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正展示着新的发展空间。上世纪80年代始,我国设立了社会学专业,由此开始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同。不过,在我国,社会工作还算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职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工作的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小,社会熟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另外,社会工作教育较发达国家落后,教育资源缺乏。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是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从业状况仍然处于一种喜忧参半的格局。虽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并未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良好的从业环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没有适当的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并进而实现其专业价值。因此,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本身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存在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这种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上,也遇到非常多的困扰。

(1)行政化困扰

很多实务社工在进入了社工机构之后,都会经由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以岗位社工的身份被各自的社工服务机构派驻到各街道办,开展社会工作。而在到达街道办之后,各种失落便接踵而来:“与预想的不一样,社工方面的工作在做,街道办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也有一些说得更直接的:“按我帮忙做的行政事务算,我也该算一名兼职雇员了吧。”

“兼职雇员”,一句总结式的自我称谓,道出了社工们如今有些尴尬的工作现状,以及一种发展中的倾向:作为提供公益性服务品的社会工作者正在被行政化,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社工被行政化的现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社工进驻用人单位的第一要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并代表社工机构处理好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关系,这难免要协助做一些行政事务,行政化是必然,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其次,部分社工人员独立工作能力欠缺,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易于被用人单位主导。第三,岗位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政化倾向。目前社工主要有项目社工与岗位社工两类,前者由福彩公益金等赞助,后者则由用人单位申请后,经由民政部门招标,社工机构中标后派社工进驻用人单位。相比而言,岗位社工工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且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因而相对独立性弱,用人单位的话语权更强。

无论如何,社工被行政化必然会对社工自身的工作造成影响。社工每年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个案、开展多个主题小组,家访次数、居民咨询等均有相应的规定,而有些人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并对这种日趋行政化的情况有所抱怨。

不过现在社会已经慢慢注意到社工行政化的现象,相信在未来的日子,这样的现状会慢慢得到改善。

(2)“社工+义工”双工联动形式大于内容

社工义工联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是现今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岗社工多数是经过了专职教育之后进入服务机构的,而义工则多数不具备社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两者从属于不同机构,在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很多社工具备较为

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往往还欠缺一些耐性和实践力。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服务工作,社工需要以公益的姿态去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并身体力行地用手去做。但目前,年轻的社工们对于这一理念领悟的还很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双工联动的实际效果。义工们认为社工们从教科书上搬来的东西太花俏太复杂化,不够实际,甚至有些会认为是乱来。而义工们由于在基层的工作经验更多,在服务技能方面明显要好于社工。只是社会工作虽然是一项服务工作,但仍然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义工在专业方面的欠缺,假如能够通过与社工的合作来弥补,而社工向义工学习服务技能,这样的结合堪称完美。只是这样的设想有些太过于理想化,形式大于内容,双工联动的步伐一直都还徘徊不前。双方在专业和实务方面的争执,还有从属不同机构间的协作缺位等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在阻碍着双工联动的进行。

(3)社区服务的空白亟待填补

很多社工经由民政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被各社工机构派驻到用人单位,而社区不在考虑之列。不少社工岗位是以社区名义购买,但最终都被派驻到了街道办一级。社工并不了解社区的实际情况,派驻到街道办有助于全盘了解街道的情况,同时在街道一级往往有许多大型活动,社工借助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多数社工刚迈出高校大门,社会经验不足,直接进驻社区对于能否胜任工作存有疑惧。

然而,社工的服务人群存在于基层,而社区本身也对社工的专业服务存在大量需求,只有在社区,社工才能直面居民,服务居民,放在区、街道一级,这个资源有点浪费。

不仅如此,社工下沉到社区还有另一种必要性。社区里面主要是义工,义工工作很出色,但义工毕竟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理念,需要社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将义工引领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且,社工的专业引领,也有助于为义工的服务工作营造一种价值感和成就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献爱心的层面。

除了呼吁在基层社区派驻社工,社工的实践能力也颇遭质疑。组织与策划能力是社工在社区开展工作必备的一项能力,而从目前的时间来看,社工们普遍欠缺。社工人员在高校学习期间,高校作为母体为学员的成长创设了环境和便利,而脱离高校后,一切都仰仗社工个人之力,整合各种资源为工作的开展创造平台,比如开展个案工作,社工需要提前了解个案对象的家庭背景、工作状况、交际圈内人士的评价等,这些便构成了工作的大环境,而社工必须独立地去创造出这个大环境。因此,在高校期间对组织与策划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需要提上学术高度。

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篇2

1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的举措

1. 1进一步明确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身份, 健全职业晋升制度

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制度文件将其纳入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体系, 给其一个明确身份。《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中, “人才东莞”战略八大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是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东莞着力推进的十大重点人才工程之一, 体现了对其的高度重视。为其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政策依据。东莞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入职社工考核制度”, 此项行业准入制度即所有非科班出身的新入职社工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入职考试,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进一步提高了职业进入门槛。

一方面, 市级层面将其专业技术职位划分为5级14档, 从员级到正高级, 从十三级社工员到首席高级社工师, 较大地拓宽其晋升阶梯1。它首次将其按照职位性质明确划分为个5职位序列, 明确职业成长机制, 为其职业晋升阶梯。建立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职级制度, 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补充说明的是, 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高级社工师职业水平评价政策, 民政部社工司正协同相关部门部署加快完善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工作, 待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后东莞市社会工作办公室另行研究确定。为了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 东莞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全市社工督导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授权市社协负责具体工作, 从全市的社工中选拔优秀社工进入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队伍, 即包括从一线社工可择优晋升到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和督导三个层级。另一方面, 机构层面则有一线社工—社工机构一般管理层—社工机构副总干事、总干事, 以及一线社工—社工机构驻点或片区或中心负责人。市级层面和机构层面逐步健全社工职业晋升制度, 有利于更好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

1. 2制定出较高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标准, 实行社工入户优惠政策和奖励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证

东莞实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的脚步较深圳和广州迟, 2009年出台发布的《东莞市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职位设置及薪酬待遇方案 ( 试行) 》规定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是6万元/人·年, 其中包括薪酬福利、督导培训、开展专业服务和活动经费、行政办公费和其他杂费。按照市社工薪酬指导的原则, 结合当地物价水平, 将初入职社工的月收入定在3800元, 这也是当时内地社工的最高工资。由于东莞的物价、租房等生活成本较深穗低, 很多社工从两地前往东莞。《东莞市2011年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价位表》中规定政府购买社工标准由原来的6万元/人·年统一提高至了7.2万元/人·年, 其中增加的1.2万元, 0.84万元用于提高社工薪酬, 0.3万元用于补贴场地租金、购买“五险一金”和社工继续教育等开支, 0.06万元用于提高活动经费标准2。此外, 今后将改变现行不科学的薪酬管理, 适当发放学历补贴、工龄和绩效工资等, 预计平均每位社工每月工资实际可达4600元。工龄工资是重视工作经验的体现, 避免出现学历等级相同并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应届生与有数年工作经验的社工“同工同酬”。4600元中的10%作为绩效工资, 说明干得最好与干得最差的同工之间分别为5060元和4140元, 很好体现了在保障职业待遇中的激励性原则。2014年3月市政府更进一步将社工薪酬指导价提高到7.6万元/人, 为社工机构吸引和培养骨干专业人员提供了薪酬依据。但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增加标准是因为本市社工机构不再享受免税资格, 而是要缴纳营业税。

2012年东莞出台《2012年东莞市积分制入户计分标准》, 用入户优惠政策吸引和激励社工。其中就规定取得职业证书并受聘于社工岗位的社工, 可参照积分制入户条件准入类申请和管理, 实行入户积分的政策。这一项社工入户的优惠政策规定将社工资格证纳入积分入户职业资格证加分的范畴内。其中获得社工初级证书的可加10分, 获得中级证书的可加30分。2014年1月底, 市政府常务会审定人才入户政策系列文件, 会议审定, 十类人才可直接入户东莞, 其中包括“受聘于东莞社会工作岗位的社工人才”, 即指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此次即将实施的新政策, 将社工单列为直接入户是政府向社会释放的“重视社工专业人才”的信号。通过优惠政策可以落户东莞, 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举措。另外, 人才政策一方面激励了社工, 同时, 又能在社会中引起反响。2014年2月东莞出台《东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奖励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津贴实施方案》政策鼓励本地户籍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于参加考试并通过的户籍人口, 一次性予以1000 ~2000元的奖励, 对于持证并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每月发放200 ~300的岗位津贴。

1. 3提升其社会认同感, 评选优秀社工专业人才

鉴于其队伍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知晓度和认同度较低, 并且只有让市民更了解, 社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不至于入户访谈却被误作传销。我国首部社会工作蓝皮书《1998—2008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表明,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认知度低也是很多大学生社工对职业前景感到失望, 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1。因此, 东莞将社会工作宣传作为发展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来抓, 强化宣传力度, 着力提升整个社工行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有效举措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 1) 开展大小型宣传活动。定期设置专门宣传摊位, 利用活动展板, 通过向社会大众展示社工服务项目和内容, 从而有效展示其专业形象和服务成效, 并将有关社工的知识融入到小游戏中, 以专业品质与社会互动, 进而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其在广大市民的影响力。

( 2) 利用本地的《东莞日报》等报纸、广播和电视、搭建网络平台, 开通东莞社工贴吧和博客以及社会工作网上线, 在“微媒体”时代, 微博、微信、微电影成为社工宣传的主渠道。让公众的目光聚焦于社工专业人才, 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通过广泛宣传和营销其助人理念等, 营造浓郁的社会工作氛围, 提升其使命感和价值感。

( 3) 对社会工作宣传报道实行奖励。一是撰写新闻稿, 积极为各相关新闻媒体提供信息, 扩大本地区社工专业人才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在一定基础上撰写学术文章, 给市、省或国家级的学术期刊发稿。对于成功发表的新闻稿或学术文章予以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

东莞为了在全市树立社工专业人才的榜样激励。从2010年开始实施一年一度的东莞优秀社工评选活动, 即“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社工”、“优秀社工督导”。社工在本机构内自荐, 机构推选出优秀代表作为市优秀社工候选人参加评选。然后通过征求各方意见和审核通过, 最后进行通报表彰, 颁发东莞优秀社工专业人才的荣誉证书。市级评优激励, 不仅激励专业社工服务中的先进个人, 而且使得其他同工以之为榜样。

1. 4加强对社工机构的规范管理, 开展大量的职业培训和适度的外出学习交流

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 也是社工专业人才的重要承载者。社工机构规范化将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

( 1) 2009年期间, 某些机构出现了不按照规定给社工购买保险、克扣或拖欠工资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士气及产生不良工作情绪。作为社工行政管理部门, 民政局严禁克扣和拖欠, 对出现上述现象的机构, 在综合评估中将大幅扣分, 并且在购买社工服务的年审中将予以淘汰。2011年开始, 按照制度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未出现过不良现象, 有利于激励社工。

( 2) 正如德鲁克所言, “决定非营利组织成败的关键是组织应具备吸引、留住具有奉献精神的成员并使其保持高绩效水平的能力。一旦丧失这种能力组织就会走向衰亡, 这是很难挽救的”2。“这种能力”指的就是社工机构内部制定的激励考核办法。根据东莞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度的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显示, 各机构普遍都建立了内部专门的激励办法, 如《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部激励办法》及其每月评选的普惠之星、考核不合格者将被降薪或解聘等激励办法的实施, 同时, 普惠一名员工向笔者表明他们的晋升渠道公开透明, 依据《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绩效评估制度》, 绩效与服务成效直接挂钩, 注重内部团队建设, 给所有的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重要一点是执行公开透明的《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薪资结构表》和《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工福利制度》。

给予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及宝贵的外出交流学习考察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 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 是一种有效激励。社工主管部门和市社协联络各方资源, 对一线社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首先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经费包括了接受香港督导的培训。其次是东莞充分利用毗邻港的优势以及粤港合作机制, 公共财政每年支持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来督导本地社工。其三是每年还定期组织赴港澳台等成熟地区进行学习交流, 拓宽专业视野。

2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取得的成效

2. 1扩大了其发展空间, 提高了其社会地位

东莞社工督导人才队伍应该包括香港督导、国内高校督导和本土督导。其中本土督导分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和督导三个层级。目前东莞仍未选拔出本土督导。从2011年7月起, 东莞着手开始了推进本土督导发展历程, 从全市评选出的优秀社工队伍范围里, 选拔出了第一批共14名督导助理。2011年9月, 第二批21人。2012年4月, 第三批23人。2013年4月, 第四批19人。2013年12月, 第五批43人。其中2012年7月, 东莞从前三批共68名督导助理中选拔出首批共34名见习督导。因此, 现在东莞具有社工督导助理和见习督导的数量达到145名。另外, 部分机构, 除了上述的机构督导、香港督导、见习督导、督导助理, 还特别增设了内部督导助理, 如东莞普惠社工服务中心等。

近年来, 各级媒体将社会工作及社工专业人才作为报道的重要议题, 更有媒体开辟专题报道栏目, 并且注重对先进社工专业人才的事迹进行多形式的广泛深入宣传, 尤其经由《东莞日报》等本地媒体的专题报道和广泛宣传, 东莞公众对社工专业人才不再陌生, 特别是新莞人群体, 遇到困难主动找社工的现象已经并不鲜见。

2. 2社工离职率有所下降, 一线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线社工专业人才从2019年到2013年五年逐年增长, 分别如下: 2009年172人, 2010年358人, 2011年600人, 2012年797人, 2013年968人。可以说,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 东莞给其成长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其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了, 从而增加了东莞社工专业人才的总数。

近年来, 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率逐渐进入各地媒体与公众的视野。结合《2011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和《2012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 由此可见的是东莞的社工流失率由2011年的19.79%下降为14.55%, 已经下降了5%, 也就是说, 10个人里面有约1. 5人离职。相比深圳逐年攀升的离职率, 从2008年的8. 4% , 2009年为9. 8% , 2010年为13. 4% , 2011年为17. 6% , 2012年为18. 1% , 根据深圳市社协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年底, 深圳社工流失率已达到19. 8% , 创历年之最, 逼近20% 的人才流失警戒线。

由此我们看出, 东莞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是针对其采取了有效举措的结果。

2. 3丰富了专业服务内容, 提升了服务成效满意度

从2009年的起步到目前, 东莞发展社会工作已经有五年历程, 在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力度中, 激励社工专业人才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其有效激励的措施下, 越来越多的社工投入到各个领域, 延伸到新领域, 开展专业服务活动, 极大拓展了社工专业服务内容。在专业服务效率上, 据市社协提供的资料所知, 一方面从2009年的第一批172个岗位分布在民政、妇联、残联等五市直部门和五个领域, 到2011年购买社工服务内容里增设禁毒、司法、卫生、新莞人、企业和社区等服务领域, 2012年度市镇两级财政购买的市直和镇街岗位共计700个, 广泛分布于11个领域和32个镇街。目前, 全市共有社工专业人才968名,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覆盖14个领域、12个部门 ( 单位) 和所有镇 ( 街) 。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11月底, 360多名社工上岗服务, 全市共开展小组工作643个, 开启个案2302个, 个案建档7080个, 即时辅导9673次, 完成探访14841次, 组织志愿活动723次。截至2013年12月底, 接近1000名社工上岗服务, 社工服务概况如下: 小组工作7089个, 开启个案20705个, 个案建档95798个, 即时辅导129432次, 家访及探访211105次, 志愿者活动232756次。

在专业服务效果上, 《2012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结果显示, 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1%, 服务使用单位满意率为84%。

从专业服务总体情况来看, 在卓有成效的激励举措下, 专业服务效率和效果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是采取激励措施的最终目的, 深层次激励其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专业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成效满意度。

3启示

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启示, 表现在其对社工专业人才激励的科学合理举措中, 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 从而推进其激励的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具有较广泛的推广意义。

首先, 如前所述, 第一主要是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制定出较高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标准、实行社工入户优惠政策和奖励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证、提升其社会认同感和评选优秀社工人才, 注重从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不同需要层次, 践行不同的激励举措。第二主要是运用双因素理论, 进一步明确其职业身份和健全社工职业晋升制度, 关心其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第三主要是运用公平理论采取, 引进绩效工资概念, 保证绩效考核不缺失和加强对社工机构的规范管理, 监督社工机构按时足额为其缴存五险一金, 并引导制定出内部专门激励办法。第四主要是运用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开展大量的职业培训和适度的外出学习交流, 注重培训工作不缺位。

其次, 不可忽视的薪酬福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10年开始的连续三年东莞社会工作综合评估报告的结果显示, 各机构在工资社保一项均取得满分的可喜成绩, 说明都能够按照制度要求按时足额发放社工工资, 并且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面, 东莞市率先实践政府财政统一购买, 从而保障了经费来源的稳定性, 同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能够保证购买经费及时发放到位, 相比深圳和其他地区, 东莞未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社工专业人才收入稳定, 这极大增强了市社工行业的吸引力, 同时也增强了从业者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有利于其队伍稳定。

最后, 特别要注意的是, 我国各地区各个层面的领导要践行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今年提出的“加强社会工作宣传,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发展战略, 学习东莞市领导层树立正确的社工专业人才意识, 从而综合构建符合本土的全面有效激励机制和激励体系, 进而收获实在性成效。

参考文献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 篇3

关键词:社工 专业 职业

社工——美丽而又神圣的专业,相信、赋权、增能、关怀、同理就能做出改变。社会工作在当今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工的信念,用一个刚刚好的关怀视角为案主划出一道通向温暖的心河。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相信案主内心拥有足够多的潜能并能得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理念被社工这一职业充分的运用。社工相信个体均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个体自尊的差异性在于其生存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低自尊的人由于其家庭沟通模式的病态及习得的弱势的生存法则淹没了其自我实现的潜能。社工运用相信来帮助案主发掘隐藏在自我内心深处的潜能,帮助其实现。社工——一个相信能够改变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赋权给案主使其认识到自我也是拥有足够强大资源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会让个体形成不同的性格,以不同的姿态面对人生中相似的事情。试想,案主因为种种困境来向社工求助,而社工耐心的聆听他的种种困境,再告诉他:你能。这种赋权的视角会让案主内心很有感动。重视自己的内心,然后意识到自己拥有实现的权能从而做出改变。社工——一个赋权帮助案主自信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增能让案主在赋权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增能意味着给予案主足够的相信,足够的空间。增能于案主,让个体充分的意识到自我的能量,哪怕只是点滴,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会让案主感受到自己是有能量去实现的。增能对个体而言不仅意味着增加力量,更代表了足够理解其处境,全面的考虑到了“人在情境中”。社工——一个增能于案主实现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关怀,让个体充分感受外界的温暖。让个体意识到即使自己有缺陷,即使自己现在有问题,但是还是会有人时刻的关注你,关心你。让个体从心底生出一种温暖,一种感动。改变。是从内而外的。关怀,让个体内心充满感动,充满改变的渴望,然后可以很好的外顯在自己的行为上,做出改变,使得自己能够变成自己喜欢的完美的自己。社工——一个时刻关怀案主的美丽专业。

有一种专业叫社工——社工,我想对你说。同理心,让社工深深体验案主的处境,无论是助人自助,还是自助助人,社工拥有同理心,时刻站在案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案主分析此时此景,让案主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有理由的,自己的行为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外显。这样,案主才会摆脱真正的自卑,欣然接受以前那个不完整的自我,然后能够从心底不断为之做出改变。社工——一个同理案主处境、心情的美丽专业。

对导游专业的认识 篇4

通过将近一年半的学习,我对导游这个职业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迷茫提

升到了现在的清晰。下面我把自己对它的感受写一下:导游这个行当绝对不是人们心中那样的:“可以游览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并且不用花一分钱反而还可以拿到回扣和工资,每天能和游客吃香的和辣的,很舒坦的。”这种想法我起初也有,但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和老师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为我与这种无知的想法彻底决裂了,其实在现实当中导游真实生活是这样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这些可不是玩笑话,确实是对导游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导游其中一个隐含的角色是保姆,他要管所有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那里面的艰辛和复杂是不言而喻了。

做导游的人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不仅要能说会道、能唱会

跳,而且还要善于处理突发问题和事件的能力和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能力。俗话说的好:“众口难调”,但导游就要挑战这句话。他就得妥善做好全团旅游者的工作,让他们每个人都吃好、睡好和玩好,在全程旅游中都能很舒坦心中产生游一次还想游第二次的想法。曾经一个老导游跟我讲过做导游必须得有一颗责任心,只有那些责任心的人才会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导游是什么?从我们开设的导游课上得知,原来导游人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导游人员,只指我国旅行社行业中的专职或兼职导游人员。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概念为:“导游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广义上的导游人员,是指非旅行社行业的,在社会生活、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对充当向导及引路、指导和解说工作的人员,泛称为导游。

听过一首打油诗:导游是“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山山和水水”。一张嘴要说。说什么?要说山要道水。怎么说?要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要侠骨柔情,荡气回肠„„两条腿要走。怎么走? 不走回头路,不走重复路,不走冤枉路,不走失败路。引领游客游览世界的名胜古迹和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导游是旅行社的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和体现,代表着企业成长的足迹和发展方向。在今天这个讲求文化内涵的时代,导游员内在的修养素质与学识的积累就成为了旅行社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决定因素。

导游是“杂家”,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要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应对随时发生的情况。一个团队带出去,事无巨细你都得操心、都得负责。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导游,你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懂。要成为一个自信的导游,一个让老总放心的导游,恐怕你要活到老学到老,可老了又带不动团了。很矛盾,但很现实。

在旅游者的眼中,导游员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万事通”。导游服务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的服务工作,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是做好导游服务工的前提。作为一个导游员要永远保持积极的求知欲,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切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人员的需求也加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总体来看,导游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都较为优厚,因此是比较吃香的职业。当然作为一个旅游领域专门为顾客讲解、引导的人才,是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是要通过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拿到导游证。在中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的导游人员都必须取得导游证。所以,所谓的导游人员,一般是指依法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除了通过这个基本的考试,导游人员还需具有一定的人文自然专业知识,了解必要的风土人情和习俗等等,以便在带团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作为导游人员还必须遵循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例如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佩戴导游证;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必须经旅行社委派等等。

导游人员就是要经常性地带队出团,个人私人时间较少,大多数都要和游客打交道。导游在带队的过程中还有考虑到游客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因此责任重大。作为一个称职的导游人员,应该充分地完成旅游团交给的任务以外,还能得到游客的好评。也就是说,导游人员不但要有认真地工作态度,而且要懂得全心全意为游客着想。因为导游的付出都与游客有关,而且导游的工作直接和游客相联系,游客开不开心,直接影响着导游的工作的顺利进展。

我对国贸专业的认识 篇5

国贸1班

孙彤宇

631108040115

刚来到重庆交通大学时,我对我所学的国家经济与贸易一点都不了解,但经过几节国贸专业导论,使我认识到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交通与物流特色,以经济学科为背景,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与国际物流鞥基础理论和业务素质教育为重点,定位在国际商务经济,国际物流,国际工程经济三个专业方向。它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与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结算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在政府涉外经济管理机构,外贸公司,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与银行等企业单位从事国际经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知道要想学好国贸首先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要求:(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品德和社会公德。还要远大的理想与责任感。

(2)要具有较广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身心素质。这些都是国贸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要做好国贸,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国际贸易工作的基本政策,法德法规和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环节和具体运作,包括报盘,询盘,组织货源,签订合同报关报检,安排运输,制单结算等;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较好的用外语进行商务洽谈,能熟练地处理外贸函电,合同和单征;具备国际汇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外国文化,民俗文化知识;了解一定的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基本知识。

我知道仅仅做到这些并不够。要想真正学好国贸这门专业,我们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1)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国际商务洽谈的能力

(2)熟练使用专业办公软件进行电子商务操作与国际结算能力。(3)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国际商务信息及处理相关业务读的能力。(4)国际物流管理、报关报检操作的基本能力(5)适应社会人际交往,事业开拓与创新的基本能力(6)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只有这些能力都具备了,才能真正掌握国贸这门专业的精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这门课对我们很多的要求都比其他专业的要高。所以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投入精力。虽然我们目前没有开展专业课,而是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努力。我们应更加努力,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地基打得牢,上层建筑才能建得好。通过对书籍及网络的查阅,我知道了国贸专业的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是经济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导论,国际贸易商务......其中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除了公共基础,课外的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但具体的听老师说要分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两个方向。到大三时会具体的分化。

当然对于我还是其他人来说就业或者说毕业去向都是极为关心的,再学习国贸。之前,很多人便告诉我说学国贸及出路,不好找工作,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所以我对国贸一直怀着怀疑的态度。甚至想过重回高三再考大学读一门其他的专业。但通过专业老师为我们分析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开始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国贸毕业去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2)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

(3)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4)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5)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我对自己的要求便是继续深造。也许我现在还不够爱国贸专业,也许我对国贸专业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但我相信,世上无难只怕有心人。只要我愿意去学习,努力去挖掘其中的趣味。也许有一天会真正的爱上他。也许某一天他对我来说部再是一个单调的专业名词。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兴趣所在。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 篇6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这个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

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0--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何谓管理?管理者的任务是建立与维持内在环境,使组合中各分子,能共同发挥工作效用和效能,为达到组合各项目的而迈进。换句话说,管理者有责任采取各项行动,使各从业人员在为达成组合目标,提倡最佳贡献之可能。管理是科学,亦是艺术。不可否认,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须引用有系统知识的科学作为执行的基础,再按照实际情况,收到切实的结果。为做到这一点,实际作业中必须采用一种行得通的方式以求成果。如果完全照着书本上叙述的方式,只靠背熟了的管理原则去经营,则就忽略了事实的需要。我们应明了,除有系统地研讨纯科学之外,艺术是为人类创新最多的技能,了解集体工作如何能发挥效用与效力,是在任何社会组织中都十分重要的一节。许多单位已逐渐重视管理技术,但仍不注重管理观念。这需要教育来配合,培养更多需要的管理人员,如此始可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经过了近一学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从一开始的茫然、一无

所知,到现在的,总算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和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类,所以在学校中学习的就是一些基础的和有一定专业性管理理论。而从大一开始学习《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类和管理类的课程。大二的时候就是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运筹学》、《初级会计学》等课程。工商管理可以分为很多专攻方向,不单单就是一个大概的工商管理。

而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我认为:

1、该专业是所有商科类专业中,覆盖面最广,学科属性最弱的。社会上有“工商管理专业”是最虚的专业的说法,虽不尽然,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专业的特点,属于大杂烩,比较符合我的兴趣特点;

2、该专业是商科所有专业中对数学基础应用最少的,作为一名数学薄弱的学生,这也比较符合我的这一特点;

3、容易培养国际视野和提高英语水平,这对我这个对外界有极强好奇心、喜欢交流的人也是极为合适的。

我也曾反复的思考,工商管理是什么,我的专业给了我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工商管理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且复杂的领域,它的出现最初是为了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运营,而以最高的效率产出最大的利润或财富为目的的。它贯穿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低层次的管理有对物的管理,高层次的管理有对人的管理,而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把工商管理片面的理解为只是对人的管理,而忽略了对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人一直是最困难的,很多人也觉得管理人似乎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恰恰人是最难管也管不好的,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就这样在中

国一直艰难的撑着。管理是一项高层次的脑部运动,请记住,这是一项“高”层次的运动,所以它为什么那么高,原因是下面有着坚实的基础为它做铺垫,使它能够发扬光大,而这些才是实现管理的真正基石!没有这些基石,如何为管理垒起大厦?那么什么是大厦的基石?是你对每个业务模块,每个企业管理模块,每个过程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没有这些知识和经验,作不了好的决策,就做不好管理,也就不用做管理了。而我们的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并未给我们授予这样的基石,他只是在我们的脚底下垫了一些虚拟的沙子,让我们软软的踩在上面,并不稳定,让我们暂时看到了管理是什么模样的,仅仅是对工商管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所以我们还要做的就是为自己打造基石。

是的,其实我们并不应该要求外界给我们什么,关键还是要看自己会不会把握自己,我觉得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观点,但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最至理名言的观点。四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我们可能会学到很多知识,但也许在走上工作后是最没用的知识,因为实际工作中并非如书中所说的处事那样严谨。工商管理专业毕业仅仅是学习生涯的开始,如果想做管理,那么在毕业之后,我的目的就是学习,学习我所要管理的某个领域的技能,也许是一些理工类学生的技能,如果学不成,至少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要去了解公司运用的各个环节的过程情况,甚至需要亲手去一台机器上操作一个月等等,为我的管理做好基础,管理越高层,掌握的知识也需要越多,因为必须统管全局,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所以我认为,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学的东西是最多的,如果要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不仅学了西方的管理方法,而且还通过

实践获得了中国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同时也要去了解其他工作岗位上的情况,甚至去掌握那个岗位所需的技能。

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篇7

众所周知,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存在实践并不算长, 但是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特别是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宏伟目标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提出, 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病与矛盾。

(一) 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1. 法学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速度快

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 当教育的规模达到15%的时候,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了大众型。当超过50%的时候, 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 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按照他的观点看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 则可以发现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根据有关权威资料统计, 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通过这一数据可以发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 (包括法学本科教育) 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法学本科教育似乎“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陌生迅速变得越发熟悉了。

在法学本科教育领域, 也有权威的数字说明问题。例如, 截止2005年, 全国设置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已经突破600所, 而全国本科院校才701所。可以发现, 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几乎占到了本科院校的90%之多。另外, 法学本科毕业生共计76140人, 法学本科招生共计108779人, 法学本科在校生共计414309人, 分别占到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的5.19%、4.60%、4.88%。从这一数据中就可以发现,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发展速度的却让人震惊, 几乎达到了一种“人满为患”的畸形状态。

2. 专业“热门”与就业“冷门”并存的现象突出

一方面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极度繁荣景象, 另一方面则是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换句话说, 尽管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提出和逐步实施, 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就业机遇, 但是, 法学本科教育规模的国度膨胀还是给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业严峻的现象在法学本科教育不断扩招之前并未出现, 然而, 随着法学教育的不断普及, 这一问题越发显得突出, 法学本科毕业生成为最大找到合适工作的专业之一。例如, 根据资料显示, 2006年法学就业率仅为37.85%, 远远低于其他专业。

3. 法学教学质量下降严重

正如有学者所言:“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等教育扩招之前,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目前, 20世纪80年代初期毕业的法学本科生现在大都已经成为社会的精英。”然而, 这一局面随着法学本科教育的普及与大众化趋势的出现而逐渐被打破。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资源越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从而导致了法学本科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 同时也引起了用人单位的不满与抱怨。

(二)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存在诸如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 其中有社会的因素, 也有体制的因素, 当然还有现实的因素。本文无法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 紧密结合法学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也就是探析法学本科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所在。

1.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法学本科教育不同于法学研究生教育, 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 法学本科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育与热心指导。然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法学本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普通高校师资力量增长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在校学生增长的速度。按照学者的分析,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之所以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 法学教育往往不得不疲于奔命, 无法进行认真的备课和讲授,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第二,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 由于法学教师比较紧缺, 一些法学院校不得不普遍采取上大课的形式, 从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 诸多高校法学院并不完全具备合格的法学本科教育的设施与条件

尽管人们具有相应国家依法治国政策的心里与倾向, 但是法学教育并不能走虚空的道路。可是, 实际上并非如此, 趋于利益的驱动, 诸多高校将兴办法学教育作为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 对于是否具有, 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法学教育的条件则有所忽略, 这直接导致了法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3. 课程设置与教育导向的错误也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第一, 法学本科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一直处于极度保守的状态,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举例来说, 在法学课程的设计中, 往往忽视实践课程的安排, 而偏爱理论性课程的规划与安排, 这一不科学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第二, 诸如司法考试、社会不良风气对法学教育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力。目前, 司法考试已经成为法学教育的“指挥棒”, 一切以司法考试为中心, 一切从司法考试的实际出发成为了诸多法学院教学的重点和出发点。于是乎,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重点也都紧紧围绕司法考试而展开, 使得法学院系完全成了“司法考试培训班”。如此, 法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记忆能力, 而不是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由于错误指导思想的存在,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会对那些与司法考试密切相关的内容感兴趣, 而对于那些与司法考试关系不大的非应试科目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存在问题与完善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 尽管这一问题不断被人们所发现、重视, 然而如何去克服这一问题, 却仍旧在不断探索过程之中。从已有的经验可以发现,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贯穿、渗透于法学教育的全部过程, 是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实践教学日益凸显其独特的价值。

(一) 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相关规定, 我国大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从形式上看, 尽管这种安排相对合理, 然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法学毕业生实习往往成为一种形式, 无法达到真正实践的目的。这主要体现在很多实习生只是从事一些类似书记员或者勤杂工的事情, 根本无法接触到核心的东西, 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第二, 法学院系模拟法庭以及相关模拟演练成为“排演”。尽管诸多法学院系都设立了模拟法庭, 然而它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表演性模拟法庭偏离了对其设计的初衷, 学生得到的收益就是对审判程序的了解和熟悉, 而学生的口头辩论、应变、协调等能力根本无从体现和锻炼。”第三, 由于课程设计以及相关制度安排的不合理, 使得法学教师不愿意从事难度大、环节复杂的实践课程, 而原因从事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工作。

(二)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制度完善

1. 理清思路, 要将法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准确厘清

如上所述, 法学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的东西, 同时它具有相当的社会实践意义。因此, 结合社会实践的需要, 在一定理论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学者所言,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而是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促使法科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

2. 法学实践性教学要重视制度的体系化与系统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法学院系的法学实践性教学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 彼此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在此情况下, 各个学院之间就缺乏沟通、对话的基本平台, 彼此之间学习与借鉴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同时, 对学生而言也是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因此, 面对这一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 不断完善实践性的标准与规划, 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与规范, 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而且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3. 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投资力度与改革进程

目前,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资源过度向理论性学科教学倾斜, 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法学实践性教学的投入。这种不合理的分配体制必须要打破,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本科实践性教学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已经到了发展的重要关头, 引起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与进程, 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前景, 也必将阻碍我国的法治进程。

综上, 法律职业本身一个系统性的职业,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社会性, 需要与社会接轨, 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守旧做法, 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这样不仅会提高法科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且对于强化其法律业务时间能力与技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句话, 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是我国法学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也是提升我国法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遵从传统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弊病随着法学本科教育的普及越发明显, 严重阻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法学本科教育亟待改革。对法学本科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是我国目前法学本科教学提升的必由之路。

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篇8

[关键词]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教育培训;薪酬待遇

一、深圳市专业社工队伍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

2007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以及七个配套试行文件,成为全国首个构建起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体系的城市,“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体系逐渐形成。

目前,深圳的专业社工主要分布在残障、卫生、妇女儿童、民政、教育等领域,已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这些领域,政府在行政体系内难以提供直接、到位的专业服务,而社会工作则可以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以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式填补公共服务的诸多“盲区”。大多专业社工服务在基层一线,成为社会政策的传递者,使各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能有效提高人民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

二、深圳市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全國社工行业发展的先锋城市,深圳在虽然相关领域探索比较超前,但也较早地遇到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专业社工队伍总体上规模偏小。

深圳市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拥有义工超过25万人,但目前专业社工只有4930人,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工作需要。香港700万人口拥有注册社工超过1.4万,美国配备专业社工的标准为每1000人配备2.3个专业社工。一方面,深圳专业社工教育培训规模较小。即使按通常人口与社工1000:1的低标准配比,深圳也需要专业社工1万多人,全国则需要130多万人,但目前全国每年高等院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大约只有2万人。另一方面,社工职业晋升体系尚未完善,随着各地对社工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新招收社工越来越困难,社工人才流失逐渐加剧。

(二)专业社工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偏低。

深圳市社工机构和社工队伍整体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工机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优秀实务和管理人才缺失,加之优胜劣汰机制尚未成型,导致社工机构整体进取心不足,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机构职业化、专业化有待提升。一部分专业社工队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培训课时不达标。调研数据显示,87.2%的受访社工培训课时在15天以下,尚未达到“1+7”文件规定的一年内培训课时最低标准;48.6%的受访社工未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工作经验两年及以下的占81.1%之多。

(三)专业社工的薪酬待遇竞争力不强。

目前,深圳市一线社工实际收入平均为3800元/月。从行业比较来看,薪酬不低,与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不强。2007年以来,深圳市社工岗位经费购买标准从6万元、6.6万元一直增至7万元。由于社工机构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购买,以致一线社工的增资难度较大。再加上生活成本较高、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随着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地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不断提高,专业社工人才流失严重,专业社工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

(四)政府监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缺乏监控与保障实施层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是按照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政策,对社工机构进行监管,保障专业社工权益。在国家层面,尚未有针对监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细节化政策法规出台。其次,各职能部门的监控、保障职能未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规定不清晰,有碍于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监管。第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自治与自我监督乏力。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监事会与理事会作用未完全发挥。第四,社会力量监督不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公开不充分、机构运营流程不透明,社会舆论混乱,媒体监督失职。调研数据显示,38.9%的受访社工尚未注册,37.2%的受访社工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者登记证书,42.8%的受访社工反应遇到过拖欠薪酬的情况,87.2%的受访社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二、思考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为需要重点建设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并确定了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针对当前深圳市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社工队伍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对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百年的历史,是一个被广为接受和认可的正式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短暂,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认知度较低。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社会问题大量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职能,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协助政府预防和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因此,建设专业社工队伍,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完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健全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工委、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力资源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格局。将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扶持机制。公共财政要在现阶段发挥扶持社工队伍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和资助服务制度,构建公平竞争机制,发挥社工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要落实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工组织开发多元融资渠道。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宣传活动。推动开展社会工作政策制度和理论研究,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权威的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

(三)提升专业社工队伍服务能力。

加强专业社工队伍教育培训。组织、社工委、民政等部门要根据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规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完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严格教育培训监督。专业社会工作业务主管部门、社工协会和社工机构要把社工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将高校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有序扩展专业社工队伍规模。按照《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社工服务机构要达到150家,每万人持证社工达到5人,一线从业专业社工达到5000人,其中督导助理以上高中级专业社工达到600人;由政府资助购买的职业社工数量达到4000人以上,所有执业社工拥有初级社工师以上资格,中级社工师占专业社工总量的15-20%。要重点抓好规划的落实。完善专业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登记注册制度,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工专业人才包括基层和社区工作人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畴。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资格聘任制,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职称体系和专业服务分类考核制度。强化服务绩效评估和监管。制定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对全市社会服务绩效统一实行第三方评估。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建立服务监理机制,强化经常性、过程性监管,建立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优胜劣汰”制度,将服务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依据。

(四)完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拓展专业社工的晋升机会。对“1+7”文件中关于社工职级设置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适当细化专业社工技术职位设置,设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晋升体系,适当拉大不同专业技术级别之间的薪酬待遇,完善专业社工选拔、流动机制。 建立专业社工薪酬待遇调整机制。社工协会应制定并发布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平均薪酬指导标准,督促社工机构按照相关标准落实相关待遇,稳步优化、提高专业社工的薪酬待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设定并动态调整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标准,建立科学灵活的购买服务制度。将专业社工纳入全市人才引进战略和深圳鹏程杰出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安居工程等奖励体系。定期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社工进行表彰奖励,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地位。

(五)加大社会工作项目开发力度。

拓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推动社会工作服务进教育、社区、卫生、禁毒、养老、残疾人等领域,率先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和服务项目化,逐步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在全市社会服务领域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全覆盖。积极探索环保、民族和宗教等社会工作服务新领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化。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结合政府职能转移,鼓励开发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工服务项目,提升市民的福利水平。积极探索在企业、民办医院、民办学校及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政府采取以部分购买方式配套资金、免费提供场地设施、培训、配备督导或顾问等形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倩男.深圳民间社工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2-06-01

[2]帅小龙.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04-01

[3]陈蓓丽.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發展路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4]肖小霞,张兴杰.社工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江海学刊,2012-09

[5]陆士桢,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工作,2013-06

[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李海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上一篇:三进三查心得体会下一篇:上网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