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风险排查管理办法(共8篇)
资产风险管理部:
根据资产风险管理部8月20日下发的通知,我部高度重 视,组织相关人员对截止2014年7月31日50万元及以上的存量贷款进行排查,现就排查情况上报如下:
一、担保圈授信情况。经排查,担保圈授信涉及核心客户34笔,金额8550万元,存在风险的担保圈贷款8户,共计2320万元,具体如下:
1、××贷款290万元(2014.7.8-2015.7.7),由××、××担保,其二人在我行均有贷款,目前虽然贷款未到期,但已形成欠息,显然借款人经营出现问题,应及时与借款人和担保人联系,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风险。
2、××贷款180万元(2014.4.18-2015.4.17),由××、××、××县永固砼业有限公司担保,××在我行有贷款400万元,目前借款人已欠息44250元,无法按时清偿,应采取措施,和担保人联系,加强贷后管理,及早收回贷款。
3、××贷款450万元(2014.1.29-2015.1.27),由纳明、史学宝担保,目前已欠息290698元,并且纳明、史学宝在我行也有贷款,且欠息,应对这类客户采取有效措施,一户一册,早清收转化。
4、××贷款200万元(2014.2.20-2015.2.19),由史学才、蔡学军、史学宝担保,目前欠息126852元,且以上担保人在我行均有贷款,全部欠息,应对这类客户果断采取措施,降低贷款风险。
5、××贷款200万元(2013.3.28-2014.3.27),由史学才、王
学海、张森担保,且王学海、史学才在我行也有贷款,且欠息,目前借款人已欠息253318元,此客户以及担保人存在极大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转化。
6、××贷款300万元(2013.3.11-2014.3.10)由史学才、韩清
宏担保,二人在我行均有贷款且欠息,其借款人已欠息314450元,借款人及担保人均已停止经营,应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转化。
7、××贷款400万元(2013.8.2-2014.8.1),由李天国、史学
才、夏惠芬担保,三人在我行均有贷款,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度,建议加强贷后管理及账户监督,及早清收转化。
8、××贷款300万元(2013.4.17-2014.4.16),由王立平、王
勇、史学才提高担保,借款人目前欠息304190元,且担保人、借款人均已停产,从目前看,风险极高,建议采取果断措施,把风险度降到最低。
二、存在风险情况。
一是行业风险:担保圈内的客户包括法人客户和自然人客户,他
们所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受市场因素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从高峰跌入低谷,如现在的煤炭市场,今年市场售价比去年同期下降68%,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相关联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五金建材都不程度的受到影响,使得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由此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二是资金链条风险:担保圈客户的贷款一般在银行授信额度较
高,在资金周转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现在处在经济下滑时期,产品销售不畅,成品积压,生产成本由于受到筹资成本的影响,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有的甚至达到资不抵债,一旦在偿还期间,资金回笼不畅,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条断链,直接形成银行贷款逾期,不良贷款只增不减。
三是银行授信额度风险。担保圈贷款是银行目前存在的普遍现
象,由于他们在业务有着密切的往来,在平时社交上比较熟悉,容易形成在融资方面较大的担保圈。受经济滑坡的影响,银行必然在相关产业信贷投放上采取紧缩的政策,收回一些受国家政策限制类行业的贷款,有的收回后不再支持,往下延伸,资金的来源有民间融资、有产品销售,偿还一部分资金后出现资金紧缺,再融资、再投入、再沉淀,如此的恶劣资金循环必然影响银行正常贷款的使用,形成圈与圈不良贷款的无限期的增加,造成银行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利润下降。
三、处置预案及工作建议。
(1)针对已经形成的资产进行分析,并按照行业进行划分,区
分行业是否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控,采取可行的办法,逐步退出,一步到位,对在圈内的贷款有隐形风险和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分解和化解,使风险降到最低点。对未进行预授信的客户,严格按照信贷政策,规范操作流程,审查企业经营现状及未来前景,对担保类贷款审查担保企业有可能出现圈内的情况,从源头上斩断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新增。
(2)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密切关注贷款客户及关联客户经
营情况,对出现的不良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议央行完善客户征信平
台,将征信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民间借贷,掌握准确的客户融资额度信
息,为银行贷款提供安全屏障。
××农业贷款部
一、授信风险种类
1. 违约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后, 可能会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而造成损失。这是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
2. 流动性风险。
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应收账款可立即无损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不能以较低的成本、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使客户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账款能否按时收回, 对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应收账款能够按时收回, 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就能够用来满足同期的现金流出的需要。反之, 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发生坏账, 那么, 企业原计划的现金流入将会落空, 进而严重影响到当期的现金流出计划。
二、企业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 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 风险防范管理意识淡薄, 对风险防范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往往对授予客户的信用未作调查了解就匆忙发生业务往来, 授信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必然使企业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一些企业则片面地追求产品销售数量, 却对产品销售后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够充分重视, 引起了企业产品售后账款回收艰难等问题。事实上, 我国企业目前很多风险都是来自于老客户的身上, 由于对于老客户过于信赖, 而忽视了对企业老客户的风险防范管理与正确估计, 风险发生之后就变得格外小心谨慎, 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 结果造成销售额急剧下降。因此,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是加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 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诱发授信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与完善。在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 我国大多企业还不能适应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整套风险防范管理体制, 在风险防范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而且缺乏对国际国内客户风险防范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研究与评估。很多企业因缺少风险防范管理部门, 没有具体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有效的信用管理就不能进行开展, 使得企业因合约不能履行或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企业在经营中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 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良好的诚信投资环境, 对于企业积极防范风险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诚信环境不够优化的状况下, 诚信的选择性表现得就更加强烈, 因为诚信环境不够优化表明完全讲诚信的企业不多。由于我国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必然导致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 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目前, 我国企业的诚信环境不够优化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一方面有的债务人违背诚信原则, 违约赖账。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违反诚信经营的做法采取容忍态度, 不少企业即便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 但对于其他企业的不诚信经营行为, 却没有加以制止。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机制, 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不完善。同时, 我国也缺乏有关信用管理制度的立法, 即法制不健全, 人治重于法制, 使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
三、对企业授信风险防范管理的对策研究
1. 增强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正确的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理念, 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切实搞好了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 才能使企业以最少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着力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 牢固树立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使命感、紧迫感, 不断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自觉性、坚定性与创造性。
2.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与沟通交流力度明显不足, 一些关键客户信息仅仅掌握在少数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手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所以,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形成对客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 是加快促进企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交流, 有效防范与控制我国企业信用风险, 促进我国企业不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健全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特别是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 是我国企业进行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 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 首先通过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构建企业的客户资信资料信息库;其次是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信用分析, 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准确的估测, 为后续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不断降低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成本, 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关键词】集团客户授信风险
一、A集团的基本情况
A集团所属企业共计30余家,主要生产经营食用植物油、各类人造纤维素、纤维素醚、淀粉醚、有机、无机肥等产品,主要产品有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各类纤维素醚。旗下主要包括两大业务板块,一是油脂加工及副产品板块,二是精细化工板块。该集团成员企业中与我行信贷合作的客户是B公司和C公司。
二、从A集团风险事项中应汲取的教训
1.要强化对集团客户盲目扩张、主营业务不突出的风险把控
集团客户涉及领域较多,主营业务不突出,产业链复杂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重大隐患。A集团自成立以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逐步成长为当地支柱企业之一,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实际控制人也连年任我市人大代表,政府也给予个人和企业种种荣誉。在此背景下,实际控制人产生了强烈的扩张欲望。无往不胜的过往经历,使得企业高管层形成自我崇拜和好大喜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实力,力求在多个领域额遍地开花。2009年A集团在传统的油脂加工企业基础上又上马了建材级纤维素醚项目,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陆续又在新疆五家渠地区、喀什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与此同时,在安徽、新疆、山东三地成立了贸易类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房地产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等一系列公司。盲目的进入了新领域,原来的主营业务逐渐被削落,仅仅依靠各家银行的信贷投入作为资本,跨行业的设立公司,过度负债形成的巨量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最终资金链不堪重负断裂,导致整个企业帝国轰然倒塌。在对该客户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行仅关注了B公司和C公司两大主营业务板块的经营发展,而对企业近年来跨业经营等扩张行为没有引起足够高的重视。
2.需要高度關注集团客户授信存在的“多头授信”和“授信过度”情况
A集团出现资金链风险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媒体负面报道后部分股份制银行抽贷19亿元直接形成的。而整个集团及下属公司授信最高额度一度达到70亿元,远远超出了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在2014年末A集团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后,省、市金融办多次召集38家授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召开化解流动性风险协调会议。2009年客户合作的银行仅限于当地三家银行,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股份制银行纷纷介入,有的股份制银行为了提高效率、提高短期收益率,趋从于“羊群效应”,甚至借用他行的授信材料内容申报授信,试图搭便车以节约调查成本,在对客户调查不彻底和在对他行授信不了解的情况下,把对该集团进行授信作为抢占市场的营销手段,弱化了集团客户授信制度的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没有达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以上的行为直接造成A集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问题,为企业盲目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助长了企业短贷长用行为。在经营过程中,经办行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过度授信对我行信贷资金安全的风险,出现股份制银行抽贷行为后,企业资金链在和短的时间内即断裂。
3.警惕涉及大宗商品交易的集团客户
A集团业务涉及大宗交易——大豆,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大豆进口国,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在国际大豆市场上不具备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大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大豆市场完全市场化,中国大豆进口企业也日益受到国际大豆市场的冲击,导致价格频繁波动。A集团每年需进口大豆20余船,120万吨左右。早期,该集团委托青岛代理商进行代理进口业务,为了降低成本,企业自己组建了团队进行点价,开展了自营进口业务,尽管企业为了防范风险,建立了套期保值机制,但是大豆进口大宗交易具有价格波动大、供需量和杠杆效应等特点,经营风险较普通的贸易要大的多,集团对经营的风险把控要求较高,一旦判断失误,定价过高,造成的损失较大。在对客户的日常管理中,我行对企业的定价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仅能依靠已签订的合同开立信用证,对远期大豆市场波动风险难以把控。
4.要警惕集团客户内部管理风险
集团客户尤其是民营集团客户,受到发展时间、发展环境以及管理者素养的制约,往往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内部管理混乱,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框架。就A集团而言,该集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16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小油坊发展成拥有3000余名员工,集油脂加工、精细化工、有机肥料、绿色食品、棉花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既是县支柱企业之一,也是市重点培植的百亿企业,国家级高新企业。企业在实际控制人拥有员工和中层更多的信任,而自己受到以前成功的鼓舞,错误的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在目标的制定、风险事项的识别及风险评估脱离实际,加之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事与愿违,企业风险逐步积累,最终爆发。
三、下一步对集团客户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化趋势愈加明显,因其规模大、资产实力较强、资金业务需求量大,成为我行重点营销对象。但集团客户结构较为复杂,风险表现的较为隐蔽,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风险防范刻不容缓。在下一步对集团客户的营销和贷款管理上,我行将深刻吸取A集团的教训,引以为戒,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做好对集团客户的尽职调查工作和客户评价工作
针对集团客户在贷前调查环节,应当把对集团客户的如下几个方面作为调查重点。第一,组织结构。应对集团客户的管理、组织和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分析,避免出现忽略集团整体风险,而仅仅拿出集团中最优质成员企业进行分析评价。第二,财务指标的深化分析。应高度重视相关报表的审计,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均应经过具有我行认可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
2.对授信总量严加控制,对借款人结构进行合理安排
首先,应当对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量合理评估并进行严加控制。坚决杜绝在不对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加以控制而对其成员企业进行分别授信的情况。其次,还应当对借款人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在办理集团客户授信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核定和控制授信总额,还应当合理安排借款人结构,避免合同借款主体与实际用款、还款主体的错位。
3.不断提升贷后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由于集团客户较为特殊,在日常的贷后管理中除了对客户进行走访调查,还应当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获取相关信息。加强对集团客户经营、交易行为的约束性条款限制。
4.针对大型集团客户,提倡银团贷款,实现信息共享
部分集团客户的信贷需求较大,单独一家银行可能难以满足其信贷需求,这种情况下建议采取银团贷款方式,一家牵头,多方参与,互相合作,协调配合。也可通过当地银监部门组建授信银行俱乐部形式,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反馈,消除银行与银行之间的樊篱,提高信息共享的质量、效率和层次,建立银行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共同防范集团客户风险。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3 年第 5 号.
当代金融家
本文刊登于《当代金融家》杂志8月刊(杂志全球发行,每月8日出刊,定价:80元/本,全年960元)。本文原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授信后管理为商业银行带来财富(下)》编者按
授信流程相关各方必须把守住风险底线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坚守底线的原则性和支持发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化解存量风险和防控增量风险。授信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贷后检查:贷款用途检查和全面检查贷款用途检查是指贷款出账后的授信用途检查和贷款存续期间的授信用途检查。客户经理通过调阅借款人用款流水或相应的用款认定记录,对贷款直接用途跟踪检查,并录入监控系统,直至资金使用完毕,生成完整报告。贷款用途检查,一是对合同约定用途的检查,二是对批复落实情况的检查。全面检查内容包括:批复落实情况检查、借款人所在行业变化情况分析、借款人经营情况及财务分析、担保情况分析、总体评价、风险分类。根据客户分层管理原则,不同级别客户全面检查频率不同:战略客户、重点客户、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存在定性预警信号客户及一般正常客户检查频率应各有不同。平行作业授信后管理平行作业是指客户经理和风险条线人员、业务条线管理人员一起在授信后管理流程中,通过岗位制约与团队合作,重检客户风险状况与授信方案,从而实现平衡风险与回报的授信后管理运作机制。平行作业的目的在于保障业务运行质量,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统一,具有客户关系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双重作用。平行作业实行分层管理,具体来说,对于战略客户、重点客户、一般正常客户、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或预警信号客户授信后管理应有不同。风险排查授信后管理专项风险检查由总、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总行布置的专项检查均采取分行自查与总行检查结合方式进行,分行自行组织的专项检查应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总行风险部。为提高专项检查专业性,需要相关业务管理部门配合,充分体现专业性和团队协作,主要表现为:产品经理、风险经理参与检查方案制定及具体实施检查,最终沟通检查结果,形成检查结论。风险排查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的工作事项有:确定检查项目、成立检查组、下发检查通知、制订检查方案、资料收集分析和编制抽样方案;实施阶段包括:访谈、审阅档案、账表核对和意见反馈;报告阶段包括形成报告、检查结果通知书、档案整理、跟踪整改和后评价。风险预警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收集风险预警信号,对预警信号进行识别、整理和衡量,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风险预警是授信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对授信客户进行主动、系统和动态的管理过程。进行风险预警管理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全面预警原则:风险预警工作涉及从支行、分行到总行多个层面、多个岗位,银行全员都有预警职责。及时报告原则:相关人员须及时发现各种预警信号,并尽快报告。快速反应原则:对于生效预警信号必须采取应对行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本着有利于保全信贷资产原则,采取紧急应对程序。风险预警委员会应实行月例会制度,其职责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听取个案或系统性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的汇报; 批准预警行动方案,批准跨区域集团客户预警行动方案; 有权指定某单位或个人开展专项预警调查或执行预警行动方案;
有权批准或修改本办法;
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风险预警体系。
具体而言,风险预警委员会例会上规定的议题有: 上次预警会决议落实情况;
研究和跟踪低质量、特别关注客户风险排查和清收化解情况; 下两个月即将到期不能正常还款授信的风险状况及处置方案;
上期预警信号的处置情况;
本期系统新增定性、定量预警信号风险状况;
预警信号生效或解除决定及处置方案等等。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管理通过履职检查和专项检查得到风险隐患客户名单,从中进行筛选得到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名单,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对其采取压缩退出、风险化解、风险分类及拨备管理等不同的措施。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名单具体来源为预警名单、审计条线名单、公司条线名单、审批条线名单、逾期欠息名单和重点排查结果。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名单维护应及时增补调整,风险经理负责协助客户经理制定清收转化方案,授信后管理岗负责跟踪督导客户经理落实清收转化方案,应视清收转化进展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金额。风险分类认定(1)风险分类的概念和认定原则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按照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过程。风险程度的评估主要通过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信用风险缓释等因素,综合评估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以判断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的可能性。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风险分类时需遵循的原则有: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审慎性原则。
客户评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客户评级应遵循全面性原则、专家认定原则、有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以客观审慎地确定客户评级。
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的原则。担保安排必须达到信用风险缓释的相应标准,否则在担保评级中不予考虑。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合法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以客观合理地确定债项的担保评级。(2)五级风险分类五级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是这样的: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风险分类认定中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对贷款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在本行和他行还本付息情况及其他信用记录;
贷款的担保:担保手续是否完整有效,保证人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抵/质押物状况;
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信贷档案和重要文件是否保存完整; 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等。(3)风险分类认定及调整流程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实行分级审定的原则,后一级人员有权调整前一级人员的认定结果,但应明确阐述理由。为确保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认定的独立性、准确性,在批复时审批机构负责出具初次认定意见,在授信后管理阶段,进行滚动分类及最终认定。授信批复阶段初步认定的流程:
主办客户经理负责信贷资产初分,并录入《授信业务调查报告》,随授信流程逐级上报;
风险经理负责对主办客户经理的初分结果进行复核,保全部门负责人负责对保全部门经办人员的初分结果和预计损失进行复核; 风险分类及预计损失测算结果经复核后,随授信流程逐级上报,由审批机构进行初次认定,初次认定权限同审批权限;
审批机构初次认定结果,随授信批复导入系统。授信后管理阶段认定的流程:
客户经理要按照授信后管理的要求对客户进行跟踪检查,滚动进行一次风险分类及损失预计测算;
授信后管理岗进行复核,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如与前次认定意见一致,则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最终认定;
审核结果如与前次认定意见不一致,需进行调整时,视调整情况,最终认定权限。拨备管理(预计损失测算)(1)拨备概念拨备在会计上称为资产减值准备,其增加或减少影响银行当期损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有:金融资产(如贷款、应收款及证券等)为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非金融资产(如房屋等固定资产)为第8号《资产减值》。(2)计提方法对于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有不同的拨备计提方法,对于金融资产而言,有以个案为基准进行计提和以组合为基准进行计提这两种方式。一般对于单项金额重大、具有独特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应当以个案为基准进行计提,计提方法为:对公后三类贷款、存在“系统性风险”个贷采用个案基准,方法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已经以个别方式评估、但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单项金额不重大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以组合方式进行评估。一般计提方法为:将金融资产组合根据类似的信用风险特征分类及进行减值测试。减值的客观证据主要包括:虽无法辨认该组金融资产中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已公开的数据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已减少且可计量。对于非金融资产主要是以个案为基准进行计提,除商誉外,通常采用下列计量方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会转回。(3)贷款减值准备的计算方法根据以上的计提方法,对于对公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贷款进行逐笔估计,以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计算减值。对于对公类正常、关注类贷款,零售贷款,表外授信进行组合测算,以历史损失经验为基础计算减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公式: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抵、质押物和已查封的资产可变现净值的现值+预计未来从借款人或保证人处获得除抵、质押物和已查封资产以外的现金流量现值。现金流量现值公式:
NPV=∑Ai /(1+r)I估计未来可回收金额的步骤:分析还款能力、分析还款意愿、推算其未来可用来偿债的现金流量。具体而言,分析还款能力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测算,根据还款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估计未来现金流,根据借款人 / 保证人实际情况,客观判断其发展前景、预测业务量、未来现金流量及流入时间,再减去借款人 / 保证人需要优先支付的债项;如借款人 / 保证人有其他银行贷款,按比例计算现金流。分析还款意愿是在测算的现金流基础上打一定的折扣。了解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还款意愿,分析和评估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4)修正正常类贷款滚动损失率组合基准下预计损失率的测算方法框架:预计损失率=加权平均滚动损失率×宏观经济调整因子对公正常类滚动损失率=(∑上期正常类贷款中在本期转入后三类贷款后计提的拨备)/上期正常类贷款总额。未考虑正常类滚动到关注类的情况。近年来银行风险预警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发现预警信号后授信评级及时转入关注类,正常类进入不良类贷款的数量越来越少,继续使用原有的损失率计算模型,正常类贷款拨备比率将越来越小,与关注类差异逐渐增大,正常类贷款拨备水平会被低估。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三章《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准则:“在对某金融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应当以与其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组合的历史损失率为基础”;“对于‘发生但没有报告’的损失确认为减值损失是恰当的做法”。中国银监会最新的《关于贷款准备计提和监管指引》第十一条,“对于非单笔重大贷款,以及经测试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单笔重大贷款,金融机构应采用组合方式计提减值准备”;第十二条:“已具备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能力,并积累了充分历史数据的金融机构,应对第十一条所指贷款进行分组,以各组贷款的历史损失率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影响贷款损失的相关因素,组合计提减值准备”;第十六条:“金融机构应建立减值准备审核校正机制,评估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在评估和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对方法和模型进行校正”。以上调整可作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5)贷款成本管理贷款成本:银行在授信过程中为了获取贷款利息收入,所发生的用于补偿风险损失的资源代价;一般指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或称为信贷资产减值准备)。信贷成本率=当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期初贷款总额+期末贷款总额)/ 2 ]信贷成本有以下几个成本特征:信贷成本与银行信贷结果直接相关,是直接成本,也是变动成本;
在计提期间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估计,属于估计成本;
可以通过对信贷过程的管理对信贷成本进行间接控制,属于可控成本。信贷成本可以进行分解从而来进行信贷成本的动因分析。根据公式:拨备(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期限(M)
对信贷成本进行分解,其中风险敞口可以分解为年度贷款增加额(X1),违约概率可以分解为正常关注类贷款结构变化(X2)和新发生不良贷款(X3),违约损失率可以分解为存量不良清收数量(X4)、新增不良贷款损失率(X5)、存量不良贷款损失率(X6)、正常关注类贷款损失率(X7),还有公式中的期限(X8)
一、财务管理文件宣传贯彻情况。
采取举办讲座、专题培训、讨论交流和知识测试等形式深入组织学习《兖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兖州市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及责任追究办法》,确保了机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和村会计对两个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掌握,使相关人员人人熟知办法、清楚职责。
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印发了《大安镇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大安镇村级备用金管理办法》、《大安镇社区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了收支管理、开支审批、民主理财、财务公开、资产经营、资源发包等要求,主要管理制度已上墙。各村都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财务监督领导小组),并将成员名单上墙。
三、“三资”服务中心建设及委托代理情况。
我镇依托农经站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了80多平方米的服务大厅,配齐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照相机、保险柜等办公设施。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及村委会公章已全部纳入“三资”委托代理中心统一管理。
四、村集体资金管理情况。
村集体资金全部纳入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单独设立账户,不存在与财政资金或其他项目资金混存的现象,无挪用、截留、平调村集体资金的违规违纪行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帐内管理,无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的不良现象。票据实行领用签名备案制度。根据村级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规范了村集体资金审批程序。要求村级资金的提取严格按照村提出申请、代理会计初审、站长审核、领导签批的程序执行;出现不按月报账、支出票据与提款申请不符、坐收坐支、票据不规范等情况,代理会计拒绝签字,不准提款;个人款项尤其是农户的补偿款,一律通过银行转账直接拨付到农户“一卡通”,确保资金安全到位;对社区建设资金,较村集体资金增加了联席会会签程序,确保建设工程款项支出规范合理。
五、账簿设立及凭证会签、审核入账情况。
村级设立手工账簿,主要是总账、日记账、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等。经管站将各村账目按月录入微机,年度终了打印各类账簿。村集体所有收支一律实行会签制,每笔收支都由经办人签字注明事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审签、由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理财,理财组长签字后方可报账。5000元以上大额支出必须由两人以上经办,否则不准入账。财务代理中心对各村报来的凭证,由代理会计审核无误后加盖“审核报账”专章后录入微机,做账务处理。账务处理时,镇村会计依据《大安镇村级会计科目表》的要求记账。
六、民主理财、合同管理、会计聘任制度落实情况。
①《大安镇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每月1-4日为村民主理财日。村支书和村主任负责召集会议,村会计负责把上月财务收支有关凭证交给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凡合理开支由理财组长签名,并加盖民主理财小组专章方可入帐。对有疑问的收支可要求有关责任人予以解释,对不应由集体列支的可当场退回,由相关人员自行承担。村委的一切财务开支,不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查,不准入账。理财后将本村收支明细按经管站的统一要求在公开栏公示。②设立经济合同登记台账,收集整理各村合同并归档,以此作为村级收入支出的主要依据,随同票据一同入账。新签经济合同严格按照合同协议签批单规定的程序会签后,附有相关会议记录方可加盖村委会公章。村集体资源的承包期限一般限定在本届“两委”任期内,土地流转的期限限定在二轮承包期内(20xx年)。公章监管中心加盖合同公章后留存合同样本,并定期转交档案室。③村会计实行聘任制,聘期三年。更换村会计严格按照《大安镇关于稳定村会计队伍的通知》执行,做好账簿、档案资料及相关物品的移交,保证村级稳定。
七、农廉网网络化记账情况。
我镇53个村现已有51个村使用网络化记账,朱屯、西垛2个村因往年遗留财务问题需要清理后再使用网络记账。
通过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自查,发现大多数村都能按照制度要求处理各村财务事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存在不能按月理财报账现象;二是存在账簿登记不规范、不全面现象;三是存在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混记,未单独设立会计科目现象;四是村“两委”换届、更换会计时,没做好财务移交,造成遗留问题难以解决。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职能科室
项目职能部门排查
项目部排查
项目部技术评审定级
项目经理确认
ABC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事故隐患档案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A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B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C、D级
重大事故隐患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进行整改落实
项目部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隐患整改复查
销档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月
日
—
END
关键词:统一授信,物流金融,风险机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 融资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物流金融业务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然而现有的基于仓单质押业务的融资模式由于其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风险, 已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规定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对传统的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创新的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物流金融是指现代物流供应链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有效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的货币流动, 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目前, 物流金融的运作多以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为主。由于传统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存在着同一机构内部多头授信、分散授信, 多个机构分散授信等方面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加上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 关联企业授信及其风险骤增等不利因素的增加, 逐渐为金融机构所摒弃。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可有效解决单一品项质押贷款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必将成为未来物流业融资发展的主流。
1 统一授信担保业务模式分析
统一授信担保业务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 它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其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资信情况、业务规模、商业运作状况、行业主导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及《抵押贷款协议》, 以一定的资产为抵押, 将一定额度的信用资金授予物流企业;然后由物流企业综合考察货主企业状况, 与货主企业签订《抵押贷款协议》, 在货主企业提供一定货物、商业订单抵押的情况下, 为货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货主企业根据签订的相关协议与合同, 分批次的向物流公司质押货物并分期偿还贷款。其业务模式流程如下图所示: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比较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相比,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物流企业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 提高了质押贷款业务的运作效率;
(2) 减少质押贷款中的一些烦琐环节, 提高了贷款企业产销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3) 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 灵活开展质押贷款服务, 优化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 降低贷款风险;
(4)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开辟更广的利润空间, 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2 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风险产生机理
尽管统一授信担保模式有诸多优势, 但由于我国推行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 现阶段开展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威胁。根据风险产生的源头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银行工作不严谨产生的风险、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和货主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三类。
2.1 银行工作不严谨产生的风险
(1) 审批决策草率。
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查申请贷款企业的相应资质时对“三查” (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制度执行不力。对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资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产品市场销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益等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甚至还存在部分的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导致贷款投向不合理, 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坏账。对财产担保或抵押的审查不严, 对于大量的个人房贷不符合相应资质情况, 银行为增加贷款额度, 增加业绩, 往往简化手续、审查草率, 对那些不符合信贷安全的案例统统放行。
(2) 授信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 商业银行的授信指标体系不完善, 授信额度测算的精确性得不到保证。授信额度的准确核定是授信管理的关键环节, 准确核定授信额度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授信额度的测算通常依据粗略的理论及从历史经验数据得出公式, 输入的数据变量是客户的历史数据, 而不含银行自身实力及对客户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等。这样, 授信额度的测算模型在精准度、稳定性、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风险量化能力不足, 使得综合授信管理在银行风险防控体制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功效。
(3) 授信后期管理不善。
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减轻不少工作, 但是统一授信并不是一授了之。目前, 一些银行对授信管理存在只授不管的问题, 不少从业人员认为按照有关方法测算了受信人的最高信用额度后, 授信管理就此结束, 具体用信时再依靠贷款审查来把关, 控制风险。这种错误认识和思想倾向, 使得银行授信管理有时流于形式, 制约了授信功效的发挥。
2.2 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
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银行与货主企业之间的结合剂, 在物流金融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流公司由于自身的管理及运营不善产生的偿还危机, 将对银行产生最直接的风险: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审查能力。贷款的货主企业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赢利来源, 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对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借到贷款后, 不能因为急于实现利润而将资金盲目贷与货主企业, 却不对其进行严加审查;不能图省事, 只审读货主企业提供的纸质材料就发放贷款。为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 深入实地对货主企业及其质押货物进行检查, 确保所选择的货主企业和货物的有效性。
(2) 货权处置不当。我国担保法规定, 出质人必须依法享有对质物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因此, 货主企业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申请贷款时, 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其质押货物进行验收, 还要进行货权验收。货权验收较为困难,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严格考核该货物是否合法, 是否为走私货物, 或是否为合法渠道所得货物, 只有货主企业拥有所有权的货物才可以进行质押。
(3) 对质押物的选择。质押货物种类多种多样, 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货物的品质特性不了解, 对质押品没有进行仔细审查, 选择了易变质、易破碎等不易保存的货物, 都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在目前的买方市场时代, 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质押物价格如果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或者略有上涨, 则不存在任何价格风险;一旦行业出现动荡, 存货价格大幅下降的话, 可能就会出现企业贷款额高于质押物价值的现象, 使得货主企业失去还款能力或者不再愿意还款, 由此就会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并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4) 质押物监管力度。质押货物在监管过程中, 由于各方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或者信息失真及滞后等原因, 都会造成质押品的监管风险。尤其是在异地监管中, 容易出现如下三类风险:一是同一商品被重复质押的风险。质押商品出质不实施移库, 质物仍存于原仓库中, 极易发生仓库重复开具仓单, 同一商品重复质押担保的情况, 从而出现第三人对质物提出权利主张;二是质押商品被非法挪用的风险。质押商品存放于原仓库中, 很难完全避免发生质物未经质权人同意而被转移、挪用等情况, 致使债权人的质权落空;三是质物的保管安全问题。质押货物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盗抢、灾害和灭失的风险, 这要求货主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好权责的划分和质物投保工作。以免制约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5) 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首脑, 指挥、协调公司的各项活动。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学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高低直接对下属的工作产生影响, 较高的领导力会给员工的工作以鼓励和帮助, 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学历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质押货物的监管需要一套烦琐的安全管理系统、各种信息管理设施及其业务开展等都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而且, 对于这些系统的具体理解也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学历及专业素质。因此, 将管理人员学历情况和业务素质选为一个评价指标。
(6) 组织机构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组织机构设计是为了便于管理, 实现企业目标和计划。组织机构设计应遵循方便协调、信息畅通等原则, 合理与否对管理工作起到了决定作用。组织机构应根据公司目标和计划、生产特点、人员素质等因素进行设计, 其形式可采用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网络制、混合制等多种形式。组织机构设计的是否合理, 将对后期工作的开展及权责的划分产生影响。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甚至混乱, 就会导致工作过程中权责不明确, 甚至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 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组织机构运作的效率低下。
2.3 货主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
(1) 仓单及提单管理不善。
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必须记载的内容, 但由于各仓储企业现有仓单的设计问题, 以及仓储双方为了简便手续, 一般除了填列存货人名称、数量、日期等主要项目外, 其他项目常忽略不填, 这对贷款的安全性留下了一定隐患。而对于同一仓单项下的货物在不同时间提取的情况, “专用仓单分提单”释放的管理风险较大, 能否做到每释放一笔货物都在相应仓单下作销账记录, 决定了提单管理风险的大小。仓单和提单风险是仓储企业开展业务遇到的经常性风险, 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 难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物流企业监管方面的漏洞制造虚假仓单。
(2) 货主企业经营能力有限。
有些货主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运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不是量力而行进行融资贷款, 而是抱着钱生钱、利滚利的投机目的盲目地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贷款, 而在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营运能力、赢利能力、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 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运作不善, 失去了偿债能力, 甚至资不抵债而破产,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4 其他风险
(1) 法律环境风险。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 这就使得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 可能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的问题。物流金融操作程序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到银行、借款者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也会影响到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纠纷问题。
(2)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 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可理解为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作为银行和货主企业间的“粘合剂”, 物流企业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 蓄意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 由于经营不善, 物流企业丧失还贷能力而不进行偿还, 致使银行蒙受损失;作为货主企业也会采取类似不道德的行为, 蓄意骗取物流企业的款项携款潜逃或申请破产而不进行偿还, 将风险转嫁于物流企业。
3 结论
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是今后商业信贷发展的方向。为了预防各类风险产生对物流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造成危害, 需要从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防治, 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在各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多方努力下, 共同完善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勇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 (5) :26-27.
[2]孟庆亮.试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业, 2010 (30) :196-197.
[3]刘贤娴, 郭田子.物流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5) :137-138.
[4]夏洪胜, 周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研究——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J].未来与发展, 2012 (3) :4548.
商用物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商业价值及其带来的稳定的租金收入。近年来,商用物业空置率不断攀升,百货商店出现“关店潮”。部分城市商业物业供应量较大、去化压力加大,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城市远郊区和新城区,物业租售前景不确定性较大。商业银行存量商用物业抵押贷款的潜在风险开始暴露,资产质量有所下滑,影响信贷资金安全。
商用地产发展概况
2011年以来,全国主要城市商用物业开发量急速膨胀,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4年内上涨近2.5倍。不完全统计,2015年末,一线城市的商业空置体量343万平方米,空置率7%;二线城市商业空置体量1919万平方米,空置率21%;三线城市商业空置体量1089万平方米,空置率28%;而商业地产投资仍呈增长趋势,大体量的新增供应涌入市场形成消化压力,部分区域呈现供过于求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城市扩张需求、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扩张需求、境外基金投资需求等,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传统开发商匆忙转型、盲目开发的结果。
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主要风险特征
商用物业抵押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商用物业产权所有人或商用物业经营权人发放的,以其所拥有或正常经营的商用物业作为抵押物,主要依赖于該抵押物的经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贷款。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主要风险点如下:
项目原始投入资金来源难以厘清。商用物业项目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可能因为物业建成年限较长,最初的项目建设资金已非目前的借款,期间的借款协议可能难以查证。如何核实其建设期原始总投资或购买物业的对价、融资结构、资本金来源和构成等,商业银行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准度。
项目申贷金额虚高,贷款用途存疑。从实践看,商用物业抵押贷款用途的合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借款人虚报、夸大原贷款金额,仅以物业评估价值来说明申贷用途的合理性,授信额度超过物业重置成本。二是借款人利用银行竞争规则,以同一项目不断调换银行办理贷款,申贷金额不断增加,且与其租金增长水平不匹配。三是贷款用于物业装修改造的,支用涉及资料审核难度较大,若商业银行未对概算分项、工程进度等进行深入调查取证,容易造成申请描述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租金收入真实性查证和租金增长水平确定存在难度。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查时,通常根据借款人已签订的物业租赁合同中约定的计租方式、租金标准、增长水平等来确定基期租金及增长水平,作为还款来源测算的基础。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借款人提供给银行的租赁合同反映的平均租金及增长率高于周边类似物业,且与项目后评估调查的情况存在一定出入。银行对此一般仅能提出合理怀疑,但难以收集到充分证据来判断租赁合同的真实性。同时,由于商用物业抵押贷款期限较长,如何合理测算租金收入的增长方式及增长水平,实践中存在一定难度。
贷款期限较长,经营模式差异较大,客户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商用物业抵押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是物业持续的租金/经营收入。商用物业与外部经济高度相关,不同区域、业态、定位的商用物业,商业价值和经营模式差异较为明显,评估时需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同时,商用物业项目期限较长,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借款人或其股东的资金实力可能直接影响可预期经营收入,进而影响还款来源的稳定性。
银行贷前调查不审慎,贷中审查不落实,贷后管理不到位。一是贷前调查不充分,对借款人股东及关联企业缺乏深入调查,未能识别其中涉及民间融资、经营状况波动等风险;二是贷中审查放款条件不落实,在要件不足情况下发放贷款,未严格审核借款实际用途等;三是贷后管理规定动作不到位,对物业实际租售情况、承租人调整、押品价值变化、二次抵押等情况发现不及时,租金/经营收入封闭不严,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
商用物业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建议
商用物业抵押贷款的风险可能仍未见底,如何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贷款风险,作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设置差别化准入门槛,优选区域、客户和项目。
区域。建议商业银行对商用物业抵押贷款实行区域准入制度。商业银行可根据城市区划级别、城市人口、产业经济水平、商业地产供需等情况,并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金融环境、商业氛围、分支机构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区域准入。
客户。商用物业项目对借款人及其股东的资信要求较高。建议商业银行除深入分析借款人自身实力及股东背景外,也要加强对其从业经历、经营团队、商誉等软实力的了解。
项目。贷款原则上应仅考虑已有稳定收益、经营成熟的商用物业。项目选择上应了解区域内主要商业形态、消费特点、平均租金水平及出租率,同时关注外部商业氛围的成熟度、商业定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竞争物业项目定位、经营情况、竞争优劣势等,分析项目是否具备独特性和核心竞争力。
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审慎预测增长水平。商用物业抵押贷款可能成为借款人套取银行贷款的渠道之一。建议在项目评估时,一是加强审核,可要求借款人提供租赁台账、租金归集账户流水、租金缴纳凭证、纳税证明等佐证材料,与租赁合同相互印证,合理确定基期租金收入。二是充分考虑物业维护改造招商等支出项目,全面合理估算物业运营成本和相关税费。三是评估测算时,应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区位、以往年度经营业绩、客户资金实力、竞争对手等因素,审慎预测增长率水平。
落实规定动作,强化贷后管理。商用物业抵押贷款用途较为宽泛和模糊,基层机构实务操作中政策把握可能不够审慎、到位。经办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尽职调查,切实加强贷后管理,落实规定动作,持续跟踪借款人及项目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置。
【授信风险排查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授信风险管理与分析09-23
民营企业授信风险10-07
集团授信客户管理办法06-01
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12-04
客户授信管理制度12-03
信用卡授信管理制度06-15
环境风险排查检查及隐患整改管理07-25
案件风险排查07-13
银行授信业务06-05
授信额度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