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思考范文(共8篇)
浪桥中心学校-----李润
文章摘要:生物实验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一直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中学,将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因而,如何立足于农村,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因地制宜,加快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是农村中学和农村生物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改革
1.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无论那种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相当部分的实验。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做的却很少,特别是农村中学。以济南版的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教材中实验共有22个,但是一般教师只做《练习使用显微镜》,其余的几乎都不做,甚至有的一个都不做。这在农村中学中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
1.1教材实验的选择、编排与教和学的矛盾。
1.1.1.季节与学习时间不吻合。
如八年级上册《观察花的结构》,学习时间已是九月,校园里数量多的月季花已凋落的差不多了,菊花还没有开,观察材料不易找到,只好改成演示实验。《观察枝芽的结构》、《观察蝗虫》也是这样。
1.1.2.实验内容专业,实验效果不明显。
如:《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到一个个红点,根据经验判断是红细胞,至于形态、结构很难看到,更别说白细胞和血小板了,和实验的目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还有《观察血液的流动》、《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细菌的形态》、《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等。
1.1.3实验相对集中。
七年级上册就有13个实验,而且基础的、重点实验也多。象《练习使用显
微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等。七年级上册本来内容就多,一学期的授课时间比较紧张,实验只能选择着做。有些实验内容较多,课上完不成学习目标。《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既要制作两种临时装片,认识、比较两种细胞的结构,学会画两种细胞图,其实还要练习使用显微镜,两课时也未必掌握的好。改为演示实验后时间就宽松多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1.1.4.实验内容简单,学生已有丰富的经验。
如:《观察蝗虫》、《观察家鸽》、《观察鸡蛋的结构》,这些东西学生很熟悉,特别是农村学生,做做演示实验,用图片甚至回忆就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不需要分组实验。当然,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2学校的原因
1.2.1.师资力量薄弱
造成农村中学生物学师资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村中学的一些学科缺乏教师,于是,不少初中生物学教师改教其他学科,导致生物学专业教师流失。二是,大量优秀的农村生物学教师流向了城市,进一步造成农村生物学师资更加缺乏。
1.2.2.资金紧张。
有许多生物实验,材料消耗大,需要有一定得资金保证。大多数农村中学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实验无法开展。《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观察血液的流动》、《观察心脏的结构》、《观察鸡蛋的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
1.2.3.实验员配置不专业,实验课准备不充分。
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比较普遍。有很多实验员即不是生物专业毕业,又没有带过生物课,这样,专业知识上比较欠缺,对教材、实验比较陌生。实验材料不能及时培植和准备。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观察水绵》、《观察细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等等。实验材料的匮乏使实验课只能停止。
1.3教师的责任
1.3.1.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农村中学生物学课大都是靠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幅图”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生物学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在黑板上讲实验也能让学生通过考试”,于是,生物学实验课往往通过教师“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原理的方式来完成的。
1.3.2.专业知识欠缺,实验能力差。
有很多教师,大部分实验自己都没有做过,更别谈上实验课了。
1.3.3.课堂组织困难。
主要表现在上课乱,课堂秩序不好维持。
七、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实验课充满好奇,无论课前怎样准备,课上怎样强调,上课时总是叽叽喳喳,难以控制。一节实验课上完,比平时两节课都累。所以,有很多老师尽量的不上实验课。
以上原因,导致了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课如同虚设,这与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中学新课程改革是矛盾的,不符合新课标中为了全面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理念。
2、解决问题的办
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2.1 提倡和发扬生物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情感投入到课程改革中。而实验的过程即是文化知识的复习运用与实践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个性品质的重要过程。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生物新课程虽然提出了教学的实验案例,但并不提倡教学就局限于教
材,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完成共同的教学主题[2]。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必须明确这些,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问题。例如:如:演示“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可调节气候?通过边实验边思考,可以巩固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2.3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
农村中学现行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改变,《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再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在生物学实验中,观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有序”的指导学生观察,这个“序”可以理解为a.按实验的时间,由先到后;b.按实验对象所处空间,如:在观察根尖的结构时可由下至上,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c.按实验材料的结构,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或由局部到整体,也可由整体到局部。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并指出细胞膜等贴在细胞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大清楚,要调节好光圈、光线的强弱控制要适当等,使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去观察,减少实验的盲目性,提高观察效率;d.按实验内容的外部特征,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等。通过有序的观察,才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4教师要辅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各组实验的过程进行监控,不仅要注意实验的合理性,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还要指导学生经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得出实验的结论,要让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的实验数据,以及他们所作的解释进行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争论、在共同研讨中逐渐得到实验结论,从而提高自己思维能力[4]。例如:观察蚯蚓的实验。我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讨论:①用手指抚摸蚯蚓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②蚯蚓的体壁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这对它的穴居生活有什么意义?③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无声音?怎样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蚯蚓在纸上运动快,还在有玻璃上运动快?为
什么?④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有什么反应?⑤用手电筒分别照射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反应有什么不同?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2.5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自主训练和创造发明的基地
学校要增加生物学实验室经费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场所;要尽可能的创造让学生多动手的条件,多添置器材,克服多人一组导致同学之间相互依赖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组织实验、独立分析思考、独立进行操作;在学生课余时间,要像开放图书馆一样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以取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创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设计并完成一项创造性的作品,从中得到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也培养了整个研究小组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探究,设计,实验,改进
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 大家一般都是按教材的要求来做实验, 可结果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遇到各种情况导致实验失败、不完善, 所以只有在平常实验中不断地探究、总结, 才能使实验走向成功。
一、消化作用实验中淀粉糊制作的探索
这个实验在教材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制作淀粉糊, 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试做。最初试做时, 是用清水中加入淀粉搅拌后形成的悬浊液作为淀粉糊, 但是实验结果是: 试管A、B加碘液以后都变成了蓝色。为什么会失败呢?笔者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这个淀粉糊有问题, 因为其他环节都是按书上的要求做的, 温度控制也是很准的。这时有个学生想到平时吃菜时最爱吃羹, 说那羹是用淀粉做出来的, 看起来也挺像糊的, 也许淀粉糊该是那样做的吧。其他学生也觉得那个糊更合适。于是我们按平时做羹之法做淀粉糊:取一大烧杯水加热烧开, 另取一小烧杯加入三药匙淀粉, 再加水搅拌制成“水淀粉”, 把“水淀粉”倒入正烧开的水中, 边倒边搅拌, 待烧杯中的液体成糊状时, 熄灭酒精灯, 停止加热, 新的淀粉糊制作完成。再进行实验, 果然成功了, 学生们欢呼雀跃。
笔者最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课后查资料:为什么淀粉制成糨糊状了, 实验才会成功呢?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索。
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的 设计
这是一个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课上学生很容易完成的是提出问题———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什么?然后做出假设, 如:种子萌发的条件为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学生把所有非生物因素都列举出来了。难点在于这么多的变量如何控制, 如何设计实验。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行设计, 以图文相结合。然后笔者让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设计方案, 有的同学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条件来设计方案, 也有同学选择了两个或多个条件, 还有同学选择了所有条件, 最后同学们结合了所有方案归纳如下表:
控制变量的具体操作, 也是同学们经过交流产生的。如阳光控制用黑纸盒遮光;温度控制, 有的学生说放冰箱里, 有的学生说放入冰块, 有的学生认为放冰箱里影响空气的量, 会使空气的量减少, 而加入冰块会使水不断增加, 最后终于有学生想出来把小杯放入塑料大盒中, 在杯外加冰块;水的控制, 可一个加入水, 另一个不加入水;空气控制, 可以放入水中, 水面用油封闭。
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 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吃过。”“那你们知道绿豆芽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吗?”同学们豁然开朗———绿豆芽萌发是不需要阳光和土壤的。别的学生受到启发:“我看见父母种水稻也是先用水把种子泡得发芽了再播种的。”“我看见水泥地上的小麦下雨后就发芽了。”“种子种下去本来就种在土壤中, 没有光就能萌发。”最后学生一致认为“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话我们只要探究水、空气和温度就可以了。实验方案简化成下表:
具体方法:挑选40粒大小相似, 完好饱满的蚕豆;取4个烧杯分别编上1, 2, 3, 4;在烧杯1中加入10粒蚕豆, 盖上纱布, 加入50毫升清水;烧杯2中先放入纱布, 再放上10粒蚕豆, 倒入50毫升清水;烧杯3中放入纱布, 再放上10粒蚕豆, 不加水;烧杯4中先放入纱布, 再放上10粒蚕豆, 倒入50毫升清水, 把烧杯放入塑料水槽中, 在烧杯周围加冰块。
最后学生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三、集思广益, 师生合作改进实验
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
这个实验取甲、乙、丙3只大广口瓶, 在甲、乙两瓶内各放入1盆枝叶茂盛的植株, 丙瓶内不放植株。刚开始, 笔者总是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 这个实验我们的实验室中实在找不到一个足以容纳一个小花盆的大广口瓶, 咱们就不做这个实验了, 咱们就看视频吧。”于是这个实验曾经一度以看视频代替。直到有一天, 当笔者又重复这句话时, 一位学生说:“老师, 我们不放花盆, 只放植株不行吗?”笔者当时愣了:“我怎么从没想过这么简单的问题呢, 我觉得可以探究一下。”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讨论一下怎样不用花盆只用植株做这个实验。学生讨论开了, 方法很多, 有的小组觉得可以放个更小的瓶子装水培的植物;有的小组觉得可以把不太容易干枯的小草连根挖起, 用水洗净后直接放入广口瓶;也有的小组觉得只要摘点叶片直接放入广口瓶就行了。后来笔者让各小组按自己组设计的方案实施实验, 结果真是大快人心, 每组竟然都做成功了, 其中实验现象最明显的是直接把整株小草放入广口瓶, 既容易操作又容易找到原材料。原来这是如此简单易行的一个实验, 笔者曾经剥夺过好几届学生的实验机会, 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的话, 也许早就将此实验改善了。
从此以后, 笔者不再盲目自信, 一旦发现有问题, 不再一个人想办法了, 而是让学生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一人的智力、能力毕竟有限, 学生们一起集思广益才是无坚不摧的。
四、不盲从权威, 敢于挑战教材
仍然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为例。
此实验在旧教材上一直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 但是今年新教材一出来, 笔者就傻眼了, 这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什么东西啊?生物实验室可没有这个东西啊, 笔者赶紧去问化学老师, 他们回答也没听说过, 也不大清楚, 自然化学实验室也没有。笔者一边想着明年订仪器药品时, 要把它订来, 一边思考没有材料, 实验要怎么开展呢?仔细分析比较发现, 新实验方法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学生做起来更生动有趣, 更能吸引学生。而旧方法更科学、更严谨, 最后笔者决定还是按旧教材来进行这个实验。
上课时笔者先复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再把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性质告诉学生, 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检验瓶中有无二氧化碳, 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好呢, 还是用以前用的澄清石灰水好呢?”有的学生认为:“既然书上原来是那样的, 现在改成这样了, 一定是现在的方法好。”“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能随着酸碱性的强弱而变色, 它在水中是淡蓝色, 如果水里溶了二氧化碳, 会形成碳酸, 碳酸呈酸性,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会变绿再变黄, 没二氧化碳的话就不会变, 这个变化明显, 所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好。”笔者提示:“如果有另一种气体也是酸性的话, 是不是也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发生这种变化呢?”学生经过思考认为也会。“那么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能用来验证瓶内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不能。它只能验证酸性。”最后学生都觉得还是澄清石灰水更能验证瓶中气体是二氧化碳。
于是这个实验仍然利用现有材料完成, 学生也能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学生也懂得了不能盲目相信教材, 学会了开拓创新。
【关键词】喷泉实验 优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69-02
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是主动地减少和消除实验室的化学污染。现以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为例,谈谈如何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走“绿色”创新之路。初中化学老师给我们演示氢气爆鸣实验时,我就想到了小时候“吹泡泡”的游戏,当时我用混合气(氢气和空气)通入肥皂液吹出泡泡后,点燃引爆并获得过成功。高中我们要自己亲自进行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氨气的溶解实验作了一个新的尝试,效果良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带给了我们体验实验的乐趣,而且还可以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这对于我在今后的化学实验中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借鉴和帮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根据具体的化学实验要求,自己动手,注意一些实验细节问题,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感悟化学实验的方法,将在初中的一些化学实验拿来与高中化学实验进行科学化的比对,从中体验喷泉实验的具体原理。具体的要求主要在于喷泉实验是要借助氨气的制取过程来达到喷泉实验的目的。
二、实验仪器
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一个、相配的双孔橡皮塞两个、四根长玻璃导管(至少有一根比圆底烧瓶长)、两根橡皮管、两个止水夹、一个胶头滴管、一个大烧杯、一个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酚酞试液、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
三、实验过程
(一)具体的装置前期准备工作
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要求来进行,因为,每一项化学实验都需要从抓好实验的前期实际操作的一些准备,只有其准备工作做到位了,其他的工作才能正常进行。实际的装置是要将两根玻璃导管用橡皮管连接,止水夹夹在长玻璃导管上靠近橡皮塞的一端,稍长的一根玻璃导管插入三孔橡皮塞,管口稍露出橡皮塞,另一个孔中插入已吸足水的胶头滴管,还有一个接分液漏斗装置,大烧杯装满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待用。这些就是前期的实验准备工作,具体如图1所示。
(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我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在于将一些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和化学实验器材准备好,这样为做好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具体的实验开始时,一定要将干燥的圆底烧瓶放在三脚架上,以为一旦操作失误,将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功效果。然后在往分液漏斗里面加3~4mL浓氨水,再往锥形瓶里加4~5g氢氧化钠固体,打开分液漏斗,让浓氨水慢慢下流,可以看到锥形瓶中氢氧化钠与浓氨水剧烈反应,有大量气体冒出。
由于氨气迅速大量地冒出,把烧瓶内的空气通过玻璃导管赶入水中,同时跟随空气一起出来的氨气也排入水中,并被水吸
收。待反应结束,水中不再冒气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将玻璃导管伸入圆底烧瓶,接近底部,竖立圆底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玻璃导管通入大烧杯的水中。接着开始做喷泉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注入一滴水,吸收部分氨气,这时候可以看见橡皮管急剧被压缩,说明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然后打开止水夹,就可以看到大烧杯内的水快速地被挤入圆底烧瓶内,形成美丽的红色的喷泉。如图2所示。
四、实验优化分析
1.实验所需仪器少,不繁琐,操作简单,步骤少,所需实验药品少,节省原料。
2.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合二为一,且在同一装置中进行,一气呵成,达到了实验的整合,不需老师上课前事先收集氨气,也不会造成氨气泄漏影响实验。
3.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排出的氨气均被水吸收,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所以不必在实验室和通风橱中进行,可在教室进行实验。
4.实验现象明显,烧瓶内的水接近满瓶,且成功率高。
5.实验快,整个实验可在1分钟内完成,节约了时间。
6.考验我们的逻辑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一)这种实验方法优点在于:(1)现象明显,安全可靠,操作性强,通过具体实践操作,我们可以看到大烧杯内的水快速地被挤入圆底烧瓶内,形成美丽的红色的喷泉,这是通过氨气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从而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形成一些新的实验技巧,这是最关键的问题。(2)适用范围广(几乎高中实验要求和程序都可用)。
(二)教师点评:通过这次具体的实践操作,从中可以体验实际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而且还可以领会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试验中的一些常规操作方法。这次实验是借助氨气的实验达到观看喷泉的效果,实验意义很大,启示也很深刻,对于一名高中学生而言,该项实验是高中化学常规实验之一,张羽同学平时学习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联想到生活中的喷泉建设,独立完成了喷泉实验并加以优化,启发性很强,希望继续努力钻研化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高中化学实验,为今后探索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为化学实验精心实践的态度很好,科学精神值得肯定。
(三)点评教师简介:陈龙文, 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教材版本:湘版高中《美术鉴赏》
教学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现象。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新的创作主题——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
2、新的创作方法——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和修改
3、新的材料载体——蔡国强的火药爆破艺术
这些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进行了突破。
教育功能分析: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我们的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情感的艺术形象,从感情上打动学生,使之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让学生热爱美、发现美、保卫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视频图像、集体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培养探究学习的自主、互助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树立理性对待现当代实验艺术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探索角度与材料方法 难点:现代实验性艺术的价值
解决措施:在学生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谈主观感受,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美术鉴赏的主人,尽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的讲解要与艺术家个人情感过程经验相结合,精心设计问题和实践内容,依次层层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概
述: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实验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欣赏世界名画并对其进行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感受篇”通过欣赏视频以及各种类型的现代艺术作品,使学生初步感受现代实验性艺术。
(二)“鉴赏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学生自我鉴赏、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并能分析一些现代实验性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重点分析新的创作方法,体会对传统绘画的挪用和修改,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传统和现代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区别。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的方法自由“改画”安格尔《侍女》,进一步切身理解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体会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创新价值。
(三)“评价篇”分组讨论:如何看待现代实验性艺术?树立理性对待现当代实验艺术的态度。并认识其创新的价值。
(四)“拓展篇” 尝试用新的方法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作一幅肖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现代实验性作品,并作出你的评价。
教法学法:
1、实验法、问题法、对比法、引导暗示法、多元互动评价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准备:
1、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古典美术名作范图。
2、学具:水彩笔、油画棒、铅笔或黑色水笔、橡皮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导入)出示经典名画《蒙娜丽莎》
提问:(这件作品的名称是什么)——《蒙娜丽莎》
教师在挂图上贴胡须
再问:和刚才看到的《蒙娜丽莎》比较,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大家随意说说。
教师简明概括: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艺术作品的新实验?杜尚、达利都做过类似这样的实验—课件展示杜尚、达利版蒙娜丽莎(图1、2),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的理念、新的艺术形象拓展了艺术的范围,为艺术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就是老师今天要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课题。——新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名画进行实验导入,既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一、“感受篇”
进入20世纪中西方美术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纪的中西美术史是新的实验层出不穷的时期,出现了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家尝试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和技巧。
视频播放:超级绘画艺术(图3)
作品欣赏:大地艺术 抽象艺术
观念艺术
装置艺术
媒体艺术
等作品(图4~10)
教师小结:刚才欣赏的视频和图片都是二十世纪后实验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艺术种类,这些作品无论从艺术的观念还是创作方法、作品的风格都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觉感受。
【设计意图】本小节通过大量的、直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实验性艺术品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材料方法做好准备和铺垫。
二、“鉴赏篇”
1、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这些能
不能纳入艺术创作的范围内?你是怎样认为的?
欣赏:(1)安迪·沃霍尔《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子》(图11)
(2)《玛丽莲·梦露》(图12)[思考]作品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的
丝网印刷的使用可以使同一幅作品被成百次地加以复制,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的因素。
欣赏:(3)《毛泽东》(图13)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将符号、商标、广告、明星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其实这些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图像,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人们内在的感情。也是对当时机械刻板的现代生活的一种客观评价。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委拉斯贵支
《宫娥》 1656年(图14)[思考]画面描述了什么内容?画家是怎样创作的?
古典的创作方法——画家对着对象进行写生,每一个形象都很真实(包括场景)[思考]:(1)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2)这种创作方法我们能否改变一下?
比较:毕加索《宫娥》(图15)和委拉斯贵支《宫娥》
[思考]:艺术的创作方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和修改 其它作品欣赏: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试归纳你理解的传统、现代实验性作品的区别:
【设计意图】由感性到理性,由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的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美术鉴赏需要掌握的方法,通过比较鉴赏,让学生加深对现代实验性艺术特征的理解。为学生下一步进行实践从知识上做好准备。
动动手:学生自由“改画”
将准备好的安格尔《侍女》(图20)复印件发给学生 要求:
1、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2、反映健康思想
将课前设计好的几幅作品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图21~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教师作品,倾听教师的创作构思,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学生开始作业,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切身感受、理解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创新思维。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学生实验性作品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
展示几幅较好的学生作品,对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予以鼓励,并启发学生课后进行更多的尝试。
对比欣赏:毕加索《侍女》(图25)
教师小结:毕加索以完全迥异的手法扭曲了人物的身形,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操作手段”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解读这些经典画作。
教学延伸:比较下列哪种绘画风格更能融入现代家庭装饰当中?(图26、27)
图26
图27
学生小组阐述:第二种更能融入现代家庭装饰中。前者写实,与现代家装的简洁、大方不太统一;而后者采用夸张、变形、移位等艺术手法更能体现现代家庭装饰的设计理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欣赏—实践—再欣赏—运用等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层层推进,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开放、平等的课堂情境,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将教学推向高潮。
3、新的材料载体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产生的“爆破”艺术也被纳入到美术创作中,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一段视频:(图28)
[思考]①蔡国强的作品运用了哪些新技术、新材料? ②这件作品与我们传统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作品欣赏:《龙卷风》 《黑彩虹》
《历史的足迹》
图29
图30
图31 高科技成分的加入,使艺术品变得更加新奇 播放视频:创意无穷看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带领学生再一次走进创意无穷的现代艺术,加深感受。进一步体会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创新价值。理解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三、“评价篇”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现代实验性作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请大家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现代实验性艺术?
学生分组讨论,可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教师总结:现代实验性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实验”本身就意味着变革、创新。它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宽。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的变革和创新,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
当然,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现代实验性艺术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还需经过时间的考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点明现代实验性作品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创新的价值,突出教学难点。
四、“拓展篇”
1、尝试用新的方法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作一幅肖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现代实验性作品,并作出你的评价。教学反思:
由于二十世纪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科技、社会、历史、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繁而杂,因此本课教学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式教学,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采用范图实验、作品解读、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多元互动评价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本课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易懂易会。不奢求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的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怎样让学生多读书?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下面,说一下我两年半的作文实验。
04年休产假回来,上了半学期劳技课,因为不上语文,所以能跳出语文看语文。那段时间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想法:课本内容基本不考,整天领着学生啃一本书真傻!05年9月,学校安排我上七年级语文,我很高兴:新课标教材的教学我可以从初一开始,我的作文课改实验可以初一开始。
回顾这两年半的作文教学实验,我把自己的作文课分为三种课型:素材积累课、技巧指导课、展示交流课。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图书角,为积累素材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可见,学生要想写好作文,“源”是多么的重要!为了解决“源”的问题,我不仅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采取了以下措施:
图书角的建立、管理每个学期开始,我发动学生每人至少买(或借)一本本册必读名著,小组内凑齐一套。每天至少读20页(七、八年级时),两个月读完必读的三本名著。两个月之后在班内建图书角:学生每人带一本适合初中生读的文学书,从学校阅览室借阅20本书籍刊物,我自己的部分书籍和刊物,也有不少学生买新书。这样一个颇为丰富的图书角就建成了。
课代表做好图书角的书籍统计、借阅统计工作;组长每天向老师汇报读书情况:姓名、书籍名称、读书页数、读书时间。我从学生每天的汇报中了解并调控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汇报是否属实,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素材积累课为了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一两周就开展一次活动,如名著读后感交流会、美文背诵赛、奇文共欣赏、满分作文赏评等等,我把这种课称为“素材积累课”。学期开始,学生没形成读书习惯,感觉这种方法很束缚人,渐渐地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有很多同学甚至感觉一天不读点书,就像少点东西。
二、设计指导课,化有招为无招。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在学生读书积累的基础上,我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讲解写作文的一些技巧,如:立意、构思、选材、语言、开头、结尾、拟题、创新等方面。在设计作文指导课时,我根据学生本次作文情况,搜集网上满分作文成功范例和学生作文日记中典型的文例,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对于作文技巧,一些人似乎是嗤之以鼻的。认为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会把学生引向八股文死地。但是我认为学生头脑里有个框架总比是个空白好。当他拿到一个题目时,不至于茫茫然无头绪,他会在短时间内想到老师所讲的方法,快速构思,并且当他用熟之后,就能熟能生巧,在各种技巧中巧妙变换,最后,达到老师传授作文技巧的最终目的,即人文合一。
三、搭建交流平台,化精彩为永恒。
每个星期,时间再紧,也雷打不动地抽出一节课或是更多的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点评作文。当然每次我都特别注意好中差的结合,不能老让优生垄断作文范读。这样才能调起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通过范读、点评,精彩的地方赏析其成功的技巧,以后保持;不足之处点出 其失败的原因,以后注意。每个同学都有其成功之处,立意、构思、美词、佳句,通过读—评-改,力求扬长避短,成为一种经验积累,让精彩变成学生心中的永恒。
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我还引导学生在班上创办了班刊。
七、八年级我只主
办了一期,其余的全由学生自己办理。这里面收集的全是学生的日记作文,有时是统一命题,有时是话题作文,还有的是自由随笔。九年级,我把学生平时的作文包管一段时间,等积累多了,全部发下去,编成学生自己的个人成果集,自拟名称,自作封面。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七八年级进行实践,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生语段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后的期末考试,作文成绩居级部第一名,语文成绩也居级部第一名。
1、实验名称
哈希表问题
2、小组成员
刘艳宁、邓芳益;
3、主要内容和步骤:
(1)分析问题描述,明确问题目标
对于一个哈希表,它是通过哈希算法,然后将数据按照哈希算法所得到的哈希地址存入到哈希表中。所以对于一个哈希表,要了解它的存储方式、哈希表的冲突处理、数据的输入、数据的追加、哈希表的判空、哈希表清空、数据的查找(2)分析问题数据描述
[数据描述]首先分析哈希表的构造方法:除留余数法
取关键字被某个不大于哈希表表长m的数p除后所得余数为哈希地址。H(key)=key MOD p(p<=m);//哈希表的存储方法
但是由于java中已经嵌入了哈希表,所以直接调用java中的哈希表: Import java.uilt.HashMap//调用java中的哈希表函数;
(3)确定算法思路,准确描述算法 [算法描述]首先运用java里面的哈希表;
import java.util.Scanner;//调用java里面的Scanner供用户进行数据的输入 import java.util.HashMap;//调用java哈希表
根据公式:H(key)=key MOD p(p<=m)用输入的关键字来与哈希表的总长度来进行求余运算,然后将求得的余数存入到哈希表相应的位置中
对于哈希表的查找:
则根据哈希表的除留余数法然后进行数据的查找;当ASL为1时时最理想的,因为只需要查找一次,如果第一次没有查找到,则在先前的位置上加一进行查找,直到查找到数据为止然后返回。(4)运行数据记录
输入:学号:1000 姓名:张三 输入:学号:1001 姓名:李四
输出哈希表数据,然后进行判空,查找等操作(5)实验效果图示
4、实验总结:(心得体会、处理结果、存在的问题、建议和意见等)
心得体会:如果要实现哈希表的各个操作,首先要了解哈希表的存储方式;其次就是算法的构造上面,该程序是直接调用java中的hashmap,所以在算法上程序构造相对的比较简单。
探究实验:
(1) 如图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U形管内的Cu Cl2溶液中, 观察现象。 (稍候, 若碳棒表面无明显实验现象, 则可取出碳棒继续下一步操作) ;
(2) 如图2: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后, 浸入U形管内的Cu Cl2溶液中, 观察现象;
(3) 如图3:将两根碳棒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 浸入U形管内的Cu Cl2溶液中, 再接通直流电,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 (1) 碳棒表面无明显变化。实验 (2) 碳棒表面无明显变化。实验 (3) 阴极:碳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阳极:生成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
结合以上实验, 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思考探究一:形成电解池的条件
(1) 电极在何种情况下才有物质析出?
[答案]电极在通电并形成闭合回路时才有物质析出。
(2) 根据实验 (3) 现象和氯化铜溶液的组成分析推断两极生成物的名称。
[答案]溶液中存在Cu2+、Cl-、OH-和H+, 在阴极上析出一层红色物质, 说明是Cu;阳极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应该是Cl2。
(3) 电极的名称是如何确定的?各电极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写出电极反应式。
[答案] (1) 由电源正、负极判断:与电源正极相接的一极是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2Cl--2e-=Cl2↑;与电源负极相接的一极是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Cu2++2e-=Cu。
(2) 由电极反应现象判断:产生O2或Cl2等或电极本身质量减轻的是阳极, 析出金属或H2的是阴极。
(4) 形成电解池有哪些条件?
[答案]由实验 (1) (2) (3) 可知:形成电解池必须具备 (1) 有两导体做两极, (2) 外加直流电源, (3) 形成闭合回路, (4) 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或熔融电解质) 四个条件。
思考探究二:电解的原理 (1) Cu Cl2溶液中通电前离子如何运动?
[答案]在Cu Cl2溶液中, 通电前溶液中的Cu2+、Cl-等做无规则的自由运动。
(2) 通电后离子如何运动?
[答案]接通直流电源以后, Cl-和OH-向阳极移动, Cu2+和H+向阴极移动;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
(3) 为什么在阴极上析出Cu而不是H2气, 阳极上放出Cl2而不是O2?
[答案]虽然Cu2+和H+都向阴极移动, 但是Cu2+得电子能力比H+强, 所以析出Cu;同样Cl-和OH-都向阳极移动, Cl-失去电子能力比OH-强, 所以放出Cl2。
[规律总结]离子放电 (离子得失电子能力) 顺序:
(1) 若阳极材料为惰性电极 (如石墨、Pt)
阳极: (阴离子放电) 失电子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2) 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 (除石墨、Pt、Au外的金属电极) , 阳极本身放电失电子。
阴极: (阳离子放电) 得电子能力:Ag+>Fe3+>Cu2+>H+ (浓度高时) >Pb2+>Sn2+>Fe2+>Zn2+>H+ (浓度低时) >Al3+>Mg2+>Na+>Ca2+>K+
(4) 在电解的过程中, 是否有能量变化?如果有, 那么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变化?
[答案]有,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5) 电解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通过实验与思考, 我们发现电解质溶液在导电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 是化学变化。通过上述装置实现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 该装置叫电解池。因此, 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思考探究三:通过电解原理能否实现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Cu+H2SO4 (稀) =Cu SO4+H2↑?
[答案]能够实现。可以将铜作为阳极, 稀硫酸作为电解质溶液, 石墨作为阴极, 构成电解池, 其电极反应方程式为:阳极:Cu-2e-=Cu2+
阴极:2H++2e-=H2↑
总反应:Cu+H2SO4 (稀) 通电 (通电:) Cu SO4+H2↑
问题探究:电解与电离有何区别?
关键词 实验室 实验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LUO Xu, XIANG Yangkai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Offic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pillar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higher school;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 basic sign of a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1 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高校都十分重视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实验教学是通过实验室来实现的,通过对实验项目的选择、建设和实施,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验中去。如,基础性的实验,注重结合理论课教学,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初步掌握实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则是选择时代性、应用性强的实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使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挖掘综合潜在能力。因此,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 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方面出现发展不均衡,差距过大的问题。有的学校,尤其是211,985高校能申请到中央地方共建、专项经费等支持,有充裕的经费,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却没有合理规划,设备配置不合理,很多大型仪器设备只能用于科研,没有将设备进行第二次开放利用,转化为教学资源,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造成资源浪费。在高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新专业的申报和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现有资源的共享及整合,缺乏专业级实验室建设的长远规划。
2.2 对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实验室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实行实验室岗位责任制,责任分级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对分管实验室的院长,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的职责都要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教学运行、实验室档案管理、设备仪器运行管理记录、实验室安全、师生创新性实验奖励、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明确进行了说明。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验室的高效率运行。此外,实验室还应该对外进行开放,鼓励一些外系学生参与实验,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2)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首先,学院要有良好的实验室发展规划,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学院要制定实验室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尽量以最少的投资、最高的效益来规划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还应该结合专业培养方案来制定。其次,实验室设备的选型与论证,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关键。实验室设备的选择应该按照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教学任务或科研任务来确定,优先考虑能作用于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尽量配置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对实验仪器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详细的论证,要全面掌握试验仪器设备性能要求。
3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项目更新不够。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对实验设备的不断投入和更新,实验教学也应该结合最新的科技发展,与时俱进。实验项目的更新与优化突显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目前,有的实验项目没有跟上快速发展的科技,学生所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较少,远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项目没有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陈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很难培养出适合现代技术和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虽然近些年来高校逐渐重视实验室开放,也出台了很多实验室管理的办法以加强实验室开放,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离真正的开放还远远不够。有的实验室所谓的开放也只是形式上的开放,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导致进入实验室参加课外实验的学生数量偏少,学生受益面窄,实验室开放效果不理想。
3.2 改进实验教学的对策
(1)各学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组织教师设计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验课程的安排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减少相同或近似的实验项目,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除了要安排一定量的必修实验,还需要设计大量的选修实验项目,在选修实验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多组织师生参与增加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综合实验及各种实验大赛的内容,也可以将校内很多与专业学科有关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为实验内容不断注入新鲜活力。
(2)学院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建议各学院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开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开放的时间上实验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开放形式;在开放的范围上建议以点带面,逐步加大实验室开放范围及覆盖面,逐步形成面向全校的开放管理;在开放的形式上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选修的开放、学生自带实验项目的开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开放、竞赛训练的开放等,使学校实验室开放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广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静年.浅谈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2:45-47.
[2] 许成伟.高校实验室实验技术队伍现状之探讨[J].山西教育(高教),2008.2:65.
[3] 刘霞.从队伍建设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81:108.
[4] 陈璐.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1.
【实验思考范文】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思考12-11
单片机第三次实验思考题10-03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12-21
三年级 实验范文07-19
实验报告作文范文10-23
实验心得体会范文06-09
实验性研究范文12-01
关于生物实验的论文范文06-13
科学实验报告格式范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