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通用6篇)
【摘要】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盛唐边塞诗歌在当时繁华强盛的国家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边塞诗人与诗歌,其在抒情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创新立意。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盛唐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
引言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空前的繁荣昌盛,国力空前的强大,政治空前的稳定。文化迅速,对外交流频繁且范围一直在扩大,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而所谓的“盛唐气象”是从盛唐时期的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来说的,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意境深远,充满活力,诗歌创造有了新的发张,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这个时期诗人大胆创造,发挥想象力,结合无限优美广阔的意境,创造出了一首首至今还为人吟唱的诗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诗歌风格,具有了属于“盛唐”的气势以及特点,这是其他时期的诗歌无法匹敌的。
由于这个时期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开明和文化的交融等原因,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王维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而边塞诗就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盛唐的边塞诗是在此期间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这种诗歌流派长于七言,主要是描写边塞的美丽别致的风光的边塞的战争生活。这个时期边塞诗歌的思想表现了征人的无限思家之情的、思妇的闺怨之意,大多数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悲壮雄厚,慷慨激昂,激情洋溢。在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在用自己的语言抒情方式记录下了属于这个时期的独有的边塞诗歌的魅力,他们用不同风格上的诗歌表现了边塞的情与景。其中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等。
一、抒情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写景抒情的方式,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努力争取前进的精神,很好的诠释了“盛唐气象”。以往的朝代,边塞诗一直是以一个“悲惨凄凉”的形象出现在诗人们的诗歌作品中,其中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百姓、国家的危害,造成国家的萧条冷落,在诗中,我们往往可以看见诗人对战争的厌恶痛恨之情。这个时候,战争时,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寄托,是痛恨战事情绪的发泄之地。但是在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却是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描写战争的残酷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再是这个时期唯一的主题。
在盛唐的边塞诗歌创造当中,其中的情调可表现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例如,杨炯《从军行》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的全过程,表现出诗人慷慨出塞、安定边防、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诗人直舒怀抱,直接表露自己的理想壮志,点出百无一用是书生,何不仗剑边塞行,杀敌报国、将功立业,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追求军功的精神风貌;而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功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更是直接的表达为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盛唐的边塞诗也有细腻描写思妇的闺怨之情,如王昌龄《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思妇乍见“杨柳”便触发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萌生出了教后悔自己的夫君“觅封侯“的念头,可见这思妇的哀怨和思念该是如何的强烈。
尽情的表现歌颂边塞的风光美景,也是盛唐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著名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接形象的表现出夕阳西下,边塞大漠旷阔无垠,孤烟与落日相陪衬的边塞壮阔的景象;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写出了边塞的奇异风光:白雪纷飞,散落枝头,似乎是满树的梨花灿烂,在这边塞寒冷的冬季却似乎能看到春季一般的美景,真的算是边塞风景的一大景观了。
当然,盛唐的边塞诗也有荒凉的一面,也有抒写战事的残忍的一面。杜甫在《兵车行》中曾经写道“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这首诗歌生动而朴实的表现出战争带来的危害。但是,盛唐描写战事的边塞诗,虽然悲凉凄惨,但却依旧不乏豪迈奔放,自然洒脱的风格。盛唐边塞诗人的这种坦然笑对死亡、洒脱不羁,这种对壮阔而荒凉的边塞的另类的不同寻常的赞美与欣赏,这种寄予在边塞诗中的豪情壮志,只有在盛唐时期才会有所爆发。在国力强盛,国富民安,民族意识高涨,民族信心强大的情况下才会有如此高涨的、特别的、不同于其他时期边塞诗歌的情感倾向。
二、与众不同的原因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如此的与众不同,空前繁华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原因的,最主要的便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原因便是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各民族间的交流到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程度,对外空前开放,对外交流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促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文化交流达到顶峰,为边塞诗歌注入新的元素;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朝气蓬勃的向上发展的趋势,给人以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有助于当时诗人们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第二个原因便是: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创作心态。在盛唐时期,国富民安,促使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在那个时代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官场之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那个时代,许多诗人们保家卫国,壮志满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那个时代,许多诗人们以洒脱豪放的心态看待战争,以淡定自如的方式对待死亡。
第三个原因便是在边塞军旅中有一种类似于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将帅们能文能武,文武齐全,他们招揽诗人入幕,使得诗人得以接触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于是,边塞的壮观的风景与战争的悲壮场面促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意识,产生了新的写作意识,因此诗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创造出了属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边塞诗历史渊源悠久也是边塞诗繁盛的原因之一。先秦的《诗经》、《楚辞》,秦汉时期的汉乐府中均有描写战争的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渐多;隋和初唐,边塞诗更趋繁荣和成熟。这些都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开了风气,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三、艺术特点 写作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积极建立军功的豪情壮志,边塞地区生活的艰辛困苦,边塞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思妇的哀怨愁情;另一方面包括边塞的无限秀丽壮美风光,边疆地区的地理,各个民族的风情和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宏阔:于大处落笔,把情感寄寓在绮丽的壮景之中,写景抒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很好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使作者的情感在诗歌欣赏中得到很好的凸显。
基调昂扬:诗歌气势流畅,语言优美华丽,富有崇高感,字、词、句之间相互配合映衬,感情基调得到很好的提升。
体裁兼善:无论是诗歌行文还是律诗诗绝句都有流传千古的典型范文,题材多样而且得到很好的完善。、四、结语
一、边塞情怀中的尚武精神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达到顶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边塞诗的创作, 他们所创作的边塞诗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满一种尚武精神, 这一点与宋代文化是有所不同的, 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这一时期国家整体尚文, 不尚武。盛唐时期, 边塞诗人的创作中充满了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的核心就是一种保家卫国的理想追求。尚武精神融入到盛唐文人的创作情怀中, 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精神也带有了一定英豪气息。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就有“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表现出一种大丈夫情怀, 大丈夫就应该在马背上赢得功名利禄, 尚武精神显露无疑。王昌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穿金甲”也表达了一种从军的意愿与情怀, 在边塞诗的创作中, 他们就像是远戍边塞的英雄一样, 豪迈的奋勇杀敌, 有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尚武精神, 与盛唐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是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时代, 国家高度发达, 知识分子们满怀报国情怀, 通过自己的努力很有可能实现报国的愿望, 那是一种对于国家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不容许任何破坏这种繁荣与美好的事物, 所以诗人们想要远赴边塞去实现理想, 保卫这种美好。尚武精神在另一个层面上表达了诗人们充满理想抱负的人生状态, 虽然盛唐时代, 一切呈现出繁荣景象, 但是民间百姓生活还存在很多的怨愤, 知识分子们也并非都得到了重用, 很多知识分子报国无门, 空怀满腔爱国热情, 所以想要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们不怕战死沙场, 只求能够实现宏大的抱负, 不枉此生。唐代时期, 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打仗, 在战场上才能够赢得天下, 这样的尚武精神, 直接融入在文人的精神之中, 就形成了盛唐文人诗歌创作中的伟岸、豪迈之气。
二、边塞情怀中的爱国精神
盛唐边塞诗歌中的爱国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前面所阐释的盛唐边塞诗歌中的尚武精神, 诗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爱国精神。唐代时期, 国家积极鼓励民族自卫战争, 爱国情怀表现在多个领域, 而在诗歌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 是一种积极的、豪迈的情怀。这一时期与晚唐末世时期的边塞诗有一定的差异, 晚唐时期的边塞诗虽然也充满了英勇豪迈, 但是国家的气象已经没有了盛唐时期的样子, 因而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积极向上与绝对的气势豪迈。但是都能够看到一种爱国精神, 知识分子爱国精神中的边塞情怀, 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精神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典范。边塞诗歌意象丰富, 有直接描述边塞风景的, 有阐述沙场点兵的, 有描绘思乡思家之情的, 有表现英勇杀敌的。不管什么样的意象与意境, 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边塞诗中爱国精神的深远意义。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爱国精神, 在盛唐时代的爱国精神显得尤其的突出, 这是一种激烈、豪迈的爱国情怀。李白的《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中“丈夫赌命报天子, 当斩胡头衣锦回。”就能够看出一种充满豪情的卫国情怀。盛唐边塞诗中, 充满了家国情怀, 而没有个人小我情怀, 与时代的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盛唐时期, 诗人们充满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面对外敌入侵来犯时, 都是满怀着壮士出征的心情, 想要奋勇杀敌, 保卫国家。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核心, 一种牺牲小我, 成就大我的精神, 是中国爱国精神的精髓。高适、岑参等诗人, 诗歌中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开阔的精神境界, 有对残酷现实的描绘, 也有理想主义的豪迈与奔放, 这样的爱国精神直接影响到后世的诗歌创作, 尤其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是爱国精神的典范。由此可见, 古代诗人们的爱国情怀, 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而盛唐时期, 边塞诗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 是一种热烈的、高昂的情怀。
三、结语
盛唐时期边塞诗充满的这一时期时代特点, 诗人们充满了边塞情怀, 这样的情怀体现了边塞诗人们的尚武精神以及爱国精神。这样的尚武精神融入到文人精神中, 使得文人的创作充满豪迈、壮烈之情, 而这样的爱国精神更是为后世文人所学习, 后世的边塞诗歌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栋.浅析盛唐诗人的边塞情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6) .
[2]彭勃.从盛唐边塞诗看文人心态[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03) .
[3]刘怡茗.唐代边塞诗中的功名意识与忧患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
曾渡雄俄十万兵,沿江布阵势纵横。
无端一夜萧萧雨,疑是当年饮马声。
黑龙江上又秋风,漫说当年汗马功。
多少兴亡多少恨,浪花淘尽几英雄。
飒飒西风卷暮涛,大江西畔好亭桡。
至今凭吊浮尸处,犹说红羊劫未消。
这一组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流传甚广,充满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边塞诗篇,在40年前我刚刚涉猎黑龙江地方史的时候,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开始我并没有理会作者是谁,只是常常被诗人的爱国激情所感化和打动。
然而读书之余,特别是从事地方志工作以来,发现该诗竟然出现了三个作者的名字。一说是边瑾;二说是琢如;三说是曾任瑷珲副都统的姚福
2015年我偶然间在互联网中惊奇地发现,当年4月黑河历史学者刘城、刘东龙、盖玉玲等人经过多年的不懈搜寻、追索,终于与边瑾长孙边洪涛、重孙女边薇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边瑾的孤本诗集《龙沙吟》的稿本复印件。全书为小楷书写,共收录边瑾诗作32题63首,而所说的《龙江吟》四首就赫然收录其中,只不过所说的《龙江吟》组诗在稿本诗集中标题却为《龙沙吟》。整部诗稿名称,仍以《龙沙吟》命名,足见边瑾对这部诗集的重视程度。
《龙沙吟》稿本回归到诗集创作和诞生的发源地瑷珲,回归到黑龙江,终于免去沧海失珠之憾。无论从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来看,《龙沙吟》都是一部反映和记述瑷珲历史、黑龙江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可以说,黑河历史学者为瑷珲历史文化和黑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龙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赞曰:“坦步葱雪,咫尺龙沙。”章怀太子注曰:“谓葱岭、雪山,龙堆、沙漠也。”以后诸家皆认为“龙沙”在西不在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龙沙纪略》的命名说得非常清楚:“始误以龙沙为一地,而诗家遂沿为塞外之通称。式济记东北事,而以‘龙沙’为书名,盖沿用旧文之故。”在方式济的笔下龙沙则指东北地区,后来逐渐指黑龙江地区。作者用“龙沙”命名诗集而未用“龙江”命名,可以看出边瑾心中有着更深刻的政治含义,笔下彰显着更深远的历史视野。
据相关资料记载和边瑾长孙边洪涛介绍,边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河北任丘一个名门望族之家。边家,自明清以来科第不断,绵延数世,名人辈出,故顺天乡试有“无边不开榜”之谣,时人将边氏比之为“六朝王谢”,其声誉之隆可见一斑。在明清时代任丘历史上的边、李、刘、高、郭、舒、闵、谢八大家族中,“边”姓排名第一位,边瑾正是出生于这样的诗书礼仪之家。边瑾曾叔祖边毓仑为晚清秀才,曾任奉天盐厘。受家风陶熏,他自幼苦读诗书,青年时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擅诗词。另外边瑾的表叔任丘诗坛领袖李子仁也对其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提携下,边瑾诗艺大有长进。边瑾生活的年代恰逢清末民初社会交替、事态纷繁之际,但他却勤苦好学,博闻强记,文采出众,并在北京学过满文,这为其后来在瑷珲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约在民国四年(1915年),边瑾与其岳父周岱龄及两个弟弟来到瑷珲从事教育工作。是年,库玛尔路鄂伦春第一小学校成立,小学设在宏户图屯(今锦河农场新华林场附近),劝学员为鄂伦春族佐领吴来忠,共有学生30人。民国五年,边瑾被黑龙江镇安右将军督理黑龙江军务兼巡按使朱庆澜聘为小学校长。边瑾任校长后,从基础的汉、满文化入手,积极组织开展鄂伦春启蒙教育,使鄂伦春人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升。民国六年(1917年),呼玛尔路协领徐希廉在查阅宏户图小学时,对办学非常满意,赞赏道:“其校长边瑾教授有功,鄂民同声赞美,而学生均渐进步,汉语亦多通晓,揆其化道鄂民之法,果宜先从教育入手。”并云:“此番到山挨名考究,颇有进益,其愚钝者固有,而聪明者实居多数,当经宣讲上峰之德意,国家之培植,再三勉励,用心向学,莫不踊跃遵聆。”后来边瑾还担任过瑷珲高等小学校校长。边瑾在瑷珲工作生活达10年之久,为发展黑龙江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边瑾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终年51岁。
边瑾在瑷珲从教之余,不但熟悉了瑷珲的山川风物、民族风情,更熟悉了瑷珲的人文历史,同时他还与地方官吏、文人墨客,以及鄂伦春少数民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满怀着家国情怀,深深地爱上了瑷珲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山水人文都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倾注了无限的深情。《龙沙吟》整部诗稿都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弥漫着神奇的边风塞月,展现了鲜明的民俗风情画卷,凝聚着深厚的亲情友情。
可以毫不吝啬地说,边瑾是继流人吴兆骞之后流寓黑龙江的又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爱国诗人。
nlc202309090548
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边瑾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要体现在《龙沙吟》4首组诗上。“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何等的情怀?这不仅是诗人的家国情怀,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爱国之情。《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之后,我们失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我们又失去了乌苏里江以北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如此,江东六十四屯却始终是我们的领土,条约清清楚楚地规定允许中国人在此永久居住。为此瑷珲副都统姚福
《龙沙吟》诗稿中还有一首古风,名曰《登盘山绝顶望黑龙江作》,其中“六十四屯在襟带,逶迤控引江之皋。气概雄奇有如此,浪花淘尽几英豪……谁挽狂澜作砥柱,人心已溺何滔滔。我今来吊浮尸处,腥风血雨空飘摇。”这一段,几乎与4首《龙沙吟》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堪称痛悼“庚子俄难”的姊妹篇。边瑾的诗作,仿佛警钟长鸣,荡人心扉,语重情深地告诉我们绝不要忘记被人抢占而丢失的领土,不要忘记受人欺辱的历史。然而诗人也对眼前人心沉溺,无人能做中流砥柱来力挽狂澜收复失地而感到悲哀。此时,孤独的诗人只能自己走到黑龙江边,凭吊当年无辜被沙俄残害致死仍在腥风血雨中独自飘摇的亡魂。“最是伤心流泪处,几人还记旧河山?”(拙作《北极村远望》)历史如此,现时又何尝不是如此。
神奇的边风塞月凝聚全篇。瑷珲地处祖国边陲,碧水绵长,山林稠密,芳草萋萋,风光旖旎,途遥路远,云高谷低。边瑾在瑷珲期间写下了不少描绘边风塞月的秀美诗篇。“蹄碎踏残黄叶路,鞭摇直入白云围。烟迷野径人踪罕,树老
描写瑷珲及黑河风光的诗篇还有一些,或轻柔细腻,或苍凉高远,或如诗如画。“冰镜辉腾万丈光,楼台倒影入池塘。波侵细柳连云绿,风皱晴苹带露香。”这首《夜月泛舟海兰泡》是对黑河一处公园夜景的描写,安谧恬静,颇有清风明月入吟怀的感觉。而《松树沟早发》则是另一番景象:“星河耿耿朔风凄,野店初闻唱晓鸡。更鼓敲残霜信冷,吟鞭缫断月光低。半山积雪留鸿爪,一路疏烟送马蹄。行过
鲜明的民俗风情画卷一展鄂伦春风姿。由于边瑾在瑷珲期间,主要从事鄂伦春少数民族教育,多年生活在鄂伦春族聚集区,所以特别熟悉鄂伦春人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写下了很多描写鄂伦春人民生产、生活,包括服饰、装束、饮食、居住、生育、祭祀、医病、狩猎、耕种等内容的诗歌,如《鄂伦春纪事诗五十韵》《鄂伦春竹枝词》8首,以及《观猎》等诗篇。《鄂伦春纪事诗五十韵》为一韵到底的五言排律,“放眼栖林界,风情异故乡。俗犹遗太古,人尚溯羲皇。遇冷茅为屋,充饥肉作粮……逐鹿荒烟外,栖身积雪旁……柳眠新翡翠,花睡野鸳鸯。老妪能驱鬼,雏姬学弄璋。室有皮千束,窗无纸半张……”音韵铿锵,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观猎》诗作中还记述了“桦岭秋高野兽肥,匆匆猎马去如飞,半山红树斜阳外,喜见双童搏虎归”的史实。叙述的是鄂伦春小学学生白连珠,年方十二,与其莫姓内弟一同出猎,共搏得一虎。十二岁的少年能和小伙伴一起猎虎,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可能是罕见的。足见鄂伦春民族少年时期就骁勇善战,强悍无敌,训练有素,狩猎本领极强。
8首《鄂伦春竹枝词》更是惟妙惟肖地描写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仅举其四,我们便走进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中间。
nlc202309090548
第一首:“春回桦岭草如茵,联袂寻芳曲水滨。载得狍干兼鹿脯,也曾席地筵嘉宾。”写出了生活在山林里的鄂伦春人,每当春回桦岭、绿草如茵之际,便满载狍干鹿脯成群结队地来到曲水之滨,席地宴请嘉宾。
第二首:“初辟荒榛学种田,绿云隐隐雨如烟。归来饱饭黄昏后,醉卧桦阴枕石眠。”写出了过着一枪一马狩猎生活的鄂伦春人,已经榛莽初辟,开始学习耕作。耕云播雨归来,沐浴着夕阳,酒足饭饱之后,便在桦树林荫底下枕石而眠。
第三首:“山南山北绿重重,家住凌霄第一峰。十五女儿能试马,柳荫深处打飞龙。”优美的诗句赞美了生活在凌霄峰上、绿树丛中的十五岁鄂伦春少女就能骑马在山林深处打猎。
第四首:“不施粉黛不梳妆,闲采山花插鬓旁。镇日无言压狍线,为谁人做革衣裳。”写出了热爱生活爱美的鄂伦春妇女,尽管不施粉黛,不梳妆打扮,但却喜欢闲采山花,斜插鬓旁。不狩猎之时,常常从早到晚手以狍皮压线,缝制皮衣。
这几首竹枝词,通俗易懂,形象鲜明,活泼生动,情景交融,语言流畅,词句优美,脍炙人口。读者如饮清泉,如品香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厚的亲情友情凝聚于字里行间。生离死别,最易动情。《龙沙吟》诗稿中共有悼亡诗作3题11首,几乎占全部诗稿的1/5还多。边瑾原配妻子叶氏,一起生活七年,虽无子嗣,但却举案齐眉,感情甚笃。叶氏亡后,边瑾忆及吟笺凝韵、画稿传情、浅吟低唱、红袖添香的日子,伤痛万分,一气写下了《悼亡妻叶氏》七律6首。“压线每怜劳燕剪,拔钗曾为赎羊裘。无端惊断鸳鸯梦,冷落韶华十二周。”“彩丝谁绣鸳鸯枕,画稿空留蛱蝶图。无那尘缘容易绝,镜花水月两模糊。”“熏香染翰忆当年,学写丹青妙手传。一纸冷金描画稿,半钩冷月擘吟笺。”“罗衾不耐五更凉,谁惜潘郎鬓欲霜。雨冷风凄真落落,人间天上两茫茫。”如泣如诉,声声含泪,字字喋血。哀婉悲凉,绮丽凄美,颇具玉溪生遗风。边瑾对于重如恩师亲如亚父的表叔的逝世,也写下了4首悼亡诗:“应有残魂归月下,顿教老泪洒风前。嗟君一去无知己,空结三生翰墨缘。”“一旦玉楼人去远,千秋华表鹤来鸣……怕对秋窗残月夜。不堪啼断鹧鸪声。”“噩梦忽惊残月冷,吟魂应怯晓风寒……最是难忘他日约,论诗谁复主骚坛。”哀痛之情,难以自抑。人去楼空,孤鹤哀鸣,鹧鸪声断,衰草萋萋,泉路漫漫,知己诀别而去,苦雨凄风袭来,月残魂断,盟主席缺,诗坛韵冷。边瑾以哀景写哀辞,痛上加痛,读之,潸然泪下。
另外,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边瑾一起来瑷珲支教的岳父周岱龄先生病亡,在送其棺榇回归故里的路上,他还写下了两首七绝,其一云:“苍苍松柏夕阳村,浊酒临歧奠一樽。凄绝关山家万里,粘天衰草送归魂。”(《周岱龄外舅灵榇旋里》)此时,正所谓“苍松笼夕照,翠柏掩荒村。浊酒临歧路,关山送羁魂。边陲家万里,落叶总归根。”短短28字,情深意重,愁肠百结,哀切动人。
长亭送别,易赋好诗;灞桥折柳,多有佳作。诗稿中有几首送别诗作,颇值一读。送别时往往会触景生情,留下美好的祝愿。万紫千红的秋天送行,呈现出的是“细草微风双岸雨,青山红树一江秋”(《留别金琢如》)的绚丽景象,以此祝愿其“预期白露黄花节,重洗清樽话旧游”。山花烂漫的春天送别,则是“离亭柳换旗亭色,行帐风传画角声”(《送徐协领述之升北京副都统》)的动人场面,同时衷心祝愿友人“万里扶摇看直上,迢迢捧檄向燕京”。因归乡而离别老友,更是难舍难分。“酒醉旗亭日未醺,一声短笛惜离群。早知此日难为别,悔不当初不识君。”(《留别陈悦亭》)可以看出其深受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影响,三四两句更富有哲理,堪称佳句。
总之,《龙沙吟》诗稿中清词丽句横生,美篇佳什多多,深受唐诗浸淫和影响。其绝句或雄浑苍劲,慷慨悲凉,如《龙沙吟》4首;或隽永晓畅,形象生动,如《鄂伦春竹枝词》8首和《观猎》1篇。律诗则深沉细腻,婉曲幽深,情真意切,对仗工稳,语言优美,如悼亡、送别诸篇。
读罢《龙沙吟》,除了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更领略了中华优秀诗词的无穷魅力,接受了一次唐风宋韵的艺术熏陶。目前,刘城已将《龙沙吟》诗集点校注释完毕,将公开出版。我相信《龙沙吟》的发现与出版,一定会为瑷珲地方史、黑龙江边疆史、黑龙江文学史、鄂伦春民族风俗史等方面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书写出佳篇华章。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文章快照:
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指甘肃境内的祁连山的,有说指新疆境内的天山的.还有说是指自甘肃张掖起向西延伸至瓤疆境内的天山的。这几种说法各有所据.究竟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加辨证其实,古人对于天山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是把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和新疆境内的天山混而为一,看作是彼此相连的一条山。祁连山之名,首见于《史记-匈奴传》: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其夏,骠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_厅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司马贞《索隐》释祁连山日:“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祁连山一名天山,亦日白山也。”据《索隐》的说法,祁连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以南,兼有天山之名。祁连山为何亦称为天山?据颜师古的说法,“匈奴谓天为祁连”,祁连是匈奴语,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就是天山。查颜师古注《汉书》,凡遇祁连山皆以天山释云,凡遇天山皆以祁连山释云。因祁连山也有天山之名,所以古人把祁连山和新疆境内的天山台二为一,混而不分李白想必也是如此与李白同时的学者杜估在其《通典》中就说:“祁连自张掖西至于庭州皆周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以北的吉木萨尔一带。直至清代,许多学者也没有把这两条山分清楚,《清一统志》仍然把两山当作一条,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称为“南祁连”,新疆境内的天山称为“北祁连”。由今天地理科学知识看来,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和新疆境内天山是两条互不连属的山。广义的祁连山是指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山的总称,因在河西走廊之南,亦称南山,是河西四郡和青海的界山。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向西经张掖、酒泉延伸至敦煌祁连山西北与阿尔金山相接,属昆仑山系。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端深人中亚西亚,向东延伸到哈密一带,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界山那么,今天我们读这些边塞诗时,应该怎样理解和确认诗中的“天山”所指呢?首先要根据诗的内容分清它是泛指还是确指有些诗中的天山,不过是西北边疆甚至是边疆的代称而已,属泛指,用不着穷究其具体所指。但唐人的边塞涛多是缘事而发,以当时发出的边事为题材,故诗中的天山多属确指。对属确指的天山,要根据诗里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地名,分清它是指今甘肃境内的祁连山还是新疆境内的天山。上引李白的两首诗为例,《战城南>中的天山当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讲到这首诗时说:“诗的„条支‟与葱河天山等连文,表示地望相接,必指唐代条支都督府的条支,而非远在阿拉伯的大食国。”又说:条支海‟或条支都护府所辖之„海‟,如非伊赛克湖(热海),当即巴尔喀什湖。”尽管有些学者对郭沫若所说的条支都督府所在和条支海所指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诗中的条支和条支海是属于当时唐王朝版图内的西域地名。条支海既在西域,又与天山连文并举,“表示地望相接”,则诗中的天山必指新疆境内的天山无疑《关山月》中的天山,由下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看,与“玉门关”、“青海湾”连文相关,当指今河西走廊以南之祁连山。玉门关在祁连山以北,青海湾在祁连山以南,两地隔祁连山遥遥相望。王昌龄《从军行(四)》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旬.就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三地之间的关系。雪山就是祁连山。实际上,李白的《关山月》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四)》所表现的.都是开元年间唐王朝抗击占据青海的吐著的战争,题材相同,主题亦相近。(作者李自仁系甘肃电走嘉峪关分校讲师)责任编辑王亦凡26
古时边塞诗谈
新疆是一块神奇而又瑰丽的土地。古往今来,这里高峻的群山、辽阔的草原、神秘的戈壁瀚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它独特、粗犷、雄奇、博大、浑厚的风采,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
早在汉代初期就出现了边塞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乌孙公主歌》就是一首最早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从此,边塞诗急骤的马蹄奔驰在新疆的崇山峻岭、戈壁沙丘,随着浑圆的大漠日出、伴着丝绸之路依稀的驼铃和古战场弥漫的硝烟,一朝朝、一代代从没有停止过。到了唐代--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势隆盛,为国立功的氛围弥漫了当时整个社会,昂扬的情绪铸成了边塞诗独特的力量感和进取精神。在唐代群星灿烂的诗坛上,边塞诗成了一支重要的流派,出现了众多描写边塞风光、生活的优秀诗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欣《古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些诗篇以它们豪放的阳刚之美千古传唱不衰。尤其是具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岑参等人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有了新的创造,使古代边塞诗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些诗描写了军旅生活,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表现了激烈的战斗、艰苦的生活以及惜别和思乡的心情,风格雄厚深广、奇丽豪放,不愧是边塞诗中现实主义的杰作。
唐代以后,由于新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历代君王把主要精力放到开发江南富庶之地。到了明朝,航海事业空前繁荣,我国与各国的交往重心从陆地移到海上。尤其是清代,新疆成了囚犯的流放地。这就使曾经鼎盛一时的边塞诗逐渐衰落下来。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的边塞诗,其中像林则徐、邓廷桢、纪昀等为代表的不少文人在新疆流放的日子里留下了比前人更多的诗篇。这些诗篇中也不乏有特色之作,如:“亦有高楼百尺夸,四周多被白杨遮。圆形爱学穹庐样,石粉团成满壁花。”“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饭粮。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穴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雪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新疆的民俗民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呼吸苍穹逼斗躔,昆仑气脉得来先。春风难扫千年雪,秋月能开万岭烟。西域威灵蟠两部,北都枝干络三边。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裴景福《天山》)把天山写得很有气势。但是从总体上讲,艺术成就大多都不及唐代,它已不是边塞诗的高歌,而是古代边塞诗高峰的余波。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
边塞诗的成熟得益于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从先秦到隋朝,零星的边塞诗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够不成流派。没有从初唐到盛唐经营大西北的实践,就不会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二首》);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晚唐诗人继武盛唐,不断创作出大量清新可诵的好诗,使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长盛不衰的地步。
离开了描绘大西北的诗歌,在唐代绝不可能形成和山水田园诗派并称的边塞诗派。在我们民族中,从儿童到青年,从普通读者到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有几首不是描绘西北边塞的呢?由此可见,大西北边塞内外的景观风土人情对边塞诗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所起的决定作用。
边塞诗的内容既丰富又多姿多彩。纵观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就是通过描绘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宣扬大唐的国威,或抒写士人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诗是最生动的表现,例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另外,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也用多首边塞诗来歌颂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他赞赏“誓令疏勒出飞泉(耿恭),不似颍川空使酒(灌夫)”的老英雄(《老将行》);他还表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英雄(《少年行四首》其二)。
岑参是在西域生活时间最长的诗人,他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真挚而感人,他说自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把爱国和追求名利、把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诗人们流露了强烈的重武轻文的倾向,连王维这个文弱书生都发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的昂扬歌声。
高适则在《塞下曲》中高声唱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张籍的《西州》“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这种牺牲自我,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不仅是当时军人文士的主流思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也是华夏民族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表现。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刻绘大西北的瑰丽景色,表现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特殊感受及喜爱之情。不管是中原的还是南方的诗人,只要他们来到大西北,无边无际的草原、戈壁、沙海,高远的蓝天、白云、明月,一年四季飘雪的气候,无不给诗人带来异样的新奇,启发着诗人的灵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燕支行》)只能写于大西北,具体说只能写于出了凉州以后,见到当地的广袤的戈壁沙漠,才会产生这种诗思。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古从军行》),李白“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六首》),皎然“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塞下曲二首》其二),戎昱“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稍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等等,这些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之所以很成功,无不同对边塞独特景色的成功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把边塞的瑰丽景色描绘出来,边塞诗就成功了一大半。
代表唐代边塞诗最高水平,并且最成功地展示大西北瑰丽神奇景色的诗人是岑参。他这方面的诗是又多又好,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把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古西域天山南北的童话般的神奇美景作了灿烂的展现。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把北庭都护府冬天独特的景色,酷寒、大风、飞沙走石,用特写镜头作了精心描绘;同时结合这种景色,写了敌人正处在“草黄马肥”的良好态势下;正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刻绘了唐军迎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艰苦条件出兵,收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唐军的英雄主义。岑参西域诗的成功的奥妙,全在于着力去表现当地的独特景色,把这种景色描绘成功了,作品的主旨也就表现出来了。他的送别诗莫不是这样,如“白雪歌送别”、“天山雪歌送别”、“热海行送别”、“火山云歌送别”等。如果没有岑参描绘西域瑰丽风光的诗,唐代边塞诗会黯然失色的。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以及边境不同民族的风情。唐代中原同西北的民族关系是融洽的,虽然存在过战争,但和平基本上是主流,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岑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则通过军中“赌博”这种游戏,表现了不同民族将领之间的友好关系。李端《胡腾儿》是一首反映西域各族同中原人民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作: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冒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揍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舞本是西域的舞蹈,后传入中原,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艺术。这首诗对跳胡腾舞的西域艺术家的形貌、衣着进行描摹,描写他“帐前跪作本音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开场白,然后翩然起舞,感动得曾任安西都护府长官的客人泪流满面,洛阳一带的诗人也纷纷写诗相赠。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吐蕃攻陷河西、陇右一带,割断了唐王朝同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诗用“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表现对这位同故乡失去联系的舞蹈家的同情,也委婉地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绘凉州蕃人学习汉语、农耕文化、养蚕缫丝的真实情况。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河湟一带地方的汉族受吐蕃统治时间长久,接受了吐蕃文化影响,学会了“胡儿语”,从而出现了“却向城头骂汉人”这种奇特现象。
晚唐诗人周朴《塞下曲》“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贯休《边上作三首》其一“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是唐代诗人为西域人民画像的优秀作品。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是丰富的,受篇幅影响,我只能简单谈这点初浅的感受,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边塞诗在清代的兴盛与发展
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在清代又取得堪与唐代比美的成绩。清代经营西北,尤其重视西域,所投入的力量、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以前的所有朝代。从康熙时代起,在新疆先后发生过噶尔丹、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张格尔等的叛乱分裂活动,近代又有浩罕军官阿古柏的入侵。为了反对民族分裂,清军多次出关,粉碎了他们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清代出关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可以说是成千上百,他们留下的歌咏边塞的诗作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同类作品的总和,在思想艺术上也有超越前代的地方。有位学者在谈论清代边塞诗时说:“到了清代,统治者为了削平四夷,安定八方,对边疆各族有过几次大的征讨。康熙对噶尔丹的用兵,雍正对青海各族的平定,乾隆对准葛尔、维吾尔的征服等。这些对外战争,在一些文人的边塞诗里都有反映。……清代边塞诗,已是我国边塞诗史上的微波末流了。”无论对战争的性质还是对边塞诗成就的评价,都同历史不符合。新疆学术界对描写这块宝土的古今边塞诗进行了整理研究,已经形成系统,先后出版有以下作品辑:吴蔼宸辑录的《历代西域诗钞》、星汉的《清代西域诗辑注》、胥惠民选编的《现代西域诗钞》、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另外还有星汉、王翰林专题性的《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选注》。仅前两书收录的清代描绘西域的边塞诗就近两千首,据中国社科院研究西域文史的著名学者杨镰先生告诉笔者,其总数大约不下四五千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祖国的统一的思想在清代西域诗中都得到真切的反映。这些诗中,首先表现了西域各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纪昀在他的《物产六十七首》中这样描绘向日葵:“八寸葵花色似金;短垣老屋几丛深。此间颇去长安远,珍重时看向日心。”作品赋予葵花以新的含义,用它来指代边疆的各族儿女,说各族儿女是心向祖国的,就像葵花永远向着红日开放那样。施补华有一首《马上闲吟》,反映“阿拉依库头人来谒,仍求内附”,诗写道:“椎冰凿雪谒官人,圣代重逢日月新。万里一心依北极,乾隆皇帝子孙民”,诗歌生动地描绘了阿拉依库人重新归回祖国的真实情况。他们在酷寒天气中,不管冰雪封山,开出一条道路,和政府官员接触,要求归回祖国。诗把祖国比作北极星,各族人民如同众星围绕北极星运转一样,一心向往祖国。
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是民族平等,互相尊重。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平等相待。施补华的“巴朗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轮台歌》)就反映了西域各民族互相学习的情形。歌颂西域的杰出人才和能工巧匠也是民族团结的具体表现,例如:
彩帕蒙头手挈筐,河源两岸采柔桑。此中应有支机石,织出天孙云锦裳。萧雄《蚕桑》
长短裁量百用宜,就中巧塔尔称奇。看他细密成非易,想见辛勤手织时。祁韵士《回布》
墓石遥传刻画工,和通技术擅雕虫。有碑无帖真堪惜,汉字回文山洞中。王芑孙《西陬牧唱》
萧雄《蚕桑》是歌颂维吾尔族妇女养蚕织绸,巧如织女。“支机石”是传说中织女用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天孙”,即织女,因为她是天帝之孙。《回布》的主题同于《蚕桑》,也是歌颂维族妇女勤劳手巧的。“巧塔尔”指高质量的布纹极细密的布。王芑孙《西陬牧唱》则歌颂了维族雕碑刻字工匠的杰出才艺,对“有碑无帖(拓片)”不能使其广泛流传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他在自注中说维族工匠“性巧,最善雕刻之技”。诗中的“和通”是准噶尔人对维族的称呼。几首作品真切地表现了对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热爱。
西域是祖国的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起来的。西域诗用不少篇章记载了内地汉族兄弟戍疆时为边疆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把内地的先进生产工具传到西域,他们有不少人走到那里,就以那里为家,建设好那里。纪昀在其《风土》诗中写道:“良田易得水难求,水到秋深却漫流。我欲开渠建官闸,人言沙堰不能收。”表示了想为边疆各族人民兴办水利的愿望。施补华在题为《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贤者所至,有益于民如此》的诗中歌颂林则徐:“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白头遗老在,怀德涕滂沱。”林则徐“获罪”谪戍西域时,积极主动地为各族人民大办水利,大力推广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据萧雄说:“土鲁番之盛行纺织,闻始于林文忠公教化,并有所传纺车,皆呼为林公车”。由于林则徐的努力,使
他生活过的遣戍地成为“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的花园,致使他在离疆去世后多年,当地的白头老人说起他还感激涕零。
林则徐建设边疆的壮志在自己的诗中有着深刻形象的表现。如他写的《柬全小汀》: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全庆字小汀,满族人,原任喀喇沙尔(焉耆)办事大臣。1844年受命和林则徐一块勘办西域的屯田事宜,这首诗描绘了他们累月为屯田操劳的情形。他们骑着马奔驰在荒凉的戈避滩上,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帽缨。只要能开垦良田千顷,庄稼点缀河山如同锦绣那般美丽,就是走遍南疆八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什噶尔)也在所不惜。这是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林则徐在西域写的—百多首诗作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是异常感人的。在远戍伊犁动身时他写道:“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他告别朋友时写道:“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同庄赠诗六章次余<题萝月图>韵,复叠前韵答之,并谢武林诸君赠行诗册》)。对伟大的爱国者说来,祖国的任何一寸土地都是可宝贵的。不管把他们谪戍何方,都绝不消沉,反而要为自己的祖国和各族人民做出贡献。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曾这样描写西域的荒凉孤寂:“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传唱很广的唐人名篇。经过历代各族人民的开发建设,到了清代西域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在西域诗中是有形象反映的。曾在鸦片战争中协同林则徐多次打败英国侵略者的爱国英雄邓廷桢在谪戍伊犁时写了首《回疆凯歌》,这样反映当时的变化:
羽林壮士唱刀环,齐裹貂褕振旅还。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度玉门关。第一次唱出了“春风吹度玉门关”的新歌。左宗棠是在近代史上收复新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将领。他在消灭阿古柏侵略者的征途上,看到沿路的荒凉景象,便“檄饬湘楚诸军,各于驻处择低洼闲地,搜折树枝,排插为林,方及数年,已骎骎乎蔚然深秀,民甚德之”(萧雄《草木》篇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重视农牧蚕桑事业,先后在湖州雇熟练工人六十多名,带着蚕具、蚕种到新疆,在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等地,教各族人民栽桑、接枝、压条、种葚、饲蚕、煮茧、缫丝、织造,传授先进技术。左宗棠的这些爱国主义行动,在西域诗中是有形象反映的,例如萧雄的《草木》诗:“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杨昌濬是左宗棠的挚友。1879年他应约来到西北,看到左宗棠建设边疆的成绩,情不自禁地写下《恭颂左公西行甘棠》的诗来记实:“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如果说“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是歌颂汉族与新疆各民族兄弟共同建设边疆的绝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萨迎阿《用〈凉州词〉原韵》:“桃杏花繁溪柳间,雨余如笑见青山。极边自古无人到,便说春风不度关”,深刻揭示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思想的原因。
施补华先在左宗棠幕府五年,后来谒见平定阿古柏的大将之一的张曜于阿克苏。张曜爱其才,留佐幕府数年。施补华写了不少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的好诗。他曾高唱:“春风先我出关来,不傍荒崖生寸草”(《题苏巴什驿壁》)。在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事业时,他又写道:“我郡勤育蚕,亦复识其方:父老倘顾问,尚能言种桑”(《郎公节帅为余营室阿城之旁,筑圃数亩,以资种菜,作此奉谢》)。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当维吾尔族父老种桑养蚕的顾问,言直意切,令人感动。施补华留疆数年,曾多次亲眼看到各族人民征服自然,发展农牧养蚕事业取得的成绩。他曾这样来描写当时的丰收图景:
胡麻叶大麦穗黄,百株垂柳千株杨,东村西村通桥梁。鸡鸣犬吠流水长,养蚕作茧家满筐,种豆绕篱瓜绕墙。趁墟日出驱马羊,秧歌杂沓携巴郎,怀中饼饵牛酥香。巴朗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
——《轮台歌》
由于各族人民共同把西域建设得这般美好富饶,近代裴景福在他的《哈密》唱出这样的时代新声:“天山积雪冻初融,哈密双城夕照红。十里桃花万杨柳,中原无此好春风!”
在古代,凡是来到西域的诗人,无不尽情地讴歌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热爱边疆山河的感情,常常让人感动不已。契丹族诗人也是政治家的耶律楚材,在他的《阴山》诗中歌颂天山“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一些内地来的汉族诗人歌咏西域山河的作品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和耶律楚材的感情一样深厚真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祁韵士的《天山》写道:“三箭争传大将勋,祁连耳食说纷纷;中原多少青山脉,鼻祖还看就此分。”“祁连”是天山的另一种称呼。诗人说他早就听说天山的大名,等来到西域亲眼目睹,果然名不虚传,原来内地的不少青山的鼻祖还是天山呢。诗歌表达了作者推崇与敬仰天山的感情。清代裴景福有句“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天山》)。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的诗人说:登上天山观赏日出,向东望去,连内地的五岳都显得又矮又小了。热爱天山之情,溢乎言表。铁保《忆旧游诗十二首》有云:“天山本天然,屹立自雄贵。回视吴越山,都增脂粉气,”热爱
边疆之情,溢乎言表。
著名诗人洪亮吉在谪戍伊犁时,据传嘉庆帝对他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因此由京城至嘉峪关走了四个月,他一句诗也不敢写。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经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于是将上谕置之脑后,大作起歌咏西域山河的诗作。离疆后,他曾将自己的西域之作分别编为《万里荷戈集》和《百日赐环集》。他在遇赦返京途中,行到甘肃凉州,回忆在新疆的日日夜夜,感情激动,不能自已,写下《凉州城南与天山别放歌》表示自己对天山的深情:
去亦一万里,来亦一万里。石交止有祁连山,相送遥遥不能已。昨年荷戈来,行自天山头,天山送我出关去,直至瀚海道尽黄河流;今年赐敕回,发自天山尾,天山送我复入关,却驻姑臧城南白云里。天山之长亦如天,日月出没相回环。朝依山行莫山宿,万里不越山之弯,松明照彻伊吾左,隆冬远藉天山火。安西雨汗挥不停,酷暑复赖天山冰。天山天山与我有夙因,怪底昔昔飞梦曾相亲。但不知千松万松谁一树,是我当时置身处。兹来天山楼,欲与天山别。天山黯黯色亦愁,六月犹飞古时雪。古时雪著今杨柳,雪色迷人滞杯酒。明朝北山之北望南山,我欲客梦飞去仍飞还。
洪亮吉进入新疆,由哈密转北经天山去伊犁时,即作了一首《天山歌》,出山时又写了《下天山口大雪》,尽情尽意地描绘了天山山脉的奇丽景色。在不少描绘天山的诗中,这首长篇歌行是富有特色的抒情之作。全诗由首句至“却驻姑臧城南白云里”,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天山对自己的深厚感情,自己出关入关都是由坚如磐石的朋友天山迎送的。中间八句歌颂天山的贡献,描写隆冬天寒,人们取暖要靠天山出产的松木;酷暑雨汗不止,又要靠天山冰以消炎热。最后描写天山与自己有夙因,过去曾多次在梦中和天山相亲;这次分别,天山面带愁容,不忍分别,而诗人更是恋恋不舍,“我欲客梦飞去仍飞还”。全诗感情奔放,炽热如火,堪称西域抒情诗中的杰作。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外敌入侵面前,各族人民团结对外,英勇起来进行抵抗,坚决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独立。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这项内容就成为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到清代中期以后,西域各族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沙俄、英国等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真实反映各族人民与入侵之敌及其帮凶的斗争便成为这个时期西域诗歌的新内容。
从1820年至1828年之间,在英国和浩罕统治者的支持下,叛匪张格尔先后四次窜回新疆作乱。施补华在《马上闲吟》中这样反映各族人民活捉张格尔的斗争:“铁盖山头月色死,雪片横飞三十里。老人犹说胡将军,跃马生擒张格尔。”张格尔最后—次在南疆作乱时,利用春节年关政府军疏于防范之机,潜入阿尔图什庄。维吾尔族群众奋力抵抗,张格尔张皇失措,逃到喀尔铁盖山。各族军民紧紧追击,将山四面包围。“铁盖山头月色死”反映的就是这种斗争形势。后来经过战斗,总兵胡超、段永福、锡伯马甲纳松阿、舒兴阿等奋勇向前,将张格尔活捉。“老人犹说胡将军”即指这次斗争。显然,这位维吾尔族老人曾参加了这次斗争,活捉张格尔是他亲目所见。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侵入新疆。英国、沙俄先后同阿古柏签订非法条约,企图肢解新疆。1971年,沙俄出兵侵占了伊犁。阿古柏的残暴罪行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坚决反抗。19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积极准备收复失土的斗争。左宗棠在受命之后不久写下《吴桐云西来,且喜且恼,出册索题,漫书二绝句》,第二首是:“双清心迹拟名臣,朔雪炎风见在身。且蹴昆仑令西倒,再勤诗酒老湘滨。”这首诗对吴桐云说来是—种正面鼓励,就作者自身而言则是夫子自道:只有收复昆仑山一带的领土之后,才能退归林泉,回到湘水之滨的家乡过诗酒往还的生活。“且蹴昆仑令西倒”的警句将作者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沙俄是当时新疆边患的根源,晚清宗室诗人宝廷就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在《收新疆》中警告朝廷:“射匮沈沦久,于阗扫荡新。鲸鲵闻尚在,珍重念元臣。”王树枏写于清末的《闻俄罗斯沿途益兵二首》中也表现了忧国思想:“闻说天骄子,边城夜点兵。忧时一溅泪,去国若为情?湿火矛头出,飞沙帐外惊。将军不好武,歌吹自升平。”在清王朝收复伊犁以后多年,沙俄在我边境上一直屯有重兵,时刻觊觎着我大片领土。在作者任新疆布政使时,沙俄在边境上又增加了兵力,这不能不引起他的忧虑。“忧时”既有敌人加兵的原因,同时也有内部的原因,守卫边防的某将军自称自己“不好武”,整日沉迷于声歌之中,还自认为这是升平时代,难怪作者不仅“忧时”,而且竟至于“溅泪”了。王树枏在《塞上二首》中高唱:“男儿万里志,长佩看吴钩”,表现了他决心保卫祖国的志愿。
施补华在佐张曜幕府时写有《重定新疆纪功诗》,是四言280句的长诗,反映了平定阿古柏之乱的全过程。诗从朝廷的辩论写起,练兵、运粮、作战、灭敌、收复失地、善后处理,在作品中都有真切反映。诗中用这样精练的句子来歌颂我军将士的勇猛,描绘敌人的失败:“万怒莫当,一凶不漏”,“大夷哀啼,如鹰缚鸡;小夷骇窜,如狸捕鼷。”此外,他还有许多诗写到这方面的内容,如《秋感十二首》:
尉犁城外战,将士尽如飞。远道还移粟,前军合寄衣。泽荒鸿雁聚,秋老骆
驼肥。馈运休辞瘁,今朝振国威。
闻道乌孙国,俄夷尚驻兵。甘言求互市,妄意占名城。和好盟犹重,侵欺衅
亦轻。请从空壁上,看灭贼纵横。
前诗反映了平定阿古柏的斗争,作品歌颂我军将士奋勇灭贼,“将士尽如飞”,还真实描绘了当时后勤工作做得很好。最后揭示了三军将士勇敢战斗的原因,因为这是“振国威”的爱国正义斗争。第二首揭露沙皇俄国花言巧语侵占我国伊犁拒不归还的罪行。俄国侵略者曾说:等你们收复南北疆后,我们再交还伊犁。针对此,最后两句就充满自信地说:那你们就看着我们顺利消灭曾纵横南北疆的阿古柏叛匪吧!施补华曾受张曜之命,巡行中俄边境千余里,以安抚当地居民。他在《纪行十四首》的第十三首写他到屯木伦,发现—块平地,便很激动地写道:
吁嗟千峰顶,现此闲旷土!濛濛二十里,绿草如平楚。融雪地含膏,流泉山泼乳。谁思据牧场,我欲遣民户。但纵万牛羊,鞭策相尔汝。十年足生计,自以礼义辅。法度疏有方,租税宽无取。怀恩激内诚,守险捍外侮,心系北辰星,目馋西域贾。
施补华的爱国思想特别强烈。他对边境山水草木的热爱和对当地居民的关怀,是很感人的。正是基于这种深爱,他在诗歌中提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即“守险捍外侮”要靠当地的各族人民。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要执行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法度要宽而有方,边境居民可以不收租税,让他们过上富足生活,以此培养其爱国思想。当他们的心像众星绕着北极星那样向着祖国时,守险御边就有保证了。诗人的深谋远虑,正是诗人自己爱国思想的形象而传神的表现。
清代边塞诗与唐代边塞诗相比,虽然没有出现岑参那样特出的能用瑰丽语言写诗的作家,但仍有许多超越,生活的超越,思想的超越,境界的超越,艺术的超越。
从唐代边塞诗兴盛到宋、元、明三个时代的衰落,再到清代的又一次兴盛,说明一个问题,大西北的边塞山川人文景观,为边塞诗提供无穷无尽的素材,什么时候边塞诗同大西北联系广泛,那么边塞诗就兴盛,否则就会衰败。
注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四首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各诗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内容
(一)朗读四首诗。1.听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2.学生试读。
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3.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见课本的课下注释,略。)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几句写饯别,送行情景,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3.再读诗歌,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三)品味欣赏诗歌中佳句
1.教师出示《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讲解对名句的品味:“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分析一下名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2)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佳句的妙处。
四、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五、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俗风情,民族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奇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题材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凉州词》等。让学生依据这些材料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六、小结
这四首边塞诗写景雄奇壮丽,风格雄壮豪迈,表现了唐边塞诗的特点,是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凉州词》 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悲中有壮、悲而感慨。
《从军行》 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景色雄浑,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别情
学案
学习要点:
背诵默写四首诗;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重点难点:
背诵诗歌,并学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默写某句诗。
品味欣赏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侯骑()燕然()狐裘()锦衾薄()瀚海()阑干()辕门()风掣红旗()
2、解释下列诗中加点的字。
(1)羌笛何须怨杨柳:(2)大漠孤烟直:(3)萧关逢候骑:(4)一片孤城万仞山:
(5)黄海长云暗雪山:(6)黄沙百战穿金甲:(7)胡天八月即飞雪:(8)将军角弓不得控:(9)都护铁衣冷难着:(10)瀚海阑干百丈冰:(11)愁云惨淡万里凝:(12)风掣红旗冻不翻:
3、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2)《从军行(其四)》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包裹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诗句是。(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气概?
3、填空。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
(2)一个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
(3)一个 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4)一个“长”字,写出了。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4、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2)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译成现代汉语。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7)得让此下面是一段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的赏析,请你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课外阅读。
(一)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长征:(2)但:(3)教:(4)胡马: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着笔,把眼前边塞战争的失利与秦汉时期跟匈奴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反应力戍边将士的什么心情?
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凉州词(乙)从军行
王翰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 诗。但是,它们的感情基调不同,甲诗,乙诗。
2、这两首诗都是多角度地描写场面,请说出其中的两点。
(三)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有人把它比作“银盘”,你把它比作什么?
3、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什么意思?
4、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提示:
一、1、ren qiang ji yan qiu qin han lan yuan che
2、(1)何必(2)远处独起的浓烟(3)骑马的侦察兵(4)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5)连绵不断的乌云。(6)磨穿。(7)就。(8)引,拉。(9)穿。(10)纵横交错的样子。(11)凝结。(12)牵,拉动。
3、(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1、描写了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
2、表现了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壮志丝毫不减的气概。
3、(1)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2)“孤”“孤烟”(3)“直”(4)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5)落日的形状。
4、(1)铁甲编成的战衣;织锦的被子。(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送别。(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7)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一)
1、(1)远征。(2)只。(3)使,让。(4)胡人的骑兵。
2、长期戍边不得回归的抱怨心情。
3、希望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抵御外敌,安定边疆。
(二)1、边塞;昂扬悲壮(意气昂扬);沉郁悲愁(情结沉郁)
2、要点:声音,动态,色彩。(答出其中的两点,语意明白即可)
(三)1、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2、略。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