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试题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文学名著试题(通用3篇)

中外文学名著试题 篇1

中国古典文学: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

《西游记》(明)吴承恩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蔡元放

《今古奇观》(明)抱瓮老人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李云翔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镜花缘》(清)李汝珍

《野叟曝言》(清)夏警敬渠

《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

《歧路灯》(清)李绿园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

《三侠五羲》(清)石玉昆

《反唐演义全传》(清)如莲居士

《说岳全传》(清)钱彩

《官场现形记》(清)李伯元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

《老残游记》(清)刘鄂

《孽海花》(清)曾朴

外国古典文学: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

约翰·欧文《加普的世界》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抉择》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

威廉·肯尼迪《斑鸠菊》

拉里·麦克默特里《孤独鸽》

托妮·莫里森《宠儿》

E.L.多克特罗《比利·巴思格特》

简·斯迈利《一千英亩》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安妮普鲁《船讯》也不要忘记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

帕特里克·怀特 《人树》

汤玛斯·肯纳利《辛德勒的名单》

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

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

威廉·戈尔丁《蝇王》

莫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维·苏·奈保尔《大河湾》

A.S.拜厄特《占有》

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

伊恩·麦克尤恩 《阿姆斯特丹》

朱利安·巴恩斯《亚瑟与乔治》

J.唐利维《姜人》

阿尔贝·加缪《鼠疫》

让·吉奥诺《屋顶轻骑兵》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

阿·罗伯—格里耶《橡皮》

米歇尔·布托尔《变》

雷蒙·格诺《地铁姑娘扎姬》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熔炼》

勒克莱齐奥《战争》

米歇尔·图尼埃《桤木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铺街》

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

菲利浦·索莱尔斯《女人们》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安德列·马奇诺《法兰西遗嘱》

让·埃什诺兹《我走了》

柯莱特 《流浪女伶》。

E.P.雷马克《凯旋门》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

海因里希·伯尔《莱尼和他们》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

中外文学名著试题 篇2

一、理与欲于悖反中躁动不安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早已耳熟能详了。爱情是小说永恒主题之一, 从古自今, 中外文学作品中传奇的爱情故事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正是因为“爱情价更高”的缘故, 所以为了爱而痛苦, 为了爱而死便不是为足为奇了, 他们心中有爱而他们却要死, 难道这是他们的过错吗?或许, 他们因爱而死, 但死却并不单单意味着爱。

在这一点上, 表现得最突出的, 是梅里美小说《卡门》中的主人公卡门。她是位迷人的吉普赛姑娘。她身上所洋溢的, 是一种奇特的、野性的美。她无法无天, 我行我素, 道德败坏, 只要她乐意, 再罪恶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也正是她这种散发着个性魅力的美, 吸引唐何赛, 甚至使他心甘情愿为了她而沦落成为大盗, 杀人犯。他倾慕于卡门的美, 却又说“她真是魔鬼”。整个故事的基本色调是暗色的, 但却因卡门这个人特的存在而有了亮点。她美丽、放纵, 甚至可以用邪恶、堕落来形容。不禁让人想起远古部落里正跳着火把舞的少女, 热烈、奔放, 她又如同一团烈火, 耀眼的火光刺痛了人们的眼睛。这如火一般脾性的烈女子。烈女子侠骨柔肠, 有情有义。当她得知唐何赛身受重伤之后, 立刻赶来悉心照料, 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关怀。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被他所束缚。卡门临死前对唐何赛说:“你想杀我, 这是命中注定, 可是你不能叫我让步……卡门永远是自由的。”即使到了亮出刀子的地步, 卡门仍就一个“不”字回绝。卡门带着它进了坟墓。但有一点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卡门自始至终都是自由的, 她只忠于自己。珍视个人自由, 喜欢随心所欲, 不愿受限制, 这正是西方文明骨子里流动的精神本源。

对于卡门这样一个个性张扬, 行为泼辣的女子, 许多中国人在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 对于她追求爱的方式, 也是不敢恭维的, 那么对于面临类似选择的中国女性又会怎么样呢?这样一典型代表便是巴金先生小说《寒夜》中汪文宣之妻曾树生了。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 曾经也有过宏图大志的时代女性。但是由于战祸不断, 其理想终告破灭, 无奈中去当银行职员以谋生存。虽然她和汪文宣并未正式结婚, 只有同居关系, 但她却担起了妻子的责任, 支持丈夫, 养育小宝。这一举动受到了封建思想浓厚的汪母的鄙视和反对, 还谑称之为“花瓶”。而曾树生也因为对丈夫的爱而顶住汪母的压力, 甚至开口反驳。距离灭清已经几十年了, 但封建余毒仍然禁锢着许多人的头脑。在如此大的气候下, 曾树生无疑是个叛逆型的人物。但在她身上同时又存在着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善良、纯朴、敏感的气质。她同情丈夫, 甚至一度为了懦弱的丈夫而放弃理想, 放弃机会而决意留下。这一点就充分表现出中国妇女素来所遵循的安守本分, 遵从妇道的民族传统原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也或多或少的在她灵魂深处打下了烙印。作为全书的一个亮点人物, 她的思想变化, 情感起伏是个关键因素。她以其向往自由的渴望, 热爱生活的激情, 战胜了感情用事, 萌发了“要飞”的念头, 有了去兰州的行动。面对落泊的家庭, 软弱的丈夫, 蛮横的母亲, 面对光明的希望, 生存的活路, 自由的诱惑, 曾树生选择了离开是极为明智的, 但对丈夫、孩子的爱, 又促使她回来。在她发现一切都已改变之后, 她又一次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 在寒夜中寻求温暖。曾树生, 一个中国妇女的命运, 她的选择, 在现在的许多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 是可以接受的, 值得同情的。

二、是与非在蜕变中纠缠徘徊

类似的, 汪文宣和于连也有着一样的结局——死去。但他们却又各自走了段不同的道路。汪文宣所演绎的是一个理想破灭, 唯唯诺诺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为堂堂而皇之一个男子汉, 整天煞费心机去猜疑、推测, 沉溺在自我世界中不能自拔。将他作为一个线索人物, 更使《寒夜》文如其名, 增加了许多沉郁、压抑, 凄清的色彩。他的死可以认为是一种象征。他死在人们欢庆抗战胜利的时刻。“胜利是他们的”一语道出了无尽的悲哀。战乱的时候盼望着胜利的到来, 可所谓的胜利到来后又如何呢?是悲惨, 绝望的死去。死是一种归宿, 对汪文宣来说并非不是件好事。孟子有言云:“所恶有甚于死者”, 汪文宣死去是一种解脱, 不需要再为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而为难, 不需要再为失去树生而痛苦, 不需要再为世道的不公而无声的呻吟。他的死较卡门而言, 则显得太过于窝囊了, 叫人“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他的死将家庭悲剧上升为社会悲剧, “哀莫大于心死”, 小说通过汪文宣的命运, 批判社会黑暗, 唤醒仍然沉迷美梦的人们, 要正视现实, 不可再消极张望, 一味回避。

汪文宣因病重而死在床上, 而于连则是因自己的行为而被绞死在刑台上。于连出身贫寒, 但却有着自己执着的理想。他并不因为出身的卑微而作贱自己, 反而保持了强烈的自尊心。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是我并不卑贱”。也正是因为他极为维护自尊的精神, 吸引了两位佳人, 赢得了她们的爱。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要减轻夫人对他的轻视;他博取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公子哥们更值得去爱。暂且不去评论于连为追求到爱的行为的过失之处, 但他敢于向阶级偏见挑战, 大胆追求的勇气就令人折服, 他追求恋爱, 婚姻的平等地位的热情, 远远大于对恋人的柔情。最后, 当他发觉自己的真爱所在, 而又愧对于德·雷纳尔夫人时, 她宁愿以死来补偿, 道歉。于连的死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一种挑战, 一种冲击。对资产阶级爱情观念的创新, 对门第偏见的挑战, 对资产阶级虚伪婚姻制度的冲击。全书通过于连这一线索人物, 揭露了资产阶级及教会统治的伪善和黑暗, 歌颂平等、自由的爱情。

三、生与死在爱与自由中聚集凸现

曾树生和卡门, 同样是女性, 但她们之间却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曾树生不可能像卡门那样, 为求自由而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 反之, 卡门也不会像曾树生那般, 再三犹豫, 动摇不定, 处处顾虑。她们的性格上的差异, 有文化因素的差异, 还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因此, 在生命、爱情、自由三者之间, 她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曾树生, 生活在战乱的年代, 在追求自由的时候, 必须以生存作为前提, 要生存, 必须去适应社会、时代, 就无法在自由的环境中自觉的追求自由, 而只能在不自由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自发追求自由。而卡门则不同, 她从始至终维护着自己的完全、绝对的自由, 为其生, 为其死, 正是“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她们追求自由的方式, 也反映出她们的心态。卡门采取直接的方式, 即把握主动, 无论遇上任何阻挠, 她都抱以蔑视的态度, 只要合她心意, 她便放手去追求, 毫不退缩。而曾树生则经历过数次的“抗拒——动摇——逃避——坚定”的过程。较卡门而言, 曾树生是显得温柔多了。虽然她们都选择了自由, 但可以说曾树生有出于被逼的因素。两个女性, 都是美丽的, 只不过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 中国的曾树生是柔美的, 而法国的卡门则是刚美的。

同样面对死亡, 汪文宣与于连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汪文宣在临死所留下的话是:“我是不怕死的, 人人都要死, 不过留下你一个人受苦, 我心里很难过……”汪文宣直到临死也没能喊出属于他自己的声音, 这种含蓄而无奈的表达, 与那个“寒夜”一般的时代不无关系, 同时也与当下时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本质是一致的。巴金在《寒夜后记》中谈到, “《寒夜》中的几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背景, 事件等等却十分真实的”, 巴金在塑造汪文宣这一悲剧形象时, 注入了他本身对生活的深切体会和领悟。而于连在死前审判时却喊出这样的话语:“我看到有些人, 他们并不认为我很年轻而值得同情, 反而想杀一儆百, 通过惩罚我来吓唬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出身下层阶级, 备受贫穷的煎熬, 却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 敢于混迹于有钱人引以为豪的上流社会。这就是我的罪行, 因而更应该严惩, 何况事实上, 审判我的并非与我同属一个阶级的人。在陪审席上, 我看不到任何发了迹的乡下人, 有的只是清一色的心怀愤懑的有产阶级……”正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 于连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丑陋观察的十分透彻。个人的荣誉和尊严是他在当代社会抗争中用以自卫的唯一武器。同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 于连相较于汪文宣而言, 则更像一个英雄, 一个为了尊严, 宁可放弃爱情和生命, 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的悲剧英雄。

永恒的主题对应永恒的话题。正是因为世间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故事, 才会启发作者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小说。名著, 名著, 或许就是因此而著名吧。

参考文献

[1][法]梅里美著、王钢等译:卡门,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巴金著:寒夜[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3]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4]彭江浩:异域想象与伦理透视, 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郎经典形象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 (5) 。

[5]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8, (11) 。

中外文学名著试题 篇3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是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2,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现代和当代两个部分,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思路,但是不要求学生购买教材,而是要求学生阅读作品。

(二)影像教材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为EXE版,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辅导。

四、教学要点

(一)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四)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五,阅读建议

1,以精选作品为主,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作文本细读,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的阐释。

2,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即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进行质疑与客观评价。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3,文学史知识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却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也就是说,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的是非中文系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4,本课程与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因此,教学中要突出两个环节。

首先是“读”:①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全书,读作家的其他作品,读得越多越好。②最初读的时候,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要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③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④不仅要默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的情感与韵味。如有可能,一些诗歌与短文最好能背诵。

5,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

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的读与写中作适当地点拨;不要越俎代疱地作过多的、过于琐碎的分析。

六、导读篇目

选定篇目随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性质会略有调整。建议学生阅读的篇目要多于课堂具体讲授的篇目。对于高年级的专业学生而言,以研究为主,对于低年级专业的同学,以启发为主。

并且,由于部分篇目文学史也会着重讲授,所以在选定篇目

鲁迅《在酒楼上》《狂人日记》

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

茅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月牙儿》

萧红《呼兰河传》

杨沫《青春之歌》

王小波《黄金时代》

余华《活着》

上一篇: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下一篇:公司七一歌咏比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