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共11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教学团队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之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策略,旨在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作 者:王乾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教学团队 制约因素 对策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2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体,关系到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其态度直接决定教学团队的成立。长期以来,每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方面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与教师之间对于教学任务的沟通和交流极少,对于彼此的教学内容、方法等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单兵作战”模式导致教师之间缺乏联系,而许多教师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大多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意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问题时也往往采取自我解决的方式。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淡漠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是教学团队成立的首要制约因素。

(二)学生因素

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学生对教学的影响自然是不容忽视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学生的思想、知识又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此一时的教学内容、方法未必适应彼一时的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改革的推进异常艰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都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对于承担着教学改革重任的教学团队来说,团队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学团队必须时时考虑其“顾客”———学生的需求,关起门来搞改革是行不通的。所以,学生是制约教学团队建设的又一因素。

(三)高校因素

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分化成不同的院系,学术人员按照学科分类分到相应的院系并细化到具体专业。大学组织内部的院系建制和长期存在的学科壁垒,客观上增加了不同学科之间整合的难度,与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不相适应,阻碍了跨学科团队的建设。[1]目前,我国的教学团队建设大多是依托本学科建设的,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极少。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间的融合不断加快,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势必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目前我国的学术组织结构对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任何事物都会在有形无形当中受到社会的影响。教学团队的建设虽然是以高校为背景环境,但也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良风气,例如教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观、拜金主义等,这些腐朽思想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是会腐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思想。在高校当中,如果一些教师不能坚定意志,势必就会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侵蚀,对教学产生厌倦,或是为了金钱和名利而过分专注搞科研,忽视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社会因素也是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观念层面的建设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想使教学团队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大主体,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努力。

2. 树立新的教学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完成教的任务,学生完成学的任务,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途径,是学生实现理想的最佳选择。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两大关键因素,必须加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物质层面的建设

物质层面的建设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物质基础。物质层面的建设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和相关环境的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质储备,首先,要选拔优秀的教师加入团队,形成一个“智囊团”,为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其次,国家和高校要给予团队充足的资金支持,且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最后,要为团队成员营造温馨、轻松的环境。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指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环境的建设必不可少。

(三)制度层面的建设

1. 激励机制。

人是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但只有在人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的情况下才是如此。心理学家坎贝尔指出:个人成就的大小是能力和激励的函数。用公式来表达,就是个人成就=f (能力×激励) 。该公式表明: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而且取决于他的动机被激发出来的程度。要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力,激励手段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单一,侧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的职称晋升,团队的激励以整体激励为主。[2]单一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整体奖励和个体奖励相结合;目标激励和奖励激励相结合。

2. 评价机制。

评价可以掌握和了解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促进自我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可以规范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使团队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可以激励团队成员不断实现团队的目标。因此,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团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学团队的评价主要为学校组织的专家评价,评价机制单一,不利于教学团队的成长。一套合理的教学团队评价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

(四)文化层面的建设

良好的团队文化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团队精神强;二是团队充满活力与热忱;三是团队成员不断进取。因此,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就要从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共同愿景和搞好团队学习这几个方面入手。[3]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整体面貌的体现,要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加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使团队成员深感自己是团队中不和缺少的一份子;其次要培养团队民主氛围,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团队成员之间沟通无障碍;最后要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成长,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在团队个人成长的同时又能实现整个团队的良性发展。

(五)组织层面的建设

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加强各个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将联系比较密切的相关专业、院系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再孤立;建立临时性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一些教学和科研的任务,项目结束时研究机构可解散;建立新的跨学科研究组织,招募新的教师成立团队,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而教学团队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之选,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策略, 旨在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团队,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2]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8.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43-2

0  引言

如何培养符合行业一线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具有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能力。然而,林业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避免“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保证“双师型”教师健康发展,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的必然趋势。

1  “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葛忠夏【1】通过调查认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难度很大,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岗位实践机会很少。何春联等【2】认为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白晓龙等【3】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朱晓萍【4】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既是职业院校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张荣华等【5】提出了校企合作应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渠道的论点。卢军等【6】认为应合理进行专业师资配备、建立充足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制定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保障制度、开展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践。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诸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如何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制约他们发展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实、涉入较浅。所以还需加深研究,为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依据。

2  制约林业职院“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因素

2.1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很多地区还没有制定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在调查的7个林业院校中,大部分教师按照个人的理解去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50%的教师认为来自企业一线、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师就为“双师型”教师;30%的教师认为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20%的教师认为双证书(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双职称(教师系列职称、技术专业系列职称)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由于认定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导致有些非“双师型”教师享受与“双师型”教师同样的待遇,打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况且不同单位制定出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就算有了标准,指定单位不同,标准要求也不同。为此笔者就“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由谁来制定,做了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表1  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认定应该由谁来组织制定

[学历结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政府与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及企业联合\&社会第三方组成的专门机构\&其他\&所占比例\&6.7%\&3.3%\&16.7%\&70%\&3.3%\&3.3%\&]

由表1可以看出,认为“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由学校、行业企业与政府联合组织制定的占70%,认为由政府部门与行业企业组织占16.7%。为此,大部门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应该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组织制定,由政府部门强制实施。

2.2 院校与企业合作较少,教师实践机会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绝大多数林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占50%以上,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通过实践锻炼直接到讲台,授课内容大部分是通过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出现在黑板上施工、酿酒、教室内种地的现象。教师教学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甚至教师都不知道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具体做什么工作。为此因提供校企多元化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对企业的认知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使得教师以企业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导向制订授课标准。

2.3 “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制度和政策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如《职业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等,这些文件都有对职业教育实践进行明确规定的内容。但还是缺乏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针对性文件,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仅有6.6%的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学院有相关制度和文件,56.6%的调查者回答没有相关文件,36.6%的调查者则对“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和政策漠不关心,表现为不清楚。

为此希望政府能为“双师型”教师成长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制订有利于深化“双师型”教师健康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2.4 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企业合作意向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主要有2个原因:其一,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往往考虑自己的收益成本,很难与学校认真的配合。他们认为,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产周期与秩序,教师去企业不好管理,因此,把师资培训作为额外的负担。其二,有些企业缺乏前瞻意识,只盯在名校,名专业上,并且把合作的内容定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让等方面,忽略了对职业院校师资培养。

2.5 林业职院教师工作量繁重,没有企业实践的时间和精力

在所调查的林业高职院校中,70%以上的教师承担教学和教务或者辅导员(班主任)等多种工作,工作量繁重,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甚少,导致教师实践与技能训练不足。加之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非常困难,只有与相关技术领域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离学校较远,给教师企业实训实践带来很大的不便。

3  讨论和建议

健全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认定的统一标准,增加量化标准内容,明确是“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使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收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政府明确量化“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制度和政策,制定“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途径与策略,改革教师人事招聘制度,实行教师流动制度,制定参与校企联合的优惠政策等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为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专业实践教学服务,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分期分批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优先安排无企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和聘职称急需条件支撑的教师,教师挂职的企业和岗位要与本人所从事的专业和所授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密切相关。

参 考 文 献

[1] 葛忠夏.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2] 何春联,朱盛毅,江越平.“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模式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双证型”学生培养模式[J].教育创新,2010(4):116-117.

[3] 白晓龙,杨春和,顾卫兵,姚进一.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72.

[4] 朱晓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5):33-34.

[5] 张荣华,李建国.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渠道[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8):25-26.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4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也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更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根据乐耕片区学校的情况看,目前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我们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教育质量相比所凸显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其原因,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好的教师流失等,是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就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因素

(一)师资配备不足,优秀教师资源流失。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学校工作,有点关系的老师都往镇中心学校或镇周边学校调,造成一大批优秀教师流失。这样使得村小,尤其是偏远学校,只剩下几名本乡本土的老教师支撑着,师资严重不足,这样便形成了制约农村小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

对策:严格加强教师管理,出台相关制度,定人定岗。

(二)专业教师缺乏

农村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即使有这样的专业教师,都分配在城镇学校。在农村学校,许多教师往往要兼带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大多都兼任、“赶鸭子上架”,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提升教学质量。虽然每学期都在加强专业培训,一是时间短,二是人数少,这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不大,或者说从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对策:一是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二是加大教师专业化培训力度。

(三)教师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其教育观念非常滞后。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有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更没有千方百计抓质量的意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就拿同一镇来说,偏远村小和镇乡中心地带的学校比较,其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班班通教室等,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所以,教育公平缺失,教育公平也就是一句空话。

对策: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三、学生的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

目前,农村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大部分缺少亲情,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上无父母的辅导帮助和照顾,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如有的乱买吃的,有的上网打游戏,有的逃学旷课等,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问题生的出现,这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无疑是越来越大。

对策:把关注留守儿童的行动落实到实处。

(二)优秀学生的外流问题

由于当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差距,再加上一些民办小学的兴起,有条件的家庭的孩子都会选择好的学校,这就造成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的外流。另外,一部分优生随父母到外地打工就读,也造成了农村学校将失去许多优生而影响了质量的提高。对策:只有改善办学条件,才能留住教师、留得住学生;不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就会越来越差,因小而失大。

三、教研的因素

多数村小,教师七、八个,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有的是包班,虽有一二节课的休息时间,但要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根本没有时间搞教研,在开展教研活动上只是一句空话,走走形势,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更谈不上搞课题研究。

四、管理的因素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效率。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赢在课堂,才能搞好教学质量。

对策:要把好40分钟质量关。一是抓教学过程。就是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抓好教学反思。三是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优化课堂的前提。

(二)加强制度管理

多数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建设机制不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出现错位缺位、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对滞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尚无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前提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下面结合冷水镇的工作实践,谈谈我本人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当前几种典型的新农村建设类型及发展定位

一是资源型新农村。即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二是工业型新农村。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三是生态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如大连市推出的“四位一体”沼气应用、大中型能源环境工程建设、太阳能有效利用和生物质能源气化等能源生态工程的能源生态型新农村。四是城镇型新农村。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如江西上饶创建文明村镇。五是第三产服务型新农村。即城郊型新农村,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六是劳务输出带动型新农村。即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将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们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几种典型的类型。一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资源型新农村。如太山村依托石灰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引进两个老板,投资5000万元到该村建设神峰回龙观石料厂和泰山石灰石料厂,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二是以“打工经济”“面包经济”两驾马车为带动的劳务输出型新农村。2010年,全镇输出劳务累计12500人,占总劳力的75.6%,为全镇农民增收近2亿元。三是依托红色旅游发展的服务型新农村。利用北山革命老区腹地的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大手笔开发集红色旅游、水利景观旅游、道教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观区,使旅游经济发展初显成效。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制约性因素

尽管近年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度之大、投入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农村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和深刻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农”问题积累多年,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彻底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过坎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上面热、下面冷,农民主体意识不强,新农村进程难以推动

近几年来,国家为调动基层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通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推行了大量的奖补政策,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但是从根本上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利益主体,也应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参与者,理应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在新农村

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往往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一是部分群众存在认识误差,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在筹资修水、电、路等农村公共设施的时候,农民往往不愿出资出力,自筹资金的难度大。二是思想封闭落后,农民参与意识不够。新农村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多数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怕投入,怕欠帐,在建设上没有动力,导致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不高。

2、宏观意见明确,基层微观操作模糊,体制机制不顺,新农村建设总体推进难有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部署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但是具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缺乏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农村建设有关法规不完善,导致新农村建设推进难。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不适用于乡镇村组建设。目前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单位资质管理、职业资格认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无法套用在农村建设管理上,从而使新农村村镇建设法规形成真空。农民建房想怎样建就怎样建,缺乏有效的管理。二是土地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新农村建设推进难。虽然进行了土地确权制度改革,土地的权属基本上落实到了每个农户,但是由于缺乏土地流转的平台及有关机制,导致土地流转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举步维艰。三是奖补的机制不完善也导致了新农村建设推进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建设欠账较多,需要国家更多的奖励补贴,但是由于奖励补贴机制的不完善,在促进这些地方发展上作用有限。以XX镇为例,通村水泥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修3.5m宽,18cm厚,按当前市场价,每公里需26万元,除去国家每公里补贴10万元,市财政每公里补贴2万元,村里还需自筹14万元。一个村修几公里路,就需自筹好几十万元,部分集体经济差的村根本无法筹集到位。同时,部分地方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5m宽的道路太窄,错车困难,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急需提高公路建设标准及补贴标准。

3、基层组织建设滞后,资金支柱乏力,经济原动力不强,新农村建设任重

道远

一是乡镇职能履行出现错位缺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大力精简机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在当时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改革后财权上移,许多本不应由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不断下移,乡镇政府承担了许多与其财权不相称的事权,镇村运行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导致乡镇组织服务断层、农业服务体系断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断档。二是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当前,农村党员多是四十岁以上甚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青壮年党员较少,党员队伍存在着严重的断层和青黄不接,直接导致了农村党支部战斗力下降,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的作用。三是乡村债务沉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税费改革之前,很大部分乡村背下了严重的债务。以我们XX镇为例,全镇村级债务达到3000多万元,39个村,仅有2个村无债务,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是空壳,村级收入乏力,村里在建设公益事业向群众募集资金时,群众往往要求用以前的债权抵数,导致资金筹措艰难。2003年,农村债务锁定后,目前国家一直没有出台有效的措施,化解农村债务。而同时,税费改革后,镇村再无收入来源,上级拨付转移支付仅能保吃饭保运转,根本拿不出来钱搞新农村建设。应该说“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等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村所结对的单位不同,争取的资金物质也不同,发展的快慢也不同,导致苦乐不均。所以镇村两级财力的弱化成为了新农村建设推进的瓶颈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制约性因素的对策思考

1、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是主战场,只有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参与,促使老百姓与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思想同心、目标同向、事事同抓、成果同享,新农村建设才可能取得成效。

2、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完善农村建设管理法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基础上,起草颁布适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法。二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三是实时调整惠农奖补机制,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和途径。

3、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推动乡镇职能改革、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以恢复乡镇城镇建设职能和水利管理职能为核心,进一步强化乡镇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镇村等基层党组织要在巩固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及五个基本建设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责任制。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篇6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一、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1.农艺对农机的制约 现以湖北宜都市水稻种植为例予以分析.近几年来,宜都市大力推广农机农艺高度结合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新技术,但由于农民选择的水稻种子品种繁杂多样,给水稻机械化育秧带来极大不便.

作 者:付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农机局刊 名:农机科技推广英文刊名:AGRICULTURE MACHINERY TECHNOLOGY EXTENSION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7

一、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制约因素

1. 缺乏完整的宣传推广体系

一方面,健身气功施行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导,各省市体育局为辅助的传播体系,现阶段鲜有相关的比赛项目, 而唯一一个影响比较大的高校健身气功比赛也仅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单方面主办。在高校内部,健身气功的推广仅依靠个别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健身气功完全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高校的学生不了解健身气功,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健身气功的推广。

2. 竞赛设置限制参与度

众所周知,大型的竞赛会对项目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健身气功唯一的比赛项目在竞赛设置上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师生的参与度,而这一现象必然会影响健身气功在高校之中的推广。例如竞赛规程中虽然规定高校学生和65周岁以下的教职工均可以参加健身气功比赛,然而对相关的数据资料分析可以知道参加比赛的教职员工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年纪较大的老师自然不占优势。而2013年的新政策颁布,又制订了两人组竞赛的新规定,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平衡了项目的参赛人数,然而也对高校之中参与比赛的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缺乏体育训练基础的学生直接被排除在外, 完全违背了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宗旨。

3. 高校资源缺乏限制项目开展

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开展健身气功的教师资源,很多院校的老师往往缺乏专业性的知识,仅仅只是自学了健身气功的部分套路或是参加过相关培训,没有对健身气功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这样必然会影响健身气功的教学质量。

4. 大众对健身气功认知不足

因为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人们思想上存在误区,有人认为 “气功”修炼的过程会很难; 还有人认为健身气功比较 “玄幻”,最好不要接触; 还有人认为健身气功完全是老年人的运动,不适合高校学生锻炼身体,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错误观点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健身气功的推广与发展。此外,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的偏差也使得他们不重视健身气功教学,这些也是健身气功在我国高校推广难的原因。

5. 其他影响制约因素

首先学生缺乏对健身气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激情,严重影响高校健身气功学习氛围的形成; 其次,健身气功的教学手段单一,因为在高校落实健身气功教育的时候,安排的教学时间往往较短, 加之教师缺乏教育经验,大多都是摸索教学; 最后,健身气功教学难度比较大,因为健身气功中有很多动作是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形态和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往往会觉得健身气功很难学。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健身气功教学开展的难度。

二、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有效对策

1. 提高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度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国家的相关部门对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进行长期的、稳定的政策扶持。加强高等院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健身气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健身气功教育者建立长远的教育教学规划,加大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投资,帮助高校设置科学的健身气功课程体系,确保健身气功科学、系统、专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地开展健身气功课程,使之服务于学校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将健身气功课程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之中,将健身气功作为高校教育的必修课,促进身气功的多样化教学,保证健身气功教学的实效性。

2. 强化高校之间的联系,落实理论和技术上的交流

一方面,强化教育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利用沟通的机会落实教学经验的交流,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以组织健身气功的表演活动和竞赛为主要形式来促进健身气功的技术发展和营造运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喜悦,并逐步爱上健身气功这门课。利用健身气功相关的活动或者竞赛宣传健身气功,在展现高校精神面貌的同时强化健身气功的影响力,帮助推广健身气功。

3. 引进专业化的教师,通过培训建立优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保障健身气功教学质量的基础。引进专业化的健身气功教育者,为健身气功教育注入活力。此外, 加大健身气功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充分考虑健身气功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健身气功专业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大胆地创新教学,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为落实多样化、高质量化的健身气功教学提供保证。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还可以引进一些健身气功名家,让这些健身气功名家进入课堂,增加健身气功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健身气功的有效推广。

4. 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人们认识健身气功

倡导政府部门及媒体加大对健身气功科学性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校园中可利用的资源( 校园广播、学生社团等) 开展多渠道的宣传,帮助高校内师生正确、全面、科学地认识健身气功。 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健身气功协会或是健身气功社团,让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健身气功的交流学习,全面地促进健身气功的发展,推动健身气功教育的发展。

5. 从其他角度出发全面推广高校健身气功

首先,出于对健身气功学习难度较大的考虑,教育者应该主动钻研行之有效的健身气功教育方法,促进健身气功的推广; 其次,因材施教,对那些学习有难度的学生落实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不强求学生学习,而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参与到健身气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健身气功的知识以及自身的健康水平; 最后,强化健身气功的效果评价机制,扩大健身气功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健身气功不仅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更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部分。健身气功可以通过身体活动、呼吸吐纳以及心理调节的方式实现增进锻炼者身心健康的根本目标。想要在我国的高校全面地落实健身气功的教育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希望本文所述的策略能够为健身气功的推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吉勇,杨慧馨,富弛宇,等.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2]马燕萍,马振,赖剑慧.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开展现状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05).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二级部门  办公室 能效 因素 对策

一、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二级机构办公室是高校各二级单位从事日常事务管理的科室,是每个部门的“心脏”,是负责上传下达的枢纽,是沟通学校与部门的桥梁。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壮大的形势下,高校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管理权由集中逐渐下移到二级部门。这种情况下,作为二级部门的“心脏”,办公室的地位与作用就越来越重要。

(一)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1.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在部门的管理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在行政上受部门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在业务上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办公室按照部门负责人的意图和要求组织开展本部门的工作,帮助领导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协调、管理。可以说,各二级部门能否高效、有序地运作是一所大学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

2.二级部门办公室居于部门管理系统的窗口地位。上级部门及其他同级单位的文件、通知会直接送达办公室,同时又要根据不同需要,整理、搜集本单位的相关材料,并按要求送达不同的部门。另外,还需要接待来人来电来访,并根据其内容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参谋、助手的作用。二级部门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情况十分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事故,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要对学校、部门的各项政策、制度烂熟于心,随时掌握部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第一手资料,随时为部门领導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

2.协调、沟通的作用。二级部门办公室是沟通学校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广大师生以及部门与学校外部一些机构之间的媒介,是负责管理本部门人事、行政、文字、信息及其他事务的中心。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沟通、协调上下功夫,协调对内、对外的关系,加强与师生间的沟通,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力求在部门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3.检查、督促的作用。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是学校和部门决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机构。学校在给各二级部门发出指令后,指令的执行和监督的任务就落在了二级部门办公室身上,要保障指令的顺利完成,在检查、督促学校指令的过程中就要严格以制度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以避免重大发生的问题。

4.前沿、窗口的作用。二级部门办公室是为教学和广大师生服务的前沿阵地和窗口。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我们既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又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耐心、细致地为学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达到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的目的。

二、制约办公室管理能效的因素

虽然办公室在高校二级部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大,因二级部门办公室的职责职能有所增加,其在日常管理中的短板也开始暴露。若不能高效、有序地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就会影响整个高校的管理与运行。

(一)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办公室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编制配备不合理。首先,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对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没有严格的学历及职称要求,入职的门槛比较低,大多二级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是直接留校的学生、引进人才的家属及其他一些转岗的人员。他们在教育程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总体水平上层次不齐,工作经验和管理水平千差万别,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亦有所差别,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办公室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办公室管理人员编制配备不合理。在很多高校,二级部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般只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一些机构比较小的部门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办公室管理人员。而他们的工作范围对内要负责管理部门内部的人、财、物、文、研,对外涉及文件的起草和收发、资料的搜集整理、各种材料的上报、各种检查的准备。要一个人高效有序、面面俱到地完成以上的各项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办公室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工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体系,掌握相关的技能才能具有从事该项工作的素质,以满足高等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但现在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对系统培训办公室工作人员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行政人员培训机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专职教师的培训上,以提高教师职称、学历及教学水平。而由于办公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人员平时忙于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需要随时接待来人来电,解答各种问题,这样一来,他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学习之外,几乎没有自主学习时间和环境。

(二)管理观念滞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

办公室工作人员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很多人在办公室管理工作上一干数年,且很多常规工作有其固定的模式,因此相对固定的位置和工作内容,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导致工作机制过于程式化,他们习惯按经验或是约定来处理问题,缺乏灵活变通,不擅长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不能按照新的情况和问题制定出与时俱进的工作计划和提出建议,不善于在变化的环境中以人为本,高效快速、开拓创新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二级部门办公室的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主要靠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指示,通过行政命令指导工作和处理问题,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工作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办公室工作激励制度,缺乏自我评价的标准、方法,导致工作人员在无序的状态下工作,很难提高工作水平。

(三)办公室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尽管二级部门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很多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被当成部门可有可无的附属机构,其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认为他们的从事的工作轻松且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劳动量和劳动效果是无法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相比,是高校里的“二等公民”。

此外,二级部门虽然明确规定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职责,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无法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及工作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根据评价进行必要的奖惩,且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分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教学和科研挂钩的,导致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收入分配不成正比。同时,受工作岗位的制约,他们在职称、职务的晋升上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工作热情受到打击,这些因素导致办公室管理人员抱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心态面对工作,极大地影响了部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解决制约因素的策略

(一)加强建设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队伍

高校二级部门作为一个基层管理组织,其工作纷繁复杂,面对部门的“人、财、物、文、研”要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这就在办公室管理人员的选拔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选用年轻的、有工作热情、热爱本职工作的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工作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办公室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公文处理能力和服务决策能力,从而提高二级部门办公室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

(二)加强并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我们必须首先制定与其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位置的具体工作范围和目标,实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改变过去无人事干、互相推诿的情况。建立完整监督、奖惩制度,在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同时加强监督,监督、检查学校及部门的指令是否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对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奖优罚劣,以增强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

(三)改进办公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高校现有的薪酬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对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受校内岗位设置和职称晋升制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办公室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学历深造等方面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他们不能通过职称的晋升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亦不能通过行政职务的升迁提高行政级别。这对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领导者和相关的主管部门需要针对这一人群制定专门的考核、奖励制度,以人为本,为管理人员在专业技能培训、学历深造、职称评定及职务升迁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为高校办公室管理人员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办公室管理人员能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工作,从而消除对职业的倦怠感,在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创新,更好地履行职责,从而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琳.论高校二级院系办公室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研究,2013(26).

[2]王桂香.加强与规范高校二级部门办公室管理的思考和对策[J].科教导刊,2013(23).

[3]蔡荣荣,胥亮.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效能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赖华红.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与建设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3(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9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系列化开发、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特色+规模”,“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是国际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大改革。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业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是农业走出困境,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创业、完成第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确实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项具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但从总体看,由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层次仍然较低,现行体制仍不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步子不大,因此,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运行体制的制约

从整个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生产经营的比例偏大,其他各种生产经营比例明显偏小。正因为如此,就产生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制约因素,而且又容易造成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脱节的现象。从现在的农村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的缺乏,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不规范甚至很不规范,因而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进 行决策时,还面临许多困难。目前,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高,生产的专业化还较低,这些农产品是很难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与此同时,加入WTO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

(二)流通机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由产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销区零售市场组成,发育都不充分,市场设施落后,契约关系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产品的营销。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息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面临不确定性选择的难题。在农业领域,不仅自然风险总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且农产品供给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价格和收益难以准确预期和进行事先调节。同时,由于农户从事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准确,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入的盲目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流通的接轨还存在不足,一些与农业有密切关连的服务,流通部门组织还处于一种自我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三)农业科技水平的制约

国际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建设领域,符合我们原定的科 学研究的全面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标。然而,我们固有的科技计划进程有可能被中断、受冲击,产生种种不适,并发生改变。再者,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按照国际化农业流程调整产业结构与现有的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规模有限、农产品的质量差、商品率低存在矛盾。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尤其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同时用于农产品进口支出过大,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压力,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如永春县农业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的闽台合作项目,已初步进入到推广阶段。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含量不算很高,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小果、劣果等劣质品的比例还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开而不发,增产不增收的倾向。几年前,澳大利亚一位农业专家参观了永春县湖洋镇桃源村一株结果累累的芦柑高产树,本想听到他的赞扬声,但是,他看后并不满意,认为我们的做法是高产不优质,小果、劣果率非常高,无法在国际市场销售,只能低价、压价销售。今年初柑桔价格在滑坡,小果、劣果基本处于成本价格或成本价格以下销售,而优质果的投入产出呈现明显优势,这就是一个提高科技含量必要性的例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1、农口各部门围绕总体目标,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创造条件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在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试办为 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的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充分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结构,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1)第一种服务模式为“专业公司+农户”(如永春县蓬源饮料有限公司等)。由专业公司提供“三个三”的服务职能,即:产前“三提供”——提供计划、提供种苗、提供物资。产中“三指导”——指导技术、指导管理、指导生产。产后“三组织”——组织收购、组织加工、组织营销。

(2)第二种服务模式为“民间协会+农户”(如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等)。其主要职能是掌握市场信息、联系洽谈业务,议定销售价格、代办外运手续、组织协调生产和销售关系。

(3)第三种服务模式为“加工企业+农户”(如永春县罐头厂、永春芦柑酒厂等)。其主要职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消化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它的特点是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通过加工增值,又为财政增加了收入,应积极鼓励及扶持此类服务组织。

(4)第四种服务模式为“相关部门+农户”(如外贸出口柑桔、茶叶等)。其主要特点是由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产品出口服务,出省服务,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5)第五种服务模式为“集团公司+农户”(如永春县美岭集团等)。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众多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内部关系,不断开辟与占领新的市场,调动农产品经 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以上五种服务模式必须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民间协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这两种服务模式可作为重点,因为这两种服务模式容易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速度快,效益也高。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3、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国有、集体为主体,个体、外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个体、外资、合作性质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予以扶持,应坚持“谁有实力、谁做龙头”;“谁有本事,谁当老大”。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不同性质的服务组织的加工、运销作用,才能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增强五个意识。指导思想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服务为后盾,按照“调粮扩经、调劣扩优、调低扩高、调凡扩特”的思路,发展高优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五个意识:一是增强首位意识。各级领导要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投入,搞好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增强市场意识。要树立流通与生产并重,流通促生产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布局。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资金、信息、技术、种子种苗、农机、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服务。四是增强开放意识。要扩大利 用农业外资,引进境外新良种、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树立食物总量意识。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粮食内部结构,发展非粮作物,增加食物总量。

2、制定与完善优惠政策。政府领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产业开发,不断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产业开发的积极性,这是实现产业目标的关键。因此,政府在开发用地、资金扶持、证照发放、税收减免、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与实用性强的优惠政策,以激励生产者、经营者及各项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3、改革资金投入机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后续车间”,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龙头企业也是集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要扶持它们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农业基地已初具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把资金逐步转向投入龙头企业及其他经济服务组织上来,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增强经济实力后,又可以法人的身份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又不断扩大其资金总量,增强开发实力,推进产业开发。

4、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立足点应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坚持“引进、攻关、转化”同步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总量等。为此,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创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良种良法,生产更多的优质粮、茶、果,争创名牌,走低耗高质的发展路子,做到既增产又增收。二是继续大力推广新技术。水利工程推广U型槽及暗管等节水灌溉模式,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推广水稻早育稀植及抛秧技术,配方施肥,再生稻技术,黄尿素新肥药 和云大——120生产调节剂,在芦柑生产中推广闽台综合技术改造合作项目等等。三是提高农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中新技术应用,多开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加强科普教育。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和科技推广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围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有计划地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三)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做到每一个产业都要确定一个班子抓落实,组织一个队伍抓服务,通过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综合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要在“深”“精”“优”字上下功夫。要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如加快芦柑、食用菌、麻竹、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2、按照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开发性农业的深化,其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延伸到加工、销售领域,因此,要按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业内部结构已逐步优化,在继续优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各生产基地的优势已初露锋芒,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区域规模优势。

3、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强调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甚至多 乡一业,多村一品。认真抓好地区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名牌农产品的管理。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形式,培育、壮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我县城区必须建成特种时菜、良种繁育、示范推广、观摩观赏的实验园区;中部经济区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优质茶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东部经济区以发展名优水果、蔬菜、麻竹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西部经济区以建设毛竹、柿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带动高效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狠抓农产品转化加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促进市场活跃,激励产品结构调整活力,社会增效,农民增收。如我县农产品新颖转化加工的发展势头良好,永春的醋豆、恒升芦柑酒等产品的上市,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还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形成以龙头带动群体的格局,促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做到健康、有序、合理、优化。

5、继续培育新型、较成熟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如鱼禽立体养殖是一种生产促进另一种生产,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长中套短,高中套矮,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局部、立体全方位发展,通过建立生物链,实现植物、动物互生互养,良性循环,高效转化,取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10

一、**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

全乡现有个体工商业户141户,其中食杂店76户、豆腐坊47户、修理部11户、理发店3户、饭店4户;私营业户10户,其中制米厂7户、门窗加工厂1户、制瓦厂1户、制砖厂1户。2003年,全乡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970万元、税金14万元。全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发展慢,规模小,门类少。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2003年个体私营经济收入仅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15%。二是投资规模小。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业户3户,仅占个体工商户总数的2.1%;而10万元以下的109户,占77.3%。三是经营种类单一。仅集中在饮食、加工、服务三个行业。另外,经营业户以本乡本土的为主,外来者寥寥无几。在141名业户中外来投资创办的5户,仅占总户数的3.5%。

二、制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地理、人文因素。**乡地处两县一区交界处,与***毗邻,**公路穿过本乡,应该说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乡政府与**镇相距6公里,与其相比较,个体私营经济则落后了许多。主要因为**镇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外来人员、车辆多在**镇停留,而驻留**乡的较少。加之**镇原为“348”区的中心,**两个乡群众都把**当成“&&”,习惯到**镇购物,即使同种商品价格相差无几或相同依然如此。

2、基础设施落后。**乡的道路仍是砂石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现有初级中学、卫生院、加油站、电信局各1处,无邮政、文化等服务部门。全乡住房砖瓦化率为64%,电话装机率为23%,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1%,楼房建筑面积仅为2100平方米。究其原因主要是乡财政无力投资社会公益事业。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水平低。2000年至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00元减至1074元(主要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2003年,为全乡农民办理贷款825万元,其中80%以上用于农业生产投入。受收入的影响,全乡储蓄总额仅为760万元,商品销售总额为670万元。

4、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好。政府受财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在政策扶持、信息传递等方面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主是表现为:思想观念保守、视野狭窄、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性的措施少,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只盯住大项目、大企业,对规模小的个体工商业户的发展不够重视。

5、投资主体自身的因素。经营理念不新、管理手段落后、营销手段不强。只求看摊守业,小富即满,不敢扩大规模,不敢冲击新的经营领域。

三、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针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求得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励乡村干部带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放宽视野,大胆创新,以创新的思维、措施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大胆学习借鉴温州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成功经验,选准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大豆、稻米等农产品加工业。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使乡村干部放下“铁饭碗”,带头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2、放宽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调动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资源优势,依靠国家有关政策,引进资金,吸引有识之士来投资兴业。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对个体工商业户,要在用地建房、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提供优质服务。

3、改革信贷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金融信贷部门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信贷政策,加大对个体工商业户的资金投放力度,解决他们创业、扩大规模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11

目前,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定性估值法和定量估值法,定量估值方法主要有成本法、现值收益法及市场法。选择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即使采用同一种估价方法,不同的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往往也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专利权价值评估不仅存在估值方法上的差别,也存在对产品的市场预测的差别。对于无形资产进行估值与有形资产或个人财产进行估值相比,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对无形资产评估制定了一个整体标准,但是专利权价值评估没有独立的操作规则,导致忽视了各类无形资产的融资特性,可操作性不强,致使评估机构在估值立场、方法、技术、模型、参数的选择上都直接影响了估值结果。

众所周知,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我国担保资源中,有形资产担保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企业愈发地重视智力资本,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企业资产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拥有专利权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竞争。 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般都是专利或者技术秘密等,并且数量较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优势,从“知本”转化为“资本”,使企业度过风险,甚至抢占主导地位,开辟新的担保资源成为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之一,发挥专利权融资担保的功能变得日益迫切。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和带动下,专利质押贷款开始在一些银行及担保机构中实施和推广,专利权质押也渐渐地被他们接受和认可。但是,由于专利权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专利权质押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制约性因素,从而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以专利权为质物获得急需的银行贷款,迟滞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市场扩展的进程。 一、专利权质押融资的制约因素 专利的无形性和价值的可变动性,使人们难以估量其在今后一个时期可以预期的准确价值。市场变换的风险对于专利的产品化以及扩大产能来说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推行专利权质押贷款等融资业务中,出于规避融资风险的考虑,会普遍持谨慎态度,并力争取得超出正常贷款所赢得的收益。从而形成以下格局或态势: 第一,企业进行专利权质押融资的成本太高。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的费用总数会达到所达到贷款总额的15%左右。第二,贷款利率高。专利权质押贷款利率一般按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至30%的标准来执行,更高的可达50%。第三,专利权质押率低。一般情况下,发明专利授信比例一般在评估值的25%以下,实用新型专利则在15%以下,而实物抵押贷款的授信比例一般在70%左右,高的可达90%。第四,专利权质押的相关办理手续比较繁杂,时间浪费的太多。一般情况下,所需要的办理时间在2个月左右,有时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另外,接受专利权质押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几大商业银行几乎没有参与,参与的只是一些经营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区域性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但为何它们不愿意承揽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专利权质押融资推广往往会受到以下相关因素的制约。 1、专利价值评估难以准确 在专利权质押过程中,对专利权进行价值评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专利权价值评估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差异性较大,受产权特征所决定,专利权涉及领域广泛,其价值评估本身既存在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同时又对评估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广度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定性估值法和定量估值法,定量估值方法主要有成本法、现值收益法及市场法。选择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即使采用同一种估价方法,不同的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往往也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专利权价值评估不仅存在估值方法上的差别,也存在对产品的市场预测的差别。对于无形资产进行估值与有形资产或个人财产进行估值相比,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对无形资产评估制定了一个整体标准,但是专利权价值评估没有独立的操作规则,导致忽视了各类无形资产的融资特性,可操作性不强,致使评估机构在估值立场、方法、技术、模型、参数的选择上都直接影响了估值结果。 2、专利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专利价值受客观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当融资机构完成对专利权的价值评估并接受其作为质押物之后,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专利价值波动的影响。对于融资机构来说,只有质押物的价值保持不变或上涨才能确保贷款回收的安全性,至少也必须掌握质押物价值的衰减规律,以便合理评估贷款风险。资产的价值一般都不会保持在评估时的水平,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其最后的价值都会与评估时的价值发生一些变动。与有形资产价值相对平稳的波动相比,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权质押中的专利价值波动幅度要大得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专利价值通常呈现快速贬值的趋势,这无疑给融资机构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专利的评估价值在估值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要受市场环境、价值规律或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从而出现波动。因为专利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受到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专利技术的价格波动。如果市场对利用该专利技术制造的商品需求量减少,或者市场已经把该商品完全淘汰,那么该专利技术的价值量自然会受到不小的波动。利用质押专利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会受到同一种类专利产品的价格及销售状况的影响,而且在同一或相近的产业领域,同一种类的专利价格是互相牵制,彼此影响的。因此,相关产品或产业市场的变化,例如市场容量、市场供需情况和市场发展前景的变化,都能影响到质押专利权的价值。 总体来看,专利权价值量的不确定性的总体趋势就表现为其价值量不断递减,这是由专利权的时间性以及技术进步的总趋势所决定的。在一般的质押担保过程中,质权人除了要求受理时质押物价值评估尽量准确,还期望其价值在出质期间能相对稳定。但实际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利技术的价值是呈不断衰减的状态。对于银行来说,这种价值波动性风险一方面会降低其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债权未获清偿时银行对专利的变现形成障碍,所以银行对实施专利权质押业务普遍持谨慎的态度。 3、专利权质押的后续处置变现难 设定质押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质权人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其债务时,用质押物来满足其债权。对于专利权质押来说,在后续处置变现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即质权人难以顺利、及时地将被质押专利权变现,即使变现成功,其价值也可能与贷款额有较大出入。在理想状况下,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获得融资,到期后顺利偿还贷款,银行获得利息回报。但在实际市场经济中,企业可能因为自身经营或者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到期无力偿还贷款,这时银行就会将质押的专利权处置变现以实现债权。根据我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质权的实现方式有拍卖、折价或变卖。专利权不像其他有形财产,质权人无法将其折价,即使可以折价获得专利权也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用途。如果把专利权拍卖或变卖,它实质上还将是专利卖出变现。但是与其他有形财产的变现相比,专利权的变现是很困难的,因为专利权的价值要通过转让、实施或许可实施等中间环节才能实现。然而专利权能否实施或许可实施主要取决于专利技术的有效性、先进性、实用性以及市场前景等多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即使设立质押的专利权非常先进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它是否能成功的转让也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专利技术的交易变现,不仅受该专利技术特征的影响,而且还要看是否有完善的专利交易规范和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专利权交易并不十分活跃,专利技术交易制度还不完善是专利权质押变现难的根源所在。想要从根本解决这一难题,还是要从建立和完善专利权交易市场着手。我国技术交易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交易模式不合理。大部分专利交易中介机构只为交易双方当事人提供委托交易,排斥当事人间的直接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中介机构才会取得更高的交易佣金。第二,专利技术的演示过于单一。在专利交易过程中,企业一般只对专利产品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这种方法缺乏生动性,不易引起买方的交易兴趣。第三,配套服务不完善。在专利交易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估值、法律咨询、推广宣传等配套服务,给买卖双方当事人的交易带来不便。 4、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在经济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为了帮助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来保障中小企业融资顺利开展。信用担保是企业从银行那里取得贷款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解决,使得银行难以对企业产生信任。而担保机构的介入就会使其遭受以下问题的困扰。 第一,防范风险的机制不完善。按照各国的通行作法,担保贷款的风险应当由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按比例承担,这种风险共担模式有以下两点优势,一是缓解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可以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安全性。但是反观我国的现状,贷款风险一般都是由担保机构独自承担,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 第二,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担保机构维持其运营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注资,这种方式缺少长久发展的动力,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对担保资金的需求。 第三,从法律适合角度来讲,担保机构实施担保业务的主要依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但是我国《担保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缺乏针对性,当务之急是应当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5、专利权质押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专利权担保权益的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在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关于专利权质押的效力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仅有“权利质权关系中发生的问题,除法律有专门规定外,一般均适用动产质权的相关规定”这一兜底条款是不够的。由于专利权质押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笼统地将动产质押及其他权利质押的相关法律规定用到专利权质押上是不恰当的。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指导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比如,在湖南省湘潭市,银行给企业的贷款金额不得高于专利权估值的百分之三十。在北京市和天津市,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先把专利权质押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为其贷款合同向银行提供担保。由于各部法律法规实施的时间不同,各地的规定办法也存在差异,这无疑不利于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再如我国《担保法》中没有对专利权质押变现作出规定,仅依照第八十一条的兜底规定,即对质押专利权的变现可以采用拍卖、变卖、折价抵偿等方式。但是专利权具有无形性、时间性及地域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专利权质押不可能像动产质押一样使用折价,拍卖,变卖等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如果生搬硬套的话可能最后实施结果不一定如预期中理想。 二、有关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保障专利质权人的利益,维护其债权的实现,应当在立法时赋予出质人更大的自由,减少对其权利的限制,在安全性与价值性之间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为此,笔者对目前我国专利权质押制度的相关立法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专利权质押融资标的的范围 专利权质押的标的范围:标的物及从物、孳息等。在专利权人已经许可他人对出质专利权进行实施的,许可使用费是否为质权效力所及,我国立法对该问题没有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质押效力是否及于许可使用费应该由当事人之间协商后自行决定。当事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可以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规定,以防矛盾纠纷的产生。设立专利权质押是为了保证企业能按合同规定及时清偿贷款,因此,如果出质人是债务人时,为了保证主债权的实现,规定将出质人在质押合同签订之前的许可事实行为产生的收益提前清偿债权或是交由第三人提存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出质人是第三人,将专利权质押的效力延伸到出质前的行为,显然对第三人不公平。 专利权人因其对专利技术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的金钱奖励、报酬等,因为这些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质,所以专利权质押的效力范围不包括专利权人的现金奖励及报酬等。 我国法律法规对专利权质押的效力可否给予以后的改进技术这一问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但这却是质权效力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专利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人们对技术进行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很多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因此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是很常见的。关于现有技术之后的改进技术是否属于专利权质押的效力范围,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由当事人协商决定,当事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规定:倘若出质人独自完成了改进技术,并且改进后的技术是对原有技术的量变而非质变,仍以原有技术为主要技术特征,这时,专利权质押的效力应该及于改进后的技术。如果改进技术突破了原有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已经可以构成一项新的专利,那么为了维护出质人的合法利益,该改进技术都不应当属于专利权质押的效力范围之所及。如果改进行为是由出质人以外的第三人完成的,那么专利权质押的效力不能及于后续改进技术。 2、确定专利权不能重复质押的原则 我国《物权法》关于一个权利能否设立多个质押权,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通常认为同一权利不可以重复质押,但是这样的结果,不是法理解释的结果,而是现实的必然。因为我国的担保体系,主要分为动产质押和不动产抵押。而动产质押以转移质押标的物为要件,也就是说,在质押权的存续期间内质押物必须交付给质权人占有,因此动产不存在重复质押的问题。但是专利权质押的标的具有无形性,是一种抽象的权利,它不可能像动产那样交付给质权人占有。因此在专利权设立质押后,出质人并没有失去对质押物的所有权,也就不存在因为质权人占有质押物而不能重复设立质押的问题。但是,如若一项专利权可以重复质押的话,那么金融机构就不可能再独自享有专利权质押物的处置权,就难以保障其在企业不能清偿贷款的情况下,采取后续处置专利权等救济措施,用以取得与先期支付的质押贷款相抵消的收益,这样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同样的专利权不能重复质押的原则。 3、建立完善的专利价值评估制度 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专利估值标准和方法,是保障专利权质押设立和实施的重要基础。 鉴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专利价值评估都是由综合性的评估机构来完成,评估结果专业性不强,不具有权威性,评估的结果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应当由专利、法律及会计专业方面的专家一起进行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起科学的专利价值评估流程和规范, 要建立专业的专利评估机构和专利质押融资专家数据库,加强价值评估机构运营的规范管理,建立专利质押融资评估报告备案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对专利质押融资实施的积极性,使得中小企业从专利权质押中获得贷款,从而繁荣我国的经济市场,使专利权质押业务在我国得到切实有效的运行。 4、建立完善的专利交易市场和交易机制 专利权质押推广难度大,一方面是其自身特殊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我国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和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的。经过多年发展,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技术交易中心,一些城市也会定期举办贸易洽谈会,但是这些还是很难改变专利技术交易难的状况。而技术本身的流通性就不是很强,如果市场交易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够灵活,那么交易的完成将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建立较为完善的专利交易市场和机制,有效扩大专利交易市场的规模,增强专利技术的市场流通性,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对于专利权质押物的后续处置变现变得更加容易,其开展专利质押业务的积极性就会得以提高。 5、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隐瞒其不良财产或运营状况,银行要想获得其全面真实的信息是很困难的,那么就应当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使得银行可以更好地对贷款企业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对解决中小企业利用专利质押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有所帮助。因此,我国应当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进行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和信用记录,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对不同的中小企业确定合理的贷款授信额度,使中小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经济的融资环境下,能够享受到与大中型企业或优秀企业同等的融资待遇。 6、设定科学合理的专利权质押率 目前,金融机构主要的做法是按照专利权的性质分别设定质押率。例如,某些银行把发明专利的质押率设定在25%以下,把实用新型专利的质押率设置在15%以下。如此确定质押率的主要依据是专利权的属性和自身的价值。但仅依照专利权的属性和价值来确定质押率,不利于降低融资风险。这是因为,贷款企业能否按照合同到期偿还贷款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只是专利权的属性和价值,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需求、产品竞争力、行业发展、国家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状况以及企业诚信等,所以设定质押率要综合考虑专利权的属性和价值及其他因素。在此基础上,把质押率按照低、中、高三个等级来划分。倘若风险评估值大于专利权的价值,那么设定的质押率就为最高水平;风险评估值小于专利权价值时,质押率就设定为最低水平;专利权的价值与风险评估值相差不大时,可以将质押率设定为中等水平。这种方法既考虑了专利权的价值与性质,同时也考虑了以信贷风险大小的方式来设定质押率,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并且降低信贷风险。 7、合理使用专利质押和实物抵押捆绑的融资模式 在专利质押融资过程中,为了确保金融机构债权的实现,可以采取专利质押与实物抵押捆绑的模式,以减少专利质押融资的风险。换句话说,对于企业的贷款申请,银行可以要求企业用专利与实物捆绑同时作为担保物的方式来降低信贷风险,这里的实物主要包括厂房、土地、设备等。银行可根据专利评估值和实物评估值的大小,合理设定专利质押贷款和实物抵押贷款的各自比重,一部分贷款以专利权出质,另一部分贷款以实物作抵押,并由此确定对企业贷款的总额度。采用专利权质押和实物抵押相结合的担保方式,就是要通过实物抵押贷款的相对安全性,来分散、降低专利质押贷款的风险,以达到降低金融机构融资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在高技术和创意设计不断推陈出新、经济高端化发展的今天,市场主体对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竞争愈加激烈,知识产权的价值已大大超出一些有形资产,在中小企业资产中占据很大比重,专利等知识产权战略资源的支撑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长远战略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以专利质押方式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正是专利等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又一新形式、新途径。然而,只有解决其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弥补相应的漏洞,才会促使这一新兴融资模式朝着更加有序、健康和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持续运行,从而形成有利于众多中小企业运用专利质押融资方式化解资金短缺压力的大势。 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优势,从“知本”转化为“资本”,使企业度过风险,甚至抢占主导地位。 专利价值受客观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当融资机构完成对专利权的价值评估并接受其作为质押物之后,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专利价值波动的影响。 在专利交易过程中,企业一般只对专利产品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这种方法缺乏生动性,不易引起买方的交易兴趣。 我国法律法规对专利权质押的效力可否给予以后的改进技术这一问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但这却是质权效力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上一篇:编导19年考试题下一篇:投资开发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