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观后感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含泪活着》观后感(精选11篇)

《含泪活着》观后感 篇1

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责任。“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工15年的动人故事。

在大学第一节语文课上,我看了这部“比阿凡达更有吸引力”的纪录片。张丽玲历时十余年,用影音记录下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与坚持、孤独与忍耐。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老丁1996年只身来到日本,怀揣梦想,家人的思念,期望。一切在梦中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无比残酷。老丁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可是到日本后他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老丁由名知青变为日本最底层的工人,每天各种工作,住在破旧,低矮,仅仅10平的房子里。生活艰辛而残酷,家人是他唯一的寄托,女儿的学费是他工作的目标。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回家后看女儿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却是15年难以相见。

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见到了亲人人两次,不足100个小时;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远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给了家人;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充满辛酸,老丁依然含泪活着。生活的苦涩,老丁懂得,却无人诉说。15年,太多太多生命难以承受的辛酸苦涩,老丁一一度过。在残酷的现实前,老丁选择坚持,选择了含泪活着。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15年。(读后感 )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终于踏上回国的。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眼泪,饱含生活的五味,归乡的喜悦,女儿成才的骄傲,生活的无奈,辛酸,苦涩,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老丁的15年,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老丁含了15年的眼泪,在飞机上流出,将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发泄。

《含泪活着》观后感 篇2

《呼吸》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温顿在这部作品中依旧是以他擅长少年成长题材向读者娓娓道来。小说背景是西澳海边的一个伐木小镇索亚 (Sawyer) , 位于温顿的小说《浅滩》 (Shallows, 1984) 和《转向》 (The Turning, 2004) 中多次出现的海边小镇安格鲁斯附近。

故事开始于作为主人公的中年急救人员布鲁斯·派克接到急救中心传来的一名少年自杀的救援消息, 这位名叫亚伦的少年早逝将主人公布鲁斯成长记忆勾起, 以倒叙的手法, 展开了故事。布鲁斯回忆起他和鲁尼的少年友谊和冒险经历。在索亚, 这个普普通通、枯燥乏味的西澳小镇上,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布鲁斯和同伴鲁尼喜好冒险和刺激的行为。他们借此来排遣枯燥乏味的小镇生活的寂寞与无趣, 并在对冒险生活的共同向往和体验过程中结识、建立并加深了友谊。他们相互挑战对方在水下屏住呼吸的时间长短, 他们渴望在浩渺无尽的大海中冲浪。当两个狂野少年遇到对冲浪有着近乎宗教般虔诚的高手桑多 (Sando) 后, 他们对极限冲浪的追求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桑多的引领下, 两个人的冲浪技术不断提升, 胆子也越来越大。他们经历了巨浪、鲨鱼等一系列惊险的场面, 甚至在相互竞争中为博得桑多的好感而互不相让、你追我赶。鲁尼在争斗中胜出, 当时15岁的布鲁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充满了挫败感。他与经常被桑多冷落在家中的妻子美国人伊娃同病相怜, 并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伊娃曾经是滑雪运动员, 一次意外受伤使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滑雪场。她从美国来到西澳这个没有雪的地方, 希望借此来忘掉过去。但是, 曾经的极限运动经历让她难以自拔, 她依旧对极限行为充满了渴望。她让派克和她玩自我窒息的性游戏, 希望从中体验极限的刺激和快乐, 满足自己的渴望。而陷入青春期, 青涩的派克无奈地卷入到这危险尚未察觉的游戏中难以自拔。少年派克在刺激和冒险中逐渐成长, 他在懊悔中努力使自己因竞争失败而留下的心灵伤口愈合。小说结尾时, 一心追求冒险生活的鲁尼在异国死于非命, 而沉溺于危险性游戏的伊娃则死于自我窒息。

这是一本关于冒险和成长的小说, 却并非一本普通的冒险和成长小说。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冒险带来的极限快乐以及由此带来的危险后果。主人公通过挑战极限来获得至高的刺激和快乐, 却从不考虑可能会失去什么。他们尽情地挑战极限:冲浪、滑雪、性和毒品交易, 但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那种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的境地。派克是个天性孤独的男孩, 当他结识好动而有冒险冲动的鲁尼之后, 生活开始改变。而当他们遇到桑多, 一个30岁左右的冲浪高手以及他受过伤害的、情绪多变的妻子伊娃之后,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刺激, 同时也更加险象环生。[1]

读罢小说, 引人深思:追求极限, 寻求刺激真的值得罔顾生命, 不惜一切?结尾告诉读者, 一味追求这种极限的, 近乎疯狂的快乐是十分危险的, 会让人迷失自我, 甚至断送性命。

布鲁斯·派克的悬崖勒马, 规避潜在的风险, 活了下来, 才有这倒叙的故事, 也才引发笔者的思考。蔑视自然、冲破极限只为追求快乐, 在温顿看来是极不平常的, 人类应当有所畏惧。无所畏惧的人最终只会招致自身的灭亡。正如温顿在接受刘云秋访问[2]中提到的:“布鲁斯·派克通过有意识的自我管理, 也可以说是种自律, 来实现内外兼修。这一过程虽说枯燥乏味, 但对于他时刻保持理智和实干却又必不可少。除了自律, 他能从广袤的自然世界中获得乐趣, 尤其当他去感受大海那无穷的自然魅力的时候。我想, 正是这种感受使他忆起儿时的天真……在童年时代, 他有惊奇。在青年时期, 他为追求身体极限和冒险而紧张狂喜。到了中年, 只剩下他自己考虑不同的极限和依靠那最初的惊奇来支撑自己的勇气。对他来说, 没有简单的救赎可言。”布鲁斯·派克能够活着, 在笔者看来, 很大程度上, 就是一种幸福, 使得他还能有机会反思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温顿使用了“呼吸”这一意象来突出主题, 派克和鲁尼的相识就是一场水下闭气竞争的结果。他们冲浪时被浪头打翻失去呼吸, 派克和伊娃玩自我窒息的性游戏, 以及派克为病人急救, 做人工呼吸, 上述一切都与“呼吸”有关, 可以说, 呼吸象征着生命。在经历和见证了友谊与死亡之后, 派克在一位牧师的帮助下抚平了精神创伤, 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说主人公布鲁斯·派克在成长和悔悟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爱, 认识到活着, 才是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 与历史较为悠久的英国文学不同, 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产生和崛起不过是最近几百年间的事情。澳大利亚正是如此, 从1788年英国移民首次登上澳洲大陆之日算起, 迄今不过二百多年, 澳大利亚英语文学更是迟至“19世纪90年代才形成自己的特色”[3]。虽然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属于后起之秀, 但从整体来看, 这些新兴的英语文学却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并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创作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并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文学奖项中屡有斩获。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在当下,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 多了解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情况, 不仅利于开阔视野, 更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学习借鉴如何提高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在中.极限快乐与危险游戏[J].外国文学动态, 2010, 05.

[2]刘云秋.蒂姆·温顿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 2013, 02.

《含泪活着》观后感 篇3

而在南京,也有这样一位父亲,因他自身携带家族遗传病基因,导致一双儿女在年幼的时候都患上遗传性肾病综合征,一个不幸离世,一个要常年透析。这位父亲却在女儿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消失在茫茫人海,他因此成为妻儿最恨的人。

三年后,在女儿生命危急关头,这位父亲突然化身小丑来到女儿病房……当年他为什么要做一个逃兵爸爸?这三年里,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重病遗传 妈妈独撑大局

2005年,家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龚海芹和刘海幸福地走进婚姻殿堂。次年,他们的女儿刘欣雨降临,夫妻俩欣喜不已。为了给女儿好的生活,龚海芹在连云港打工,刘海在县城当公交司机,一个月团聚一次,一家人过得和和乐乐。2008年,儿子刘雨强的出生更是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

2010年,年仅2岁的雨强总是不明原因地呕吐、尿血,爸爸刘海带着儿子四处检查,最后在南京儿童医院查出刘雨强竟患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此时已发展到了晚期的尿毒症!医生当即建议刘家人都来做一次检查。

令龚海芹夫妇绝望的是,检查结果显示刘欣雨和刘海的尿蛋白已高达3个+,父女两人都是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准患者,转化成尿毒症只是时间的问题。医生介绍说:“大部分肾病综合征是不遗传的,而这种先天性肾病综合征非常罕见,是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该病多发生在芬兰及芬兰民族中,又称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像你们家这种情况也是极其罕见。当然,携带这种遗传因子发病时间都不确定,但你们父女尿蛋白这么高,可以说已不可逆了……”

那天,他们从医生办公室走出来后,刘海半晌从嘴皮颤抖地挤出三个字:“都是我害的。”随后,这个七尺男子蹲在角落里掩面呜咽。一旁的龚海芹轻声安慰丈夫:“现在哭和自责都没有用,咱们打起精神来,想办法救孩子。”刘海抹泪点头。这以后,夫妻俩借遍了亲戚朋友为两个孩子治病,每隔一个月就要带着两个孩子到南京儿童医院透析、开药。为了节约治疗经费,刘海不肯在自己身上花一分钱。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开始有些水肿,可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每餐拼命吃,妻子追问,他就说是因为长胖了。尽管他们夫妇想尽办法,在2012年,儿子还是离开了人世。

儿子的离世给了刘海沉重的打击,他恨自己,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儿子,让女儿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害怕女儿也会离开他们!万一自己也一病不起怎么办?女儿和妻子该怎么办?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尿毒症随时来临,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他的头顶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每晚刘海都在噩梦中度过,醒来后,他就躲到厕所疯狂抽劣质的烟,想把这种恐惧随着袅袅青烟吐出体外。

龚海芹知道丈夫的煎熬,不断开导他,让他不要想太多。可是在压力与愧疚的双重折磨下,刘海的身体也每况愈下。2013年春节过后,刘海留下一封离婚协议书,突然从龚海芹母女的世界消失了。

丈夫的突然失踪让龚海芹感觉天都塌了,那段时间,亲戚朋友帮着她找遍了刘海可能去的地方,可都无果。龚海芹恨丈夫的不担待,更担心丈夫的身体。“他为什么这么狠心不要女儿,为什么?”无数个问号闪现在她脑海里,变成了深深的怨恨。而她还要承担起他们欠下亲友的一身债。龚海芹的家人曾劝女儿再找一个,甚至还为她介绍了对象,可龚海芹都谢绝了,她说:“我是妈妈,我一定要为她负责。”

8岁的刘欣雨得知父亲不要自己后,嚎啕大哭,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要她,爸爸去哪里了。欲言又止的龚海芹不忍让她知道,只好隐瞒真相,只称他工作忙,有空就回来看她。可随着时间推移,刘海是个不负责任的“逃跑爸爸”的消息在当地传开来,本来就内向的刘欣雨从此更是沉默。

此后为了给女儿筹救命钱,平日里龚海芹就将女儿交给爷爷奶奶照料,自己在县城找了家政和快递员两份工作。可随着欣雨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2014年初,她彻底转化成尿毒症,龚海芹来不及悲伤,辞职再次来到南京,在中央门租了一间民用房,长期安扎在南京儿童医院附近。

女儿住院期间,每周一三五要透析,都需要家人陪同。龚海芹也想过找工作维持家用和医药费,虽然所有的单位都对她的遭遇很同情,可一听说“一、三、五”要请假,就再也没有下文。于是,龚海芹就批点儿童用品,在医院门口叫卖;晚上等女儿睡着了,她就去医院当护工为别的病人守夜。靠着她的坚韧和顽强,女儿有惊无险地走过两年。

悲情拔管 小丑爸爸回来了

长年累月的透析,影响了刘欣雨的成长,她比同龄人看起来矮半个头,面色发白,因为透析手上布满大大的结痂。在磨难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早熟。2016年5月,欣雨的病情再次恶化成肾衰竭。5月20日做完透析后,护士告诉龚海芹,医药费已经用完,还欠了一个星期的钱,要她赶紧补上。龚海芹握着手机呆坐在医院走廊的凳子上,她不知还能打电话向谁借钱。六年来,每一个亲戚朋友都借过了,再也借不出一分了。两年前因为灌云县当地一家媒体报道,陆陆续续收到过近万元的捐款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太难了!

看着妈妈的愁容,小欣雨走过来用小手帮妈妈抹泪,说:“妈妈,我们不治了,回家吧!”女儿的话像刀剜着龚海芹的心,她抱着女儿摇头。可倔强的欣雨用行动让妈妈妥协,她用绝食的方式要求拔掉透析管,要求回家!龚海芹怎么劝,欣雨都不吃,看着女儿虚弱得说不出话来,却还是不肯吃一点东西,龚海芹为了救女儿,要面子的她豁了出去。她站在大街上寻求陌生人帮助,在病房病友帮助下求助媒体,在网上发帖子……很快“南京爱心妈妈群”的网友得知龚海芹的情况后,立即来医院探望这对可怜的母女,并在欣雨生死那一刻送来了救命的六万元。

nlc202309090515

在众多爱心人士中,有个捐助者让龚海芹印象深刻。此人40开外,衣着极其不讲究。见到龚海芹时,只说了一句“你把这个钱收好”后就转身要走。龚海芹拦着他不停地道谢,希望对方能留下姓名,此人头也不回,快步离去。待对方走远,龚海芹一数有八千多元。龚海芹心中一暖,看对方的着装肯定也不是收入很高的人。这对他来说应该也是笔不小的数目吧。

没想到过了一周,好心人再次出现在病房,又掏出了300元捐给龚海芹。和上次一样,对方还是沉默不多说,迅速离开。又过了一周,对方又来捐了400元,第三周又带了300元……此人太神秘,让龚海芹心中不安,这一次她说什么也不肯要爱心款。来人被逼无奈,只得坦陈:“我也是受人之托。”

受人之托?龚海芹更加好奇,并坚称一定要见到真正的捐助者,否则她要将捐款全部退掉。对方见她态度坚决,犹豫了片刻,打了个电话后,同意带她去见真正的捐助者。

那天,在南京江北的一处工地上,龚海芹看到了让她恨之入骨的人——刘海,龚海芹掉头就走。见刘海跟上来,她愤怒地转身呵斥:“你再跟过来我就报警了。”刘海只得怯弱停下脚步。回到医院,欣雨还在追问:“妈妈,找到好心的叔叔了吗?”龚海芹抱着女儿直摇头,眼泪却止不住流了出来。700多个日夜,无数次她在绝望的时候,她都幻想着刘海能回来替她撑起这个家,可是除了失望还是失望。现在,他回来干什么?

随后几天,刘海每天都给龚海芹打电话,恳求和她见一面,都被龚海芹拒绝。很快,刘海回来的消息传了开来,龚海芹的父母和朋友们得知后都劝告她:“刘海估计是看到别人给欣雨捐了款,所以想回来。对付这种不负责任的男人,你一定不能心软……”龚海芹心绪复杂,她知道自己应该恨刘海,可不知道为什么,她眼前老是晃着他的身影,他看起来全身浮肿,他的病情怎样了……

6月的一天傍晚,发现刘海到医院四处打探后,龚海芹气得赶他走,刘海“噗通”一声跪在龚海芹面前:“对不起,对不起,我是罪人,让你们母女受累了……”那一刻,龚海芹哭得说不出话来。

2016年6月19日,是父亲节,刘海恳请龚海芹给他一次机会,让他送女儿一个礼物。龚海芹左思右想,答应他的请求,但是条件是,他不能露面。

那天和往常一样,欣雨做完透析后,正躺在病床上发呆,突然一个穿着宽大服装,脸上浓墨重彩,戴着红鼻子,画着夸张大嘴的小丑出现在病房。欣雨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没想到小丑来到她的病床前,做着各种搞笑的动作,还一会儿变出一个可伸缩的长喇叭,一会儿拿出一个她喜欢的娃娃。小欣雨开心地笑着,一脸疑惑地叫着:“真的是给我的吗?”沉闷的病房顿时充满欢乐。得知有小丑出现,隔壁的病人也都涌过来看小丑表演,一时间热闹异常。不过,很快医护人员也赶过来,将“小丑”请走,看着欣雨依依不舍的目光,小丑突然流泪了,他轻轻拍了拍欣雨的头,转身离开。

后来欣雨开心地和妈妈说着今天的遭遇:“妈妈,我今天看到真的小丑。”“妈妈,小丑送了我一个我最喜欢的娃娃……”看着女儿难得的笑脸,龚海芹倍感欣慰。可在当天临睡前,欣雨突然告诉龚海芹:“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是父亲节,今天小丑走的时候哭了,你说他会不会是爸爸?”龚海芹一愣,欣雨敏感、懂事,刘海离开的这几年,她从来不提“爸爸”两个字,她以为女儿恨爸爸,可孩子原来是把最深的思念藏了起来,一时间龚海芹百感交集。

第二天,龚海芹给刘海打了电话,提出见见他。

含泪活着 另类父爱如山

那天,在医院附近的小饭馆,刘海向龚海芹讲述了这几年的生活。原来在2013年初,刘海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想到头顶上的那把利刃已开始慢慢插入体内,刘海彻底崩溃!为了给两个孩子治病,家中早已债台高筑,哪里再拿得出给他治疗的费用?再说,女儿现在每个月都要花费一大笔,如果他留在这个家,无疑是和女儿争夺“生机”。思来想去,最终他决定离开。刘海说:“我知道,我这一走,给你们母女会带来怎样的打击!我没用,没有什么本事,还给孩子们带来痛苦,我留下来只会加重你的负担,当时只想离开,为孩子赚点钱,哪怕死在外面,只要孩子能好好活下来……”那一刻,龚海芹抱着丈夫哭得泣不成声。

刘海先是去了浙江,在那里他先找到一份货运司机的差事。他向老板隐瞒了病情。可在跑长途过程中,他每开一段时间都要休息,否则腰酸背痛疼痛难忍,总要请假休息,无形中耽误了老板的生意,老板要辞退他。刘海苦苦哀求,对方才同意刘海每个月跑够数量,就可以给基本工资。但后来老板知道他的情况后,怕承担责任,最终还是将他辞退。

因为不敢做体检,他无法找到一份正规工厂的工作,只能四处打零工,这样的工作工资不高还没有任何保障。2013年10月,他在上海帮一个私人老板开车,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最后对方突然失踪,他一分钱工资都没有拿到。

从2014年初开始,刘海发现每次自己喝水后,就胸闷难受,为了不影响喝水后肾脏的负担,每次他喝完水就拼命奔跑,把水分通过汗水排出体外。不能吃盐,也没有条件自己做饭,他就常年吃馒头。身体的不适,工作的辛苦他都能忍,可让他没办法接受的是,这几年,没有攒到钱!没有钱就没有脸面回家,因为回去了只会加重妻女的负担。

可对女儿、对妻子的思念时刻折磨着他。2014年8月,刘海在新疆拉棉花的时候遇到了灌云县的老乡张升。两人熟识后,张升对刘海的情况很是同情,并主动提出帮他打听妻女的情况。听到女儿病情恶化的消息后,刘海痛苦不已,拿出打工攒的5000元,让他回家乡的时候帮忙汇给妻子。半年后,他又把积攒的2000元给张升带回灌云汇给龚海芹。2016年初,因思念妻女,刘海在张升的介绍下,也来到南京一工地找了份转运渣土的工作。几番打听后,他得知妻子在儿童医院门口摆摊,他就偷偷去看,刘海许多次想上前相认,可最终理智让他止住了脚步。于是他赚了钱就让人帮忙去妻子的小摊上买点东西,好让她快点收摊回去照顾女儿。后来又让张升给她送去去年积攒的8000元后,每个星期又把自己生活费压到最低,攒下的每一分都交给妻子……

nlc202309090515

“直到后来看到报纸上说女儿要绝食,不肯治疗,我才慌了……”刘海痛苦得双手掩面。龚海芹的脸上干了又湿,这是怎样一个男人啊,背负着所有的误会,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她对丈夫所有的怨恨都转为心疼和怜惜:“你去医院检查了没有?你这样下去怎么办?”刘海久久不语。

那天这对曾经的患难夫妻聊了许久,提到孩子龚海芹松了口气,她告诉刘海,如今在“南京爱心妈妈群”帮助下,欣雨每个月可获得5000元爱心捐赠的治疗费,这样就可以缓口气。刘海提出想见女儿,龚海芹告诉他:“只是你当时突然离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阴影,她接受你还有个过程……”刘海沉默点头。

第二天,龚海芹看女儿正在玩刘海送的那个娃娃,于是她询问欣雨:“欣雨是不是很喜欢这个娃娃?”欣雨答道:“嗯”。于是龚海芹对欣雨说:“如果,如果这个娃娃是爸爸送的呢?”欣雨当即把娃娃放到一边,低头不做声。龚海芹再想问什么,欣雨就赶紧用被子蒙住头……可第二天,她进入病房时,看到欣雨又将这个娃娃紧紧拿在手里,见她进来又赶紧放下。龚海芹顿时心里明白了几分。那天,她再次询问欣雨:“你想不想爸爸?”欣雨嗫嚅半天说:“想,可是妈妈,爸爸不是不想要我了吗?”龚海芹将女儿搂在怀里:“宝贝,爸爸没有不要我们,他用自己的方式一直爱着我们。”那天,龚海芹告诉女儿刘海的情况后,欣雨哭着喊“爸爸”。就在这时,刘海走进病房……那天一家三口拥在一起,用泪水冲走所有的委屈、误解和苦痛。

刘海回归家庭后,龚海芹每天都催刘海去检查身体,可刘海却迟迟不去,他对龚海芹说:“这些年我们借了那么多钱,现在好不容易缓口气,要先挣钱把欠债还一点。再说了有什么好查的?死活都是天定,现在最重要的是欣雨。”龚海芹知道刘海是害怕面对自己的病情。龚海芹想让女儿说服刘海,可又怕增加女儿的心理负担。

她让刘海搬回来住,可以好好照顾他。刘海忙不迭点头答应。但龚海芹提出,刘海必须去做个检查,即使不治疗,也应该了解病情。架不住对方每天的“唠叨”,2016年9月初,刘海到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专科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根据检查结果来看,肾功能恶化速度缓慢,为了保持残存的肾脏功能,可以暂时不透析。但是推迟透析时间,也会影响到将来透析后的生存时间和质量。最终医生让家属选择哪种方式,刘海坚定不移选择了第一种。在他心里有一笔经济账,自己一旦开始透析,每个月至少又增加了四五千元费用,那这全都压在龚海芹身上。而且先前借的债还没有还。欣雨目前还在寻找合适的肾源,他们还要为女儿攒将来换肾的钱。因此任凭龚海芹再如何劝解,倔强的刘海都不为所动。

接受采访时,龚海芹一再恳求我们能劝劝刘海,她想对刘海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大的风浪也不怕!

编辑/刘彩华

电影含泪活着观后感 篇4

因为喜欢双重喜庆、喜欢山,我跑到了重庆,两天一夜的车程很事实地告诉了我这是5000里的遥远距离。我们是报名前一天到的,我们也去了当地的一些景点,比如朝天门、比如瓷器口,第三天下午,爸爸要买回程的票了,我一人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显得那么无助,听着来来往往陌生的、听不懂得语言,看着跟儿女道别的家长,第一次,我觉到了孤单的可怕,于是我抱头大哭起来。过往的学姐学长还以为我出什么事了,都停下来安慰我,还特意找了山东的老乡来跟我说话……

老丁送女儿只能到成田站,一路上父女眼泪相向,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什么是“相对无语,惟有泪千行”。下车的时候,女儿不敢回头看,爸爸走的时候,我不敢去火车站送,道理是一样的,我一向讨厌分离,一向不喜欢送人也不喜欢被人送,因为我始终愿意一厢情愿的以为没有告别就不曾分离。

老丁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只身国外开始了改变下一代命运的赌注。其实在国内,对于千千万万努力改变生计的父母而言,也是如此。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可以说,父辈伟岸的背影毫无例外的成为了我们向上走的垫脚石,努力赚钱供我们读书,努力给我们最好的生活。

我自认是个特别懒的人,家里的事我从来没有操心过,也没有什么可操心的,因为父母已经处理的很好了。从小到大,凡是我为家里做过的活儿都是有报酬的,有时候是一瓶可乐,有时候是炸鸡、烤鸭一类好吃的。对了,我想起小时候,逢年过节有好吃的,父母都给我留着,印象里,爸爸都很喜欢吃骨头,妈妈则不喜欢吃肉,长大了才知道不是真的不喜欢而是不舍得,以至于我吃鸡肉吃到伤胃,此后很多年都不再喜欢吃。

高中的时候全日制寄宿,身体不好,每次周末回来,爸爸都会买我最爱的全羊汤、粉皮鸡,还给我做很多好吃的。其实我一直觉得爸爸很严厉,我俩没有多少感情,甚至他连我上高几、多大都不知道,按照五行的说法,我俩相克,所以小时候他在外边多,见得少,大了我从中学开始寄宿,所以见面也很少。

观含泪活着有感 篇5

我其实很佩服丁尚彪。他仿佛就代表了所有那个年代吃苦耐劳的中国人。他们从来就勤勤恳恳而不会想要不劳而获,温饱以外不会有过多的物质欲望,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点丁尚彪的身上统统都有。

最难过的是从2个镜头里看到他一下子苍老的脸还有松动的牙齿。这样的变化有些突然,好比直接快进到了你不忍心看的真相然后暂停放大在你面前。

看到30岁的天天打工的他你心里的旁白或许是好辛苦啊,40岁时也是辛苦,而到了50岁呢,还是只有辛苦吗?

我的旁白是,如果我是他的女儿,我宁愿不要去美国。

《含泪活着》观后感 篇6

《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给我最大震撼的一部影片,给人于一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影片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描述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用我党的话说,时代在进步,经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的尊严。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活着》里的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肉,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一直以为,我们的眼里只看得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再远一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连自己都在找寻尊严,更何德何能把别人当人来看呢?都是身体,一具东西罢了。

查了影片的拍摄背景,《活着》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的作品,在前一年,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崭露头角受到一致好评。90年代是第五代导演刚刚兴起,也是中国电影最有影响力的时期。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一群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让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希望,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满堂彩。那时候,中国电影人着眼于现实生活,对人性乃至社会关系大背景做出了严峻的拷问,中国最具盛誉的两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先后拍摄了《黄土地》、《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这部片子在国内时是禁映的,尽管葛优凭此片获得金狮影帝,在戛纳获法国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奖,但依然无法改变此片的命运。究其原因,是影片鞭鞑了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回想谢

晋导演的《芙蓉镇》、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无不例外的选择的那个不堪的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残喘的小人物的悲情人生。所以《活着》这部影片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

《活着》观后感 篇7

——电影《活着》观后感

高一(3)班 许家文

“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一条人命,你要好好活下去啊!”家珍对着渐渐没入远方暮色里失魂落魄的春生的背影,大声喊着。春生停下来,转身望了一眼,很深很沉地望了一眼,缓缓回头,耳边传来“呜——隆隆隆”奔腾的火车声……

《活着》从“四十年代”的字幕开始,逐渐地铺展开一个人、一个家、一群人、一个社会。在波折的剧情设定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家——在过去那样庞大而且没有方向感的社会映衬下的家庭。大字报、大炼钢、大跃进,看这个特定环境下的人们,他们有愤怒,也有屈服,有哀伤,也有喜悦;看他们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看他们为生计奔波为明天担忧为下一刻不知的变故而迷茫。因赌博失去祖房,因缺钱低声下气,因生计大声卖唱,因参军想念妻儿,因女儿变哑沮丧,因儿子成长骄傲,因痛失爱子放声大哭,因女儿出嫁由衷喜悦,因孙子出世喜笑颜开,因女儿大出血手忙脚乱,流着眼泪看着女儿的生命在眼前流逝,却又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谈笑着在亲人坟前细数往事……在一个无法掌控命运的年代里,从一个小小的“墙洞”,我们窥见了普通百姓最最真实的情感交错。而这,只不过是一个逝去时代的缩影,历史的车轮马不停蹄驶过,有多少这样的“小家”被残酷地碾成碎末,或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亦或是暗暗庆幸没有被轧到?然而,即便是如水中浮萍一样东漂西荡,却始终不曾放弃,就那样屹立不倒!

生命其实是没有幸或是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像小溪流淌般静静活着。这绝对不是什么大道理,也值得被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嘲笑一番了。但剥开悲欢离合的外壳,撕去纸醉金迷的包装,当命运真正赤裸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也许就只是活着那么简单吧。只要人还在,就会有明天,就会有希望,即使会面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世故变化,也许会惆怅着物是人非人是物非,但一如既往的是我们有勇气活着。

记得有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对生活感到绝望,请用一瞬的勇气活下去。无论是福贵、家珍,还是春生、二喜,在那个艰难的时空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咬着牙、握紧拳走下去的勇气,等待最后布满沧桑年轮的你的手紧紧握着我瘦削衰弱的手,在模糊的光影里,看着孩子逗着那装在皮影木箱里小鸡的身影。渐渐地,我笑了,为活着而笑。

“这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种在你心里。

——《武林外传》片尾曲”

活 着

高一(3)班 姚田

小时候听人说,猫有九条命。从此以后就很羡慕猫——多好,一不小心死掉却还可以继续活下去……所以,潜意识还是觉得,活着,是件不错的事情,就算什么也不做,懒懒地晒晒太阳也是享受的。后来,就渐渐大了,发现活着,面对的不仅仅是美好,还有令人厌倦、令人烦躁的事,还有那样的一瞬间会觉得愿意抛开一切只为了不去面对它的事,但也只是一瞬间而已。大多数时候,我安然地走在世上,安然地活着,死亡这种东西,从来都离我好远。

一部影片,带我走过三十年。那三十年,就是历史书上写的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以及有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那样一段可怕的时光,那样一段让人痛心疾首又啼笑皆非的时光。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啜泣,似那箱扯人心弦的皮影,历史的灯打着,就那样照在白晃晃的幕布上,给世人看。

并不习惯看历史的过错在一个家庭中显露无余,作为一个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看沉重的东西已是一种打击,有关死亡更是可怕,而眼见着主角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最后还是他俩,领着馒头,站在沾满风尘的碑前——为什么要这样?

我想我明白老谋子的意图,他不过是想告诉我们,活着最好,其它什么都不重要——活着最好。

不过两个小时的电影,生生地被劈成两截,这种感觉并不好。在中间的时光里,我把前面的故事又想了一遍,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不自觉地被情节操纵:幸福了,我便笑着;离开了,我也哭着。笑与泪,悲与喜,这些在我的生命里很久才出现一次的东西,在面对这段缩影时,孩子似地全演了一遍,因他们的生命,因他们活着,全演了一遍。我说那是缩影,因为那也是生命的经历,是活着的故事,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可当我们的故事结束,会不会有人站在黑黑的台下,啪啪啪地鼓着掌呢?

这是题外话了。

看着看着,我觉得可笑、惋惜、愤怒,当有庆、凤霞相继死去,我多想指着一个人,大声叫着“都是你,是你害他们死掉的!”可我找不到。怪福贵吗?怪春生吗?怪那堆小护士,怪那位王教授吗?不,不,都不是,他们有罪,却不全怪他们,我感到是一双大手,是一股气流,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终结了他们的生命,狰狞地笑着,听着他们停止了呼吸。它是谁?想了好久,不能知道它的名字。

原来,在那个年代,生命竟是那样脆弱。

可是,在现在,又能好多少呢?

例子,我并不想举。生在当下,在这个时代长大,我不愿多加评论什么,只想说,真的,活着不容易。既然如此,就好好活着,就算有天大的不幸,也要好好活着。

常常会想起史铁生。老人拼搏一生,最后还是走了。但在我看来,他活得真好。模糊的印象里,有他的文章,大概是讲他的母亲。慈祥的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与勇气,“咱俩好好活……”那是一位母亲的心声啊。影片里也有母亲,有母亲的眼泪,为了小儿子,她的泪都快流干了,好不容易好不容易,盼到女儿大了,出嫁了,她等来的却又是眼泪。她抱着女儿的头,看着女儿纸般苍白的脸,鱼一般张着嘴大口大口急促地呼吸,她却只能不停地说:“凤霞别怕,妈在这儿……”她又何尝不怕?这一瞬间,才明白她那注定为一双儿女而流的泪呀,还未曾干……

活着,为自己,更为双亲。馒头稚气地叫嚷着:“一个吃饺子,一个看照片,一个吃饺子,一个看照片……”我不知道在风中颤抖的母亲,心是否疼着。

活着 观后感 篇8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记得在看《活着》的时候那种揪心的感受,我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文革那个时代,庆幸自己不用经历那些苦难。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记得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是啊,只要还活着,就够了。

曾经,我特别喜欢一句话:生是见识,不是活着。当时,我觉得这句活特别对,如果一个人活着不去努力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是单纯的活着,是不是太没有意义。可当我看了《活着》,当我经历了外婆的离世,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只是想要有外婆的陪伴,哪怕我们每年不是经常见面。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如果一个人都不再活着,其他的又有什么重要。

《活着》观后感 篇9

作品里充满了人性的善,给人以活着的希望。把悲剧演成了差不多的喜剧,正能量大于负能量。未来总是有希望的,有时候,能活着,你就赢了。最少下一代要能活着,有人就有世界,就有希望。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正常人。最后一句台词好: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时候啊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要的不多,我们要的是活着变好的希望。

余华原著更惨,张艺谋手段高明,改动较大,歪打正着,改的太好了,尽管是被迫修改的。活着本不易,人祸多于意外。活着就是幸福。计划生育下超生下来活着的人就更是幸运了。

作品就叫《活着》,两个血淋淋的字迹力透纸背,贯穿胶卷的首尾,充满人性和理性的控诉。电影演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历史的真实。

剧中皮影戏的毁掉不但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灭失,更是老谋子在电影中一贯的作案手法――隐喻。如大红灯笼,高墙等都具有隐喻意义。皮影是贯穿电影《活着》中的一条主线,更是具有双重隐喻意义。从悲情叙事角度来看,皮影具有“人如玩偶”、“人生如戏,世事无常”的隐喻意义,在悲情叙事的背后,乐观演绎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皮影箱子里养着的小鸡就是我们活着的又一层隐喻。我们只是如同动物一样被圈养着、看管着,这就是活着。

《活着》观后感 篇10

这部纪录片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它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的心血。十年间,他们奔走于日本、中国、美国,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生活。就像张丽玲导演所说的,他们只是想把来自生活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拍摄过程中,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感动,得到很多勇气和力量。

该片20xx年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一举创系当时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xx年,当主创者张丽玲都已渐渐淡忘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中村俊喜却意外地“发现”了它。当时,正因就业而苦恼的中村始终想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当他偶然在网络上看完这部《含泪活着》之后,内心豁然开朗,“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怀着这个想法,22岁的中村开始独自游说电影公司。在他的努力下,一笔三千万日元的投资帮助电视作品《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从20xx年11月底上映起,这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由于观众数量大大超过预计人数,该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转到大型放映厅,上映场次和时间更是一加再加。

活着(电影观后感) 篇11

—————《特洛伊》观后感

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尤其是交战双方。

阿喀琉斯,不论他是为生命的荣誉而战,还是为布里赛伊斯的爱情放下屠刀,又或者为帕特罗克洛斯的亲情重新拿起武器,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他自己当下的追求(也可称作欲望)所作出的一种临时性选择。这个世界的大错误,是由每个人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小错误融合而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阴差阳错,命中注定。但是,其实命中从未注定,只是人性古今中外一直大同小异,所以,历史惊奇地相似,因为太过相似,人性演变成了自我安慰自我开脱的命运。

赫克托尔,被动地主动交战的悲剧英雄。理智告诉他,不能为了帕里斯和海伦两个人的爱情赔上整个特洛伊;情感驱使他,哪怕是牺牲自己也不能放弃父王和兄弟。等到大势所趋,既然不能阻止风雨的到来,就只能尽力为自己所爱的人遮风挡雨;预知大局已定,既然不能扭转将成事实的乾坤,就只能选择视死如归并慷慨就义。等到昔日的英雄成为对手的刀下亡魂,英雄的逝去就是对这个悲惨世界最好的惩罚和警告。

布里赛伊斯,特洛伊之战中,最纯洁神圣的精神领袖。所有凭美貌而产生的一往而深不可自拔的爱情,说到底不过是两只美丽的畜生先顾 1

影自怜后惺惺相惜,所以,海伦和帕里斯的爱情再惊天动地也给不了我任何感动和美丽;当布里塞伊斯满头乱发深受羞辱却恳求阿喀琉斯不要为了她伤人性命时,我觉得任何一个男人如果不被她征服那就证明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而只是男性。男人们毁灭了世界,女人们却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教会男人放过这世界;如果男人依旧冥顽不灵蠢蠢欲动伺机而发烧,世界就会将他们自己的血液凝固成冰砸得他们遍体鳞伤像动物一样哀嚎。战争永远是恶性循环的代名词,无论在战争之前加上怎样的修饰语,都改变不了人吃人的本质。

人们常常谈论,战争如何残酷又是怎样毁灭着人性。人性是什么?战争从来都是人们自己挑起的,所以战争从来没有毁灭过人性,而只是体现了人性的一面,或者说发展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只是,世界那么乱,天灾那么蹿,风云还来不及预测,人又何苦为难人?与其宣传战争的危害,不如静思己过,有过则改,把所有的美德变成稀松平常的对白。

至于此,只想说,人要对人好。得到的终会失去,失去的不再回来。人的追求永远无止境,可是这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不过都是暂时借给人类用一会儿而已,一辈子之后,当初赤裸裸地来了,那时也得赤裸裸地走。人对一切外在的执着从来无意义。

上一篇: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下一篇:中印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