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数学的精彩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演绎数学的精彩(通用10篇)

演绎数学的精彩 篇1

——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展活动观摩会有感

3月9日至11日,全国“名师大课堂”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展活动在绿色之城——广西南宁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来自各省的11位授课教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静坐广西体育馆台下欣赏了来自全国各地教学能手的11节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数学观摩课,领略着教师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聆听着专家的精彩、富有智慧的课堂评价,精彩细致的课堂点拨……,真所谓课堂千百、各显神通。在这几天里,让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个性化地教学设计以及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灵动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把自己听课的感受梳理,与大家共享。

一、务实求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次观摩活动,上课教师们都非常重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山西的张慧丽老师执教的“排队问题”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教学的。上课伊始,张老师请同学们欣赏长江码头上繁忙的船只。进而提出码头上有三艘货船需要卸货:A船需要8小时,B船需要4小时,C船需要1小时。同时只能卸一艘船,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卸?“货船卸货”这个情境,对于生活在长江边的武汉孩子们是非常熟悉的,这个生活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们找出了所有的排队顺序后,教师追问:如果等候的时间最短,要怎么卸?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合作、探究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化的方案。

二、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有 效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根据具体问题的描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然后解决问题,重视方法的掌握,重视研究问题的策略,重视方法的验证。这次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一大亮点,这也是与传统教学中的最大区别。有利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主动展现他们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方面求得问题的方案和答案,另一方面又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和验证,强化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培养。如:江苏省的吴冬冬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1、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创设了学生动手切土豆的情景。先切一刀。摸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构建“面”概念。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构建“棱”的概念。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构建“顶点”概念。

2、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通过三个环节(1)、独自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2)、交流结果和数法。(3)、提出研究角度。

3、探究长方体特征。(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准备学具当一回“小小建筑师”利用活动展示、动手操作、汇报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2)、直觉判断,认识长方体直观图。通过初步认识、直觉判断、形成表象。让学生在看、摸、想的过程中判断长方体。(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教师通过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4)探究“面”的特征。老师通过根据情景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的环节,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探究正方体的教学给我印象最深刻。老师通过动态演示变化过程,观察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 面是正方形,其余的四个面完全相同。接下来再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的结果的过程。值得我们学习。

三、立足课标,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把“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目标体系。基本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位教育学家也曾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精神和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次观摩交流课中,教师们都注重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如天津的朱玉宾老师执教的“田忌赛马----对策问题”就渗透了对策思想和优化思想。上课之初,朱老师设计了一个用扑克牌玩“比大小”游戏。游戏规则为:1.同桌两人进行对阵,分三场比赛,三场两胜;2.选牌后,用猜拳的方法决定出牌顺序;3.每张牌只能用一场,谁的数大谁就获得本场胜利。游戏结束后,教师现场调查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以小胜大?然后带着问题,同桌两人再次游戏,探究对策。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感悟到以小胜大的策略:一是让对方先出,二是用最小对最大。之后朱老师介绍了对策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最著名的就是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田忌赛马》。学生观看完《田忌赛马》的故事,朱老师引导学生把田忌赛马和之前的扑克牌游戏联系起来,一起剖析如何做到对策的最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比赛,由学生分别扮演齐王和田忌,通过学生的体验、合作,最后总结出做到对策最优的三条“法宝”:知己知彼、全盘考虑、整体取胜。朱老师的这节课把对策思想和优化思想在学生游戏中渗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逐步体会到了对策思想和优化思想的核心。老师在最后再加以提升和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 的鼓励和赞扬不断,如“你可真会借鉴别人,修正自己啊!”、“谢谢你给课堂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同意的同学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他”、“你知道的可真多”、“这儿,应该有掌声”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纵观这次课改最新成果展示活动的11节课,教师们的课堂各有千秋,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我想,优秀的课例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成分,需要我们求学的人不断咀嚼、消化、吸收、借鉴,我相信,只要我们跟着新课标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定会让更多的人在数学上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演绎数学的精彩 篇2

导入新课的技巧很多, 下面略举几例, 与同行共同探讨,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进行开课布疑,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疑问, 设置陷阱, 使学生感到疑惑, 引起学生思考, 以此擦出学生思维之火花, 使学生为解决问题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当疑问得到解决、陷阱得到破除, 获得了成功时, 学生会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 通过下面两个问题来引入最优化问题的教学:

1. 在小河一侧有两个居民点A和B, 要在河岸边修建一座抽水站, 建在何处能使铺设的管道总长最短? (图1)

2. 有三个居民点, 打算共建一个水站, 问建在何处可使铺设的管道总长最短? (图2)

二、悖论导入法

悖论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 意思是“多想一想”。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其结论会使人们惊异无比。教学上可通过似是而非或似非实是的理论, 来激发学生为探求矛盾所在的迫切愿望。

例如, 在学习“极限”中的“无限项之和”时, 可举如下悖论为例进行导入:

求和S=1+2+4+…

这样来解:S=1+2+4+…=1+2 (1+2+4+…) =1+2S,

解得S=1。

显然, 这与S→∞不相符合。

进而说明“无限项之和”与原来“和”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有限个”数的运算法则不适用于“无限个”数的运算。从而引入“无限个”数相加的“和”的求法的新知识———极限。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的设置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教师提出问题, 看似不可能的结果, 却往往真实地发生。然后由教师进行解释, 学生会豁然开朗。经过这样的引入, 学生的思维会被激活, 学习的欲望更强烈, 得到的结论记忆效果会更好。

例如, 有位数学教师在讲“等比级数求和”问题时, 首先讲了一段故事———国王的失算:传说古印度有一国王, 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他说西萨想得到什么奖赏都能满足他。西萨说:“我想要点麦子。您就在这棋盘的第一格赏我一粒麦子, 第二格赏两粒, 第三格赏四粒, 第四格赏八粒, 依此类推, 后一格的麦粒比前一格多一倍, 您就把棋盘上64格内的麦粒的总和赏给我吧。”国王听后连连说:“你的要求太低了。”讲到这里, 教师转而问学生:“大家说说, 这个要求真的太低了吗?谁能迅速算出麦粒的总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8、446、744、073、079、551、615一串数字, 并解释说:“这就是西萨所要求的麦粒总数, 如果以重量计算, 约为5 270吨重, 差不多是全世界20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学生兴趣盎然, 教师顺势导入新课:“这么大的一个数字怎样才能迅速算出, 这是一个‘等比级数求和’的问题, 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后就清楚了。”

四、实验导入法

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的引入会使学生具有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既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那么无疑对他们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例如, 在讲授椭圆的定义时,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图钉、绳子和纸, 由他们自己动手来画椭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完成了椭圆, 那种洋溢在学生脸上的成就感, 使他们既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 又从更深层次理解椭圆的定义。

五、类比导入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性质, 从而推知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性质。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数学思维方法。通过类比, 可以找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类比, 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识。

例如, 在学习双曲线这一节时, 就可以利用椭圆的第一定义类比引入, 在学习抛物线时, 又可利用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类比引入。通过类比, 学生会发现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都有很强的类比性, 可以联系着去记忆。

教无定法, 教无定则。新课导入的方法和技巧很多, 可以借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联的历史事故、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或数学思想、数学猜想或名题趣题、身边的生活趣事等。此外, 在每一章的起始教学中, 都蕴涵有十分丰富而又生动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是新知识诱导教学的良机。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以及接受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 因时制宜地选用。

导入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题”, 不能喧宾夺主, 不要为了把课堂搞得花哨, 离题万里, 顾此失彼, 冲淡了主题;导入内容的时间一般以5分钟左右为宜, 点到为止。

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课堂引入还有待我们去更好地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郭启明, 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数学课堂演绎探究性学习的精彩 篇3

一、组织形式的选择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相符合,也可以临时调整小组的结构,让学生中研究结果比较接近的同学重新组成小组,更利于他们的思维同步发展。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不管运用哪种组织形式,就整节课而言,都是既要有学生的独立研究过程,又要有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信息展示出来,从而把个体研究成果变成资源进行集体共享的过程。

二、学习方法的选择

比如,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可以自己根据需要选择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或线索进行选择。又如,在研究《圆柱体积》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萝卜、圆柱体积演示器、小刀等材料。教师问学生怎样求出圆柱的体积,小组先交流求体积的方法进行汇报,汇报时学生根据已有提出问题,我们身边没有水和量杯怎么求呢?这样学生就开始根据身边准备好的材料来研究圆柱体积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也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想学生所想,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在学生自己的研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天空。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研究的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积极参与,动手实践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养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只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动手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展示聪明才智,展示个性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学生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对它如何评价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评价指标分配上,应侧重于学习的过程

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教师必须注意评价权重的正确分配。一项科学的研究,是存在失败的可能的。那么,在平时的研究学习中,又怎能一定要学生能研究成功呢?所以,评价的注意力绝对不能放在研究的结果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与体现出的思维上。例如,在《长方体的特征》一课中,我让学生完全独立地把长方体的特征通过自己的研究说明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学生不管能研究出长方体的哪一方面特征,对学生个体来说都是有相当高的价值的,尤其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量、数、摸等方法,都应作为对学生进行肯定评价的方面。

2.在评价方式上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辅以他人评价

评价活动是由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构成的,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实践证明,任何评价没有被评价者的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应当强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以同伴、家长、教师评价为学生评价服务的评价方式。例如,当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简单评价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态度、表现等方面。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对同伴做出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吸收他人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研究性学习行为。

3.教师应把握好对集体、个体评价的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的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奖品,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准备起来麻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少量的奖励物品,大部分时间用来钻研教材,就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在课上尽量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的形式可在黑板的一边建立光荣榜,用小红花、小奖章对研究性学习好的小组进行适当奖励,必要时对研究性学习好的个体进行奖励,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课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与实践。总之,教师只有有效地利用教材,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才能不断地改革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演绎数学的精彩 篇4

《行道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行道树的精神,从而由树及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象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努力追求的人。

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发表不同见解,以及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者,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案例描述

一、情景展示

多媒体上给大家展示了三幅画,并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第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森林景象;第二幅是气笛轰鸣,烟尘弥漫的街道树的情景;第三幅是婀娜多姿,盘虬卧龙的盆景树情景,(表达要有情感,语述稍慢)。

二、情景问题探究

根据对多媒体上的三幅画的描述,引领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一棵树,你愿意做一棵什么树?为什么?

生:我愿意做行道树,因为它有很大的作用。生:每一种树都有自己的作用!

生:我愿意做林中树,因为森林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我们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盆景树也不错,它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受到特殊的优待。

生:我愿意是行道树,尽管我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特殊的优待与照顾,但是我却能给人一个好的生存空间,给别人一些照顾啊!(老师鼓掌,学生也一起鼓掌,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兴趣随之而来。)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在第二幅画的环境中,内心又将如何呢? 生:受不了„„

教师: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不过,别急,让我们大家一同走进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引出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我建议学生进行思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接连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说自己的事业“神圣”呢?但为什么又是“痛苦”的?

2、怎样理解“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学生以小组讨论,整理讨论结果,互相交流。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因为行道树为城市制造了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了浓阴,还每天为人们迎来光明,所以事业是神圣的。

生:行道树没有森林中的树快乐自由,它们的生活条件很差。生:和城市的人相比,它们是孤独的,苦熬的。老师:很不错,大家都能围绕课本去认真思考。

生:可以这样说,行道树所做的事是为大家服务的,这就是神圣,而痛苦指它们自己生活的环境不好。师:(表示赞语)然后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生:行道树还为人民破坏了环境,不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而痛苦。

师:对啊,这也是他们痛苦情感的一个方面。

生:我认为行道树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它的“清新”,“浓阴”、“光明”都是我们必须的,它给了人们这些,所以是幸福的。

师:对啊,为我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多么深沉的幸福啊!

生:我认为文中写到人类的“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这说明居民不珍惜清新的环境,这让行道树感到悲凉!生:它们改变不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更悲凉!

生:我认为行道树辛辛苦苦创造了一点清新,第二天又被人们破坏了,所以它悲凉„„

师:你们想的都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实是悲凉的,一行绿树根本无法改变悲凉的现实,所以只能是“悲凉的点缀”。

生:老师,前面有同学说行道树为条件不好而忧愁,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它真正忧愁的是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生:对,我也是这样想,它是为他人的健康而忧愁,为它无法改变这一切而忧愁。师:说得好,那么快乐呢?

生:快乐的是他们做了许多事,比如,“创造了清新”“献出了浓阴”“迎来了太阳”。

生:别人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所以它们高兴。

生:行道树还在想,总有一天人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所以它高兴。

师:你们想的还真远,看来作者在文中应加入这一点。(师生都笑)

教师小结:行道树的自白可谓发自肺腑,它的富于牺牲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老师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

通过我们的讨论、学习,同学们对行道树的形象,有一定的理解,明白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现实生活中,不乏象行道树一样“奉献自己,快乐别人”的奉献者呀!

学生各抒己见(如:清洁工人,抗震救灾的白衣天使,武警官兵,教师、航天英雄等)

教师小结:我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美好快乐,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又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师: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爱心,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让我们把爱心传递下去吧!反思和启迪

一、注重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内容以及文中所蕴含的问题,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和平台,使课堂灵动起来,达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二、拓展发散思维,创设新颖情境

如何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将行道树的画面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对行道树形象的深层思考。

针对“行道树是神圣的,又是痛苦的”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适当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至于结尾,当把行道树的形象推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奉献者时,紧扣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的英模,“神七飞天人”2008年奥运会甘当陪练员的夏焙泽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爱的奉献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时我再穿插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并不失时机地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这样我发现学生兴奋不已,激情澎湃。

三、反思教学问题,促进今后发展

1、在《行道树》一文的主旨上,没能引导学生深思与体会,给其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精彩演绎 篇5

——探访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2月设立。18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9.6亿元,以全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两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6月6日到22日,记者前往该园区进行实地采访,深入探索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振兴之路,提炼整理出系列深度报道,希望能对我市“四个潍坊”建设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有所启迪。从今日起,本报陆续刊发采访稿件,敬请垂注。

18年前,踏上苏州工业园这块土地,看见的是一片片的鱼塘看守棚,18年后,看到的则是一幢幢现代化的智能厂房;18年前,这里是苏州著名的城东低洼水乡,18年后,这里的高科技企业一家家拔地而起;18年前,放眼望去是茫茫的茭白荡,18年后,这里是世界新兴制造业的聚集高地„„

18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像一块磁铁一样,磁场般的产业吸引力,招来了众多的制造业巨头,招来了先进的研发中心,招来了世界500强中的86家企业145个项目„„18年的时间,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给了世界一个又一个惊喜:专业的招商队伍、完善的招商网络,引进了一批批上亿美元、过十亿美元项目。86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依靠的是园区招商人不断调整思路、创新谋划部署,依靠的是他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造就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聚首助力园区招商的美好局面。

对于这座奇迹之城来说,下一个目标是要招来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甚至是亚洲区总部。□本报记者 刘建强

招商程序抛弃“繁文缛节”

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要从1994年说起。那一年,韩国三星集团在园区设立首家独资企业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后来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开了一个头。

“因为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招商,所以园区的招商起点是高的,而那些年打造出的‘亲商’品牌效应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局副局长尹健告诉记者,18年的招商之路,其实他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多地为企业服务。

园区的招商是从“学生”开始的。回忆当年,1994年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依然传统,项目审批也好,上报手续也罢,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过程,这与新加坡人的办事方式不相符合。想想也是,国外向来追求速度和效率,中国的这些“繁文缛节”对于外商,特别是500强企业简直有点不能理解。所以刚起步的园区招商还是主要以新方为主,并且努力向他们学习。

作为工业园区这座创新之城,要么放手一搏,要么就做到尽善尽美。边学边实践的园区招商团队,除了学习借鉴新加坡模式,也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计——融入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比如在专业服务的基础上热情待客,比如巧妙运用文化的感召力。谈到这些,当然就不得不说到“亲商”二字,这个日后大放异彩,并且响彻大江南北的词汇,就是当年的招商人员去新加坡学习,然后根据国情“移植”回来的创新理念。

程序化流程上过多的一板一眼,太多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有时候会成为事情成功的绊脚石。与世界500强企业打交道,“胆大”与“心细”缺一不可。大胆创新的结果,很多时候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招商观念与时俱进

从普通的工业招商项目,到制定“3+5”产业规划重点吸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产业,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180度的完美转身,造就的是一批批企业的“大脑”进园区、“核心技术”进园区、“高中端工艺”进园区、“终端产品”进园区。

“最初的招商还是以工业为主,那会儿世界500强企业看中我们的更多是在土地、人力等方面可以降低的成本。”尹健坦言,那时候的园区,相较于现在要荒凉的多,更谈不上什么人气,重点推进工业招商也是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

“随着园区这座新城的不断发展,500强企业看中的远不是成本这类问题,而是园区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以及作为一个新兴的商务城市而特有的出色的投资、居住环境以及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

正是这些发展,让园区招商走上了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产业发展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园区的“择商选资”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了继续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的高门槛,招商部门还围绕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将“择”和“选”的目光锁定在那些高附加值、高利润、高技术含量、节能环保、税源型的项目上,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以及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以招商龙头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招商人员要做“专业选手”

对于那些满世界到处跑、见惯了一切大场面的世界500强的谈判团队来说,“专业”两字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创新,在于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旦跨入招商这个行业,无论你之前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就成了工作的一部分。

“他们对于我们招商团队的要求,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语言交流的无障碍上,在宏观政策、产业动向、法务、税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企业运行所需了解的各个方面,我们的招商人员都要涉及,并且掌握。”尹健说,加班是常态,拉锯战只要一开始,结束的时间就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而通常坚持到底换来的就是胜利。

采访中,记者问尹健,有没有记忆深刻的招商经历。尹健说,每一次印象最深的都是最后关头,对方的“Yes or No”关乎的是团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通常我们的坚守,会换来一句——‘You are very professional’,这个时候心中紧绷的弦才能稍稍放松。”

在邮政舞台演绎精彩 篇6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市场部参赛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在邮政舞台演绎精彩》。

转眼间,来局已经5个月了,还记得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从学生变为了一个社会人,成为一名真正的“邮政人”,为此,我感到万分荣幸。

九月份,局里领导安排去候马学习,看着偌大的教室里那些熟悉和陌生的面孔,我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关系由“同学”过渡到了“同事”; 与充满理论的大学课堂相比,这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加完美;而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也从刘绪山处长到各专业的相关负责人,他们用一种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方法对邮政的历史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邮政未来的走向及价值进行阐释。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邮政企业文化底蕴的深厚,领悟到的是邮政企业精神的深刻,而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收获了邮政人深厚的情谊和对邮政理念与价值的认同。

在培训中,那场“感动山西邮政人物”的演讲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刚开始我对它的理解仅仅是一句有十个字的理论口号。当听到局领导深夜多次开会讨论着如何在减量不减质的情况下减轻大家负担,我见到了“经营人心”;当听到大家在各种情况下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目标时,我体会到了“被经营的心”; 当我听到有员工为了我们邮政业务的开拓发展,加班到深夜时,我感受到了员工爱企业的心。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着对邮政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情,让我这个初入职场的员工明白了,只有平凡的人,没有平凡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让我更加坚定当初:选择邮政没有错。

在办公室的日子里,师傅从简单的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到打印文件、表格制作以及后来的资料整理,都一步步的教给我,让我在待人接物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她做事干脆利落的风格也深深的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后来,我的工作地点又转到了市场部。

市场部不同于办公室,更多的是与各业务的接触,看着表格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我知道那是大家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小心谨慎,必须养成同张主任,魏师傅一样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让全局和大家的利益受到损失。未来的日子中,我要做的就是尽快对各业务进行更全面的了解、熟悉和掌握。我告诉自己学无止境,磨炼刚开始,无论在哪里,都要脚踏实地的干好工作,不辜负领导的厚爱和同事的关心,为我局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从细处入手,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 篇7

一、细心分析错误, 从中总结经验

细节决定成败, 一点点小的错误, 如果任其发展, 极有可能造成日后严重的结果, 所以教师应当要严谨地对待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犯的错误, 并从中总结经验, 有效地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单元时, 我发现同学们在做“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道判断题时会有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对”, 这显然是同学们将此题目和书本上“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混淆了, 所以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我在课堂上着重讲了这道题目, 首先问大家“0÷3等于多少?”“得0!”同学们很快回答了出来。“那么大家举例子说一下0除以多少等于0呢?”“0÷15得0!”“0÷9得0!”“0÷100也得0!”同学们回答道。“那么0除以0呢?”“也得0呗!”有的同学满不在乎地说。“可是它也可以得1啊。”“为什么?”同学们疑惑地说。“因为在除法中, 除数乘以商等于被除数, 而0×1=0啊, 所以商可以是1。”“那还可以是2、3、10, 任何数都可以啊!”同学们继续说。“对啊, 所以0作除数时商是不确定的, 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道判断题‘0除以任何数都得0’应该怎么改才是对的呢?”“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就行啦!”同学们笃定地说。经过这样的思考经过, 同学们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之后做相关题目时的准确率也大大提升了。

二、细致关注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理论虽然看似抽象, 但其形成其实来源于前人对大量生活事物的宏观性总结, 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留心身边的生活细节, 不要与实际相脱离, 这样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 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 学生们对于上数学课应该干什么, 学什么的概念还比较懵懂,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孩子们在幼儿园曾经学过数数, 但是他们只是单纯地念出来, 并不知道数字的意义和多少的概念, 这一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物和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 我给学生们放了许多在幼儿园中会出现的事物图, 这些都是学生以前很熟悉的事物, 然后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数数滑梯、木马、蝴蝶、气球、小朋友各有几个呢?”“滑梯有3个, 木马有6个, 蝴蝶有5只, 气球有10个, 小朋友有8个!”小朋友们数的很认真。“那么大家能按数字的多少给它们排序吗?”“排序?”有的学生犯了难。“老师有一个办法, 就是在数数时用圆点来标记每个种类的个数, 然后比一比谁的最多, 谁的最少。”“哦哦!这样就对啦!”同学们兴奋地画了起来, 很快便有了答案:“气球最多!然后是小朋友, 木马, 蝴蝶, 滑梯是最少的!”通过这种用学生们熟悉的日常事物来导入知识点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能够从容应对, 不会过于惊慌抵触, 大家很快便理解了数字大小的概念。

三、细心了解学生, 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 所以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要以学生为本, 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有的放矢,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元、角、分时, 为了让学生们对人民币的不同单位有着更为具体直观的了解, 我制作了很多关于不同钱币的换算题, 将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钱币放在课件里, 让同学们自己数数和计算, 如“这个绿色的人民币你认识吗, 一共有多少张, 能换成几个一元呢?”“这是几个一元硬币?能换成几个一角钱?你能数对吗?”在课堂上, 大部分的同学都抢着回答, 可是我注意到在课堂边角位置的一些学生面有难色。在大家课堂活动的时候, 我过去问那些学生有什么疑问, 他们小声地回答:“老师, 屏幕上的东西太小啦, 而且背景和钱的颜色好像, 我根本看不清有几张钱和钱的颜色, 所以都回答不上来问题。”我恍然大悟, 马上回去调整了字体和背景颜色, 后面在继续这部分问答时, 那些学生果然都积极了起来, 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由此可见,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应当细心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 才能有效地保证课堂质量。

四、细化前后关联, 形成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并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独立的点, 而是有其严密的内在联系,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便其在日后应用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时, 在教完大家这一部分的概念后, 我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时、分、秒吗?”“记得!1分钟等于60秒, 1小时等于60分钟吗!”同学们满不在乎地说。“那么一天等于多少小时呢?”“额, 12个小时吗?”同学们不确定地说。“大家家里都有电子表吧, 晚上11点的时候是怎么显示的呢?”“23点!”“晚上12点呢?”“24点!啊不对, 是0点!”“这就对啦, 它既是24点也是0点, 说明它既是一天的结束也是一天的开始, 所以一天有24小时, 这就是时间的不同单位。”“哦, 原来如此。”同学们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将学到的年月日和之前二年级下册学的时分秒联系到一起, 让大家对于时间单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透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 细化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让学生交流观点、碰撞观点, 进而获取真知。

总之, 虽然细节看似微不足道, 但是见微知著, 正是从一个个的小细节中, 才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学问。

摘要:数学是一门需要细心和想象力的学科, 所以教师对于细节的把握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 应当从细节入手, 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 这样才能构建出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教学细节,学生本位,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饶锦全.从细处入手, 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 (07)

直面数学推理,演绎精彩过程 篇8

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概念又比较抽象,面对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不宜直接出现概念,教师如何抓住概念特点,合理调控课堂,通过循序渐进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发展推理能力的同时获得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例如,人教版六下《正比例》一课,如何让学生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以及利用正比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正比例相关概念的理解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概念,教师设计了三个情境。

1.六个相同的杯子,在杯中加入不同高度的水的情境图。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情境图。

请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想一想:你能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商店商品销售情境图。

请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想一想:你能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对于刚接触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计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一个表格,学生会在求底面积的过程发现因为六个杯子完全一样,它的底面积是固定的,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减少,体积也相应减少,并初步认识比值一定。第二个表格,教师没有出现直接让学生求速度的表格,但是学生要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先求出速度,从而发现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路程增加,时间也相应增加。第三个表格,学生会在完成前两个的基础上发现花生的单价是固定的。当学生完成三个表格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从而师生一起归纳得出结论:它们的商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这样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可以说,以上三道题是正比例关系里比较典型的题目,同时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时候并非通过简单的求比值,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情境图,让学生在计算、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什么是正比例,推理过程一环紧扣一环,这个过程并不是师生一问一答所能达到的。

二、紧扣概念的发现过程,有效进行推理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中,四则运算的概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还是分数四则运算都离不开运算法则,离不开简便算法。简便算法是四则运算里面较难的内容,不少学生面对一些能简便运算题目时不懂得方法,导致效率低下,甚至产生错误。要学好简便算法,运算定律是最基础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有效获得运算定律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思维?下面以乘法分配律的推理过程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让运算定律学得扎实、有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要学习的这个运算定律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得。大家有信心吗?

情境展示:一件上衣33元,一条裤子17元,买3套这样的衣服应付多少钱?(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尝试计算。

生■:我先算出一套服装的钱33+17=50(元),然后用50×3=150(元)。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33+17)×3=150(元)。

生■:我用的方法是33+33+33+17+17+17=150(元)。

生■:我先算出三件上衣的钱33×3=99元,三条裤子的钱17×3=51元,然后用99+51=150(元)。

教师板书:33×3+17×3=150(元)。

生■:我用的方法是33+17+33+17+33+17=150(元)。

生■: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的想法是一样的,而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但是第一种和第三种比较简单,因为如果买的数量多,用加法算就慢了。

接下来,教师再出示植树情境图: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中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在上一题的铺垫下,学生列式的速度明显快了,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25×4+25×2=150?摇?摇(4+2)×25=150

教师指着黑板上并列的两题,问:你能从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算式上,认真地探寻着答案,渐渐地举起了小手,有些学生开始和前后桌交流起来……此时,教师并没有指名让学生起来回答。

师: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的规律。请与你的前后桌交流下,好吗?

生:我发现第1题买的上衣和裤子的数量一样,第2题不管是挖坑、种树,还是抬水、浇树都是25个小组,所以可以将相同的数拿到括号外面,然后让不同的数先进行相加再乘以相同的那个数。

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情况都这样处理,你能试着举出例子对你们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简便计算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律,同时,简便计算还会延伸出许多变形题目,如3?郾79+3?郾79×9?郾9,55?郾89×100?郾1等,这类题目所用到的原理全部来自乘法分配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快速记住乘法分配律不难,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个概念就难了。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将探究答案强加给学生,也不是采用引导式的问答教学,而是通过精心设计两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猜想,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教师只作为引导者,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让学生在逐步推理过程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重视概念的运用过程,有效进行推理

推理过程既存在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存在于概念的运用过程。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概念,就需要学生将概念同实践运用相联系,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时全面理解概念的意义,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推理过程对实践的作用。

有效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推理发展的高级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概念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比例”的相关知识后,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学校的操场里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树,枝繁叶茂,有一天,有几个小伙伴在大树下玩游戏。这时,有人提出怎样才能知道大树的高度?教师趁机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班上可热闹了,有学生说将大树砍下,有的学生说爬上去扔下一条绳子等,但这些答案都不能令其他同学信服。这时,有位学生说利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如何解决?教师进一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班上有学生将这个问题设计成草图,然后一步一步地推理,终于找到解决的方法:只要在大树旁边竖起一根小木棒,然后在相同的时间点测算出小木棒的影子和大树的影子长度,借助比例的相关知识就能快速算出大树的高度。“比例”的相关概念在小学六年级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教师及时抓住概念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从而让学生体会推理过程的快乐与价值。

同课异构精彩演绎 篇9

4月11日上午,六年级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暨“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研究”活动在厝柄小学精彩上演。

早8:00,厝柄小学多媒体教室济济一堂,来自新度中心片的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和本校的所有语文老师共30多人,首先聆听了由中心校陈少瑜老师讲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陈老师极富耐心,课堂教学秉承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巧妙启发引导,让学生走近小女孩,真真切切看到了安徒生笔下那个饥寒交迫、孤独无依的可怜的小女孩。第二节,本校的蔡冬兰老师又带领大家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在蔡老师的富有感情的话语引导下,通过对比反衬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幸福只能出现在幻想中,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么幸福,要好好珍惜。

课后,所有听课老师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到又中肯的点评。最后,由中心校的杨副校长和曾教导对如何真正走进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做了深入的具体的指导,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演绎数学的精彩 篇10

演绎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精心创设教学细节、发现和捕捉教学细节、深挖教学细节、自我反思教学细节,那么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精彩,更有成效,才能使数学成为最有魅力的学科。“细节之处见真知”,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课堂,必定是精彩的课堂。【关键词】关注 教学细节 精彩课堂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众所熟知,课堂是由教学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课堂中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从而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善于精心创设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构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

如在下面的教学场景,我们可以随机创设这样的教学细节。“叮铃铃„„”上课了。孩子们齐唰唰地坐好了,突然,一个小男孩怯生

生地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哈哈„„”底下一阵哄笑,这时老师轻轻打了个手势,让大家安静,微笑着说:“今天,我们正好要学‘时、分的认识’,就让我们在等待这位小朋友的过程中共同来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吧。”说完将一个作教具的钟挂在了黑板上,小男孩则红着脸冲出教室,不一会就回来了。老师摸着他的头说:“ 1分钟就解决了?可真快!那你知道1分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吗?”这时,同学们都开始讨论起来,经过一系列紧张的交流、讨论,大家都愣住了,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啊,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的念头牢牢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头。教师通过一分钟的“等待”,不仅化解了小男孩的尴尬处境,使他在无形中认识到上课去厕所是不应该的,还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1分钟,知道1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师的一个“等待”,不仅在保护小男孩自尊的同时,深深地教育了大家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还让课堂充满了温馨与人性,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于“惯常”处拓开一片新天地,及时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并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诞生了。

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这就启迪我们在备课构思时,要精心创设细节,这样才能明确和控制导向,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二、善于发现和捕捉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教学细节稍纵即逝,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到不按预设跳跃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中:你能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约数吗?

1、把36的约数写在横线上,2、算式写在方框里。有位学生交流时答到:1、36;

2、18;9、4;

6、6。“谁有补充?„„你们认为他为什么会漏?你认为找一个数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思考要有序,才能准确全面的找出来。当这个学生找因数找漏了,老师没有放过这个错误,简单的追寻结果,而是让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漏?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更深一步,最后“竟然”感谢这位学生:“感谢你的错误让大家的认识更深一步,你自己以后也会更注意的!”。老师对细节的处理不得不让人赞叹,不仅抓住了错误的教学资源,而且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要做到敏锐地发现细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每一颗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深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颗独特的生命。

永远对“人”充满感情、充满真切眷注,充满着终极关怀。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珍视每一颗童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三、善于深挖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深挖细节”是对捕捉到的细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课堂捉虫”手记》中说:“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之中。”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而名师们对一些课堂细节的处理,可谓四两拨千斤,教学效果非常好,真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显然,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深入挖掘,在细节上作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才能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曾看过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分数的意义。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分出篮子里果冻的1/2,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让几组学生作为代表,上台展示分的情况。每组果冻个数是不等的。其中有一组有8个果冻,只见那组代表将8个果冻从中间一分,一边是4个,然后看着老师说:“我们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指着一堆)4/8就是1/2。”这时该教师不是很随意的接过话头说:“对!这样的4个就是这堆果冻的1/2„„”。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么好的一个教学资源!他借题发挥,让学生摆出果冻的4/8,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充分感知1/2=4/8,这样既不离题,又无形中为后面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埋下了伏笔。

四、善于自我反思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再则,课堂上往往存在着教师急于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平稳地上完一堂课的现象,怕出现乱子的心理,于是难免存在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地方,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现象。有这么一个例子:学习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要求点到名字的学生到讲台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等这十个同学都站在讲台上,教师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学生很快排好了。当老师让学生回到座位上时,学生一拥而散(秩序混乱)。这时有位学生说:“不能乱挤,要按顺序下去。”当时老师没有在意这句话,但是学生这句意外的话值得老师去“深思”,这节课不仅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和组成,还可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德。

上一篇:那段温暖的日子作文100字下一篇:搅拌站试验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