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众文化(精选11篇)

大众文化 篇1

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作 者:汤宇华 TANG Yu-Hua 作者单位:毕节师专,马列教学部,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G0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众的文化 文化的大众化 改写 嫁接

大众文化 篇2

一、大众健身

( 一) 定义

当前阶段, 大众健身作为一种全民参与、具有十分重大社会存在意义的健身活动, 自身是由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进一步衍生出的现实产物, 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到当今所自生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包括全民体育、大众体育和益智体育等组成部分, 同时还涉及到了健身内在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功能, 进而充分的体现出了大众思想觉悟不断上升的良好发展现状。

( 二) 内在特性

1.健身性

健身性作为大众健身自身最为显著的、最核心的发展特点, 同时其特质也是大众健身运动的内在灵魂。健康意识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意识, 健身运动则随即成为一种消费时尚的象征。当前阶段, 传播最为深远的一种体育运动即为健身性运动, 不仅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同时也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健身形式。尤其在我国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以来, 进一步的深化了全民体育的重要作用, 并逐渐将其转变成为一种良性的体育健身的舆论方向标, 进而从根本上强化了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健身意识。

2.趣味性

健身运动普遍存在趣味性热点, 不仅因为其健身运动自身属于一种娱乐项目, 同时也因为其健身运动的项目种类十分多样化, 其运动的项目也十分的各样, 其优势必然会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特别是全民参与的健身运动自身具备更加浓厚的趣味性, 由于参与人数的十分多, 其烘托热闹氛围与激烈的比赛情境, 为人们无形之中创设了一种无穷的乐趣模式。人们在具体参与过程中, 也会深深的感受到自身所隐含的美感, 这一系列的因素无疑全部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为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的活力与新鲜。

二、大众健身文化

( 一) 定义

当前阶段, 大众健身文化自身即为社会生活中的大量群体集体性的进行健身行为或者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并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逐渐累积成为的一种现实文化。

( 二) 文化特性

大众健身文化, 其实质即为社会文化优秀成果与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文化的核心发展理念主要体现于娱乐文化和益智文化共同发展的产物。当今的娱乐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模式的主流, 为了更加高效的满足人们的实际休闲需求, 必须要为其进行提供出各种各样的外在条件, 但是同时也需要为其进行创设出更为恰当适宜的空间, 进而使其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

三、大众健身对于大众健身文化的影响

( 一) 推动大众健身文化成为一种新潮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 进一步保障了人们在从事健身活动过程中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经济保障。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上升的前提下, 随着工作日的固定以及相关节假日的的落实, 使人们的休闲时光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 进一步促使了社会生活中群体意识的不断强化。由于人们自身体育认知意识的不断转变, 有效的加深我国全民体育普及化的程度, 进而有效的推动我国健身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新兴健身运动的发展, 为大众健身文化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二) 大众健身促进了人与自热的和谐共处

随着我国大众健身力度的不断加深, 体育旅游事业逐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形式, 并为人们所接受并喜爱。人们自身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使其变得更加有能力的去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尤其是生活在吵杂现代都市的人们而言, 由于自身长时间的处于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的背景下, 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的头脑技能变得不再机动灵敏。但是通过有效的进行健身旅游, 人们可以从内心认可并感受到自然风光的怡人, 进而心理与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 思维变得由原本一样敏锐, 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大脑的工作效率, 进而有效的转移和缓解了人们高度紧张的情绪, 进而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心肌功能, 提高人们的新陈代谢, 全面提升人们机体的抵御病患能力。

( 三) 有利于推动健身运动成为全新的社交方式

基于我国经济不断平稳发展的现实背景, 人们的素养与文化涵养也在逐渐提高, 受外部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 人们的社交方式正在发生一些改变, 其大众健身运动为人们之间有效的社交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途径与平台。为此, 当前阶段的健身运动不再是一种休闲的方式, 而是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手段。尤其是健身运动此种需要空间比较大、人们参与热情十分高涨的活动, 更加能够吸引人们的注目和参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大众健身的不断健康发展, 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项目也将不断被挖掘出来, 并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与喜爱。这一现实发展趋势, 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市场内广泛追求的市场占有额,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大众健身运动及大众健身文化会逐渐转变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文化的关键内容, 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要:大众健身运动自身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主要核心, 处罚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格、发挥人的核心价值, 为人们自身的健全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 文中对于大众健身与大众健身文化的具体定义、内在特征等内容进行细致的阐述, 并深入的分析大众健身对于健身文化的具体影响内容, 以期可以为日后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大众健身,大众健身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彦萍.探析大众健身对大众健身文化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 5008:79+81.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篇3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大众文化 篇4

第一讲 传媒与文化

1、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 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

精英: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从广义讲,它源自特定的阶级或群体。每一种类的意识形态指适合那种阶级的观念体系。

4、霸权:指各种各类的支配,不局限于政治方面。它不但指涉政治、经济因素,而且包含了文化因素。

(1)媒介霸权的观点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媒介被视为受社会统治阶级控制、帮助那个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

(2)媒介霸权的三个命题:新闻记者的社会化包括充满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报道指南、例行工作规则和导向;新闻记者倾向于报道保守的和维持现状的话题和消息;新闻记者倾向于表现亲美国的报道和对他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面报道。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统治阶级掌握着“文化霸权”;政治发展状况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秩序的良好可以带动大众传媒的繁荣,反之则传媒业也会受到反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正面作用:传递政治信息。监督政治环境、统一政治规范、塑造政治形象、传承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力量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的政治发展阶段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5、文本、解读、意象、镜像、全景监狱

文本指“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

超级全景监狱不单产生了自我监视、互相监视的人群,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语境。这种新的传播语境具有非常独特且令人困厄的特征。

6、七、消费、媚俗、后现代、后现代主义

消费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不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以炫耀消费品的附加值作为消费行为的主要目的。消费社会对消费品赋予过分价值,趋向于把消费品不仅当作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作为最大的利益,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被一种消费物质商品的动力所支配和渗透。(概念参考书本)

第二讲 媒介文化与当代文化转型

一、媒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社会生活的大众媒介化

社会生活通过大众媒介被整理、呈现与保存,社会生活被媒介文本化与大众传播化;大众传媒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被日常生活化,成为人们几乎不可须臾离开的生活内容。

2、媒介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二、媒介文化与大众认同

1、媒介环境的不断扩张

大众传播表现社会环境,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一层面及其重要作用,大众传播才把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等对立因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媒介文化与大众认同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两个宽泛的阶段,即是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认同:包括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指向一个集体的维度,基于一系列共有的目标、价值观或经验的共同认同,能够形成社会运动的重要基础。自我认同指的是自我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对我们同周围的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

知识分子的定义:(1)社会的良心;(2)智慧的传播者;(3)对真理和神圣的亵渎与怀疑者。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民主、批判和创造的精神。

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政治知识分子、一般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新型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活动,来转换原有的身份,获得即得体又合法的标志。他们是消费文化的产物,成为时尚的制造者和娱乐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不再引导社会公众对自身和社会进行批判式的思考,而是直接诱导人们如何去进行大众消费与享受日常生活。

媒介文化形态之一:当代运动影像

1、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

一、从图画、图片到运动影象;

二、当代社会文化的图象转型;

三、视觉文化的当代转型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数字技术的影响:传统视觉媒介的数字化以及媒介的融合;基于数字技术的新视觉媒介的出现;互动与异步的实现。

2、虚拟影像空间的体验:电子游戏与游戏人生(现代游戏的科技化与媒介化、现代游戏的商业化与产业化、现代游戏的极端虚拟性与参与性、现代游戏的内容转化)、知识的游戏化与博彩化、真人秀的欲望叙事(节目与人物的真实展示、内容局限性、主题与本质的商业化、媒介的渗透)

3、中国当代历史影视剧及其特性:历史的大规模媒介化、两种历史观、建构历史与历史叙事

第三讲 大众传媒中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木料、泥土或金属等制成的供人敬奉的人像,例如庙里的佛像、神龛中的圣像等等。后来是指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尤其是指带有某种盲目性的崇拜的对象。

图腾都具有保护、庇护、寄托、希冀等功能。

偶像崇拜:对这个或数个人格化的神祗的崇拜。有平民化、个体化、感情化、随意化、内投射化特征。

偶像崇拜开始世俗化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的民主化;其次是宗教组织的衰落;再次是日常生活的商品化。

时尚、偶像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尚需要偶像和大众传媒的强力引导与广泛宣传;大众传媒需要时尚与偶像来维持吸引力和大众性;偶像则需要时尚与大众传媒的形象出新和关注度。于是,时尚、大众传媒和偶像就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完美结合在一起。

中国当代偶像的媒介文化意义:时尚偶像成为当代偶像群落的主流;匿名偶像群的大量涌现;偶像群体现着社会文化意义从政治一元化到消费一元化的整合过程。

时尚的缺陷:

1、就时尚的内在方面而言,是丧失了自由的个性;就时尚的外在方面而言,是丧失了自由的世界;就时尚的根本内涵而言,是丧失了自由本身。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两者的叙事差异:大众文化在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性、随意性和具有趣味性的价值取向。精英文化在叙事姿态上要求严肃性、精准性和思辨性、学理性,表现在内容上的重要性和分析的权威性。两者的综合对比:首先,大众文化在传递信息、阐述情况多为简单的事实,关注的是事件本身,通常只是就事论事;而精英文化要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承载着人类的良知。其次,精英文化对世界塞入意义,大众文化对世界取出意义。最后,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快餐式”,集中体现在随处可见、可调众口、快进快出;精英文化为了延续其历史使命,摆在第一位的往往是一种公正、公平的文化创造环境,一种合理、有序的文化创作氛围,它要承载社会责任感哈良知。

两者的社会影响:大众文化(迎合的建构);精英文化(引导的解构)。(其余内容参照书本)

第四讲 广告及其叙事

广告: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其功能有:基本功能、经济功能(认识功能、心理功能)、宣传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公益广告)。

广告的叙事类型:证明型模式(用名人做证词式广告,选择演员来充当角色,以叙述者的身份给人们讲述产品的使用方法)、说教型模式(在公益性广告说辞中,说教性质的词语用得比较多,一般广告以强调规则或训导的语言来进行诉求)、沟通型模式(通过商品标志、商品造型以及包装物来传播信息,使产品内涵与广告形式完美结合,在与受众的沟通中,具有最终说服、推广的作用)、圆满型模式(广告叙事通过相会相聚、喜庆祝寿的场景,尤其体现中国传统观念,家庭圆满、家庭幸福是其语义内涵)、抒情型模式(抒情型广告叙事方法强调人性化表现,叙事尤以情感诉求为主)、享乐型模式(享乐型叙事方法与情节表现大多通过图像产生鲜活的感觉给人视觉的愉悦感,尤其强调视觉快感和享受,或陶醉于身体体验的诱惑之中)。

广告即是利用恰当的修辞表白、凝聚甚至是制造、生产种种欲望。

广告对传媒的负面影响:内容的庸俗化、传媒的同质化、广告的节目化。

第五讲 舆论的类型

一、小群体舆论:

1、组织即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的集合。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特征:有明确的目标、拥有资源(人、财、物、信息和时间)、保持一定的权责结构。

2、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特征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

性。

3、随即舆论群:无明确目标、在一些陌生的场合被突发事件裹挟着纷纷发表意见的群体。

成员、场所随机。

4、固定舆论群:具有民间世俗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浓厚形而下的特点,对于规范民间生活有重要作用。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或小圈子的利益。在规则约束下的理性思考,关注的是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二、众意:又称公众舆论,指社会范围内25 %以上至60 %以下的公众所持有的一致意见。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或小圈子的利益。在规则约束下的理性思考,关注的是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1、群体舆论:代表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围绕共同任务从事大体一致活动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共同意志和共同认识的意见。其作用:(1)对个人的社会化有促进、指导作用;(2)增强团体凝聚力,维护团体的生存和发展;(3)对社会,集中小群体舆论和形成民意。

2、阶层舆论。

3、阶级舆论。

三、民意: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它是最大范围内的一致性很高的舆论。民意的四定律是:量多理正定律、群落浮现定律、弱化-刚性定律、民心向背定律。

第六讲 第一舆论机构

媒体的作用:正向:传播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舆论机关、公众舆论的呼应者);负向:媒介依赖、信息冗余、虚拟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白色转化(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危机(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媒介的舆论力量:媒介的话语支配、媒介制造、媒介的舆论合力、媒介的舆论机制。

第七讲 第二舆论机构

第二舆论机构是除了新闻媒体之外的集中表达意见的组织,具有特定的舆论行为和目标。特点是:舆论活动常由精英发动,影响深远;往往反映某个组织或集团的要求。

1、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自己和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和职能。其活动:宣传性、咨询性、交际性、服务性、赞助性。

游说指多方活动陈述建议、主张,以期被采纳、实施。美国的游说方式是调查研究报告、研讨或者讲座、旅行考察、争取出席听证的资格、间接辅导。

2、民意测验:测量特定人群在某一问题上所持意见的分布情况的一种工具。又称舆论测验。

3、思想库”,也称智库,即智囊机构。最初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智库的职能主要包括:提出思想、教育公众和汇集人才。类型有:政府型、政党型、独立型。传播方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压力集团又称为利益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但是其本身并不谋求组织政府的组织。活动可以分为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两大类。直接活动是指压力集团或其代表,在与议会、行政机关、法院等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机关以及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方式:直接的游说活动、提供信息和情报、社交行的接触、提出司法诉讼)。而间接活动是指压力集团借由影响公众舆论、参与选举活动、鼓动群众等方式来间接影响政府(方式:参与选举活动、利

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和政府、基层动员、暴力活动、发起合法的请愿、抗议和示威)。类型有:政治压力集团、经济压力集团、职业压力集团、公共利益团体。

第八讲 权力及其舆论操纵

权力: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其本质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构成基础有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长权和表率权。其类型有:强制的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使用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人格型权力(又称影响力。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利主体主要指国家,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此外还包括政党、政治社团以及政治个人。政治权力要实现的主要目的是利益。

所谓权力的“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主要方式有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

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危害主要是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公共权力: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它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公共权力话语以协商为手段、以平等为前提、以公共领域为场所、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同民众(或代表)诚恳地讨论社会问题,在公共决策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与公民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达到对社会的和谐管理。

公共权力话语的结构:回应性话语权、政策性话语权、评价性话语权。

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篇5

姚雨林„„„„„0901500247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点,会有很多广告牌。报纸的夹页广告里,也常常会有“人气服装大甩卖”、“特选限定贩卖”之类的服装广告。现在服装品牌也采用平面广告的表现手法,但大量服装平面广告在表现手法上多有雷同,均以“俊男靓女”为主角,展示品牌服装的设计、款式和色彩搭配。这就使得服装界很难通过广告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2、行为(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当今中国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偶像崇拜更是一种非常普遍不容忽视的亚文化景观。“青少年对其偶像产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多源于‘光环效应’作用的结果。‘光环效应’使人对其偶像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使偶像变成一个没有缺点,尽善尽美的人。所以,偶像的认知,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和夸张。

媒介:偶像崇拜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在这个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传媒的影响对偶像崇拜有着不小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杂志等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地报道明星偶像的新闻、提供娱乐的饕餮大餐,用大众文化编制的传播大网将青年人网罗,当代偶像文化也就这样被灌输给了尚处于懵懂期的青年们。

3、思想(流行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用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又称语言艺术。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通常又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媒介:媒介因其新闻性的性质,而在运作过程中追求新闻效果,善于策划与组织各种新闻传播活动,注重发挥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媒介的这些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作家成名、新作推介、文学评奖、出版营销、作家及作品研讨会等等,全部都有媒介的参与。

总结: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传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不管怎样,总之一条:我们应该是非分明的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当代大众文化的思考 篇6

关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思考

大众文化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生存环境,它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从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当今图像文化时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的漠视、排斥和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亲睐是当今流行的趋势.但这种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审美的角度上来说是浅薄和艳俗的.因此,重拾经典,用哲学上关于人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来观照大众文化无疑会使人对大众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反思.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521(6)分类号:G0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文化 人文精神 文化审美

波普设计与大众文化 篇7

显然,除了波普设计与波普艺术有着本质联系外,同时,不管是从语言革命、文化观念、美学追求等多个方面上都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语言上的革命。诚如任何一个艺术流派和一场艺术运动的产生都伴随着新风格、新形式的出现一样,波普设计也不例外。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语言的革命无疑都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只有一种新的语言的出现才能承载艺术流派或艺术运动所期待传达的文化观念、审美价值和艺术取向。

无疑,图像的转向和图像的革命为波普设计的艺术家找到自身的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已经进入到一个由公共传媒网络构成的“图像时代”,随着摄影技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电影、电视、摄影、绘画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图像系统;另一方面,当早期资本主义向盛期阶段发展时,传统的物质生产逐渐让位于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生产。就像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分析的,由于大型文化工业的形成,大众文化生活的富足和多样化的同时,图像的生产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图像的转向”和“读图时代”直接催生了波普设计,而是当理查德·汉弥尔顿、安迪·沃霍尔、劳森伯格等艺术家将这些大众的图像资源用于绘画而掀起了一场革命时,这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启示。因为,不管是对当时的设计师还是对普通的大众来说,他们早已厌倦了从20世纪初以来统治设计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现代主义风格,他们急切地希望抛弃从“新艺术运动”和“包浩斯”以来形成的堪称经典的形式主义传统。对于波普设计的设计家来说,当下来自大众文化的图像资源同样具有被应用于设计的可行性。

其次,文化观念的革命也是催生波普设计发展的动力。尽管从波普设计的产生之初,它所遭受的批评、谩骂之声便络绎不绝。对于那些现代主义风格的忠实捍卫者来说,波普设计甚至被看作是一种底层次的、庸俗的、大众化的风格。其实不然,波普设计以甚至有点极端的大众化方式与现代主义的风格拉开了距离,而这种方式的背后主要是一种在文化观念的反叛和革命。

波普设计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的变革那么简单,其生命力的真正孕育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化动因,其中含有对现代主义背后的整个西方理性哲学的否定趋向。众所周知,从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以科技革命、工具理性建构了整个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明。同时,与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便是一个庞大的理性主义文化的建立。但是,当马克思的“异化”、卢卡契的“物化”、马克斯·韦伯的“铁笼”等理论被知识分子广泛接受后,人们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战争的反思逐渐衍化成为对从启蒙时代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拷问。这种反思和拷问自然会涉及到建立在西方理性主义之上的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设计也不例外。

波普文化的背后并不是说要彻底拒绝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而是说,波普艺术家们(包括绘画和设计领域)尝试着去创造一种新型的文化,一种适合当代生活和更为人性的文化。于是,对一种新生活、对一种新文化、对一种新精神的渴望最终将“波普”设计推向了现代历史舞台。而此时,恰逢大众文化也开始走向这种新的文化方向。

第三,美学观念的革命也是催生波普设计发展的有力推手。在西方理论界,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从19世纪中期以来存在着两种现代性。一种是文明上的现代性,一种是美学上的现代性。前者主要是指由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即现代社会生活的形成;后者是指艺术领域一种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独立精神来抵制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的艺术风格。正是这两种现代性的对抗成就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化的大千世界。

但是,这种现代的理性精神并没有真正解放艺术家,也没有改变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轨迹。同样,那种精英主义的、自律的现代主义风格最终却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之中。在绘画领域中如此,在设计领域中亦然。正是在“二战”后的反理性主义思潮中,正是在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下,“波普”担当了超越现代主义的历史使命,而这种超越也就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美学观念上。

重视传播大众文化 篇8

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绵延不衰,自中世纪以来,中国哲学、思想、审美方式和价值观等对近代世界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其目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正在加深。但显然,人们仍然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影响力不足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尚未获得更多的全球性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传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这些情况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成为我们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如何努力取得更多扎实的进展?文化传播效果要立竿见影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立足当下现实,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在长期而耐心的努力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我以为,在跨文化传播方面需要更为灵活的思路。首先,在内容上需要“两条腿走路”,在重视经典文化、精英文化传播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大众文化的传播。大众文化的传播往往比经典文化的传播更加容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折扣”也更少,而文化折扣越少,就越容易被人理解,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流行文化以及明星的传播力等,都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一些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高度全球性或区域性影响力,被认为文化“软实力”较强的国家,如美国、韩国等等,无不是以大众文化的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且传播渠道灵活多样。以前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认为传播就要传播经典文化、高雅文化。诚然,经典文化、高雅文化是需要传播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将大众文化放在我们的文化传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在传播路径上,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

让中国社会内部先感悟到我们文化的活力,是走出去的前提。中国本土市场是全球最好的市场,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中国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和“80后”“90后”的年轻人,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对中国本土的文化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首先要把握住这些主流消费群体,让他们对我们本土的文化产品感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进一步带动消费,活跃本土文化市场。有了本土市场的基础之后,再逐步向国际市场扩展。本土市场的活力其实是“走出去”的最好根基。

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面临很多挑战,复杂因素的叠加使文化博弈既是“软实力”的较量,也是“硬实力”的竞争。在努力跻身西方文化市场的同时,我们应给予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大的重视。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包括在传统与现实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与当下中国相近;新兴或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与我们文化接近,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相当认同。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传播文化相对容易,以此为基础,也便于中国文化逐渐向其他市场扩展。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9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要谈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大众文化有哪些特性。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依赖性、大众媒介性、日常性、类型性。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媒介性。正因为这些特性所以大众文化得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就包括大学生。

顾名思义,大众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通俗流行的。这样就不能避免会产生良莠不分这个问题了。其中既有能起到积极、正面作用的部分,也有对人性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所以说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接触到很多各种形式的大中,大众文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众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反映,不断地对我们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

2、大众文化能够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我们大学生很快就要走进社会,没有个性,我们将很难在这个崇尚个性的社会里站稳阵脚。我们可以通过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当今的大众文化走向,如流行歌曲、电影、服装、语言等等,然后再从中挑选出一些我们认为可取的部分,经过创意的整合,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独特的所有。

3、大众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众文化产生于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就包括了精神生活这个层面,更准确地说,我们现在关心得更多是精神生活。大众文化含有各种我们喜欢的内容,既能给我们带来欢笑,也能让我们深刻地思考、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其中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大众文化能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就知识层面而言,大众文化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

可见,从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角度看,大众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因此大众文化产业竭力追求商业利润,为此,很多无良商家不顾后果地发行一些不良内容或者错误地引导我们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大学生总是接触新生事物最多的一个群体,我们对此是有很深的感受。这些庸俗的大众文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愉悦,但它同时也在毒害我们。这些庸俗的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

大众文化与大学人文精神 篇10

人文精神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历史上的大学曾经高扬人文精神,而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成为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危机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的.影响不仅止于日常行为或生活表象,而是从根本上导致大学生文化人格的不健全,而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更加深了这一危机.大学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重塑人文精神.

作 者:姜葵 JIANG Kui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刊 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G05 关键词:大众文化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大学教育  

大众文化时代来临了 篇11

盛行于1980年代持续到1990年代,波及整个中国的文化批判甚至是破壞而痛快的,但重构一个与快速时代进程相匹配的价值体系却更艰难。

2012年,冯小刚在靠娱乐片功成名就后,似乎油然而生了一种使命感,决定严肃一回,结果被精英们一致看好,事后获奖无数的《1942》,在票房上却一败涂地。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冯小刚不止一次在颁奖礼上老泪纵横,直反讽“我对不起整个中华民族”。

让精英们难以容忍的是,当年的票房之王是看起来相当脑残的《泰囧》——目前以12.7亿的票房在国产片中加冕。其实,这部被精英们不屑的小成本类型片的导演徐铮,也曾经是很文艺的精英,曾经几近食不果腹地热衷于赔钱的先锋话剧。

冯小刚毕竟聪明绝顶,痛定思痛后全面回归喜剧路线,试图靠一部王朔为其量身订做的《私人定制》上演王者归来。

郑晓龙显得更加老谋深算。在2012年靠一部《甄嬛传》让所有浮华弱智的历史穿越剧俯首称臣以后,2013年更是完成了一次彻底蜕变,用迎合“80后”、“90后”受众的夸张、调侃和无厘头推出了《新编辑部的故事》,与其说他在堕落,不如说他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

对于曾经靠文艺范儿打天下的老一代影视人而言,《泰囧》的成功其实是一个严厉的提醒:当这个国家人均GDP到达5000美金以后,曾经迷恋在昏暗的小黑屋中看盗版光盘的普通大众,开始全面涌向电影院,而守在电视机前看热播剧的除了可爱的大妈们,也多是这样一批可以稍稍放慢前进脚步、开始学会慰藉自己情感的苦逼们。他们不会妙笔生花地写影评剧评,但他们可以拿着人民币和遥控器左右任何一部作品的兴衰。

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在严格的文化管制下,在商业的残酷压迫下,在全民人文素养溃散下,大众文化时代不可阻挡地来临了,且无法逆转。

在美国,当这场普罗大众文化革命爆发时,当时的文化精英也曾集体痛不欲生过,但也有主动面向大众的叛徒——比如全球目前挣钱最多的传媒奇才奥普拉。

在大潮来临初期,在忙着围攻《新编辑部的故事》之浅薄轻浮之前,似乎应该看到,郑晓龙的身上更有价值的转型:启用新生代编剧和演员,绞尽脑汁试图找到一种与大众对接的可能,而不被时代远远抛下。我相信,郑晓龙肯定因此痛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宛如这个时代价值的轻如鸿毛。

在一个多元价值年代,不可能再有众口一词的文艺作品。在这个亟待文化重建的年代,我不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会不会再像民国时期那样批量产生文化大师,但我坚信:与其屈从被规定的主流价值,真不如全民傻笑的娱乐真实可爱。

或许,自由是从肤浅起步的。

责任编辑 李菡丹

上一篇:年上半年林果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品爆米花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