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体系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卫生监督体系(精选8篇)

卫生监督体系 篇1

为认真落实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以及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工作,促进卫生监督政策的有效落实,根据《遵义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展等自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等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自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总人口30多万人,流动人口15余万人,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卫生监督所现有人员13人,内设二科一室,平均年龄48岁,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

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市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成立以来,承担着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病防治宣、医疗服务等监督执法管理以及餐饮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放射卫生的行政许可工作。监督所现有人员编制15人,实有人员13人,办公用房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的房屋,在经历2008年“5.12”纹川大地震中房屋出现裂纹,经有关部门鉴定属危房,2011年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执法及办公设施设备均为2005年中西部地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配备卫生监督执法车辆1台,电脑5台,执法取证及现场检测等相关设备均已不能正常使用。

三、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情况

**自组建卫生监督所以来,由于卫生监督人员少,我市对乡级公共卫生监管委托乡镇卫生院进行协管,人员由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由2~3名人员兼职,主要负责公共卫生行政许可现场审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和人员考核由监督所负责。自2011年起,**按照《卫生部关于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监督发„2011‟8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详细的卫生监督协管实施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卫生监督协管规章制度、培训计划和工作绩效考核细则等,落实工作经费和办公用房,在乡级成立卫生监督协管站,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任务,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规范和有序的进行中。

四、卫生监督信息化工作情况

监督所按照《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和《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2011年修订版)》要求,于2011年推进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对所有被监管对象的信息录入系统中,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录入员1人,专兼职系统管理员1人,目前,该项工作能正常开展运行。

五、存在问题

1、人员严重不足。由于**旅游业发达,加之与**毗连,其流动人口每年在15万以上,随着“遵赤高速公路”的修通,来**旅游的人员成倍增长,这给本来人员就严重不足的**卫生监督带来更大的压力,特别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及大的安全

2隐患。

2、交通车辆、办公设备、执法取证设备等不足和老化、损坏,已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监督所现有车辆、办公设备、执法取证设备等均为2005年配备的,除车辆经多次维修还基本能使用外,办办设备老化严重,已不能满足现有办公需求,其执法取证和现场快检设备等已损坏不能正常使用,给公共卫生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带来很大困难,即到达现场慢、难取证、处罚难。

**市卫生监督所

卫生监督体系 篇2

材料与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齐齐哈尔市所属的七区九县进行问卷调查主管当地公共卫生监管公共的工作人员, 问卷的内容:从业人员管理性质、在职人员数、人员工作性质、从事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学历、专业、年龄、参加培训情况、人员变动情况。

现场调研的方法

本次调研了齐齐哈尔市所属的七区九县综合运用焦点小组讨论法, 广泛收集调研小组对卫生监管体系建设及发展的看法和意见。

本次调研问卷的回收情况

共发放调研问卷16 份, 其中现场访谈24 人次, 其中。

因为本次调查得到了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所领导的大力支持, 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市区、县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得到调查表的回收率为百分之百。

结果

不同级别和地区卫生监督机构不同编制性质人员构成

本次调查针对齐齐哈尔下属的七区九县及其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所进行调查, 各个卫生监督所都隶属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均在2003 年下半年相继成立, 属于全额事业单位, 机构的行政级别均是副科级。

人员数量情况 (见表2)

人员素质情况

年龄:齐齐哈尔市不同地区卫生监督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特别是西部在职人员平均年龄达到50.2 岁, 年龄结构并不合理,

学历:2016 年齐齐哈尔市不同地区, 大专学历的人员比例最多, 特别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反映比较明显, 具有专科/ 高职的在职工作人员占80.4%, 中部区级地区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研究生占2.6%, 大学本科占46.1%。全市来看, 卫生监督机构在职工作人员学历水平不高, 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除了公共卫生, 医学相关专业外, 其他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人才引入。

目前, 公共卫生、中医等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比例为75.3%;除此以外, 法律专业专业人员比例为12.1%, 管理专业专业人员比例为8.8%, 其他专业专业人员比例为6.6%。

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比例要低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但是齐齐哈尔市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法律和其他非医学类专业人员比例也比较高, 多专业人才的引进有利于提高卫生监督机构在实际工作运行中的工作效率, 广纳贤才使卫生监督体系运行更加合理, 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从事岗位:在职从事一线卫生监督的人员最多, 其次行政管理, 比较合理, 有利于卫生监督公共持续稳定发展。

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机构在职职工从事岗位中有一线卫生监督、行政管理、后勤、后勤兼卫生监管。全市平均从事一线卫生监督人员比例为:75%, 行政管理人员在占的比例为15.8%, 从事后勤人员占的比例为:6.3%。其中西部地区从事一线卫生监督人员比例最高达到85%。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所中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比例为27.9%。

性别比例:全市从事卫生监督工作人员性别比例男性对于女性, 相差不大, 总体趋于合理。

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从业人员平均男性比例为58.2%, 女性为41.8。其中, 东部区级差距最大, 男性占80.9%, 女性占19.1%。需要调整用人计划, 有针对性的改善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性别比例。

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各地区机构均表现为净流入;以同级调动为主, 上调多于下调; 引起变动的原因除了机构改革导致的被动流动外, 有大量人员流入其他相关医疗机构或深造学习;本科和专科学历人员增加较多, 研究生有少量进入, 高级职称人员较多; 各类专业人员均增加, 非医学专业人员增加较多。

卫生监督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情况

专科学历教育人数居多, 本科学历次之, 远远高于中专和研究生教育人次; 培训以专业知识, 其次是执法基础培训和职业道德素质;以《2005 - 2010 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中规定的为参考标准, 认真落实, 积极提高在职人员基础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素养。

总结

存在问题

按照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与建设相关文件, 要求辖区内每万人常住人口配备1 ~ 1.5 名卫生监督人员。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配备明显不足, 最高的数值是齐齐哈尔市的区人员配备情况每万人0.776 人, 西部县区人员配备情况每万人0.267 人。卫生监督人员的平均年龄达到46.1 岁, 人员年龄相对较大, 影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需要更多新鲜的年轻的力量加入。人力资源学历多集中在专科、本科水平, 高学历的人员较少, 全市只有2 名人员, 还有部分具有初高中学历人员, 及其需要进行行业的培训, 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性别比例基本合理, 部分地区男性较多。

建议和对策

1. 广纳贤才

从多方面, 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提高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福利待遇, 为吸引人才做到适当的政策性倾斜, 采取有效的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能者多劳, 多劳者多得。

2. 加大培训力度

卫生监督体系 篇3

一、加强对政府投资决策的监督,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一)规范投资项目审批,提高工作效率

为适应投资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坚持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并按照“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大幅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和行政干预。近年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的行政许可事项已由原来的11项减少到现在的3项。对政府投资的大中型项目,严格基建程序,按照国家规定和省政府的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审批;对政府投资的小项目简化程序,把立项、可研合并审批;对政府投资的农村卫生、教育等量大面广的小项目,通过调查摸清基本情况后,编制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按轻重缓急逐年安排解决。在投资审批环节,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注意督促和配合有关处室改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增强审批的透明度,为监督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二)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促进投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一是规范工作程序。规定政府投资都要履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批程序,每个阶段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和设计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编制,做到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对建设内容、规模、投资等作出相对准确的测算,一旦审定,不得擅自突破。二是建立了部门联动的项目审查决策机制。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在办理建设审批程序的同时,必须符合土地、环保、规划等法律法规要求,并依法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三是建立了咨询评估制和项目公示制。制定了《委托咨询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重大项目的审批要经过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评估论证,咨询评估结论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定了《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办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公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评议制度。制订了《关于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选择及资金安排的原则程序和监管办法》、《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办法》等制度,对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监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坚持以原则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坚持公开、透明和集体决策。

(三)强化规划指导,提高投资项目和投资安排的科学性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要求,我委对拟纳入政府投资范围的建设项目尽可能编制专项规划,经充分征求意见和论证后批准实施,对专项规划内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投资,对没有进入专项建设规划的项目及项目前期工作没有到位的项目,一律不安排省预算内投资,既有效防止了不成熟的项目的审批,避免资金挪用、资金滞留现象的发生,又实现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督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遏制了“人情项目”及“关系项目”。

(四)规范投资计划管理,减少投资的随意性

在年度投资计划编制中,我们按照“保公共事业投资、财政分级负责、保续建和收尾项目”原则,明确年度投资计划编制要求,经征求行业、部门意见后形成投资计划草案,投资计划草案经上报省委、省政府审查并经省人大会议审议后,70%以上投资计划必须明确到具体建设项目下达,不能明确到具体项目的必须明确到专项。通过规范投资计划下达方式,实行分批次、分专项集中下达,避免投资安排过于分散及项目建设与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二、加强对政府投资过程的监督,完善投资监管机制

(一)完善招投标制,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确定及项目采购等进行监督

对政府投资项目施工企业的确定和与项目建设有关的主要设备的采购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制。规定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凡达到国家要求规模依法应公开招标的,其勘察设计、设备采购、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等均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为进一步完善我省招投标行政监管体制,防范和堵塞招投标中的漏洞,我委还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湖北省综合招投标管理办法》,对招投标的信息发布、代理机构的管理及监管体制等作了明确规定,建立完善了区域内统一的评标专家库和招投标信息网络及综合招投标交易平台。委内每次招标活动,监察室都派人全程参与监督,使项目监管工作延伸到项目前期工作中,保证了招标工作的规范运作。

(二)健全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项目的后期监管

为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廉政责任制等“五制”管理,强化项目业主约束机制、资金管理约束机制及投资额度管理约束机制等“三个约束机制”。同时,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我委还加大了对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探索,对不具备自行投资能力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项目代建制,由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代建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审批和建设单位与代建单位签订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明确代建项目的范围、形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

(三)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投资领域的透明度

我们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方案、工作规则和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建立完善了“两公开、一监督”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一是通过机关局域网和委门户网站公开审批制度。二是公开审批结果。三是利用委门户网站,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向社会公示投资计划项目,及时发布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有关政策、法规及审批动态、监管单位联系方式等,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建立分权制约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权力运行的监督

一是公开透明。在项目申报、受理、审批和投资计划申报、受理及资金安排下达等重点环节,将社会申报项目及受理项目的情况、每批次、专项投资计划的申请情况和委里的受理情况等按要求在委机关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二是权利分置。对涉及项目审批的每一项权力的具体运用,进行适当的权力分置,实行逐级审批。三是轮岗交流。

(五)开展监督工作试点,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为加强对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的重点环节及重要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等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履行监督职责,今年上半年,纪检组、监察室在委内开展了监督工作试点,制定了《关于开展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监督的试点方案》。

三、加强对政府投资效能的监督,完善防错纠错机制

(一)建立效能监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们在坚持“谁审批项目,谁负责监管”的原则,由业务处室对所审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的同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还会同有关业务处室、稽察办,每年定期选择某几类或几批已经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开展效能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违规违纪等苗头性问题,督促整改。此外,还建立完善了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审批中有重大违纪违规现象或监管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的,实施责任追究。制订了《省发展改革委实施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和《省发展改革委实施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各类投资管理主体的责任,投资决策方案责任人和审批责任人均对决策方案承担责任,从规范程序和加强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对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实施审批,甚至越权审批、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对审批后不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等行为,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处室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重大项目稽察制度

一是开展经常性稽察。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稽察办每年确定部分建设项目为经常性稽察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并集中稽察一次,原则上跟踪稽察至竣工验收。二是实施跟踪监察。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根据投资计划安排的情况,有选择地跟踪监测某一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三是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稽察办建立了联系制度。

(三)积极推行电子监察

今年上半年,我委已着手建立以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和省政府门户网站、省发改委门户网站为基础,以行政审批监察系统为核心的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电子监察系统自动采集每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的详细信息,使监察部门即时、同步、全面监控实施全过程。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水平

(一)进一步改革完善政府投资行政监管体制

当前,政府投资监管,主要是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投资活动进行监管,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部门对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进行审计。这种监管体制实际上就是由各职能部门对与自身工作业务相关的那部分投资活动进行监管,这容易形成对政府投资某些环节监管不到位、监管的效率不高等弊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政府投资行政监管体制,整合政府投资行政监管机构,减少重叠的监管机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应按照源头治腐的要求,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审计、稽察等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搞好项目监督检查,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后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衡机制、后评价等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政府投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制度并公布评估结果,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法制化建设

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和监督体系 篇4

正确

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党委(党组)负责()。

A.专责监督

B.全面监督

C.职能监督

D.民主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错误

2.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不包括下列哪项?

×

A.执政考验

B.改革开放考验

C.市场经济考验

D.军事围堵考验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4.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A.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

B.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

C.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D.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章?

错误

×

A.5章

B.6章

C.7章

D.8章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6.《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

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错误

7.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自上而下()。

×

A.民主监督

B.职能监督

C.组织监督

D.专责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错误

8.《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条?

×

A.17条

B.27条

C.37条

D.47条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9.《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10.党的十八届()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A.三中

B.四中

C.五中

D.六中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1.从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内监督还存在哪些漏洞?

A.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不够,监督有盲区

B.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缺乏硬性规定,有的没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C.监督一把手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不多,有的一把手成了脱离监督甚至监督不了的特殊人

D.对监督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刚性约束不足,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2.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

×

A.文化失衡的危险

B.能力不足的危险

C.脱离群众的危险

D.消极腐败的危险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错误

3.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

A.主体责任缺失

B.审计责任缺乏

C.监督责任缺位

D.管党治党宽松软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正确

4.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A.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

B.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

C.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D.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5.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做到()。

×

A.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

B.有权必有责、有责勿失责

C.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D.用权受监督、失职须检讨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错误

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的体制机制。

×

A.不敢腐

B.不易腐

C.不能腐

D.不想腐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正确

7.《党内监督条例》构建了强大的党内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

B.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

C.纪委负监督责任

D.派出机关与纪检组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8.《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看点有哪些?

×

A.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B.确立监督原则、内容和对象,体现“四种形态”要求和强化自我约束

C.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D.建立健全党内反腐体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正确

9.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需增强党的“四种自我提高能力”,具体指的是()。

A.自我净化

B.自我革新

C.自我完善

D.自我提高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10.“五为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

A.文化建设

B.社会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D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篇5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坚持每月通报各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设区市项目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全省102个疾控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102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此外,完成了6个日元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签约资金24.08亿日元。在全国9个项目省中,江西省第一个开标、合同生效和供货。二是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建设。截至2005年6月24日,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了传染病疫情网络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进一步加强。三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制、机制和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起草,制定和完善了医疗卫生救援、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等8个单项应急预案。组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成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了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和工作程序,及时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开展了瑞昌市、九江县地震灾区医疗救援和防疫防病工作。四是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各地加快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步伐,全省11个设区市、80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所已批准成立。认真实施全省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强化了卫生行政监管职能。五是深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在全省开展以小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周活动。对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深入进行调研指导,积极推进创建全省卫生镇、卫生村活动。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的技术培训力度,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有了新的提高。召开了全省卫生系统健康教育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积极探索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农村卫生工作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省11个试点县(市)参合农民318万人,参合率80.64%。截至2005年12月底,累计补助参合农民门诊及住院202.28万人次,补助经费1.34亿元,获万元以上补助的771人,获3000元以上补助的6255人。2005年9月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1

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吴仪副总理对江西省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扎实开展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省厅组织督查组对各地创建活动进行了督查。创建活动评选出第一批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6个。到2005年7月初,全省100%的县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并落实上划县管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其中省直医疗机构派出105名医生到21个国家级贫困县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下半年逐步加大了城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好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配套1.52亿元资金,在加强县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完善急诊科、检验科、医院感染科装备的同时,重点加强了35个县300所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省政府新增2000万元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款,按照填平补齐、重点支持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原则,为40个合作医疗试点县所有的乡(镇)中心卫生院装备200毫安以上X光机,为全省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装备三大常规检验设备、洗胃机,为全省所有非“降消”项目县的乡(镇)卫生院装备产科基本设备,为全省60%的乡(镇)卫生院装备心电图机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加强了村卫生室(所)建设和管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村卫生室(所)建设的意见(暂行)》,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所)的医疗服务行为。在全省开展了“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创建活动,评选出“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1500所。

疾病预防控制一是加强艾滋病防治。在全省既往有偿供血(浆)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初筛检测5.35万人份,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203个,为1.7万人提供了咨询和检测服务。全省印制发放张贴艾滋病防治宣传海报25万张、宣传品100余万张(册)。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全省累计54名病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在8个地区开展美沙酮门诊试点,在9个县区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2005年江西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综合评价列全国第7位。二是加强结核病防治。举办全省99个县(市、区)分管卫生工作的县(市、区)长结核病防治工作培训班,建立结核病防治工作分析会议制度,组建31个督导组深入到全省99个县(市、区)开展结核病防治督促检查。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发现并免费治疗管理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20371例,完成国家下达全年任务的124%,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从曾处在全国末位进入全国前5位,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三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在全省开展了“血防工作质量年”活动,完成查病61.98万人、人群化疗15.6万人、查螺3.39亿平方米、药物灭螺3109.17万平方米的任务,为2000例晚期血吸病病人实施免费内外科治疗。在南昌市进贤县的国务院血防领导小组工作联系点,开展了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的血防新策略试点,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继续实施鄱阳湖区6个村综合治理血吸虫病试点,省级已完成资金投入900余万元,试点工作逐渐发挥效益。四是加强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防控。修订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对各地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省、市、县三级卫生部门全力做好遂川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防控工作,积极组织病人的医疗救治。认真部署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预防控制工作,举办全省防治知识培训班,加强对基层防疫工作的指导。五是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制定预防接种单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管理办法,规范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脊灰、麻疹强化免疫,维持全省无脊灰状态,麻疹发病率比上年下降66.95%。在全省为35.04万名留守儿童建立计划免疫档案和健康联系卡。开展以乡为单位接种率达90%以上的创评活动,36个县通过考核验收。六是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在全省55个县实施“降消”项目,项目县产科建设管理逐步规范,364所乡(镇)卫生院通过“母婴安全乡卫生院”评审,占全省乡(镇)卫生院的23%。加强基层产科培训,提高产科技术水平,切实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试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社区卫生服务以创建全国和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活动为抓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全省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4个,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55.9%的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51.7%的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第一个“两年计划”发展目标总体上已经完成。全省共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国家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1个。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980人次,全省有47家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社区开展了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家庭责任制试点工作。

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省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以“群众满意医院”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江西省“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努力拓展医院管理年工作广度,在乡(镇)卫生院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在个体诊所开展“示范诊所”创建活动。在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座谈会上,江西省介绍了开展“群众满意医院”创建活动经验。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省卫生厅制定了《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6条综合性措施。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仅11个设区市卫生局、15所省直医疗机构制定具体措施624条。各医疗机构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改进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医药费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专刊编发了江西省卫生厅的具体做法。

卫生监督执法一是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以“健康餐桌促进行动”为抓手,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全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整改7745户,处罚1051户,吊销卫生许可证86户。继续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省共有1761家大中型餐饮单位、1531家学校食堂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开展了食品卫生安全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示范工作,加强学校周边食品卫生整治和建筑工地食堂监督检查,强化了节假日和全省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保障工作。二是开展了传染病、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工作。组织全省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检查,开展了以“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维护农民工健康权益”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咨询活动,发放《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卡》3.5万份。三是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全省

共取缔无证行医的诊所、游医1223户次,对有违法行为的医疗机构和其他机构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570份,暂停执业人数462人,吊销执业证书42人,暂停执业户数170户,吊销执业许可证书86户。实行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警示记分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日常监管,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对打击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回头看”,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血液质量与安全。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力度,全省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85%。

中医药事业通过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加强了23个国家级中医专科、急诊科和60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开展了全省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培训,启动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中医药治疗项目。继续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全省有3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加强培训、宣传力度,向乡村推广50项简便易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了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培训。

卫生人才工作继续实施全省卫生人才工作“222”规划,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采取外部评价法,在全省以公开打擂台方式选拔出20名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并出台了培养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遴选了首批747名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继续与省人事厅联合在全省选拔了第二批90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实施卫生人才服务团帮扶工程,从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选调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组成服务团,赴设区市医疗卫生单位挂职服务。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召开了全省农村卫生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部署农村卫生人才工作。

卫生科技教育工作召开全省卫生科技工作会议,组织编制了“十一五”全省卫生科技工作规划。实施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第二轮首批确定8个领先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组织验收新技术41项、科学技术成果17项。建设开通“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为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全省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工作,启动了乡村医生中等医学学历教育。

对外合作与交流组织了5个专题团组赴国外考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等。接待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来宾16批78人次,与国外开展合作项目14项。

卫生行风建设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了“保持党员先进性,带头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两个专题教育活动,树立和宣传江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典型柯瑞新、江顺德,评选表彰两名“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两名“一心为患者着想的好护士”典型和百名“优秀医生”、百名“优秀护士”、百名“优秀乡村医生”。在全省卫生系统组织开展了“卫生行风大家评”活动,建立和完善行风评议机制。制定了《关于对举报“红包”、回扣有功人员实行奖励的暂行办法》,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年全省卫生系统共退回患者“红包”139万余元,上交“红包”46万余元,拒收回扣24万余元,上交回扣75万余元。有52人因收受“红包”、回扣受到党纪政纪及其他处分。根据省政府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的部署和安排,认真组织开展了2005年厅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

卫生监督体系 篇6

1、全面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才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 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民心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的桥 梁或纽带,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服务项目,是公共卫生体 系和基本医疗体系的基础和网底,也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门户和基 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公 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低保人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有效途径,也是 保证国家卫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体现“社会发展以人 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大卫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的卫生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 利,促进社会和政治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是“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方针的鲜明体现,是党和国家带领 全国人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健康是小康的基础,要奔小康首先要保健康。

2、明确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政府应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负主要责任,包括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入经 费开展广泛的理论、实践、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给予有效的法制、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重点要加大财政投入,包括调整卫生经 费的支出结构、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经常性投 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增长幅度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城市区级政府的卫生事业经费要集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 设,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必需的设施设备添置经费、人员培 训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工作经费、人员工资、预防保健经费等。政府还应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域发展规划、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服务标 准和规范的制订、质量评价和监督、信息发布、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绩效评估、落实

奖惩等工作。政府要逐渐转变职能,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进 行行业管理。政府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应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渐转向 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包办机构转向采购服务,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从“雪 里送炭”转向“锦上添花”,要实现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适当借助 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应完全站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社 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的立场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 社区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或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以经济欠发 达、缺医少药、社会力量不愿介入的地区或社区为发展重点,在一些“富人区”,可以适当利用社会力量举办较高档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 需求。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潜力,最关键的是要立法,要通过法律 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投入的经常性,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避免人为因素的 干扰。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最有效的,更有利于保证政府卫 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还要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制度化。要对地方政府提出 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要加强 考核和监督,最后要落实责任和奖惩,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的政 绩考核目标。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要规范化,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明 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人员的配备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明确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加强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以便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质量和效果。目前,有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基本上还是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很不规范,服务功能没有拓展,服务能 力和服务质量都达不到让社区居民满意的程度,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举办为主导发展社区卫生 服务,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人员有较高待遇的前提下,要有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能搞终身制,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有好 的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做到优胜劣汰,
,不断提 高队伍的素质。人才和机制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没有好的机制吸引不来 或培养不出来或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提供让社区居民 满意的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过多、素质太低、能力不高、培训效果不好、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差、人员没有出口、人员成本过 高、待遇太低、高素质人才进入困难,形成“占位性病”,最终使一些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变成一部“腐朽的机器”,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目前急需政府设立人 才基金,用较高的待遇吸引少量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对政府认可、聘用的全科 医生采用年薪制,同时,对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让这些人作为团 队的“领头羊”,用少数人带动大多数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卫生监督体系 篇7

1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合法化建设,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在管理体制上, 要逐步解决合署办公向独立机构运行转变, 全面落实和解决从事业性质向“参公”或行政机构的转变。

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将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以及派驻乡镇, 定点屠宰场点, 畜禽交易市场, 公路铁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筹监督执法人员全部纳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编制, 进行登记确认, 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2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正规化建设,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检疫监管能力

2.1 人员配备必须到位

所有养殖、经营、屠宰、加工、储藏、运输环节的动物及产品要设专职动物卫生监督人员, 产地检疫协检员, 实行巡迴监督检查, 切实做到动物卫生监督和市场监管不留死角和盲区。

2.2 台帐登记管理必须到位

所有台帐, 票证, 文书, 档案按标准规范的记录, 开展工作的所有环节要切实做到有据可依, 有据可查;档案记录要有专人专柜负责管理, 做到制度健全, 责任明确, 数据有源, 帐目清楚, 防止遗失。

2.3 检疫监管必须到位

产地、屠宰、运输检疫要严格检查, 按程序操作, 按要求出证, 尤其是产地和运输环节的检疫, 必须到现场检疫, 杜绝隔山开证, 真正做到严把检疫关;屠宰检疫要严把“五关”, 及入场到位查证验物关, 宰前检疫关, 宰后检验关, 不合格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关, 加盖检疫验讫印章和出具产品证明关,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2.4 监督管理必须到位

要加大对动物疫病的监管力度, 对病畜严禁出境, 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疫情外传蔓延;规模养殖场 (户) 要建立养殖档案, 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 确保有疫不流行, 有疫不成灾;要强化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职责, 对过往运输动物及产品的车辆进行查证验物和消毒, 防止外来动物及产品染疫进境带病传入, 确保养殖业健康和食品质量安全。

2.5 坚持“四不准、一处理”必须到位

辖区内凡发现重大动物疫情曝发,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立即请示启动全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动物卫生监督员要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要求, 及时排查, 对染疫动物坚持做到单位和个人不准收购、不准屠宰、不准转运、不准制售, 必须在监督员的严格指导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3.1 将执法关口前移

通过建立日常巡查、群众举报等制度, 及时发现和掌握动物疫情隐患、动态与流行规律;在全面开展疫情监测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定点屠宰场监测和活畜市场抗体监测, 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2 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

按照日常监测, 集中监测和应急监测三个层次搞好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布局, 建立一个履盖全辖区, 目标明确, 管理规范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 随时掌握动物疫病监测数据和分析数据, 为科学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3.3 提高监测工作水平

要加强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补充快速准确的疫病监测设备及监测试剂, 制定完善的监测技术标准和规程, 在工作中规范操作, 取得准确的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

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 提升服务指导能力

4.1 加强队伍自身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要加强动物卫生检疫监督执法人员对《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 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4.2 加强制度建设

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场、养殖示范小区建设, 在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动物及产品检疫制度、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动物进出场管理制度、引种及动物调运制度、定期消毒制度、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 使工作纳入专业规范化轨道。

4.3 搞好政策服务

根据《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 对不了解相关政策的养殖场、屠宰场、动物产品经营户, 要有针对性地登门、进场、入户开展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对省、市、县扶持养殖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 扩大服务群体。

4.4 搞好技术指导

搞好畜产品批发市场、活畜禽交易市场的信息服务工作, 建立集中的技术信息, 畜产品价格信息, 为养殖户提供产前, 产中, 产后的信息服务;在辖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逐步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认真做好联村联户结对邦扶工作, 随时解决邦扶对象养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高抗御风险能力,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法治化建设, 不断提升法治宣传引导能力

5.1 突出宣传重点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 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政策、典型案例进行宣传, 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提高相关单位和个人知法守法意识, 增强广大群众对动物卫生安全意识和病害动物产品的鉴别能力, 以及管理相对人的守法经营意识。

5.2 创新宣传方式

配备热爱宣传、善于开拓、擅长策划创意的得力人员主抓宣传, 充分挖掘各种宣传资源和手段, 使宣传工作做到电视里有影像、广播里有声音、报刊上有文章、网络上有报道、乡村里有专栏、道路两侧墙上有标语、管理相对人手中有资料。坚持媒体宣传与现场宣传相结合、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相结合、广泛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灌输式宣传与典型示范宣传相结合, 力求使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不断增强动物卫生法治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6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保障机制化建设, 提升重点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

6.1 加大投入, 创造执法条件

加紧配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需的交通工具、通讯器材、检疫检验仪器设备、执法取证装备;改善办公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动物防疫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有效开展。

6.2 全面加强检疫申报点标准化建设

产地检疫是首道检疫关卡, 涉及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 加强检疫申报点建设提高产地检疫率, 把动物疫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和最小范围。

6.3 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有计划地将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补偿资金和物资消耗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信息通报和值班制度, 一旦发现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安全事件, 要立即组织人员按照要求采取有效措施, 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6.4 加快建立和落实适合县级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卫生监督体系 篇8

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突然袭击,让我们从梦中醒来。 为什么SARS初期,疫情的扩散使我们卫生系统措手不及,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疫情预警和监控系统,该系统的准确数据又依赖于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数据传输的准确、可靠,又依赖于卫生信息的标准化。

当务之急: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1. 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是卫生信息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卫生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卫生体制改革,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程的实施,改变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传输方面障碍重重的局面,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卫生信息化的当务之急。

目前在北京市的500家医院,运行着40多家开发商的HIS软件,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事,搞作坊式的盲目开发,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标准化工作滞后于应用。在目前实施的医疗保险系统中暴露出的矛盾,则更能看出建立统一的卫生标准体系是多么重要和急迫,只有统一了信息标准才能使医院内部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资源共享,对外才能与医保、社保、银行、药店、上级行政部门等信息系统可靠联接。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工作可大大推动医院管理现代化、医院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及医院资金的有效利用,可减少开发商的重复劳动和投资。

在这次抗击SARS的首都保卫战中,虽然北京市疫情报告系统运行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疫情资料,为我市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为各级政府制定卫生防病策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现行的三级报告网,基层的数据采集和报告仍然使用手工抄报、邮寄、传真、电子信箱传输并用的方式,疫报时限长,整个疫情报告系统对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爆发流行,对急性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差距较大。由此,又可看到建设首都卫生信息系统及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做好疫情信息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才能从各医疗机构收集到可靠、准确的疫情数据,才能使疫情数据准确有效地传输到区级、市级及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帮助中央及首都各级政府制定卫生防病策略,才能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2.建立卫生标准必须统一规划。首先应召开几次预备会议,会议应吸收各方面人员参加,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专家、管理专家、临床专家、检验专家、放射专家、财会专家等,及开发HIS、LIS、PACS等较成功的开发商、网络集成商、中间件开发商等。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对目前卫生信息化、标准化的看法,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需求。标准研究项目和计划的确定应由研究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敲定,还应充分讨论如何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组织机构、筹资问题等。

3.组织机构。应采取一种全新的、完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推广应用。组织机构的建立应根据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会员制方式,可由政府指导或组织。根据需要建立多个标准研究组,成立标准研究组、标准审查组、标准推进应用组等。在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团体会员参加,以产生一个广泛认可的标准。

4.筹资问题。筹资问题应采取政府拨款与标准组的成员单位(会员单位)出资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实力较强的标准组成员可多投入一部分资金。

5.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必须由用户直接参与。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关键在需求方。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必须由用户直接参与,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标准,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标准。标准对所有医疗机构及卫生部门用户,和致力于开发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商都应是公开的,让大家都来使用,在标准开发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系统。

6.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1)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应本着先易后难、急用先做的原则。(2)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应是个大框架,它确定卫生信息标准的组成部分,明确卫生信息通讯过程中所需的主要基础信息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对标准的其它方面进行细化。标准的粗框架出台后,后续将有大量的专项标准相继列入标准研究组的工作计划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卫生标准体系。在此框架中,若涉及到已经存在的国际、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应引用这些现成的标准,不再做重复劳动,力求在空白领域实现创新。(3)在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国际及国家有关标准化法规来制定。国内标准化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四大类。我们的标准若定位于行业标准则须与卫生部协调,若定位于地方标准则须与市技术监督局协调。(4)标准必须支持随着新的要求不断被认识而出现的变革,包括:支持现有版本扩充的过程,新版本引入现有操作环境的过程。(5)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代码的过程中,须注意所建立的代码与信息内涵的结构化对应关系。还应注意代码的实用性、唯一性、可扩充性及经济可行性等。

7.制定一个分期实施计划:第一阶段:成立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机构,收集已有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经费落实;第二阶段(启动阶段):分组进行需求调研、需求分析,做总体分析,设计、实施,选试点单位试运行,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系统;第三阶段:标准的技术维护、扩充、更新等。

北京市卫生信息标准制定:海量工作已开始

北京市卫生信息标准制定方面已开展了如下工作:

已收集的标准: 2001年10月,北京市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北京地区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的通知”。其中公布了70个已有的标准目录,供有关部门和单位参照执行。如:疾病分类代码:GB/T 14396-1993,化学药品(原料、制剂)分类代码:YY0252-1997,临床检验项目分类与代码:WS/T 102-1998等等。

已翻译完成美国国家标准,可以很快制订卫生部或国家标准:英汉对照《国际系统医学术语全集》SNOMED3.5版,英汉对照《医疗服务信息网络通讯协议》(HL-7) 2.4版。

急需的标准正在制定中:“HIS标准用药目录”和“诊疗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

以后准备出台的标准:病历首页有关信息的标准,门诊病历的标准,特定慢性病管理的病历记录、术语标准、编码及格式,本地区统计项目指标和标准,中医病历有关标准,有关医疗品质管理及医院评审信息项目的有关标准等。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正组织策划“数字首都卫生信息平台”、网络基础及网络安全的建设、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开发、中间件软件研发、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其中,建设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重要又繁杂的基础工作。它需要参与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引用 “HIS标准用药目录” 组的一位专家的话“这简直是海量的工作!”。

“HIS标准用药目录(西药部分)”将发布

工作目标。(1)制定HIS用药目录所涉及的药品属性的规范及标准。(2)确定北京地区“HIS标准用药目录”中所含药品信息,建立其数据结构及编码,制定标准。(3)撰写相应文档。(4)研发“HIS标准用药目录”在实际运用中所需的支持系统软件。

制定“HIS标准用药目录”遵循的原则。为使制订的标准能与已有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接轨,有更强的生命力,应遵循如下原则。(1)药品实用编码:重点考虑其在医院中的实用性,它应是一种实用、方便、科学的代码。(2)采用化学药品分类与代码:卫生部部颁标准。(YY0252-1997)(原料、制剂)。(3)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代码保持一致。(4)与北京市医保用药的要求保持一致。

研发过程。(1)成立“HIS标准用药目录”研究组:根据北京市卫生局信息办的要求,2001年9月“HIS标准用药录”研究组成立,研究组由长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药库、药房工作多年的药剂师、药理专家,及长期在医院从事HIS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家组成。(2)调查研究:研究组对本市的各HIS商及各种类型的医院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在北京市500家医院已有40%运行着HIS,约40余家开发商的大大小小近百个不同版本。这些不同版本HIS的用药目录的表结构及编码规则各异,编码、剂型、规格、厂家的格式、内容各有不同,无法统一。(3)收集资料:根据需求,经研究组成员努力,收集到各种不同类型医院的HIS用药目录65个。并收集到相关的参考书:《新编药物学》、《中国药品实用手册》、《中国药品手册》、《中国进口药品实用手册》、《中国药典2000年版》、《药剂学》、《化学药品分类与代码》、《维德临床用药年鉴》、《进口注册药品手册》等。(4)对收集的药品目录进行研究、处理:对收集的药品目录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研讨,建立了用药目录基本架构。整理出药品主表记录5200条,药品实用名表记录20750条。

上一篇:幼儿教师公开承诺书下一篇: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