幸福。因为这个小女孩特懂事,聪明,学习英语的能力也特别强。所以我们相处得很愉快。每晚上有空,她就会积极地来到我家,我心里清楚她非常想妈妈,所以我就给她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让他们好好聊聊。小女孩认真地对我说:“汪老师,如果我英语学得好,成绩考得好的话。是不是就可以经常让我和妈妈视频啊?”我说“然啊!你这么棒,听老师的话,你这点要求,老师肯定会答应你的。”她听了很高兴,这可直接体现在课堂表现上,我明白这就是动力吧!如果留守儿童都可以这样与父母视频沟通的话,他们不仅少了代沟,更重要的是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措施

(1)开办留守儿童之家

开办留守儿童之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他们提供一个特殊的沟通平台,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的童年,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大家庭里实现正常儿童的梦想与生活。我想开办留守儿童之家不仅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更促进他们额的学习。因为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说,他们喜欢快乐学习,只要他们每天生活得快乐,无忧无虑,就会对学习更有帮助。因为也许某些老师在生活上对他们嘘寒问暖,学生肯定会被感化,从而化为力量来感激老师。所以我认为这个平台也让学生和老师有一个共同相处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开展一些演讲类的活动来展示他们不同的才能,让他们多来展示自己美好的回忆,也可以用图画,手工的方式来呈现。还每星期给他们设定亲情热线,定期让他们相互沟通,设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来对他们进行心灵的辅导,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深深觉得自己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幸福。

(2)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应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爸妈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与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老师必须要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经常与这些特殊的孩子交心,放下老师的架子,给予父母般的关爱,这样对孩子的成长肯定会有积极影响的。还可采取资金,设施,师资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支持,与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管理,规范办学。

三、社会措施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因素,社会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提高,连学校附近都有许多游戏场所和网吧。因为孩子的自制力极差,抵不住诱惑,很容易沉进去。为此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制度,把孩子的未来放在第一位。还可加大投入,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专门为这些学生加强教育。并且希望政府有关教育部门也来关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美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脸上洋溢着祖国希望之花朵般得灿烂笑容。

最后,真心地呼吁大家都能为他们献上一份母亲般的爱,也许就是你的这份温暖可以使他走上正道,使他重拾学习、生活的信心,使他对在外务工的父母深报感恩之情,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美好的笑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报》苏IPC备05016133

上一篇:人生路上,与诚信同行下一篇:自我介绍用英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