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教学设计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竹里馆 教学设计(共6篇)

竹里馆 教学设计 篇1

严沧浪以禅喻诗, 余深契其说, 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 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妙谛微言, 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等无差别。通其解者, 可语上乘。[1]可见渔洋先生对王维推崇备至, 在其编选之《唐贤三昧集》中选王维“辋川诗”十五首, 《竹里馆》便是其中之一。王士祯“神韵说”之要旨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从审美角度看, “诗之美”乃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 从意境角度看, “诗之境”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 从创作角度看, “诗之作”乃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笔者拟由此三个层面, 深入赏析《竹里馆》, 以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 更为确切地理解王士祯“神韵说”之特色。兹录王维原诗如下: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一.诗之美:“传神”与“余韵”的结合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3]揭示了王维诗富于诗情画意的特征。绘画是以线条、颜色为媒介, 具有诉诸视觉的具体形象, 可以使观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则是以语言为媒介, 无法被读者直接感受到, 但是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自行在脑中描绘一幅有色彩、形貌的图画, 而且因个人的品味、兴趣、想象力、文字敏感度等的不同, 有时甚至能赋予诗歌更丰富高远的意蕴。王维“诗中有画”, 就是因为他擅长使用平淡、清丽的语言, 塑造生动活泼的意象, 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 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

以《竹里馆》为例, 王维对竹林中纷扰变幻的景物, 略去次要的部分, 只抓住其主要特征, 如“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 用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 不假雕琢, 不加藻饰, 留给读者充裕的想象空白。但若单是白描, 则会流于平淡寡味, 所以王维又用“独坐”、“弹琴”、“长啸”等动态之行来与超远清寂的静态之景相配合, 从而表现出个人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唤起读者类似的经验, 使之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并且感同身受。

通观全诗, 读者眼前仿佛可见一幅“幽篁图”:一片茂密修长的竹林中, 幽静空寂, 一人闲坐抚琴, 打破林中寂静的是那悠远的琴声和自得的长啸, 不论有无其他人经过或是朋友到访, 这些都不要紧, 因为皎洁月华映照身上, 以月为友便不孤单。短短二十个字, 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意象, 将外界景物与诗人内在情感融为一体, 自然入妙、意境浑融。

二.诗之境———“禅境”与“诗境”的融通

欣赏《竹里馆》, 若仅见其诗意的清幽、孤寂, 则只见表层;若见其入禅, 觉得“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4], 则仅得禅的消极面, 未臻禅悟之境。究竟禅宗对王维及其诗的影响在哪里?禅对诗趣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诗富有了无穷意蕴, 二是让诗富于含蓄性, 三是让诗具有神秘性。

《竹里馆》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 首句写静境, 次句写动境, 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 而愈见动中之静。与《鹿柴》不同的是, 本篇不着重写景, 而是侧重写人,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 把外物 (幽篁、深林、明月) 与人的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结合起来, 突显出与空寂之境相伴的空寂之心, 但是诗人的心虽然空寂, 却不颓废感伤, 而是拥有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在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而为一的时候, 其心境也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禅悟之境。诗中无一字提到空寂、虚静, 却在描述自然的神奇美妙时, 予人以幽远深邃、朦胧迷离的感受, 而这感受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隐约而无法确切捉摸的, 因此又使之沾染了神秘色彩。

总之, 王维诗中“空寂”之美, 是受禅宗“不立文字”的影响, 《竹里馆》的一静一喧, 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 又传达出圆融一体的机趣, 创造出浑然一体、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三.“兴会”与“性情”的共鸣

王维在《竹里馆》中安闲自得地弹琴、长啸, 浑然忘我, 不觉时间流逝, 这种“时间的超越”正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表现, 正是由于超越了时间, 诗人方能超乎悲喜, 从而获得心中的静定。

人对自然的态度或曰方式可分为介入和静观二种, 而人欲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则务必摒除造作和干涉。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在没有人为干扰、自由无碍的环境中, 芙蓉花纷纷开放, 又纷纷凋落, 自在而又自得, 这正是王维在包罗万象的世界中静观自然、泰然处之的人生观之写照。

由于日常生活的繁琐、重复、单调、无聊, 使人类渴望找到一片心灵的休憩所, 而只有将被生活拘束、束缚的经验, 转化为不为所拘、别开生面的经验, 方能超然物外, 最后达到浑然与自然统一的原始生命之和谐。王维的“辋川诗”均有这类想法, 他甚至不加掩饰地表白“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的人生态度, 从而做到“超越时间”、“摒除造作”、“转化经验”, 而达到人天圆融的境界。

“人天圆融”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 是自足之乐。《竹里馆》中作者“独坐幽篁”, “弹琴长啸”, 不欲人知, 以月为友, 显现出其性情旷达、人格高洁。其次, 是逍遥之趣。《竹里馆》所追求的境界正是诗人与天地寂然感通、浑然同化的消遥之趣。再次, 是无言之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与道家“得意忘言”异曲同工, 他们并非完全排斥文字, 而是以文字为工具, 借由文字表达的直觉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王维《竹里馆》没有独白、对话, 没有激愤之情, 也没有婉转藻饰, 有的只是作者与明月之间的心灵交流沟通, 这是人心与天机交融的写照, 也显现出“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的无言之美。最后, 是朴素之心。《竹里馆》从“独坐”、“弹琴”到“长啸”, 诚恳、实在、自然, 毫不矫情作态, 因此表现出物与人之间交融无间的和谐之美。

王维诗上承陶谢, 又融入其画家之思及禅宗之趣, 造就了其诗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的特征, 带领着唐代山水田园诗进入全盛时期。通过对其辋川诗的品读, 我们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王士祯的“神韵说”。

参考文献

[1] (唐) 王维撰, (清) 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1:241.

[2] (清) 王士祯著, (清) 张宗柟纂集, 夏闳校点.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3]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314.

竹里馆 王维赏析 篇2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一个人静坐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抚琴弄弦,显然是情有不足,不然怎么会又打起口哨来呢?这是诗人情致绝佳的抒发,颇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品味与格调。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曾有过“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的句子,在《咏怀·其一》中诗人阮籍表达的是 “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王维与之是截然不同的,诗人王维“独坐幽篁”,流露的是一种孤寂情怀,追求是一种宁静、淡泊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外界看不见人,也很难听到琴声,没有人知道诗人此时在竹林里干什么,只有皎洁的明月知道他此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而才“来相照”。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时曾作过如下阐释:“‘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孤独凄冷,落寞至极。”作为夜中弹琴的阮籍,作品“抒写的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而“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王维,虽然内心深处也同样有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结,但王维本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心境平和,不问世俗,比起阮诗《咏怀·其一》的意境,本篇则要宁静安详很多,悠然淡泊很多。

竹里馆扩写 篇3

是夜。皎洁的月光照亮竹林中一条宽敞的小道,轻声走去悬疑大石头做于时尚森林的竹林间,只有我一人悠闲而又孤独,时不时传来一声鸟叫,吹来一阵秋风,凉爽又惬意。

双手抚琴,手指在弦上跳动,音符传到了竹林深处,看着深静的竹林,我情不自禁放声长啸,这长笑痛快称心心想,这竹林为何如此美好,借着月光弹出的曲子为何如此美妙?

边谈边深思,将心融入情,那色彩的音符中陶醉了,我彻底融入了这美妙的景色中无一人知晓,我在这幽静的竹林中无人知晓,我竟被这竹林月夜美色所沉醉。月光用着皎洁温和的光照在我的身上舒适无比,能够知晓这份快乐的人,有谁呢?只有这月亮和手中这把琴了,我打了个寒颤,却感到无比的快意……

《竹里馆》古诗词鉴赏 篇4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竹里馆阅读题及答案 篇5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题一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阅读题二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译文

竹里馆 教学设计 篇6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一、【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译:山峰上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译: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二、【赏析】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三、【考试链接】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2、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

3、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2、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3、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

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2、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二、【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考试链接】

1、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 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

。”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令诗人留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4、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现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五个地名分别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三、【考试链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27.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8.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著作,又是一部公认的文学经典 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 ”一词相照应,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啸: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

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诗人在辋川的别墅二十景之一。

幽篁:幽静的竹林。复:又。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现在吹的口哨。深林:幽深的竹林。林,竹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诗中写景,选择竹林、明月,贴切地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澄净。写自己的活动,只用独坐、弹琴、长啸,就将怡然自得的神态充分表现出来,选材十分简洁。山中杂诗

作者:吴均

1、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1、”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2、不能。

“窥”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竹中窥落日”,竹林森繄而且交杂在一起,所以隔着竹子看落日难免只能从缝隙中看到一点,所以就是“窥”了,这样就使诗意更加真实,而且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而且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

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山中杂诗》作者 吴均 是南朝 梁 文学家。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2.《竹里馆》选自《

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 王维,是 唐

朝著名诗人。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

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2.《竹里馆》独坐幽篁(yōu 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嘬(zuō)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杂诗》①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诗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烟)、竹(落日、)鸟、云。③.第四句最有趣,请具体分析。

答: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④、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⑤、“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⑥,“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⑦、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2.《竹里馆》

①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来反衬。

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③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四、再读感悟 背诵展示

五、理解性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竹里馆》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维《竹里馆》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识链接:

1、《山中杂诗》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2、《山中杂诗》【欣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

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竹里馆》王维作者简介: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mó诘jié。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4、《竹里馆》【欣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上一篇:中国互联网年度报告下一篇:学校升旗仪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