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演练(通用12篇)
一、模拟演习时间
模拟演习时间定于2010年9月30日11:00--14:00
二、模拟演习方式
根据糯东煤矿瓦斯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程度,瓦斯突出等事故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影响最大,因此救灾演习模拟井下发生瓦斯爆炸引起的火灾事故。
三、组织领导
本次救灾演习工作公司及矿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矿专门成立了救灾演习指挥部。
(1)救灾演习指挥部成员
总指 挥:何东生
副总指挥:何东印
成 员:陈宏彬、闫青立、陈晓、梅凯、付建文、王志勇、贺正林、连洪全
(2)救灾演习指挥部设在调度室。
四、模拟事故地点及其基本概况
事故地点:根据目前井下巷道情况,此次救灾演习选择在11901工作面下面。
基本概况:
11901工作面位于矿井北翼,该工作面矿井首采工作面,平均煤厚0.8米,为一宽缓向斜构造,顶板为泥岩。采用锚网支护,工作面采用走
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高,全负压通风。
因该工作面开采为解放20煤作准备,20煤赋存瓦斯较高,开采时遇断层容易造成瓦斯突出而发生瓦斯爆炸、突出、顶板事故。
五、模拟演习期间各部门职责划分
按《2010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规定,在模拟演习“救灾”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分工如下:
1、矿 长: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矿山救护队队长的协助下,制定抢险救灾、营救遇险人员的方案;
2、矿总工程师:是矿长处理灾害事故的助手,在矿长领导下组织制定营救遇险人员的处理方案;
3、各有关副矿长:根据矿长命令分工负责、及时调集救灾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力、物力,严格控制入井人员,签发抢救事故入井特别许可证。
5、通风负责人:按照矿长命令,完成必要的灾区通风工作,并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它抢险救灾措施。
6、事故单位区、队、班长:负责将在现场所见的事故性质、范围和发生原因情况详细如实报告调度室,查明工作面被困人数,采取措施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施救并随时接受矿长的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处理灾害的任务。
7、矿调度值班人员:负责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它情况,立即将事故情况向矿长报告,按《计划》规定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及时向下传达矿长的命令,随时调度井下抢险救灾情况。
8、后勤部及灯房:对没有持指定副矿长签发的入井特别许可证 的所有人员,不得发给矿灯,并在井口严格检查,制止入井。
9、供应部长:及时准备必需的救灾物资,并根据矿长的命令迅速运到指定地点。
10、机电部长:根据矿长的命令,及时抢修或安装机电设备,完成其它有关的任务。
11、技术部长:负责准备必要的图纸资料,并根据矿长命令完成测量和其它工作。
12、医院院长:负责组织对受伤人员的急救治疗,组织护理和药物供应。
13、办公室主任:保证救灾人员的食宿以及其它生活事宜。
14、保卫科长: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正常的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矿,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严禁无关人员逗留、围观。
16、机电队:要保证通迅畅通,电话要跟随基地的变更而移动。
六、救灾演习经过1、9月30日11:00,11901工作面汇报该工作面下面发生瓦斯灾害事故;
2、调度室接到井下“事故”电话后,立即向矿值班领导何东印总工程师汇报。
3、矿值班领导何东印立即报告矿长,并通知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等有关人员;
4、矿长何东升立即向公司汇报了“事故”情况;
5、调度室立即召请矿救护大队;
6、矿立即成立了以矿长何东升为总指挥的救灾指挥部,有关矿级领导、科室负责人及救护队长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成立后首先听取值班领导汇报灾区情况,以及已经下达的命令情
况汇报。
7、成立了井下救灾基地,基地设在信息站,联系及运输方便,指定安全部长担任井下救护基地指挥,同时明确井下基地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得自行发布命令,以免形成多头指挥。
8、落实井下救护基地的通讯器材、救护器材、医务人员及急救药品等。
救灾基地安排电话维修工一名,备用电话一部;现场救护医生2名;医疗器具及药品若干。
9、派救护队携带救灾器材进入副平硐,救护队于11:35到达11901下面,测得工作面进风风量,回风流CH4浓度,CO2浓度。
10、救护队设法与遇险人员联系,避险硐室内有5人,均被困在离出口50米左右的避险硐室内,其中现场风流较为紊乱。
11、指挥部根据救护队汇报的“灾情”情况,人员被困地点,有害气体浓度较低;人员躲避地点有压风自救,暂无更大危险;
12、13:40分,井下救灾基地汇报施工到位,救护队已进入人员被困地点。
13、13:50井下救灾基地汇报,5人已全部救出,部分人员呼吸不畅,但无生命危险。
14、13:55救灾指挥部命令将伤员运送上井,井口救护车准备将人员送往工人就近医院。
5月上旬, 国家民政部与四川省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联动演练在汶川举行, 华创科技新一代“EPK动通制播车”在野外模拟灾害现场, 就“静中通”和“动中通”卫星指挥车、无人机等系统连接, 进行了视频会议、音视频数据的应急通讯、实时现场信息传递的联动测试与演练。
华创EPK动通制播车在本次减灾救灾联动演练中重点进行了“移动中的灾害现场信息实时传递”测试, 对各种高性能的数据采集、制播、传输等系统设备进行联调测试, 尤其是多功能编辑录像机、切换台以及相控阵卫星天线等信息采集制播传输主导产品, 实现了“多平台、高性能、静中通、传输并发、制播通”的独特功能。
一、主办方:武侯新城管委会
二、时间:2012年5月10日14:00--15:00
三、地点:西部智谷A区一、二组团
四、参加人员:(500人)
1、管委会及武侯新城企业代表(约50人)
2、西部智谷A区1栋、4栋企业全体人员(20家企业、约400人)
3、银都物业西部智谷物业服务中心全体员工(50人、当值的除外)
五、组织机构
武侯新城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指挥部
指挥长:主任
副指挥长:辛总、王主任
成员:刘部长(武侯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曹主任(武侯新城管委会安监站站长)谢部长(武侯新城管委会发展保障部部长)
作方案
一、演练依据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县直各单位,乡镇场、中型水库管理所干部职工,中型水库小
(二)型骨干山塘,下游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人民群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依据《东安县防汛抗旱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东安县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管理暂行办法》,特制订本方案:
二、演练目的
通过开展防汛抗灾应急演练,检验我县各级各部门中型水库、小水电站、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防御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乡镇场、中型水库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对防汛抗灾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三、演练时间、地点
(一)演练时间
2011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9:30开始至11:30结束。
(二)演练地点:东安县鹿马桥镇金江村
具体位置:指挥部设在鹿马桥镇金江村会议室,指挥部各工作组设在村办公室。
2、现场指挥部设在鹿马桥镇金江村菜市场。
3、疏散群众地点为金江水库下游左右岸沿河低洼处各村组。
4、卫生医疗点设在村会议室,救护车停放位置设在村党员活动中心。
四、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东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承办单位:东安县水利局
协办单位:东安县鹿马桥镇人民政府
五、观摩单位
东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班子成员,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场党政一把手、分管防汛保安领导及安全生产专职人员,水利局班子成员、分管领导、各股室负责人、水利系统各站所负责人,鹿马桥镇全体干部、金江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金江水库管理所全体干部职工。
六、组织机构
1、本次演练总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宇荣
副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常委副县长庾庐山
成 员:县水利局局长郑剑,县公安局局
长郑航、县气象局局长龙志军,鹿马桥镇党委书记唐久梅,镇长徐瑛。
现场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常委副县长庾庐山
现场指挥部设四个组 1)险情报警组: 牵头单位:东安县水利局
配合单位:东安县气象局、鹿马桥镇人民政府、金江水库管理所
职责:负责监测气象信息,及时发出险情预报,通过监测发出险情警报。2)疏散组:
牵头单位:东安县鹿马桥镇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东安县鹿马桥镇武装部、派出所,金江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组长 3)安置保障组:
牵头单位:东安县鹿马桥镇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东安县民政局、东安县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局、东安县卫生局
4)交通治安秩序组:
牵头单位:东安县鹿马桥镇派出所
配合单位:东安县公安局、东安县公路局、东安县交通局
七、演练程序
1、预警信息员报告危险信息;(由于突降暴雨,金江水库水位急剧上升,开始大流量泄洪。根据气象局、防汛办分析,大雨还将继续,严重威胁金江水库大坝及金江村300余名群众生命安全,需要紧急避险转移,请指示。)
2、指挥长宣布紧急转移命令;(命令鹿马桥镇党委人民政府立即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安排领导同金江村两委一道按预案要求迅速组织人员沿指定路线、指定地点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发布紧急转移信号;
4、组织危险区人员转移;
5、组织小分队进村入户检查转移遗漏户,背扶不能自理转移人员,发放生活物资,医务人员检查群众身体;
6、向指挥长报告转移情况(报告指挥长:经小分队反复检查核定,金江村危险区人员已全部转移到安全地点,请指示。)(大家辛苦了,要安排好转移人员基本生活,保证有吃、有住、有穿,并做好防疫疾病,其他人员原地待命)。
7、演练结束。
八、演练总结讲评 1、11:10分在现场指挥部召开演练工作讲评。2、11:30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东安县水利局 2011年5月7日
东安县水利局2011年防汛抗灾应急演练
工作总结
根据省、市、县防汛抗灾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汛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工作,提升我县各级各部门防汛抢险队伍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检验我县各级各部门制定的防御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群众对防汛抗灾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能够和财产损失,强化人民安全防洪意识、安全素质。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根据细那防汛抗灾指挥部的安排,我局在鹿马桥镇人民政府的大力协作下,于2011年5月16日在东安县鹿马桥镇金江村圆满地组织了以山洪灾害危险区及中型水库下游人员避灾紧急转移为内容的防汛救灾应急演练。
县防汛抗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班子人员分管领导、专职安全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安全生产专职人员,水利系统中型水库、河坝、水厂、站所班子人员,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鹿马桥镇干部职工,金江水库两委及各组党员、组长共260人参加了观摩整个应急演练,在县防汛抗灾指挥部指挥长的领导有序开展,用时2个小时,真实模拟了水库由于大坝突降暴雨,水库水位急剧上升,开始大流量泄洪,或出现山洪灾害区,预警信息员怎样报告危险信息,指挥发出县转移命令,对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怎样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村、组干部,如何协作应急抢险队伍怎样进村入户,检查转移遗漏户,背扶不能自理人员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全过程。
本次演练在县防汛抗灾指挥部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参演单位反应迅速,到位及时,措施得当,处置有效,做到安全、有序、及时、准确,达到了预期目的,参演人员做到了“真、快、准”演练态度认真,演练情景、设备、措施真实。指挥转移人员头脑清醒,反映灵敏,对转移线路熟悉,准确无误。抢险救扶人员反映速度快,准备得当,对各家各户情况了解,判断准确。通过这次演练,检验了我们的防洪抢险预案的实际操作性,检验了我们的抢险队伍业务工作素质,也检验了各职能组之间的协调作战能力。同时通过实战演练,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组织筹备时间紧、任务重,在方案的拟定、物资的筹备工作等方面有不深不细不完善的地方,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二是组织科目较少,没有充分展示出应有作战能力。
防汛工作突发性强,为了保证防汛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抢险人员处理险情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增加演练任务难度和多样化,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的锻炼抢险队伍。
东安县水利局
近期各大电视台连续热播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断断续续的观看,近日拿到了《亮剑》的全套光碟,这才一口气完整看完。主人公李云龙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魂的总结时,他说了这样一段铁骨铮铮的话:“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便是‘亮剑’精神,也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前沿,汶川的道路已经中断,总指挥部就近在都江堰搭起简易帐篷,这是一个挑灯夜战的帐篷,这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前线指挥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向大自然的挑战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决战,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亮剑”精神是一种敢于战斗,永不服输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就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没有退却,党中央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云集四川,其集结之迅速,行动之果断,令世人惊奇。人命关天,兵贵神速。面对这场严重的地震灾害,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动,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一支支精锐之师走上抗震救灾战场……秋收起义团红一营从河南三门峡出发,摩托化开进 1300公里,历时27个小时抵达彭州县,又马不停蹄赶到都江堰,从那里急行军进入映秀镇参加救援行动。战士们高呼:“不打赢抗震救灾的战斗,决不收兵”。面对地震完全割断与外界联系的汶川,十五名英雄的空降兵写下遗书,义无返顾的实施高空跳伞,空降到灾区中心,为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第一手的当地灾情。驻渝某集团军接到架设门桥的命令后,立即出动了62台各种车辆、冲锋舟和机械设备,连夜到达都江堰紫平铺水库,官兵们不顾旅途劳累,昼夜投入救灾中去。终于成功架设门桥,打通了都江堰至汶川唯一一条水上通路,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暴雨倾盆,余震频发,挡不住人民子弟兵向灾区挺进的步伐。徒步、空运、铁路运输、摩托化开进……成都军区、空军、武警部队和济南军区、北京军区、海军、兰州军区的救灾部队以及广州军区、南京军区、沈阳军区医疗队闻令而动。面对从地震灾区传来的生命呼唤,人民子弟兵一次又一次展开了大规模的跨区行动。外电纷纷赞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找到了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源动力。“亮剑”精神不愧为我军的军魂。
“亮剑”精神是一种舍死忘生、奋不顾身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百折不挠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灾区的废墟面前,面对子弟兵,温家宝总理拔剑出鞘紧急动员:“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要抓紧时间。对于被困人员,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们抢救出来。”正是温总理在第一时间发出了这样的最强音,参与救灾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以及其他救援人员才奋不顾身地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发扬“亮剑”精神,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冲锋在前,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屏幕上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父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自己的小女儿,可爱的小馨懿牵挂了亿万人民的心。被誉为中国最坚强的民警蒋敏忍住失去父母和女儿的痛苦,日夜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以致昏倒。女民警蒋小娟抛下家中6个月的孩子,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9名灾区的婴儿。谭千秋 老师张开自己的双臂死死护住了自己身下的4名学生。3岁男孩郎铮在被救援人员救出时,艰难地举起右手,向营救他的解放军敬礼……正是这种舍死忘生、同舟共济的“亮剑”精神,才能战胜任何艰难,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魂。
“亮剑”精神是一种坚毅果断、契而不舍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创造出任何人间奇迹。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时间就是生命。地震专家称,震后第三天存活率仅剩下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72小时此后存活就是生命“奇迹”。参加救援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以及其他专业救援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发扬契而不舍的“亮剑”精神,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重灾区北川县曲山镇卫生院一位23岁的女护士在被困96个小时后成功获救,51岁的男子刘德云在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化工厂被困超过100小时后成功获救。北川61岁的李宁翠在废墟中被困164小时成功救出。映秀镇救出一被埋179小时的幸存男子马袁江,平武县又传出一个生命的奇迹,一名在废墟中被困180小时的孕妇上午被营救出来,就在送往医疗点的路上,她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据总参作战部报告,截至25日24时,抢险救灾人员已总计解救、转移666331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6537人。正是这种契而不舍的“亮剑”精神,才能创造出如此之多的生命奇迹。
“亮剑”精神是一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一种必胜的气势,勇往直前。面对这场自然灾害,共和国的总理激昂动员:“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的这些话,向广大人民群众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战胜地震灾害的坚强决心,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人民擦干眼泪,向灾区人民伸出友谊之手,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各种抗震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灾区人民的坚定意志,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就一定能夺取这场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一、微博救灾的功能作用
地震发生后, 搜救工作微博在救灾中的突出优势就是快速、丰富、互动性强。快速就是指发布信息快。雅安发生地震之后, 微博微信迅速成为灾情报道的新利器, 它提高了灾难报道的速度, 让社会和军队的救援更加高效、透明。震后不到一分钟, 地震灾区的声音就通过微博传出, 随后, 求救声、救援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强大的自媒体舆论场, 为政府和军队的救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丰富就是指短短的140字微博, 不仅包含了重要的文字信息, 还可以看到灾难现场的照片、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互动性强即自媒体让地震救援从单向的信息传播变为即时的信息互动, 让灾区人民不会感到自己孤单无助, 没有被灾难封锁在一块地域, 而是和广大同胞们保持着紧密联系, 能够比较安心和冷静地等待救援。“@雅安芦山抗震救灾”是成都军区成功设立救灾微博的一个成功案例, 它在救灾行动中扮演了以下角色:
1. 权威救灾信息的发布者。
“@雅安芦山抗震救灾”上线后, 第一条微博是在震后第4个小时发布的, 通报地震消息及成都军区救灾行动情况。72小时后, 该微博共有31490粉丝, 发布了281条信息。它紧跟部队救灾进展发布信息。“@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开通后, 3小时内共发布25条微博, 其中有21条涉及军队救援行动的信息, 军队的救灾行动一直是“@雅安芦山抗震救灾”的信息发布重点, 而且发布即时。
2. 多元信息帮助的提供者。
该微博发布的内容除了部队的救灾行动, 还包括“灾情发布”、“救灾成果”、“救援提醒”、“感人事迹”、“鼓励话语”和“相关信息”等主题内容。“灾情发布”和“救灾成果”是第一批进入灾区救援的军队发出的第一批微博, 为公众提供即时可信的救援、服务信息, 帮助推进救灾。
3. 权威信息传播的聚合者。
在地震发生后, 各大媒体都对灾区情况和救灾情况进行了“直播”, 该微博关注了6个主要对象, 并对其发布的信息进行整合转发。截至救灾黄金72小时, 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微博关注了《人民日报》、人民网、雅安市政务服务中心、中国军网官方微博、军报记者、中国国际救援队等6个对象。在72小时内, 它转发了这6个对象的30条微博, 内容涉及救援行动和能量补给信息。聚合传播能够拓展军队媒体的视角, 使其发布的救灾信息更加全面, 给公众提供更多参考。
尽管这是一次微博救灾的有益尝试, 但是其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因为“@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发布的28条军队新闻发布会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大部分都是个位数。可见它发布的信息还不能满足受众的期望, 需要对其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改进。
二、微博救灾呈现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官方微博在震后两小时就提醒公众注意微博上流传的虚假地震图片, 请大家核实图片真伪后再传播或转发。据新浪微博统计, 从地震发生开始到21日晚11时, 震后虚假微博的举报超过700条。有的微博名人也成了虚假信息的发布者, 而微公益正在运作的同时, 也遭到了电话诈骗的困扰。
其次是发布信息的极化现象比较严重。自媒体是一种由个体自发发布和传播信息的媒介。然而个体只能掌握自己身边的情况, 不了解全局情况。因此, 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呈现出片面化、碎片化、极端化, 在被众人加以转载和分享的情况下, 还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工具或被居心叵测之人加以利用。
基于这两点考虑, 军队救灾时一定要设立一个官方微博, 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权威的信息, 安定民心、引导舆论、积极互动、帮助救援。
三、优化微博救灾的路径探析
雅安地震发生后, 成都军区迅速设立了一个官方救灾微博——“@雅安芦山抗震救灾”, 实时发布信息, 与公众积极互动, 帮助救灾。一般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援时间, 对于微博来说, 这72小时也是黄金传播时间。那么, 作为一个微博救灾的成功案例, “@雅安芦山抗震救灾”是怎样具体发挥其作用的呢?
1. 加强信息沟通, 满足救灾需要。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 “社会是由大量且有相对独立性的场域组成的, 场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雅安芦山抗震救灾”是媒介场域之一, 它不仅受到其他媒介场域的影响, 还会与其他小场域进行互动。军方救灾微博可通过与其他场域的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拓宽公众可靠的信息获知渠道, 增强公众对军方救援行动的信任。具体来说, 可采取微访谈的形式, 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该微博除了回复网友评论, 还积极参加了腾讯组织的微访谈, 就网友关心的内容进行回复、解释和说明。微访谈是一种通过微博实现的兼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征, 能够统一“点对点”和“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微访谈可以通过集中回复网友提问, 避免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和置顶的方式及时进行辟谣;可通过官媒身份发布权威信息, 让公众了解最新情况。
2. 尊重传播规律, 进行协助救援。
“@雅安芦山抗震救灾”是继“@成都军区盈江救援”后, 军队设立的第二个救灾微博。在云南盈江救灾活动后, 《解放军报》充分肯定了微博救灾的功能, 称微博协助救灾“让救援行动避免了以往群众四处找部队、部队到处找群众的无序状况, 实现了点对点的快捷高效救援”。
在雅安救援行动中, 微博救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要充分挖掘微博救灾潜力, 提高微博救灾效率,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救灾微博比起一般微博, 更应该强调它的快速。
救灾微博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无误的救灾信息或灾区近况。不能刻意发布带有宣传性质的新闻, 而是要集中强调救灾信息本身, 规避谣言;要向公众及时反馈救援动态, 以官方的形式将权威信息告诉公众, 稳定人心。
2.救灾微博比起一般微博, 更应该注重它的营销。
在当今社会, 眼球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我们都能看到。然而, 军方并没有对“@雅安芦山抗震救灾”采取营销手段, 上线3小时之后, 才有第一条转发微博。在这之后, 网友们自发推广, “@雅安芦山抗震救灾”才逐渐为人所知并扩散影响。
3. 救灾微博比起一般微博, 更应该看重它的设计。
在军方决定要设立微博开始, 就要组织专家集中讨论上线时间、发布内容、标签分类以及发布形式。上线时间要尽快, 争取在确定灾情发生之后就进行设计和策划。微博所发布的内容应该以救灾情况为主。标签分类要将各种内容区别开来, 如#物资补给#、#气象情况#等, 不能重叠。发布形式可以多样, 比如长微博、图片、短视频、网页链接等。
4. 救灾微博比起一般微博, 更应该注意它的海外影响。
***全体商家朋友们: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地震。顷刻间,无数房屋倒塌,变成一片废墟,数万灾民无家可归,无数天真的小孩变成孤儿。截止4月23日17时,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其中995人重伤。由于四川雅安地处偏远地区,气温较低和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雅安的救灾工作相当艰巨。
然而,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四川雅安地震牵动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在灾难面前更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团结!
为此,我们向***全体商家朋友们发出倡议: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精神,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向雅安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和希望,帮助他们早日战胜天灾,重建家园。
携手同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大家一起参与“情系雅安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用博爱铸起一道抗震救灾的长城,用真情注满灾区人民遭受创痛的心!“雅安”加油!
****公司
2013年4月23日
“情系雅安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募捐活动
时间:2013年4月25、26日(星期四、五)每天的下午2点至5点
捐款方式:**携带捐款箱上门认捐,请各商户直接把善款投入捐款箱即可。备注:此次募捐的全部善款,商场管理处收集后统一交***,由***全部捐
一、名词解释 通辽人才网,通辽人才市场,通辽网络招聘会,通辽现场招聘会,通辽求职,通辽招聘,通辽人事信息网,通辽人才中心,通辽人事局,通辽人事考试网——智兴英才联盟,智兴英才网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背景链接
通辽人才网,通辽人才市场,通辽网络招聘会,通辽现场招聘会,通辽求职,通辽招聘,通辽人事信息网,通辽人才中心,通辽人事局,通辽人事考试网——智兴英才联盟,智兴英才网
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自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时至今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当前全国旱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西南地区旱情十分严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449万亩,占全国的85%;其中云南省耕地受旱面积4794万亩,占全国的43%。二是因旱饮水困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212万人,是多年同期的1.9倍,其中79%集中在西南5省(区、市)。而且,饮水困难群众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部分山区群众需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拉水,拉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30—80元。三是旱情持续时间长,旱灾损失十分严重。一些旱区持续受旱时间接近5个月,现在仍呈发展趋势;云南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70亿元。四是北方地区旱情露头。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三、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分析
1.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西南地区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够吃老本。去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总体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区偏少七至九成。到3月中旬,云南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
2.温度偏高,目前云南冬季以来的平均温度是1950年到现在为止最高的。降水少,温度高,必然造成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很严重,出现严重的干旱。
3.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云南省的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再加上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二)旱灾的影响
1.西南旱区饮水困难人口不断增加,解困难度越来越大。按预测,3、4、5月云南全省饮水困难群众将分别达到900、1080、1200万人。以1000万人测算,通过水库供水,实施应急调水,打井开采地下水以及群众自救等措施可解决300万人,尚有700万人需要靠拉水送水来保障饮水,确保人畜饮水的难度越来越大。
2.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生活、生产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如果云南省干旱持续到5月中旬,现有45亿立方米的库塘蓄水将基本用完,局部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极端状况。
3.灾区群众收入锐减,灾民救助任务重,大春生产压力大。
4.是我国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四、面对旱灾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一)减少旱灾所造成的损失
1.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组织旱区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排查摸底,进一步细化完善供水方案,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2.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为春耕生产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3.如果具备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气象部门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降水量。人事信息网,通辽人才中心,通辽人事局,通辽人事考试网——智兴英才联盟,智兴英才网
(二)抗旱救灾措施
第一,旱区各级防汛抗旱、水利部门必须算好水账。首先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第二,春耕备耕要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
(一) 救灾款物资金数额巨大。
近几年, 自然灾害频发, 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的同时, 也带动了全国人民向灾区积极捐赠款物的热情, 短时间内, 大量的资金款物涌向了灾区, 以汶川地震为例, 汶川地震发生后, 社会各界慷慨捐款捐物, 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也拨付了大量救灾资金。截止6月22日12时, 四川省到账的救灾捐款已经超过60亿元, 财政划拨的钱也超过60亿元。这就意味着高达一百多亿的救灾资金已经流向了灾区, 但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如何, 使用有效性怎样, 这无疑是全国人民的发问。随着救灾资金工作的深入, 赈灾款项及物资的流向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社会各界也呼吁将救灾资金的来龙去脉透明化、公开化。
(二) 救灾款物可能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不当用途。
救灾款物被私吞或被滞留、克扣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前, 捐献的善款和物资及中央与地方财政抗灾救济资金, 能不能安全有效的送达灾民的手中, 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证国家的财政拨款和捐赠人用爱心汇成的“爱的海洋”, 能够真正流向受灾地区和受灾民众, 救灾资金审计显然不能缺少。
二、救灾款物审计的概念
救灾款物审计就是审计机关通过独立跟踪检查资金物资的流向, 对必须严格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原则的的救济性资金物资的筹集、支付和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监督。
(一) 救灾款物审计的主体、对象。
救灾款物审计的主体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方构成。政府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 (审计署) 依法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进行审计。目前以政府审计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审计属于受托审计, 由具备特定资格的人员 (如注册会计师) 对被审资金使用状况、管理效益以及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内部审计是各级政府部门 (如民政、财政、水利部门) 和相关单位 (如医院、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 自身对资金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
(二) 救灾款物的审计范围。
对救灾款物的审计, 不仅包括资金物资的筹集和使用, 而且包括资金物资的管理情况,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全方位监督检查可以保证救灾款物的专款专用, 不被挤占、挪用、浪费, 保证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
三、救灾款物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 由于有关赈灾救助的应急机制不健全、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容易造成救灾款物滥用、乱用等现象, 易滋生暗箱操作, 导致隐瞒、截留、挪用、挤占救灾款和倒卖救灾物资等问题, 出现营私舞弊、优待亲友等现象;
(二)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容易导致有的灾区救灾物资相对存量较多, 而有的地区出现短缺和不足, 造成了资金物资损失浪费和效益发挥不佳的情况, 不能把最急需的物资和资金送到最急需的地方和灾民手中, 这会延缓和影响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科学决策、有效管理和合理公正的分配;
(三) 职能部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疏漏问题。由于可能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主体对救灾款物审计意识的淡薄, 并且缺乏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监督机制, 造成职能部门在内部管理救灾款物的时候出现疏漏、管理不善等问题;
(四) 公共举报鼓励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媒体、群众举报信息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的线索, 如何提高公共举报和监督的内在动力, 是救灾款物审计是否高效、及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五) 对救灾款物审计的特殊性认识不充分。救灾款物审计是一次非常规审计, 在审计程序上与常规审计有所不同, 有些审计相关证据是消耗性物资, 损毁和变卖、私分要区分对待。同时, 还应注意坚持实事求是, 力求数据准确、真实, 对一些审计事项的判断要在考虑到救灾款物审计特殊性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
(六) 审计思路和流程重视不够, 优化不到位。审计的方法不能根据救灾的进度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例如审计过程只重视跟踪审计, 而忽视专项审计;审计过程不能分层次、有侧重点地进行重点关注。
(七) 救灾款物审计监管和审计监督的措施和制度不健全。担负着“经济警察”职责的审计部门, 如果其监管和监督机制不科学、不完善, 势必会影响到审计的质量, 而救灾款物审计的自身特殊性和紧迫性也对审计监督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 特别是灾区重建易滋生建筑工程随意发包、救灾款公私不分、利用爱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此外, 救灾款物审计监管和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得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献爱心的人士产生影响。
四、救灾款物审计策略
(一) 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全程跟踪审计”模式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将审计工作贯穿于资金流转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对财政拨款与捐赠财物的收支进行全程跟踪, 包括中间必需的再分配环节及最终分配环节, 必须做到有据可查;尤其是最终交付受灾民众这一环节, 必须有受益人接收救灾款或物资的详细记录 (记录内容必须包括分配事由、交付单位名称、接收人身份信息、接收的款项或物资数量) , 而且必须公布受益人联系信息以便核对。
(二) 常规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
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时, 除了要使用检查、盘点、询问等方法外, 还要经常使用分析性复核、观察和利用其他专家工作等方法:通过常规审计和审计调查, 既能更有效地监督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 又能查清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进而深入地解剖分析, 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并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三) “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
“同级审”是指对由本级政府审计部门对同级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管理的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监督, 对审计中发现的资金收支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予以纠正, 促使被审单位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上审下”, 也称“交叉审计”, 是对下级政府机构和单位管理和使用救灾资金的状况进行的审计监督。“上审下”和“同级审”的结合,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 构筑出一个有效的资金审计监督机制, 从而发挥审计整体效能。
(四) 要加强审计监管力度, 制定相应的审计监督措施和流程。
要从部门内部到外部, 从上级领导到下级领导, 从媒体到社会群众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约束机制。有效的监督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保证救灾款物用到实处的关键。同时, 对于监察、督促救灾款物分配划拨、使用的部门和个人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从部门内部到外部, 从上级领导到下级领导, 从媒体到社会群众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约束机制。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
二、指导方针
灾害救助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组织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社区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四、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为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社区成立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救灾工作有细则和具体实施,协调开展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安置、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情况及工作职责如下:
队
长: 副队长: 成员: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社区办公室,其职责是:
(1)传达、贯彻上级领导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并组织实施;
(2)召开会商会议,对灾区形势进行会商和评估,研究提出对策;
(3)配合上级工作组开展工作,与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灾区有关部门保持联系;
(4)承办灾区紧急救援、灾民转移安置等有关方面的协调事宜;
(5)负责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应急准备
加强灾害信息管理,确保24小时以内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六、灾害的信息管理
自然灾害发生后,社区必须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街道报告灾情。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范围、程度,灾害后果(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社区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报告灾情必须实事求是,不得隐瞒和虚报。
七、应急响应
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区应做出应急响应并采取应急行动。
(1)向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
(2)召集有关领导小组成员,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3)组织有关部门紧急行动,紧急救援和转移灾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为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应急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
八、灾后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社区应在全面核实灾情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安排方案。要保障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社区
救灾资金物资审计工作方案
2014年7月18日“威马逊”超强台风袭击我市,我区受灾严重,中央、自治区及各级政府紧急下拨专项救灾资金和物资进行救助。为切实加强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审计监督,根据区政府决定,成立审计组,对2014年全区抗击“威马逊”超强台风专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为了突出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制定本审计工作方案。
一、审计目的和任务
(一)了解和掌握2014年全区救灾资金和物资的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抗击“威马逊”超强台风专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以及救灾项目的建设情况。
(二)揭露救灾专项资金和物资是否存在分配不规范,虚列支出,隐瞒、截留、挪用、贪污、私分救灾款物的行为管理混乱、弄虚作假、损失浪费等突出问题。
(三)对救灾款物筹集的合法有序,救灾款物管理的安全有效,救灾款物分配的公正公平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救灾专项物资的管理,规范救灾资金的使用和救灾项目的建设实施,强化财务监督,确保救灾资金的专款专用,发挥救灾资金和物资的最大效益。
二、审计范围
各级财政投入抗击“威马逊“超强台风灾害的专项救灾款物、民政等相关部门或社团组织接收捐赠以及灾后重建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以及中央对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的审计。
三、审计对象
此次审计对象主要是我区各级财政、民政等部门、接受捐赠的社会团体,必要时延伸到各镇(街道)场、接收、分配、发放、使用和管理专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
四、审计内容和重点
(一)救灾款物接收总体情况。重点审计中央及各级政府下拨的专项用于此次救灾及灾后重建的财政资金,同时对社会捐赠款物进行审计。
(二)救灾款物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重点审计救灾专项资金是否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救灾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挪作他用或违规使用的情况,是否存在虚报套取救灾专项资金的问题;救灾款物的发放是否按照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进行,查处人为随意分配、优亲厚友等问题,特别是在拨付的去向和使用中出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疏漏问题;核实救灾款及救灾物资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受灾对象手中,坚决查 处挤占挪用、贪污、私分克扣救灾救济款物等问题;是否存在长时间、大额沉淀滞用救灾专项资金或物资的问题,关注救灾资金使用的时效性。
(三)社会捐赠的接收、划转、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审计社会捐赠款物的筹集、拨付情况,制度不健全、收拨渠道混乱等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处隐瞒截留、挪用捐赠资金和倒卖捐赠物资等问题,促进完善社会捐赠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果。
(四)救灾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重点审计相关救灾物资采购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法规和制度规定进行,严肃查处损失浪费和弄虚作假等问题。同时,对物资采购的必要性和使用效益进行调查,促进救灾物资规范采购和有效管理。
(五)救灾及灾后重建项目情况。重点审计中央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救灾和灾后重建项目是否按法定程序建设实施,是否发质按量按要求完成。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此次审计由区政府组织实施,成立抗击““威马逊”超强台风专项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领导小组,审计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胡治格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许 盛 区政府副调研员 区财政局局长 林潮华 区审计局局长 成 员:甘 虹 区审计局副局长
何 东 区财政局经济建设股股长 张梅娟 区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主任 马继智 区财政局农业股股长
黄欣远 区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中心副主任
办公室设在钦南区审计局,办公室主任由甘虹同志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汇报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六、审计组工作职责
(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审计组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对历史、对人民、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好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审计。参审人员要有高度责任感,认真钻研相关政策法规,熟悉相关业务流程,细致审查相关审计资料,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
(二)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沟通。审计中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要在审计职权范围内查深查透并依法做出处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情况和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要以审计信息的形式及时上报区政府。
(三)加强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审计组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关系灾民的切身利益,审计组要深入审计、全面分析,准确掌握此次救灾资金、物资的分配、管理、使用情况以及灾后重建项目的建设情况。参审 人员要深入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从资金流向和项目建设管理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乡镇、村庄和农户进行调查。
(四)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审计组要严格遵守审计纪律,牢固树立保密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切实做好有关审计资料、信息的保密工作。
“北斗呼叫, 天降神兵”
人家有GPS, 我们有北斗!
作为维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工程——“北斗”系统, 已具备为中国及亚太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为测绘、渔业、交通、气象和电信等提供服务的能力。中国“北斗”系统所用的35颗卫星能提供持续而实时的被动三维地理空间定位和速度测算。而且, “北斗”家族卫星还在持续扩容, 随着参与定位的卫星数量增加, 定位精度会越来越高。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 “北斗”系统就在通信、电力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及时搭建起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一线救灾部队之间的应急指挥控制平台, 为指挥救援行动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信息。在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里氏7.0级地震后, 它的威力迅速被放大出来。在地震发生后的十余小时内, 抗震救援部队紧急配发的260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仪、500余部“北斗”终端机迅速投入救援前线。当救灾部队到达电力、通信、道路都完全中断的宝兴县时, “北斗”为救灾提供了应急定位以及信息传递保障。仅一个时段, 灾区“北斗”系统已提供定位服务2.7万次, 通信3万余次。
中国“北斗”拥有“有源定位”和“短报文”的特色服务, 它不仅能提供用户当前的时间和所处的地点, 还能对外发送位置、求助等信息。就在雅安灾区, “北斗”系统所独有的短信通报功能就令救灾部队寻找便捷小路、寻求后勤支援提供了便利。很显然, 雅安-芦山地震为“北斗”证明价值提供了特殊的舞台。
米-26从切尔诺贝利飞向汶川
当灾难发生后, 救灾行动最容易受影响的莫过于地面断绝的交通网络, 而灾区欠缺的着陆场所又限制了大型固定翼飞机的运用, 于是直升机就扮演了“生命空桥”的角色, 这其中诞生于苏联时期的米-26直升机堪称翘楚。
1986年4月26日,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时, 苏军最重要的任务是封堵破损反应堆的缺口, 避免更多的核尘埃飘散。苏联军方决定以“石棺”方式, 从空中投放钢筋混凝土, 将核电站整体罩住。随即, 试飞员对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米-26进行了彻底改装, 拆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设备和附件。
机身在强烈的热气流中剧烈颤抖, 工程师仍要求再靠近些。他们发现4号反应堆的屋顶、起重机和大部分墙体都不见了, 循环泵和发电车间的屋顶被多次砸穿, 烈焰冲天。接着, 两个工程师看到了最可怕的东西, 重达500吨的反应堆罩变得通红, 已经敞开2/3, 亮得炫目的堆芯正在巨大的隆隆声中瞪着他们, 里面的一切正在熔化, 浓烟像火山一样喷出来。直到米系列直升机共投下近2 000吨碳化硼和沙子后, 工程师终于宣布反应堆内的链式反应停止了。然而, 整个飞机的每一部分都远远超出了设计使用极限, 一次耗尽了全部寿命, 任务完成后只能被废弃。
虽然有防护服, 直升机安装了一些铅板, 但所有飞行员仍然都受到过量的辐射。也许是因为核反应堆距直升机飞行员格里先科出生的村庄不远, 他两次参加救灾, 最多的时候3天内飞了5架次, 现场辐射达到200拉德, 而相关专业标准规定一人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不能超过5拉德。1988年9月格里先科出现白血病症状。尽管当时苏联政府专门把他送到国外进行骨髓移植, 但他还是因肺部感染去世。一位看护英雄到最后时刻的医生感慨地说:“这些直升机飞行员有着战士的外表和天使的举止!”
不仅如此, 米-26在2008年中国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中也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2008年5月25日15时, 由俄罗斯支援中国四川抢险救灾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抵四川德阳市广汉机场, 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任务, 仅用两架次就将唐家山堰塞湖230名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5月26日上午, 米-26直升机吊装了一台重约13.2吨的重型挖掘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坝体, 这意味着挖掘机等重型机具将可以迅速进入抢险现场, 从而大大加快了抢险救援的进度。
有意思的是, 米-26尽管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 但它并非尖端技术的结合体, 而是用最普通的部件制造的直升机。
“仁慈”号海上流动医院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 发生大量人员伤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为此, 一些国家配备的大型医疗船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营救作用。
在2010年海地地震发生后, 美国海军医疗船“仁慈”号前去展开救援行动, 当从海地首都太子港接来伤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医疗船飞行甲板时, 舰上水兵并未马上去打开舱门迎接伤员, 而是安排一旁待命的防化洗消组用洗消器向直升机表面喷洒消毒液, 然后再用洗消水枪进行冲洗, 目的是避免灾区受污染的灰尘影响到舰上卫生。经过“沐浴”并确认直升机表沾染消除后。直升机舱门才缓缓打开, 身着防护服的担架员迅速冲了上去, 将4名重伤员抬下机舱, 其余轻伤员也互相搀扶着下机。
医疗船上的医护人员默契配合, 对海地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并根据伤 (病) 情指挥担架员将重伤病员抬往相应组室, 几名轻伤员也由导医员带去诊治。
事实上, “仁慈”号需要200名船员和600名医疗人员来操作。船体上层结构庞大, 能在航行中实施海上加油作业, 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 同时船艉有机库和起降平台, 大型直升机降落在上面不是问题, 可用作空中转运伤员。堪称一座现代化的海上流动医院。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 美国“仁慈”号的姊妹舰——“舒适”号医疗船在开战后3个月内, 共收治美军330名住院伤病员和300名门诊伤病员, 为伤病员照摄X光片8 500张, 输血600包, 施行手术500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