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比赛医学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比赛医学(精选7篇)

教学反思比赛医学 篇1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

学校组织的新课标教学比赛活动已经结束。此次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也许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享受了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磨砺自己,提升自己!下面就对这次比赛作以下总结:

第一,要精心的备课

选择好课题后,就要对本节课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教材的具体内容、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研究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1、在课程标准要求方面。 新课程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化学的应用,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 在具体的要求上,新课标要求“了解羧酸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因此本节课在内容上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注意对比醇羟基、酚羟基、羧基的结构差别,对比乙醇、苯酚、乙酸的性质差别;二是要注意乙醇、乙醛、乙酸和乙酸乙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用变化的观点区思考问题;三是注意从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含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根据这些要求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酸、碳酸、苯酚的酸性比较及酯化反应。

2、在教材的具体内容方面。首先应细读教材,包括书本的每一个例题和本节后面的练习题,研究例题和练习题的立意,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在研读了教材之后,要根据新课标对本节课内容和方法的具体要求编写学案,学案中设置部分有梯度的问题,达成水到渠成的目的。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完全达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照本宣科带来的枯燥无味,而且使课堂充满了生机,通过上课发现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此也是十分成功的。

3、在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方面。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苯酚、碳酸、乙酸酸性的强弱,同时对比醇羟基、酚羟基和羧基的氢原子电离的程度,进一步探究酯化反应机理,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对有机反应特点的再认识。

4、在教法和学法方面。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在教学方法上我选择了以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活动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概括归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第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在充分分析了以上信息之后,就要动手设计学案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我借鉴前人的做法,以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和复杂性。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需要,并不要求把每一个细节都罗列在课件内,而是让课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得课件的实用性得到加强。 因此,我在课件的设计上追求简练、明了。这样设计下来可见的内容和页数都得到精简,把更多想象的空间都交给了课堂,交给了师生的互动环节,使得整个课堂简练而不空洞,精准而不乏味。 第三,模拟演练环节。

在设计好课件后,就要在赛课前进行模拟演练,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再细细雕琢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把课堂上的更加精彩。一堂模拟课之后,师傅对我的课不太满意,要求我要大动刀子修改,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活动内容太少,整体性不够连贯,过渡环节不够自然等等问题,师傅都一一给予了指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正方案。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好地帮助作用,在这里我也要好好的谢谢我的师傅—汪维柱老师。 第四,正式赛课。

进入正是赛课的时候,心中不免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这时候自己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的展翅一搏。说紧张不如说是对成功的一种期待,对结果的一种期许。

比赛的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很好,对已学知识复习的比较到位,但是在问题探究和讨论结果展示时,往往就是几个尖子生,一些学生只是“看客”,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被尖子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探究”,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不过总体而言学生在本节的学习中还是达到了预先的知识要求,整体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第五,赛后反思。

“教好书不在于教龄多长,而在于反思多深。”比赛已经结束,但细细回味,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这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 可能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收获是巨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体验过程是最重要的,正所谓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本次活动中有丰厚的收获,更有深刻的思考。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的处理不当,导致最后时间不够,没有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使整堂课没留有“余味”。对于羧酸的概念、分类、官能团的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获取的,就不用在课上讲解,但考虑到一堂比赛课内容应当完整就保留了,导致学案上“乳酸和浓硫酸混合共热产物有几种?”这个问题没提,学生就轻松的下课了,思维没有发散开来。

2、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不足。

此次比赛的收获:

1、本次活动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经验,同时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心中有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在备课时就会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都能给全体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上课时关注这个问题应该由哪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老师在某一节课关注不到的学生,也许下节课就会有意识地关注了,在一个阶段里实现了面向全体。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应该是面向全体的真谛。

2、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评价应准确到位。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教育报》首席记者李建平博士提出“不要追求形式的活、表面的活,要追求孩子情感的活;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及时进行价值判断;活而无效往往是老师无效地接学生的话”。当学生提问的时候,老师要认真倾听,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理清学生思维顺序,找出问题,帮助学生纠偏。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学生非常看重

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必须运用准确而恰切的课堂评价语来深深地打动着他们的心灵,促使师生体验产生共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化学老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我充分感受到“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古人们尚且知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且还要经常更新。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因此,我们应善于主动性地学习,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充电的状态,才能保持永远的自信。

感谢大赛让我懂得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同时我坚信:作为一名青年老师,不可避免要参加各种公开课,优质课,大奖赛,这是对我的挑战,也是对我的锻炼。正是这一次一次的挑战和机遇才成就了那么多的名师,所以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以后我还会积极把握这样的机会的。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2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的年级组初赛赛中,我参赛的课题是《比赛场次》,通过先说课后讲课再评课这一系列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比赛场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借助“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课堂中,应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采用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利用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我在导入中引用了学生最熟悉的动画片人物:大力水手、大头儿子、大耳朵图图和淘气为庆祝奥运会而举行扳手比赛,进而引出单循环比赛,进而导入比赛场次。这些动画片人物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年龄有些不太相符,课后我觉得应该用一些他们现在比较关注的动画人物可能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2、以我们所在班级为引例,提出素要解决的问题。全世界的运动员都在积极准备着,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也响应全民健身的活动,选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我们六年级(2)班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2名同学之间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问题一提出,学生迫不及待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开来。就连平时注意力一向不集中的同学也都一样迅速的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起来。课堂状态一下子就进入了正题。

3、鼓励探索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策略的空间,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为了解决比赛中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游戏、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答案,有的学生还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课前为学生制作好探索规律的图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分组探究,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怎样设计图例和表格。

4、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教学时间控制的不好,在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时花的时间较多,学生练习时间较少,后面没有时间拓展延伸。二是在教学中电子白板的使用中还出现了一点瑕疵,主要表现在对电子白板的操作还不够熟练,特别是用手写笔书写时不流利。三是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部分学生任然对不同比赛赛制区分不开,这样就无法利用探索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在同组教师的棒组合指导下,我相信如果再上这节课效果一定会不一样了。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3

习海月 《比赛场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借助“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采用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我的感触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赛课,才能找出其中的优缺点,这也使我对自己的一个新的认识。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数学,从内容、选题上我觉得很适合总的来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最值得欣慰的是我已经突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环节上我都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和结合学生实际谈话引出:“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如果在六年级两个班各选出4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问题一提出,学生迫不及待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开来。就连平时注意力一向不集中的薛泽华同学也都一样迅速的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起来。课堂状态一下子就进入了正题。

二、鼓励探索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策略的空间,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为了解决比赛中一共要进

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答案,有点学生还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特别走向学困生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交流。

三、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怕学生错。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从一开始给学生猜测比赛场次,再到探索解题方案,最后到总结,学生出现错误挺多,这些错误都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是有感而发的。我不急于给答案,让学生有自我操作的欲望,从而达到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总之,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较好,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我深深感觉到,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通过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交往的课堂情景,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要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后感谢领导和数学组全体教师的指导,你们的不吝赐教对我作

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继续用心学习、领悟,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4

本节课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课本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我认为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主要有三点:

1、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他们的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我跟他们以聊天式的进行有关比赛场次形式的对话,例如你知道什么是淘汰赛,什么是循环赛,我们学校举行的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又是什么形式等问题,学生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自然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新授过程中,我还出示了一张真人的乒乓球比赛图片,一共有十个人,其中两个是裁判,然后提出问题,每两个人之间比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学生会觉得非常真实,一点也不觉得假,自然就会更用心去学习。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决小组比赛中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答案,有的学生还能创新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我注意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3、让学生大胆汇报,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学生合作并发现不同的方法,使学生体验方法的多样化,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据课堂观察,学生能在交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思考并作修正。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很有潜力,他们所想到的方法并不都是教师预设之中的,如:学生同样用连线的方法,但在表达上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更加厉害,还自己尝试总结出公式。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5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册学生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作图的策略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

因此,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采用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一开始就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如果在我们班上进行一次兵乓球比赛,每两人之间都要赛一场的话,一共要比赛几场?”这个问题是例题的复杂版,全班44人,要打多少场呢?让学生去想,去猜,去说,这时就算是说错了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最后肯定没人能说出结果或者正确的做法来的。这时,我适时再加一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知道怎么去求出正确的结果了。”于是,同学们都特别有兴趣,都想把这个难题解决,都想知道老师怎么去做。而且,学生也会感到很真实,更加用心去学。

2、 探索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中,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我给学生

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决小组比赛中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答案,有的学生还能创新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我注意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3、 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怕学生错。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

在课堂中,从一开始给学生猜测比赛场次,再到探索解题的方案,最后到总结,学生出现的错误挺多,这些错误都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是有感而发的。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有自我操作的欲望。从而达到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有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画图方法。而我只是太过强调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对画图法讲的不够细。2.对课堂整体的把控上欠火候,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6

《计算比赛场次》一课,是一节有关组合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体育比赛,他们很想知道如何计算比赛场次。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我觉得本节课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有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他们的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考虑到教材创设雅典奥运会女排比赛的情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重新创设了学校进行乒乓球比赛的问题情境,无论是真实性、数学性、还是趣味性方面都比较贴合学生实际,然后充分利用这一问题情景,提出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去探索新知识、形成新的技能。

课堂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对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较感兴趣,也比较乐学。

2、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在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前,我先让学生理解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的意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举一举例使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为后面的问题解决作好铺垫。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其作用却不小。

3、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鼓励学生探究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决小组比赛中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答案,有的学生还能创新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课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重视课堂巡视,让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上讲台充分展示出来,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各自的想法,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我注意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疑问:

1、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一开始的时候,提出小组内共有4支球队,进行单循环赛,每个球队要比赛几场?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讨论得太久,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导致后面的学习时间过紧。

2、课堂上我观察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不能自主地想到用计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还是习惯用直观的画图、连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所困惑的问题,是学生对算理还不理解呢?还是与他们的思维的特点有关?当然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考虑,书上试一试的题目设计数据是否太大了点?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7

从准备课一直到活动结束,可以说我收获的东西比以前几年的都要多。特别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这方面的收获,更是我从事教学工作永远受益的。现在的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的成功与否。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有弹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尤其是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的重要。通过这次教学,我明白了怎样去准备、设计、实施数学活动。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真正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教参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用学生熟悉的素材作为活动题材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

其次,设计活动前还需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需求去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做出来的活动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使得活动非常高效率的进行;不仅如此,还需对老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老师,与老师间进行交流,思维发生碰撞,对“活教材”进行挖掘、分析,既是相互间的一个提升,也是对教材更深层次地、再一次地钻研。

再次,仅有老师和学生间的调查研究,做出来的活动,对知识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需要查证一些比较好的、优秀的资料,拿来作为参考,甚至就把这些经典的、好的例子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改编出来,这样既和学生生活、认知非常的贴近,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同时,活动采用的形式不能太单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灵活的组织活动,把活动进行地更生动、形象。

最后,活动设计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老师对活动的要求要清楚、具体,但不能过细,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就可;活动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活动操作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享小组成员的成果,让学生学会倾听、接纳、分享其他同学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还不够,要鼓励学生把活动中的发现、体验、感悟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清楚的表达出来,反复地让不同的同学来说,直到全班达成共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教学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中,把这些收获灵活的运用进去,多反思,不断地积累,创造性地教学。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8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也包括列表,作图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寻找规律来解决问题。对于用等差数列的求解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比较难,我是出示方法,让学生根据列表来寻求理解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得以解决。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课本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单循环制比赛,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让学生列表或画图时从两个队参加比赛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寻找规律。在例题的讲解中,在给学生留足空间和时间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和讲解,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能力。虽然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我想如果在课堂整体的把控上进行适当调节,教学效果会更好。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9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也包括列表,作图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因此要给学生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整节课,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课本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我认为总的来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最值得欣慰的是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单循环制比赛,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让学生列表或画图时从两个队参加比赛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寻找规律。在例题的讲解中,在给学生留足空间和时间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和讲解,这样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其中有成功也有不足:如:一是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做的不到位,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在运用n (n-1)2这个公式时否,部分学生没有理解,n(n-1)各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多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研究中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比赛场次”, 在课中为了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结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体育游戏扳手腕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借助图示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场次,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用算式计算比赛场次的规律,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而后从大家熟悉的中国女排的短片,来让学生感悟女排的拼搏精神。当然,此时的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部分的答案,此部分的解答会很自然。所以,在列表分析中,我用了自学看书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提出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同学带领个别的学生,因为大多学生会看出: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队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重复的正好是比赛场次的一倍,所以正确的计算应该是 6×5÷2=15。对于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认识就比较深刻清晰了,从而也就深刻理解了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这与新授时单循环的比赛制度是相呼应的。

最后的练习,我分成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选择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单循环比赛的场次计算方法。第二:通过每两人通一次电话,是两人之间联系一次就可以做到的。而两人互相寄一张贺卡,应该是你寄给我,我寄给你。需要两张贺卡。采用对比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反思:这堂课我注重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体育游戏扳手腕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借助图示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用算式计算比赛场次的规律,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三个层次的过程有坡度课堂教学可能会更好。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1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通过学生最关心身边的话题入手;提出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去探索新知识、形成新的技能。课堂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对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较感兴趣,也比较乐学。

二、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四支对要进行几场比赛,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我首先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其次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图表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关键是通过要达成以下目标:1.学会用符号表示各个球队,为后面探究问题提供方便,同时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2.会用列表、画图等方法解决问题。3.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实践下来,效果比较理想。

三、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课堂上要努力体现先教后学、自己探索、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学习、思考的全过程。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学生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试图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

(2)全班汇报。组织学生合作并发现不同的方法,使学生体验方法的多样化,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据课堂观察,学生能在交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思考并作修正。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很有潜力,他们所想到的方法并不都是教师预设之中的。

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数学,从内容、选题上我觉得很适合,总的来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在每一个环节上我都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体现了我校开展的尝试教学法,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能逐步总结规律,整堂课学生兴趣很高,兴致很浓、气氛活跃,研究讨论特别起劲。他们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目标,还经历了科学探讨的过程。实际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思考时间。安全教育教学反思安全教学反思爱我中华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2

“比赛场次”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课“体育中的数学”的一个内容。“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种策略。教材试图让学生用直观的画图、连线、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从中学会有序、有条理的思考,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这节课是初步学习,六年级上册还将进一步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

从学生的现状来看,此前,学生已经研究过类似“服装搭配”的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探索、彰显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学生是否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能用图、表等多种模型和方法探索结果和描述过程,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这节课的另一个目标是让学生“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这是综合实践课的要达到的目标。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要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突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运用。而综合运用是指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问题或探索规律。这也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其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我设计了“游戏引入――解决问题――课堂总结”的教学流程。

在“游戏引入”部分,我通过一个击掌游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并且很好地消除了他们情绪上的紧张感,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还渗透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解决问题”环节,教材呈现的场景是 20xx 年第 4 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学生都很喜欢体育活动,但考虑到由于场地的限制,学校没有足球场,学生亲身体验踢足球的机会比较少,而运动会却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运动会的情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环节在 解决运动会中遇到的问题这条线索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了比赛中的场次问题。先是解决了三年级的拔河比赛场次问题,在这里,学生充分探索了图解、列表、排列、连线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再解决了较难的六年级篮球比赛的场次问题,再一次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策略,最后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升到算式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了这节课的学习。这样的处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明显的梯度,层次分明,突破了教学重点。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当中,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的目标;并且通过成功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的“课堂总结”,我抛弃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一类的常规总结模式,采取请学生向请求帮助的老师们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的方式进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了回顾课堂,总结知识的目的。

一节课上完,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说,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这也是我在今后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不管怎样,我相信,有经历才会有进步,有尝试才会有成功。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3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本节课我的感触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赛课,才能找出其中的优缺点,这也使我对自己的一个新的认识。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数学,从内容、选题上我觉得很适合总的来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最值得欣慰的是我已经突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环节上我都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能逐步总结规律,整堂课学生兴趣很高,兴致很浓、气氛活跃,研究讨论特别起劲。他们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目标,还经历了科学探讨的过程。实际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思考时间。其次,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导致小组活动时刚开始出现盲目性,有些细节问题对学生指导不到位,缺少让学生之间的互评。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其中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多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中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作图的策略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采用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击掌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让3名学生见面每两人击一次掌,其他学生帮助老师计算一共击了几次掌,学生被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自然地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

2、贴近生活的数学,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决小组比赛中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答案,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我注意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学生在绘制单循环比赛示意图时遇到困难,我及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3、从简单情形,寻找规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或画图寻找规律的过程,体会“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策略 。对于规律本身不需要学生记忆,以后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列表、画图来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即可。这一点我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寻找规律的过程做得还是较到位的,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在课堂中,从一开始给学生猜测比赛场次,再到探索解题的方案,最后到总结,学生出现的错误挺多,这些错误都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是有感而发的。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有自我操作的欲望。从而达到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有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画图方法。2、计算时没有观察数字特征,去运用加法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导致得数出现错误。

教学反思比赛医学 篇2

1.1 比赛项目

比赛共分护理技能、医疗技能和推拿技能3个竞赛组, 每组设3个比赛项目, 见表1。这些项目都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 内容既涉及抢救危重病人时需要的急救技能, 也包括平时最基本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技能。虽然比赛项目总数由上届的15个减少为现在的9个, 但每位选手完成的项目数都由1项增加为3项。

1.2 参赛选手

教师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到相应技能比赛的承办部门报名, 经过初选, 每个竞赛组择优选择6名选手参加比赛, 参赛人员总数由上届的15人增加至18人。每位选手抽签决定比赛次序后, 按规定在12~18分钟内完成本组的所有竞赛项目。

1.3 评委组成

从相应教学部门的高年资教师和临床医院的专家中聘请, 每组5人, 负责相关竞赛组的评判工作。评委赛前通过集体研讨、培训, 领会技能要点及评分标准, 确保评判客观公正。

1.4 奖项设置

每个竞赛组分别设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另外设优秀组织奖5名, 并奖励举办此次竞赛时各部门的先进个人。

1.5 比赛场地

在学校体育馆内分设3个赛场同时进行, 要求全体教师、教辅人员和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代表观摩学习。3个组同时进行比赛, 观众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观看, 与上届比赛在各相关实验实训室进行相比, 本次比赛不需要进行场地的转移, 方便了大家;比赛环节连续、顺利, 节省了比赛时间;体育馆场地开阔, 可容纳更多的人观摩学习。

2 比赛结果及分析

2.1 护理技能组 (见表2)

护理技能组的每位选手出场后, 依次将心肺复苏、心电监测及静脉输液项目的操作内容全部完成, 再从备选的心电图资料中随机抽出3份进行分析, 范围是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I°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规定时间内向评委书面报告分析结果。

本组比赛模拟了院内病房环境中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后, 护理人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急救成功后进行心电监护, 最后静脉穿刺给予药物治疗的全过程, 并要求护理人员对常见心电图的异常做出判断。心肺复苏是在上海弘联医学科技集团生产的GD/CPR10300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 符合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标准。要求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 以按压和吹气为30∶2的比例完成5个循环操作, 操作正确与否以及复苏成功与否都在显示屏明确显示, 客观公正。

心电监测和静脉输液是在志愿者身上完成的, 监测仪器是否开通、参数设定和导线连接是否正确、静脉穿刺是否成功、输液滴数控制是否适当等都很客观, 一目了然。

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选手在心肺复苏和静脉输液项目中得分较高, 心电监护和心电图分析项目得分较低, 主要原因是心电图分析的分值所占比例较高, 为30分, 而评分标准是只看分析的结果不看过程。另外, 这也与选手平时心电监测的应用机会少有关。

2.2 医疗技能组 (见表3)

医疗技能组主要模拟了院前现场急救病人的过程, 每个项目由6位选手依次完成后再开始下一个项目。成人气管插管是在上海弘联医学科技集团生产的GD/J50型高级电子人体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上进行, 具有将标准的人体解剖结构与真实操作演示相组合的功能, 操作过程直观。进行口腔、鼻腔气管插管时, 正确操作为插入气道, 固定导管后气囊供气使双肺膨胀;错误操作为插入食管或喉镜使牙齿受压, 出现电子报警, 插入食管供气时使胃膨胀。心肺复苏在对护理技能组要求的基础上, 首先要对急救现场进行安全评估, 认为安全可行后方可进行。急救止血主要演示头部外伤及前臂外伤出血的急救处理过程, 头部采用简单易行的三角巾包扎止血, 前臂采用指压止血后上止血带的方法。各选手操作娴熟、技艺精湛, 比赛中赢得阵阵掌声。

2.3 推拿技能组 (见表4)

推拿技能组主要反映参赛者对推拿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临床应用能力, 每个项目由6位选手依次完成后再开始下一个项目。每位选手在志愿者身上完成各项比赛, 第一轮展示5种基本手法:掌推法、掌摩法、掌揉法、滚法和擦法, 每个手法演示10次;第二轮在头面部、腰背部、颈肩部常用的50种推拿手法中随机抽取20种演示, 如双滚肩背、拔伸颈项等;第三轮是在120个常用针灸穴位中随机抽取25个, 说出并准确指认其解剖部位。比赛场地一角摆放着MAW-170E型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 方便对比辨别。

本组比赛的参赛者从容不迫, 表述准确, 手法规范, 力度适宜, 节奏舒缓。

3 结语

对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反思 篇3

当一位业余钢琴手演奏《前奏曲》《夜曲》或《玛祖卡》等简单的乐曲时,会对自己的创造性有所感悟。无论对于专业演奏者还是对于敏感的听众来说,这些乐曲或许就是他们探索艺术奥秘的漫漫长路上的伴侣。

自肖邦年代至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已有显著改善,世界也变得今非昔比。随着技术的进步,原先肖邦需要几周时间完成的旅行,今天只需数小时。我们的穿着打扮已不同,我们有了电视、互联网等等。

然而人类、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力争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拥有复杂的感情生活乃至心理需求。这一点却未有丝毫的改变。

肖邦在其作品中,有意识或更多的是无意识地向我们传达了他的深切关注。我们知道肖邦的一生充满剧烈的动荡变幻,而他的音乐对此也有所反映。在其华美精致、不落俗套的音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他深邃的个人情感:直面生活的苦与乐,生活中的烦恼和茫然,渴望和期盼,以及时隐时现的只有在梦境与幻想中才能找到的点滴幸福。

当我们今天聆听或评议肖邦音乐时,我们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架起一座通向作曲家的桥梁?我们能否理解和体验到作为音乐家的肖邦、抑或作为普通人的肖邦所具有的情感?今天的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敏锐性或者勇气、善意和信念,去相信这一切可能确有其事?对于作曲家的真诚忏悔我们有否做出回应,敞开心扉地接纳其中的意韵,以及关乎高贵、尊严和善意的纯粹之美?

现今这个时代似乎孕育不出如此的人生观。罗曼蒂克在今天已行不通。把真诚和直率视为懦弱和缺乏主见,这已是司空见惯。在锲而不舍地追逐成功和辉煌业绩的过程中,真正的价值观已无人问津。

在音乐界,在钢琴演奏中,我也看到有相似的趋势。然而,卖弄炫耀之风引发了争议。敏感度稍差的演奏者和听众常常沉溺于对肤浅、华丽的演奏的欣赏而无法自拔。他们并没有得到表面之下更为重要的艺术真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渴望在肖邦比赛中获得成功的演奏家来说,其精湛技艺和强烈的个性正是其获胜的一个障碍。过度的自由放任而没有深刻的思想积淀,使青年钢琴家更难以达到各种演奏手法的适度和谐和平衡,而这两者在肖邦音乐中都极为重要。

肖邦比赛并不是专为技艺超群的钢琴家而设的竞赛。其他一些比赛却是如此,它们欲将青年演奏家推上世界舞台,而且做得相当成功。然而,华沙的比赛威望极高,也给了获奖者成名的机会(如波利尼、阿格里奇、奥尔松、齐默曼等)。这项比赛面向的是对肖邦的音乐内涵已有独特理解并对其表现出应有尊敬的演奏家。

肖邦音乐的演奏传统非常丰厚,但是,不能毫无主见地模仿前辈大师——复制件总没有原件值钱。诚然,音乐演奏的美学观念在不断改变,但是钢琴家在受强烈欲望驱使而想以创新方式有别于其他演奏者时,不能对传统熟视无睹。这种态度是危险的,对于作曲家来说往往也不公平。

这里,我想要绝对明确这一点:紧扣乐谱并不会对演奏者的个性有任何制约。肖邦的音乐为钢琴家留有足够的天地施展其精湛技艺、想象力、性情和个性,同时又忠于肖邦的美学观。

对于肖邦风格的争论可以无休无止。自由派人士(观摩肖邦比赛的一些评论家) 期盼创新性的诠释,他们争辩说我们不知道肖邦本人实际的演奏情况,因为他的演奏没有留下录音。而其他人,包括我在内,认为我们已有足够多的肖邦同时代人对其演奏的描述,以及肖邦弟子们流传下来的肖邦本人自述。了解了主题以及演奏传统和直觉感受,我们就能解答有关肖邦音乐精神的诸多问题。由此我们想到了演奏者的美学问题:他的职责是服务于作曲家及其作品,服务于观众。演奏者不能利用肖邦的音乐来炫耀自己的精湛技艺,而应利用自己的精湛技艺和个性展现肖邦的情感财富及其音乐所欲表达的所有内容,并将其带给观众。这样做是否过于理想化?不,这种态度反映出一种负责任的要求。

第15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结果已公之于众。最高奖获得者拉法尔·布列查赤是一位杰出的青年钢琴家,一位负责任的音乐家,他对演奏者的职责有很好的理解。他对演奏肖邦音乐富有天赋,懂得其中哪些属于古典,哪些属于浪漫,哪些为波兰所特有。他的演奏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非常具有表现性,直率而又真诚。

其他人如何呢?难道因为第二名和第五名空缺,就说是参加第15届肖邦比赛的钢琴家都没有天赋?情况并非如此。在参赛者中,确有一些极出色的音乐大腕,他们或曾在知名国际比赛上获过奖,或将很快摘取桂冠。无论是进入决赛的选手,还是通过第一轮和第二轮比赛的选手,都不乏其人。这里,我要重申一下:华沙的比赛是专为肖邦而设的,有些青年钢琴家,即便天资出众,也会感到难以体会肖邦的音乐艺术和演绎之中的重点所在,而实际上精湛技艺仅起辅助作用,只能用之于实现更高的目标。如果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不屈从于现代时尚的诱惑,不屈从于并非总被看好的自由发挥的诱惑,而是坚守许多永恒不变的价值观,那么光荣应属于他们!

肖邦的音乐不仅表现美,而且也让我们隐约看到这样的一丝希望:人性中所有最有价值的、最高尚的、最纯洁的东西都会永存下去。

肖邦比赛参赛者中有许多亚洲钢琴家。但我得承认,李云迪获得辉煌成功之后,我曾期望有更多的中国钢琴家来华沙参赛,并在肖邦比赛中占据重要位置。

我深知并钦佩中国钢琴家所具有的艺术敏感性、想象力,以及演奏钢琴时的卓越心理和生理控制力。我确信下一届比赛中他们对肖邦音乐的演绎会取得成功。

我曾有幸担任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也曾拜访过中央音乐学院并结识了许多杰出的中国教育家,如周广仁教授和但昭义教授。我十分欣赏音乐在中国所受到的尊重,这确实非常鼓舞人心。

我向中国所有的肖邦音乐爱好者们致以最热烈的问候!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 篇4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也包括列表,作图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寻找规律来解决问题。对于用等差数列的求解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比较难,我是出示方法,让学生根据列表来寻求理解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得以解决。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课本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单循环制比赛,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让学生列表或画图时从两个队参加比赛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寻找规律。在例题的讲解中,在给学生留足空间和时间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和讲解,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能力。虽然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我想如果在课堂整体的把控上进行适当调节,教学效果会更好。

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寓意深刻,首先要理解骑手的“技艺高超”,再通过骑手的话“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来理解高超的技艺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但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参与面不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通过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法传统,没有创新。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还是采用了传统的串讲法,对重点段落,进行逐句讲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教法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参与面不广。

二、教师讲得多,没有培养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的能力。

对于几个重点词语“特别”、“兴致勃勃”、“技艺高超”的理解,我反复提问学生,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可启发来启发去,还有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样,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也吃力。过后我想:一年级的学生的阅历其实比较少,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来让学生感悟词语意思,而是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确实是为难了他们。这样生硬地教学,自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思过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备课要精,课堂上更要做到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发展能力的机会。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渗透课改中“尝试创新,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美术课堂教学比赛反思 篇6

2016年6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县高中体艺教师高校课堂比赛和听评课活动。通过一天的比赛和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驱使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这次听评课活动共有来自全县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四位优秀教师参加,还聘请了三位资深教师担当评委。在课堂中老师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式不断更新,并且很贴近学生实际。职教中心教师安中山一开场的左右手游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古浪二中教师吴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准备了多幅小型国画作品,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的感受画面,也能更好的理解领会教学内容。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迫切需要的。为了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此谈谈自己对教学的感悟与体会。

本次赛课的题目是《托物寄情》。在这堂课中,我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使教学流程更清晰;在学习方式上,把权力充分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互动中展现个性,培养能力,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我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导入阶段:我深知一个好的开头对一节课的重要性,因此一开始我就选了一个高中生比较敏感的话题“花语”,借玫瑰花的美好寓意来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爱慕之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走进主题。2.新授课阶段:(1)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欣赏《墨梅图》时,我先问:生活中同学们见过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又问:在这幅作品中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再问: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由简到难,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也更愿意开动脑筋去主动的解决这些问题。(2)在解释作品时,针对不同的作品,我先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的人生经历,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最后和全班学生一起回答。(3)在评述作品时,我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思考讨论。如:出示作品《到前线去》与《怒吼吧,中国》,介绍完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后,我抛出问题,分组让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学生们在一阵交头接耳之后,终于总结出来作者托何物寄何情的答案。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完全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4)课堂小结时,以一句“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3.课后拓展阶段:我选择了一个国人皆知的钓鱼岛问题,播放了几张关于国人抗日的照片,让学生在照片幽默诙谐但态度明朗的语言中欣然接受了课外作业。

本节课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后我听取了各位评委及赛课老师的意见,反省自己,认真总结,希望能为我以后的教学找到突破口,我认为自己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易于学生理解,我的语言有点通俗,专业术语用的太少;2.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小结有点仓促。

在赛课活动中,通过学习借鉴,我认为要上好一堂美术鉴赏课,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学习与作品欣赏并重。高中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杖”,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开锁的钥匙。因此,课堂中必须贯穿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以好或不好,美或不美去评述它。否则,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利有弊,但针对美术欣赏课,我觉得利大于弊。美术欣赏的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以往要上好它,教师要搜集大量教学挂图和幻灯片,上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上一节欣赏课,感觉好累。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打开课件,课堂中需要的图像,文字,声音随时出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比赛医学 篇7

1 教学实践前反思

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大多数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认为有威望有经验的教师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这些经验的时效性和可迁移性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要克服这些缺陷,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与教训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学习,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在有些教师心目中,备课不过是上课前看看书本、翻翻参考书、设计一下教学过程、编写一下教案而已,不注重研究教材深层次的含义,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发展特点和规律,如果仅凭这样“现炒现卖”的备课方式是很难教好学生的。

课前的反思就是根据以往教学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重新思考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上每一节课前,都应该选择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对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对教法手段的运用,对自己的学生等都要了如指掌,对教学策略应该有周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何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学活动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策略,如开列问题单。问题单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调查表。问题单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关于实践主体方面,如对自身及学生的兴趣、个性、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认知。第二,关于教学活动方面,如十分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否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教师事先在课堂教学前依据这二方面设计好问题单,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回答,最后再对照分析,看自己在课堂教学前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程等。

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 和教师的“教”随时进行评价、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并且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进行调控的教学过程。例如:对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合理性等进行调控。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调整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并及时反思,如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求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除了这些,在课堂教学中,言语和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评价与调整。教师应努力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并保持对师生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出现问题,立即设法纠正。

要提高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写反思教案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再对教材、教学中各环节以及教学组织做出分析;可以采用课堂录音或录像的方法,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活动记录,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可以采取现场指导策略,由指导教师从备课、说课、上课到反馈给教师适当的指导,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选择最佳教学策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学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节。

3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包括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措施是否有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进步、新见解、新思路等,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学生有哪些疑问以及这些疑问是如何解决的,教案的不足之处,教学的结果如何等方面。课后反思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课中评价。通过对同行专家、学生反馈信息和自我成败经验的反思,获得教学过程运行情况的直接评价信息,有利于自己课后的积极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日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后续课的调控打下坚实基础。

课后小结。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中课后小结是教师发现问题、自我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在“评课”基础上的深层次反思。课后小结的形式很多,包括教后记、教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心得、专题小结等。课后及时进行小结,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再认知,例如: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的身心出发、是否为学生制订了合理的教学方案,教法和学法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小结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对后续教学的启发与调控。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控制和完善的方法和技能。不少教师只考虑把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传输出去,而不考虑如何收集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反思,实施教学调控,对后续教学的调控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自如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不断运用合理和优化的教学策略,才能使课后的反思起到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需要强调的是,反思性教学中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应该是教学中的亮点、重难点、盲点、疑点。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加以记录和补充。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就其性质而言,基本上是反应性的,主要以反思发生的时间区分——教学实践中反思指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实践反思意味着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而为教学实践反思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实践后反思与教学实践中反思最终形成超前的教学反思,使教师养成了更好的教学实践,于教学实践前未雨绸缪、三思而行的习惯。即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为了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课前做出科学的计划;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课后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进行自我反馈和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2]柴赛飞.论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4):37-38.

[3]张新玲.谈反思性教学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19.

[4]夏昕.论反思性教学策略及其运用[J].体育科研,2005,26:29.

[5]刘会莉.新课程中的反思性教学[J].课标与教学,2004,29:22.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让红领巾更加鲜艳观后感作文下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题