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精选8篇)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篇1

各区县科技局:

按照省科技厅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工作要求,现将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材料要求:

企业申请材料一定要按照省科技厅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要求上报。

特别注意:

(1)企业申请材料一式8份,其中3份为书面材料,5份为全部书面材料的PDF格式光盘(文件名为企业名称)。

(2)企业申报纸质材料书籍和PDF格式光盘要注明:企业名称、技术领域、淄博市科技局字样。

(3)企业申请材料中企业人员说明材料包括: a、企业出具的人员占比说明,并加盖企业公章。b、劳动保险部门或企业代发工资部门的证明 c、企业员工花名册。d、大专以上科技人员花名册和从事研究开发人员花名册(含姓名、毕业院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工作岗位等内容,并附上相应的学历证明),企业要盖章确认。

(4)审计报告要求:企业近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用复印件,但企业要盖章确认。企业近三年的研发费和近一年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必须用原件。(5)中介机构资质证明:中介机构资质证明内容包括公司成立时间、职工人数、注册会计师人数、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条件、是否在山东省公布的中介机构推荐名单里等。并附上相关的资质证明材料。

(6)更名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更名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上报,更名材料一式三份,按照规程要求顺序装订,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名称变更申请书在网络系统中填写完整后打印生成。

二、请各区县通知企业在网上提交的同时,将纸质材料分别报给区县企业缴纳所得税所在的税务局、财政局相关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并与其协调好相关事宜,以免延误上报。

三、各区县科技局在审核企业申报材料时,重点审核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指申请企业2008年至申报日前获得授权的,以独占或转让等方式获得的专利须在2010年底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或变更专利权人。

四、区县科技局上报要求:

(1)区县科技局要与当地财政、国税、地税协商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事宜,并以正式文件上报本区县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推荐函(内容包括更名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申请初审表(包括表一、二、三),要求一式三份,其中:一份要加盖区县科技局公章、审核人签字;二份为不盖章表格(企业也不盖章)。初审表(包括表一、二、三)电子版上报(文件名为企业全称)

(3)企业网上申报截至时间为2011年9月10日,各区县科技局行文及书面材料截止时间为2011年9月20日,过期不候。

各区县科技局要认真执行《关于严格执行政策严肃工作纪律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鲁科函字[2008]114号),切实履行初审责任,重点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佐证材料和成果转化佐证材料的审查工作,认真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初审意见,并随报送文件上报。

申报企业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取消其认定(复审)资格,且今后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篇2

非本注册企业:企业注册和办公在不同地点。税务、年检等手续须在注册地办理;商务行政与劳务事宜归属注册地管理。

技术来源:企业自有技术、其他企业技术、中央属科研院所、地方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引进技术本企业消化创新、国外技术。

知识产权类别:已授权的专利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

知识产权获得方式: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 或拥有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企业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 (服务) 的销售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

技术转让收入:指企业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贸易、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

技术承包收入:包括技术项目设计、技术工程实施获得的收入。

技术服务收入:企业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和数据系统等为社会和本企业外的用户提供技术方案、数据处理、测试分析及其他类型的服务所获得的收入。

接受委托科研收入:企业承担社会各方面委托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及新产品开发所获得的收入。

特别提示

2007年3月16日前老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如何应对?

2007年3月16日之老的高新技术企业, 重新认定成功的, 可以继续享受原有的定期减免税政策;但前提是高新证书还在有效期内而且是2007年底前取得的, 或者重新通过了高新认定。

2007年前取得高新证书的企业应如何应对?

如果基本符合条件的, 应马上参加复审, 以期最大限度获得税收政策的延续性;另外高新认定规则只会越来越严格和复杂, 只有拿到了最新的高新资格证书才是最保险的。

如果企业与最新的高新认定标准差距很大话, 要抓紧利用现有时间积极策划并调整, 待时机成熟时立即申报, 切不可等到到期了再去申报。

2007年底前取得高新证书的企业应如何应对?

2007年底前取得高新企业资格证书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包括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内的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在有效期限内的继续有效, 可以申请重新认定也可以到期重新申请认定。

老的高新资格证书一般期限为2年, 到期后需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认定, 如果不符合条件的将无法继续享受优惠政策, 无论是否在5年的税收优惠政策过渡期内。

2008年前取得高新证书的企业应如何应对?

2008年以后取得高新资格证书的企业需要重新认定, 否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作何规定?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篇3

1993年11月13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三部门认定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4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这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也就是国家认定的第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二十年后的2013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确认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123家技术中心和5家分中心为第二十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二十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二十批,见证了中国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发展一步步走向健康成熟的艰难历程。

一、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企业技术中心的提出

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而提出和践行的。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1981年11月1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部门拟订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4年10月20日和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相继发布实施。

1987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发布,提出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生产横向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放宽放活对科技人员的政策,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87年1月20日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有起作用、靠得住的技术开发机构”,途径是“可以充实自己已有的,也可以与现有独立院所、高等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但“主要应吸收现有独立院所进入企业”。规定中对独立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后的地位、权利、作用、义务、待遇以及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作了规定。

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提出的《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以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92年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令第103号)。

1992年1月1日,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国生技改[1992]92号)的通知,制定了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实施后,1993年8月3日,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了《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经贸[1993]261号)。同年11月13日,根据上述暂行办法,确认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4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这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也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是国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主要体现在鼓励和支持上,具体有三项优惠:

第一,进口用于开发新技术、国内不能生产供应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按原国务院生产办、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国生技改[1992]92号)文的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第二,中试产品定期减免所得税。

第三,技术中心的科技设施建设投资按零税率计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具体范围比照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科学类税目注释执行。

享受优惠的企业技术中心具备的条件也很简单,只从运行状况、基本能力、设备仪器、核算形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要求,没有量化指标。

按照《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从1993年11月到1998年1月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五批,共计203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为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促进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水平和能力,1998年12月2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国经贸技术(1998)849号)通知,发布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至此,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技术中心的任务与职能和申请国家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对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九条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增加了对“技术中心的评价”内容,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评价,每年评价一次。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体制与机制”、“研究开发实力与能力”和“工作绩效”三大类共20项指标组成。

评价结果第一次不合格者,暂停享受优惠政策;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取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格,实现了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

另外,在认定和评价成员中增加了财政部,试图加大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财政支持,但财政部还不是文件的起草和发布部门。

四年之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2002年5月10日公告(2002年第24号)执行。

在评价内容中特别增加了“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最低标准”为不合格。上述三项指标的“最低标准由国家经贸委根据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情况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中的评价程序也更加规范,规定“国家经贸委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进行核查”;“评估机构负责对经核查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向国家经贸委提交评价结果”。

修订后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重点突出了“科技投入机制”中“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和“技术创新效益”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及“新产品利润占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的比重”,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

由于增加了对“技术中心的评价”内容,实现了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从2000年的第七批开始有四个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不合格被撤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停止享受优惠政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原有《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这一新的名称,于2005年4月20日以(发展改革委令[2005]30号)公布,2005年5月1日实施。文中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财政部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之一,《科学技术进步法》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更加科学、全面、合理,更注重可操作性。对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强调了“企业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经济技术实力和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是认定评价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从下而上逐级认定的原则,即“已认定为省市(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进一步明确了三项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80人、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上述中的具体数值不再“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等继续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112号)的规定,享受《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国函[1997]3号)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增加了“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提出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这一新概念,以适应企业改制、重组、合并等新情况。评价频次由过去的“每年进行一次”改为“每两年进行一次”。增加了“调整与撤销”章节,规定“评价不合格”、“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等情况之一的撤消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评价不合格”的由原规定的“连续两年不合格”取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改为不合格当年就撤销其资格。

还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公告一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2005年公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是361家,分中心4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7年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以第53号令发布了新版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牵头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科技部成为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和认定、评价成员之一,进一步突出了企业要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依据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新版办法中,评价为不合格的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比原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即“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在“调整与撤销”章节中,强调和增加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200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比原《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包含了更多更适合企业科技开发概念的设备仪器,同时增加了科技部的科技专项计划支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的2013年第41号公告,至2013年11月26日国家认定享受优惠政策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共1002个,分技术中心40个。

从第一批到二十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情况如表2所示。

从1993年8月3日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公布至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经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

这二十年,从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到制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规范、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在国家规范、引导下建立起了相对统一的现代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国模式。

这二十年,从鼓励和支持国有单一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开始到引导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不同经济体制的企业建立了国家规范的技术中心。

这二十年,在国家引导下,各省以及大部分地市也都制定了适合当地企业基本情况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组织本省或本市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全国的企业,由大到小较普遍的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

总之,这二十年,见证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完善的艰难发展历程。显示了国家政策对扶持、引导企业建立起科技创新机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的巨大力量和重要作用。

三、对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走过了漫长的二十年,国家通过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一步步引导企业,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特点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运行体系。

首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制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对企业有很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设置的评价指标等同于为企业规定了一条科技创新路线。

现行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二级指标“技术创新效益”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两项评价指标占权重(分)分别为11和11,在评价体系中分量非常重,但在评价“其他行业”(指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时,是按两项指标满分的60%计算,也就意味着这两项重要指标对“其他行业”不进行评价。

企业有他们的共性,但不同的行业也都有其特殊性,例如笔者所在的建筑业,“技术创新效益”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都是有关“新产品”的,但在建筑产品中很难定义“新产品”这一概念,所以这两项重要指标无法准确评价。如果不能为建筑产品定义新产品的概念,建议用其他体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效益的指标替代上述指标。

事实上,“其他行业”中的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都像建筑行业一样,很难用“新产品”来考核他们的“技术创新效益”。

其次,建筑业的许多科技创新内容和体现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成果没有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来。如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工法、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以及企业资质等级等。如果将上述内容纳入建筑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考核评价体系指标中,可以适当降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诸如“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等这些指标的权重(分)来实现。

最后,笔者认为,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体系应分为共性指标和行业指标两部分,共性指标可由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部门统一制定,而行业指标部分可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参与制定。

四、结束语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名牌”,它不但是国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推动中国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作为国内最高水准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现了企业的产品研发或服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体系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不同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特点,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企业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Z].国经贸[1993]261号

[2]国家经贸委.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Z].国经贸技术[1998] 849号

[3]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Z].发展改革委令[2005]30号

[4]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第53号)[Z]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篇4

目 录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3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7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结报告编写说明...26

四、附表及其证明材料...27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

2007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53号令)。这是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估所依据的政府法规。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条件,二是评价指标,三是行业系数。

《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中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有原则性的规定,即“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

在《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则具体规定了申请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体现出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自身建设和所发挥作用的要求。

(1)

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2)

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4)

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5)

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6)

企业两年内未发生下列情况: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走私行为。

(7)

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8)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是:

l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

l

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

l

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这些基本条件强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应当是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特别重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要求企业技术中心必须在创新人才、创新条件、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又足够的实力,而不仅仅是开发了几个好产品和好技术。2007年53号令中的基本条件中虽然取消了对企业销售额的限定,但通过经费、人员和仪器设备原值等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实际上也间接地限定了企业的基本规模。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其中创新机制主要评价企业的经费投入、人才激励和合作创新情况,权重为30分;技术与人才主要评价企业的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条件建设和技术积累储备,权重30分;而产出与效益则重点从技术型产出和经济性产出两方面进行评价;此外,企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可以获得加分,企业经营亏损则要扣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新创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合作机制

技术与人才

创新队伍建设

创新条件建设

技术积累储备

产出与效益

技术创新产出

技术创新效益

加分

扣分

加分

扣分

在行业系数方面,考虑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而各行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就设立了行业系数,试图对行业差异进行调节。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办法》(53号令)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不同方面。另外,为了加强评价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每个指标都规定了基本要求,以便让企业知道政府对各个指标的具体要求。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权重

(分)

三级指标

权重

(分)

单位

基本

要求

创新投

入机制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

百分点

≥3

>0

人才激

励机制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

≥1.2

≥2

创新合作机制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人月

%

≥30

≥10

创新队

伍建设 12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

≥2

≥8

创新条

件建设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万元

≥3000 ≥1

技术积

累储备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4

%

≥10

≥3

≥1

技术创

新产出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4

≥20

≥10

≥3

≥1

技术创新效益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

%

万美元

≥20

≥15

>0

加分

扣分

加分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3

扣分

企业经营亏损

≤ 3

万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需要的数据与计算方法说明 1.1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考察的是企业科技投入的强度。这个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指标制定的依据是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对大企业科技投入的一般性要求。由于不同行业创新活动对科技经费需求的不同,本指标引入行业系数进行行业间的调节。

指标权重:17分

基本要求:≥3%

统计数据: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100%

相关概念: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经费、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科技活动经费与R&D经费、非制造业的销

售收入问题、均衡生产与单点交货的收入确认

相关附表: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附表1)

1.2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重点考察企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情况。这个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考核,不仅要求达到一定比例,还要求增长,而且是比重的增长,也就是说要求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企业经济规模的增长幅度。

指标权重:3分

基本要求:>0

统计数据:二次投入强度之差

计算单位:%、百分比

相关概念:与指标1相同

注意事项:系统自动计算、是比例增长不是绝对额增长、不仅仅

是当年数据

1.3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通过考察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全企业人员平均收入之比,来评价企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是希望企业增加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指标权重:3分

基本要求:≥1.2倍

统计数据:企业职工总数、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技术中心

职工人数、技术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计算公式: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人均年收入

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中心职工人数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职工总数 相关概念:企业职工总数、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中心职工人数、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注意事项:职工的概念、年收入的统计口径

1.4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考察的是企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由于目前的政策已经将企业职工的培训费所占比重从1.5%提高的2.5%,所以本指标的基本要求已经落后于现行政策。

指标权重:2分

基本要求:≥2%

统计数据: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计算公式: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相关概念:中心人员培训费

注意事项:统计口径是技术中心不是企业

1.5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通过考察来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外部专家数,评价企业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情况,引导企业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的高级专家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30人月

统计数据:外部专家的工作时间累计

计量单位:人月

相关概念:外部专家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工作地点是技术中心、外部专家单位

相关附表: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6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通过对企业与外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情况,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外部科技力量的合作。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计算公式: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100%

相关概念:对外合作项目、科技项目

注意事项:科技项目与R&D项目、口径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7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主要考察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的拥有与投入强度。引导企业在职工队伍结构优化中增加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比重,打造自己的创新团队。

指标权重: 7分

基本要求: ≥2%。

统计数据:企业R&D人员、职工人数

计算公式:企业R&D人员数÷企业职工人数* 100%

相关概念:科技活动人员、R&D、R&D人员、R&D经费

注意事项:科技活动人员、R&D的口径

1.8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高级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之处。本指标的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增加研究开发人员总数的同时,必须重视创新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 8人

统计数据:高级专家、博士人数

计算公式:高级专家人数+博士人数

相关概念:高级专家、博士

注意事项:高级专家的界定、内部与外部专家

相关附表: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9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支撑条件,没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就无法保证资助创新活动的开展。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增加对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的投入。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3000万元

统计数据:研发仪器设备原值

计算公式:可从会计科目获取数据

相关概念:原值、净值

注意事项:按用途统计

1.10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考察企业的经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数,是为了评价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水平,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后,企业的实验室就具有了为更多企业提供试验检测分析的能力,成为区域和行业创新公共平台的一部份。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 1个

统计数据:认定实验室与检测中心数量

计算公式:国家认证数+国际组织认证数-重复统计实验室数

相关概念:认证主体

注意事项:认证主体的有效性、有效期、附表与证书复印件

相关附表: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

(附表6)

1.11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通过对周期三年以上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中长期研究开发活动的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企业和行业未来长远的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超前研究开发活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计算公式: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100%

相关概念:研发周期

注意事项:附表的正确填报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2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通过考察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评价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储备情况。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的存量技术资本。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有效的授权发明专利数

计算公式:授权发明专利数-失效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发明专利、同族专利

注意事项:有效期内、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附表4)

1.13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通过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情况的考察,评价企业的品牌建设情况,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的技术内涵,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 1项

统计数据: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

计算公式:名牌产品数+驰名商标数

相关概念: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注意事项:认定主体、有效期、法庭判定、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拥有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信息表(附表7)

1.14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通过考察企业当年完成的全部开发项目数,评价企业创新活动的规模。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创新活动的规模。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20项

统计数据:当年完成开发项目数

计算公式: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相关概念:项目结题

注意事项:结题、失败项目、填报项目附表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5 当年被受理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主要考察企业当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作为评价企业当年完成技术产出的重要指标。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重视产品生产销售等经济类产出的同时,也要重视技术类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项

统计数据: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被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相关概念: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指2010年被受理、填报附表

相关附表: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6 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通过考察企业发明专利的受理数量,评价企业当年实现的高水平技术产出情况。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高水平技术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当年被受理发明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2010被受理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指2010年被受理、填报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7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将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型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加以考察,主要是引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行业和国家相关领域基础技术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项

统计数据: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以上的标准数

计算公式: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相关概念:技术标准、实际参加

注意事项:近三年、已经发布、附表与有效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附表8)

1.18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开发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调整。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20%

统计数据: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00%

相关概念:新产品、全新型、重大改进型

注意事项:新产品的统计年限、统计范围

1.19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利润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15%

统计数据: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计算公式: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100%

相关概念: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新产品销售利润

注意事项: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的计算公式、口径的一致性

1.20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通过对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以及自有技术出口的考察,评价技术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0

统计数据: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计算公式: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创汇额+技术出口创汇额

相关概念:自有品牌产品、OEM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制造业企业海外生产不统计

1.21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获得国家三大奖的企业可以获得加分。

指标权重: 最多加3分

统计数据: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

计算公式:三大奖项的数量相加;

相关概念: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注意事项:是国家三大奖、在2009、2010获得

相关附表: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附表9)

1.22 企业经营亏损

当年经营亏损的企业将被扣分。

指标权重: 亏损扣3分

统计数据: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

计算公式:利润总额小于零

相关概念:利润总额、合并报表

注意事项:按合并报表原则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数据共性问题说明 2.1 报告

该次评价的报告为2010。指标数据统计为2010年;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如无特殊指明,均为报告期数据;(T-1)年指报告期前一年即2009年。

2.2 合并报表

大部分数据采用合并报表原则编制。

2.3 企业范围

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全企业范围。

3.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所需统计指标解释

3.1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及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投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包括农业企业、工业性企业、服务企业等企业的收入按合并报表处理后的收入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企业填写营业收入总额(全年营业收入合计)指标时,一般根据企业合并“损益表”或“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本年累计数填报。

3.2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年未累计数填列。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下同。

3.3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自己生产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的收入与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的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对工业企业,其相当于合并报告后的主营业务收入。

对某些行业的企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不行行业,其习惯叫法不同。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要经营领域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收入总额。

其他营业收入指各类企业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业务的收入。

3.4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

对工业性企业,其相当于全部工业性企业的合并利润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3.5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在报告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注意:仅限技措技改中用于科技活动部分的支出,不能够包括全部技措技改资金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分为日常性的内部支出与资本性的内部支出;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发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内部支出:指企业在报告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人工费、原材料费、其他支出和购买与自制设备的支出。

外部支出:指企业在报告内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3.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指报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3.7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指企业在报告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从开发项目的性质看,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基础研究项目数之和。

科技项目:指企业有组织地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的专项工作。

3.8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指研究开发周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科技项目)数。

3.9对外合作项目数: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3.10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新产品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用途或者技术设计、材料都有显著变化。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其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的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

注意,在统计新产品之时,其包括的企业的统计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的统计口径相一致。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1新产品销售利润:指报告企业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利润。

其由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新产品的销售成本、新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新产品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等费用之后的余额。

注意其计算公式、口径应该与产品销售利润相一致。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2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指报告末技术中心所在的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的原值(帐面原值)。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包括技术开发仪器、技术开发设备、技术开发检测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等。

3.13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指企业出口自己生产的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向国外出口技术所收入的外汇。OEM的不统计在内。

3.14企业职工总数:指报告在企业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其是企业年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从业人数,计算公式=(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

月平均人数=(月初从业人员数+月末从业人员数)/2。

3.15技术中心人数:在技术中心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包括技术中心科研开发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员等。

3.16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报告企业全部职工(企业全部从业人员)一年从本企业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额。包括职工工资、岗位补贴、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货币收入的总和。3.17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指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的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全年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以下的人员不统计在内。

(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企业所属的技术中心、其他开发机构及中试车间(基地、试验室等)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并从事项目研发活动的人员。

(2)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中心、其他开发机构、中试车间、试验基地、实验室等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为科技活动提供间接服务人员。

3.18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3.19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指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国内、海外地区接受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的费用总支出。

3.20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报告技术中心全体从业人员一年从本企业获得的的货币性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费、奖金、岗位补贴、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3.21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等政府部门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者享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的专家。

技术中心博士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数。在站的博士后可以作为博士进行统计。

拥有高级专家、博士双重身份的人士,优先统计在博士,不能够重复统计。

3.22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指报告期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的海内外专家的累计人月。最小统计单位为: 0.5人月。

海外专家人数:指报告期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的海外(港澳台、国外)专家累计人月。

3.23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企业)在港澳台、国外等海外地区设立以科研开发、设计为主要目的的开发机构数量。

3.24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共建(联合设立)的以科研开发、设计为目的的组织机构的数量。

3.25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指企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国家部门和国际组织认定认证的、仍在有效期内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的数量。

3.26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指报告企业完成(已结题)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之和。

3.27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期内拥有专利权属、经国内外专利机构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3.28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指报告企业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29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指报告期企业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件数。

3.30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指企业在报告、报告前一年、报告前二年主持或参与制定,目前仍有效执行(/发布)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

最近三年指2010、2009、2008。

3.31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指企业拥有的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数(含国际驰名商标数)。

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指企业拥有的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驰名商标: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通过有资格的法院判定的驰名商标,必须取得国家工商总局的备案认可。

中国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核确定。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2010评估认可的是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定并发布的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的名牌产品,2007年及以前审定的名牌产品、省级审定的名牌产品无效。

3.32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指企业在报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结报告编写说明 1.工作总结的编写

1.1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的编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按53号令附件四(第22页)的提纲进行编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的编写大纲: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需要提交工作总结,以全面总结上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秘密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情况、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情况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合作创新情况(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及国际合作情况)、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包括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创新情况。

(五)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况。

1.2 2011应当特别注意的内容

l

201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工作总结应该对整个“十一五”期间进行总结。

l

同时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第一年,工作总结应该包括企业“十二五”规划与“十二五”科技规划、在节能减排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部署情况的介绍。

l

鉴于最近几年企业兼并重组的事情越来越多,股权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于当年申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为此,股权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工作总结中加以说明。

四、附表及其证明材料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 企业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所属行业

主营业务

企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中心负责人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件

企业网址

报告

序号 定量数据名称

单位

数据值

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利润总额

万元 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万元(T-1)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

万元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万元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

万元(T-1)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万元

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

其中: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

其中:对外合作项目数

项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万元 新产品销售利润

万元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万元 企业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万美元 企业职工总数

人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人 技术中心职工人数

人 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

万元 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万元 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

人 技术中心博士人数

人 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

人月 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

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

个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数

个 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项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项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项 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项 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

个 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个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2.附表

附表1 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

费用项目

金额

备注

一、科技活动(日常)内部支出

1、人员人工费

2、原材料费

3、其他费用

其中:(1)

(2)

(3)

(单位:万元)

(4)

(5)

(6)

二、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

其中:(1)仪器和设备

三、当年购置科研开发用的专业数据库、开

发软件等无形资产

四、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

五、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六、科技活动中的其他相关费用

1、科技活动中的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2、科技活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

说明1.上述大部分项目的金额可以从“研发支出”等会计科目或统计局的B107-2中获取;

说明2.企业在科技活动中购建或其他方式获取科研开发用的固定资产,应该填列归集在“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或“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栏目中;为避免重复统计,如果固定资产来源于政府资金,则应该填报在“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栏目中、不归集在“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栏目。

附表2

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

序号

姓名

出生

年月

学历

工作

单位

工作

部门

职称

职务

技术

领域

专家

类型

工作时间(月)

电话

邮箱

备注

说明1.专家类型分为: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国家专项津贴、3.省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省部专项津贴、5.计划单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7.博士、8.在站博士后、9.其他类型专家。其他类型专家请详细说明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附表3 科技项目信息表

项目

名称

项目

来源

合作

形式

合作

单位 成果

形式

技术

领域

起始

日期

完成时间

经费内部支出

说明1.项目来源:1.国家科技项目;2.地方科技项目;3.其他企业委托科技项目;4.本企业自选科技项目;5.来自境外的科技项目;6.其他科技项目。

说明2.项目合作形式(按重要程度选择其中最主要的1项):1.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2.与境内高校合作开发;3.与境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开发;4.与境内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合作开发;5.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开发;6.独立研究开发;7.委托开发;8.其他。说明3.项目成果形式(按重要程度选择其中最主要的1-2项):1.论文或专著; 2.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原型或样机、样件、样品、配方、新装置; 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 4.发明专利; 5.实用新型专利; 6.外观设计专利; 7.带有技术、工艺参数的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规范; 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说明4.完成时间:如果项目在报告期已经完成,则填写完成或结题时间,如20101105;如果项目在2010年12月31日前没有完成(结题),完成时间则填写预计完成时间,如20110518。

附表4 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

序号

发明专利名称

申请国别

专利号

说明1.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需提供证书复印件。

附表5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

序号

被受理的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申请国别

申请号

说明1.专利类型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说明2.当年指2010年;

说明3.受理的发明专利需提供受理证书复印件。

附表6 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认定机关名称

认定证书号

是否对外服务及服务收入

说明1.需提供认定证书复印件。

附表7 拥有的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信息表

序号

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名称

评定机关

认定时间

证书或文件号

说明1.企业拥有的国家驰名商标需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有效证明材料;

说明2.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需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有效证明材料。

附表8 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类型

标准号

主持或参与

颁布年月

是否现行有效

说明1.标准类型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说明2.三年内指在2008、2009、2010年三个内颁布的标准;

说明3.需提供标准名称和能证明企业作用的资料复印件。

附表9 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

序号

奖项名称

奖励类型

奖励级别

获奖时间

说明1.奖励类型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说明2.需要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

3.其他证明材料

企业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合并填报的企业科技项目表B107-1表与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情况表B107-2表和其他材料。

在统计局的统计报表体系中,没有填报B107-1表、B107-2表的企业,参照B107-1表、B107-2的表式填报。

在附表中,需要提供复印件的证明材料按照附表的说明提供。

4.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

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称:

获得国家认定时间:

技术中心重点研究领域:

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统计:

进口货物名称

进口

数量

进口金额

免征进口关税金额

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金额

合计

有关问题说明:

填报日期:

****年**月**日(企业盖章)

注:此表为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金额统计表,享受其他优惠政策进口产品免税额不在统计范围。

5.企业上报的全套资料清单(1)工作总结(申请报告);

(2)技术中心评价表;

(3)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

(4)B107-1表、B107-2表

(5)科技经费、科技专家、科技项目、拥有专利、受理专利、认可实验室、驰名商标、国家标准、国家奖励等九个附表;

(6)财政部要求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统计表;

(7)有关专家、专利、实验室、驰名商标、标准、奖励等的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8)企业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6.省市主管部门初查重点

企业上报资料的完整性;

企业上报资料的准确性;

企业上报资料的合规性;

特殊指标:三个指标的最低要求;

其他:申报企业的资格等;

材料的装订要求:装订形式按书本形式;

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 篇5

地区/系统:

号:

申报单位:主管部门:申报日期:

扬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印制

(盖章)

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要求及有关指标说明

一、申请材料装订要求

申请材料构成及装订顺序:(一式三份装订成册)

1、封面

2、目录

3、《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表》

4、《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书》

5、证明材料

二、《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表》

表式另见Excel文件: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表.xls

三、《扬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书》内容要求

(一)企业概况

1、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总资产、隶属关系、规模类型、在地方企业中的位次、国际国内同行业排名;

2、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职工人数(包括大专以上人数和工程技术人员数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3、科研手段、生产装备、质量体系情况;

4、主要产品及技术水平、技术来源、主导产品市场占有情况,在本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竞争能力;

5、企业近三年(含当年预计)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出口创汇等指标绝对值及年均递增百分数);

6、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产品名牌、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认定等)。

(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

1、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效果

是否制定有技术创新战略及规划或计划,何时制定;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规划指标、创新模式、研究开发方向、重点开发项目投入产出计划的实现情况等;按照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近年来或近几年来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如何整改。

2、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建设情况

目前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设置、科技管理(包括项目、课题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建设、经费保障、创新环境建设以及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等情况及运行效果、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方面。经费保障主要介绍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是否纳入企业财务预算,近两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及其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3、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数量和结构、企业研究开发和检测试验仪器设备数量及原值、企业信息化及信息技术在技术创新中的利用、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情况;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实力和能力方面,与同行企业的差距如何,是否能适应产品技术开发调整的需要。

4、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效

提供以下最近两年的情况: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果、获奖项目、产品产业化情况、统计期新产品销售率、开展超前性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储备及成效、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授权专利等。

(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规划

1、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围绕今后五年(含当年,下同)企业发展以及 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明确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2、技术中心的组织体系(1)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图;

(2)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技术中心及其各组成部门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

(3)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技术中心及其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4)技术带头人情况。

3、技术中心的工作目标

包括:(1)产品开发方面;(2)自主知识产权方面;(3)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开发、应用方面;(4)开发手段完善和信息化建设方面;(5)科技队伍建设方面等。

4、技术中心的主攻方向

在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虑确定技术中心的主攻方向:

(1)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2)能给企业带来较大增长、提升产品档次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3)对制约产品总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和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件或关键因素组织攻关;

(4)推广应用有利于改造老产品,提高其档次和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

(5)研究和应用优质(等级品率高)、高效(节能、低耗)、快速(智能化、自动化)、清洁(少无切削加工)的工艺装备技术;

(6)有助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有关项目。

5、技术中心的建设项目

(1)主要项目及所需资金(技术中心大楼;技术开发和管理所需的硬、软件项目,如设计、试制、化验、检测设备方面;新产品开发费用;人才培养、引进;产学研联合;技术引进等等。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分类);

(2)资金来源(总投入,其中自筹、贷款等);

(3)今后五年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计划(各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总额及占销售收入比例);

(4)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按年度排进度)。

6、技术中心建设措施

(四)今后五年的企业发展目标

1、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出口创汇及年均递增百分数);

2、技术进步目标(产品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目标及实施起止时间);

3、企业资产目标;

4、其它目标,如产品创牌、质量攻关、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国际国内同行位次等。

(五)企业负责人意见(负责人签字、企业盖章)

(六)主管部门初审意见(盖章)

四、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

1、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 用。包括列入技术研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中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指企业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赎买自制设备支出和其他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2、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指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支出。

3、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R&D项目数之和。

4、对外合作项目数: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5、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企业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新产品既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立项、鉴定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立项、研发、鉴定、投产的新产品。新产品的统计有效期为:从投产之日起生产资料类产品为3年,消费类产品为2年。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型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 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其用途或者技术设计和材料三者都有显著变化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不包括仅仅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的变化的差异性产品。

6、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指统计年度末整个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科研设备、中间试验设备原值(帐面原值)。

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包括技术开发仪器、技术开发设备、技术开发检测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等。

7、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指企业中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少于10%的人员,不予统计。

①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企业所属的技术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包括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的人员。

②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研发管理部、处、科等)的工作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但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间接服务人员。

8、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直接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以及为上述三类项目提供专门管理和直接服务的人员。

9、技术中心职工人数:指在技术中心工作接受考核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包括在册的技术中心研发人员,专门管理人员和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员。

10、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在册全体工作人员的年货币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分红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11、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具有高级职称并获得国家、部、省等政府部门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享受国家、部、省专项津贴的专家的人员数。

12、技术中心博士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数。在站的博士后可以作为博士进行统计。既是高级专家又有博士学位的只能作为专家或博士统计一次,不能重复统计。

13、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指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技开发能力的海内外专家累计人月数。最小统计单位为:0.5人月。

14、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联合设立的以研究开发、产品设计为目的的组织机构数量。

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规范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参照《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第34号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技术中心,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负责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

第三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省企业技术中心,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

第四条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负责省企业技术中心相关工作。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与运行评价。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同级管理部门,负责省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管理等事项。

第二章 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第五条 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根据省发展改革委通知要求报送申请材料。

第六条 申请省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在省内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创新效率和收益显著;

(三)有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500万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50人;

(四)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技术开 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800万元;有较好的技术积累,重视前沿技术开发,具有开展高水平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企业在申请受理截止日期前三年内,不得存在以下情况:

(一)因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走私行为,受到刑事、行政处罚,或因严重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二)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三)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第七条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同级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及当年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通知,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并将推荐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及其申请材料(一式二份)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评价表及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推荐的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进行初评,并根据初评结果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等综合 评估,确认认定结果,并通过省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予以公示。

第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在受理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申请材料之日起90个工作日之内联合发文,向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及同级管理部门通报认定结果。

第三章 运行评价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省企业技术中心运行评价。省发展改革委于评价下发评价通知。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对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真实性出具意见,并根据评价通知要求将评价材料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评价材料主要包括省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评价表及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 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和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5分至90分(不含90分)为良好。

(三)评价得分60至65分(不含65分)为基本合格。

(四)评价得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

第十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对评价结果进行确认。省发展改革委在受理评价材料之日起70个工作日内,向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通报评价结果。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应于每年8月30日前,将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变更情况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同时抄送地方同级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每年对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报送的企业变更情况进行确认。

第十六条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报送的企业材料和数据应当真实可靠。企业提供虚假材料和数据的行为,经核实,将纳入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运行评价不合格;

(二)逾期未报送评价材料;

(三)提供虚假材料和数据;

(四)主要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因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走私行为,受到刑事、行政处罚,或因严重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六)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七)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八)企业被依法终止。

第十八条 因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二)项所列原因被撤销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两年内不得再次推荐该企业。

因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三)~

(七)项所列原因被撤销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三年内不得再次推荐该企业。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和督促评价基本合格的省企业技术中心改进工作。

第十九条 各地市所属海关对推荐申请省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和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第(一)项、第十七条第(五)项所列情况进行核查。

税务机关对推荐申请省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和省企业 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第(二)项、第十七条第(六)项情况进行核查。

第二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郑州海关联合发文,向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及同级管理部门通报省企业技术中心调整、撤销和更名结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支持省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研发任务。鼓励各省辖市、直管县(市)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法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第二十二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河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豫发改高技〔2011〕176号)同时废止。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篇7

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15 年12 月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并于近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多个部委, 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由国务院于1991年通过的一项国家级资质评审认定工作, 同时配套制定了财政、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2015 年初工程研究中心开始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并顺利通过审评、公示等程序, 最终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篇8

启动

为进一步做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文化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动漫企业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通报了2013年动漫企业认定有关工作事项。

据了解,本年度申报工作截至4月20日,主要采取纸质申报方式,相关申报材料表格可在文化部官方网站或国家动漫产业网下载。 (立人)

武汉动漫期刊发行量

世界第二

2012年,武汉动漫游戏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其中,动漫期刊月出版发行量近千万册,发行量达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据武汉动漫游戏协会秘书长张敏介绍,2013年,武汉动漫产业除了制作更多精美的动漫作品外,还将大力发展与国际同行的学术及产业交流合作。 (张弘)

招财童子手机游戏

登陆苹果应用商店

招财童子IOS手机游戏《招财童子—pop》震撼登陆苹果手机应用商店App Store。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的趋势下,招财童子团队响应童子粉丝的要求,潜心开发数月之久,经过多次产品修改,终于完成手机游戏《招财童子——pop》的开发,并顺利通过苹果公司的严格评审,强势上线销售。 (立人)

上海九城漫画频道上线

日前,上海九城漫画频道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漫画平台中找到自己钟爱的漫画作品。题材分为爆笑卡通、少年热血、少女纯情、教育百科、生活校园、童趣亲子等等。

据悉,在3月31日之前, 用户可免费阅读漫画频道内的所有内容。4月1日起,该频道正式收费,用户可自由选择单册购买、成套购买和频道包月,包月是15元/月。 (李飞)

重庆开发

首个防震科普动漫游戏

近日,从重庆市地震局开发了重庆市首个以防震科普为主题的动漫游戏——《多多地震历险记》。目前,该游戏的首期“学校避震篇”已通过了验收。不久之后,就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这款游戏。 (霍楠)

《泰山》旅游动画系列片

全国首播

3月7日,大型动画片《泰山》在山东广播电视台举行首映式,并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进行全国首播。这部由山东广电呀咔咔动漫产业有限公司策划制作的动画片,是一部致力开发和保护泰山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长篇系列动画片。 (刘兵)

《西游》一个月豪取12亿票房

上一篇:优秀教育实习基地下一篇: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