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思考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思考(精选4篇)

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思考 篇1

记者张雷、王磊

央视网(记者 张雷 王磊)近日,兰州因为自来水严重苯超标事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4月14日上午,兰州市自来水已全面恢复正常供水,意味着这起由水污染催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由它带来的思考远未结束。

随着事故的原因逐渐明晰化,公众越来越关心事故背后的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事故责任是否会受到认真追究。《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近日分别发表题为《兰州水污染背后的管理短板》和《打好兰州水污染的责任补丁》的评论文章,对当地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提出了质疑。

有法可依,但执法不严

在水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上,我国并非无法可依。国家级环境应急专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回忆,2005年,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就曾发生过重大水污染事件。当时,社会各界向环保部门要相应数据的时候,环保部门拿不出来。之后,相关部门慢慢总结经验,监测、预警、应急等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在应急预案方面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多部法律、政策。针对环境领域,我国也出台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对政府、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工作有了明确的要求,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和监督管理也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机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及“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2013年11月12日,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中提到:“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等工作”。

对于兰州水污染事件,国家级环境应急专家王树义表示:“不存在法律上的漏洞,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法律上的规定。规定执行得不好,导致了事件的发生。”比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就对预测与预警有明确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在此次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中,有关部门对于轻微事故和隐患先兆的忽视,政府部门与涉事企业在责任上的相互推诿,以及相关部门在监管上的心不在焉,共同造成了这次公共危机事件。

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在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中,信息发布机制的滞后和不透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欠缺,都可以窥见当地在公共治理能力方面的短板。

如何从公共福祉出发,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对危机先兆保持足够的警惕,从根本上促进公共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要时刻考虑的问题。

成功案例:疾病防控从疲于应付到从容应对

应对公共危机,我国不乏成功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引入公务员制度,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各地相继出现了不少公共管理的成功案例。

危机应对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11年前的SARS事件,也是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严峻考验。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让中国民众猝不及防。对危机的处理,可以反映一个政府的公共意识。SARS病毒突发之初,由于对病毒的无知和恐惧,一些地方政府对疫情的判断过于乐观,导致病毒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北京、广州等人口密集的城市迅速成为重灾区。

在得不到官方的印证下,重灾区城市的市民们纷纷通过短信、电话,传递种种“病毒可怕”的信息。“有传言说是鼠疫,有传言说是遭生物袭击”,全程采访SARS的《南方日报》记者张蜀梅在回忆SARS初发时的情景时说,“忽然之间,广州口罩脱销,板蓝根脱销,白醋1000元一瓶„„”往日拥挤的北京西站,突然变得空空荡荡;平日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变得路广车稀,处处弥漫着消毒液的味道;坐在地铁里的人们戴着口罩,相互间还躲得远远的。

随着疫情的发展,患病人数不断攀升。数字反映出中国政府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缺失。200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免除部分官员职务。此后,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成立,这是抗击SARS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务院派出3批督导组,赴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察督促。与此同时,防控SARS的财政资金也迅速到位。从4月22日起,卫生部每天下午16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内地SARS的最新疫情。4月23日,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SARS防护基金,占2003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15138亿元的0.13%。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卫组织有关标准,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

SARS使中国人第一次明显感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冲击。SARS处置前期,政府的表现一度饱受争议。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和批评提醒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中国政府管理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必须尽快整修。

此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卫生应急工作的支持。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无论在机构建设、设备配置,还是人员配备上,自那以后都有了质的飞跃,对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等疾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SARS之后,中国又经历了禽流感、三鹿奶粉和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但此时,中国的疾病防控能力已从过去的疲于应付变成了从容应对,被动迎战成了主动出击,各自为战成了多方联动„„覆盖全国的疾病防控、传染病救治体系已经形成。

中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公共卫生方面,也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得到了检验。在这些灾难面前,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信息公开、救灾和重建等问题上的表现,普遍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好评。

在日常的公共管理当中,我国也有很多值得推广的范例。2013年4月28日,“第二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颁奖仪式暨公共管理创新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评选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开放式景区管理的‘西湖模式’”、“温州推动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等创新十佳案例。专家认为,评选活动对近年来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推动了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公共管理仍有缺位之处

尽管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和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一些政府该管的事并没有管到位。

近日,为了对抗广场舞,温州市鹿城区新国光商住广场的住户们在多次交涉无果后,花26万元买来“高音炮”,与广场舞音乐同时播放。最终,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实在受不了住户针对她们制造的这种噪音,陆续打道回府。此事发生后,浙江省委批评当地部门不作为。目前,“高音炮”已拆除。据悉,当地政府准备通过登记制来整治广场噪音。

对于温州的“广场舞”事件,《广州日报》评论称,各地广场舞者与小区业主之间的问题与矛盾,说到底不是广场舞者或小区业主蛮不讲理,而是城市公共管理者缺位,或在管理的方法、方式面前摸不透、吃不准,拿不定主意,或不清楚应当由哪个部门干预更合理。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还存在立法滞后,或立法后执行难或执行不够等原因。鹿城区在上级官员批评后,立即拿出主导意见,是一件好事,可这似乎又说明,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再难,只要主动出击就不难。

“高音炮”应对广场舞,是泼粪、鸣枪、放藏獒的升级版,体现了问题的进一步升级,政府管理者在这过程中却隐身、失声,实在应该反思和反省。政府管理,是为了让市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而政府为民服务的善治本领,也能提升政府形象,形成官民诉求的基本统一。政府管理,不能坐等市民群众失去了理性才主导干预,也不能坐失主动管理的时机。只有适时而动,与民共进,把市民的需要放在政府管理的桌面上,才不会让市民以“没办法的办法”应对。

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泄漏,应急处置

0 引言

随着中国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 环境安全隐患颇多, 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 现在已处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多发期。针对突发的环境事故, 从政府和企业自身的角度处理、处置也比一般的突发事件操作难度更大、更复杂。对于环境突发事件,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多加思考, 如何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小化, 降低人民群众的损失。同时在环保部门的日常监管和企业的生产管理中, 善于发现问题并立即解决问题, 把环境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尽可能减少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

1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定义: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分析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突发的环境事件, 发现其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 应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机制, 在突发环境事件时, 政府、企业和公众要及时发挥自己的责任应对突发环境件。

2 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

2013年10月9日, 临汾市安泽县太岳焦化有限公司脱硫工段脱硫液3#循环泵出口软管破裂, 导致脱硫液泄漏, 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

9日7时39分, 接到该焦化公司的报告后, 当地环保部门第一时间向上级环保局、本级县人民政府进行了报告, 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企业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处置措施, 并对该焦化公司下发限产保炉的通知。该县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成立应急指挥部, 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加强抢险指挥部领导, 为确保事故得到科学、合理处置, 指挥部快速成立了专家组, 同时安检、环保、水利、公安等部门18人组成调查组。

应急指挥部按照专家组意见, 采取了层层设坝、清污截流等措施, 共在蔺河设置9道水坝, 将上游清水与受污染河水分别设坝截流, 确保事故不对沁河造成影响。

应急指挥部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a) 通知沿途村户禁止使用蔺河河水;

b) 将受污染的河水全部拦截在事故点下游约7 km的坝内, 随即调用了21台消防车、运水车等将污水运送至该焦化厂污水处理站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部分运至周围洗煤厂、煤矿等企业事故池暂存或喷洒至煤堆;

c) 立即组成200余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开始施工, 将上游清水截流在坝内, 并通过2 800 m管道引至坝下游, 以减少河水流量, 减缓受污染水体流速。同时要求上游焦化厂停止排水, 在上游设置多道清水坝层层截留清水, 并采用大功率抽水机将清水提至农田, 以减少河水的流量;

d) 抢险过程中, 为了减少河道的污染, 在水体投放活性炭80 t余, 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

e) 当地环保局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公司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先期处置措施, 并下发通知, 要求限产保炉。该焦化公司焦炉结焦时间已延长至50 h, 焦炭生产负荷已降至45%;

f) 共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污水流经河道 (约7 km) 浅层水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 污水流经的河道浅层水未受到污染。未发生人畜伤亡事故。

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情况:监测站共布设14个监测断面对蔺河、沁河水质进行了监测, 同时为了了解蔺河过污河道潜层水受污染情况, 在7 km河道内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潜层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 过污河道潜层水未受到污染。从15日22时到17日2时, 蔺河入沁河前200 m断面COD、氨氮、挥发酚浓度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本次事故未对沁河水质造成影响。在本次污染应急事件中环境监测站出动应急监测车7辆, 动用监测仪器、设备20余台 (套) , 每2 h采集1次样品进行分析化验, 共出具监测数据2 000余个, 为指挥部科学处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长治市潞安市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苯胺泄漏造成浊漳河水体污染的环境突发事故。事故原因是, 该公司苯胺罐区一条软管破损, 而雨水排水系统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如果企业的管理到位, 雨水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泄露的苯胺就会流入事故池, 出不了厂区, 恰恰就是企业的疏忽导致泄漏的苯胺通过下水道排进浊漳河。2012年12月31日早7时40分, 事故发生, 省环保厅1月5日才获知消息, 中间间隔了5 d。2012年1月6日, 长治市政府和天脊煤化工集团才实施了应急预案, 在浊漳河河道对水质污染物进行活性炭吸附清理。泄漏事件导致河北邯郸市区从1月5日下午起突发大面积停水事故和居民抢购瓶装水, 河南安阳境内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

根据2012年3月山西通过的《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较大以上和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告,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2 h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山西长治出现苯胺泄漏污染水源迟报, 事故在12月31日发生, 直到1月5日才得以披露, 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对苯胺泄漏污染浊漳河水体的事故严重性认识不够, 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如果把化工企业作为一个重点监管对象, 尤其是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 企业对自身设备、设施管理到位, 完全可以避免外泄的苯胺通过雨水、污水管道流入浊漳河, 造成污染。也不会由一般性安全事故发展成环境污染大事故。

以上两件突发环境事件如出一辙, 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污染事故的认识不同、警惕性不同, 造成了处置方式的不同。

长治市政府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故后, 未按照《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在5 d之内, 长治政府和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只是将污染的河水拦截在市境之内, 结果事态无法控制、污染了的河水已流出市境 (同时是省境) , 当地才急忙上报。作为一个国有企业,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没有认真核查苯胺泄漏量, 误报为1 t~1.5 t, 迟报了苯胺泄露导致浊漳河污染事件, 误导和延误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次环境污染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置。造成了应急处置失当, 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存在疏漏等问题。企业在日常巡检维护中, 没有重视对雨水阀的维护, 雨水阀处于开启状态的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长治市环保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规定不到位, 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高, 执行力不强。在得知苯胺泄露的事件后, 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不能向领导和上级提出正确建议, 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 仍坚持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而临汾市和安泽县的环保部门在2013年10月9日, 得知脱硫液泄漏, 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的事件后:

a) 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b) 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c) 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行动;

d) 协调对周边地区污染源的监控工作;

e) 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 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f) 根据现场监测结果, 随时调整应急方案;

g) 每天向上级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进展情况。通过积极努力, 避免了一场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3 结语

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是企业, 尤其是从事化工、焦化、印染及有毒有害危险品存储和运输的企业造成的, 所以更要强调这些企业的环境应急责任, 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 确保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能立即采取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 防治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其它突然性事件, 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 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接受调查处理。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 应当采取措施, 加强防范。因此企业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对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尽量恢复[1]。

环境污染事故是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排放污染物质,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恶性事故。它和一般的环境污染不同, 具有发生突然、危害严重、扩散快、难在短时间内确定污染物等特点。因此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 就要做好污染事件的预防, 尤其是对化工企业的日常监管, 对于每户企业的外排口等敏感区域一定要检查到位, 并且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 逐步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对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思考 篇3

1、地形和气候因素

兰州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黄河河谷盆地内,它的南北都被两山脉夹住,整体呈椭圆形,深居西北内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造成自然生态脆弱,整个城市是狭长的地形,全年静风天气居多,使得污染物长时间在低空聚集无法扩散,有着特殊的地形和气候这样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兰州市大气质量。

2、工业和能源结构

兰州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整体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已经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就是这样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型污染问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兰州黄河水域分布着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兰州钢铁厂、油漆厂等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又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为主,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近八成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工艺不环保。加之八成以煤为主的单一能源结构,以至于兰州市约有五分之一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来自燃煤,整个城区大气污染受到影响,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3、餐饮、取暖的燃煤

兰州深居中国西北部,冬天寒冷人们必须供暖,城市还没有普及天然气,这样部分困难居民采用小火炉取暖来节约燃气采暖费,煤自然的成为人们的首选燃料。而在燃煤市场上,煤炭品质缺乏监管,又考虑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人们不得不放弃环保的低硫煤而选择廉价的高硫煤,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然而市场上销售有烟煤、劣质煤和煤炭摻杂的假现象又比较突出,造成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使兰州大气污染。在城区及周边郊区有超过10万户城乡居民燃煤和焚烧植物的小火炉,周边郊区农村人口焚烧秸杆取暖和工业生产产生的烟尘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兰州市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沿街烧烤点,它们一点点的污染者兰州市的空气。

4、机动车辆增加,汽车尾气问题

兰州地区有超过50万辆机动车,而且以每天百多辆的速度增加。由交通运输机动车带来的大气污染占全部大气污染物的近三成。机动车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氧化氮、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气体。

跟中国绝大部分有雾霾的城市相似,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就工业废气这一项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近一半,扬尘约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有所不同的是兰州的低空生活污染约占到污染物的13%。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地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地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地大幅增长,区域空气污染现象频发,让原本“难堪重负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兰州如何摘掉重度污染的黑帽子

在地理、气候、经济等条件都没有明显优势的背景下,兰州通过运用行政、科学、经济、法律等手段综合治理,得出了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

国家在2003年正式公布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兰州就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前十。环保部和甘肃省对于兰州的心肺之患高度重视,并达成了合作协议来治理这一危害民众的大事。把兰州市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区域联防联控重点防治城市。并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兰州市政工作的首位,在这样的观念转变,政府的监管和群众的参与下不断改善。

跟中国绝大部分有雾霾的城市相似,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就工业废气这一项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近一半,扬尘约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有所不同的是兰州的低空生活污染约占到污染物的13%面对这样的污染结构,兰州市通过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

对于工业污染的治理,重点实施出城入园这一政策,先后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四百多个;在燃煤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改造燃煤锅炉项目四百多个;扬尘污染治理及空气清新方面,重点实施机械化清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机动车尾气治理及监管能力建设方面,重点实施淘汰黄标车、建设空气监测子站等。针对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兰州市通过关、停、搬、改的办法来减少工业污染,先后关闭淘汰13家产能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冬季采暖期间对城市周边200多家铸造、砖瓦等重度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停产减污,还实施了火电行业脱硫烟气旁路封堵、除尘、脱硫、脱硝以及水泥行业脱硝等深度治理改造项目,对工业大污染项目进行了整治。

兰州市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严格按照凡煤必改、应改尽改的原则,完成了市区原有燃煤锅炉总量的百分之六十的蒸吨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改造,使原煤散烧锅炉退出了兰州主城区供热。对城区煤炭供销体系进行了监管,减少或杜绝了劣质煤的销售,由劣质煤带来的污染减少了。

在冬季采暖期,兰州市定格执法模式,组织环保、工信、质监等部门对市内大型热电厂及主要用煤企业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等措施全天二十四小时驻厂监察。从而进一步控制燃煤带来的污染。

网格管理,通过全民参与来治理污染。兰州市区被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的分级制度,把区域内所有企业、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大气污染治理网格管理,实行逐级负责、分级办理,使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一一落地。

无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兰州都不比其他重点城市占优,但兰州通过努力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有效改善。兰州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认真去做,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但不对立,而且还是相互促进的;兰州取得的治污成绩靠落实、靠监督、靠严格执法,兰州能做到的,别的城市也应该能够做到。

据兰州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7月,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即新标准AQI)评价,兰州达标天数140天,同比增加44天,达标率66.0%;前7个月分列全国74个新标发布城市第24、40、48、62、63、46位和51位,稳定退出全国空气污染十大城市行列。治污力度的加大,空气质量的改善,既让市民得到“实惠”,也让国家看到了兰州的治污决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境保护成为热点话题,而在众多地区遭受雾霾之苦的同时,兰州2013年优良天数达到299天的“逆势上扬”,更让公众对兰州的治污做法关注。

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思考 篇4

国内很多城市都利用探空气象资料分析了逆温层的特征。

刘焕彬等[3]采用济南高空观测资料研究了低层逆温结构分布特征;

邹玉玲等[4]分析研究了青岛地区低空逆温层的结构和特征;

刘增强等[5]利用探空资料对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逆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此外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逆温与污染的关系;

郑红等[6]分析了2000至2003年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 得出逆温日数越多, 超标污染日越多, 逆温强度越大, 污染越重的规律。

李景林等[7]利用2000至2006年乌鲁木齐市逆温与API资料, 得出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与大气污染指数具有相似的时间分布特征, 采暖期API值越大, 相应出现逆温日的比例越高, 以贴地逆温多。

本文尝试利用兰州探空观测场地的搬迁后的新资料, 研究了兰州市逆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API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利用兰州市榆中县气象局2006年4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日07时和19时探空资料和兰州市环保局提供的逐日四站 (兰苑宾馆, 生物制品厂, 铁路设计院, 职工医院) API首要污染指数 (API要素中污染指数最大值) 。

1.2 方法

首先对兰州市逆温、逆温强度、逆温厚度的年季月变化、逆温持续日数以及悬浮逆温底高特征, 之后分析逆温与API首要污染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其次, 再对四季春 (3~5月) 、夏 (6~8月) 、秋 (9~12月) 、冬 (12~2月) 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逆温强度 (℃/m) 为逆温层内每升高1m温度的增值, 污染日为API首要污染指数大于100, 清洁日为API首要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

2 逆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逆温频率变化特征

2.1.1 年际变化

如表1所示, 2006至2013年, 兰州市07时、19时逆温次数呈波动型减少趋势, 07时平均逆温天数为267天, 逆温发生概率73%, 2010年逆温天数最多为301天, 逆温发生概率为83%, 2008年逆温天数最少为247天, 发生概率68%。

19时平均逆温天数为197天, 逆温发生概率54%, 2010年逆温天数最多为217天, 逆温发生概率为60%, 2008年逆温天数最少为157天, 发生概率44%。贴地逆温明显多于悬浮逆温, 07时贴地逆温明显多于19时, 悬浮逆温两时次接近。07时贴地逆温年平均天数为211天, 占全年天数的58%, 2009年最多为231天, 2008年最少为203天数。19时贴地逆温年平均天数为132天, 占全年天数的36%。悬浮逆温平均天数低于全年天数的20%。

2.1.2 季节变化

如表2所示, 冬季逆温天数最多, 07时逆温为84天, 占冬季天数的91%, 其中贴地逆温69天, 占冬季逆温天数的82%;秋季次之, 07时逆温天数为75天, 占秋季天数的64%, 其中贴地逆温59天, 占秋季逆温天数的80%;夏季最少, 07时逆温天数为55天, 占夏季天数的58%, 其中贴地逆温39天, 占夏季逆温天数的71%。

悬浮逆温在春、秋、冬季19时多于07时。冬季07时与19时逆温天数较为接近, 逆温稳定, 不易消散, 且大多维持贴地逆温,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夏季地面升温较快, 逆温层被破坏, 不易形成贴地逆温, 污染物也较容易扩散。

2.1.3 月际变化

如表3所示, 07时贴地逆温12月最多为25天, 大于20天的月份为1、10、11、12月, 最少的月份为6、7月均为12天。19时贴地逆温12月最多为23天, 大于20天的月份为1、11、12月, 最少的月份为5月2天。07时悬浮逆温最多的为1、2、3月都为7天, 最少的是8、10、11月为3天。19时悬浮逆温最多的为2、3月为10天, 1月次之为9天, 最少的月份为6、7、8月为2天。

2.2 逆温空间变化特征

2.2.1 悬浮逆温高度特征

2007至2013年悬浮逆温年平均底高为1235m, 逐月底高6月为799m最低, 其余各月均大于1000m, 最高月份为4月, 达到1574m。由于6月本身逆温天数较少, 悬浮逆温天数更少, 而兰州市区四周山体高度最高为皋兰山山顶, 距地高度644.3米, 当悬浮逆温底高低于周围山体高度时, 污染物聚集在较小的空间难以稀释, 一旦逆温底高超过周围山体高度, 空间开阔, 污染物被稀释, 因此造成兰州市污染物集中于边界层的逆温主要为贴地逆温, 悬浮逆温影响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的力度相对较小。

2.2.2 贴地逆温厚度、强度特征

如表6所示, 07时逆温厚度明显厚于19时, 强度弱于19时。2007至2013年07时逐年年平均贴地逆温厚度为426m, 最大逆温厚度出现在2008年为467m, 逐年年平均逆温强度为0.0098℃/m, 最大逆温强度出现在2012年为0.0107℃/m。

19时逐年年平均贴地逆温厚度为127m, 最大厚度出现在2010年为141m, 逐年年平均逆温强度为0.0219℃/m, 最大逆温强度为0.0246℃/m, 出现在2007年。

如表7所示, 冬季07时逆温厚度最厚为602m, 秋季次之为371m, 夏季最薄为296m, 秋季逆温强度最强为0.0110℃/m, 夏季最弱为0.0086℃/m。

19时冬季逆温厚度最厚为153m, 秋季次之为114m, 春季最薄为85m, 春季逆温强度最强为0.0235℃/m, 夏季最弱为0.0183℃/m。

如表8所示, 07时1月逆温厚度最厚为711m, 其次为12月、11月、2月, 在481至614m, 6月最薄为261m。10月逆温强度最强为0.0119℃/m, 7月最弱为0.0084℃/m。

19时逆温厚度总体较薄, 1月最厚为180m, 其次为12月、2月、11月, 6月最薄为81m;最强逆温强度为4月0.0260℃/m, 最弱为8月0.0159℃/m。07时逆温厚度明显厚于19时, 两个时次厚度差最大的为1、12月, 到达531m, 7月最小为191m。

3 逆温与API首要污染指数

2006至2013年逆温日数为752天, 占总天数的73%。其中, ≤1℃的逆温最少为24天, 占总天数的1%;1~5℃的逆温最多为1531天, 占总天数的54%;≥10℃的逆温为81天, 占总天数的3%。逆温与污染日发生概率相关性最好, 2006年至2013年逆温、逆温厚度与污染日概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8, 逆温强度相关系数较低, 因此主要研究逆温、逆温厚度与污染日的关系。

3.1 逆温、逆温厚度与污染日概率关系

如图1所示, 2006至2013年各级逆温中清洁日与污染日概率统计可以看出, 无论有无逆温都有可能出现污染日。但是当无逆温或者逆温≤1℃出现清洁日的概率高达89%。

2006至2013年平均清洁日概率为73%, 而当逆温≥3℃时污染日概率为70%, 因此空气质量是负贡献, 随着兰州市政府污染防控力度的不断增大, 兰州市2013年污染日概率为82%, 因此更小的逆温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贡献。当逆温≥7℃时污染日出现概率高于清洁日概率,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这种超强逆温。

如图2所示, 当逆温厚度大于500m时对空气质量是负贡献, 当逆温厚度为700m至900m之间时污染日概率高于清洁日概率, 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当逆温厚度大于900m时, 随着环境容载量的增大、逆温强度的减弱, 污染日出现概率反而有所下降。

如表9所示, 按照逆温持续天数2至5天, 5至10天, 10至15天, 大于15天进行分类, 研究2006至2013年逆温持续天数发现, 各级逆温持续天数07时逆温持续天数个数明显多于19时, 5至10天逆温持续天数相差最大为57个, 大于15天持续逆温天数相差最小为5个。

随着逆温持续天数的增加, 逆温持续天数个数逐渐减少, 07时各级逆温持续天数分别占总数的32%、40%、14%、14%, 19时各级逆温持续天数分别占总数的52%、29%、10%、9%, 其中07时最长持续逆温天数为43天, 发生在2011年11月2日至2010年12月14日。19时最长持续逆温天数为24天, 发生在2010年11月18日至2010年12月11日。

如图3所示, 当逆温持续天数小于15天时, 不同空气质量级别发生概率和平均API首要污染指数没有明显变化, 当逆温持续时间为2至5天时清洁日、轻度、中度、重度污染日概率分别为73%、23%、3%、1%。

当逆温持续天数增加为5至10天时, 清洁日概率减少为61%, 轻度、中度、重度污染日概率分别增加到26%、8%、5%。当逆温持续天数增加为10至15天时各级空气质量级别发生概率保持稳定, 而一旦逆温持续天数增加到15天以上时清洁日概率明显降低为32%, 轻度、中度、重度污染日概率则明显增加, 分别达到34%、23%、10%。

综合来看, 当逆温增强、厚度增厚时污染日概率升高, 且随着强逆温的持续污染物不断累积难以扩散, 污染日概率持续升高。当逆温大于7℃、逆温厚度在700m至900m或者逆温持续15天以上时污染日概率会超过清洁日概率, 需要特别注意防范。需要指出的是强逆温、逆温的持续仅仅造成污染物难以扩散, 因此当逆温较强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 应加强防控减少污染物排放。

4 结论

主要结论:

1) 兰州市常年存在逆温, 无逆温日数只有27%, ≤1℃的逆温最少为1%, 1~5℃的逆温最多为54%。≥10℃的逆温较少为3%;贴地逆温明显多于悬浮逆温, 07时贴地逆温多于19时, 07时贴地逆温年平均天数分别为211天;悬浮逆温总体低于全年天数的20%。

2) 冬季逆温天数最多,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少。冬季07时与19时逆温天数较为接近, 07时贴地逆温为69天, 逆温稳定, 不易消散。

3) 07时逆温厚度明显厚于19时, 平均逆温、逆温强度、逆温厚度分别为4.0℃、426、0.0098℃/m, 最大逆温强度出现在2012年为0.0107℃/m;1月逆温厚度最厚为711m, 2、11、12月超过450m, 6月最薄为261m, 10月逆温强度最强为0.0119℃/m, 7月最弱为0.0084℃/m;悬浮逆温年平均底高为1235m, 6月为799m, 其余月均大于1000m, 最高为4月达到1574m。

4) 07时逆温持续天数为2至5天、5至10天、10至15天、大于15天的个数分别占总天数的32%、40%、14%、14%, 最长持续逆温天数为43天, 发生在2011年11月2日至2010年12月14日;当逆温大于7℃、逆温厚度在700m至900m或者逆温持续15天以上时污染日概率超过清洁日概率, 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参考文献

[1]姜大膀, 王式功, 郎咸梅, 等.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7 (4) :133-138.

[2]蒋瑞宾, 李郁竹.逆温与空气污染[J].气象, 1982, 8 (1) :35-37.

[3]刘焕彬, 冯俊杰, 王恒明.济南低空逆温层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 2005, 25 (1) :27-28.

[4]邹玉玲, 刘朝晖, 马亚维, 等.青岛低空逆温层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 2007, 27 (1) :28-29.

[5]刘增强, 郑玉萍, 李景林, 等.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逆温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07, 30 (3) :351-356.

[6]郑红, 郑凯, 张桂华, 等.哈尔滨冬季大气污染及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 (4) :39-43.

上一篇:小学关于闪电的作文下一篇: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