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选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海洋资源的保护 教学难点:海盐的分布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2、学生实地参观当地河流的污染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_______附近海域,这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生物资源多样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2)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①生物资源:_______、小黄鱼、_______、乌贼。②矿产资源:______、______、滨海矿砂等。
化学资源: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交流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阔视野: 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时间是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6个月,位于黄浦江东西两岸,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世博会展区的车辆一律是世界公认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它是车载燃料电池系统,将氢气转化为电机所需的电能,排放物为纯净水,是一种真正的“零排放”汽车,它具有能效高、环保的特征。这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本章节寄语,我们不仅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更应该珍惜它们,保护它们,造福于我们人类。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目标之一,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环保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同样重要。保护海洋资源刻不容缓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我国最大的盐场和渔场分别是
()
A.长芦盐场、黄渤海渔场 C.布袋盐场、舟山渔场 2.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
B.长芦盐场、舟山渔场 D.莺歌海盐场、黄渤海渔场
()
A.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C.紫菜、虾、扇贝、鲍鱼
B.大黄鱼、对虾、带鱼、墨鱼 D.牡蛎、鲍鱼、带鱼、乌贼
()3.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地区是
A.渤海,南海沿岸 C.黄海,南海沿岸
B.渤海,黄海沿岸 D.渤海,东海沿岸
()4.下面方式中不属于海洋空间开发的是
A.海滨浴场 B.海底隧道
C.海底导弹基地 D.向海洋排污
饮用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3)下列海域中,最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洲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解析】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并排放;且珠江口纬度低、水温离,有利于赤潮生物生长繁殖;加上珠江口呈海湾状,海流不容易影响,不利污水扩散,赤潮最易发生,因此选D。(4)赤潮是哪种环境污染的标志
A.大气污染 B.土壤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水体污染(5)下列有关赤潮发生与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的发生与人类广泛使用和排放含磷洗涤剂有关 B.赤潮的发生与海水温度、洋流运动、海域形态有关
C.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海洋渔业生产 D.赤潮发生时会对近海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六: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关于自己家乡河流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七、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较好、一般):。
我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我学会的主要方法:。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远古的呼唤》教案
共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选择了原始状态下的艺术行为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接近和理解原始艺术,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设计、制作和组织能力。过去以了解艺术风格为知识目标的教学中,一般是采用欣赏评析的方法,而本课立足于学生兴趣.选择表演的形式展开教学,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探索性,更多考虑的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为高年级欣赏课的开展形成有效知识链接。
教学目标:
1、能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培养其宽容和健康审美心理。
2、初步感受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追求、品味原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3、积极地投入参与制作,能充分感受创作的激情和乐趣。教学重、难点:
1、感受原始艺术,结合自己的了解,尽可能地在创作中体现原始风格。
2、能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准备:
1、师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
2、各种用来制作的材料,包括树叶、绳子、纸张、羽毛、布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
1、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网上查询等途径,收集有关原始生活的艺术图片和文字资料。
2、寻找具有原始风格的实物,结合展览,营造氛围。
3、收集包括原始陶器、雕塑、壁画、服饰等方面的图片、音像资料,制作师生演示用课件。
设计意图:
学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布置展览,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课外准备活动。使他们对原始社会、原始艺术的了解从无到有,并能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感悟原始风情,为制作和包装角色做好心理和认知上的准备。此外,展示大量原始艺术品图片及具有原始味道的仿制品,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种艺术的熏陶,为活动营造一种原始的氛围。
二、课中——交流、制作和展示 1.音乐引入
音乐中,教师通过观看四川彭州发现的远古人类生活溶洞“穿心洞”和古人类图片引入课题“《远古的呼唤》。
2.进入主题——原始艺术
观看图片小结: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在极其简陋的物质条件下,用智慧创造了艺术,我们称之为原始艺术,原始艺术表现了先民的生活理想、情感追求,它质朴、粗犷、奇特的艺术魅力令后人赞叹不已。
课堂小结:
面具其实是一种图腾文化,石器时代是早期图腾文化得到大发展的时代,现代我们能够看到的许多优美而奇异的图形,如文字图画、象形文字、原始岩画、图腾标志等等,大多产生于这个时期,然后让学生观看大量图片增加印象。
特点:(1)面目狰狞、可怕、神秘、有保护威慑作用,也有装饰性。
(2)色彩丰富、对比明显、个性夸张、材料运用广泛 交谈:(1)说说对先人的感受,为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自豪;
(2)谈谈现代人对原始艺术的感受,说明原始艺术以它特有的质朴和粗犷吸引了大家,让人们有一种心灵的放松,情感的回归。
3、大胆制作,讲究创意
(1)说明要求——结合你对原始艺术的理解,大胆运用已有材料,进行有特 色的包装,注意要符合角色的身份。
(2)学生动手创作,教师鼓励帮助并适当装扮自己。设计意图: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创造与制作的空间,不干涉他们的想法和制作,了解他们的创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乐趣。将自己适当地进行装扮,是拉近和学生距离的最好方式,热心参与进去,才能真正分享。
展示大家的创作,说说创意,领略来自自己下手的原始风味。简单的表演是对本课的总结。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小结,布置下节课任务。
三、课后——访谈、评价和延伸
1、“通过这一堂课,对原始有了怎样的感受?”
2、“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具有原始风味的东西会不会特别留意或者收藏?”
3、课后进一步制作好面具,下节课进行组织表演。设计意图: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6、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冬季风
成因: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发源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风向: 陆地→海洋
性质: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等)
夏季风
太发源地: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风向:海洋→陆地
性质: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
影响范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7、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 季节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台风 夏秋 热带气旋强烈活动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 夏 连续性降水 洪水泛滥 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 冬 强冷空气入侵 严寒、大风、霜冻 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 全年 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国的河流
1、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大 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5、滚滚长江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的落差主要集中在源头到宜宾这一段,而水利枢纽、水电站则主要集中在宜宾-宜昌的干支流。因为宜宾以上这一段地形复杂,工程困难,投资大。
长江三峡由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其中防洪是该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6、滔滔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不大(2)、中游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4)、易泛滥(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新课 标 第 一 网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中国的海洋资源学案07-22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介绍09-16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说课稿06-14
海洋资源与环境课论文10-06
四川出版社中国的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1-12
神秘的海洋幼儿园教学教案设计06-07
海洋概述教案09-12
大班美术海洋里的鱼教案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